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你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现实意义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级历史学基地班高尚指导老师:柴彬老师校园卡号:320050913131【摘要】:“地理环境决定论”是西方史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产生的时间长,持续影响的时间也长,并且影响力也比较大,虽然这一思想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但是当把它放进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去认识时,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积极的一面,并且在正确认识了这一理论中关于地理和社会相互关系后,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理环境决定论发展历程现实意义一,什么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
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潮。
是一个包含于“人地关系论”中一个理论体系或称观点。
这一论点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起源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思想由来已久,在远古时代,人们出行不易,庄子有“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1的感慨。
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在各地区的人们,终其一生,其可能达到的区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农民其生活的区域就更加有限了。
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这就可表述为文化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具体地说西方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最初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Plato)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希腊半岛处于炎热与寒冷气候之间而赋予希腊人以优良品性,故天生能统治其他民族。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基础中的基础是什么?是能量。
能量是驱动生物进化,人类发展的根本。
人类个体存在是为能量,国家机器存在的目的也是汲取能量。
各种地区、各种地形的可利用能量来自于两个方面。
其一是当地蕴含能量,这又取决于两个方面面,一是能量富集率——单位面积土地所蕴含的的能量;二是区域面积。
其二是区域外能量输入,这与区域的开放度有关。
按照人口的分布,区域可以分为:平原、海滨(含岛屿)、山区、草原、荒漠。
具体来说,平原人口最密集,单位面积的能量最大,面积不会太大,开放度中等。
海滨能量富集率较低,但是最开放。
山区能量富集率也较低,但是较封闭。
草原能量富集率同样较低,不过面积一般较广阔,开放度也是中等。
荒漠的能量富集率最低,人口聚集一般呈点状分布,并且开放度也很低。
各个民族发展离不开能量,一般民族都在处于能量不足状态,所以民族千百年所考虑的事就是如何使能量满足利用。
解决方式也是两种——开源节流,或是加大能量输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或是限制能量的使用。
地理环境的不同所导致的能量分布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养成不同的性格和行事作风。
平原的能量富集率最高,故而农耕民族可以靠土地的能量维持自身生存,同时较低的开放度固化了性格中的守土观念。
农耕民族一般不会热衷开疆拓土,而会采取控制人口来维持能量收支平衡。
例如中国从战国到明末人口基本在2000万~5000万波动。
海滨单位面积的能量并不高,但海洋高度的开放度为能量提供了广泛的输入途径。
由此,海洋民族被迫会扬帆海外,以谋取足够的能量来支持民族的发展。
久而久之,这就养成了海洋民族自由、冒险的性格,不会被土地羁绊。
在某种程度上,草原介于平原与海洋之间。
草原的能量富集率同样较低,但草原辽阔的面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这是草原民族同样不愿脱离土地。
在能量输入方式上,海洋民族依靠贸易,草原民族依靠战争。
本质上还是地理的不同,海洋本身充满凶险,故人们会避免危险方式。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解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观点,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它强调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受到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地理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
根据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条件如气候、地貌、水资源和土壤类型等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寒冷地区可能不适宜种植某些作物,而热带地区适宜发展热带水果产业。
地貌条件决定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山地和崎岖地形可能阻碍交通流通,而平坦的地形则有利于道路和铁路建设。
水资源和土壤类型决定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良好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助于农作物种植和农产品生产。
此外,地理环境还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例如,海洋环境会促使沿海居民依赖渔业和海洋资源,而内陆地区人民则更依赖农业和畜牧业。
地理环境也可能影响一个地区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模式。
例如,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可能会发展石油工业并依赖石油出口,而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可能会发展其他产业或依赖外贸。
然而,地理环境决定论并不意味着地理条件是唯一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
它强调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并不否认人类的智慧、技术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和适应能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人类通过技术和创新,能够改变原有的自然环境,并克服地理环境带来的限制。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条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也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只有综合考虑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因素。
(1)地理环境决定论社会学的地理学派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种族的优劣、社会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等等,都是由它周围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名著《法的精神》中,用气候、土2 质等自然因素来解释种族的优劣、国家的强弱和社会制度的性质。
他说:“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这就是亚洲之所以弱,而欧洲之所以强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欧洲之所以自由,而亚洲之所以受奴役的重要原因。
