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虎林八五零农场学校七年级下册政治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5.04 KB
- 文档页数:20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1. 知道我国法律的特征,理解我国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2.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3.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的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4. 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考点一认识我国的法律1. 社会生活离不开: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纪律、规章等。
2. 我国法律的特征:(1)法律由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保证实施,具有。
(3)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
3. 我国法律的本质:我国法律是意志和的体现。
4. 我国法律的作用:(1) 作用:我国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2) 作用: 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的保障。
5. 结论:(1) ,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2)以为荣,以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考点二违法与犯罪6. 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或做出法律所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7. 违法行为的类别:(1)根据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2) 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8. 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1)含义:刑事违法行为属于的违法行为,是行为。
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特征: 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9. 刑法与刑罚:(1)刑法的含义: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和对处以何种的法律。
(2)我国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的有力武器。
(3)刑罚的含义: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对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单元整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共两课,分别是《依法办事》和《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这一单元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保护作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可以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但他们对于法律的认识还相对模糊,对于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掌握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学会依法办事,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依法办事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对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保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新闻报道,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掌握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教案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一部分单元分析本单元包括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和“践行道德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
、本单元设计依据文明的社会秩序、良好的道德状况需要公正法律和有效的执法。
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传承的状况,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法制的公平和管理体制的透明程度。
初中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
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这是贯彻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代表民族未来的青少年一代,如果不懂得宪法和法律,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就无法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
其二,这是帮助青少年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
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道德经济,更是法制经济。
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三,这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法律行为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使广大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为“四有”新人。
其四,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成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需要。
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等几个有机结合的部分。
当代青少年学生,如果不懂得法律知识,很难得到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无疑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现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
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教案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一部分单元分析本单元包括第七“感受法律的尊严”,第八“法律护我成长”和“践行道德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
、本单元设计依据文明的社会秩序、良好的道德状况需要公正法律和有效的执法。
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传承的状况,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法制的公平和管理体制的透明程度。
初中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
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这是贯彻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代表民族未来的青少年一代,如果不懂得宪法和法律,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就无法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
其二,这是帮助青少年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
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道德经济,更是法制经济。
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三,这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通过本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法律行为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使广大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为“四有”新人。
其四,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成本程教育目标的需要。
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等几个有机结合的部分。
当代青少年学生,如果不懂得法律知识,很难得到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无疑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现本程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
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教学设计【活动内容】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探究活动。
2.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调查,感受道德和法律对自己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活动目的】1.综合运用第七、八两课教材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2.遵守国家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3.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对有效信息的整合能力和合作能力。
【活动方式】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约一个月),让他们去思考、去搜集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和侵犯或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到当地法院少年法庭或少年犯管教所进行采访。
2.人人参与,交流合作,教师只做一个积极的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
3.提示学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的方法。
