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串并联后的数学模型
- 格式:doc
- 大小:342.00 KB
- 文档页数:12
光伏发电系统组件方阵串并联数计算案例分析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能光伏电池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清洁能源技术。
在建设光伏发电系统时,组件的串并联数的选择对系统的发电效率和性能有着直接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一个光伏发电系统组件方阵串并联数计算的案例分析,来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串并联数来提高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
1.系统参数设定我们假设要建设一个光伏发电系统,其总装机容量为100kW。
在选取光伏组件时,假设每个光伏组件的额定功率为300W,额定电压为30V,额定电流为10A。
为了简化计算,我们选择了相同参数的光伏组件来构建系统。
2.组件串并联数计算在建设光伏发电系统时,我们需要确定每个组件的串联数和并联数,以便将多个光伏组件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光伏方阵。
串联数决定了组件的总电压,而并联数决定了组件的总电流。
首先,我们来计算光伏组件的串联数。
根据光伏组件的额定电压和总装机容量,我们可以得到每个串联中的组件数量:串联数=总装机容量/(额定电压*总组件数)假设我们选取了10个光伏组件来构建一个串联,那么串联数为10。
接着,我们来计算光伏组件的并联数。
总电流等于总装机容量除以总电压,而总电流等于每个并联中的组件电流乘以并联数:并联数=总电流/(额定电流*每组串联数)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假设每个串联中有10个光伏组件,并且串联数为1、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并联数为10。
3.系统效率计算一旦确定了组件的串并联数,我们就可以计算光伏系统的效率了。
光伏系统的效率可以通过光伏方阵的理论效率和实际效率来计算。
光伏方阵的理论效率可以通过光伏组件的额定功率和总装机容量来计算:理论效率=(额定功率*总组件数量)/总装机容量在本例中,理论效率为90%。
而实际效率可以通过光伏系统的实际发电量和光照条件来计算。
在日照充足的条件下,实际效率应接近理论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光伏发电系统组件方阵串并联数计算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合适的串并联数对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于新型能源光伏发电相关概念与数学模型概述
一、光伏发电的基本概念
光伏发电是利用光电效应原理,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光伏发电技术主要
由太阳能电池、逆变器和其他附件组成。
太阳能电池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它能将
太阳光转化为直流电能。
逆变器则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供给家庭或工厂使用。
光
伏发电系统一般包括光伏电池阵列、支架、逆变器、电能储存系统和监测系统等组成部
分。
二、光伏发电的数学模型
1. 光伏效率模型
光伏效率是衡量光伏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光伏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
能力。
光伏效率模型通常采用以下公式描述:
η = P / (G*A)
η为光伏效率,P为光伏电池输出功率,G为太阳辐射强度,A为光伏电池的接收面积。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定量地评估光伏电池的性能,并优化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
光伏发电系统的功率模型主要用于描述光伏电池阵列输出功率与太阳辐射和温度之间
的关系。
一般而言,光伏发电系统的功率模型可以表示为:
3. 光伏发电系统的能量模型
E = η * G * A * H * f(T)
三、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化
基于上述数学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对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进行优化,提高光伏
发电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在光伏电池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光伏电池的材料、结
构和工艺,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
在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中,我们可以根据光照强度、温度等因素调整光伏电池阵列的工作状态,提高系统的能量输出。
1.光伏电池数学模型单个光伏电池的I-U曲线是随光照强度,温度变化的非线性曲线,精确的等效电路模型如下:由图1通过基尔霍夫定律可得其中,等式右边第一项为恒流源,第二项为流过二极管的电流,第三项为并联电阻上的电流。
R s 为光伏电池的内阻;R P 为光伏电池的并联电阻;I n为流过二极管的反向饱和漏电流;I SC为光伏电池的短路电流,在一定光照和温度下为一常量。
对公式求导由公式可见,dI/dU <0 ,即在光伏电池的正常工作范围内,输出电流I随着输出电压U的增加而单调降低,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这是后面光伏电池组串并联特性分析的基础。
