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起承转合
- 格式:ppt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10
专题12:起承转合+卒章显志(23)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古诗结构章法(诗词的结构谋篇)之一。
“起”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承”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即转折,是转折变换诗意;“合”即收合,是在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一、起承转合的作用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起”句定基调“起”句或以景起,或以事起,紧扣标题,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等作用。
好的开头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登高》首联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2.“承”句来蓄势“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登高》颔联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
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转”句掀波澜“转”是结构上的转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转”句是显示作者思路的最为关键处,在前面铺垫蓄势已足基础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
《登高》的颈联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4.“合”句显主旨“合”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登高》尾联两句在颈联两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
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诗词的起即发端;承即承上启下;转即意转;合即结尾。
)元代杨载《诗发家数》云:写绝句的方法,要委婉、曲折、回环、删繁就简、句绝而意不绝。
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起承两句写起来困难,起句平直为好,承句从容承接。
第三句是关键,如能婉转变化,那么第四句就如同顺水推舟了。
律诗也一样,首联为起、颌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古风、长律篇幅较长。
一般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大段。
每段都有起承转合。
词虽然是长短句。
但章法同样。
如果两片小令词,上片起、承。
下片写转、合。
换头也就是过片处犹为重要。
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冯延己的《归自瑶。
何处笛》,上片的何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
是起句。
竹风檐雨寒窗滴。
是承句。
下片的离人数岁无消息。
是过片、是转句。
今白头、不眠特地重相忆。
是合句。
一:起笔。
起笔很重要,关系到全篇的入题。
关系到能否引人入胜,引起共鸣。
从切入主题的角度分明起、暗起、和反起几种。
1:明起。
即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给人直截了当的感觉。
如孟浩然《春晓》中春眠不觉晓。
很明白、直接的切入主题。
2:暗起。
即笔不切意切题。
起笔虽直入本题,但字面上不表现出来。
只是暗寓题意。
如:刘禹锡《玄都关桃花》起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暗写桃花美丽而富有吸引力。
看花的人川流不息。
刘翰《立秋》起句:乳鸦啼散玉屏空。
用鸦暗寓秋凉季节的冷清和萧瑟。
3:反起。
先从题意的反面写起,然后再转正题。
如朱淑真《落花》起句。
不写落花的条件和场景,却写连理枝头花正开。
承句才写落花的原因。
明起、暗起、和反起。
常常采用的:一是平铺直叙、轻飘淡然的或明白如话的平起手法。
如金昌绪《春怨》中的打起黄莺儿。
王建《新嫁娘词》中的三日入厨下。
二是突然,出人意料的突起手法。
如李白:白发三千丈;岳飞:怒发冲冠。
三是发人深省。
耐人寻味的设问手法。
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崔颢的君家在何处?等等。
或明白,或暗寓,或反向切入主题,为作品发端。
词的起承转合讲这个,我们首先要讲讲词的形式和词牌的由来等。
词是一种特定形式的诗,但它又决不等同于一般的古近体诗。
古近体诗,尤其是唐宋以后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格式只有那么几种,它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方式都有一定的模式并加以明确,作者只要熟记这几种类型就可以了。
而词的情况就要复杂得多,每一首词都属于一定的格调,每一个词调都有固定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形成,是由词本身与诗的不同体制所决定的。
词的体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介绍一下南宋词人姜夔的作品。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
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
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
”亦可见矣。
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
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
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
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
维舟试望故国,渺天北。
可惜柳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
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在上面这首词中“惜红衣”是词谱名称;“无射宫”是词调所属的宫调名称;“吴兴号水晶宫.........歌之。
”是词序;词序以下是词的本体,共分两大段。
此两大段又被叫做“上下片”或是“上下阕”;从中“力”“碧”“客”“寂”“息”“陌”“籍”“北”“历”“色”等是韵脚;句内各字又有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如“ 簟枕邀凉”是仄仄平平);句子有长短之分(二字、四字、五字、六字不等)。
这些种种都是词的体制问题。
上面介绍的这首《惜红衣》词调的创作者本人很是精通音律,所以这首词在创作出来的时候,是能配合乐曲歌唱的。
但后来随着年久岁月,朝代更替而失传。
后起的作家很多并不懂音律,他们填词的用意不再是为了能否歌唱,只要能抒发情志就可以了,因此他们要填作《惜红衣》词调的词,只需按照姜夔的这首词作为范本就行了。
照着几段几句“依瓢画葫”,什么地方押韵,每个字是用平声还是仄声,一切都照旧姜夔范本填写就行了。
于是,《惜红衣》这首词调就作为一种格式固定下来。
起,引领的作用(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诗词的起承转合每首诗词为了表达明确的主题,就必须具备严密的结构。
结构章法不会一成不变,但对初学的人可以先熟悉起承转合这种形式。
起承转合可以把诗词的文字、内容、意境连缀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在格律诗中尤为突出。
“起”,就是开头。
即先说一件事引起这首诗,好的起头,能起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承”,就是承接连贯。
顺着起句写,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要承接,贯穿作品之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
“转”,就是转折。
表面是岔开话题,区别于前边所述的内容,实际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转的技巧较高,要着重练习。
“合”,就是整合总结。
把作者的感悟表达出来,深化意境,突出主题。
下面举几个例说明:例一:唐李绅的五言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起:写农夫在田里劳作。