”“印度人天生就没有勇气,甚至出生在印度的欧洲人的儿童也丧失了欧洲气候下所有的勇敢。
”在东方炎热的国家里,“沉思默想的倾向多,而行动的倾向少。
在亚洲,似乎气候越热,僧侣数目就越多,印度气候酷热,所以充满了僧侣。
”英国的巴克尔(E. Barker)则把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说成是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四要素。
由于寒带气候地区居民多吃含碳素的食物,热带地区居民多吃含酸素的食物,所以前者比后者更富有事业心,从而就产生了强者和弱者。
意大利和西班牙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所以盛行宗教迷信。
希腊和英国的自然环境优美,使得两国人民逻辑思维发达。
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批判了宗教历史观,用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这具有唯物主义成分。
顺便说一句,恩格斯和列宁也曾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做过肯定的回答。
恩格斯说:“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
列宁也认为,“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经济关系以及跟随在经济关系后面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 。
但是,我们在肯定地理环境的作用时,却不能走向极端。
若直接根据地理环境的因素来说明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是不科学的。
教学案例2: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反思与批判【案例呈现】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
到了19世纪,地理环境决定论成为社会学中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F.拉采尔。
他认为,地理因素,特别是气候和空间位置,是人们的体质和心理差异、意识和文化不同的直接原因,并决定着各个国家的社会组织、经济发展和历史命运。
在拉采尔思想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国产生了以K.豪斯贺费尔为首的地理政治论学派。
它鼓吹“优等民族”有权力建立世界“新秩序”,地理政治学可以为每个国家规定“生存空间”,从而为法西斯主义向外扩张和侵略制造理论根据。
地理环境决定论在18至19世纪是流行的自然主义思潮的一部分。
这种思潮曾在反对宗教神学、探索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方面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但它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案例点评】该观点从社会历史领域排除了神意的干扰,把人的自然本性看作社会的根本法则,试图从自然因素中寻找决定社会制度的因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其理论缺陷在于:其一,方法上的局限。
地理环境作为外部条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和经常的条件,但是它只有进入社会生产才能实际地发生影响。
因而地理环境起作用需要社会生产方式的中介。
其二,材料上的局限。
由于选择了部分国家与地区,而没有也不可能看到更多无法用地理环境解释的社会面貌的差异。
其三,不能辩证地看问题,把地理环境看成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没有看到环境也是人类实践的结果,尤其是当代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加深,科技进步帮助人类超出原有地域的局限,环境的变迁越来越受到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左右。
理论基础:1、关于地理环境对当地社会历史的作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1)从蒙古经阿拉伯到北非的沙漠地区,干燥的高地,同广阔的草原和平原地区,居民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好客和掠夺成性,往往侵扰周围文明国土,过着无法律制度和家长制生活(2)平原流域,是巨川、大江所流过的地方,四大文明古国所在地,居民依靠农业,被束缚于土地上,性情守旧、呆板、孤僻,过着君主制生活(3)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大海附近的居民却具有冒险精神、勇气和智慧,人们多从事工商业,过着民主制生活。
”
2、青藏高原对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的生成,使我国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
高原季风使我国冬夏季对流层厚度加大。
对高原南北侧地区来说,青藏高原对低空的季风气流具有阻挡作用,使得新疆、甘肃一带夏季出现少云的干燥炎热天气。
另一方面由于地形阻挡所产生的分流作用,扩大了冬夏季风东西向的影响范围。
高原东侧南北向排列的山地,有利于东部平原冬夏季的南北向冷暖平流的加强,使得冬季风到达的纬度特别偏南,夏季风到达的纬度特别偏北,造成这一地区各气象要素的年变化幅度特别大。
什么是地球环境决定论什么是地球环境决定论自然点环境中所对待地球的面貌上的改变,都是从中对环境变化的作用这,而且在另一种方式下,如果不在顾及自然的限制,那么也是会遭受灾难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什么是地球环境决定论,希望有所帮助!自然环境决定论的意义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简称决定论。
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的关系。
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接受了古希腊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
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9世纪末叶发表的著作《人类地理学》中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家E.C.森普尔把拉采尔的观点介绍到美国,夸大和突出了环境的决定作用。
其后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在他的《文明与气候》一书中,特别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19世纪,人类改变地球面貌的作用几乎未受注意。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取得了优势。
进入20世纪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是环境变化的作用者。
于是,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地关系论学说,对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异议或否定。
然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环境决定论并未消失。
澳大利亚地理学家G.泰勒批评老式的决定论,认为孟德斯鸠和巴克尔等人把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说得过分了,但他提出一种决定行止论(又称有限决定论),认为人类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但如果不顾自然的`限制,就一定会遭受灾难。
众所周知,孟德斯鸠十分看重“地理”的作用——小至气候对个人乃至民族性格的影响大至一个国家的国体也会手国土大小的影响。
这是理所当然的,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这个现实世界中,自然会受环境的影响。
个人如此,由个人组成的团体、国家乃至世界都是如此的。
所以,我以为说地理对人类影响重大,乃是一个绝对的真理。
现在有很多人,在肯定孟德斯鸠的同时,又批评他说“地理决定论”太过极端,说他太过抬高地理于人类历史中的地位了。
说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方法”(即注重实证)的创新,而非在于他的地理环境理论。
我却不以为然。
在我看来,地理对人类的影响至关重大,乃至决定了现在各个不同国家人民的性格、命运。
