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4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1)有的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2)有的物质变化是人为因素,有些是自然因素;(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例如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给水加热、弯折铁丝、纸折玩具等,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例如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生锈等,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豆子和沙子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白糖加热后由白色的糖变成黑色的炭,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一般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例如:(1)蜡烛燃烧时,蜡烛熔化后变得越来越短是物理变化,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是化学变化;(2)白糖加热时,先由固体的糖熔化后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
接着液态的糖由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炭化后变成一种黑色物质炭,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本身不是甜的,但我们咀嚼过程中会感到有甜味,这是因为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中的(淀粉)在口腔里与(唾液)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麦芽糖)。
2.淀粉和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不同于淀粉和碘酒的新物质,这种物质是(蓝色)的。
我们生活在(物质) 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 )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 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 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 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6. 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伴随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米饭为何变甜:因为米饭里含有淀粉,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产生了甜的物质糖。
(化学变化)2、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紫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哪些食物含有淀粉?类别食物名称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4小苏打:白色、无味、粉末状固体。
白醋: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
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气体+新的液体(化学变化)现象:1、产生气泡,有“嘶嘶”声。
2、锥形瓶外壁有点凉。
3、锥形瓶底部有白色粉末。
4、瓶子里还有无色透明的液体。
把点燃的细木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马上熄灭。
二氧化碳:无色气体,比空气重,能使火焰熄灭。
5、铁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这个观点?颜色手感声音气味是否易脱落间隙是否导电铁银白光滑尖、高无否无是铁锈红褐色粗糙低、沉臭是有否6、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1、涂矿物性油、油漆或者烧制搪瓷、喷塑2、烤蓝:使铁制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而稳定的氧化膜3、电镀、热镀等方法镀上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4、改善金属的本质:如在铁制品中加入镍和铬制成不锈钢就可以防锈。
5、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7、探究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确定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
实验猜想:铁在水和氧气的共同参与下使铁生锈。
实验器材:3只同型号试管,3枚同规格的经过打磨除锈的铁钉或者全新的铁钉,蒸馏水、食用油、盐水(蒸馏水+食用盐),干燥剂(硅胶),电吹风实验步骤:1、将3个试管洗净,用电吹风烘干。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1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6.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XXX。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3、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4、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5、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变化。
6、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7、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8、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8、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9、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10、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1、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2)、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3)、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4)、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5)、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6)、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备课物质的变化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科学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中,我们将学习物质的变化和变化时伴随的各种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特性和变化规律,为我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们将学习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这三种状态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加热或降温来观察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深入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其次,我们还将学习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我们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条件和主要特征,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化学反应。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为今后更深入的化学学习做好准备。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本提供的实验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探究物质的变化规律。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加热固体物质、混合溶液等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来引发他们对物质变化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日常生活现象,来发现和总结物质的变化规律。
