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阅读题导学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2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导学案一、基础知识把握1、请说出本课四首诗的诗歌体裁。
(1)《观沧海》是一首;(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3)《次北固山下》是一首;(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和。
其中和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比如本课的《》就是一首律诗。
3、曲是一种与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4、文学常识(1)《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是我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掉了与他争雄的吕布、袁术等人,统一了北方。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的开创者。
他的诗歌大多用乐府旧题写成,用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
被后世称为“”。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3)《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可见其在以思乡为题材的古代诗词中地位有多高!这首曲中“天净沙”是,“秋思”是。
5、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出汉字。
碣.( )石竦峙..( ) 澹澹.( )萧sè( ) cāng()海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A.次.北固山下。
()B.客路..青山外。
()C.海日生.残夜。
()D.断肠人...在天涯。
()7、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枯藤/老树/昏鸦,D.断.肠/人在./天涯。
8、填空:(1)《次北因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是:,。
《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①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②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③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④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戌思归的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诗也不乏名篇。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江南逢李龟年》: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
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到江南一带,和同样流落在此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频繁相见和唱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四首》导学练习题(一)一、诗歌的分类,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按诗歌的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2.按诗歌的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按诗歌的内容可分为叙事诗、写景诗、送别诗、思乡诗、怀古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
()4.古体诗即唐以前的诗歌。
()5.近体诗即唐以后的诗歌。
()6.古体诗包括了楚辞、乐府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等。
()7.近体诗包括了律诗和绝句。
()8.律诗一般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9.绝句包括了无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10.律诗从最上面一句到最下面一句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观沧海》相关习题,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代表作品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3、《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之后的内容由“观”字展开。
()4、全诗写实的部分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5、全诗属于虚写或者想象的部分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部分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6、《观沧海》抒发来了作者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7、“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了草木欣欣向荣,无限生机的景象。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9、“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参考答案(答案全部为√,题目难度不一,可根据需要调整对错。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下面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像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次北固山下》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中“愁心”指_______________(1分)“愁心”指与王昌龄辞别时的离愁别绪。
2.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妙处.寓情于景。
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杨花漂泊无定给人飘零之感的、子规啼鸣暗含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景,融情入景。
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讶,“过五溪”见贬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天净沙秋思》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涵泳古代诗歌邂逅四季之美——《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2.联系写作背景,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学习欣赏古诗。
【任务群】任务一:备查·古诗新知任务二:遇见·四季之美任务三:涵泳·感悟哲思任务四:吟诵·声韵传情【学习过程】中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学校文学社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古诗词之美,准备以《古代诗歌四首》为内容,制作一期“涵泳古代诗歌邂逅四季之美”为主题的展板,请你帮助文学社完成展板设计的相关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备查·古诗新知展板第一展区为“备查·古诗新知”,请你根据下列知识链接、课下注释以及自己查找的资料,帮助完成第一展区的表格填写。
【知识链接】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
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散套(又叫套曲、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小令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通常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曲牌表示曲调,小令另有题目。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学习难点】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进程】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也都有远离故乡、漂泊江湖之时,这便难免乡情汹涌。
王维惦记故园窗前一枝梅花是否开放,思绪漂浮,感慨万千;李白感念故乡流水万里相送,形影相随,情意绵绵;王之涣横笛吹奏幽幽《杨柳曲》,心生愁怨,迁怒春风。
游子思乡,乡情如海,游子怀旧,旧念漫天。
岑参随军奔波,辗转南北,有感时局动荡,怀想亲朋好友,遂和泪带血,饱蘸情思,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
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诗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3、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包括:①描写边塞奇特风景。
②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③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④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课外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下列诗句中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诗人情怀差别最大的一项是()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其一)B.河流大野犹言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答案】D【详解】A.句意为: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觉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B.句意为: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
“犹嫌束”“不解平”运用拟人修辞,赋予黄河、秦岭以人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C.句意为: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D.句意为: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落花时节”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A、B、C三项都表现诗人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D项表现出的是对个人身世和时代变化悲叹和感慨。
故选D。
2.请选出下列对刘禹锡《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诗人开篇两句便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诗情。
4 古代诗歌四首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意,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1.通过以优美的语言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读、说、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
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列,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除了让学生背诵古诗以增加文化的积累外,更需要向学生讲明其精要所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尤为重要。
方法指导:主旨句主旨句是文章中心所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来概括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要结合全篇内容并联系作者思想来理解主旨句。
素材积累:游侠曹操少年曹操,有着通常少年都有的游侠梦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曹操所扮演的游侠与我们理解的游侠应该不一样。
这里举三个曹操所谓“游侠”的例子:例一:逞强好胜,率性而为。
少年曹操曾在大宦官张让的庭院中,当着张让的面,舞了一通手戟,尽兴之后便翻墙而出,全然忘记了自己在擅闯私宅。
例二:劫持新娘,胆大包天。
看着别人家正在举行盛大婚礼,曹操竟心生“歹意”,等到夜幕降临,大喊一声“有贼”,来了一个声东击西,在大家寻贼之际,曹操抽刀在手,劫了新娘就走。
例三:游手好闲,耍小聪明。
曹操的叔父对曹操游手好闲、惹是生非,大为不满,经常向曹嵩告状,让他管束好自己的儿子。
一次,曹操碰到叔父,假作中风。
叔父赶忙去告知曹嵩。
父亲匆忙赶来时,曹操已恢复了常态,控诉叔父的造谣中伤,父亲对叔父失去了信任,曹操便得到了他想得到的自由。
三个例子反映出曹操的游侠特征是:诡诈,顽劣,嬉闹成性。
4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古体诗:诗歌体裁的一种。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
《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
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学法指导: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
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
