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肾盂肾炎吃什么药

急性肾盂肾炎吃什么药

急性肾盂肾炎吃什么药
急性肾盂肾炎吃什么药

急性肾盂肾炎吃什么药

文章目录*一、急性肾盂肾炎吃什么药*二、急性肾盂肾炎的典籍偏方*三、急性肾盂肾炎的护理知识

急性肾盂肾炎吃什么药应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治疗。一般疗程2~3周,先给予静脉用药,3~5天后如症状好转,可改为口服治疗。头孢哌酮、阿米卡星霉素对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杆菌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前者1~2g,每8~12小时1次;后者0.4g,每8~12小时1次。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及克雷白杆菌敏感率在80%以上。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对D群肠球菌100%敏感。用法:前二者1~2g,每6小时1次;后者0.1g,3次/d。在用药期间每1~2周应作尿培养,以观察尿菌是否转阴。经过治疗仍持续发热者,则应注意肾盂肾炎并发症可能,如肾盂积脓,肾周围脓肿等,应及时进行肾脏B超等检查。

可以口服热淋清颗粒来清热解毒同时,可以结合五淋化石胶囊通淋利湿,化石止痛,如果觉得效果不佳,复方石韦胶囊也是一种用于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的患有肾盂肾炎的疾病的。

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症状,防止复发,减少肾实质的损害。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不要吃辣的食物。

急性肾盂肾炎的典籍偏方1、公英二草汤

制法:月及,蒲公英、车前草、金钱草各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通淋。适用于膀眯湿热型肾盂肾炎。

2、竹川一石膏粥

药方:鲜竹叶40克,生石膏5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先将石膏加水煎沸2o分钟,加人竹叶,再煎15分钟,滤取汁。

3、金钱草汤

金钱草30克,丹皮、泽兰各9克,丹参12克,赤芍、大黄各9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本方为安徽中医李汉俊方,功能活血化瘀,适用于肾盂肾炎。

4、黄芪汤

黄芪15克,甘草9克,乳香、没药各6克,杭白芍9克,丹参12克。水煎服,日1剂,2次服。本方为着名老中医岳美中治疗慢性肾盂肾炎方。功能内托生肌,对肾盂肾炎有较好疗效。

急性肾盂肾炎的护理知识重视妇幼保健工作,妇女要保持外阴清洁,慎用盆浴。月经期、妊娠期及婴儿要特别注意讲卫生,

防止上行感染。患有急性肾盂肾炎妇女,治疗后一年内应避孕,

以免怀孕而加重病情。

急性肾盂肾炎或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期都应多饮水,每日摄入量2500毫升以上。目的增加尿量,促进细菌、毒素及炎症分

泌物排出。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和身体锻炼。

注意观察有无发烧和尿路刺激症状。慢性肾盂肾炎后期,注意有无肾脏损害症状,如高血压、贫血、尿毒症等。

药物治疗后,注意有无药物的副反应,如口服药物后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反应询问医生后,方可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导尿或泌尿系器械检查,防止感染。

急性肾盂肾炎吃什么药

急性肾盂肾炎吃什么药 文章目录*一、急性肾盂肾炎吃什么药*二、急性肾盂肾炎的典籍偏方*三、急性肾盂肾炎的护理知识 急性肾盂肾炎吃什么药应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治疗。一般疗程2~3周,先给予静脉用药,3~5天后如症状好转,可改为口服治疗。头孢哌酮、阿米卡星霉素对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杆菌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前者1~2g,每8~12小时1次;后者0.4g,每8~12小时1次。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及克雷白杆菌敏感率在80%以上。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对D群肠球菌100%敏感。用法:前二者1~2g,每6小时1次;后者0.1g,3次/d。在用药期间每1~2周应作尿培养,以观察尿菌是否转阴。经过治疗仍持续发热者,则应注意肾盂肾炎并发症可能,如肾盂积脓,肾周围脓肿等,应及时进行肾脏B超等检查。 可以口服热淋清颗粒来清热解毒同时,可以结合五淋化石胶囊通淋利湿,化石止痛,如果觉得效果不佳,复方石韦胶囊也是一种用于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的患有肾盂肾炎的疾病的。 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症状,防止复发,减少肾实质的损害。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不要吃辣的食物。 急性肾盂肾炎的典籍偏方1、公英二草汤

制法:月及,蒲公英、车前草、金钱草各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通淋。适用于膀眯湿热型肾盂肾炎。 2、竹川一石膏粥 药方:鲜竹叶40克,生石膏5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先将石膏加水煎沸2o分钟,加人竹叶,再煎15分钟,滤取汁。 3、金钱草汤 金钱草30克,丹皮、泽兰各9克,丹参12克,赤芍、大黄各9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本方为安徽中医李汉俊方,功能活血化瘀,适用于肾盂肾炎。 4、黄芪汤 黄芪15克,甘草9克,乳香、没药各6克,杭白芍9克,丹参12克。水煎服,日1剂,2次服。本方为着名老中医岳美中治疗慢性肾盂肾炎方。功能内托生肌,对肾盂肾炎有较好疗效。 急性肾盂肾炎的护理知识重视妇幼保健工作,妇女要保持外阴清洁,慎用盆浴。月经期、妊娠期及婴儿要特别注意讲卫生, 防止上行感染。患有急性肾盂肾炎妇女,治疗后一年内应避孕, 以免怀孕而加重病情。 急性肾盂肾炎或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期都应多饮水,每日摄入量2500毫升以上。目的增加尿量,促进细菌、毒素及炎症分