汗滴禾下土。
承:写农夫辛苦的程度。
谁知盘中餐,转:离开劳动场面,转向餐盘。
粒粒皆辛苦。
合:点明主题,劳动艰辛,果实不易。
(韵:仄上七麌)例二:南宋陆游七绝《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起:困居荒村不为己悲。
尚思为国戌轮台。
承:点明想为国戌边的志向,说明不自哀原因.夜阑卧听风吹雨,转:用夜深风雨大作转换话题。
铁马冰河入梦来。
合:梦中骑战马赴沙场,表达爱国情(韵:上平十哀)例三:唐杜牧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起:清明细雨景色。
路上行人欲断魂。
承:人在雨中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转:提出避雨消愁办法。
牧童遥指杏花村。
合:找到解决的去处,言尽意无穷。
(韵:上平十二文,十三元)“起”的开头形式多样,如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设问式等等,可根据表达的需要,随自己的喜欢。
直入式,开门见山,如杜甫《闻官年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陈述式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衬托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词的起承转合醉月诗苑诗词的起承转合,在格律诗中经常见到,而且也常常在鉴赏中谈及。
但是对词来说,好像就很少说这个话题了。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后面人们又将起承转合运用到文章里了,可以说起承转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手法。
这样只要我们真正理解了起承转合的具体含意,在词中也能找到不少的例子。
起犹如头脸,最是要紧。
清代词评家沈祥龙说:“诗重发端,惟词亦然,长调尤重。
有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
有对起之调,贵从容豆类整炼,如少游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论词随笔)。
起常用的方式有:1、以景起,这种最为常见;2、以情起,开门见山,直抒胸臆;3、以事起,先叙事,再就事生发议论;4、以问起,先提出问题,直接抓住读者,让读者一起进行思索,然后再作回答。
结与起句一样也非常要紧,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收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在结句上也特别下功夫,或以景结,或以情结,或以问结。
对于结,前人有着精辟地论述,沈祥龙对词的结句创作作了十分精当的总结:“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
结有数法,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于题外借形,不外白石《诗说》所云辞意俱尽,辞尽意不尽,意尽辞不尽三者而已。
”在其表达方式上,也有多种形式:1、拍合。
即与起句呼应;2、宕开。
即跳出之前词所构筑的框架,给人以高远、眼界为之一宽地感受;3、点醒。
点醒是指点明词旨。
前面所说均未道破题意,在此结句上点破,让人有幡然醒悟地感觉。
4、翻出。
在结上突然道出与前截然不同的感受,形成巨大在落差,给人以强烈震撼。
承在词中作承接、或展开起句之用,以此来铺排事情的过程。
承在词中最无常法,表现的形式很多,多以时空、逻辑关系为线索,叫做顺,反之为逆,统称为顺逆。
多重时空交错的结构,叫“错综”。
古诗词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了解背景和诗人意图:在答题前,要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图。
这有助于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2、注意诗词中的意象: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营造氛围的具象事物。
注意诗词中的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3、把握诗词结构:古诗词的结构通常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起是开头,承是承接,转是转折,合是结尾。
把握好诗词的结构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整体意义。
4、品味语言特点: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需要仔细品味。
注意诗词中的用词、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可以帮助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5、体会诗词意境:意境是古诗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想象和感受,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图,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
6、联系实际生活:古诗词中有些意象和情感可能与现代生活不同,可以尝试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
7、多读多练:提高古诗词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多读多练。
通过阅读更多的古诗词,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和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05讲词的起承转合⑴【创作兵法】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吃饭,男孩说,你愿意嫁给我吗?这叫直白。
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吃饭,男孩说,你愿不愿意我一辈子陪你一起吃饭?这叫含蓄。
含蓄是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法,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诗贵含蓄而恶浅露。
清人刘大魁所说:“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
”含蓄总是给人以想象,激励人的情感,引发人的思考,净化人的心灵;追求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表达效果。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这首《春怨》诗,不从正面写,却从一件小事讲起: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枝上啼叫,怕它啼叫时把美梦惊醒,使她在梦里到不了辽西。
表达了她迫切地想在梦中到辽西和亲人团聚的心情。
这样写是婉转曲折的,也就是含蓄。
【词的起】古人最初创作词、小令、曲时,并没有严格地区分这三种诗歌体裁,词令曲本是一体,只是后人作了必要的区分。
本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也将三者不作区别来讲解,以避免更多的重复。
词曲的起式,与近体诗的起式,大体相同,都要扣题,近体诗大都写实。
但词曲的起式更复杂多变,近体诗极少以情开篇的,也极少以虚景开篇,但词曲完全打破了这传统,情起、虚起的特别多。
因近体诗中重点讲述了明起暗起等,为避免重复,本课重在从起句的内容着眼,简析词曲的起式。
㈠景起。
由景入情以景衬情。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起句“枯藤老树昏鸦”,诗人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几个意象,描写了秋天傍晚昏暗的景色,为“断肠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两句是“承”,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断肠人”眼前让人悲伤的景物。
特别是“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表现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温馨的,正是这句温馨的描写,引发了“古道西风瘦马”中的“断肠人”的伤感。
接着“夕阳西下”就“转”,整体上的背景由昏暗转到“夕阳”亮色,通过“夕阳西下”来暗示了“断肠人”无家可归处境,为后面的“断肠人在天涯”设置了情感背景。
古诗词的起承转合
哎呀,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古诗词就像一场精彩的表演,起承转合那可是关键的节奏把控!