2.光伏电池的串并联一般的光伏电池板东都是通过多块光伏电池以串并联的方式组成光伏阵列而工作。
例如假定光伏列阵各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和内特性相同,则光伏阵列可看作:先由n个光伏电池并联成一组,然后再由相同特性的m个光伏电池组串联组成。
先考虑n个光伏并联的情况。
并联的光伏电池具有相同的外工作电压,每一光伏电池的输出电流也是相同的,则总的输出电流为由公式可见,多个光伏电池并联时的数学模型与单个光伏电池的相似,通过求导也可得出其总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的一一对应关系。
当m个光伏电池光伏电池串联而成光伏阵列时,由于每个光伏电池组具有相同的工作电流,则每组上的电压也相同。
设总的输出电压为V,则得到总输出电流与输出电压的关系式由此可见,光伏电池串并联后组成的光伏阵列也具有和单个光伏电池相似的输出数学模型,令D则公式化为一般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家都会给出一定温度下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最大功率点输出时的电流和电压等参数,则可以计算出I OD R1 R2 B等未知量。
多个太阳能电池板串联时,仍使用。
令V1=V+I0R1,则公式可化为此公式是串并联光伏电池组的Matlab等效模型所依据的数学基础,其对应的串并联光伏电池组的等效电路图3、光伏电池组件的通用模块的建立及仿真3.1光伏电池组件的通用模块的建立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下,利用式建立光伏电池组件的通用模块,其封装和参数界面如图2和3所示.本模块通过设定N p和N s。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研究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可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种。
静态模型主要用于描述光伏电池的性能参数随着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通常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公式进行描述。
动态模型则是在静态模型的基础上加上了时间因素的考虑,可以用于模拟光伏电池在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功率输出情况。
静态模型中最常用的公式是伏安特性曲线(I-V曲线)和光电转换效率曲线(P-V曲线)。
伏安特性曲线是指在一定光照强度和温度条件下,电池输出电流与电池端口的电压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这种曲线具有一个特定的峰值点,即最大功率点(MPP),此时电池的输出功率最大。
P-V曲线则是输出功率与电池端口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它可以用来评估光伏电池的效率。
动态模型则需要考虑到时间因素,通常采用电路模型来描述光伏电池的行为。
最常用的是单二极管动态模型和双二极管动态模型。
单二极管动态模型假设电池与一个二极管串联,该二极管代表了光照和温度对电池正向和反向电压的影响。
双二极管动态模型则是在单二极管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二极管,并假设该二极管承载了电池的反向饱和电流。
除了上述模型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模型,如改进的单二极管模型、改进的双二极管模型、基于分数指数的模型等。
这些模型不仅可以用于研究光伏电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还可以用于设计和优化光伏电池的结构和参数。
总之,光伏电池数学模型的研究对于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光伏电池数学模型的研究将会得到更深入的探讨和应用。
光伏电池工程用数学模型研究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日益重视和广泛应用,光伏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转换设备,其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准确模拟光伏电池的性能和行为,需要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
MATLAB是一种强大的数学计算和仿真软件,为光伏电池建模提供了便利。
光伏电池的通用数学模型可以根据物理原理和电路拓扑结构建立。
在物理原理方面,光伏电池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P_{in} = P_{out} + P_{loss}$,其中$P_{in}$为输入光功率,$P_{out}$为输出电功率,$P_{loss}$为损失功率。
在此基础上,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半导体方程,可以建立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
在电路拓扑结构方面,光伏电池可以等效为电压源和电阻抗的组合。
其中,电压源表示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V_{OC}$,电阻抗表示光伏电池的内阻$R_{s}$。
根据电路原理,可以列出光伏电池的通用数学模型:$V_{OC} = V_{mp} + I_{mp}R_{s}$其中,$V_{mp}$为最大功率点电压,$I_{mp}$为最大功率点电流。
对于一个给定的光伏电池,其$V_{OC}$、$R_{s}$、$V_{mp}$和$I_{mp}$均为工作温度和光照强度等外部参数的函数。
利用MATLAB进行光伏电池建模时,可以根据上述数学模型编写程序代码。
根据物理原理和电路拓扑结构建立数学模型函数,然后使用MATLAB的仿真计算功能对函数进行求解和分析。
