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新区创新发展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685.28 KB
- 文档页数:2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3.01.18•【文号】国科发高[2013]23号•【施行日期】2013.01.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国科发高〔2013〕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快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科技部2013年1月18日附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更好地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引领、支撑、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水平,特制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国家高新区“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与形势(一)国家高新区“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位一体”战略定位的总体要求,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出很大努力,取得明显成绩。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成为引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先导。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1年1月“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佛山高新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战略,巩固“二次创业”成果,全面建设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关键时期。
佛山高新区作为全市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依照上述指导方针和目标编制,对未来五年佛山高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过去五年,佛山高新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为高新区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按照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发展定位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创新引领,重点跨越,在管理体制、创新集群和招才引智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为“十二五”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佛山高新区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一区六园”架构逐步完善。
在“变中求发展”,是创新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佛山高新区不断推进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工作,并于2008年争取到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同意,对全市六个重点工业园区进行资源整合,用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思路、发展理念来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以此带动和引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佛山高新区“一区六园”实施“二次创业”发展的新格局。
整合后,高新区核定面积48.6平方公里。
“一区六园”新体制的搭建,对落实科技部要求国家高新区推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工作,对引导各园区实施创新引领和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整合了国家高新区的“品牌”优势和创新资源,带动园区协调发展。
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2017年)(送审稿)为推进成都高新区“一区一主业”产业发展,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的试行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分析(一)“一区一主业”产业现状1、国内及成都市产业现状从电子信息产业看,我国在积极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本土企业竞争力日益提高,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
成都作为中国传统的电子工业基地和新时期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功能性部署区,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主导产业之一,是成都“十一五”规划重点和优先发展的产业,目前已形成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从生物医药产业看,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前列,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抗肿瘤新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注射液等20多种重大创新药物已实现产业化。
北京、上海、石家庄、长春、广州、深圳、长沙等地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
生物医药产业是成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成都现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15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是国内重要的医药生产和流通基地,在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2、高新区产业现状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坚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主导产业定位,形成了软件及服务外包、集成电路、通信、光电显示、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
2008年,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7.3亿元,同比增长41.6%,主导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8.6%。
主导产业集群的规模迅速壮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逐渐显现,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方面,已获得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等国家级基地授牌,天府软件园等一批产业发展载体相继投入使用,成功培育了卫士通、迈普、国腾、任我行、颠峰等一批本土软件企业,引进了IBM、SAP、赛门铁克、微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总数达520家,初步形成了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游戏动漫、信息安全、行业应用及嵌入式等几大特色领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信息安全产品生产基地和第三大游戏产品研发、运营中心。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深府〔2009〕15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做出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大决策。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深圳高新区)十余年开拓创新,有力推动了深圳高技术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试点园区。
当前,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超前规划,及早布局,是深圳高新区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增强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依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编制本专项规划。
本规划覆盖的空间范围包括深圳湾、留仙洞、大学城、福永北—沙井南、光明、石岩、观澜、龙华、坂雪岗、宝龙、碧岭、坪山(深圳出口加工区)、葵涌、大鹏等园区以及市政府划定的其他高技术产业发展区域,面积185.6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76.1平方公里。
规划期至2015年。
本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圳高新区科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
深圳高新区弘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新文化,以开放创新引领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式发展,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稳居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列,技术创新名列前茅,为深圳率先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产出高效益集约化发展成绩显著。
2008年,深圳高新区以全市约19%的工业用地、12%的从业人口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328亿元,占全市的63.32%。
一、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介“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简称“西安高新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一个代表西安与西部高新科技产业前沿的领地,以其众多的“第一”成为陕西和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3月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