【活动时间】约一个月(分为四周进行)【设计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教学设计.ppt一. 教材分析《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是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本单元共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他们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法律现象,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更多的是表面的,缺乏系统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培养他们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2.法律的作用和意义3.如何自觉遵守法律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法律素养。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遵守法律,提高法律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案例材料2.多媒体设备3.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法律基本概念和作用的理解情况,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自觉遵守法律,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七年级政治教案第二框题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时)【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树立起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懂得运用不同的法律维权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让学生树立起敢于斗争的意识。
【学生分析】【综合设计思路】由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例导入,再利用人生ab剧的形式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树立起敢于斗争,敢于打官司的意识:再通过对校园抢劫、敲诈事件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善于斗争;最后通过对情景的处理,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一、案例导入: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例。
●二、出示案例:1、用第一人称的途述,将一则家庭暴力、孩子受到虐待的案例,呈现出来:我叫刘丽丽,今年14岁,爸妈离婚后,随爸爸和奶奶生活,爸爸经常赌博,且经常打孩子,我告诉了奶奶,奶奶叫我不要说,因为家丑不可外扬,上法院打官司不光彩。
思考:你认为应不应该听奶奶的话?学生辩论继续案例:我没说,但爸爸更残忍了,经常无缘无故地打我,旧伤未好又添新疤。
教师提醒:这就是家丑不可外扬的结果。
从事件中可以看出,碰到这种事情,一定要敢于斗争,软弱和沉默只会使侵害人变本加厉。
继续案例:他为什么这样?我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寻找维权途径和维权机构途径:协商——投诉——上诉(打官司)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消协、居委会、妇联等继续案例:我去找妈妈,妈妈让我给妇联写信,希望你们能帮帮我。
2、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归纳,得出关键是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是否有勇气。
3、案例:中学中80%的学生诉说身边存在“校园抢劫、敲诈”现象,18%的学生诉说自己曾遭遇过,但真正告诉老师、家长,寻求保护的却很少,因为怕遭到报复,所以决定“自认倒霉”。
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归纳:勇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
四情景:初中学生小娅被一个流里流气的男青年截住,先是要与她交朋友,后来又让她资助点儿钱。
中考思想品德复习课教案(八)一、复习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二、知识脉络:三、课标要求: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3、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4、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的权利。
5、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6、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考点梳理: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1、走近法律(1)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社会生活规则。
(2)生活中的规则有很多,有道德、纪律、规章和法律等。
(3)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具有三个显著特征: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5)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①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
②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同时,它还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6)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的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7)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一、本单元的地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而青少年又处于生理和心理巨变时期,因此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十分必要。
设置本单元主要是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生活不仅需要道德维护,更需要法律的维护,通过对法律特征的学习,明确“法不可违”,从小树立维权意识,知道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学会采取正当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二、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本单元是由“践行道德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构成。
其中第七课有三框,第八课有两框。
三、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1.设计意图本单元主题探究活动“践行道德依法维权”,是一个将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在于综合运用两课教材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遵守国家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真正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2.操作建议(1)搜集日常生活中侵犯或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例。
(2)在搜集的资料中,挑选一个与教材结合最为紧密的案例。
(3)结合案例思考“我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我们应该如何践行道德,维护权益”。
(4)将思考内容写成报告,全班交流,并修改完善自己的文字报告。
(5)将全班同学的报告编辑成册。
3.注意事项(1)注意搜集资料要典型,找准与本单元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探究活动不能到此为止,应该延续下去,建立日常评价机制,使讨论的内容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上。
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教案【课题】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教学目标】1.无规矩不成方圆2.法律的定义、特征3.违法行为的种类4.犯罪的特征5.防患于未然6.特殊的爱自我保护7.训练解题技能【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时政链接]9岁男童被后母砍3刀遭家暴4年因“家事”无人制止:在进贤县池溪乡万家自然村,年仅9岁的小俊(化名)站在自家的砖瓦房前,摸着头上的三道刀疤,两眼无神。
这些伤疤是8个月前,继母但农花用菜刀砍伤留下的。
之后,继母逃离了村子。
记者调查后发现,面对儿童遭遇家暴各部门均表示无能为力。
此前,国内专家已大声疾呼,儿童权益保护法律不健全,亟须完善。
[知识回顾]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走近法律1.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2.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
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
4.法律的显著特征: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5.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6.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7.法律的作用:⑴规范作用。
(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⑵保护作用。
法不可违1.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矩,尤其是不能违反法律。
2.违法行为,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3.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违宪行为)4.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5.刑法,以国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6.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7.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复习教案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学习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X;2.知道某某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3.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X和控制,做知法守法的人。
二、活动方案活动一:建构知识框架法律的显著特征(三点)走进法律规X作用法律的作用保护作用做民事某某行为知一般某某行为法某某行为的分类行政某某行为守法法不可违刑事某某行为——犯罪行为用犯罪的含义、特征法犯罪应受刑罚处罚主刑的刑罚种类人附加刑认清犯罪危害防患于未然加强自我防X意识活动二:知道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材料一: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是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重要法律依据。
现行《中华人民某某国刑法》是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经中华人民某某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通过第六次修正,由主席签署第五十一号《中华人民某某国主席令》,予以公布施行的。
材料二:据《扬子晚报》2009年1月2日报道:某某如皋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单定方受贿案,经某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单定方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80万元。
材料三:因为有交通管理法规的存在和实施,司机小王不敢在马路上横冲直撞。
