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格式:docx
- 大小:26.26 KB
- 文档页数:9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目标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隋唐时期主要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变化的过程,了解各种制度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使学生懂得对科举制、两税法等制度的利弊得失进行辩证分析,由此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通过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特定的时间术语对这些制度、措施进行描述概括,理解相关制度的演变进程、彼此影响及意义。
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了解多种历史的呈现方式,并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
使学生养成“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习惯,具备重视证据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学生应当从不同角度认识制度的延续、变迁和互相影响,理解制度形成和变化背后的社会因素,逐渐提高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的学习,产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建设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隋唐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二)难点:隋唐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的特点、评价。
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以本校开展的第七届创新节主题“科技筑梦,创新成长”中的“创新”一词为切入点导入本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强调“变化与创新”之于一个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一、选官制度(一)发展历程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世袭制)2.秦国(含秦朝):按军功授爵。
3.汉朝:察举制。
(1)含义(2)标准(3)影响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含义(2)背景(3)标准(4)影响:影响:①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逐渐成为维护士族贵族特权的工具。
(以上内容结合《历史纵横》学生阅读回答)5.隋唐—清末:科举制(唐朝鼎盛)(1)历史沿革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材分析】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具体体现,三者呈并列关系。
以此说明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
【学科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科举制制度、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运用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隋唐政治、经济制度创新的历史原因。
同时理解这些制度的创新对隋唐盛世的出现带来的影响。
2、时空观念:理解从秦汉到隋唐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制度总是随实际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
3、史料实证:运用历史文献、历史图片、历史文物等相关资料加深对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理解,认知。
4、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加强对历史名词、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5、家国情怀: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影响深远,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教学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诗歌两首(一)桓灵时歌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东汉童谣(二)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提问:在这两首歌谣中,涉及到古代中国哪两种选官制度?两首诗歌表现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过渡:涉及到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科举制。
第一首诗歌表现了东汉察举制的弊端,反映当时人们政治黑暗的讽刺。
第二首表现了孟郊科举登科后跨马游街志得意满的情形。
那么在历史上还有哪些选官制度,科举制又是如何建立,下面我们来学习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新课探究 一、选官制度1、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脉络商周秦汉 两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以后2、九品中正制的衰落①【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38的历史纵横,归纳九品中正制建立的背景学生归纳回答: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无法实行;人才选拔多操作在地方大族手中;曹丕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班级姓名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课程标准】1.了解自汉至唐选官制度的演变,分析演变特点和影响。
2.了解自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分析演变的特点。
3.掌握和理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内容和影响。
4.了解自汉至唐赋税制度的演变,分析演变的特点。
5.掌握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实行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课前预习】1.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其选官的主要标准是:2.简述科举制确立和完善的过程。
3.简述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4.隋唐时期中央官制是,简述其运作流程。
5.从魏晋到唐代的主要赋税制度有哪些,其征税标准的演变趋势是什么?【知识清单】第7课隋唐制度(制度创新)一、选官制度:科举制(九品中正制,曹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九等,朝廷授以相应官职。
初重视家世、道德才能,逐渐成维护士族特权工具。
)1、进程(1)隋炀帝时:分科考试,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3)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4)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2、影响:(1)使社会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2)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二、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1、进程:(1)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尚书省,与中书、门下成三省。
(2)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
(3)唐太宗:给品位较低官员宰相名号,扩大任用范围。
宰相议事处称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
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不妥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影响:(1)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强化皇权,是中国政治制度重要改革,影响深远。
三、赋税制度:租庸调到两税法1、租调制: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均田令: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受田农民一夫一妇纳粟为租,纳帛为调,成年男子承担徭役3、租庸调制:唐初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2、学习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知识要点】知识点一、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概念中央委任中正官对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等级高低授以相应官职。
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时间汉朝时期曹魏创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标准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门第。
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才学特点按德行和才能推荐,中央经考试量才录用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实质)相对公平作用否定了世官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1)扩大了统治的基础(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3)加强了中央集权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1、三省六部制的出现:(1)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三省制。
(改尚书台为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1、职权划分与权力运行机制机构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作用:三省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专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以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三、赋税制度1、租调制——魏晋时期。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 7 课,本课主要讲述了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包括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为学生全面了解隋唐时期打下基础。
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的中国古代历史概述,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在本单元,学生将深入学习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因此,学生需要具备较好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以便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的内容。
➽历史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史料,让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实证分析能力。
3. 时空观念:让学生通过学习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建立起时空观念,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4. 历史解释:通过解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5. 家国情怀:让学生了解隋唐时期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繁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包括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
