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7.51 KB
- 文档页数:6
分米认识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毫米、分米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毫米、分米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认识与技能:1.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毫米、厘米、分米、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合作、探究中形成集体荣誉感,在探究验证活动中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体悟数学学的价值,逐步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2.通过测量,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认真仔细的品质。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毫米、分米产生的意义及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3.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分硬币等4. 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产生联系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你能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有多长吗?3.1米等于多少厘米呢?1 / 7毫米、分米认识-教学设计-教案二、毫米的认识〔一〕体会意义,动手测量 1.估计数学书的长,动手量一量〔1〕们每天都接触的数学书,它有多长呢?你能估计一下吗?指名汇报。
〔2〕怎么知道谁估计得更准确些呢?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放在哪个位置测量会更准确呢?〔在投影仪上演示.〕〔3〕赶快动手量一量吧!每个人都试着量一遍。
汇报交流:数学书的长度为21厘米。
2.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宽并测量验证〔1〕每个人先估计数学课本的宽度。
〔2〕量前先思考:尺子应该放在哪里测量比拟准确呢?〔3〕动手量一量测量时,如果发现了什么问题,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一下,把测量得到的结果先记在脑子里。
这多的8小格在数学上是怎么表示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关系,建立表象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到毫米这个单位。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使用分米和毫米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过程。
2. 运用实际测量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分米是长度的单位,1分米等于10厘米;毫米也是长度的单位,1毫米等于1/10厘米。
2. 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1分米=10毫米,1毫米=0.1分米。
3. 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如尺子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 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
难点:1. 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的理解和运用。
2. 进行单位换算的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实物等。
2.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如测量桌子的高度,引入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 探究新知:a. 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
b. 进行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分米和毫米的应用。
c. 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单位换算,如将分米换算为毫米,或将毫米换算为分米。
3. 巩固练习:a.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分米和毫米的理解。
b. 分组讨论,互相检查,纠正错误。
4.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米和毫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和计算教室的长度、宽度等。
5. 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进率及应用,查漏补缺。
6.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分米和毫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的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的掌握以及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与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使用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2. 分米和毫米与米的关系3. 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4. 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与米的关系,学会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2. 学具: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长度单位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与米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案例,让学生理解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的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分米和毫米相关的测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2. 分米和毫米与米的关系3. 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4. 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测量课本的长度,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2. 测量课桌的高度,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3. 测量铅笔的长度,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了它们与米的关系,并能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的设计导入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测量基础,对厘米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对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理解不够,对长度测量的精确度把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操作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够灵活运用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商品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的关注。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分米和毫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米和毫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然后讲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课本上的物体长度,并记录数据。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引发思考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生可能出现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饮料盒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一)认识毫米1、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
)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让我们来一次体验之旅:时间2分钟,在你们的学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动手测量一下验证验证。
看谁找到得多?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一、教材分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第一课,实际上是长度单位的认识。
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
借助测量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多种活动,把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使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长度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建立长度认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五、教具准备:常规:米尺、小尺子、一分米长的纸条、一分硬币多媒体:课件六、学具准备:直尺、一分硬币、纸条七、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师: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了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
(多媒体课件)1.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和()2.测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作单位。
3.1米=()厘米生:(看大屏幕说一说)师:通过复习,你们掌握得还不错。
