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电影的扛鼎之作----城南旧事影评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影评600字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这样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城南旧事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1这一部电影是在于二十一世纪的一部电影,这原本是从一本是中的感动故事都映在在了这一部电影,获得了荣誉当然是〝金鸡百花奖〞看了这是我流进了眼泪,给了我许多身边的启发.这一位小女孩是主人公,她活在一个很富有的家庭之中并交了一位朋友叫妞儿她小时候被抛弃在北京中,而被一位演杂技的人收留了她和妞儿去其它城市表演杂技并转一赚钱.有一次,主人公正在等自己的朋友是,一向在等待着自己的伙伴儿的影子.最后有一天,小女孩并发现了敲门声正好打开来一看原来是妞儿,妞儿身上全部都是伤口,她说是正因她有很多天没有练武术因此她被她的爸爸打了许多个伤痕,〝我〞还知道了有的时候她的爸爸还去打她的妈妈,总觉的这个爸爸很凶的!还有一件事当然是我家的保姆因自己的孩子丢失了,因此到乡下和自己的丈夫过农家生活.还有一次,有位妈妈正在找自己的〝小柜子〞之后找到了妞儿,原来她身上的伤疤跟那位妈妈说的一样,并带着妞儿去找她的妈妈.英长大了,正在开毕业典礼,〝我〞把爸爸给〝我〞一封信交给了小日本手上,当〝我〞回家时,邻居告诉〝我〞爸正在医院中,当〝我〞发现寺庙里爸爸种下的花全部枯萎了.那个时候我发现我该独自生活了.温暖的一幅场景,从容描绘了一个劳德孩子的心.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2《城南旧事》,看似平凡的一本书,却讲述了一个悲惨且又意味深厚的故事.这本书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7岁到_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集.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那双童稚的眼睛,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与单纯,却道尽了人世间复杂的情感纠纷.作者并不刻意表达什么,只是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天真的孩子眼中的老北京.《惠安馆》中,小英子并没有因为秀贞的〝疯疯癫癫〞而感到畏惧,还想尽办法让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体现出了英子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本质.《我们看海去》,蹲在草丛中的厚嘴唇小偷,一个美好的约定,展现了孩童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平凡.《兰姨娘》中,〝狡猾〞的小英子别有居心地做了一回月下老人,为漂亮爱笑的兰姨娘和德先叔牵线搭桥,一扫母女俩多日来的烦恼和隐痛.可见小英子是多么机智.《驴打滚儿》中,宋妈的坚强.倔强与她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爸爸因肺病而从此离开了人世,小英子也从此告别了这段童年生活.相比之下,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是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人情味……不管是人.还是那里的一草一木,他们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英子记忆里深刻的人物.但是这些人都伴随着童年的脚步声里去了.消失了.童年的回忆,就此破碎,散落了一地.所以,童年是人生当中最美好,最快乐,最重要,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童年就似孩子温馨的脸蛋和纯洁的心灵,充满了喜怒哀乐.童年又是一个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这种.种感觉都让你品味到了人生的开端.童年不仅是人生的开端,也是回忆的开始,也是乐曲的前奏.它代表经历沧桑与坎坷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林海音的童年已经永远地过去,《城南旧事》这本书表达出了她对家乡的思念与童年的怀念.花儿谢了还会再开,曲终了还能从头再来,溪水流走了还有一汪新的明泉涌来,但是童年是一去不复返的.希望大家珍惜这宝贵的童年,珍惜这一分一秒的快乐时光,充分利用童年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多年后回想时,满是遗憾……也请大家记住自己的这段纯真的童年时光,记住儿时玩闹的伙伴;充满友情的小学校园;童年动听的歌声,童年的一切一切……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3今天我观看了《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影片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熟悉的旋律一遍又一遍地依然在我耳边回荡.看完电影后,我的感想很深.电影记叙的是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垣颓院.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让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并告别了自己的童年,走向了成熟.其中有很多画面都很感人.英子帮秀贞找回了亲生女儿〝小桂子〞;她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不知所措,竟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得知自己害了年轻人后,她觉得很内疚和伤心??当看到爸爸病逝后,她才明白自己不能再玩闹下去,应该懂事了??看完了电影,我哭了.每个人都有一个七彩的童年,英子的童年混杂着友爱.亲情.痛苦.悲伤.和妞的友爱.和宋妈的亲情.失去爸爸的悲伤与痛苦.我的童年虽然无忧无虑,但是英子的童年却过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很真实.纯朴.温馨.当我看到英子和惠安馆的秀珍一起玩的时候,我真担心秀珍会不会做出伤害英子的事,每看到英子帮妞和秀珍母女重逢的时候,还将钻石手表和金手镯送给她们当盘缠去找妞的爸爸,此时此刻,我真为英子感到骄傲,一个七岁的孩子竟有如此大的气魄,我真感到奇怪:别的小朋友都怕秀珍,可是英子为什么不怕?看到最后我才知道,那是因为英子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最后我想说,让我们应向英子学习,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回想电影里还讲述了很多离别,这都是没法拒绝的,人生总是要面临很多离别,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不会珍惜,知道失去的时候,才会懂事,才会珍惜.但是,已经迟了.我应该珍惜此时此刻的每分每秒.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4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城南旧事.《城南旧事》也是一本书,书中主要分为五大章,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而电影里把《兰姨娘》一章减去.看完这部电影,《惠安馆》一章使我深有感触.《惠安馆》主要讲了在英子家旁边,有一座房子叫惠安馆,那里看门人的女儿叫秀贞,秀贞每天都坐在家门口找自己的女儿小桂子.