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23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答案】(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检测题-部编版(含答案)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常考题一、名句填空1.。
.诗人_________在《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赏析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的,字。
2、《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
3、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5、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6.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7、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8、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9、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名句填空1..诗人_________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是:,。
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按照部编版教材目录整理了全册的古诗文,文档中有原诗、翻译、选择题、简答题,后边附有答案。
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赏析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观沧海》答案1、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赏析题原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古诗词赏析题大全《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这两个动词描写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情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不只是写景。
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4.“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何作用?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5、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时世之凋敝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_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九日”、“登高”、“饮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
绝密★启用前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 古诗四首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满分: 42分姓名: 得分:注意事项:请仔细阅读题目的回答要求,将答案正确填写在规定位置上一、单选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 俞文同学要整理自己的课堂笔记,请根据《中国历史朝代歌》,帮助他按作品创作的先后顺序给(3分)下列作品排序( )①《世说新语》 ②《论语》 ③《天净沙•秋思》 ④《次北固山下》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3分)2.下列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
B.在布局上前三句既是写景,又对主人公进行了详细的刻画。
C.这首散曲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D.这首散曲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的他乡游子的悲哀。
3. 《观沧海》共七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 .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 .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 .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3分)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抒情,次句叙事,后两句写景。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3分)5.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部编版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选择、简答及答案)课内古诗词: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班级姓名完成情况01 观沧海(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文章无明显格式错误和有问题的段落。
一、曹操《观沧海》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表达了诗人的志愿和豪情。
分析:D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表达了诗人的志愿和豪情”。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近及远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分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故选:C。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分析:B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点明了观海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诗歌描绘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课内外古诗词练习题(含答案)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主题概述。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沧海之景描绘得蔚为壮观。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展现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不仅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默写考点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主题概述。
诗作中诗人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与同情,并给予友人关切与安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古诗词专项练习及答案1.曹操在《观沧海》里引吭高歌:“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观沧海》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3.《观沧海》中总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4.《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5.《观沧海》中这首诗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叙事的是: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迁谪之远的诗句是: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8.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9.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的诗句是:10.《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是:11.《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是: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13.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漂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美景。
14.《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点明主旨的名句是:15.《天净沙·秋思》中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16.《<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17.《<论语>十二章》中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18.《<论语>十二章》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19.《〈论语〉十二章》表示在生活中,我们要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20..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21.《<论语>十二章》中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2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23.《论语>十二章》中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有重要的意义:24.《<论语>十二章》中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25.《<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26.九年级(1)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第一场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第0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诗人运用这两种南国独特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B.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C.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D.诗人远在扬州、行踪不定,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把思念之忧送到身在贵州桐梓的老友。
【答案】D【详解】D.“夜郎”在本诗中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怀化”,不是贵州桐梓;故选D。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天净沙》,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B.这首元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再加上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C.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和无穷的乡愁。
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D.这首元曲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答案】B【详解】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详和温馨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阅读题训练班级姓名完成情况(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所展现的画面。
(2分)2.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2分)(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2.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简要赏析(2分)(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分)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作简要赏析。
(2分)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首小令的情景。
(2分)2.这首诗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最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2分)3.“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是个怎样的人?(2分)(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分)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4、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分)(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一、《观沧海》赏析1、下面对《观沧海》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赏析题2、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次北固山下》3、对《次北固山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四、《天净沙、秋思》4、对《天净沙、秋思》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七年级古诗词和名著知识竞赛班级姓名座号一、古诗词默写(50分,每空2分)1.曹操《观沧海》中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怀和雄心壮志以及丰富想象的诗句是:,;,。
2.同写别离,同抒友谊。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豪放健美的;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缠绵的;李白的“,”是深切而浪漫的。
(用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句子填空)3.王湾《次北固山下》描写时序交替,暗示时光已流逝以及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对偶句是:,。
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包含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5.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6.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的句子是:,。
7.《<论语>十二章》中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8.,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9.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10.子曰:“三人行,。
,。
”(《论语》)11.默写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二、翻译(20分)1、撒盐空中差可拟。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三、名著知识(30分)1、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去取经途中,机智灵活、嫉恶如仇的是;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
(6分)2、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4分)3、《骆驼祥子》中祥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积攒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给洗劫了。
(4分)4、《骆驼祥子》以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祥子来自农村,他,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
但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
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变成了。
(12分)5、“我算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解析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参考答案】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有误,“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远景,全景。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花落尽子规啼”情景交融,借杨花飘落和子规啼叫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B.“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诗人听说友人被贬之地荒远、道路艰难,跨五溪才能到达,从中可见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之情。
C.后两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怀之情,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
D.“夜郎”古地名,与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不是同一个地方。
这里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参考答案】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D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2、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D.“我寄愁心与明月”,注意“寄……与……”搭配,并不是“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而是运用拟人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花落尽子规啼”情景交融,借杨花飘落和子规啼叫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B.“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诗人听说友人被贬之地荒远、道路艰难,跨五溪才能到达,从中可见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之情。
C.后两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怀之情,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
D.“夜郎”古地名,与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不是同一个地方。
这里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C错误原因:后二句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2、对这首诗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诗人已看到旭日在大海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诗人已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B、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神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C、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全句结构工整,语言生动。
D、“生”和“入”两字运用动态描写,使全句景物鲜明,境界壮阔。
3、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参考答案】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解析】D 表达的不是壮志未酬,而是思乡的情怀。
2、对这首诗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诗人已看到旭日在大海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诗人已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B、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神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C、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全句结构工整,语言生动。
D、“生”和“入”两字运用动态描写,使全句景物鲜明,境界壮阔。
【解析】A这里的“海”,是指北固山下镇江周围的江面。
3、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解析】A 次,停泊的意思。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