同学们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再用手来比划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和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特点。
2. 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难点: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以及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测量工具、PPT等。
2.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等。
3. 教学资源:相关教学素材、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分米和毫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讲解新课:介绍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特点,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尺子和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数据并进行计算。
4. 巩固知识:出示一些有关分米和毫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七、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尺子测量一些日常物品的长度,并用分米和毫米表示出来。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掌握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在实际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计算。
但部分学生在换算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九、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观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分米和毫米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分米和毫米》是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如何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1分米=10毫米,能够熟练地进行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对米和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1分米=10毫米,能够进行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1分米=10毫米,能够进行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能够熟练地进行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会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
4.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分米和毫米的图片、实物等。
2.教学资源:准备分米和毫米的实物,如尺子、绳子等。
3.练习题:准备一些分米和毫米的换算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测量身高等,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展示一些分米和毫米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米的认识(优秀8篇)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1分的硬币等。
学具准备:直尺、1分的硬币、两支削尖的铅笔、1根10厘米长的小棒、纸条、剪刀、卷尺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开课:猜一猜某个学生的身高是多少?再实际测量出这个学生的身高。
引出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2、电脑显示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的过程,突出直尺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新课教学:1、认识毫米。
(1)引入:电脑显示不是整厘米的一支铅笔,用直尺去量它的长度,该是多少呢?(7厘米多)。
那么这支铅笔到底长多少呢?师:要想比较精确地量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现在,我们就来认识毫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尺子,用两支铅笔尖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师巡视)。
再用右手的笔尖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那么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请同学们用笔尖指出1毫米、2毫米、3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出:1厘米=10毫米。
(3)师:请同学们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再请同学们像我这样轻轻夹住一分硬币,然后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
这条小缝大约就是1毫米宽。
(4)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填在书上。
并向学生说明误差是存在的。
(5)电脑显示小蝌蚪变青蛙图,分别得出:1厘米(10毫米)、2厘米(20毫米)、2厘米6毫米(26毫米)、6厘米8毫米(68毫米)(6)电脑显示前面那支不是整厘米的铅笔图,让学生说出是多少毫米。
二年级下册长度教案——认识分米和毫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能够通过生活实例感性认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3.能将不同长度单位相互转换。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长度概念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取信息并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认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能够正确地将分米和毫米相互转换。
三、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将分米和毫米相互转换。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3.游戏教学法五、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并向学生介绍物品的长度单位,逐渐引入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情景教学: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3.游戏教学:卡片配对游戏。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不同长度的物品,要求学生通过对物品长度的估算将其归入分米或毫米分类的卡片中。
学生将卡片配对并贴到黑板上。
4.讲解知识点:向学生详细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实物向学生演示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并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别。
5.练习:教师出题,要求学生将分米单位转换为毫米单位或毫米单位转换为分米单位。
6.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应及时指出错误并进行纠正。
七、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1.通过课堂练习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分米和毫米的基本概念和相互转换。
2.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如游戏操作、完成任务等。
3.通过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联系中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的实物教学和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能熟练将不同的长度单位相互转换,为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实践问题打下了基础。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六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
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
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
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一)认识分米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
(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
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3、在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课前准备:一次性水杯、1分硬币、电话卡1张、学生用尺、米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小朋友,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做单位呢?生:用米做单位。
师:谁了估计一下,这门大约有多高?生:大约高2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谁来到黑板上画出来?(指名画,师适当帮助并板书:米(m)教给学生读法)师:去年我们还学了一个长度单位是生:厘米。
(板书:厘米(cm)教给学生读法)师:厘米是用来量比较怎样的物体的?谁能上来画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
师:1米这么长,1厘米就只有这一点长呀!那这1米的线段里面有几个1厘米的线段呢?(100个)为什么?(因为1米=100厘米)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十进制的,比如说10分钱就是1角,10角就是1元,我们计算加法时,一般也是满十进一的,而这里要满了100厘米才是1米,感觉怎样?那有没有一个比厘米长些又比米短些的长度单位呢?(分米)师:小朋友们想得真好,科学家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米。