(完整版)急性肾盂肾炎的护理常规

急性肾盂肾炎的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尿频、尿急、尿痛的程度、体温及尿液变化。 2.有无肾区疼痛。 【症状护理】 1.高热的护理:按高热护理常规执行。 2.尿路刺激征的护理: (1)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3000ml以上。 (2)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3)指导病人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4)留取清洁中段尿培养。 3.肾区疼痛的护理:卧床休息,采用屈膝位,尽量不要站立或坐立。 【一般护理】 1.急性期可卧床休息。 2.进食清淡并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冲洗尿路,减少炎症对膀眺和尿道的刺激。 4.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护士要了解其焦虑紧张的原因,进行心理疏导及健 康指导。 【健康指导】 1.教育病人注意个人卫生,每天清洗外阴部,不穿紧身裤,局部有炎症时要 及时诊治。 2.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少憋尿是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 3.女性病人要注意经期、婚后及孕期卫生。 4.坚持服药,定期门诊复查。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概念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指起病隐匿,病情迁延,病变进展缓慢,最终将发展成慢性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 二、临床特点 本病特点是病程长,可以有一段时间的无症状期,呈缓慢进行性病程,基本表现是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三、医疗目标 防止和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和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严重合并症为主要目的,争取解除可逆性损害肾脏的因素。 四、护理目标 (一)病人水肿减轻或消失。 (二)活动耐力增强。 (三)食欲增强,食量增加,营养状况逐步改善。 (四)能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五、护理问题/关键点 (一)体液过多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增多,低蛋白血症有关。(二)活动无耐力与贫血有关。 (三)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量减少、蛋白丢失、代谢紊乱等有关。 (四)焦虑与病情迁延、预后不良有关。 (五)潜在并发症:慢性肾衰竭。 六、评估 (一)入院评估 1、入院方式(步行、轮椅或平车) 2、体重和营养状况:有无贫血 3、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恐惧心理 4、神志和精神状况 5、水肿情况:部位及程度 6、心衰症状:有无胸闷、喘憋、端坐体位等心力衰竭症状。 7、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等。 8、家族史和过敏史。 9、家庭用药情况。 (二)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尤其高血压的变化。 2、进食及睡眠情况。 3、心理状态:有无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状况。 4、家庭支持和经济情况。 5、自我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6、病情及主要症状 6.1、水肿消退情况 6.2、尿量、尿色的变化

名中医治肾盂肾炎(劳淋)八个秘方

名中医治肾盂肾炎(劳淋)八个秘方 83.1 益气解毒饮 【来源】张琪,《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黄芪30克,党参20克,柴胡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麦冬、地骨皮各15克, 黄芩、蒲公英各10克,车前子、生地、甘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补气滋阴,清热解毒。 【方解】淋证日久,必伤气阴,出现气阴两亏之证候。表现为腰酸膝软、气短乏力、 五心烦热、小便淋沥、遇劳即发,经年累月不愈。其气阴两虚为病之本。湿热毒邪为病之 标。治疗必须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标本兼顾,方能提高临床疗效。本方以黄芪、党参 益气;以生地、地骨皮、麦冬滋阴。共奏补气养阴固本之效;柴胡、黄芩、蒲公英、白花 蛇舌草、甘草清热解毒,以除湿热之毒邪;车前子利水通淋。诸药合用,清热利湿解毒而 无伤正之弊、益气滋阴固本而不恋邪,恰中劳淋正虚恋邪之病机。 【主治】小便涩痛,淋沥不已,遇劳即发,时作时止,腰酸气短、乏力、五心烦热、

舌红苔白、脉弱或细数无力。此即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肾盂肾炎。 【加减】小便不利,加瞿麦20克,竹叶15克;腰痛甚加山萸肉、枸杞子各15克;血尿 加白茅根30克,小蓟20克;小腹凉加茴香10克,肉桂7克。 【疗效】多年应用,屡用屡效。 【附记】据临床观察,本方有较好的远期疗效,确为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之佳方。 83.2 珍风汤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太子参15克,白术、云茯苓各12克,小甘草5克,百部9克,桑寄生18克,珍 珠草、小叶凤尾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健脾利湿,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肾盂肾炎。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83.3 疏肝益气汤 【来源】黄星恒,《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柴胡24克,莲肉、党参各15克,黄芪30克,地骨皮10克,麦冬、茯苓各15克, 车前草30克,炙远志、菖蒲各10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守方1个月,多可收到症状消失,不易复发的

急性肾盂肾炎诊疗常规(2010年修订版)

淋证(急性肾盂肾炎) (2010.11) 一、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标准 全身表现:寒战、高热、乏力、食欲减退,有时恶心、呕吐。 泌尿系统症状:腰痛、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 体征:肋脊点及肾区有压痛和叩痛。 尿检:尿沉渣示白细胞增多,可见白细胞管型,尿细菌检查阳性,尿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杆菌数大于105/ml,,球菌计数103-105/ml,有诊断意义。 二、急性肾盂肾炎的中医病证 急性肾盂肾炎属中医“淋症”、“尿血”、“腰痛”等范畴,主要有以下四种症型:下焦湿热:小腹拘急胀痛,小便热涩,口苦尿黄赤,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肝胆郁热: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少腹胀痛,舌苔薄黄腻,脉弦数。 心火炽盛,移热小肠:心烦尿赤,口舌生疮,口渴苔黄,脉数。 肾阴不足,湿热留恋:腰酸咽干,手足心热,脉细数。 三、常规检查项目 1、三大常规 2、中段尿培养 3、尿沉渣 4、双肾膀胱输尿管彩超 5、必要时行腹部平片\静脉尿路造影等检查 四、治疗 中医治疗 1、中药饮片 下焦湿热:清热利湿通淋,方如八正散加减: 木通6g 车前子30g 矍麦10g 扁蓄10g