例如,可以使用MATLAB的优化工具箱对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进行寻址和控制,提高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MATLAB还可以方便地绘制各种图表和图形来可视化结果,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光伏电池的性能和行为。
基于MATLAB的光伏电池通用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光伏电池的性能和行为,为光伏电池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光伏电池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转换设备,已日益受到人们的。
光伏电池组串与并联设计光伏电池组串与并联设计是设计一种电池系统的方式,用于将光伏电池单元组合在一起以提高功率输出和电压稳定性。
组串是将多个光伏电池按照一定顺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串联的电路。
组串可以增加电压输出,但不会改变电流。
例如,如果我们将4个光伏电池串联,每个电池的电压为0.5伏特,那么整个组串电压将达到2伏特。
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高电压的应用,例如电网连接的系统。
并联是将多个光伏电池按照一定顺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并联的电路。
并联可以增加电流输出,但不会改变电压。
例如,如果我们将4个光伏电池并联,每个电池的电流为4安培,那么整个并联电流将达到16安培。
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高电流的应用,例如电动汽车。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组串和并联组合在一起,以实现更高的功率输出和更稳定的电压。
例如,我们可以将若干个具有高电压输出的组串,再通过并联的方式将它们连接在一起,以增加总的功率输出和电流输出。
光伏电池组串与并联的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要求进行优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设计考虑因素:1. 功率匹配:在组串和并联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每个光伏电池单元的功率输出相匹配。
如果某个电池单元的功率输出较低,将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效率下降。
因此,在组串和并联时,应选择功率输出相近的电池单元。
2. 电压匹配:在组串过程中,需要确保每个电池单元的电压相匹配。
如果某个电池单元的电压明显偏离其他单元,将会导致整个组串电池的稳定性下降。
因此,在组串时,应选择电压相近的电池单元。
3. 电流匹配:在并联过程中,需要确保每个电池单元的电流相匹配。
如果某个电池单元的电流明显偏离其他单元,将会导致整个并联电池的稳定性下降。
因此,在并联时,应选择电流相近的电池单元。
4. 温度影响:温度会影响光伏电池的性能,因此在组串和并联设计时需要考虑温度的影响。
如果光伏电池单元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将会导致功率输出不均匀或出现热点现象。
因此,在设计中应考虑合适的散热措施。
光伏电池串并联方案一、串联方案。
1. 原理。
就好比是小伙伴们手拉手连成一串。
一个光伏电池的正极和另一个光伏电池的负极相连,这样电流就只能沿着这一串电池一个一个地走。
这时候,整个串联电路里的电流是一样的,但是电压可就不一样喽。
电压会叠加起来,就像叠罗汉一样,每个电池的电压相加就是串联后的总电压。
比如说一个电池电压是1.5V,三个串联起来那总电压就是4.5V啦。
2. 适用场景。
当我们需要高电压的时候,串联就特别好使。
就像要把电送到比较远的地方,高电压能减少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就像你要把水送到远处,用高压水枪(高电压)比用普通小水枪(低电压)更能把水送得又远又有力。
在一些小型的离网光伏系统里,如果负载需要比较高的电压来启动,串联几个光伏电池就能满足需求啦。
3. 注意事项。
不过串联也有小麻烦。
要是这一串里有一个电池出了问题,比如说被阴影遮住了或者坏掉了,那就像链子断了一环,整个串联电路的电流都会受到影响。
这就好比一群人拉手跑步,有一个人摔倒了,那大家的速度都会慢下来。
所以在安装的时候,得尽量保证每个电池都能正常工作,避免出现遮挡啥的。
二、并联方案。
1. 原理。
并联就像是一群小伙伴并排站着。
所有光伏电池的正极都连在一起,负极也都连在一起。
这时候呢,电压是不变的,就和每个单独电池的电压一样。
但是电流可就大了,就像很多条小河汇聚成大河一样,各个电池的电流加起来就是总的电流。
比如说每个电池能提供1A的电流,三个并联起来就能提供3A的电流啦。
2. 适用场景。
当我们的负载需要大电流的时候,并联就派上用场了。
比如说有些设备就像大胃王一样,需要很多电流才能正常工作,像那种大功率的电器。
在大型的光伏电站里,如果要给很多需要大电流的设备供电,就可以把很多光伏电池并联起来。
3. 注意事项。
这里面也有要小心的地方。
因为所有电池的正负极都连在一起,要是有一个电池的电压和其他电池不太一样,就像一个跑得快的人和一群跑得慢的人一起跑,这个不一样电压的电池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捣乱分子”。
光伏组件方阵的容量及串并联连接的设计方法-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光伏组件方阵的容量及串并联连接的设计方法光伏组件方阵设计如何设计光伏组件的大小以及光伏组件方阵的排布连接,是光伏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
这个步骤决定了用户60%的成本投入是否产生浪费或者是否不足。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光伏组件方阵的设计原理和案例。