(板书课题:认识分米)二、实践操作,主动探究1、认识分米(1)画一画师:按照我们刚才十进制的想法,我们应该把多少厘米定为1分米呢?(10厘米)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在你的课堂练习纸上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板书:分米(dm),教给学生读法)(2)沟通分米与厘米间的关系师:我们已经画出了1分米的线段,那1分米究竟是多长呢?(板书:1分米=10厘米)2分米呢?50厘米又是多少分米呢?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学生一般会说从0刻度画到10刻度)(3)找一找师:你们也是这样画的吗?那你们的尺子上只有这一个1分米吗?仔细找找看,看谁的眼睛尖!(引导学生指出从刻度1到刻度11、从刻度2到刻度12等都是1分米)(4)比一比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吗?请大家同桌合作,一人比划,一人测量验证,看谁比划得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长度》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并为后面学习米和千米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2.难点:能够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激发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长度单位,提高动手能力。
4.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卡片、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如“小猴子的水果店”,让学生帮助小猴子整理水果,从而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长度单位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毫米和分米。
2.教师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和分米的大小。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长度单位,如毫米或分米。
2.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根铅笔的长度是多少毫米?”让学生进行测量和计算。
巩固(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
2.学生互相检查,教师给予反馈。
小学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相互转换;2.掌握用毫米和分米测量长度的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毫米和分米的认识;2.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方法;3.利用毫米和分米测量长度。
教学难点:1.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方法;2.运用毫米和分米测量长度。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学生课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呈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图片,比如钢笔、书、课桌,要求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
2.学生报告他们的估计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长度的度量单位应该是哪些?二、概念引入(10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支尺子,问学生尺子上的刻度表示什么意思?2.引导学生讨论尺子上最小的刻度是什么?在尺子上有多少个最小刻度构成1厘米?3.提出问题: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讨论并解答。
三、概念拓展(15分钟)1.教师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a. 毫米是长度单位,用mm表示;b.1毫米等于尺子上最小的刻度;c. 分米是长度单位,用dm表示;d.1分米等于尺子上10个最小刻度。
2.学生观察毫米和分米的度量工具,并完成相关的练习。
四、换算规律(15分钟)1.教师用教学PPT展示毫米和分米的换算规律,向学生解释换算的方法。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品,并用毫米和分米来测量它们的长度。
五、课堂练习(20分钟)1.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练习。
2.课堂巡回检查,对学生的答案逐一进行点评和订正。
六、拓展延伸(25分钟)1.学生观察教室或家中其他物品,用毫米和分米来测量它们的长度,并绘制成表格。
2.学生归纳整理自己使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的经验和方法。
3.学生展示并交流归纳整理的结果。
七、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2.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相互转换,并能够掌握用毫米和分米测量长度的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 提问:你己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1厘米有多长吗?这两个长度单位中,哪一个大,哪一个小?1米等于多少厘米?
2.拿出直尺,指出直尺的0刻度线、1厘米、2厘米、3厘米。
从哪里到哪里是3厘。
[评析:通过比划、找刻度等方法唤起学生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
二、进行新课
1. 教学分米。
(1)出示一个文具盒(长2Ocm、宽l0cm)。
提问:猜一猜,文具盒的宽是多少厘米?长呢?
(2)谈话:要准确地说出物体的长度,不能只靠眼睛看,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的长。
让学生动手量。
(3)讲述: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板书:1分米=10厘米)
(4)谈话: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1分米的长度?你能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吗?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互相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5)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几分米,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米=10分米)
(6)谈话: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文具盒的宽和长引出分米的概念,再通过数一数、比划比划、画一画等方法,加深对分米的认识,了解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
]
2.教学毫米。
(1)认识毫米。
谈话:猜一猜数学书有多厚?用尺量一量,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讲述: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不能准确地量出它们的长度,接着我们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投影演示:刻度尺上每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同学们用铅笔尖指一指1毫米,看看1毫米有多长?
谈话: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1分硬币再慢慢抽掉,这时两指之间的空隙就是1毫米。
你知道哪些物体厚度大约是1毫米?(电话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等)
(2)理解1厘米=10毫米。
谈话:猜一猜,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你是怎么想的?数数看。
1枚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少枚这样的硬币叠起来是1厘米?为什么?
(3)认识几十毫米、几十几毫米。
提问:从0刻度开始,1毫米在哪里?10毫米、20毫米80毫米在哪里?15毫米和25毫米在哪里?米尺上5毫米、15毫米等刻度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多媒体演示)
你能画一条26毫米长的线段吗?
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评析:让学生猜测、想像、讨论、观察,可以深化学生对毫米的认识。
解决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3.系统地认识学过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1)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从大到小排一排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长度的?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这些长度单位,说出相邻单位间的
进率。
(3)讲述:这几个长度单位在国际上还有统一的写法,你们想说说吗?请看第27页横线下边的文字,谁能读出这些英文字母?
指名读后,再一起读一读、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很快看出来的?
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2. 量下列物体的长,你认为用什么单位合适。
语文书的厚度;筷子的长度;教室的长;橡皮的厚度;铅笔的长。
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第5题。
写在书上,同桌相互检查。
4. 游戏找朋友。
大树、筷子、课桌、蚂蚁想跟长度单位交朋友,你们谁愿意做它们的朋友呢?(边唱《找朋友》边做游戏)
一棵大树高5()
一根筷子长20()
课桌宽3()
小蚂蚁身长5()
5. 选择题。
(1)哪个物体长度最接近1分米。
()
① 1根火柴
② 1枝粉笔
③ 1枝毛笔
(2)哪个物体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
① 一本《新华字典》
② 一本语文书
③ 一张IC电话卡
在小组内说给同伴听。
6.想想做做第6题。
同桌先猜再量,看谁猜得对。
[评析:练习设计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练习形式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总评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分米和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接着通过猜
测、验证,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
再通过讨论、数一数、画一画、比划、举例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