滑石18g 栀子10g 金银花20g, 连翘20g 旱莲草30g 大黄3g 甘草3g 肝胆郁热:清利肝胆湿热,方如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 黄芩9g 栀子9g 泽泻10g 木通6g 车前子15g 当归6g 柴胡10g 生地12g 甘草3g 心火炽盛,移热小肠:清心泻火,化湿利尿,方如导赤散加味: 竹叶10g 木通6g 生地10g 滑石18g 栀子9g 当归6g 小蓟10g 甘草3g 肾阴不足,湿热留恋:滋补肾阴,清热利湿,方如知柏地黄丸加减 知母10g 黄柏10g 丹皮10g 茯苓12g 泽泻10g 生地10g 淮山药10g 石韦6g 车前草10g 2、中成药: (1)注射剂: 清开灵注射液30-60ml加入5%GS250-500ml静脉滴注,日一次 或双黄连注射液3.0g加入5%GS250-500ml静脉滴注,日一次 或痰热清静注射液20ml加入5%GS250-500ml静脉滴注,日一次 (2)口服药可选用: 肾舒冲剂:每次1包,日3次,,可清热利湿通淋,适于湿热明显者。 知柏地黄丸:每次6g,日3次,可滋肾阴,清湿热,适于阴虚湿热者。 三金片:每次5片,日3次,可清热利湿通淋,适于湿热明显者。 泌淋清:每次3片,日3次,可清热利湿通淋,适于湿热明显者。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 2、去除易感因素。 3、抗菌治疗(疗程1-4周,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应先静脉给药1周左右,再考虑予口服药序贯治疗满疗程。药物可选用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氨

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方法及疗效

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方法及疗效 发表时间:2018-05-15T15:16:22.9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作者:刘金辉 [导读]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是指发生于肾脏和肾盂的炎症,多因细菌感染所致。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中医科;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良者再给予抑菌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中医补肾健脾中药治疗。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4.44%。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均为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情况,治疗耐受力良好。结论临床在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上采取中医治疗,疗效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值得大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中医;慢性肾盂肾炎;临床方法;疗效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是指发生于肾脏和肾盂的炎症,多因细菌感染所致,其按病程分为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两种[1]。一般来说,病程在半年或1年以上的肾盂肾炎为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有肾盂扩大、畸形等情况,甚至肾皮质及乳头部有瘢痕形成,肾髓质变形,肾盂、肾盏黏膜及输尿管管壁增厚,严重者肾实质广泛萎缩[2]。慢性肾盂肾炎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病因,严重者会因肾功能不全而出现尿频、尿急、腰疼、物理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医学在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上多以西医抗菌、抑菌治疗为主,但疗效不甚明显。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中医经过不断研究、尝试,发现补肾健脾淋汤在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上疗效显著。本文笔者通过对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中医在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上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慢性肾盂肾炎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5例。其中,实验组有23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8.34±10.07)岁,病程21~85个月,平均病程(53.05±27.12)个月,中医分型:17例肝肾阴虚者,10例肾阳不足者,10例脾肾两虚者,8例气阴两虚者。对照组有24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7.92±10.44)岁,病程23~82个月,平均病程(52.56±27.85)个月,中医分型:16例肝肾阴虚者,9例肾阳不足者,11例脾肾两虚者,9例气阴两虚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分型等基础资料上相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的各项检查,即尿检、肾功能检查、肾盂造影、膀胱镜检、尿细菌培养等,并根据以上检查进行确诊。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治疗,具体方法为:根据检查结果及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14天后复检,给予疗效不佳者抑菌药物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给予实验组患者中药补肾健脾淋汤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3]:土茯苓、白术、生地黄、党参、败酱草、巴戟天各15g,炙甘草、丹皮、益母草各10g,茯苓20个,水煎熬;同时,合并气虚者,在汤剂中加入12g仙灵脾、15g黄芪煎熬;合并阴虚者,在汤剂中加入玄参、知母各10g煎熬;合并湿热者,在汤剂中加入10g蒲公英煎熬。该中药1剂/d,14天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尿检复查情况来进行评定,分四个标准,即:(1)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彻底消失,尿检结果呈阴性,恢复至正常;(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几乎消失,尿检结果呈阴性,基本恢复至正常;(3)有效:临床症状、部分体征消失,尿检结果偶呈阳性;(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善,尿检结果呈阳性,未有任何改变。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表示组间比较;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中有20例痊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42/45);对照组患者中有10例痊愈,7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64.44%(29/45)。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并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耐受力良好。 3 讨论 在中医学上,慢性肾盂肾炎多属“劳淋”、“腰痛”、“虚损”范畴。中医认为,肾与胱膀,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生理功能关系密切,若脏虚损,腑将失利,若腑受邪,脏即受累[4]。热淋久治不愈,或素体虚弱,湿热留恋,邪气内伏,久则伤肾,以致尿频、尿急、尿痛、腰酸等一系列症状相继而出。若湿热久稽,则耗伤津液,损伤正气,致使临床上表现出肾阴不足,脾肾两虚,湿热未尽之正虚邪实之候,症情迁延不愈尚能由虚致损,“关格”、“癃闭”、“肾风”诸证均可出现[5]。因此,中医在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上应从补肾健脾入手,本文逼真通过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本文研究结果中显示,实验组采取中医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 64.44%。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所用药物中的土茯苓、白术、生地黄、党参、败酱草、巴戟天、炙甘草、丹皮、益母草、茯苓等能够起到补肾健脾之作用,同时,根据患者各自身体情况辨证施治用药,能够从

热淋病(急性肾盂肾炎)中医诊疗方案

热淋病(急性肾盂肾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1]拟定。 以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2011年)[2]拟定。 (1)急性起病,病程较短。 (2)常有全身感染的症状如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 (3)泌尿系统症状、体征:可有膀胱刺激征,常有腰痛和/或下腹痛、肋脊角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压痛和叩痛。 (4)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血沉增快,离心尿白细胞≥5/Hp,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阳性。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2017年)[3]拟定。 1.膀胱湿热证:以膀胱、尿道刺激症状为主,小便短数、频急、灼热刺痛,排尿困难,尿少,少腹拘急胀痛,腰痛,甚则发热恶寒。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儒数或脉滑数。 2.肝胆郁热证:寒热往来,口苦口干,小腹胀痛不适,小便热涩混浊,大便或秘或溏。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 3.气阴两虚伴湿热证:小便频急,淋涩不已,反复发作,遇劳尤甚,伴头晕耳鸣,乏力多汗,腰酸软,手足心热。舌质红,舌苔少,脉细。 4.肝肾阴虚伴湿热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腰痛,咽干口燥,尿频而短,小便涩痛,或伴低热,乏力,女性月经量少。舌质红,苔薄黄或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5.脾肾两虚伴湿热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每因劳累则有腰腿酸痛,小便淋漓不尽,或有轻度浮肿,或有尿频数、尿急、尿热,排尿涩痛不畅,因寒或劳累易诱发。舌体胖质黯,苔白黏腻,脉沉细尺弱。