一、基本公式光伏组件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满足年平均日负载的用电需求。
计算光伏组件的基本方法是用负载平均每天所需要的能量(安时数)除以一块光伏组件在一天中可以产生的能量(安时数),这样就可以算出系统需要并联的光伏组件数,使用这些组件并联就可以产生系统负载所需要的电流。
将系统的标称电压除以光伏组件的标称电压,就可以得到系统需要串联的光伏组件数,使用这些光伏组件串联就可以产生系统负载所需要的电压。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日平均负载(AH)并联的组件数量=------------------组件日输出(AH)系统电压(V)串联组件数量= ---------------组件电压(V)二、光伏组件方阵设计的修正光伏组件的输出,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而降低,根据上述基本公式计算出的光伏组件,在实际情况下通常不能满足光伏系统的用电需求,为了得到更加正确的结果,有必要对上述基本公式进行修正。
1、将光伏组件输出降低10%在实际情况工作下,光伏组件的输出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降低。
泥土、灰、积雪的覆盖和组件性能的慢慢衰减都会降低光伏组件的输出。
另外,逆变器的转换效率,以及电缆等系统内设备的损耗也会影响光伏组件实际输出的电流。
通常的做法就是在计算的时候减少光伏组件的输出10%来解决上述的不可预知和不可量化的因素。
我们可以将这看成是光伏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工程上的安全系数。
设计上留有一定的余量将使得系统可以年复一年地长期正常使用。
2、将负载增加10%以应付蓄电池的库仑效率在蓄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铅酸蓄电池会电解水,产生气体逸出,这也就是说光伏组件产生的电流中将有一部分不能转化储存起来而是耗散掉。
光伏电池五参数模型的参数提取方法引言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电池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光伏电池的性能参数对整个发电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光伏电池五参数模型是描述光伏电池特性的重要数学模型,其中的参数提取方法对于准确描述光伏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
一、光伏电池五参数模型简介光伏电池五参数模型包括了光电流I_L、反向饱和电流I_o、串联电阻R_s、并联电阻R_sh和光生载流子寿命τ,这五个参数描述了光伏电池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准确提取这些参数对于光伏电池的建模和性能预测至关重要。
二、参数提取方法1.基于光伏电池I-V特性曲线的拟合方法通过测量光伏电池的I-V曲线,并结合适当的数学模型,可以使用拟合算法来提取光伏电池的五参数模型。
常用的拟合算法包括最小二乘法、牛顿迭代法等,这些算法可以通过数学计算来准确地提取光伏电池的参数。
2.基于光伏电池动态响应的识别方法通过对光伏电池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动态响应进行实验和测试,可以借助系统识别理论和方法来提取光伏电池的五参数模型。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实际动态工作条件来获取光伏电池的参数,更加符合实际工况。
3.基于人工智能的参数提取方法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包括在光伏电池参数提取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例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样本来训练模型,从而实现光伏电池五参数模型的准确提取。
三、参数提取方法的比较与选择不同的参数提取方法各有优劣,基于光伏电池I-V特性曲线的拟合方法可以简单快速地获取参数,但对测量数据的要求较高;基于光伏电池动态响应的识别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动态工作条件下的特性,但实验和测试难度较大;而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则需要大量的数据样本和模型训练,对于参数提取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一定要求。
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可以综合考虑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参数提取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光伏电池的具体特性和工作条件,可以结合多种方法,进行多方位的数据获取和分析,从而实现更为准确的参数提取。
建立光伏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参数计算【引言】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可再生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最佳性能和效益,建立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参数计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建立光伏发电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并通过参数计算来评估光伏发电系统的性能。
【光伏发电系统模型】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分为光伏组件、直流/交流逆变器和电网三个主要部分。
