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中小学课程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_李晓峰
- 格式:pdf
- 大小:162.46 KB
- 文档页数:6
法国中小学课程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李晓峰,白彦茹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广东湛江524300)
[摘
要]法国是历史悠久且经济发达的国家,分析其中小学课程沿革及发展现状,揭示中
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与趋势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课程观念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前提;课程改革要将教育质量和教育数量协调发展;课程管理要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统一。
这些将对我国当今中小学课程改革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
键
词]法国;中小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8)05-0013-06
[收稿日期]2007-10-23
[作者简介]李晓峰(1973-),男,河南夏邑人,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讲师;白彦茹(196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教授。
2008年第5期外国教育研究
No.5,2008
第35卷总第215期
StudiesinForeignEducation
Vol.35GeneralNo.215
法国的教育体制沿袭了拿破仑时代的典型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全国采取统一的教育制度,学制为“5-4-3”制,即小学5年、初中4年、高中3年。
1959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规定实行10年义务教育(由原来的6-14岁,延长到16岁),称为基础教育阶段。
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实行单轨制,高中进行分科教学,第2、第3学年进行两种教育,一是升入大学的教育,二是就业指导教育。
中小学课程由国民教育部制订。
一、旧制时期的中小学课程(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前)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以前,法国
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君主专政国家,天主教会的高级僧侣和封建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学校教育基本上由天主教会控制。
直到现在,法国绝大多数私立学校仍是以天主教为主的教会学校。
当时的初等教育由城乡文法学校实施,由专门的神职人员进行读、写、算、历法等方面的基础教学,贵族子弟进入大寺院开办的学校。
中世纪大学的文学院承担着今天的中等教育,教学内容以“七艺”为主,学生来自城乡的文法学校。
[1]当时法国的课程内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二、近代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大革命时期至19世纪末)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
朝,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也促使法国教育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向世俗化过渡。
拿破仑执政后,采纳了孔多塞提出的关于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由此,法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1800年成立“帝国大学”,全国分为29个学区,各学区的小学、市立中学和国立中学以及神、医、法、文、理学院负责具体教学工作。
[2]
1833年,法国颁布了《
基佐教育法》,决定发展初等教育,规定每市镇设立1所小学,在600人以上的市镇设立1所高等小学。
这是法国初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步骤。
1881~1882年,两个《费里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
到19世纪末,法国教育实现了世俗化。
《基佐教育法》将小学分为两级,即基础小学和高级小学。
开设的课程包括道德、阅读、书写、法语语言(朗读、拼写法、语法)、算术、直观课、图画、手工劳动、唱歌及体育。
法国中学以古典主义为中心内容,各门学科设置着眼于学生个体的修养,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尤其注重人文学科,不重视理科知识。
而设立的中等特别
教育开设较为实用的课程。
[3]
三、现代时期的中小学课程(20世纪以后)
进入20世纪以后,法国教育开始了它的现代阶段,自1912年起,法国规定禁止教士在公立学校任教。
在20世纪初确立了中等教育初中4年、高中3年的学制。
1925年开始实行小学阶段的统一教育,1931年开始实行中学免收学费,1936年将义务教育延长1年到14岁,入学人数特别是女生人数显著增加。
1947年,“朗之万教育改革计划”提出建立单一的前后连贯的学校教育制度,并规定6-18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各级教育实行免费,这一改革计划奠定了法国以后历次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继而,逐步取消了双轨制,同时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二战以后,法国中小学课程基于时代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课程改革
二战后,法国教育始终面临着技术知识迅速更新的挑战,因此,不断地革新陈旧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使整个教育体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成了最为迫切的任务。
1.小学课程改革
1969年,法国进行了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小学课程改革,设立了“三分制”课程,即在小学各年级,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法,将小学各年级设置的27个学时分为三大板块:1)15学时的基础教育,包括法语和数学;2)6学时的启蒙教育,包括历史、地理、手工劳动、公民教育、艺术教育;3)6学时的体育教育。
[4]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过于刻板、分割的传统教学法,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试图通过综合性的启蒙活动实现学科间的融合,帮助学生自觉地了解周围事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智力和情感。