急性肾盂肾炎护理常规

急性肾盂肾炎护理常规 一、概念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是指肾脏盂的炎症,大都由细菌感染引起,一般伴下泌尿道炎症,临床上不易严格区分。根据临床病程及疾病,肾盂肾炎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期,慢性肾盂肾炎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 二、临床特点 突然发生一侧或两侧腰痛,可有明显全身症状,高热、寒战、恶心、呕吐亦常见,可伴随败血症低血压。约30%的病人合并膀胱炎,可有排尿困难。通常脊柱肋缘角有触痛(压痛)。尿显微镜检查有白(脓)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可见到白细胞管型。尿蛋白阴性或微量。 三、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是否急性起病,起病前有无尿路结石、梗阻、性生活、器械检查,是否长期卧床、留置导尿管等诱因。 2.评估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有无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肋脊角压痛和(或)叩击痛等;有无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寒战、高热低血压等。 3.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急性期可卧床休息。 2.进食清淡并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冲洗尿路,减少炎症对膀眺和尿道的刺激。 4.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护士要了解其焦虑紧张的原因,进行心理疏导及健康指导。 (二)特殊护理 1.高热的护理:按高热护理常规执行。 2.尿路刺激征的护理: (1)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3000ml以上。 (2)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3)指导病人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4)留取清洁中段尿培养和药敏试验。 3.肾区疼痛的护理:卧床休息,采用屈膝位,尽量不要站立或坐立。(三)病情观察 1.尿频、尿急、尿痛的程度、体温及尿液变化。 2.有无肾区疼痛。 五、健康指导

急性肾盂肾炎病人地护理护考内容

第四节肾盂肾炎病人的护理 【考点精讲】 一、概述 肾盂肾炎是尿路感染中的一种重要临床类型,主要是由细菌直接引起的肾盂、肾盏和肾实质的感染性炎症,又称上尿路感染,易合并下尿路感染。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肾盂肾炎。多见于女性,男﹕女为10﹕1。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 致病菌 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多见,其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偶见厌氧菌、真菌、病毒和原虫等。糖尿病或免疫能力低下者常伴发尿路真菌感染。 2. 发病机制 (1)感染途径①上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细菌由尿道、膀胱、输尿管逆行到达肾。②血行感染:较少见,多为体感染灶的细菌经血流播散到肾,引起肾盂肾炎,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③淋巴管感染:很少见,多为盆腔部位有炎症或肠道有感染时,致病菌可经淋巴管侵犯肾。④直接蔓延:偶见外伤或肾周围组织器官的感染可直接蔓延至肾。 (2)易感因素①尿流不畅: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或泌尿系统畸形,导致尿流不畅,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其尿路感染率比无梗阻者高十倍。②女性生理特点:由于女性较男性尿道短而宽,括约肌收缩力弱,尿道口易污染;女性在经期、妊娠期、绝经期因分泌等因素改变易至细菌感染。③机体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④泌尿系统局部损伤与防御机制的破坏:如手术、外伤、导尿和尿路器械的检查导致黏膜损伤使细菌进入深部组织而发病。⑤其他:尿道口周围或盆腔有炎症等。 三、临床表现(★★★) 1. 急性肾盂肾炎 (1)全身表现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等全身症 状。 (2)局部症状多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及下腹部不适,可有腰痛,多数伴有肋脊角压痛或(和)叩击痛。临床上轻症病人全身症状可不明显,仅有尿路局部表现和尿液变化。 2. 慢性肾盂肾炎 (1)大多数由急性肾盂肾炎发展而来,急性发作期与急性肾盂肾炎相似。 (2)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病程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3)部分病人仅有低热、乏力,但多次尿细菌培养为阳性,称“无症状性菌尿”,还有病人以头昏、头疼、高血压、轻度水肿为临床特征。 (4)慢性肾盂肾炎后期可有肾功能减退的表现。 3. 并发症多见于严重的肾盂肾炎,可有肾乳头坏死、肾周围脓肿、败血症等。 四、辅助检查(★) 1. 尿液检查尿蛋白常为阴性或微量。尿沉渣有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多显著增多,每高倍视野≥5个,如发现白细胞管型,有助于肾盂肾炎的诊断。 2. 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慢性期血红蛋白可降低。 3. 尿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尿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是确诊的重要指标,临床常用新鲜清洁中段尿培养法。临床意义为:菌落计数>105/ml有临床意义,小于104/ml为污染所

肾盂肾炎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肾盂肾炎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肾盂肾炎是一种由细菌侵入到肾盂及肾间质而引起发炎的常见疾病,炎症有时只侵犯单侧肾脏,有时双侧肾脏都侵犯,炎症有的是局限的,有的是比较广泛的,炎症主要在肾盂与其邻近的肾间质部分,病变分布是不均匀的。肾盂肾炎与肾炎(弥漫性肾小球肾炎)不同,这两种病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和治疗万面都是截然不同的,切勿混为一谈。 肾盂肾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有急性肾盂肾炎及慢性肾盂肾炎之分。急性肾盂肾炎没有得到彻底治疗,常可转为慢性。慢性肾盂肾炎每易反复发作,影响健康。应引起大家重视,积极加以防治。 肾盂肾炎是在人体抵抗力减弱或泌尿系统局部缺陷的情况下发生的,外来细菌或体内其他部分的细菌得以乘虚而入,引起肾盂肾炎。 致病的细菌大都从尿道上升经膀胱输尿管而达肾脏,也可由身体其他部位如皮肤、盆腔、肠道,经血液或淋巴系统到达肾脏,或由肾脏邻近组织发炎而直接波及肾脏而发病。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泌尿道梗阻如尿路结石、尿路先天畸形、膀胱癌、前列 腺肥大等,均易导致排尿不畅,尿流缓慢而致细菌大量繁殖, 引起肾盂肾炎。.