14年来,西安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迅猛,综合指标位于全国53个高新区前5位。
西安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中国第一台SP30超级程控交换机、第一块片式压电陶瓷变压器、第一个数字化虚拟演播室、亚洲最大的移动天线研发生产基地、世界三大移动通信标准之一和网络无线接入标准都诞生在西安高新区。
如今,西安高新区已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一个区域,成为陕西、西安最强劲的新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胡锦涛、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西安高新区。
1991年6月,江泽民同志为西安高新区题词“发展高新技术,实现经济飞跃”;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座谈会上指出,要将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武汉等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高技术园区,为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做出重大贡献。
二、外界对西安高新区的评价国家部委评价自成立一直被评为“国家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高新区率先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网络2001年2月,被列入我国“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五个国家示范高新区之一2003年12月,被国家统计局、中国诚信建设组委会评为“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之一2004年8月,被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评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5年8月,被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评为全国首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2005年9月,被国家列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五个重点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工业园区国际机构评价2002年12月,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为六个“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和地区”之一民间声音2001年1月,西安市民将西安高新区的建设列为20世纪西安十大历史事件之一2004年10月,被市民评为西安“城市骄傲”第一名陕西素以“长安八景”著称,西安高新区被誉为“关中第九景”2006年12月,荣获“2006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创意基地”称号三、发展目标: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2007年8月、2008年8月,西安市委、市政府,陕西省政府分别出台了关于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
Support Platform 支撑平台陕西斯瑞、中航富士达等企业用“硬核”技术牢固占领国际细分领域市场,易点天下、中天火箭等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为建立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优化科研经费的管理方式,西安高新区提出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支持核心技术研发转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措施,调动全社会创新要素。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华表示,要大胆推行“揭榜挂帅”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树立以“卡脖子”问题为重点的关键核心技术清单,英雄不论出处,让能者脱颖而出。
为此,西安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探索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其中,科技大市场的共享设备、创新券模式将科技资源“统起来”;以“技术交易市场+技术经理人协会+技术经理人公司+技术经理人”的“1+3”服务体系将科技成果“串起来”;采用校地院地所地融合发展模式、硬科技创业孵化体系等将创新资源“用起来”……西安高新区还将各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对载体、人才、创投体系进行支持,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加大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18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34家、瞪羚企业214家、独角兽1家,聚集各类双创载体共164家、双创机构88个,金融服务机构和要素平台2000余家,创业带动就业人员达到65.3万人,西安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热土,正在为省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创新园区西安高新区根据2021年科技工作部署安排,西安高新区将通过构建两链融合机制、集聚科技创新要素、培育科技企业梯队、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四个方面的发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力争到2021年年底,研发投入强度达6%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650亿元,硬科技产业规模达3000亿元,自主创新能力获得全面提升。
发展的春天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西安高新区未来五年发展的关键第一年,发展的重中之重是项目建设。
中国高新区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势肖劲松【摘要】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国家高新区不但成为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目.成为国家产业政策贯彻落实、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和区域发展的先导区、示范区,引领着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人才的创新和持续发展。
【期刊名称】《中国高新区》【年(卷),期】2011(000)011【总页数】2页(P21-22)【关键词】国家高新区;国家产业政策;地区经济发展;中国;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区域发展;持续发展【作者】肖劲松【作者单位】赛迪经略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政府群组【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3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国家高新区不但成为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且成为国家产业政策贯彻落实、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和区域发展的先导区、示范区,引领着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人才的创新和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新区按照“四位一体”战略定位的总体要求,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国家高新区共创造了全国11.5%的工业增加值、8.0%的GDP和16.8%出口创汇,多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了所在城市的30%以上。
高新区利用其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研发外包、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部分领域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高新区内创新资源集聚,政府鼓励创新,企业也积极主动地参与技术创新,产学研密切合作,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批准了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等5个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基地,并将一批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使国家高新区战略位势显著提升,布局更为完善。
“十二五”期间,国家从战略性高度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体制创新打造发展高地——关于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调研报告园区是集聚资源要素的重要平台和优势载体,是带动区域发展的强力引擎。
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是事关莱芜发展长远大局的一项重大战略。
通过近年来发展,莱芜高新区已经具备了做大做强的雄厚实力和良好基础,进入了加快跨越提升的关键阶段。
为促进我市高新区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近期,市委政研室与高新区、市直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就如何破解高新区发展体制制约、创新管理体制、释放发展活力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高新区发展的建议。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高新区已进入加快跨越提升的关键阶段莱芜高新区成立于2001年5月,是市委、市政府重点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2002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区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这一目标,大力实施环境立区、项目强区、科技兴区“三大战略”,加快建设北部现代新城区和南部产业集聚区“两大片区”,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发展。
13年来,建成区面积由9.8平方公里拓展到100平方公里、增加了9.2倍;GDP由4.2亿元提高到92.6亿元,增长了21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3.8亿元提高到280.2亿元,增长了65倍;地方财政收入由不足3000万元提高到7.58亿元,增长了233倍;高新区以全市4.5%的土地创造了14.2%的工业总产值和16.2%的地方财政收入,在为全市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莱芜高新区发展正处在关键的历史节点。
