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指导和训练
- 格式:docx
- 大小:46.06 KB
- 文档页数:14
文言文翻译指导与训练
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要求翻译的句子其命题点在哪里,抓住
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得分点。
文言翻译的赋分点有三个方面:实词、虚
词和特殊句式。
一、抓住关键实词
所谓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从考查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及次常用实词是重要实词。
从特殊性上看,与现代汉语同
形的词语(如“妻子”“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本义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可能是重要实词,如“累其心”中的“累”;还有,需临场推断的多义词及疑难词语也可能是重要实词。
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特殊疑难词语准确理解了,并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下面四类实词要特别注意。
1.古今异义词——置换、拆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得分点”的频率相当高。
它有两种情况:
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把其古今义
区别开来,并且置换成现代汉语。
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
般情况下要把它拆分开来翻译。
当然,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如“斧斤以时入山林”中的“斧斤”。
【例1】 (2019·浙江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译文: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译文:
关键点:
2.多义实词——语境推定
多义实词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把握多义实词,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
例如:“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实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例如“兵”的引申义:(1)士兵,如“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2)战争,如“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
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比喻义就是通过本义打比方而固定下来的意义。
例如:“金”的比喻义为“坚固”。
如“金城千里”(《过秦论》)。
假借义就是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
例如:“颁”是“斑”的借字,假借义是“头发花白”。
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多义实词的具体含义可根据语境确定。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
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
例如2015年高考天津卷第9题A项,“墨子闻而悼.之悼:哀悼”。
结合上下文可知,墨子听说“楚欲攻宋”而“悼之”,这里的“悼”与“哀悼”没有关系,而是说墨子内心有一种“恐惧”。
根据语境推断,该项解释错误。
【例2】 (2018·全国卷Ⅱ)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译文: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译文:
关键点:
3.活用实词——语法判断
词类活用现象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
碰到活用词,翻译的方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作动词;名词前有副词
或能愿动词(欲,能),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等等。
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二是按照它固有的格式翻译。
①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
“像……”“用……”“在……”。
②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③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翻译时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
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④意动用法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
的格式进行翻译。
⑤使动用法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
【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
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
足以治楚矣!”
(节选自《说苑·敬慎》,有删改) 译文:
关键点:
4.疑难实词——多方推断
翻译中总会碰到个别疑难词语,对此,千万不要紧张。
要明白命题者只不过
是利用这些“拦路虎”来考查你借助语境进行推断的能力。
解决办法是综合运
用多种推断方法,主要指字形推断法、邻字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对称推断法、语境推断法及联想推断法。
【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武周,河间景城人。
骁勇善射,交通豪侠。
初,武周引兵南侵,苑君璋说
曰:“唐主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
且并州已南,地形险阻,若悬军深入,恐后无所继,不如连合突厥,结援唐朝,南面
称孤,足为上策。
”武周不听,遣君璋守朔州,遂侵汾、晋。
及败,泣谓君璋
曰:“恨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
译文:
(2)且并州已南,地形险阻,若悬军深入,恐后无所继。
译文:
关键点:
二、抓住关键虚词
虚词的译法较为复杂,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必须译出的:①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②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2.不必译出的:如句首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总之,我们在翻译虚词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对关键虚词采取的策略:
1.高频虚词:只要出现,紧紧抓住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这类虚词只要在所要求翻译的句中出现,便要格外留心,紧紧抓住,确保翻译到位。
(1)以。
设为“得分点”的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考查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因为”等。
另外,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
(2)其。
在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
另一重点是语气副词义,如表推测的“大概”,表反问的“难道”,表祈使的“可要”“一定”,表商量的“还是”等。
(3)因。
在翻译中主要考查“于是(就)”“趁机”“通过”等虚词义,另实词义“沿袭”“缘故”也不可忽视。
(4)乃。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于是(就)”“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尤其是“于是(就)”与“才”的辨析。
【例5】 (2019·全国卷Ⅱ)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译文: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
关键点:
2.虚实义兼有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用法以结构或语气助词为主,如“之”“焉”“者”“乎”等,作为结构、语气助词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译;但有实义时,必须译出。
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
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
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
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例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仆八岁入塾,诵四子、六艺之书,慨然愿游春秋之世,追陪颜、曾之伦,执经杏坛,觌圣人之德辉;又思游南北宋之世,偕杨、游诸人,立程子、朱子之堂,饫闻其训诫;已念二者虽不可得,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既成童,出与乡闾读书之子游,见其所倾向者,无非科举之学,众人一志,传习成风。
叩以圣贤之道,则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
退而告诸父兄,始知讲道劝学之风,海内衰歇者数十年矣。
于是怆然内悲,太息向之所志不度也。
(节选自清代吴定《答鲍觉生书》)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
译文:
(2)叩以圣贤之道,则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
译文:
关键点:
3.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当须译出
虽然《考试说明》列出了要掌握的重点虚词,但在实际考查中尤其在翻译中,涉及的范围远不囿于此。
像部分常见的副词通常都设为“得分点”,不可忽视。
(1)部分副词放在句首,有一定的意思,需要译出。
如表示“等到”的:比、迨、逮、洎、及。
表示“恰逢”的:会、适、恰、值、方。
表示“昔日、先前”的:向、乡、曩。
表示“希望”的:愿、唯、教。
表示“只、只是”的:但、特、第、顾、直、止。
(2)部分副词的意思易混,翻译时尤须加以区别。
例如“无”这个词:
例: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②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区分:①无论。
②同“毋”,不要。
【例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蜀伐楚,取兹方。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
”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
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译文:
(2)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译文:
关键点:
4.特殊虚词:词义固定,固定翻译
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二是指兼词,即一个词当
成两个词用,译时要按两个词翻译,如“焉”(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
【例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
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译文:
(2)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译文:
关键点:
三、抓住特殊句式
要审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必须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总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为标志;被动句多以“于”“见”“为”为标志。
考生容易忽略的是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平时多积累,方能在做题时得心应手。
对特殊句式采取的策略:
1.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
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
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
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
当然,也有小技巧可以借助。
如无标志判断句,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
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解释为“这”,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字而句子的基本意思未改变的,是被动句。
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未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
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2.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
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作结构助词而不译。
其实,它是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2)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这种“之谓”形式,“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谓”是谓语动词。
其特点是“谓”后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②(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作圣人了。
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在谓语动词后,“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译为“这就叫作……”。
3.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
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
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一个句子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
按定语后置句来译: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4.最需要补充词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
在近年的高考中,省略句成为考查次数最多的特殊句式。
可是不少考生对此重视不够,在翻译中只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不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
要解决这一难点,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1)强化联系语境的意识。
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
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
要求翻译的句子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2)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
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
文言文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
尤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
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宾语。
(3)建立清晰的思维步骤。
①确定谓语动词后,理清句子的主谓宾结构;
②联系前后语境揣摩句意,找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和受事者;
③补出省略的成分;
④联系语境验证,思考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符合逻辑常识。
【例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译文:
(2)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译文:
关键点: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求: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加以解释) 封轨,字广度。
沉谨好学,博通经传。
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轨曰:“封生之于经义,非但章句可奇,其标明纲格,统括大归,吾所弗如者多矣。
”善自修洁,仪容甚伟。
太和中,拜著作佐郎,稍迁尚书仪曹郎中,兼员外散骑常侍。
衔命高丽,高丽王云恃其偏远,称疾不亲受诏。
轨正色诘之,喻以大义,云乃北面受诏。
先是,契丹虏掠边民六十余口,又为高丽拥掠东归。
轨具闻其状,移书征之,云悉资给遣还。
有司奏,轨远使绝域,不辱朝命,权宜晓慰,边民来苏,宜加爵赏。
世宗诏曰:“权宜征口,使人常体,但光扬有称,宜赏一阶。
”转考功郎中,除本郡中正。
勃海太守崔休入为吏部郎,以兄考事干轨。
轨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旧君故亏之也。
”休叹其守正。
转太子仆,迁廷尉少卿,加征虏将军。
卒,赠右将军、济州刺史。
初,轨深为郭祚所知,常谓子景尚曰:“封轨、高绰二人,并干国之才,必应远至。
吾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
”其见重如此。
轨既以方直自业,高绰亦以风概立名。
(选自《魏书·封轨传》,有删改)
(1)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轨曰:“封生之于经义,非但章句可奇,其标明纲格,统括大归,吾所弗如者多矣。
”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2)衔命高丽,高丽王云恃其偏远,称疾不亲受诏。
轨正色诘之,喻以大义,云乃北面受诏。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3)先是,契丹虏掠边民六十余口,又为高丽拥掠东归。
轨具闻其状,移书征之,云悉资给遣还。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4)勃海太守崔休入为吏部郎,以兄考事干轨。
轨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旧君故亏之也。
”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5)初,轨深为郭祚所知,常谓子景尚曰:“封轨、高绰二人,并干国之才,必应远至。
吾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
”其见重如此。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参考答案
例1 (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
毫的用处。
关键点:第(1)句“人力”“造物”“微旨”;第(2)句“毛发之用”。
例2 (1)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当进食时就奏
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他审理的案件,不过几十件,但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
上他。
关键点:第(1)句“弦歌”“荐”;第(2)句“断”“文理”。
例3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
关键点:“衣”“冠”。
参考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
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慰问,莫非有什么话要说吗?”老人说:“是有话说。
身份
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骄傲的人,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
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教诲。
”老人说:“地位已很高,为人就更要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
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足够把楚国治理
好!”