根据劳动法规定,小王在五一加班获得了工资的三倍报酬。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阅读材料一、二,说说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法律具有哪些特征?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2.阅读材料三,说说我国法律有哪些作用?活动三:认识某某行为、犯罪行为、刑罚完成下列表格并回答问题:(1)从上表可知,一般某某行为和犯罪的区别:(2)任何某某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作为一种严重的某某行为更应如此。
你知道我国对犯罪分子实行的刑罚包括哪些种类吗?请列举几种。
活动四:认清犯罪危害并自觉提升素养、加强防X材料:学生吴某,已满14周岁,在学校经常逃学旷课、打架斗殴、欺负女生,还经常小偷小摸,虽被老师多次教育仍不悔改。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八课第一框题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两课时)【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司法部门分别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四个保护,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害末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学生分析】作为未成年人,初中生属于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当这些侵害事件发生后,我们许多初中生不懂得自己可以获得保护,或者不懂得如何保护,在他们的权利遭到侵犯时,应该让他们知道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
而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有效地制止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力武器。
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内容,有助于学生维护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合法权益,自觉抵御不良影响和不良行为,进行自我保护,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综合设计思路】本课的--是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分析、研究案例,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随着课堂四组同学的小品展示,不仅可以将本课的内容还原为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增强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以“当事人”身份,动手获取信息,感受未成年人受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通过体验更加热爱法律。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愿和指定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布置小品表演或故事讲演的要求,并准备好讨论的题目。
一、导入: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声中,老师引出今天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但是在我们身边也存在对我们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入这几件案例当中,并一起想想办法来帮助一下里面的主人公。
二、展开活动组织走入案例(小品表演)法律求援集思广益案例续尾(解决办法)a组同学小林的父母经常在家叫几个朋友一起来搓麻将“小搞搞”,甚至有时候让小林也“搭一搭手”,慢慢的小林学会了搓麻将,成绩也直线下降。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的人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的人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近法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社会生活中规则的含义及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提高学生自觉守法意识。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例举法。
五、课前准备:教师:①了解学生对“规则”“法律”等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课和各框的教学主题。
③了解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
④相关知识的储备与拓展,如有关的法律内容。
搜集相关的典型案例与素材。
学生:找我们周围生活中的规则和法律。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板书设计:见教学过程。
八、教学过程:第一框走近法律(板书)导入:活动一:游戏“单号立,双号坐”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四组依次进行,老师随口说出一连串的数字,要求学生听到双号数字的时候是坐着的,听到单号的时候是站着的。
情况预测:本游戏用意在于引出规则,学生可能会对突如其来的游戏非常好奇但不知教师之用意而显得莫名其妙;其次,在游戏过程中可能比较杂乱,各组表现不尽一致,这点倒正合教师之用意,适当引领,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引领对策:教师在学生分组竞赛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游戏规则,在游戏过程中密切注意各组表现,适当评价,抓住可用“素材”有意识地向“规则”方向引领。
小结:一个简单的游戏如果没有游戏规则,或者大家不了解规则、不遵守规则,是做不好也做不了的,即使是我们当中的个别人出现了差错,没有按规则去做,也会影响游戏的质量。
其实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的。
链接与拓展:对比教材第86页的两幅漫画“井然有序”和“混乱不堪”,说一说造成这两种场面的原因和这两种现象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七年级政治教案: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学法、尊法、守法和用法的含义。
2.掌握遵守法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运用学法、尊法、守法和用法的知识,自觉遵守法律。
2.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
2.强化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重视,增进法制观念。
二、教学重点1.掌握学法、尊法、守法和用法的含义。
2.了解遵守法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
2.强化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重视,增进法制观念。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1.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
2.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小册子,让学生自行阅读。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活动二: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学法、尊法、守法和用法的含义,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2.教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3.教师讲解遵守法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给出相关的案例进行解释。
活动三: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几个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2.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研讨和讨论。
3.学生代表上台分享分析和解决案例的过程。
活动四:课堂小测1.教师出题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小测,并交给教师检查。
活动五:总结与反思1.教师让学生回顾课堂所学知识。
2.教师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建议和意见。
五、教学评价1.课堂小测,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分析和解决案例的能力。
3.学生对法律的态度和看法。
六、作业1.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2.回答课堂小测的问题。
3.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优选授课授课设计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授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授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教版思想道德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授课设计【课题】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纪用法的人【授课目标】1.无规矩不能方圆2.法律的定义、特点3.违纪行为的种类4.犯法的特点5.防患于未然6.特其他爱自我保护7.训练解题技术【授课工具】多媒体【授课过程】[时政链接]9 岁男童被后母砍 3 刀遭家暴 4 年因“家事”无人遏止:在进贤县池溪乡万家自然村,年仅 9 岁的小俊(假名)站在自家的砖瓦房前,摸着头上的三道刀疤,两眼无神。
这些伤疤是 8 个月前,继母但农花用菜刀砍伤留下的。
此后,继母逃离了农村。
记者检查后发现,面对儿童遭到家暴各部门均表示力所不及。
此前,国内专家已高声疾呼,儿童权益保护法律不健全,亟须完满。
[知识回首]第七课感觉法律的尊严走近法律1.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2.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好多。
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
4.法律的显然特点: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⑵国家逼迫力保证明行,拥有逼迫性。
⑶对全体社会成员拥有宽泛拘束力。
5.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6.我国法律:作为人民心志和利益和表现,它经过规定权益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7.法律的作用:⑴规范作用。
(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能够做什么,必定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⑵保护作用。
法不能违1.我们保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争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矩,特别是不能够违犯罪律。
2.违纪行为,凡不推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许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纪行为。
3.违纪行为,可分为:行政违纪行为、民事违纪行为、刑事违纪行为。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一部分单元分析本单元包括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和“践行道德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
1、本单元设计依据文明的社会秩序、良好的道德状况需要公正法律和有效的执法。
