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诗五首》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人王勃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祝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王勃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文本、注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
3.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欣赏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完成诗歌的背诵,并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8. 板书设计《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人:王勃创作背景:友情、离别、祝福意境:壮志凌云、宽慰劝勉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提供其他古代送别诗的相关资料,如《登鹳雀楼》、《别董大》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分析不同诗人送别时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创作实践学生尝试仿写一首送别诗,表达自己对朋友或亲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课堂练习1. 朗读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练习,注意情感的把握和朗读技巧,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2. 词语解释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主学习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与友人的真挚情谊,珍惜友情。
(2)了解古代官场文化,认识古代官员的担当与责任。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春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文化背景。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官场文化的理解。
2.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3. 诗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景色。
4.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共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景色,体会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6.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文学素养。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10. 评价与反馈: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练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勃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了解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2)学生圈点勾画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5. 背诵与默写:(1)学生跟读,模仿教师朗读。
(2)学生自主背诵,巩固记忆。
(3)学生默写诗歌,检查掌握情况。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抄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
(2)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流畅性和背诵准确性,检查学生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掌握。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并掌握唐诗的基本特点和韵律规律。
(3)了解诗人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离别时的不舍。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和意境。
(2)掌握唐诗的韵律规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对诗人情感和哲理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和内容。
(2)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讲解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了解唐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唐诗的基本特点和韵律规律。
(2)介绍诗人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受其韵律和意境。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诗歌。
3. 文本分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讨论诗人的情感和哲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读后感。
(2)选择一首其他唐诗进行分析和报告。
2. 评价:(1)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估。
(2)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报告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相关诗歌:(1)介绍其他描写友情和离别的唐诗,如《杜少府之任蜀州》。
(2)让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2. 文化背景:(1)介绍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2)探讨唐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七、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师生互动。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1教学内容:理解《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比较、感悟、赏析两首送别诗的风格。
知识目标: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1. 让我们先听首歌,好吗? (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2.谁听过这首优美动听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吗?对,叫《送别》4.师: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题目分别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师: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像离人梦,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爱国情等等,非常丰富。
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
《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
这么好的诗真是不能不学,首先请同学把书翻到52、53页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1.生自由读;2.师指名读;3、教师范读;听老师读读这两首诗。
三、选读其中一首深入学习1.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呢?你认为哪首写的好呢?我们分组搞一个辩论赛好不好。
请选择《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学座到这两组,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学座到这两组。
同学们可以选取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送别诗,一定要用心呀,为一会儿辩论哪首写的好座充分的准备工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3.教学内容分析这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
杜少府:名不详。
少府:唐人对县尉的尊称。
蜀川:犹言蜀地。
又作“蜀州”。
《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
垂拱二年为公元六八六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4.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6.教学课时:1课时7.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
(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五首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和目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具有浓厚的写实主义色彩。
通过学习此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创作的背景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适合八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1.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创作背景和特点;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3.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和结构;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和诗歌背景介绍(15分钟)•让学生集体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向学生简要介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王勃和创作背景。
2. 传统文学赏析(30分钟)•分析诗歌的题材、意象、修辞手法等,辅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学生共同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深入探讨作者的感情表达。
3. 组织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寓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辩论和思考。
4. 创作体验和写作指导(30分钟)•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创作体验;•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提出具体的写作指导和建议。
5. 课堂展示和总结(1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共同欣赏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醒学生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四、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书面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文章,针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感悟;•个人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创作成果,鼓励优秀学生展示并与其他学生分享。