例4 (1)郡县像影子一样归顺,所向披靡,这本来就是上天的助力,难道说是
人力吗?
(2)况且并州以南,地势险阻,如果孤军步步深入,恐怕后面没有援军。
关键点:第(1)句“风靡”;第(2)句“悬军”。
参考译文刘武周,河间景城人。
刘武周勇猛迅捷善于骑射,结交了不少豪侠。
当初,刘武周率兵向南侵犯,苑君璋劝他说:“唐王发动一个州的兵力,平定三辅
地区,郡县像影子一样归顺,所向披靡,这本来就是上天的助力,难道说是人力吗?况且并州以南,地势险阻,如果孤军步步深入,恐怕后面没有援军,不如联合突厥,和唐朝连结互助,面南称王,这才是上策。
”刘武周不听,派苑君璋防守朔州,于
是侵犯汾、晋。
等到失败后,刘武周哭着对苑君璋说:“后悔当初不采纳你的意见,才到了现在的地步!”
例5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
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关键点:第(1)句“其”“可以”;第(2)句“于”“之”“者”“以”。
例6 (1)然而又哪里料到当今社会没有道德深厚纯正的人,没有可以聚众讲学、可以扶持帮助我的人呢?
(2)若用圣贤的主张学说问他们,他们都感到奇怪甚至认为你狂痴而嘲笑你。
关键点:第(1)句“然”“乌”“者”;第(2)句“以”“则”“而”“之”。
参考译文我八岁入私塾,诵读“四书”“六经”,常发感慨,希望能游历春
秋时代,追随、陪同颜回、曾参这些人,手捧经书在杏坛听孔子讲学,见到圣人的道德光辉;又想游历南北宋时代,与杨时、游酢等人一道,站在程颐、程颢和朱熹讲学的课堂,饱听他们的教诲;虽想到这两种愿望不可能实现,然而又哪里料到当今社会没有道德深厚纯正的人,没有可以聚众讲学、可以扶持帮助我的人呢?到
年纪稍大了一些,我出门与乡里读书的人交往,见他们所向往的,不过是科举考试的学问,众人一心,传习成风。
若用圣贤的主张学说问他们,他们都感到奇怪甚至认为你狂痴而嘲笑你。
(我)回家将这种情况告诉父兄,才知道讲道劝学的风气,
在国内衰落而趋于终止已经几十年了。
于是内心悲伤,叹息从前的志向不能实现了。
例7 (1)然而苟变曾身为官吏,在向老百姓征税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
不能任用他。
(2)圣人选用人任官,就如同木匠使用木料,取用它的长处,抛弃它的短处。
关键点:第(1)句“然”“尝”“弗”;第(2)句“夫”“之”“也”。
参考译文蜀国攻打楚国,占领了兹方。
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
”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曾身为官吏,在向老百姓征税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任用他。
”子思说:“圣人选用人
任官,就如同木匠使用木料,取用它的长处,抛弃它的短处;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却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
现在国君你正处在战国纷争的年代,要收罗能为你效力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
例8 (1)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
(2)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
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
是应该的吗?
关键点:第(1)句“诸”;第(2)句“以为”“不亦宜乎”。
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答
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
觉得小了呢。
”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
百姓共同享用的。
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