纵观国内高新区发展,大致都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要素聚集阶段,即主要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通过聚集资金、企业、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实现发展,其特点是生产要素和企业加速集聚,经济规模和总量迅速扩张,但发展缺少科学规划,发展层次和水平较低;二是产业成长阶段,即通过要素集聚和企业积累,产业定位逐步明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优势日益显现,形成政策推动和产业带动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园区实力、层次、水平迅速提升;三是创新驱动阶段,即随着园区实力的迅速扩张,园区发展逐步由以依靠要素投入为主向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转变,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成为带动园区发展的主要引擎;四是内生增长阶段,即园区发展进入成熟期,最终形成以资源要素为支撑、以优质产业为带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政策配套为保障,各方面相互作用、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园区进入内生发展的轨道。
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探索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相互促进的全面创新示范道路。
“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就是要率先示范高质量发展模式,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引领开放新格局。
三是建立适合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国家高新区发展导向从“四位一体”到五大发展理念转变,发展动力从跟随创新到自主创新转变,园区的形态从产城融合科技园区到以产业社区为代表的智能社会转变,发展使命从注重自我发展到更加强调未来共享、共同发展转变。
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十大关键问题一是抢抓跨界融合新赛道,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世界级产业集群具有技术可控、万亿规模、头部企业引领、跨界协同四个主要特点。
国家高新区要立足于区域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把握跨界融通发展新趋势,抢抓后疫情时期的新经济新赛道,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同时,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强化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二是打造新经济场景,加速新动能迭代创新发展。
新经济场景是引爆新赛道的重要抓手,国家高新区是新经济场景打造的核心区和展示空间。
国家高新区要在无人驾驶、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智能制造等领域推出一批“非接触”场景与赛道,吸引新科技成果首发首试和应用转化,促进一批新赛道涌现,推动新兴产业爆发和新的业务模式诞生,加快培育新动能。
三是加快培育“三高”企业,建立大中小企业融通的生态群落。
国家高新区要重视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高价值企业培育,强化“哪吒—瞪羚—独角兽”企业成长全链条衔接,对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扶持措施,打造完整的企业生态圈。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是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成长企业是引株洲高新区2020.09 总第255期 59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打造一批以人为本、宜居宜业、环境友好的产业社区、创新社区和公园社区。
七是强化区域协同,辐射带动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
理事风采45珠海高新区:立足“双创”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活力文/孙进“双创”活动 赋能科创企业发展2019年以来,为切实促进高新区内各科创企业发展,珠海高新区开展了包含“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在内的多项“双创”活动。
作为珠海高新区“双创”活动的重要平台,“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引进和培育了众多优秀创新企业和企业家,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形成了一定的创新创业集聚效应。
2020年,第六届“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首次并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珠“十三五”以来,珠海高新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在珠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产业、创新和社会建设,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青年贡献创新智慧的热情与创业激情,促进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引领就业,高新区积极开展多项“双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理事风采46海赛区)暨珠海市“科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实现了“市区联动、赛事互通、一赛双评、奖励叠加”的创新赛制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赛事影响力和吸引力。
除了大赛正赛以外,高新区还开展了一系列“双创”活动:年度小微企业房租补贴线上培训。
利用线上平台对小微企业房租的补贴对象、补贴时间、补贴范围、补贴标准、申报程序、申请材料的准备等方面进行解读,保证小微企业房租补贴申报工作顺利开展。
创新型企业资质申报规划培训。
由珠海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专业讲师为企业解读全年资质类政策,帮助企业及早作出申报规划。
高新区“菁牛汇-创业有道”系列活动——清华科技园知识产权专题讲座。
结合当下主流线上消费模式,以“网络维权打假”为主题,向企业详细讲解如何防范产品自主知识产权被侵犯和维权手段。
高新区“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政策宣讲会。
珠海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在各孵化园区举办大赛系列政策宣讲会,重点解读创新创业大赛工作方案、奖励扶持政策以及信贷融资、股权融资等科技金融知识,为更多园区企业参赛提供政策支持与培训辅导,为企业赋能、为创赛助力。
Z图1政策文本的三维分析框架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随着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技术创新已然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
根据《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以便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发展动能转换。
自此,众创空间开始取代《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国科发高〔2012〕1222号)中提出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体系中创业苗圃的位置,成为科技创新孵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指的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设置的特定区域”[1],是高科技人才、创新资源、先进技术产业的聚集区。
自1985年中央首次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纳入国家战略以来,其产业孵化成果为国民经济增长及创新驱动作出突出贡献。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高新区引导科技创新孵化载体发展、提升科技创新孵化载体全要素生产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引导科技创新载体发展的政策文本视角对合肥市“科技创新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导科技创新孵化载体的措施进行分析,剖析该政策工具的内在逻辑及有效性,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本分析框架科技创新孵化载体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
引导科技创新孵化载体发展的相关政策不仅要推动科技创新孵化载体发挥其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价值,还应当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创新孵化载体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发挥政策的激励与约束功能。
此外,政策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调控工具,应当协同不同创新载体的功能,从而在鼓励各类科技创新孵化载体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构建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链条。
