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国情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26
一、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是什么?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单一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紧,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之所以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反抗,加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霸中国。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不同于一般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特点是: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帝国主义列强以武力打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成为近代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最反动的势力。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仍然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黑暗的势力。
第三,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剥削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势力、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加上中国地域的广大,造成中国实际上的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中国近现代国情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第一节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基本国情第二节,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点第三节,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社会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第二章、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第一节一幅血与火的画图第二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第三节是民族危机还是现代化“良机”第三章,近代中国的政治第一节政治格局的变迁第二节触目惊心的政治腐败第三节积重难返的财政困境第四章近代中国的经济第一节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和垄断第二节中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历史的比较研究第三节近代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落后第四节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第五章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第一节人口的压力第二节灾荒和饥馑第三节教门和帮会第四节罂粟之妖第六章中国近代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近代文化演变及进程第三节西学东渐与文化重建第四节近代中西文化的论争第七章中国近代化问题第一节关于中国近代化的内涵第二节关于中国近代化的类型和模式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第一节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基本国情1 ,社会性质。
1840 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是独立完整的封建社会。
进入明清时代以后,延续两千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发展到末期。
封建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凭借对土地的占有,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民阶级的不断反抗,特别是到了鸦片战争前夕,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
2 ,政治概况。
封建社会政治的上层建筑是封建国家,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封建国家机器,主要有军队、法庭、监狱等封建法律是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地主阶级的意志。
封建官吏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是统治权力的执行者。
封建皇帝,则是封建国家权力的象征、标志和总代表。
3 ,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中央集权制。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官僚制度,并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国情(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认清这一基本国情。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000年理科单选题: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D.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答:(A)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的发展必然需要民主革命理论。
2002年文科多选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A.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D.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E.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答:(ABC)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起了一个新的变化。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中国近现代国情一、历史背景中国近现代国情的发展,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勇敢地进行了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以期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二、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1.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下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然而,革命果实最终被北洋军阀篡夺,国家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与独立。
2. 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使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3. 解放战争1946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探索与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国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曲折时期。
尽管如此,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仍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摆脱了贫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推动了经济发展。
2. 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我国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社会变革与民生改善1.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指的是中国形式上是有自己的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
“半封建”:指的是中国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凡英国人与中国人发生“交涉诉讼”,“其英国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丧失司法权独立:美国在《望厦条约》中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指出在中国境内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民刑案件,甚至美国人之间、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之间的民刑诉讼都要由美国领事审讯,中国官员不得过问。
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五口通商章程》进一步规定绝大部分主要货物的税率为5%。
丧失领海主权:《望厦条约》进一步侵犯中国的领海主权,允许美的经济命脉。
(战争赔款中仅马关条约就赔款2亿两白银,折合日元是三亿两千五百万,相当于日本四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而大清一年的财政收入为8800万白银,赔偿这么多,怎么赔,只能借洋债,当时跟英法俄德借了三亿两,因为除了赔日本还要拿3000万两赎辽东,但连同利息要还七亿两,而且贷款还有苛刻条件,要让洋人修铁路,要允许洋人进一步步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
1900年辛丑条约更是创下赔款之最,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做担保,从而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左右中国的财政,控制和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台湾、朝鲜是一个颜色,向台湾人灌输日本、台湾、朝鲜是一个国家,是天皇陛下的子民。
长期的殖民教育,使台湾的一部分年轻人逐步对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天皇产生认同。
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东南亚进行战争扩张,为了弥补兵力不足,在台湾征兵,共有20多万台湾青少年加如日本军队成为台籍日军,导致3万多人战亡,其中有2.8万人被供奉于靖国神社。
可见文化殖民所产生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