五、课堂延伸•组织学生阅读更多的唐代诗歌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提高他们对诗歌艺术的欣赏能力;•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学展览,增加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感受和体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诗歌分析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祝福。
(2)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3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深刻的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3.2 诗歌分析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诗文和相关图片。
4.2 准备相关的文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4.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介绍诗人王之涣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5.2 朗读和背诵(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背诵诗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3 诗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5.4 欣赏与感悟(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悟和理解。
5.5 创作与表达(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选择仿写或改编诗文。
(2)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表达出来,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其他描写友情或离别的诗歌,如《登鹳雀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祝福。
(2)理解友谊的可贵和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结构的分析和欣赏。
3. 学生对友谊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的全文和相关注释。
3. 学生的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和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可以分组进行比赛。
3. 词语和句子解释:(1)解释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
(2)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小组讨论和分享:(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分析和欣赏:(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祝福。
(2)讨论友谊的可贵和重要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理解和经历。
7. 总结和作业:(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能够分析并欣赏王勃的诗歌风格。
(3)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珍贵,培养团结友爱的品质。
(2)理解杜少府面对离别时的情绪,学会珍惜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分析并欣赏王勃的诗歌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境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引导学生珍惜友情。
(2)简介诗人王勃及本诗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
(2)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友谊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练习(1)默写诗歌。
(2)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内容,总结教学重点。
(2)强调友谊的珍贵,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
2. 深入分析诗歌,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3.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学生珍惜友谊。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诗歌背诵和心得体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教学目标一、了解五言律诗的一般特点和这首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含义三、体会这首诗中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2学情分析这首诗是抒情诗,送别友人,都从眼前景物引起自己的感慨。
因为诗的语句比较含蓄,教学时应通过词语解释引导学生领会诗句中的含义。
对诗中的一些名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应着重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
3重点难点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含义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4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根据注解自学《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根据课文注解稍作补充介绍作者及诗题,并讲解这首诗。
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作者简介: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人,曾做过虢(guó)州参军等几任小官,因故被革职。
后因到交趾探望父亲,由广州渡海时溺水而死。
王勃少年时就显露了出众的才华,后来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人称“初唐四杰”。
他又擅长骈文,其代表作有《滕王阁序》。
教师参考:关于王勃的年龄,根据课文注解为公元650—675年,按《旧唐书·王勃传》说:“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新唐书·王勃传》说:“父福畴,由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渡海溺水,而卒,年二十九。
”按:上元二年为公元675年。
据考订,王勃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死于上元二年(675年)十二月,为二十六岁。
一般介绍都把他的生卒年定为650—676年。
关于对王勃诗文的评论: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题解: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
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今四川崇庆县)去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
“少府”,当时对县尉的敬称。
(县尉,在县令属下,主管“治安”方面的一种官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控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说明,理解诗句的内容。
2、掌控律诗的体裁常识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分析的几种方法,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情感立场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分析的几种方法,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方法】讲授法、批注法、探究法、争论法【课时建议】1课时【课前预习】一、预习篇:千呼万唤始出来1、知识链接:文体讲解: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格律要求严格。
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以八句为定格。
每句有肯定的平仄格式。
2、简介:王勃,字子安,出身儒学世家,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6岁,授职朝散郎,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巡游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他才华横溢,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位列四杰之首。
3、朗读留意生字词:城阙〔〕宦〔〕游人歧〔〕路4、依据课下说明翻译生字词: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歧路〔〕沾巾〔〕【学习过程】二、预备篇:未成曲调先有情:1、题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提问: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从那些字可以看出来?送一位姓杜的伙伴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
〔送别诗〕①唐代的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成为“令”,县令以下设一名“丞”,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勃的代表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和主题。
2.掌握该诗的诗歌形式、艺术特点,并能理解和解读其中的意义。
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和品味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王勃及其代表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和重要性。
2.利用图片或PPT展示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回顾唐代的社会背景,了解王勃和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王勃的代表作品?第二步:展示与分析(30分钟)1.教师逐句解读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
2.分析该诗的整体结构和艺术特点,如诗的体裁、音律、意境和写景手法等。
3.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如诗人对杜少府的送别之情以及对蜀州的美景的描绘等。
第三步:诗歌鉴赏(3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诗中描绘的蜀州之美,让学生发表个人感受与意见。
2.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手段进行诗歌创作,如联想、模仿、续作等,来表达自己对于蜀州的美景的理解。
3.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分享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第四步:诗歌演讲(15分钟)1.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诗歌进行朗读或朗诵,展示给全班同学。
2.演讲结束后,其余学生可以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演讲同学不断提高。
3.让演讲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激发其他学生对于诗歌创作的兴趣。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推选几个优秀的演讲同学进行总结发言,总结诗歌的创作以及诗歌演讲这次课的收获和体会。
2.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3.结合学生的反馈,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以备下次教学的参考。
教学资源准备:1.图片或PPT展示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诗的背景和意义。