全身或局部抵抗力减弱,例如患有慢性肾炎、糖尿病、脑膜炎或长期卧床不起、排尿无力的病人,也常常容易得肾盂肾炎。尿路外伤、安插导尿管等也常会局部带入细前而引起肾盂肾炎。女性的尿道短而宽,盆浴洗澡时,污水容易倒流人尿道,而且女性尿道口与阴道、肛门很靠近,在白带多的情况下,或大便后容易污染尿道,在性生活时也可能把尿道外的细茵引入膀胱。妊娠期子官长大,有时压迫输尿管,易致尿道不畅,甚至肾盂积水,易使细菌繁殖。这些均使女性患肾盂肾炎的机会多于男性。 急性肾盂肾炎发病较急,开始即表现发冷、发抖、高烧(39~40C),也可仅有低热,或不发热,同时伴有乏力,全身软弱,头痛,腰部酸痛,病人随时都想小便,但尿量不一定多,有时伴有尿痛。这种尿频、尿急、尿痛的现象,称为尿路刺激症状。小便带血或浑浊,严重时小便浑浊得象脓液。体格检查时病人有肾区叩击痛及肋脊角压痛。尿常规检查有蛋白质、红细胞、大量脓细胞。 祖国医学认为肾气不足,湿热蕴结于下焦,是引起急性肾盂肾炎的主要原因。而湿热的产生却是多方面的,如过食肥甘厚味,嗜酒,致脾失健运;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脾受肝制,湿浊内蕴,劳伤过度,脾肾两亏,皆可导致此病。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处方:柴胡25克,黄苓15克,滑石30克,车前草30克,银花藤30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病人应坚持服药,在症状消失后,仍应检查小便,直至小便

肾盂肾炎中医诊疗心得

肾盂肾炎中医诊疗心得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是指肾脏及肾盂的炎症,大都由细菌感染引起,一般伴下泌尿道炎症,临床上不易严格区分。根据临床病程及症状,肾盂肾炎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期,慢性肾盂肾炎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 1 古方今用 (一)乌蕨茅根汤 组成:乌蕨30g,白茅根30g,车前草30g,白花蛇舌草3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若下焦湿热壅盛者,1日夜可服2剂。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 主治:肾盂肾炎。 方解:乌蕨,别名小野鸡尾,中国蕨科,金粉蕨。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产于我国长江流域至南部和西部各省、江西全境山地有分布,多生于山坡林下沟边,阴湿岩草丛中:根茎和全草人药,性味苦甘,清热利湿,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车前草甘寒清热利水;白茅根味甘性寒,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药理研究证明有抗菌,利尿作用。综观全方药味,一派寒味,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利水作用,适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尿频、尿急、尿血等泌尿系统炎症。脾胃虚寒者慎用。20世纪70年代初,经本方制成水剂,进行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急性肾盂肾炎患者服后,症状一般在3~5天内得到控制,20天左右尿培养一般可转阴,转阴后须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加减:若下焦湿热壅盛者,加柴胡18~30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若少气困倦,头晕乏力,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或太子参;若手足心热,口干不渴,心烦少寐,舌红脉细数者,加生地、女贞子、龟甲、丹皮、泽泻;阳虚明显者,可加熟附块。 (二)补肾利湿汤 组成:生地9g,丹皮9g,山药12g,茯苓9g,泽泻9g,菟丝子12g,牛膝9g,车前子9g,桑寄生12g,续断9g,独活6g,升麻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滋肾散表,清热利尿。 主治:肾盂肾炎。症见突然腰痛似折,剧烈难忍,小便黄赤,排尿涩痛,睡眠不好,形瘦神疲,气短乏力,少腹下坠,饮食甚少,微恶风寒,脉浮紧而细数,舌淡红,中有细黄腻苔。 方解:肾盂肾炎证属久病耗伤气阴,湿热下注,复感风寒之邪。故以生地、怀山药滋肾阴;续断、菟丝子补肾阳;茯苓、泽泻、车前子、丹皮、牛膝利湿热;独活、升麻散风寒。 (三)珍凤汤 组成:珍珠草15g,凤尾草15g,太子参15g,茯苓12g,白术9g,百部9g,桑寄生18g,甘草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健脾利水。

一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护理查房(借鉴内容)

一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3-7-26 地点:医生办公室 主查人:19床,陶发珍 主要内容: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护理 参加人员:内五科护理人员 病例介绍:陶发珍,女,45岁,因“腰腹痛、尿频、尿急、尿痛1周,畏寒发热3天”于2013年7月22日11时40分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及下腹痛,呈持续性胀痛。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感,无肉眼血尿。伴恶心、呕吐,呈非喷射性,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液体,食欲下降、乏力。3天前出现畏寒、发热、寒颤,具体体温不详。伴头痛、头晕,无肢体功能障碍及四肢抽搐。为求诊治,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尿路感染”收入我科。起病以来,患者精神可,饮食稍差,睡眠尚可,大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体查:体温36.5℃脉率78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20/60mmHg 辅助检查结果:尿液分析(2013.07.22.本院):潜血+3 白细胞+3。血常规(2013.07.22.本院):WBC 12.95x10^9 N 83.5% RBC 5.07x10^12 Hb 149g/l PLT 268x10^9。爱迪氏计数[2013-7-23]:红细胞:4000万/12h夜尿;白细胞:188000万/12h夜尿;红细胞位相[2013-7-23]:尿红细胞总数:6000/ml.双肾输尿管膀胱B超(2013.07.22.本院):未见异常。 急性肾盂肾炎概念:是指肾盂粘膜及肾实质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中毒性休克。 病因:由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直接引起肾小管、肾间质和肾实的炎症。主要由大肠杆菌引起。 易感人群:可发生于各年龄段,育龄女性最多见,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 临床表现与感染程度有关,通常起病较急。 (1)全身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 38.0c以上,多为弛张热,也可呈稽留热或间歇热。部分患者出现革 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治疗肾盂肾炎的药物

