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鸽巢问题(1)
- 格式:ppt
- 大小:7.83 MB
- 文档页数:7
第5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1课时鸽巢问题(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
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旅游景点见过电脑算命吗?“电脑算命”看起来很深奥,只要你报出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和性别,一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鸽巢问题”之后,你就不难证明这种“电脑算命”是非常可笑和荒唐的,是不可相信的鬼把戏了。
(板书课题:鸽巢问题)教师:通过学习,你想解决哪些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结为:“鸽巢问题”是怎样的?这里的“鸽巢”是指什么?运用“鸽巢问题”能解决哪些问题?怎样运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题1情境图)思考问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为什么呢?“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探究证明→认识“鸽巢问题”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
(1)操作发现规律:通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可以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总有”和“至少”是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一定有1个笔筒里的铅笔数大于或等于2支。
(3)探究证明。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
方法二:用“分解法”证明。
把4分解成3个数。
由图可知,把4分解成3个数,与枚举法相似,也有4中情况,每一种情况分得的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是不小于2的数。
第5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1课时鸽巢问题(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
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旅游景点见过电脑算命吗?“电脑算命”看起来很深奥,只要你报出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和性别,一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鸽巢问题”之后,你就不难证明这种“电脑算命”是非常可笑和荒唐的,是不可相信的鬼把戏了。
(板书课题:鸽巢问题)教师:通过学习,你想解决哪些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结为:“鸽巢问题”是怎样的?这里的“鸽巢”是指什么?运用“鸽巢问题”能解决哪些问题?怎样运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题1情境图)思考问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为什么呢?“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探究证明→认识“鸽巢问题”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
(1)操作发现规律:通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可以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总有”和“至少”是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一定有1个笔筒里的铅笔数大于或等于2支。
(3)探究证明。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
方法二:用“分解法”证明。
把4分解成3个数。
由图可知,把4分解成3个数,与枚举法相似,也有4中情况,每一种情况分得的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是不小于2的数。
第5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1课时鸽巢问题(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
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旅游景点见过电脑算命吗?“电脑算命”看起来很深奥,只要你报出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和性别,一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鸽巢问题”之后,你就不难证明这种“电脑算命”是非常可笑和荒唐的,是不可相信的鬼把戏了。
(板书课题:鸽巢问题)教师:通过学习,你想解决哪些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结为:“鸽巢问题”是怎样的?这里的“鸽巢”是指什么?运用“鸽巢问题”能解决哪些问题?怎样运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题1情境图)思考问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为什么呢?“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探究证明→认识“鸽巢问题”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
(1)操作发现规律:通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可以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总有”和“至少”是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一定有1个笔筒里的铅笔数大于或等于2支。
(3)探究证明。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
方法二:用“分解法”证明。
把4分解成3个数。
由图可知,把4分解成3个数,与枚举法相似,也有4中情况,每一种情况分得的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是不小于2的数。
第5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1课时鸽巢问题(1)【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理解“抽屉原理”。
2.能够根据“抽屉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3个同学坐2张凳子。
猜一猜结果怎样?我发现: 。
二、自主探究1.例:把4只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枚举法:我们用括号里的三个数字,分别代表三个文具盒中铅笔的枝数,则有(4,0,0),( ),( ),( )等几种情况。
假设法: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铅笔,3个文具盒里就放了______枝铅笔,还剩下_____枝,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中就有______枝铅笔。
小组讨论:不管用哪种方法,文具盒中的铅笔支数有有什么特点?小结:把4支铅笔放到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_____枝铅笔。
2.思考:把上述例题中的铅笔换成苹果,盒子换成抽屉,是否还有刚才的结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5个苹果放入4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_____个苹果?把7个苹果放入6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_____个苹果?把100个苹果放入99个抽屉,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有什么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苹果个数比较多时,我们一般用什么方法思考?说一说枚举法和假设法的优缺点。
4.小结:把(n +1)个苹果放进n个抽屉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顾反思。
通过以上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或困惑可以先在小组内商讨,解决不了的可以告诉老师一起解决。
第1课时鸽巢问题(1)教学目标1.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能用“抽屉原理”解决最基本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68页例1、“做一做”、第69页例2、“做一做”第1题和第71页“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铅笔4支、笔筒3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案设计引入新课(4分钟)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材扑克牌游戏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有趣的原理——鸽巢原理(也叫抽屉原理)。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4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1及情境图,引导学生认识“鸽巢问题(一)”。
(1)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提问: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为什么呢?“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发言。
教师小结:“总有”是一定有的意思。
“至少”是指最少的限度,可能比已知的情况多,也可能与已知情况相等。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点证明题中的观点。
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并在小组中议一议,教师指名汇报,根据汇报总结证明方法。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