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三维的分析框架(见图1),对合肥市高新区引导科技创新孵化载体的政策文本进行立体性分析。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青岛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4.08•【字号】青政字[2010]18号•【施行日期】2010.04.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青岛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意见(青政字〔2010〕18号)各有关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根据科技部《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指南》(国科发火〔2008〕273号)的要求,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推进青岛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科技园区工作,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市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高新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特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创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重要意义青岛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科技园区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世界科技园区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将青岛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型科技园区,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是青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实施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的重要支撑。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作用,集中优势资源,制定完善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举全市之力支持青岛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科技园区;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青发〔2008〕12号),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步伐,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明确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一)战略定位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总体战略定位是:青岛市新一代创新基核、山东半岛标志性创新战略平台、全国科技创新体系区域性枢纽和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上的重要节点。
中关村示范区扩规模调布局 面积翻番到2015年,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的产业特色鲜明、业超过500家,形成2至3个具有技术主导权的战略性新兴功能定位明确,基本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产业集群。
“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此次空间规模调整后,北京市房山、门头沟、怀中关村示范区面积从233平方公里调整为488平方公柔、平谷、密云、顺义和延庆等七个远郊区县首次拥有里,科技园区由原来的10个扩编为16个,调整后,北京约了中关村园区,享受中关村各项优惠政策和配套政策措70%的产业用地可享受示范区的相关政策支持;到2020施。
北京的16个区县都将各有一个中关村科技园区,并成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有望达到10万亿元,收入亿为科技发展的创新源。
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凡是在中关村示范区政策范围内注册的企业,都可以享受中关村示范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对于新纳入中关村示范区范围的新园区,目前已经安排统筹资金,优惠政策还需一定时间才能落地。
另外,《批复》还指出,园区用地应以产业用地为主,从严控制商品住宅开发,不得进行低密度大户型商品住宅建设,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2012年1-10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显示,示范区总收入、工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总收入规模超过1.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中关村管委会预计,2012年全年,示范区企业将实现总收入超过元以上企业超过2500家 2.3万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的比记者从中关村管委会获悉,日前国务院正式下发重有望达到20%。
《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 《上海证券报》规模和布局的批复》(下称《批复》),同意中关村示范区面积从233平方公里调整为488平方公里,科技园区由原来的10个扩编为16个,调整后,北京约70%的产业用地可享受示范区的相关政策支持。
25日,北京市召开贯彻落实《批复》工作大会,并发布《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的批复〉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
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作者:吴蔚然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14期摘要:为促进潍坊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数据,发现高新区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增长极开发模式,并进一步对高新区支柱产业及部分骨干企业的相关数据,结合高新区主导产业区位图进行了分析,发现仅动力装备产业形成了强有力的增长极,并且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声光电子产业处在增长极成长阶段,而其他产业仍处在创新阶段,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潍坊市高新区区域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与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发展过程中各类开发区大多发挥了区域引领作用。
山东省潍坊市地处齐鲁腹地,市内资源丰富、文化多元,属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更是成为了引领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潍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分析对象,通过对高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发展现状的研究,找出潍坊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
(二)文献综述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空间重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构建更强的驱动力量。
高新区作为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集聚创新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整合创新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领和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程郁、陈雪(2013)通过对高新区的创新型产品、产业和要素的增长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是推动高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论证了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1]。
张洪潮、赵丽洁(2013)以山西煤炭产业集群与山西省经济为例,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EA模型等定量化研究方法,论证了产业集群在区域规模经济中的重要作用[2]。
“高增长、低创新”:高新区发展模式亟待转型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5年第10期中国高新区在过去25年来发展迅猛,总体上呈现出“高经济增长、低科技创新”特征。
文张克张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关注中国政府、企业和专家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担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以内部通报的形式向全国115个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公布了新一轮高新区评价排名。
处于种种考虑,这一排名并未完整的向社会公开,引发不少猜测和担忧。
在经济新常态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高新区“高增长、低创新”的发展模式面临极为迫切的转型压力。
为实现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总体目标,应在治理结构、资源配置模式和创新网络方面加强改革,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高新区发展要求的转型之路。
中国高新区在过去25年来发展迅猛,总体上呈现出“高经济增长、低科技创新”特征。
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3年高新区快报》显示,全国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20.3万亿元,实现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10%,营业收入达千亿以上的有55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然而,在自主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方面,高新区相关指标远不及经济增长那么耀眼。
长期以来,国家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性收入占比偏低,绝大部分收入是低技术研发的产品生产和商品销售收入。
除了中关村、武汉东湖等少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外,大部分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和创新转化水平较低。
更有不少高新区产业结构雷同,非高技术产业比重过高,与经济开发区无异。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为高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回顾中国高新区的生成史,政府始终是高新区的建构者,而非单纯的服务者。
这意味着高新区转型不仅要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更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要求,顺势而为、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