有一天,好奇的英子走近秀贞,被秀贞拉进了惠安馆.从秀贞口中,英子得知秀贞有一个女儿叫小桂子,她脖子后面有一块胎记.秀贞原来是有丈夫的,只是还没结婚.有一天晚上,一伙人冲进了惠安馆,带走了好多学生,把思康也带走了.那时秀贞已经怀上了小桂子,小桂子一出生就被扔到了齐化门底下,秀贞让英子帮他找小桂子.有一天,英子和妞儿玩的时候妞儿告诉英子,自己不是爸妈亲生的,英子猛然发现妞儿脖子下有块胎记.在一个下着暴雨的晚上,妞儿从家里跑出来,遇见了英子,英子把妞儿带到秀贞那里,使母女二人相见.秀贞立刻收拾好东西,把妞儿往火车站拉,去找思康,英子在后面追赶.可惜英子生病了,追了不久后就倒在了地上,朦胧中看见秀贞和妞儿倒在地上,还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为秀贞和妞儿这对母女的悲惨命运而叹息,秀贞先是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女儿,成了一个疯子.妞儿则从被捡到开始就没有被爱过,每天都要唱戏赚钱.最后,母女二人好不容易相聚,却一起惨死在火车的巨轮下.她们是英子的第一个好朋友,也是英子在童年中记忆最深的朋友.英子在一次次失去中长大,秀贞.妞儿.小偷.兰姨娘.宋妈,最后连爸爸也失去了.在一次次的失去中,英子学会了坚强,努力的想要撑起这个家.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5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这部作品由五个篇章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由一个人引起—英子,以她孩子般纯洁的眼睛来看在北平生活的点滴,记载着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旁观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凭着她微妙的记忆,将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活旧事记录下来……一举两得造句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因此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悲哀难过.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本书的每一篇到结尾,主角似乎总是离开英子,像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我们看海去那个小偷,奶妈,最后连她的爸爸也离她而去了,当时她才小学毕业呢!看着无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为本书画上句点……虽然《城南旧事》看后叫人心酸落泪,但是它的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着温馨的亲情和友爱.虽然每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作者而去,但是作者透过正面的描述和反面的烘托,把每个人物的样貌写得淋漓尽致,性格表露无遗,即使闭上眼睛,他们的影子还盈盈浮现眼前:井边的小伙伴,椿树胡同的疯女生,藏在草堆里的偷儿,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加上聪明伶俐的英子,组成了作者的写作世界,在这世界里,带着人间温暖的风吹遍了每个角落,吹醒了读者和平的心灵,这是一本散发着芬芳的书,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它能使人从中领略到很多人生道理.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正因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正因她不刻意表达什幺,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的不紧不慢,温厚淳和,那样的安静祥和,弥久恒馨,那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之心.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影评600字。
《城南旧事》一、介绍《城南旧事》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吴贻弓执导,伊明、林海音编剧,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于1983年在中国大陆上映[5]。
该片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
1983年,该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1984年,获得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1988年,获得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
《城南旧事》首先由北影厂的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原小说分五段写五个人,改编的时候,删去了“兰姨娘”的全部和“驴打滚儿”的后半部。
“惠安馆传奇”保持基本完整成为影片的上篇;而“我们看海去”和“驴打滚儿”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则糅在一起成为一个仍有两段的下篇。
《城南旧事》中,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是得当的,英子的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扮演者郑振瑶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们带入到了那个痛苦的年代。
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
其实影片只表达了两个字“离别”——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
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后,连父亲也是那样。
二、影评散文电影的诗化意境——《城南旧事》艺术风格分析《城南旧事》被认为是诗化、散文化电影,吴贻弓也被誉为当代中国的散文化电影大师。
影片采用散文诗般的特点,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基调,借以串珠式的结构方式,通过英子纯真无邪的童瞳展现了秀贞、小偷、宋妈和爸爸的故事,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展现了老北京笼罩着世俗烟火和愁云惨雾的胡同生活,也充分体现了原作充满了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
一、散文化风格电影《城南旧事》散文风格成为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最突出的地方,这种散文化的风格直接反映在景物的选择上。
电影《城南旧事》赏析电影《城南旧事》赏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成稿于她到台湾不久的50年代,于1960年正式发表。
小说中,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追忆了北京的景色和人物,电影与小说同样是透过英子一双稚气的眼睛来见证发生在她周围的故事,感受这个社会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透露出优美的散文意境和淡淡的忧伤。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电影《城南旧事》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电影《城南旧事》赏析一、影片主题:一首淡淡的散文诗影片在衰草枯扬的秋天展开,群山藏青,长城苍茫。