方法二:用“数的分解法”证明。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4分钟)方法三:用“假设法”证明。
先放3支,在每个笔筒中放1支,剩下的1支就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所以至少有一个笔筒里有2支铅笔。
小结: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抽屉中(m>n,m和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2个物体。
2.课件出示教材69页例2及情境图,引导学生认识“鸽巢问题(二)”。
(1)提问:把7本书放进了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3本书。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1课时鸽巢问题[1]第1课时鸽巢问题[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难点;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旅游景点见过电脑算命吗?“电脑算命”看起来很深奥,只要你报出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和性别,一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鸽巢问题”之后,你就不难证明这种“电脑算命”是非常可笑和荒唐的,是不可相信的鬼把戏了.[板书课题;鸽巢问题] 教师;通过学习,你想解决哪些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结为;“鸽巢问题”是怎样的?这里的“鸽巢”是指什么?运用“鸽巢问题”能解决哪些问题?怎样运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题1情境图]思考问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为什么呢?“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探究证明→认识“鸽巢问题”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1)操作发现规律;通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可以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总有”和“至少”是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一定有1个笔筒里的铅笔数大于或等于2支.(3)探究证明.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方法二;用“分解法”证明.把4分解成3个数.由图可知,把4分解成3个数,与枚举法相似,也有4中情况,每一种情况分得的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是不小于2的数.方法三;用“假设法”证明.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证明都可以发现;把4只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无论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只铅笔.(4)认识“鸽巢问题”☯像上面的问题就是“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在这里,4支铅笔是要分放的物体,就相当于4只“鸽子”,“3个笔筒”就相当于3个“鸽巢”或“抽屉”,把此问题用“鸽巢问题”的语言描述就是把4只鸽子放进3个笼子,总有1个笼子里至少有2只鸽子.这里的“总有”指的是“一定有”或“肯定有”的意思;而“至少”指的是最少,即在所有方法中,放的鸽子最多的那个“笼子”里鸽子“最少”的个数.小结;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就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如果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2,那么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铅笔;如果放的铅笔比笔筒的数量多3,那么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2只铅笔……小结;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就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2支铅笔.(5)归纳总结;鸽巢原理[一];如果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抽屉里[m>n,且n 是非零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放进了2个物体.2、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题2情境图]思考问题;[一]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为什么呢?[二]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呢?10本书呢?学生通过“探究证明→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一].(1)探究证明.方法一;用数的分解法证明.把7分解成3个数的和.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共有如下8种情况;由图可知,每种情况分得的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不小于3,也就是每种分法中最多那个数最小是3,即总有1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方法二;用假设法证明.把7本书平均分成3份,7÷3=2[本]......1[本],若每个抽屉放2本,则还剩1本.如果把剩下的这1本书放进任意1个抽屉中,那么这个抽屉里就有3本书.(2)得出结论.通过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发现;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学生通过“假设分析法→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二].(1)用假设法分析.8÷3=2[本]......2[本],剩下2本,分别放进其中2个抽屉中,使其中2个抽屉都变成3本,因此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10÷3=3[本]......1[本],把10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2)归纳总结;综合上面两种情况,要把a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如果a÷3=b[本]......1[本]或a÷3=b[本]......2[本],那么一定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b+1]本书.鸽巢原理[二];我们把多余kn个的物体任意分别放进n个空抽屉[k是正整数,n是非0的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k+1]个物体.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70页的“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集体交流、纠正.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三的1-2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集体交流、纠正.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抽屉原理”最早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并被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又称“狄利克雷原理”,也称之为“鸽巢原理”。
“抽屉原理”实际上是一种解决某种特定结构的数学或生活问题的模型,是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
本单元的三道例题,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例1描述的是“抽屉原理”的最简单情况。
通过本例的教学,使学生感知这类问题的基本结构,掌握两种思考的方法——枚举和假设,理解问题中关键词语“总有”“至少”的含义,形成对“抽屉原理”的初步认识。
例2描述了“抽屉原理”更为一般的形式,提升学生对“抽屉原理”的理解水平。
例2即是“把多于kn个元素放入n个集合,总有一个集合里至少有(k+1)个元素”。
若k为1,就是例1的情况了,可见例1只是例2的一个特例。
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运用,是一个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的例子。
例3是在学生通过例1和例2的学习,对“抽屉”“物体”及其相互之间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后,依托这一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科书以学生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材料作为学习素材,缓解学习难度带来的压力,并以直观素材和实践操作作为基础,帮助学生积累对“抽屉原理”的感性认识,逐步提升思维。
教科书例题(习题)的编排也非常关注细节,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启发学生抓住关键,建立模型。
“抽屉原理”是一类较为抽象和艰涩的数学问题,对全体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当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弱时,学习中面临的压力会更大。
“抽屉原理”之所以难,一是难在模型的建立上,二是难在它的应用。
其实“鸽巢问题”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经验。
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同时,“鸽巢问题”具有“模型化”特征,在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模型”思想,从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特征,将具体问题“数学化”。
1.在直观操作中理解“抽屉原理”的有关概念,初步了解“抽屉原理”的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