为了建立光伏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光伏组件模型:光伏组件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能的核心部件。
它的输出电流和电压受到光照强度、温度和阻抗等因素的影响。
可以使用等效电路模型来描述光伏组件的特性,其中包括理想电流源、二极管和串联电阻。
通过测量光伏组件的电流和电压,并利用等效电路模型的参数,可以计算出组件的功率。
2. 逆变器模型:光伏组件输出的是直流电能,需要通过逆变器转化为交流电能供给电网使用。
逆变器有功率转换效率、响应时间等关键参数。
可以建立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包括输入和输出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考虑逆变器的损耗。
3. 电网模型:光伏发电系统的最终目的是将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电网中。
电网的电压和频率是固定的,光伏系统需要保持并调整其输出以适应电网的运行。
可以建立电网的数学模型,表达光伏系统和电网之间的功率平衡关系。
【参数计算】完成光伏发电系统模型的建立后,可以进行参数计算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效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参数计算:1. 组件的工作点计算:通过测量光伏组件的电流和电压,结合组件的等效电路模型参数,可以计算出组件的工作点即输出功率。
工作点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光伏组件在不同光照强度和温度下的性能。
2. 逆变器效率计算: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其效率直接影响系统的总发电量。
逆变器的效率可以通过测量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来计算。
高效的逆变器能够最大程度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提高系统的发电效率。
3. 系统的总发电量:根据光伏组件的工作点和逆变器的效率,可以计算光伏系统的总发电量。
光伏系统电池组串并联原理光伏系统是一种利用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系统,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电池组串并联。
电池组串并联是光伏系统中电池板的连接方式,合理的组串并联能够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光伏系统电池组串并联的原理和作用。
一、电池组串的原理电池组串是将多个电池板组成一个串联的电路。
在光伏系统中,电池板产生的电压通常较低,为了得到所需的输出电压,需要将多个电池板通过串联的方式连接起来。
串联连接的电池板会增加总电压,但电流保持不变。
电池组串的原理是基于欧姆定律。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
在电池组串连接中,电阻相同的情况下,总电流等于每个电池板的电流之和。
而总电压等于每个电池板的电压之和。
因此,通过串联连接,可以提高输出的电压,满足系统的需求。
二、电池组并联的原理电池组并联是将多个电池板组成一个并联的电路。
在光伏系统中,当需要增加系统的总电流时,就需要将多个电池板通过并联的方式连接起来。
并联连接的电池板会增加总电流,但电压保持不变。
电池组并联的原理也是基于欧姆定律。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等于电压除以电流。
在并联连接中,电压相同的情况下,总电流等于每个电池板的电流之和。
而总电压等于每个电池板的电压。
因此,通过并联连接,可以提高系统的总电流,满足系统的需求。
三、组串并联的作用电池组串并联在光伏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组串并联可以提高光伏系统的总电压和总电流。
光伏系统的总电压和总电流决定了系统的输出功率,而输出功率是衡量光伏系统效率的重要指标。
通过合理的组串并联,可以调整系统的电压和电流,以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最大程度地提高系统的效率。
其次,组串并联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光照不均匀或部分电池板有故障的情况下,组串并联可以实现电流的分流和电压的分配,降低电池板之间的串联电压差,减少了可能产生的热量和能量损失,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最后,组串并联还可以降低系统的损耗。
5。
2光伏电池组件的串、并联设计考虑太阳电池组件的温度系数影响,随着太阳电池组件温度的增加,开路电压减小;相反,组件温度的降低,开路电压增大。
为了保证逆变器在当地极限低温条件下能够正常连续运行,所以在计算电池板串联电压时应考虑当地的最低环温进行计算,并得出串联的电池个数和直流串联电压(保证逆变器对太阳电池最大功率点MPPT跟踪范围).本项目所选500kW逆变器的最高允许输入电压Vdcmax为900V,输入电压MPPT工作范围为450V~820V。
250Wp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的开路电压Voc为37。
8V,最佳工作点电压Vmp为30.5V,开路电压温度系数为—0。
34%/K。
1)每个方阵的串联组件个数计算:计算公式:INT(Vdcmin/Vmp)≤N≤INT (Vdcmax /Voc)............式中:Vdcmax一逆变器输入直流侧最大电压;Vdcmin-逆变器输入直流侧最小电压;Vo一电池组件开路电压;Vmp—电池组件最佳工作电压;N-电池组件串联数.经计算得出:串联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数量N为:15<N<24.根据广东江门平均温度及极限温度分析,本项目场区的多年平均气温为15.6℃,极端最高气温为38℃,极端最低气温为-5.1℃。