2. 难点: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内容和影响;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意义及其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 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3. 时空坐标教学法:通过构建时空坐标,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5. 讲授法与提问法相结合:在讲授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通过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等来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2.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时空定位】【学习流程及内容】(一)导入(2分钟)(二)自主讨论(7分钟)(三)聚焦展示(20分钟)Ⅰ.基础知识梳理:第一区学习目标:理解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1.三省六部制:①时期魏晋初创,隋时,中央正式确立②职责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掌决策权;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掌审议权也是决策权;省负责执行,掌执行权,下设、、礼、兵、、工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共议国事③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牵制监督有效制衡削弱了相权,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它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2.选官用官制度的嬗变1)演变禅让世袭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时期尧舜夏商周汉朝魏晋隋唐宋元明清3)依据贤能贵族血缘孝廉家世-门第血缘考试 + 才学4)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5)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科,科举制形成;唐代继承和——评价科举制:它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通过相对公平的参与政权有利于打破门阀士族特权扩大了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
第二区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趋势3.中国古代税制的演变1)租庸调制:唐初规定,受田农民除缴纳租和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缴纳一定的绢或布代替劳役,称为俗称纳绢代役。
2)两税法——(1)原因:①土地买卖和严重,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②为了解决困难。
(2)情况: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和. 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由于)一年分夏、. 两季征收夏税和秋税,故称“两税法”。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汉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和征召A:察举制——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主要方式确立:汉武帝在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诏令"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6年之后,又下诏策试贤良,并且要求"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这标志察举制的正式建立。
概况:汉朝的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推荐中重道德标准),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A: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
B:内容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C:影响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4、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及完善A:隋创立科举制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它的特点是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
因为有多种报名科目,“分科举人”,故称科举。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B:唐对科举制的继承及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扩大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提高科举地位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录取不易,因此也最受重视。
C:评价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课题: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学习目标1.时空观念:认识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2. 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3.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解读印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魏晋到隋唐时期制度的多样化特点,体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5.家国情怀:认识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作用,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一)基础知识点梳理一、选官制度1.察举制: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___为主的选官制度,以___为主要标准,由____向中央推荐人才。
2.九品中正制:(1)背景: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_______失去了_______。
那时,选官多操纵在__________手中。
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____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____的建议,颁制_________。
(2)内容: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_____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__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_________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_____。
(3)影响: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__________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____,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________。
但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_______的工具。
随着____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3.科举制:(1)特点:隋朝建立后,废除________,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_______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它的特点是______,通过____差额录取。
因为有多种报名科目,“___举人”,故称____。
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______,考试方式为_______诗、赋,录取不易,因此也最受重视。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第7 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见教材P43)信息解读:唐朝葬俗中,人去世后多随葬各种明器,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较为常见。
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颜色以褐、绿、白为主。
主要反映唐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陶瓷业的进步。
2. 阅读教材“唐三彩文官俑”(见教材P43) 信息解读:唐朝葬俗中,人去世后 4. 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2)影响: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收入也有了保障。
5. 唐中后期:两税法(1)背景: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 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4)影响多随葬各种明器,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较为常见。
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颜色以褐、绿、白为主。
主要反映唐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陶瓷业的进步。
3. 阅读教材“唐代三省位置图”(见教材P45)信息解读: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列左右,尚书省稍远,分别体现其决策和执行职能。
便于与皇帝共议国事,反映了唐代中央机构的完备。
探究一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角度 内容 选官制度的演变先后经历夏商周的世袭制、战国的军功爵制、西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选官制度的趋势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对点训练1. “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
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 (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 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习目标】1.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2.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
3.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学习重难点】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习过程】一、知识点1:选官制度1.察举制(1)创立:汉代。
(2)特点: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2.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
(2)特点:初创时家世和________并重;西晋时主要看重________(3)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3.科举制(1)创立: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________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2)发展: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________,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
(3)特点:自由报名,通过________差额录取。
(4)影响: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________。
二、知识点2:中枢政务机构1.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1)形成以尚书为主的________决策机构,具体事务分由六曹职掌。