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学习内容一、基础梳理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海(jié)石 sǒngzhì()(cháo)平归yàn()水何dàn dàn()() xiāosè()()2.解释词意澹澹:竦峙:星汉:杨花:客路:二、课内探究3.用/划分这诗的朗读节奏:(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4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课标标准】
诵读古代诗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结合写作背景,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流程】
背景链接:建安十一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于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大战之后,曹操在班师途中,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当时正是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巩固诊断】
1.《观沧海》一诗表现诗人想象力、表达统一天下雄心壮志、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2.《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生动勾勒北固山下壮阔图景的两句是: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海上日出,江上春早,气象融浑,构思新颖的名句是:
【堂清记录】
今日之事今日毕日积月累成大器。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阅读题导学《观沧海》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3.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进行的友人的无限关心.思念和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次北固山下》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天净沙秋思》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答:(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峨眉山月歌》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江南逢李龟年》杜甫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2.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的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1. 这首诗写了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九日_.登高〞饮酒.菊_等词语可以看出.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1.⑴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⑵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表现的景象.低头看回乐峰前,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一般,白茫茫一片;抬头看,受降城外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令人顿觉冷嗖嗖⑶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秋词》刘禹锡(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答: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何表达作用?答: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赏析】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寂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答:未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景.(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不同的内涵的?答:第一个是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夜雨的情景.4)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答: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时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答: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虚写.反衬.想象(任答一点即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设想未来之情是虚写,是想象.同时两句诗作者用来日相聚的欢乐反衬了公日思念的愁苦.(7)〝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8)请简要分析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答: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具有音乐和谐之美,同时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念妻子(或友人)的深情.(9)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0)简析诗中〝涨〞字的极妙.答:〝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苦.〝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_)〝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离别愁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快乐的憧憬.(_)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的画面.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西风吹散.吹远.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答:对偶,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写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2016年秋季版)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 古诗四首导学案1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4 古诗四首导学案1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4 古诗四首导学案1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4课《古诗四首》导学案1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并背诵诗歌.2。
指导学生通过了解诗中意向,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重点朗读诗歌,并感知诗歌的内容,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课型教读课课时第1课时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备习1。
在朗读中要仔细认真,用笔圈画好节奏,朗读节奏有221式,23式,212式,把握两首诗的节奏。
唐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种,为四句前者,后者是八句,因每句字数不同,又分为五绝和七绝,五律和七律,本诗为五律。
2。
朗读诗歌5遍,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
关于作者的相关材料及写作背景.复习雁与燕的常用区分,藤与滕的意思区分。
《次》诗为五律,节奏为23式唐代诗人,多写游子思乡内容。
后者1.备习检测:枯藤天涯归雁洛阳关注他们的写法诗人所处以竞赛的形式检测学生备习情况,主要针对字词读音、作者简介,鼓励抢答,强调上述字词在文中的位置,意义及运用。
强调积极思考,抢答。
二人小组互考字词读音、作者重点文学常识,邻居互考进行落实。
认真倾听,进入情境。
预见性问题:有的同学观望,没有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阅读题导学:《观沧海》: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
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进行的友人的无限关心、思念和同情。
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次北固山下》: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
风顺风和,风儿高悬。
“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天净沙秋思》: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
: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
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
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
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
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
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
:(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
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 《峨眉山月歌》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
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2.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的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九日_、登高”饮酒、菊_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1.⑴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⑵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表现的景象。
低头看回乐峰前,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一般,白茫茫一片;抬头看,受降城外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令人顿觉冷嗖:嗖⑶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秋词》::::刘禹锡:(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答:::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何表达作用?:答: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
【赏析】: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寂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答:未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景。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不同的内涵的?:答:第一个是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夜雨的情景。
:4)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答::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时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
: 答: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
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答:虚写、反衬、想象(任答一点即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设想未来之情是虚写,是想象。
同时两句诗作者用来日相聚的欢乐反衬了公日思念的愁苦。
(7)“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8)请简要分析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答::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具有音乐和谐之美,同时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念妻子(或友人)的深情。
:::(9)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简析诗中“涨”字的极妙。
答::“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苦。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1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离别愁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快乐:的憧憬。
(12)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