考虑了太阳电池组件工作温度修正系数影响的情况下,该方阵太阳电池组串的最高输出电压(Vmax)及最低输出电压(Vmin)计算结果如下:Vmax=15~24×(37.8+37。
8×0。
0034×(25+10。
1))=625~999V (条件:辐照强度1000W/m2、组件工作温度—10。
1℃)Vmin=15~24×(30.5+29。
5×0.0034×(25—40.2))=420~671V (条件:辐照强度1000W/m2、组件工作温度40。
2℃)考虑到组件串联数越大,所需汇流箱数量越少,组串间并联所需电缆长度相应减少,因此设计中在满足逆变器最高输入电压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最大的组件串联数。
光伏并网系统中MPPT常用算法及控制策略1.1 光伏阵列的电气特性讨论光伏并网系统的控制策略,就必须首先要清楚光伏阵列的V-I,P-V特性,进而提出合理的控制解决方案。
1.1.1 光伏电池的等效模型图1 光伏电池的等效模型图1是光伏电池(Solar Cell)等效模型。
它由理想电流源Is、反向并联二极管D、串联电阻R s和并联电阻R sh构成。
其中Is的值等于电池的短路电流,其大小反映了光伏电池所处环境的日照强度。
日照越强,Is越大;反之越小。
下式是光伏电池的I— V特性关系方程。
理想情况下Rs,可近似为零,Rsh近似为无穷大,则上式可简化为式中,I为工作电流,I o为反向饱和电流,V为电池的输出电压,其余皆为常数。
这样,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为:这表明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是日照强度和温度的非线性函数,但是和电流和电压时一种比例关系。
1.1.2 光伏电池特性1、光伏器件输出特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光伏电池的特性,根据上面的结论,光伏电池的非线性函数关系绘制出其在日照不同、结温相同和日照相同、结温不同情况下的光伏电池I—V、P—V特性曲线,如图2、3所示。
(1).电池结温不变,日照变化:图2 光照强度不同情况下I—V、P—V特性曲线图2为光伏电池结温不变、日照强度变化情况下的一组I—V和P—V特性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光伏电池的短路电流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变大,两者近似为比例关系;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在各种日照条件下变化不大;②光伏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变大,且在同一日照环境下有唯一的最大输出功率点。
在最大功率点左侧,输出功率随电池端电压上升呈近似线性上升趋势;到达最大功率点后,输出功率开始快速下降,且下降速度远大于上升速度;③如图2(a)所示:在虚线A的左侧,光伏电池的特性近似为电流源,右侧近似为电压源。
虚线A对应最大功率点时光伏电池的工作电流,约为电池短路电流的90%;④如图2(b)所示:结温一定的情况下,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对应的输出电压值基本不变。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计算公式001.转换效率 00η= Pm(电池片的峰值功率) /A(电池片面积)×Pin(单位面积的入射光功率)0其中:Pin=1KW/㎡=100mW/cm²。
02.充电电压00Vmax=V额×1.43倍003.电池组件串并联003.1电池组件并联数=负载日平均用电量(Ah)/组件日平均发电量(Ah) 03.2电池组件串联数=系统工作电压(V)×系数1.43/组件峰值工作电压(V) 004.蓄电池容量00蓄电池容量=负载日平均用电量(Ah)×连续阴雨天数/最大放电深度005平均放电率00平均放电率(h)=连续阴雨天数×负载工作时间/最大放电深度006.负载工作时间00负载工作时间(h)=∑负载功率×负载工作时间/∑负载功率007.蓄电池 007.1蓄电池容量=负载平均用电量(Ah)×连续阴雨天数×放电修正系数/最大放电深度×低温修正系数007.2蓄电池串联数=系统工作电压/蓄电池标称电压007.3蓄电池并联数=蓄电池总容量/蓄电池标称容量008.以峰值日照时数为依据的简易计算008.1组件功率=(用电器功率×用电时间/当地峰值日照时数)×损耗系数0损耗系数:取1.6~2.0 根据当地污染程度、线路长短、安装角度等08.2蓄电池容量=(用电器功率×用电时间/系统电压)×连续阴雨天数×系统安全系数00系统安全系数:取1.6~2.0,根据蓄电池放电深度、冬季温度、逆变器转换效率等 09.以年辐射总量为依据的计算方式00组件(方阵)=K×(用电器工作电压×用电器工作电流×用电时间)/当地年辐射总量0有人维护+一般使用时,K取230:无人维护+可靠使用时,K取251:无人维护+环境恶劣+要求非常可靠时,K取276 0010.以年辐射总量和斜面修正系数为依据的计算010.1方阵功率=系数5618×安全系数×负载总用电量/斜面修正系数×水平面年平均辐射量0系数5618:根据充放电效率系数、组件衰减系数等:安全系数:根据使用环境、有无备用电源、是否有人值守等,取1.1~1.3010.2蓄电池容量=10×负载总用电量/系统工作电压:10:无日照系数 (对于连续阴雨不超过5天的均适用)0011.以峰值日照时数为依据的多路负载计算011.1电流 0组件电流=负载日耗电量(Wh)/系统直流电压(V)×峰值日照时数(h)×系统效率系数0系统效率系数:含蓄电池充电效率0.9,逆变器转换效率0.85,组件功率衰减+线路损耗+尘埃等0.9.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光伏电池等效电路模型光伏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装置,在电力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了更好地了解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我们需要学习其等效电路模型。
光伏电池是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器件。
典型的光伏电池由多个太阳能电池组成,太阳能电池是由P型和N型硅材料构成的。