比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水的沸腾、融化等现象,探究其中的变化规律和原理。
此外,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生活,设计一些与物质变化相关的小实验或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和体验物质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最后,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启发性问题或实践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总之,通过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备课,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7、(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8、碘酒是(红棕色)的,淀粉是(白色)的,淀粉遇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不同于碘酒和淀粉颜色的(蓝色)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它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0、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胡萝卜)。
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肉类)。
9、小苏打是(固体),白醋是(液体),当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会出现(大量白色气泡),产生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二氧化碳)。
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一般条件下,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
二氧化碳能够使燃烧的火焰(熄灭),因此二氧化碳可用(灭火),是常用的(灭火剂)。
2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15、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空气、火焰、声音、热、电和磁等都是物质。
时间、思想不是物质。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4.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沙和豆子没有明显变化,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也很重要。
6.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油,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产生光、热、烟,是化学变化。
7.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糖,属于物理变化;后来白糖沸腾燃烧,产生火、光、热、烟、碳、气等新物质,属于发生化学变化。
8.品尝米饭时,刚开始没有甜味,咀嚼一会儿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与唾液混合,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9.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蓝色(蓝黑色、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
属于化学变化。
10.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1.食物发生颜色变化,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酱油拌饭。
生成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
12.淀粉含量较多的食物:谷类、面类、根茎类、豆类等粮食类食物。
如:米饭、面包、番薯、马铃薯、毛芋、玉米、大豆等。
13.淀粉含量较少的食物:蔬菜中的叶菜类、水果等。
如:青菜、萝卜、洋葱、西红柿、桔子、西瓜等。
1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会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
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15.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无色透明,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2.1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①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饭;②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③下雨过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④自然界在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等等。
3.物质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答:①物质之间相互混合;②物质加热;③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加热白糖:固体的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白糖;不断加热后,白糖变成了黑色的物质,并散发出焦味;继续加热,黑色的炭会燃烧。
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4.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2.3.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1.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米饭。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发生了化学变化,把没有甜味的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
2.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米饭上滴上一滴碘酒,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颜色发生了变化(变蓝),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含淀粉的食物:马铃薯、玉米、小麦、红薯等;不含淀粉的食物有苹果、番茄、菠菜、洋葱、橘子、花菜、白萝卜、大头菜,白砂糖。
第二章:物质变化
1.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2.物质变化: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3.物理变化:只改变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4.米饭咀嚼一段时间会变甜的原因:米饭里含有淀粉,唾液里含有淀粉酶,淀粉酶能使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所以变甜了(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5.鉴别食物中含有淀粉:因为淀粉遇到碘酒会产生蓝色的新物质,所以在食物中滴一滴碘酒,如果变蓝,就说明这食物中含有淀粉。
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能听见吱吱的声音,产生大量的气体,用手触摸烧杯感到比原来凉一些。
7.二氧化碳的特点:能灭火、比空气重。
8.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
9.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铁生锈与空气(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氧气)和水有关。
11.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使铁与空气、水隔开。
例如:涂油漆、电镀、喷蜡。
12..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的现象:浸入硫酸铜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的物质(铜)附着,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逐渐变浅。