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传承的状况,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法制的公平和管理体制的透明程度。
初中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
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这是贯彻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代表民族未来的青少年一代,如果不懂得宪法和法律,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就无法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
其二,这是帮助青少年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
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道德经济,更是法制经济。
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三,这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法律行为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使广大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为“四有”新人。
其四,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成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需要。
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等几个有机结合的部分。
当代青少年学生,如果不懂得法律知识,很难得到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无疑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现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
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要让他们知道:法律是保护人民权利的武器,是真正为了人民的,也是能够为民所用的;法律是保护包括中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的有效工具,它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有特殊的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应该从青少年开始,就加强法制教育,这样才能使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提高。
为了让中学生掌握保护自己权利,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远离违法犯罪,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2、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我与他人的关系”部分:“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要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能力目标要求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目标要求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4、内容及结构分析本单元设立“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活动和《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护我成长》两课。
“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活动是一个将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综合运用两课教材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遵守国家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本课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怎样预防违法等内容。
第一框“走近法律”“我们身边的规则” 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生活离不开法律”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所以,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第二框“法不可违”。
“谁都不能违法”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
并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必受惩罚”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
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认清犯罪危害”告诉我们犯罪的危害。
通过初中生自身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
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预防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
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本课由“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两框,分别介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第一框:“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主要介绍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有关内容。
了解国家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是必要的。
阐明了家庭保护的必要性,介绍了家庭保护的基本要求、主要作用。
说明了学校保护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主要介绍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有关内容。
通过雇佣童工案,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社会保护必要性,并指出社会保护的要求和内容。
介绍了什么是“司法机关”并指出司法保护的内容。
让学生明确未成年人保护的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第二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求助有路”主要介绍运用非诉讼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并介绍了能提供法律服务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寻求帮助、解决争议、处理问题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
“敢打官司”主要介绍运用诉讼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介绍了诉讼的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鼓励学生勇敢地状告侵权者,因为这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法律尊严、社会的稳定。
否则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是对侵权行为的纵容。
“善于斗争”主要介绍为什么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怎样与侵权行为做斗争等内容。
告诉学生应当自觉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权,同违法犯罪做斗争、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对违法犯罪做斗争时,要既勇敢又机智。
第二部分第一框题走近法律我们身边的规则(一课时)【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
教学难点:法律的特殊性【学生分析】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综合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一个小游戏导入新课,把游戏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境相联系,得出生活需要规则来维持。
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活动的串联将生活中的规则具体化、形象化,突出学生自身的感受,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到“规则之美”,再通过对比突出特殊的规则——法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问题,从中启迪学生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规则。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学生活动:小游戏:“谁更快”谁能更快地从瓶子中更快地把乒乓球抽出来,在一个瓶口比较小的瓶子里,放入用线串好的五个乒乓球,分别请两组同学(五人为一组)上来,比比哪一组能更快地将乒乓球全部取出。
这个小游戏考得并不是眼明手快,而是需要通过组织,使乒乓球能够逐一通过,所以五个人应该经过商量,排好先后秩序,才能最快的把球全部取出。
教师活动:把游戏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境相联系,得出生活需要规则来维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到良好的生活需要秩序,而这个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创设情境:撑杆跳比赛刚刚设立时,有一次国际比赛,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杆,跑到横杆前,突然将长杆插在地上,并两手抓住杆子爬了上去,到了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为在当时的撑杆跳比赛规则中,没有规定是否允许爬杆,只是说用杆。
学生讨论:算还是不算?同学们讨论。
假如体育比赛当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兴奋剂、借助于器械等)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讨论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对体育比赛中突发事故的讨论,引出设立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规则,事情可能就会带无法预计的后果。
并自然将课堂引到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2、红灯停绿灯行。
教师播放有关闯红灯的交通事故的影像资料。
学生讨论:发生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你碰到过类似的情景吗?(用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教师活动:出示有关浙江省交通事故的数字或图片。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事故”做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充满现实感,并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提供了条件,加深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充分认识到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3、交叉换位学生活动:请学生在教室中实践一下交通规则——交叉换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