治疗肾盂肾炎的药物 肾盂肾炎该如何治疗?临床治疗该病通常是将肾盂肾炎的药物治疗同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具体介绍如下: 一、一般治疗 目的在于缓解症状,防止复发,减少肾实质的损害。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以降低髓质渗透压,提高机体吞噬细胞功能,冲洗掉膀胱内的细胞。 通常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以降低髓质渗透压,提高机体吞噬细胞功能。有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应卧床休息。服用碳酸氢钠1g,每日3次,可碱化尿液,减轻膀胱刺激刺激症状,并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及磺胺等有增强疗效作用,但可使四环素、呋喃咀啶的药效下降。有诱发因素者应治疗,如肾结石、输尿管畸形等。抗感染治疗最好在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下进行。 二、抗感染治疗 1、急性肾盂肾炎因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细菌是革兰阴性菌,其中以大肠杆菌为主。初发的急性肾盂明炎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2片,日2次,或吡哌酸0.5g,日3~4次,诺氟沙星0.2g,日3次,疗程7~14天。感染严重有败血症者宜静脉给药。根据尿培养结果选用敏感药物。如头孢哌酮,阿米卡星毒素对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前者1~2g,每8~12小时1次,后者0.4g,每8~12小时1次。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及克雷伯菌敏感率在80%以上。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呋啁妥因对D群肠球菌100%敏感。用法,前2者1~2,每6时1次;后者0.1g,日3次。真菌感染用酮康唑0.2g,日3次。或氟康唑50mg,日2次。 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的幼儿急性肾盂肾炎多数伴有泌尿道畸形和功能障碍,故不易根除,但有些功能障碍如膀胱输尿管返流可随年龄增长而消失。一次性或多次尿感在肾组织中形成局灶性疤痕,甚至影响肾发育,近年来主张用药前尽可能先做中段尿细胞培养,停药后第2、4、6周应复查尿培养,以期及时发现和处理。 2、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者按急性肾盂肾炎治疗,反复发作作者应通过尿细菌培养并确定菌型,明确此次再发是复发或重新感染。 复发:指治疗后菌株转阴性,但在停药后的6周内再发,且致病菌和先前感染的完全相同。复发的常见原因有①尿路解剖上或功能上异常,引起尿流不畅。可通过静脉肾盂造影或逆行肾盂造影以明确之,如有明显解剖异常情况存在,需手术加以纠正。如果梗阻因素难以解除,则根据药敏选用恰当抗菌药治疗6周。②抗菌药选用不当或剂量和疗程不足,常易复发,可按药敏选择用药,治疗4周。③由于病变部位瘢痕形成,血流量差,病灶内抗菌药浓度不足,可试用较大剂量杀菌类型抗菌药治疗如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羟苄青霉素、乙基因梭霉素等,疗程6周。肾盂肾炎一年内如尿感发作在3次或3次以上的者又称复发性尿感,可考虑长程低剂量治疗。一般选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如复方磺胺甲恶唑或呋喃坦丁每晚一粒,服用1年或更长,约605患者菌尿转阴。男性因前列腺炎引起复发者,宜同时治疗慢性前列朱炎,选用脂溶性抗菌药物如复方磺胺甲恶唑;环内沙星0.5g,日2次;利福平0.45~0.6g,顿服,疗程宜长达3月。必要时手术切除病变(增生、肿瘤)这前列腺。 如果经两个疗程的足量抗菌治疗后,尿菌仍持续阳性,可考虑长程低剂量治疗。一般采用复方新诺明或呋喃叮每晚一次,可以服用1年或更长,约60%患者菌转阴。

肾盂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肾盂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肾盂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 根据全身表现、尿路系统症,尿白细胞数增多,尿细胞检查阳性,诊断不难确定。但需与急性下尿路感染特别是膀胱炎相鉴别,因二者治疗原则不同,预后也不同,下述可资鉴别: ①尿中抗体包裹细菌检查阳性者,多为肾盂肾炎。阴性者多为膀胱炎; ②膀胱灭菌后的尿标本细菌培养阳性者为肾盂肾炎,阴性者多为膀胱炎; ③参考临床症状,有发热(>38摄氏度)或腰痛,肾区叩击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者,多为肾盂肾炎; ④经治疗症状消失后,六周内复发者多为肾盂肾炎,或经单剂量抗菌药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多为肾盂肾炎。 二、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可依据: ①尿路感染病史在1年以上,而且持续有细菌尿或频繁复发者; ②经治疗症状消失后,仍有肾小管功能减退者(如肾浓缩功能差、尿比重低、酚红排泄率下降等); ③X线造影证实有肾盂肾盏变形,肾影不规则甚至缩小。若缺乏这些明显的证据,要确诊则比较困难。 三、慢性肾盂肾炎还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肾、泌尿道结核:肾、泌尿道结核是结核杆菌引起的肾脏和泌尿道感染。症状、体征、尿改变都可与慢性肾盂肾炎相似,其区别点是肾、泌尿道结核时尿路刺激症状明显,尿沉渣涂片可找到抗酸杆菌(要除外尿垢杆菌污染),尿普通细菌培养阴性而结核杆菌培养阳性,尿亚硝酸还原试验阴性。X线检查有时可见肾区有结核病灶钙化影或有虫蚀样组织缺损区(干酪坏死灶)。部分肾结核患者可找到肺、肠及腹腔、骨、前列腺、副睾或盆腔结核病灶。 (二)尿道综合征是女性常见的下尿路疾病,有明显的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尿路刺激症状,但多无全身表现,无腰痛、无上输尿管点、肋腰点压痛,无肾区叩痛,中段尿检查白细胞数不增多或稍增多(一般<10个/HP)多次尿细菌培养菌落数<10×107/L(105/ml),症状经2~3天后逐渐消失,但却容易复发,该综合征有一部分可能为病原体感染,另一部分可能为非感染性疾病。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无明显尿路刺激症状,尿沉渣中白细胞数增多不明显,无白细胞管型,尿细菌检查阴性,而尿蛋白含量较多,易引起低蛋白血症,肾小球功能损害较明显。肾盂肾炎的尿蛋白量较小,一般在1~2g/24小时以下,而肾小管功能损害较明显。根据这些特点,两者鉴别不难。但晚期病例两者皆可以尿毒症为主要表现,鉴别有时困难,特别当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尿路感染时,更是如此。这时需详询病史和过去表现。结合两病各自的临床特点,加以分析、才能判定。若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感染,经过治疗将感染控制后,肾小球肾炎的特点可明显地表现出来。 (四)其它在急性肾盂肾炎或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而以血尿为突出表现者,当血块通过输尿管时,可引起肾绞痛,这时须与泌尿道结石鉴别,通过询问病史,尿细菌学检查,必要时作腹部X线照片或静脉肾盂造影,可鉴别。