(2)________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尚书台改称________,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1)概况:①形成:________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②发展: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职能:________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________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3)影响:①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提高了_______,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章节:第2单元第07课课题:《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生姓名:班级:授课日期:一、学习目标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包括选官制度的演变、中枢政务机构的沿革、赋税制度的变化。
二、学法指导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
2.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脉络、运作方式及其特点。
3.了解魏晋至隋唐的赋税制度,用唯物史观分析得出实行两税法是国家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决策。
三、知识归纳知识点1:选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二)科举制(1)产生原因:①随着士族的没落,魏晋以来依据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希望能够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
③中央政府为打击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加强中央集权。
④统治者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发展演变:隋朝:1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隋炀帝:始建进土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1唐太宗: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要考试科目2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扩大科举取士人数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评价积极影响:1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了开放性与公平性2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3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4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5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6被“东亚文化圈”国家及西方国家借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消极影响:1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2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3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知识点2:三省六部制(一)沿革(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他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时期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隋唐时期制度的多样化特点,体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作用,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重点: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与发展。
难点:通过科举制,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理解这一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的影响。
探学新知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
(2)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并重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
(3)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1)创立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土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
二、三省六部制1.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职能: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意义(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
(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1.魏晋:实行租调制,按征收粮食和绢帛。
租:即田赋,按亩征收产物:调:即户调,按户征收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①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代役,称为庸。
(2)影响: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为两次纳税。
(4)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深化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
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
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
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
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
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
“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
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
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
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
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
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
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3)侧重点:课绩侧重实绩;考察力求准确。
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1.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2.唐代科举制以士人“名”的高低为评鉴的标准、录取的依据。
这里的“名”不仅是文学教养的程度,更关键的是士大夫社会里文坛领袖给予的评价。
这一现象表明唐代科举取士( )A.以才学作为主要依据B.受前代选举制度的影响C.深受社会舆情的左右D.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3.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扩大了政权基础B.摧毁了门阀政治C.促进了社会公平D.与人才培养脱节4.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
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
”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一定程度限制了君主专制5.曹丕继魏王后,颁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
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 )A.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B.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C.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D.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6.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
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
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两税法。
A.题干没有说明两税法的实施抑制了土地兼并,而且这一说法欠妥,故A选项错误;B.题干只是说明征税的标准,没有反映出两税法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故B选项错误;C.依据题干可知,两税法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取消了一切杂税杂役,这有利于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C选项正确;D.两税法征收户税仍是按人丁资产为标准,故D选项错误。
2.答案:B解析:材料中,唐代科举取士看重士大夫社会里文坛领袖给予士人的评价,这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对士人进行评鉴并分别品第的做法相似,说明唐代科举取士受到前代选举制度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信息“这里的‘名’不仅是文学教养的程度,更关键的是……”表明,才学并不是唐代科举取士的主要依据,排除A项;材料中文坛领袖的评价并不能完全反映社会舆情,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文坛领袖的评价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因此,以此作为依据的唐代科举取士,并不能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门阀政治不是科举制摧毁的,故A项错误,钱穆主要关注科举制对人才培养的局限,与扩大政权基础和促进公平无关,故BC两项错误,“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可以看出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与人才培养脱节,故D项正确,故选D。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政治制度。
A.“政事堂”是限制了皇权,故A错误;B.材料没有涉及“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的信息,故B错误;C.政事堂设在门下,后迁到中书。
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故政事堂的出现不是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C项表述错误,故C错误;D.根据“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可知,皇帝的诏敕须经政事堂盖章方可生效。
即皇权要受到相权的定制约,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
根据“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可知九品中正制下以才能作为选官的考量因素,但最终占据上品的还是世族名门,说明九品中正制兼顾了家世和才能的考量,故选C项;“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的说法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官位的特权垄断,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有利于强化中央专制集权,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租庸调制是因为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国家能够分给农民土地,从而征收租税,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激烈而国家手中能够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原来实行的均田制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导致国家无力控制土地和人民,所以实行两税法,故D项正确。
A项不是唐代赋税改革的原因,排除;B项中“不抑兼并”是宋代的土地政策,排除;赋税改革主要涉及的是农业和土地制度,与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