同时,改革也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打乱了学科内部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反而导致小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
“三分制课程”是法国小学课程结构的根本变革,也是法国课程现代化的标志。
然而,这种课程的实施更多关注的是课程结构表层的变革和各学科之间的分配与协调,并没有对学科内容的结构和安排加以理解和关注。
1975年,法国国民教育部部长哈比(R.Haby)在全面考察法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体制现代化”为主旨的教育改革。
主要内容为:1)增加数学、启蒙学科的课时,减少法语和体育的课时;2)各年级课程各具特色,加强了从小学到中学各学段的衔接;3)突出个体概念,实施“支援教学法”;4)将现代科学知识引入教育领域,加强综合性,使启蒙学科更为丰富;5)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5]这次课程改革可以说是1969年小学课程改革的继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分制课程”的弊端,使小学课程更为制度化、合理化、灵活化。
2.初中课程改革
1930年前后,法国约有各种中等教育机构8类,它们之间等级混乱,水平相差很大,学生知识掌握比较狭隘、单一。
经过对中学学制结构进行调整,到20世纪60年代初仅剩国立中学、技术国立中学、普通教育市立中学和技术市立中学四类。
同时,分流提前至中学第一年,学科分化为古典科和现代科。
1975年的“哈比改革”提出建立“统一初中”,主张按地段招生,学生不分成绩随机编班,初中不再分科,学生定向年龄延至15岁左右。
“哈比改革”之后,初中基本形成了统一整齐的结构,在前两年的观察阶段,各年级均设立8门必修基础课程,在后两年的方向指导阶段,各年级除8门必修基础课外,还另设9门选修课。
选修科目中增加了应用性、实用性及技术性课程。
此外,当时还提倡能力主义,进行针对性教学,根据个体的能力,采取多样教育,并实行支援性教学。
法国初中的这种课程设置方法是要确保向全体儿童提供共同的基础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6]但由此却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基本上是智力型的,且偏重于抽象,造成许多学生学业失败;课程内容陈旧;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薄弱。
3.高中课程改革
二战后,法国高中分为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教育高中三类,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选择。
其中普通高中实施完全中等教育,也称长期高中,学制3年,目标是准备高中毕业会考,为高等教育输送生源。
技术高中亦实施完全中等教育,同属长期高中,学制3年,目标是技术科高中毕业会考,既为高等技术教育输送人才,也为职业社会输送人才。
职业教育高中实施不完全中等教育,亦称短期高中,学制2年,或招收受过2年初等教育(观察阶段结束)的学生,学制3年,目标是直接为职
No.5,2008StudiesinForeignEducationVol.35GeneralNo.215
业社会培养技术工人或低级职员。
[7]20世纪60年代,高中课程出现了许多新学科,如理科类(理科实验学习、观察理科)、人类学科(如公民教育、经济入门)、技艺类(音乐、手工劳动、体育、实践操作、打字术)等,这些课程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身体器官的训练和实用、综合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其整体素养。
“哈比改革”后,高中实行必修课、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相结合的政策,突出强调必修课程,以加强基础教育。
但该政策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1)入学率低。
据统计,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接受长期高中教育的学生历年均不足适龄青年的50%;2)数学在高中教学中占过重的分量,以致破坏了各学科之间的平衡;3)由于轻视职业教育,造成职业教育高中的教育质量较差。
(二)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改革
法国自二战后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但其教育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严重的问题,比如,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使得学校依然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机械、僵化和责任心不强,重学术、脱离实际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毕业生的适应性较差。
淘汰率高,导致教育浪费。
法国教育的淘汰率、留级率之高是举世闻名的。
在普通教育阶段,每年约有20%-30%的学生拿不到文凭和资格。
同时,留级现象也很严重。
据统计,小学各年级的留级率均在10%以上,全国约有35%左右的小学生留过级,4.5%的小学生多次留级,这意味着5年内全国只有60%的小学生能如期读完小学。
此外,教育质量不断下降,面临“危机”。
据调查,法国中小学目前面临着严重的质量问题,如在小学毕业生中,约有15-20%的学生未掌握足够的读、写、算技能,中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尤其是在阅读能力方面表现更差。
过早地进行定向选择,也使得30%-40%的青少年没有接受到足够的教育,导致青年文化素质下降。
[8]
鉴于此,法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组织了由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全国性的专门委员会,对全国的教育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就改革措施向政府或总统提交了研究报告或方案。
在此期间,国民教育部还多次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参与教育改革的广泛讨论。
1985年,法国政府做出了一项关于课程改革的重要决定,并开始制定新的课程纲要和课程表。
[9]
1.小学课程改革
在初等教育领域,此次改革的目标是使法国“拥有强有力的和高质量的小学,而且使完成小学学业者可以被认为已具备初步知识”,改革废止了自1969年开始实行的“三分制课程”教学计划,重新恢复传统的分科教学,以便加强基础学科教学。
1985年秋季开学,小学的五个年级被划分为3个阶段:第1年为第一阶段,称为预备班(courspréparatoire);第2、第3年为第二阶段,称为基础班(coursélémentaire);第4、第5年为第三阶段,称为中级班(coursmeyen)。