慢性肾盂肾炎抗菌治疗原则

慢性肾盂肾炎抗菌治疗原则 由于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致肾脏中炎症和修复过程交替进行,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使得局部血运差,抗生素不易进入病灶;局部引流不畅,致病菌难以清除,因此炎症难控制,受损的肾组织不易修复。长沙普济肾病医院提醒,慢性肾盂肾炎患者有高血压及水肿时,要限制液体的摄入。每日的摄入量应控制在1200-1500毫升,其中包括饮料及菜肴中的含水量800毫升。若水肿严重,则进水量更要严格控制。在排尿的情况下,则可适当放宽。 慢性肾盂肾炎抗菌治疗的原则为: (1)抗生素的选择:定期作尿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并参考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来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由于致病菌较为顽固,以2—3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为佳。 (2) 疗程:疗程是慢性肾盂肾炎治疗成败的关键,不能足疗程用药,即使原治疗有效,往往不能彻底清除细菌,同时培养了耐药菌,使致病菌得到喘息,一旦条件适宜,即可复发,病情迁延。因此,慢性肾盂肾炎急发时,按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原则用药,总疗程不少于4周。当临床症状被控制后,可停药观察,一般每月复查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一次,共半年。若尿中仍有菌,可采用长程低剂量抑菌治疗,具体方法为:每晚睡前排尿后口服单一剂量抗生素,剂量为每日剂量的1/3—1/2。抗菌药可选择3—4种为一组循环使用,即可使副作用降到最低,又可预防耐药性的产生,还可达到较好的抑菌效果。如可选用复方新诺明、羟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Ⅳ等。疗程尚无定论,可用4个月、6个月、甚至1年。 慢性肾盂肾炎时临床表现复杂,容易反复发作,其原因为:①诱发因素的存在;②肾盂肾盏粘膜、肾乳头部因瘢痕变形,有利于致病菌潜伏;③长期使用抗生素后,细菌产生了耐药性,或进入细胞内,使抗生素失去杀菌能力;④在体液免疫或抗生素作用下,细菌胞膜不能形成,以原浆质形式存在,在髓质渗环境下仍有生命力,故一旦环境有利,重新生长胸膜并繁殖再毒辣,此即原浆型菌株(L型)。

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是指肾盂粘膜及肾实质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是大肠杆菌的感染,另外还有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引起。 病因 肾盂肾炎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直接引起肾小管、肾间质和肾实质的炎症。主要为非特殊性细菌,其中以大肠埃希氏杆菌为最多(占60-80%),其次为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产碱杆菌、少数为绿脓杆菌;偶为真菌、原虫、衣原体或病毒感染。有报告一些肾盂肾炎。特别是慢性期病灶和肾疤痕组织中,存在某些病原体的抗原成分,有些还可寻到免疫复合物沉积,结合致病菌有抗体包裹以及肾组织中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等事实,表明肾盂肾炎的发病机理中存在着免疫反应性损害。 症状 一、主要症状 1、全身表现:起病大多数急骤、常有寒战或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全身不适、头痛、乏力、食欲减退、有时恶心或呕吐等。 2、尿路系统症状:最突出的是膀胱刺激症状即尿频、尿急、尿痛等,每次排尿量少,甚至有尿淋漓、大部分病人有腰痛或向会阴部下传的腹痛。 3、轻症患者可无全身表现,仅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二、典型临床表现 1.尿路刺激症状 肾盂肾炎多由上行感染所致,故多伴有膀胱炎,病人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液混浊,偶有血尿。 2.全身症状 包括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40℃,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可有恶心、呕吐,或有腹痛,血中性粒细胞增多,易误诊为急性胆囊炎或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 3.局部体征 一侧或两侧肾区疼痛,脊肋区有叩击痛及压痛。此外,在肋腰点(腰大肌外缘与十二肋交叉点)、上输尿管点(腹直肌外缘平脐处)有深压痛。由尿路插管引起或尿路梗阻并发的尿路感染,多为急性肾盂肾炎,常可呈暴发性过程(fulminating course),出现败血症。这种败血症有人称之为尿路败血症(urosepsis),易发生内毒素性休克,病情险恶,多见于老年人。 原有糖尿病、镇痛剂肾病或尿路梗阻者并发急性肾盂肾炎,可发生急性肾乳头坏死,病人除有败血症样严重全身症状及血尿、脓尿之外,有时由于坏死乳头脱落引起输尿管绞痛,部分病人还出现少尿或尿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检查 一、尿常规:脓尿(每高倍视野≥5个白细胞)为其特征性改变,若平均每高倍视野中有0-3个白细胞,而个别视野中可见成堆白细胞,仍有诊断意义。

