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 格式:docx
- 大小:18.44 KB
- 文档页数:6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
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要善于明确: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育技巧的奥秘:用终生准备自己的每一节课。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书著作。
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
教师理论知识数量上的增长还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这条建议主要是向小学教师提出的。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占据首位的任务是:要教会儿童学习。
教师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教师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
在小学里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
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
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
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和别的书籍,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能否顺利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在多大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以及这种技能怎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与阅读相配合的书写是儿童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
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决定着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时间。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时没有把那些如同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
小学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首先是基本读写能力。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划分出来。
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
因此教师正确地确定这些知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
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
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
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和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
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
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他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记忆。
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
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
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识记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
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
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对“后进生”而言,“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对“后进生”而言,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
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
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
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
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
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
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
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
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
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
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们的学习就越容易。
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
从这些道理中能引出什么样的实际建议呢?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2)
作者:寂寞如花日期:2008-7-16 12:33:23
8、关于获取知识
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怎样才能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获取知识呢?
获取知识——这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
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
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察觉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
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
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
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的方案。
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
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你们一定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好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
这种有害的现象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语法、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中,因为这些学科的内容都是一些有体系的概括,而这些学科的知识则首先表现为要能够把这些概括在实际作业中加以运用。
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
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
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即思想深入到事实、事物、现象中去)的过程中进行。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
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这是教育过程中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律性。
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到一个结论: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
会不会运用知识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于事实的思考之间的依存性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这里,对抽象真理、概括(如语法规则)的第一次认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但是,要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教材时就不让学生犯许多错误,同时做到使他能熟记规则并且能正确地表述出来,这并不是一项初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任务。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知识是在不停地发展的,对某段教材的学习将持续一个长时间,对知识的每一次运用,同时也就是知识的发展与深入。
而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应该有些特点,——这就是说这里需要特别的明确性,学生的独立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这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你要尽量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看出每一个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
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一般学生的事实不同)。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使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的。
在这种课上,一定要有学生独立的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这里指的是自然学科的课和语法课)。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思考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
这里也应当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工作。
应当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
有时候在课
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一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
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即当堂能否正常地系统地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地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
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要做得耐心、机智)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我向你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
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思考就是学生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对学习最“差”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对新教材的这个专门思考的阶段尤其必需。
有敬仰的教师都特别重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集中注意教材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上就是因果联系,即知识的基础。
多年的经验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知识不够巩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这些“点”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他的联系的。
正是对这些“点”,应当引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加以注意。
不管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总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实际作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
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对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让学生找寻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
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
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
如果弄懂了这种依存关系的实质,你就能解开那个“连环套”:学习新教材的时间不够用,是因为花在检查家庭功课上了,而检查家庭功课占用很多时间,又是因为教材没有充分学透。
12、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怎样才能在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呢?
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
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运用;第二,教师有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
应当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首先是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深)结合起来。
也不要走极端——对学生每一次回答、每一份书面作业都评定分数,这样做会引起不良后果。
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
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
可以说,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
根据学生对教师所给的评分所持的态度,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作出结论,断定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如何,是否相信和尊重教师。
第一,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第二,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
....掌握知识,我是从
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
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你就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价。
第四,应当避免提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
在教育过程中有一样非常有趣的东西,——我把它称之为“知识的转化现象”。
这里指的使思维逐步深入到知识中去的情况,即当学生每一次回头来看已经学过的东西时,都能在各种事实、现象、规律性中看到某种新的动东西,研究和分析这些事实、现象、规律性的某些新的方面和新的属性及特点。
应当把知识的转化作为复习的基础。
14、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民间教育学常说:复习是学习之母。
怎样从教育学的观点来正确地组织复习呢?我建议考虑到学科和具体材料的特点。
在布置学生复习诸如物理、化学、代数、几何这一类学科的规则、定律、公式和结论时,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主要地让学生完成实际作业——练习、应用题、画图、制表等等。
同时,教师特别注意:学生要想完成一道实际的作业,他就得熟悉两条或更多的原理。
在完成这种性质的作业时,就在进行着一种对智力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知识迁移的过程——即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对概括性的真理进行重新思考的过程。
学生应当从新的、以前对他来说是未知的角度来看各种事物和现象。
历史、文学等人问学科的复习具有另一种性质。
应当教给儿童从教材中解脱
..
出来
..——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