13.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
14.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属于物理变化:把木材作成椅子等家具、泡茶、制作橙汁饮料等。
②哪些行为属于化学变化:吃食物、生产水泥、放烟花等。
15.蜡烛融化(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化学变化)。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更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更〕的,物质的变更有一样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更〔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更〔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在变更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更〕,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更我们称为〔化学变更〕。
4、比方豆子和沙子的试验,在混合和别离的前后没有变更,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更〕。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更,我们就称为〔化学变更〕。
如蜡烛燃烧时会熔蜡流下来这是物理变更,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炭黑,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更;白糖加热时熔化为糖浆,这是物理变更,接着加热,糖炭化变成了炭这种新物质,这是化学变更。
5、物质的变更可以划分为〔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它们的区分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更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更〕又发生〔物理变更〕,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溶化变色。
7、〔米饭〕在口腔里及〔唾液〕作用会会产生〔麦芽糖,所以有甜味〕发生〔化学变更〕。
8、〔淀粉〕及〔碘酒〕会发生化学变更,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响,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更属于〔化学变更〕。
10、〔二氧化碳〕具有特别性质的一种气体,〔它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灭火。
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更〕,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更〕,〔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12、铁生锈的缘由及〔水和空气〕有关。
1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及〔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4、把铁及〔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15、〔化学变更〕会伴随各种现象,如:〔变更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依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推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更。
物质的变化是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质的变化,比如食物烹饪时的变化、冰块融化变成水等等。
这些变化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1.1: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它们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状态的转变。
固体的分子排列整齐,有规律地排列在一起;液体的分子比固体的排列要松散一些,可以流动;气体的分子活动性最大,不受容器的形状限制,可以自由扩散。
1.2:化合物和混合物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化合物和混合物。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按照一定的质量比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纯净物质;而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
二、物质的变化2.1: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组成发生改变、形成新的物质的变化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旧的化学键被打破,新的化学键被形成,原有的物质消失,新的物质出现。
2.2: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但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并未改变的变化过程。
比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
三、化学反应的特征3.1: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的反应。
这种反应会使周围的温度上升,通常伴随着灼烧、燃烧等现象。
3.2:放烟反应放烟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烟雾的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可能伴随着火焰。
3.3:放光反应放光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放出光线的反应。
在暗处进行这种反应时,会明显看到发光现象。
四、物质的变化过程4.1:溶解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态时与水或其他溶剂接触后,使其分子间产生相互作用而成分均匀分散在水或其他溶剂中的过程。
4.2:沉淀沉淀是指在两种溶液混合时,由于其成分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的不溶于溶液中的固体物质。
4.3:气体的释放气体的释放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产生气体的过程。
如果产生的气体无法溶解在溶液中,就会从溶液中释放出来。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一)背景和目标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应该认识到的。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白糖、柠檬酸、小苏打、玻璃杯、小饮料瓶,自己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第一部分: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去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
这个单元从物质构成世界开始,讲述物质是变化的道理,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观察化学变化伴随的各种现象,探索化学变化的本质,形成一系列的科学概念。
教科书第40页的图表,简单地列出本单元的框架结构,在“化学变化”这个方框下面,还可以增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一内容,这样对学生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会更加有利.同时,教科书没有呈现本单元的主要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主要的学习方法是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获得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法。
小学科学六年级——物质的变化第1课时我们身边的物质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物质变化得快,有些物质变化得慢。
1.下列关于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C )。