现代人看轻它,一则因为孟德斯鸠所处的年代还早,那时的人们对地理环境还不是那么了解,作研究时难免“道听而途说”之弊(他对中国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以为中国妇女生育多个子女,是因为中国的气候“异常”适于繁衍,却不知古代人受儒家影响,颇重家庭人伦,以多子多孙为福。
)就难免偏颇而不能令人信服;二则因为人类早已征服自然(至少,目前表面上看是这样)如今的生活更多受别样东西的影响,感觉不到地理环境对自己的作用,所以也就不大信任这种说法。
那么,我,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类,又为何如此看重地理的作用呢?因为,我以为人类无论如何进步,努力追求自由,都摆脱不了他的祖先对他的影响——这些思想也好,本领也罢,通过基因一代代遗传下来,化为你的本能,你的“潜意识”融在你的骨血之中,你根本无法摆脱。
(这也说明了人的潜意识为什么往往比人自身更智慧,敏锐,因为它凝结着无数先人的经验与思考。
)这是生理上的受制于你的“前世”。
于心理上呢?则是自小所受的教育——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课堂上书本里学到的,都莫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这是心理上受制于你的祖先,其实也就是你自己(或者说潜意识,本能)。
举凡生物,都是如此——只要,它有生育它的“母亲”而不是凭空,从无有中蹦出来的——我们受前人影响,前人受他们的前人影响,以此类推,直至最早最早的人类。
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及其反思作者:陈捷包庆德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摘要:在中外生态思想史上,地理环境决定论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西方古希腊时期和中国的先秦时期。
其中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黑格尔、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观点值得关注。
他们对此有着不同的论述,例如孟德斯鸠重视气候因素,普列汉诺夫重视生产力因素。
对于环境决定论,学者们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各有其合理性。
通过梳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史,我们才能对这一问题获得更好的理解。
在生态危机全球化的当代,自觉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理环境特别是生态因素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关键词:地理环境决定论;生产力布局;社会发展;生态因素学界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探讨由来已久,究竟何为地理环境,决定一词又有何意义,其代表人物有哪些,对此需要进行系统梳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指出:“地理环境区别于作为地球存在条件的宇宙空间环境和地外环境,是指社会在地球上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这一位置上的各种自然条件。
”2而所谓“决定”,《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如存在决定意识),或者说客观规律促使事物一定向某方面发展变化。
3由此可以这样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即人类所生存于地球上的自然条件对其他事物的决定作用。
为了能够对这一问题有个清晰的脉络把握,笔者对国内外探讨这一问题的学者的观点做出系统梳理并进行反思。
一、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历史上被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较多。
我们将其分为两类:赞成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下面首先讨论赞成这一观点的理论。
一是早期“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古希腊时代有着“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最早论述。
希罗多德是历史上第一个论述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者。
希波克拉底首创医学地理学,提出气候决定论。
柏拉图有着海洋决定论思想。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气候决定论思想,认为希腊半岛气候决定希腊人民的民族特征与社会性质,他在地理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希腊人地理环境思想的一个时代。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
是一门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理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萌芽于古希腊时期。
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认为人类额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
16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博丹在其著作《论共和国》中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所处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形式的政府。
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他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机械搬用达尔文生物学观念研究人类社会,认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
因此他强调“地理环境野蛮地、盲目地支配着人类命运”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则与传统地理环境决定论不同: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
关于地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拉采尔强调心理与性格,马克思强调生产材料与方式。
个人认为,以上两种地理环境决定论均为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经济,文化政治体制的逐步发展而逐渐减弱的,由人类文明伊始阶段的完全决定性作用变为现今的部分决定性作用。
气候决定民族的性格的例子比比皆是。
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因为室外活动不多,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耐心和忍耐力的性格。
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永不发怒的人”。
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为了躲避酷暑,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
地理科学导论考试重点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把人看作是自然条件的产物, 认为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 人口和种族的分布, 文化的高低, 经济的盛衰, 国家的强弱, 社会的发展, 都听命于地理环境的支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因为它夸大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 用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 把外部自然条件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合理因素与积极意义仅在于, 它试图用物质的因素来说明社会发展, 对于反对神意决定一切的宗教唯心主义观点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实质上,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它只是一种外部因素, 它对于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决不能取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这种看法虽然是符合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是正确的,但尚有一个理论缺陷: 它没有区分社会的产生和社会的发展。
