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 格式:docx
- 大小:17.16 KB
- 文档页数:4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根据这一法令: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从此以后,他们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
解放法令还规定,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而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政府把农民组织在旧有的农民村社中,实行连环保。
村社在名义上由农民选举公职人员,实行“自治”,但又规定村社隶属于地方行政机构,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二改革后,农村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阶级分化。
农村中的富农分化出一些资本家性质的农业经营者,他们用多种方式积累资本,添置新式农具,购置耕地,雇佣大批劳动力,发展资本主义农业。
——摘编自人民版选修一(1)根据材料,说明1861年改革后的俄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说明上述变化对俄国社会近代化的重大影响。
,第(1)问,要结合材料从俄国农民身份地位、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管理模式三个角度说明俄国农村的变化。
第(2)问,要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说明对俄国的影响。
农民的身份地位由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变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在农村经济中,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基层组织村社取代了原来农奴主对农民的管理。
(2)为俄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等;为俄国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2.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2)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3)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
”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程标准素养解读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开始的原因。
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角度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一、“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的序幕1.原因(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
(3)思想原因: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4)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5)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发表: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关于赎罪劵的九十五条论纲》。
3.影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深度点拨]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新旧文明的矛盾冲突加剧、德意志近代化的发展要求,更主要的是德意志地区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这一切决定了宗教改革必然首先在德意志地区展开。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教义(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2)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在上帝与《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2.宗教仪式(1)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2)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1)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深度点拨]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宣称人们必须以教会为中介,履行复杂的圣礼,多做“善功”才能“赎罪”;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认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就可以得救,马丁·路德的主张承认了教民与上帝对话的主动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特权。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1.对德意志:冲击天主教会统治(1)迅速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宗教团体陆续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程标准素养解读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并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1.守旧派的指责:利用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和比较严重的水旱灾害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动摇。
4.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最终废除新法。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55“学思之窗”,思考: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提示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宋神宗支持变法。
因为他们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因而对变法有不同的看法。
支持变法。
[深度点拨]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来看,改革是艰辛的、充满种种阻力。
改革者要坚定信念且毫不动摇,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同时还要善于用人。
评价王安石变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评价,从史实概括到理性分析都不要脱离改革变法的特定历史环境。
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1.积贫局面的改变(1)原因①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②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一些民户得到实惠。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
(3)局限①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②免役法:免役钱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有些人为此而家破人亡。
[名师点拨]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变,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
2.积弱局面的改善(1)原因①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实现了兵农合一,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権潜鈕単国根荃H一、起用王安石1. 原因(1) 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 王安石提出了变法的设想。
(3)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 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深度点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都服从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主要目的。
二、富国之法1 .目的: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1) 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2) 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3) 免役法:又称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____ 人服役。
(4) 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一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⑸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十地,核实每户占有十地的数量,按照十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6)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名师点拨]王安石采取富国之举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质是调整封建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三、强兵之法1 .目的: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1) 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农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2) 保马法: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__________ (3) 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专管训练。
(4) 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武器质量。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 53 “学思之窗”,思考: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提示(1)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2)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 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和实行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 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 ,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
中日_逐渐上升,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1一、抗战开始时间的问题。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抗战阶段: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
中日_逐渐上升,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大举侵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_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显示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三、抗战特点:中国抗战的特点是全 .全体现在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种作战方式各种正义力量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如何体现。
其次是一场持久战;最后是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抗战的伟大体现:从抗战的历史意义分析出,国内意义:中国的抗战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意义有: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五大国,并担任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说教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抗日战争纪念馆的_情境模式,围绕重点、难点及亮点精心设计问题群,促进学生互动讨论、辩论纠误,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将本课内容设计为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师本人将担任抗战纪念馆馆长,并在课前布置好预习课题。
说学法:学生以参观抗日战争纪年馆的形式来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这节内容,四位同学将担任抗战纪念馆分馆馆长并做好为其他同学讲解的课前准备。
其余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
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在体念中自主、互动学习,进行知识的辨析和迁移。
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课程标准]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1.原因:1861年______________的推动。
2.表现(1)农业①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更新农业____________。
②富农雇佣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____________农业。
③一些地主也使用______________,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④到19世纪80年代,________________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2)工业①获得了充足的______________,扩大了国内市场。
②沙皇政府制订政策,扶植______的发展。
③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____________的过渡。
④新兴____________兴起。
3.特点(1)总体水平仍落后于______和____________。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______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政治的缓慢变革1.目的:使________________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政治体制:建立______和______的自治机构。
①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______限制。
②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及______领域发挥作用,但不掌握实权。
(2)司法制度:废除原来按______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____________,实行公开审判。
(3)军事: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允许引进____________。
3.影响(1)俄国仍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客观上使西方____________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传入俄国,人们观念发生转变,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①原因: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除旧布新梭伦改革改革内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1.2掌握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3提高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探讨梭伦改革的意义。
2.2采用史料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态度。
3.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2.教学难点: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雅典城邦的位置,简要介绍古希腊文明的特点,导入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
2.探讨梭伦改革的背景2.1分析古希腊的社会经济状况,揭示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2介绍梭伦改革的发起者梭伦,引导学生了解其出身、地位和改革动机。
3.分析梭伦改革的内容3.1列举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改革。
3.2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了解梭伦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4.探讨梭伦改革的影响4.1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
4.2引导学生思考梭伦改革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5.小组讨论5.1分组讨论梭伦改革的意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改革的作用。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7.1列出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影响。