A.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B.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C.我们间接观察到的东西不是物质D.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2.下列关于物质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没有人类的干预,自然界的物质不会发生变化B.有些物质变化时,颜色会发生变化C.有些物质变化不但改变了形态、大小,而且产生了新的物质D.物质变化时可能会发光发热3.小明对物质变化进行了分类,把撕纸片、弯折铁丝归为一组,把铁钉生锈、蜡烛燃烧分为一组,你认为他这样分类的依据是( A )。
A.是否产生新物质B.物质大小是否发生变化C.物质变化的快慢D.物质形态是否发生变化4.关于火柴燃烧和木条折断这两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这两种物质变化都比较快,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B.这两种物质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C.这两种物质变化时颜色都发生了变化D.这两种物质变化时形态都发生了变化5.我们家的厨房里发生着各种物质变化,其中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 C )。
A.米饭熟了B.液化气燃烧C.水开了D.菜烧煳了6.下列物质变化中与其他三个变化不同的是( B )。
A.水沸腾了B.蜡烛燃烧C.敲碎玻璃D.折纸船1.右图是平时常见的四种物质变化,观察并回答问题。
(1)我们说易拉罐、火柴、水、铁钉是物质,是因为它们能直接被观察到,并且实际存在。
(2)我们可以把①、②两种物质变化归为一组,它们的相同点是物质变化的速度比较快。
(3)我们也可以把①、④两种物质变化归为一组,它们的相同点是物质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形态变化。
(4)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归为一组,这样②、④可以归为一组。
(5)水结成冰和冰融化成水这两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第二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面物质的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有()
A.蜡烛的熔化
B.木柴燃烧
C.矿石粉碎
D.电灯的发光
2.下面物质的变化,是不可逆变化的有()
A.玻璃的变化
B.水泥的变化
C.水的三态变化
3.下列哪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A.冰融化
B.小麦磨成面粉
C.鸡蛋皮放入白醋中
4、下列物体发生的变化仅仅是形态上变化的是()
A、蒜瓣在蒜臼中被捣成蒜泥
B、煤气在炉灶上燃烧
C、咀嚼馒头过程中感觉到有甜味
5、碎玻璃在熔炉中逐渐变软,并融为一体的过程,我们称它为玻璃的()
A、熔化
B、软化
C、溶解
6、在下列条件下,铁最容易生锈的是()
A、在真空中
B、在食用油中
C、铁在食盐中
7、适量的水泥加入一定量的水搅拌均匀后,不久就会硬化,这种变化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使水泥恢复原来的样子吗?()
A、能
B、不能
C、无法判断
8、木材在下列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是()
A、加工成桌子
B、加工成椅子
C、点燃当火把照明
D、被粉碎成锯末
9、下列变化:泥土到砖块、一粒种子变成一棵幼苗。
()
A、两种变化都是不可逆的
B、两种变化都是可逆的
C、前者可逆,后者不可逆
D、前者不可逆,后者可逆
10、植物油和水混合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生成新物质
B、生成了新物质
C、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对
11、用牛奶做胶水时牛奶与酸奶的比例是()
A 、1:10 B、10:1 C、1:4 D、4:1
12、家中最好用()来装醋。
A、铝罐
B、铁罐
C、玻璃瓶
D、铜罐
13、下列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是()。
A.纸燃烧
B.光合作用
C.面塑
14、下列变化中,既有形态改变,又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A.金属热胀冷缩
B.煤炭燃烧
C.纸折叠
15、下列哪些变化属于可逆变化() ABCD
A、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
B、西瓜刀到西瓜汁的变化
C、玻璃刀玻璃杯的变化
16、下列哪些变化属于不可逆变化
A树到椅子 B、水到冰 C、食盐到食盐水
17、下列说法不属于防止铁生锈的是
A、给轴承涂油
B、给铁盆加瓷
C、用水冲洗铁盒
18、杯子中的三根铁钉,哪一根更容易生锈
A、铁钉在水中
B、铁钉在空气中
C、铁钉一半在空气一半在水中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热可以消毒,所以牛奶加热时要久煮
B、牛奶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C、所有人都要喝牛奶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腹喝牛奶有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
B、橘子汁与牛奶可以同时饮用
C、牛奶与醋混合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D、可用牛奶代替白开水服药
21、下列关于铁生锈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是不常见的一种现象
B、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C、是不可逆变化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后有水喝二氧化碳生产
B、不同物体燃烧时火焰的颜色相同
C、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能溶解气体
D、铜生锈时的铜锈是绿色的
23、用菜刀切下面的水果()时,最容易使菜刀生锈的是
A、西瓜
B、西红柿
C、南瓜
D、冬瓜
24、点燃一张纸扔进瓶子里,燃烧完后马上用橡皮膜蒙住瓶口并扎紧,过一会橡皮膜会
A、凸出来
B、凹进去
C、不变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
1.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改变物质的或使其产生。
2.水泥在加水混合后,不能。
是变化。
因此人们应当在的地方储存水泥。
3. 不同,物质发生的变化就不同。
4.牛奶和醋混合后,既是产生的变化,又是的变化。
5、水有、、三种状态的变化。
变化后原状,因此这三种变化都是变化。
6、条件不同,物质也就不同。
根据变化结果可分为和
;根据是否会恢复原状可分为和。
7、玻璃碎裂的现象中,玻璃改变了,但没有产生,通过一定的手段还可以恢复。
因此这种变化是。
8、食盐和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是变化。
10、把食盐放在水中,过一会不见了说明食盐在水中了;如果把它加热,食盐又变回来了,所以说提取海盐的最简单方法是。
11、将食醋倒入装有牛奶的杯子中,可以看到杯子中有产生,这属于
的变化。
牛奶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等。
12、农闲时农民伯伯就把不用的农机具擦上油包起来。
这样做是通过隔绝和
防止
三、判断题
1、石头经过人们的加工可以产生新的物质—石凳、石桌。
()
2、蜡烛熔化是一个在高温下由固态逐渐变为液态的过程。
()
3、火柴在擦燃时产生新的物质—烟。
()
4、牛奶和醋混合后,还可以恢复原状()
5、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6、鸡蛋在醋中产生了气泡说明产生了新物质()
7、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没有影响()
8、污水治理是可逆变化()
9、人们可以经常把厨房中的铝锅用砂纸磨一下,使它光亮如新()
10、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改变物质的形态或使其产生新物质()
11、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没有影响()
12、牛奶中加入少量酸性物质就成酸奶()
四、我对科学现象的认识
1举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利:①燃烧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②燃烧为人类活动提供新物质
弊:①火灾给人类造成财产损失和生命安全②燃烧的烟污染空气
2、纸折叠合纸燃烧,就变化的种类来说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不能空腹喝牛奶?
4、酸奶是同学们很喜欢喝的牛奶,你能用纯牛奶做酸奶吗?
5、根据牛奶与下列物质混合产生的现象回答
①、我的发现
②、果汁与牛奶一起喝行吗?为什么?
6、怎样用牛奶制胶水?
7、怎样防止铁生锈
8、实验题
取六只相同的试管,编好序号。
把6只没有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试管中。
1号倒满水;
2号不作处理。
3号倒入少量水,使铁钉一半水、一半空气中。
4号倒入醋铁钉没入醋中。
5号加入盐水铁钉没入盐水。
6号加入碱水铁钉没入碱水
填表
9、分一分
①冰融化成水②钢铁生锈③打碎玻璃④鸡蛋在醋中产生气泡⑤食物腐败⑦煤气燃烧⑧木材燃烧⑨种子发芽⑩污水治理
其中
10、喝牛奶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