2.诗歌创作的素材,并准备一些诗歌模板供学生参考。
评估方式:1.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表现和互动讨论,及时给予肯定和建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王勃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力量,珍惜身边的友情。
(2)领略自然风光,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
3. 诗歌主题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诗歌主题的多维度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王勃及其创作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释义,翻译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主题。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补充完善。
5. 教师点评:总结课堂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3. 查找其他王勃的诗作,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意象分析、表达技巧鉴赏的能力。
3. 学生对诗歌主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5.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
4. 教学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5.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描写友谊的古典诗歌,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长征》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祝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3)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关心他人,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二、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王勃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解释《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内容分析(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鼓励。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勃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3.2 朗读诗歌(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情感。
3.3 分析诗歌(1)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探讨诗人的创作意图。
3.4 讨论与创作(1)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
4.2 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关键词语的掌握情况。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图片。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诗歌和文学评论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参考。
5.3 教学工具准备白板、黑板和粉笔,以便于板书和解释。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1)引导学生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之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惋惜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诗歌原文及其注释。
3.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4.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引导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珍视和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其他送别诗进行对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其异同之处,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 文化延伸介绍古代的友情观念和送别习俗,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诗歌内容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小组竞赛设置关于诗歌知识的小组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八、评价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5课《诗五首》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摘要:学们应该说每人都历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与己友分别赠言,芙蓉楼送辛渐别董王维王昌龄高适渭城朝雨邑轻尘寒雨连江夜入吴千里黄云白日曛客舍清清柳色新,诗歌教学侧重引领学生进行诗歌赏析通朗诵培养学生感悟诗歌语感《送杜少府任蜀州》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名称《送杜少府任蜀州》教学设计所班级情况学生特分析我班学生初年学习已初步形成了定学习方法对言与学习掌握了定步骤而且以往朗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独特处容易从朗获得学习言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但由单元言首次采用集编排方式且所有课都有背诵要因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必要3.教学容分析这是诗人二十岁游蜀前供职长安期作品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唐人对县尉尊称蜀川犹言蜀地又作“蜀州”《新唐·地理志》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垂拱二年公元六八六年其王勃已世十年故当以“蜀川”是.教学目标、了诗歌些常识、了诗歌些技巧反复诵体会诗歌韵律美3、通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情味领悟诗歌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友谊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5.教学难分析、通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培养学生定能力和理能力3、通诗歌境再加工培养学生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6.教学课课 7.教学程、导入学们应该说每人都历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与己友分别赠言前面我要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有人物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位学他作品(学生)这位学仿佛已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使迫不及待地想了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诗学习二、整体感知、诗属哪种体裁?五言律诗、回顾关律诗知识律诗有四分别是首、颔、颈、尾以数判断是几言三、正课、师诗学生体会诗歌节奏和感情基调、学生齐把握诗节奏3、学生由朗把握节奏基础上揣摩诗歌感情、抽别学生朗其他学生评朗上共进步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这是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情谊感情比较达观6、你从诗哪句话理到作者这种感情?“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理这句话呢?用己话说“只要四海知心朋友刻关心着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共心声8、分析其他三()我们看下首它是写景吗?或是写什么?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地“我”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地“五津”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三秦”是送别地“五津”是上任地()颔“宦游人”指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指是出外做官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人别别别不必伤感(3)颈则推开层述别思绪所以—6句诗似悲而作者旷达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两句呢?尾由前三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宦游虽别而如比邻当与分别不要效仿儿女情态哭泣悲伤9、背诵要学生默体会诗人所表达情味检背诵效8.课堂练习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方法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用两分钟快速出你喜欢首分析诗人感情比较诗人相或不处9.作业安排以杜少府口吻以你们己感情回赠王勃首现代诗0附录(教学及)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王维王昌龄高适渭城朝雨邑轻尘寒雨连江夜入吴千里黄云白日曛客舍清清柳色新平明送客楚山孤北风吹雁雪纷纷劝君更尽杯酒洛阳亲友如相问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无故人片冰心玉壶天下谁人不识君送杜十四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乡君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望断人肠.我问答诗歌教学侧重引领学生进行诗歌赏析通朗诵培养学生感悟诗歌语感从而根上启迪学生对国传统化热爱和向往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3.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
杜少府:名不详。
少府:唐人对县尉的尊称。
蜀川:犹言蜀地。
又作“蜀州”。
《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
垂拱二年为公元六八六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4.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6.教学课时:1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
(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
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
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
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8.课堂练习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9.作业安排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
王维王昌龄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寒雨连江夜入吴,千里黄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洛阳亲友如相问,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11.自我问答
诗歌教学,侧重于引领学生进行诗歌的赏析,通过朗诵培养学生感悟诗歌的语感。
从而在根本上启迪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