先来说说起,这就好比是表演刚开场,得有个响亮的开头吸引人。
比如说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多直接,一下子就把你拉进那寂静的月夜氛围里,难道这开头不精彩吗?
承呢,就像是顺着开头继续展开故事。
像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从雨后的空山,到明月、清泉,这承接是不是自然又美妙?这就像你顺着一条小路,越走越能看到更多美景,你能说这不迷人?
转可就刺激啦!就好像表演突然来了个大转折,让你意想不到。
像刘禹锡的,前面还在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后面一转“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转是不是让人精神一振?这不就跟你本来以为要一直走下坡路,突然发现前面有新的转机一样惊喜?
合呢,那就是把这场表演完美收官,给你个回味无穷的结局。
像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把忧国思家的情感在结尾处深深定格,让你读完心里还久久不能平静,难道你不会被这样的结尾打动?
总之啊,古诗词的起承转合,那就是诗人精心编排的一场心灵之旅,让咱们读来时而陶醉,时而惊叹,时而感慨万千!这不就是古诗词的
魅力所在吗?。
诗词起承转合阅读理解起承转合,是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种布局结构。
它分别代表了诗词的开头、承接、转折和结尾四个部分。
这种结构富有变化,既能展现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又能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
阅读理解,则是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方面,去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下面,我们就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为例,来具体解析起承转合在诗词创作中的运用,以及如何进行阅读理解。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先,我们从起承转合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起:诗的开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夕阳西下和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
这是诗人在登高远望时所见的自然美景,为全文奠定了抒发豪情的基调。
承:接下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承接了开头的景象,写出了诗人想要看得更远、探寻更美的风景的愿望。
这里的“千里目”和“一层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风貌。
转:在承的基础上,诗人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一景象的转折,抒发了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这里的转折,既是对前两句的呼应,又是诗人心情的突变,使得诗意更为丰富。
合: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更上一层楼”为结尾,既总结了前文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不断追求、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里的合,使全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接下来,我们从阅读理解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首先,从语言上看,这首诗用词简练、生动,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色,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从形象上看,诗人通过描绘夕阳西下和黄河奔腾入海的景象,塑造了一幅辽阔壮美的画卷。
这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再次,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诗中,诗人借助景象的描绘,抒发了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鼓励人们不断追求、勇往直前。
古代诗词结构技巧有哪些
古代诗词的结构技巧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起承转合:这是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结构模式。
“起”即开头,引入主题;“承”承接上文,深化主题;“转”转折变化,拓宽意境或转换视角;“合”结尾收束,点明题旨或抒发情感。
2.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3. 对仗工整:特别是律诗和绝句中非常注重对仗。
如五言、七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且词性相对,平仄相合,形成严谨而和谐的美感。
4. 反复咏唱: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字、词或句,来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或强调某个主题。
5. 意象叠加:通过描绘多个具体的意象来营造出一种氛围或情感,使读者在多个感官层面产生共鸣。
6. 倒叙、插叙:通过改变事件发生的顺序来引导读者的阅读节奏,增加阅读的层次感。
7. 以景生情、以景作结:以景色的描绘来表达情感或作为结尾,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8. 字音、字义双关:利用汉字的音节和多义性,创造出双关的效果,使诗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9. 叠词、拟声词运用:通过模仿自然的声音或反复使用某个词,来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
10. 留白:有意在诗词中留下一些空白,使读者能够自由地填补和解读,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以上都是一些常见的古代诗词结构技巧,它们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魅力。
与承上启下意思相近的词语
承上启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连接上面的并引导下面的,在文章中起到过渡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与承上启下意思相近的词语:
1.承先启后:指继承前人,启迪后人。
这个词语可以表示在某种
领域里,前面的人为后面的人开辟了道路,后面的人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
2.起承转合:指文章或讲话中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
这个词语
可以表示在文章或讲话中,通过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使得文章或讲话的思路更加清晰、连贯。
3.束上起下:指文章的结尾与开头相呼应。
这个词语可以表示在
文章中,结尾与开头相互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4.承前启后: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后人开创道路。
这个词语
可以表示在某种领域里,前面的人为后面的人奠定了基础,后面的人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
以上是一些与承上启下意思相近的词语,它们都表示了连接、引导、继承和开创的意思,可以在文章或讲话中使用这些词语来表达思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