7.2思考:梭伦改革对我国当代社会有何启示?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了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课后作业旨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5.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提高社会责任感。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丁·路德在演讲中指出,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建议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用德语教学,在全国城镇农村设立公办学校,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1)材料一中的演讲词体现了马丁·路德关于宗教改革的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具有怎样的人文主义色彩?,分析宗教改革对教育有何影响。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及其影响。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为“信仰得救”。
第二小问根据路德的主张即可分析其人文主义色彩。
第(2)问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主张:“因信称义”(或信仰得救)。
人文主义色彩:否定了教皇权威,打破了教会精神枷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自由和宗教信仰自主权,树立了人文主义宗教观。
(2)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天主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重视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使教育领域出现了世俗化、地方化的倾向。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材料二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在报告中指出,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十分之一少数人高喊:“罗马教廷该死!”——《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变革》(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路德的主张反映出怎样的时代要求。
,指出材料二反映出的社会状况,并简要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材料一反映了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和要求;材料二则反映了马丁·路德在德意志受欢迎的程度,也说明了人们对罗马教廷的痛恨程度,这进一步印证了反抗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是欧洲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3年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范文模板2023历史选修的内容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学问解答时政问题的实力。
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学历史选修一教案,希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中学历史选修一教案范文一:《戊戌变法》一、内容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见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1.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2.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见和特点?3.从政治、经济、文化教化、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见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5.从社会背景、领导力气、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相识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
●史论共享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见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来宣扬自己的变法主见,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找寻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扬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供应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针对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近代中国的历史起点- 课时1:鸦片战争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课时2: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失败原因分析- 课时3:洋务运动与变法运动的兴衰2. 第二单元:民族意识觉醒与维新变革- 课时4:戊戌维新运动及其失败原因分析- 课时5: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课时6: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新思潮3. 第三单元: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崛起- 课时7: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政局- 课时8:土地革命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课时9: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红军的崛起4. 第四单元: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课时10:日本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课时11:抗日战争胜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课时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中国的现代化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互动和合作。
3. 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听取音频等方式获取历史素材。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全套教案的基本框架,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充。
希望本教案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本课通过三个子目(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讲述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理解近代民族国家与古代的帝国、王国的区别,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外交制度的建立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作用,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梳理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历程,认识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培养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国际关系的法制精神,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制意识。
1.重点:民族国家和国际法的形成过程2.难点:民族国家的概念、国际法的形成特点及评价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1815年欧洲形势图,右图是位于海牙的国际法院。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分别反映了西方社会的哪些现象?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那么,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状况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是如何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的?自主学习1.专制王权国家(1)背景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
(2)康有为再次上书,终于引起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呼吁实行变法。
2.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维新变法的宣言书和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
3.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
(4)文教方面: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4.光绪帝采取猛进政策诏令各官署,应办诸事,限期执行,否则严惩不贷。
[深化认知]变法措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发动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1.新政危机(1)原因: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招致他们的抵制和反对。
(2)表现:①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沉重打击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②胁迫光绪帝,规定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③大力提拔亲信荣禄,授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④袁世凯倒向慈禧一边。
2.戊戌政变(1)囚禁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2)搜捕维新党人:①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流亡日本。
②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被捕,慷慨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③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
(3)变法失败:政变之后,顽固派取缔学会,封闭报刊,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
“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深化认知]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
一、课程名称高中历史选修一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节课的基本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热爱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3)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1)本节课的基本历史知识;(2)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的识记;(3)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难点:(1)对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的理解;(2)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在历史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工具1. 多媒体课件;2. 教科书;3. 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授新课(1)详细讲解本节课的基本历史知识;(2)通过举例、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3)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
3. 活动环节(1)课堂讨论: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2)角色扮演:选取部分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情景再现;(3)小组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出下一步学习要求。
5.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2)查阅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内容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2.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计划5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计划5篇时间过得飞快,为了以后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老师要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计划,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计划【篇1】一、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状况分析:本学期本人教授高一5、6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
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
2、教材简析: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分九个单元,30课进行阐述。
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
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
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质量目标: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0%,优秀率为25%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30%四、重点工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五、具体措施: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
上课力求精干、实在。
上课要求每个人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识的巩固,注重课后反馈,每节课后完成练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复习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单元学习小结一、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日本的认识1.使日本社会危机加剧。
日本开国后,欧美国家向日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套购黄金,使日本传统工业遭到沉重打击,物价暴涨,经济混乱。
人民生活困苦,农民和贫困市民发动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2.客观上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1)在生丝和茶叶等生产部门,出口的大量增加刺激了生产的发展,生产技术和经营形式不断得到改进,一些生产和经营相关产品的富裕农民、工场主和商人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增长。
(2)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工业文明的优势,他们开始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
3.促进了西南诸藩的发展。
在长期受幕府排挤的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们看到了幕府的软弱无能,开始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上这些,为日后日本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二、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的变化1.政治上: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
幕府统治被推翻,天皇掌握了政权,大名、武士对地方的统治权被剥夺,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中下级武士掌握了领导权。
2.经济上: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深入农村,工场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发展工商业,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3.对外关系上:明治维新前,日本遭到美、俄、英、法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三、明治维新的特点是什么?从改革的领域、方式、措施、内容等方面掌握,具体表现如下:1.从改革领域上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较为全面。
2.从改革方式上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
3.从西化的具体方式上看,不仅仅是简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是注重加以更新改造。
4.从措施的推进方式上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
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变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会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①每堂棵的具体安排1+2+1的模式。
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5—10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
这样做到日日清。
②及时单元检测,把本单元所复习的主要内容以试卷形式考察一遍。
考完要及时进行试卷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