当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上时,光子会激发硅材料中的电子,使其获得能量并跃迁到导电带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电子-空穴对。
电子在导电带中移动,形成电流,而空穴则在P型区域中移动。
当光伏电池外接负载时,电子和空穴通过外部电路相互结合,产生了电流。
为了更好地描述光伏电池的工作状态和性能,我们常常使用等效电路模型来进行分析。
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一般由电流源、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组成。
电流源代表光伏电池的光电流,串联电阻代表光伏电池固有的电阻,而并联电阻则代表光伏电池的暗电流。
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
通过观察等效电路中的元件参数,我们可以了解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最大功率输出等重要参数。
其次,等效电路模型也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和优化光伏电池系统。
通过调整电流源、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的数值,我们可以提高光伏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使其更好地适应各种工作条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只是一种简化的描述方式,实际光伏电池的工作过程更加复杂。
例如,光伏电池的输出随着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光伏电池中的电阻也与光照强度和温度相关。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结合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和实际的工作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总的来说,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是研究和应用光伏电池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等效电路模型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同时,它也可以指导我们设计和优化光伏电池系统,提高光伏电池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效果。
因此,深入研究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对于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光伏组串计算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安全、可持续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光伏组串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基本单元,其计算和配置对于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性能和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光伏组串的计算进行探讨,以期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二、光伏组串基本原理光伏组串由多个光伏电池串联而成,其输出电压和电流取决于单个电池的特性和组串中电池的数量。
在特定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光伏电池可以产生直流电。
多个光伏电池串联可以产生较高的电压,而并联则可以产生较大的电流。
通过合理地组合串联和并联,可以获得所需的电压和电流值。
三、光伏组串设计考虑因素在进行光伏组串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光照条件:不同地区的光照条件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光照资源进行合理设计。
2.电池类型:不同类型的光伏电池具有不同的电学特性,如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最大功率点电压和电流等,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电池类型。
3.系统电压和电流要求:根据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压和电流需求,确定光伏组串的串联和并联方式。
4.安装条件:考虑安装位置、角度、高度等因素,以及防雷、防风等安全问题。
5.成本效益: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光伏组串计算步骤1.确定光伏组串的电压和电流范围:根据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压和电流需求,确定光伏组串的电压和电流范围。
2.选择合适的电池类型:根据光照条件、系统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电池类型。
3.确定串联和并联方式:根据系统电压和电流要求,确定光伏组串的串联和并联方式。
在串联时,需要考虑电池之间的匹配问题;在并联时,需要考虑并联电阻的匹配问题。
4.计算单个电池的电流和电压:根据所选电池类型和串联、并联方式,计算单个电池的电流和电压。
5.确定光伏组串的数量:根据所需的总电流和电压值,计算出所需的光伏组串数量。
1.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单个光伏电池的I-U曲线是随光照强度,温度变化的非线性曲线,精确的等效电路模型如下:
由图1通过基尔霍夫定律可得
其中,等式右边第一项为恒流源,第二项为流过二极管的电流,第三项为并联电阻上的电流。
R s 为光伏电池的内阻;R P 为光伏电池的并联电阻;I n为流过二极管的反向饱和漏电流;I SC为光伏电池的短路电流,在一定光照和温度下为一常量。
对公式求导
由公式可见,dI/dU <0 ,即在光伏电池的正常工作范围内,输出电流I随着输出电压U的增加而单调降低,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这是后面光伏电池组串并联特性分析的基础。
2.光伏电池的串并联
一般的光伏电池板东都是通过多块光伏电池以串并联的方式组成光伏阵列而工作。
例如
假定光伏列阵各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和内特性相同,则光伏阵列可看作:先由n个光伏电池并联成一组,然后再由相同特性的m个光伏电池组串联组成。
先考虑n个光伏并联的情况。
并联的光伏电池具有相同的外工作电压,每一光伏电池的输出电流也是相同的,则总的输出电流为
由公式可见,多个光伏电池并联时的数学模型与单个光伏电池的相似,通过求导也可得出其总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的一一对应关系。
当m个光伏电池光伏电池串联而成光伏阵列时,由于每个光伏电池组具有相同的工作电流,则每组上的电压也相同。
设总的输出电压为V,则得到总输出电流与输出电压的关系式
由此可见,光伏电池串并联后组成的光伏阵列也具有和单个光伏电池相似的输出数学模型,令D
则公式化为
一般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家都会给出一定温度下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最大功率点输出时的电流和电压等参数,则可以计算出I OD R1 R2 B等未知量。
多个太阳能电池板串联时,仍使用。
令V1=V+I0R1,则公式可化为
此公式是串并联光伏电池组的Matlab等效模型所依据的数学基础,其对应的串并联光伏电池组的等效电路图
3、光伏电池组件的通用模块的建立及仿真
3.1光伏电池组件的通用模块的建立
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下,利用式建立光伏电池组件的通用模块,其封装和参数界面如图2和3所示.本模块通过设定N p和N s。
不仅可以对太阳能电池单体进行仿真,同时还可以对较大功率的光伏组件进行仿真.该模型可以计算出当前光辐照度和温度下的功率P最大功率点W p。
数学模型的内部结构
光伏阵列Matlab仿真模型封装
其中T、R、V pv分别为实时环境温度、太阳辐射强度和光伏阵列的工作电压;I out为光伏阵列输出电流,根据系统是否带有MPPT输出电流可以是I mp或对应V pv的实际阵列电流I out;V mp为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的电压;d为接地点。
3.2光伏电池组件的通用模块的仿真
表1:仿真电路参数设定
V oc I sc W p V mp T1工作温
度V oc温度系
数
功率温度上
限
21.1 V 3.8A 60W 17.1V 3mA/
k
49℃-73mV/℃-0.38W/℃
在仿真实验中,输出端接一可变电阻作为系统负载,通过改变电阻R 的值,测量相应的I pv,V pv。
标注在I-V坐标中,将这些点连成一条曲线。
系统仿真结果如图4 至图5 所示,这里采用数学模型的I-V特性代替太阳能电池的实际输出特性。
图 4 分别给出在参考温度下(25℃)不同光照强度下的2 条模拟特性曲线。
图5 所示为在参考条件下(1000W /m2,25℃)模拟器的输出特性与数学模型I-V特性的比较。
由这些图可以明显看出该模拟器可以精确的模拟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
图 4 光伏组件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特性曲线(t=25℃)
表 2 光伏组件在不同光强下的特性表(t=25℃)
假设在给定条件下,定义相对误差=(测试值一仿真值)/测试值×100%,则可以获得W p, 最大相对误差为0.7%;V mp最大相对误差为0.5%.在0--100℃,V oc温度系数为-70 mV/℃,功率温度系数为-0.15 W/℃。
从表2可以明显看出,光辐照度从1 kW/m2减小到0.2 kW/m2,V oc 从21.1 V减小到19.2 V,减小了9%;而V mp从17 V减小到16 V,减小了6%.温度从0~100℃时,V oc从22.8V减小到15.8 V,减小了31%;而V mp从19 V减小到11.5 V,减小了39%。
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仿真,得其输出特性结果如图5及表3所示
表 3 光伏组件在不同温度的特性表.
图 5 光伏组件在不同温度下的特性曲线(E ref=1kW/m2)
从中可以看出温度主要影响电压,光强度主要影响电流,V mp和V oc 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t=25℃下,V mp≈0.81V oc可以为定电压最大功率点跟踪法提供理论数据。
4、光伏阵列Matlab 通用仿真模型
基于上述数学模型在Matlab环境下, 利用simulink工具,并结合编写S函数,建立了光伏阵列的通用仿真模块。
下图为光伏阵列Matlab 仿真模块内部结构,其中sfunpv为S函数用来实时求解对应任意太阳辐射环境温度下太阳电池的最大功率电电压V mp和电流I mp。
图6 所示用户交互界面方便地设置上述参数从而构成不同I-V特性的光伏阵列
五、课题总结
光伏阵列的I—V特性除了与光伏电池模块参数及模块串并联方式有关以外还与环境温度太阳辐射强度有关因而光伏阵列实际上是一个与多个参量高度非线性相关的电源实时模拟其I—V特性是研究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动态性能的关键本文根据光伏电池的物理数学模型并结合编写S函数开发了光伏阵列的Matlab 通用仿真模型实例计算表
明利用上述模型可以动态跟踪环境温度太阳辐射强度等参数的变化对任意组合的光伏阵列的I—V 特性进行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