以上观点实质上仅说明了: 在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动力、方向等方面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但对于社会的产生问题却没有论及。
事实上, 我们说生产力以及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发展的时候, 是把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机体来看待的, 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性质状况又从何而来?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但经济基础又由何决定?当我们在最原初的意义上追究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时,就必须超出社会之外, 即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去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从社会制度、文化等的产生来看, 地理环境决定论则是正确的。
孟德斯鸠在5论法的精神6中探讨法律制度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的关系时, 也主要是在法律的起源意义上, 但他却把其结论扩展到社会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的发展上, 这就不正确地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
从人类起源的过程来看, 文明最早产生于地理环境优越的地方。
以埃及为例。
埃及地处东北非洲, 是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点。
举例说明你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决定因素,一切人类活动都是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
地理环境决定论有三位代表人物,分别是拉采尔、辛普森和亨丁顿。
拉氏认为“自然环境会盲目而野蛮地支配着人类的命运”,还提出了国家有机体的理论。
辛氏将拉氏理论由“决定”发展为“影响”,认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是地理条件的总体,而非某一单一的条件。
亨氏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作用。
我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尤其是辛氏的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地理条件的总体,包括地理位置、海洋、地形、河流、土壤、边界、气候等,共同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下面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一.河流、土壤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巴比伦、古埃及、中国、古印度是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它们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
古巴比伦文明,即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流域——苏美尔地区(中下游地区);中国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化;古埃及文明也诞生于大河流域——尼罗河流域。
正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四大文明都产生于大河流域,这说明河流、土壤和地形等地理条件对经济和文化有显著的影响:1.大河流域水分充足,如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了两岸干旱的土地,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水分条件。
2.河流流经森林、草原地带,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殖质的泥沙随流而下,逐渐沉积下来,形成肥沃的土壤,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肥料。
3.大河的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居住。
4.农业的繁荣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畜牧业的兴起,也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比如在两河流域,由于两河不像尼罗河一样定期泛滥,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
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并把一小时分成60份,以7天为一星期。
浅谈历史地理环境决定论历史学上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个成熟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诸于亨廷顿的著作。
对它的解释也有多种多样。
域君今天就举两个例子。
一、地理环境对文明类型和文化基因的影响这种理论在各级历史教科书中都有出现。
其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亚欧非古国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被划分为几大类。
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由于有大河流经,带来广阔的冲积平原,适宜于种植业的发展,因而形成了古老的农业聚居文明。
在此基础上逐步健全了统一国家和相对保守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同时,希腊及后来的罗马由于其海岸线曲折复杂,山地丘陵居多而平原稀少的地理环境,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造就了他们以商业和航运为特点的海洋山地文明。
基于这种经济模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其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明显区别于东方古国,民主观念和个体价值较之于后者更加凸显。
同时还有在中亚内陆地区诞生的草原游牧文明。
这种文明的最主要特征是迁徙和掳掠。
因为资源十分稀少且又不可再生,要想生存并延续数量有限的族群除此两者外别无他法。
因此,这样就有了如此几类不同的文明。
他们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具体可见下表。
二、地域气候对民族性格和文明发展的影响这种理论多少包含一些种族优异论的因素,故而在正式的教科书中不可能出现。
它认为在中高纬度地区生活的人们,或是说发迹于此的种族,由于严酷的气候使得他们危机感、紧迫感较强,寒冷的温度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刺激着这些人群永远保持警惕,为了求生更加勤奋和积极地打拼。
因为资源的稀缺,竞争异常激烈。
久而久之,不仅实现了族群间的优胜劣汰和快速进化,而且养成了他们坚韧、勇敢、开拓和理性的品质。
在近代全球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这种优势越发显现。
最终从欧洲成为世界中心并辐射各地,殖民体系的建立乃至今天发达国家的地域分布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与之相对的,中低纬度地区的居民常年由于气候湿热,水热过剩,精神状态往往处于一种迷迷糊糊,浑浑噩噩的萎靡状态。