同时,国民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新的教学计划,将原来小学的5门课程增加到7门课程,即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活动。
新教学计划还规定,小学各年级每学年上课35-36周,每周上课时间为9个半天,共27小时。
[10]该教学计划对各年级课程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特别强调加强小学生的阅读、书写和算术能力。
此次课程改革的特点是课程的综合化和课程安排的灵活化。
2.初中课程改革
初中一直是法国教育体制中最为敏感的环节,课程改革的任务也极为繁重。
根据1983年斯特拉斯堡大学路易・勒格朗教授向政府提交的《为了民主的中学》的研究报告,法国政府于1985年提出了初中课程改革的三大目标:1)发展逻辑思维;2)使学生掌握传授书面、口头和图象表达和交流的技巧;3)培养工作习惯。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法国制定了新的课程纲要和课表,规定初中阶段学习的课程包括法语、数学、历史、地理、公民教育、现代外语、物理、工艺学、生物—地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体育活动11门必修课,另设第二外语等选修课。
除以上11门课程外,还设置了6个跨学科的主题活动,内容涉及消费、发展、环境与遗产、信息、安全、生命与健康。
[11]此次改革加强了法语教学,强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书写能力。
按循序渐进的原则,重新调整了整个初中各年级数学教学的内容与进度,以加强数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同时加强了外语教学,独立开设公民教育课,重视道德教育。
3.高中课程改革
1989年《教育方针法》规定高中教育的目标为:“使每个青年实现其个人定向打算,通过不同途径确保学生获得能使之继续学习和进入优质的
2008年第5期外国教育研究第35卷总第215期
职业生活、社会生活的坚实的普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个人工作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交流能力、集体工作能力、承担责任的能力;组织彼此既有区别但通过某些渠道又有联系的普通教育、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以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取得成功和进入职业生活或接受高等教育。
”[12]法国以此为原则对高中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取措施减少学业失败的人数;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现代化改革。
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有:1)高中课程板块三分化,强调必修,加强基础教育;2)调整教学结构,推迟分科时间;3)调整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降低了课程难度,使之更容易接受,其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理科专业;4)必修课、文科、理科和技艺科目比例差距缩小,知识学科和技艺学科分量增加,选修科目中应用性课程及技术性课程增加;5)鼓励高中学生独立学习,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个别化,增加了学生自学的时间。
(三)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继续坚持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改革。
国民教育部下属的国家教学大纲委员会(CNP)经过调查研究,对中小学教学内容结构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学校应面向所有的学生,不论其学业导向和家庭出身的差异,传授共同的文化,强调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获得现代社会的自主公民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能力。
[13]而现实中的中小学课程问题颇多。
主要表现在:1)质量水平降低。
1995年,国民教育部评价与前景局对六年级(即初中一年级)学生所进行的语文能力测试结果表明,10%的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没有掌握阅读和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能力,25%的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计算能力;[14]2)学业失败严重。
法国教育的淘汰率和留级率是历次教育改革的重点,但成效都不明显。
国家教学大纲委员会认为在初中进行学习条件的平等化和对学业失败的修正为时已晚,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大纲不符合儿童发展的实际,因而提出从小学开始进行。
此外,其教学大纲结构混乱,难以给教师以清晰的整体目标,缺乏指导性,使得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出现负担和困难。
鉴于此,国家教学大纲委员会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共同的文化,使他们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合格公民,因而提出了此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共同基石,即面对所有学生,在尊重各学科本身逻辑的同时,认识到学生作为人在学习,而学科的多重性应该在学生身上得到统一。
1.小学课程改革
1990年2月,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了“小学新政策”,阐述了小学学科教学、教学组织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小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为培养未来能适应21世纪生活的成人,教授现代化知识与技能、社会与职业所需的基本常识和工作方法;培养儿童继续接受更多教育的意愿和探索精神,奠定从事高深研究的基础。
[15]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法国小学课程开始向减轻化、集中化方向发展,突出重要知识,实现各个学习阶段的和谐发展。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重新划分教学阶段。
小学包括5个年级,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学习阶段(1-3年级),二是深入学习阶段;2)课程设置的综合化。
基础学习阶段的科目有法语、数学、世界发现、公民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深入学习阶段的科目有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这种课程设置应该说更加符合初等学科的设置特点;3)课时安排弹性化。