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治疗分析

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20T11:52:56.55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23期作者:朱宝霞 [导读] 注意饮食调节,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及肥甘厚味,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也是预防复发的重要因素。 朱宝霞 (黑龙江省安达市任民镇中心卫生院黑龙江安达 151423)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慢性肾盂肾炎患者3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0例慢性肾于肾炎患者30例经中医辩证治疗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中医治疗应彻底消除湿热余邪,扶助正气,消除诱因,才能有效的防治本病的复发。 【关键词】慢性肾于肾炎;辩证治疗;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3-0152-02 慢性肾盂肾炎是细菌感染肾脏引起的慢性炎症,病变主要侵犯肾间质和肾盂、肾盏组织。慢性肾盂肾炎因其病史,反复发作的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劳淋”、“虚劳”、“腰痛”的范畴。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慢性肾盂肾炎患者3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慢性肾于肾炎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9~69岁,平均年龄47±2.5岁。均符合慢性肾于肾炎的诊断标准。病程1~7年,平均2.5±1.5年。均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排尿时疼痛、腰痛等临床表现。白细胞一般升高至(10~20)×109/L。 1.2.1气阴两虚,湿热留恋证益气养阴,清利湿热。偏气虚者用参芪地黄汤加减,偏阴虚者用知柏地黄汤加减。若气虚偏重者,加重黄芪用量,并用西洋参以益气培元;以肾阴虚为主者,加女贞子、旱莲草、怀牛膝、枸杞子或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以重在补肾养阴;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以养阴清热;头晕耳鸣甚者,加天麻、钩藤、菊花、石决明以滋阴潜阳,若湿热较重,小他涩痛明显者,加车前草、萹蓄、瞿麦、滑石、鱼腥草以清利湿热;下肢水肿者、加苍术、白术以燥湿健脾;腰酸痛明显者,加全毛狗脊、巴戟天、杜仲、肉苁蓉以补肾壮腰。 1.2.2脾肾亏损,湿浊缠绵证益肾健脾,利湿化浊。参苓白术散合二仙汤加减。若气虚者,重用黄芪健脾益气;若少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配合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陷;若浮肿明显,加大腹皮、木瓜、白茅根以利水消肿;尿频余沥,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气衰神疲者,加用右归丸以温补肾阳、化气行水;若有瘀血征象者,加当归、红花、泽兰活血化瘀;若脾肾阳虚兼湿浊者,改用无比山药丸加车前子、滑石以温补清利相合,标本同治。 1.2.3阴阳两虚,余邪未清证调补阴阳,佐以清热利湿。济生肾气丸加减。若湿热未尽,内蕴膀胱而见尿闭不通,少腹胀满者,加滋阴通关散(知母、黄柏、肉桂)以清下焦蕴热,肋膀胱气化;若身倦乏力,舌淡胖脉细者,加黄芪、党参或太子参补益气血;若肾阴亏虚,五心烦热者,可加知母、早莲草、地骨皮、白薇养阴清热[1];若舌质紫黯有瘀滞者,加牡丹皮、丹参、赤芍、山楂、桃仁、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通络;若见小便频数,伴男子遗精白浊,女子带下或尿检有蛋白尿者,加芡实、金樱子、生龙骨、生牡蛎以补肾固涩。据临床实践,生龙骨、生牡蛎二味药不仅能收敛阴精不碍祛湿,又可使诸药镇守下焦,有较好的降蛋白作用。 1.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检查2次恢复正常,劂菌阴性,并于第2、6周复查尿菌1次,均为阴性,为近期治愈;追踪6个月无复发者为完全治愈。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尿常规正常或接近正常,尿菌阴性。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尿常规显著改善,尿培养偶有阳性。无效:症状及尿检改善不明显,疗程结束后尿菌定量检查仍阳性;或者于第2、6周复查时尿菌为阳性,且为同一菌种(株)者;疗程完毕后症状不久又再现(多在6周内),而且尿菌数≥105/ m1,菌种(株)与上次相同者[2]。 2.结果 30例慢性肾于肾炎患者30例经中医辩证治疗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3.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邪常易起伏而致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属内外相感的全身性疾病。本病之初为肾虚膀胱湿热,由于湿热日久伤阴,加之治不得法,或病重药轻,致湿热未尽,肾阴已伤。肾虚湿热停蓄下焦,日久暗耗气阴,转为劳淋;病至后期,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和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易遇感冒、劳累、情志不遂等因素诱发,且多伴有血瘀的临床表现,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常因正不胜邪,使病情反复。 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辨证宜分虚实,在急性发作期偏实、偏热、以尿频尿急,尿道涩而不利,小腹胀满,舌苔黄腻,脉滑数等膀胱湿热为主;在缓解期偏虚,以腰痛时作,困倦乏力,小便时而不畅,尿道有灼热感,或低热缠绵,舌淡脉弱等脾肾亏虚证为主。在虚实转化过程中,有主次之别[3]。一般的在由实转虚的初期,常为实多虚少;随着病情的延长,渐为虚多实少。虚证复感外邪而急性发作者,虽属本虚标实,但以标实为主。 膀胱湿热证在本病急性期表现突出,在疾病的转化阶段多表现不明显,易被忽略。应知道湿热之邪常贯穿其病变始末,是本病缠绵难愈和反复复发的重要环节。慢性肾盂肾炎大多病史较长,由于治不得法,或病重药轻,或正不胜邪,使湿热余邪留滞,停蓄下焦。此时,气阴已伤,脾肾亏虚,正气逐步消耗,在遇到劳累、感寒、郁怒、思虑等诱发因素则要复发和加重。本病日久不愈,可致脾肾衰败,成为水肿、癃闭、关格等变化。 慢性肾盂肾炎的反复复发是加重肾脏损害的主要因素。中医学认为其复发与余邪未清,正气虚弱,及外感、饮食不节、劳倦等诱发因素相火。治疗应彻底消除湿热余邪,扶助正气,消除诱因,才能有效的防治本病的复发。①清除余邪:慢性肾盂肾炎多由急性肾盂肾炎久治不愈迁延发展而成,其病邪久羁,湿热滞而不去,病久难愈。故清除湿热余邪是防治复发的关键。②重视活血化瘀:本病变复杂,由于病程较长,迂延难愈,病久入络,加之水瘀互结,湿热毒滞与瘀血互结,瘀血与正虚交互错杂,相兼为病,也是本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