如何理解环境决定论【篇一:环境决定论及其在现实主义的文学中的表现,谈谈你对它的认识】环境决定论,顾名思义,就是人得性格和命运是环境决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人的性格和命运具有制约作用。
这种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在19世纪30十年代至中后期尤为盛行,尤其是在文学上表现的很明显。
19世纪30年达至中后期的主流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这种主流文学受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十分大,不管是在主题思想,还是作家风格等等上都可以看到换几个决定论的影子。
那么19世纪30年代至中后期为什么会盛行这样一种文学呢?现实文学是什么呢?与环境决定论存在哪些深刻的联系呢?首先,比如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拿破仑的崇拜者司汤达的著名作品《红与黑》。
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
小说第一个层面表现为爱情小说,司汤达从批判封建婚姻的角度去描写于连的两次爱情。
徳雷纳尔夫人是个淳朴,真诚,不会做作的女子,他与徳雷纳尔先生之间并没有爱情,徳雷纳尔先生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眼里只有金钱贵族门第,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
徳雷纳尔夫人在于连身上发了平民阶级的积极进取,聪明能干,感情炽烈的优秀品质。
她爱上了于连,爱上于连是对封建婚姻的反驳。
而马蒂尔德的情况有所不同,她是一个蔑视贵族婚姻鼓观点的侯门小姐,她厌倦了贵族圈的封闭保守风气,她欣赏于连没有奴颜媚骨,有胆识,思想自由的性格,为了搭救于连不遗余力,与德雷纳阿尔夫人的朴实形成对比。
而于连是一个平民野心家的形象,个人奋斗英雄,最后以失败告终。
小说揭示了环境与人物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描绘20年代的社会风貌,反映了贵族社会的腐败,专横,虚伪,对革命的恐惧,对人名的压制,也反映了平民社会的不满和仇恨情绪。
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一大批于连式的平民野心家的典型形象。
再如,19世纪末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哈代。
他自己将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一是罗曼史和幻想,二是爱情与阴谋故事,三是性格和环境小说,以第三类为佳。
他创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即探讨社会环境对人物悲剧的决定作用,又认为命运影响着人。
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在探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时,“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观点。
简单来说,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土壤、资源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
以古代埃及为例,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使得农业得以繁荣发展。
正是由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埃及能够形成稳定的农业社会,从而有足够的剩余粮食来支持非农业人口,如工匠、祭司和统治者。
他们能够专注于建造宏伟的金字塔和发展复杂的宗教、政治体系。
再看古代希腊,其多山的地形和众多的岛屿导致土地相对贫瘠,难以大规模发展农业。
但这种地理环境促使希腊人走向海洋,发展航海贸易,形成了开放、多元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
地理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模式。
比如,在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区,农业往往是主要的经济活动。
人们依靠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来维持生计,这种经济模式相对稳定但发展较为缓慢。
而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如煤矿产区或石油产区,往往会发展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吸引大量人口聚集,形成工业城市。
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区,往往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例如,亚洲的一些平原地区,如中国的华北平原和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区域。
相反,在气候恶劣、地形复杂、资源匮乏的地区,如沙漠、高山和极地,人口分布相对稀少。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改变环境。
比如,荷兰国土的很大一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但通过修建堤坝和排水系统,荷兰人成功地改造了自然环境,创造了大量可利用的土地。
同样,在一些干旱地区,人们通过发展灌溉技术,使得原本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变得肥沃。
此外,文化和社会制度等因素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枪炮、细菌、钢铁》—论地理决定论的正确性在看《枪炮、细菌、钢铁》之前,我一直都以为如此霸气的书名应该是讲历史、征服、殖民,战争之类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
可是到手翻开一看,卧槽,演化生物学、进化历史学,本来想看本故事书,结果来了本教科书。
无奈是花了不少银子的,只得耐着性子看完。
无聊,写篇读后感证明我看过。
有一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想过:为什么是欧洲殖民美洲、非洲,而不是相反,同样的问题是,为什么白人最终征服了黑人、印第安人而不是相反。
答案千差万别,但基本是两种,一是强调人种、种族差别,二是地理环境的因素影响。
前一种是种族歧视,后一种简单表述为地理决定论,当然还有一种和稀泥的认为是两者皆有,不予考虑。
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地理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
人类的远祖在大约700万年前始于非洲,由非洲猿的一支演化而来。
约100万年前开始走出非洲,到达欧亚大陆,约4万年前到达澳大利亚及周边岛屿,不迟于1.2万年前跨越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1万年前到达南美洲,完成基本的世界扩张。
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历史在约5万年前开始,那时候不论是人类体格上的进化还是文明的发展都到了一个大跃进时期,复杂的工具和首饰被发明出来,很可能还第一次发明了船。
这是一个奋进的年代,但也暗藏着悲剧,大洋洲和美洲的命运很可能在此时就已注定。
看看前面的时间表,正是在能力发生跃进之后,人类开始进入大洋洲和美洲。
这带来的第一个影响便是两个大陆上先后发生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
不同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动物与人类长期的共同演化,新大陆上的动物,对于这些强大的捕猎者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大型哺乳动物的灭亡直接导致后来美洲和大洋洲没有可用于驯化的动物。