每周课时为26小时,如加上补课或加课最多不得超过30小时。
教师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意选择一种课时安排方式;4)支持外语教学。
为了迎合欧盟建立的需要,法国1990年开始在小学加设外国语,规定各学校可根据儿童的需要和条件,自小学开始教授现代外国语。
约有50%的学校开设2门外语;5)突出公民教育。
新的公民教育课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按照人类和公民这种大的基本概念来组织,并在中小学各个年级逐步加深。
2.初中课程改革
1990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决定在初中最后两年的方向指导阶段开设技术班,加大技术教育的比重,内容主要涉及工业、经济与社会和第三产业。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当前学业的成功,还可以培养学生开发学习所必需的能力,传授职业和技术方面的技能。
1993年,国民教育部发表了题为《为了大家的初中》(Collègepourtous)的白皮书。
这个长达45页的报告在指出当前初中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围绕初中阶段的任务、学生、环境、学校、学习节奏、教师、课程和教学法、班级、方向指导等9个主题,提出了40条建议,并广泛征求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意见。
1994年6月,国民教
No.5,2008StudiesinForeignEducationVol.35GeneralNo.215
育部提出了“学校合同”计划——
—建设一个为了所有人的初中的新学校观,并以此为契机改革初中教育。
1994~1995学年,教育部批准300多所学校开始改革实验,计划用3-4年的时间在全国推广。
1995年7月,法国通过《教学大纲法》,新大纲不赞成学校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教学,主张中小学教学依据教育部长贝鲁提出的“关于学校155条建议”的精神,简化内容,突出重点,让每一个接受完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具备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法语、四则运算和比例、分析简单系统和组织信息、伦理价值的实际启蒙、体育、扩展视野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批判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认识当今世界和社会的能力、表达自己的判断和完成任务的能力等。
[16]此次改革的主要特点表现为:1)调整学段安排。
将原来的两个阶段(观察阶段和定向阶段)改为3阶段学制,第1年为“观察阶段”,第2、3年为“加深阶段”,第4年为“方向指导阶段”;2)增加学时。
第1年的法语课,每周的学习时间由原来的4.5小时增加到6小时,体育课由3小时增加到4小时,全年级学生每周安排2小时“自习”,同时为困难学生安排“有指导的学习”时间;3)重视选修和公民教育;4)专项资金资助。
1995年,法国专门设立了1亿法郎的初中生生活基金,用于支持初中教育改革。
3.高中课程改革
法国高中以其历史悠久、学术与教学的高水平和严格的高中毕业会考而享誉国内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政府对高中课程重视有加,针对课程和教学大纲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文件,对高中的任务和教育、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义和构建。
这些文件都表达了一个共同思想,即学校应该让学生获得某种共同文化,获得能力和知识的共同基石,帮助学生获得自治,成为现代社会合格的公民。
其课程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突出“共同核心课程”和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有:1)设立“定向指导期”,加强学习指导;2)注重必修,扩大选修;3)设置综合课程;4)注重信息教育。
四、法国中小学课程发展的趋势
1.为保证教育质量,法国中小学课程将更加注重各学段的衔接,按学习水平分组,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加强个别化教学,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政策以及课程理念上追求基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中小学高中生将压缩必修课时间,增加选修课、活动课的比例,且每一年级都规定了每周最大课时数,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3.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中小学课程将加强探究性学习,强调科技实践,积极开展“动手做”的实验改革,这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能够有效调动科技界和社会的力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4.为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课程政策将更趋弹性化,逐步扩大学校和地方的权力。
5.为适应国际化、现代化需要,课程内容上将更注重加强信息技术、外国语以及“公民、经济、政治、法律”综合课等方面的教学,同时将开设更多的实验课,以及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引导更多的学生学习现代科学。
五、结语
二战以后,法国的课程改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从深度和广度来说都是空前的,这也可以为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些许借鉴。
1.课程观念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与课程思想、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相关。
尤其是课程观念的改变更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如果改革的实施者——
—教师缺乏参与课程改革的强烈意识,又不具备积极、灵活实施新型课程观念的能力和必要素质,必然会使课程改革受挫,法国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改革就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当我国面临21世纪的挑战,力图建立中小学新的课程体系时,必须变革传统观念,通过培训学习,使广大教师具备创新意识、课程改革意识,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使之积极地投身到课程改革之中。
2.课程改革要使教育质量和教育数量协调发展。
二战后,法国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措施,使得
2008年第5期外国教育研究第35卷总第2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