而驯化的动物对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促进狩猎采集族群向定居农业社会转型的两大因素一是可驯化的高产的植物,二是可驯化动物,总体来看驯化植物的影响远没有驯化动物的影响大,缺少可驯化动物使得传统的农业很难快速发展,同时没有可驯化动物使得当地居民没有机会接触各类病原体,于是当遇到欧洲白人携带的传染性疾病时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没有可驯化动物也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军事实力,一直到现代马都是极其重要的战争利器,西班牙人皮萨罗率领区区168人的乌合之众之所以能击败由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亲率的八万强军,俘虏阿塔瓦尔帕就在于西班牙人都是骑兵,而印加军队都是步兵,以骑兵对步兵结果也就不奇怪了,当然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和他们先进的武器也帮了他们大忙,但这些都与可驯化动物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简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及其错误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他们认为人同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人的生理、心理,人口分布,种族优劣,文化高低,国家强弱,经济与社会发展,等等,无不听命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支配。
错误:用地理环境这种外因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用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不仅不能正确解释社会现象,而且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美国的布克尔和森帕尔、德国的拉采尔等。
扩展资料
正确地阐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地理学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应用。
毫无疑问,主宰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是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而不能上升为主导的或决定性的因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封建社会之解体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并非自然的恩赐”。
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当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发生联系并能加以利用与改造时,才能显示其特性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加速或延缓的影响。
举例说明你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解
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决定因素,一切人类活动都是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
地理环境决定论有三位代表人物,分别是拉采尔、辛普森和亨丁顿。
拉氏认为“自然环境会盲目而野蛮地支配着人类的命运”,还提出了国家有机体的理论。
辛氏将拉氏理论由“决定”发展为“影响”,认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是地理条件的总体,而非某一单一的条件。
亨氏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作用。
我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尤其是辛氏的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地理条件的总体,包括地理位置、海洋、地形、河流、土壤、边界、气候等,共同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下面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一.河流、土壤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巴比伦、古埃及、中国、古印度是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它们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
古巴比伦文明,即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流域——苏美尔地区(中下游地区);中国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化;古埃及文明也诞生于大河流域——尼罗河流域。
正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四大文明都产生于大河流域,这说明河流、土壤和地形等地理条件对经济和文化有显著的影响:1.大河流域水分充足,如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了两岸干旱的
土地,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水分条件。
2.河流流经森林、草原地带,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殖质的泥沙随流而下,逐渐
沉积下来,形成肥沃的土壤,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肥料。
3.大河的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居住。
4.农业的繁荣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畜牧业的兴起,也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比如在两河流域,由于两河不像尼罗河一样定期泛滥,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
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并把一小时分成60份,以7天为一星期。
例二.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函谷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正是凭借其险要的地势和易守难攻的地形,函谷关成为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在军事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说明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
昔日的上海,只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手工业为营的小镇,而今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这无疑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关。
上海滨江临海,具有建立港口的良好条件,而港口的建立又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等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
例三.地形、海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青岛与潍坊同为山东半岛的海滨城市,城市的发展却大相径庭。
青岛的海岸是山石峭壁,地势高峻,景色秀美,利于发展旅游业;同时海水深度大,是著名的天然良港,是中国沿黄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交通十分发达,也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
而潍坊北部则是大片的沿海滩涂,海水浅,天然条件并不适合建港口或发展旅游业。
要利用临海的区位优势,只能建一条路通向海中,至海水深处适宜发展航海运输的区域,再建港口。
这个例子说明了地形与海洋的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尽管地理环境决定论有合理之处,但我认为它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过于绝对化。
因为除了地理环境要素,还有历史、社会等其他要素对人类有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可忽略。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的发展,只能影响,而人应当主动地去协调与环境的关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