残阳、驼队、老人、城楼等意象,一层层铺开,是影片自始至终萦绕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如一首散文诗,每一个场景、每一句话、都散发着浓郁的诗的韵味,清新、婉约、淡雅。
整部影片以英子的视觉触摸往事,把三个并无相连的故事串联起来。
秀贞与妞的故事、以及小偷和宋妈的故事等等,一一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并最终以“离别”为情感归宿。
通过小英子与周围人的相识交友,而后又一个个离她而去,知道最后“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离别的情绪贯穿影片的始终。
通过对人物命运悲剧的呈现、对别离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叹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北京风俗画,在京味十足的乡土气息中,浸润着淡淡的哀愁和悲悯,同时也倾注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浓浓相思。
在淡淡的乡愁的情感底色上,影片的基调是淡淡的,人物的命运的叙述也是淡淡的,导演采用淡化情节,淡化人物,淡化情节冲突的手法,宁静而悠远地感染着观众。
二、叙事结构:纯真的儿童视觉“不思量,自难忘。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那些住在北京城南的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许已物异人非了,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渐清晰起来。
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蚀了。
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的刻印在我的心头。
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愉悦而神圣吗?”这是影片开头的旁白,它采用剧中人的主观自述,将整个故事置于成人的林英子对童年生活的一个回忆的框架中,借小英子童稚的眼睛,从儿童的视角建构起故乡生活的片段,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味人生百态。
《城南旧事》电影影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首优美的骊歌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渐渐响起,暗示着童年的开始与结束。
《城南旧事》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电影,它以情感和心理线索整合情节结构,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现了英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件大事,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天真和烂漫。
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故事叙述的手法。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留白的艺术,让观众在无声的镜头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悲痛。
例如,在宋妈失去两个孩子后,导演用一个呆呆地坐在厨房里,面对着火炉的镜头,表现了宋妈内心无尽的悲痛,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无奈。
而在结尾处,宋妈的离去也同样如此,五分钟的戏,没有大动作,没有语言,只有蕴藏在表面之下无限的深情。
这种留白的手法让观众能够自行思考和感受,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此外,影片还运用了重复的叙述艺术,通过场景的重复来显示时间的流逝。
例如,清晨井台打水的场景出现了四次,操场放学也是如此,这种重复让观众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推移和英子的成长。
同时,“骊歌”的旋律也屡次出现,每当音乐响起,英子的身边就有一位她喜爱的人离开,英子的无奈与不舍通过重复的曲词一层层渲染,让观众为之心伤,也为之无奈而惆怅。
情景交融是电影中常见的表现人物情感的方式,在影片结尾处,英子一家埋葬着父亲,画面中是满山的红叶,红叶纷飞,又落下,英子送别了自己挚爱的父亲。
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英子的悲伤和无奈,也让影片的情感表达更加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时代背景也不容忽视。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好人坏人,天与海,在孩子眼中都无须分清。
穷人富人之间没有严重的对立,人们之间也没有尔虞我诈,更谈不上心机与阴谋。
社会对孩子的耳濡目染,让我们看见了那个时代的天真和烂漫。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英子是一个善良、纯真、勇敢的女孩,她的成长历程让观众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
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
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
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
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
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
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
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
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城南旧事》影评第一篇: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城南旧事》影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城南旧事》影视鉴赏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2班张熙婷1019087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由弘一法师所做的《骊歌》正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正如《骊歌》所给人的感觉那样,《城南旧事》给人的感觉便是哀愁淡淡,相思沉沉。
观赏《城南旧事》就像欣赏一篇散文,潺潺如流水,清澈得只有恬静的美,即使是令人心中微泛苦涩的离别也显得那么落寞凄美。
一、散文般的电影《城南旧事》是一部散文式电影,它的整体结构清晰明了,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
这三个小故事都有同一个主人公,那就是小英子。
小英子跟随父母从宝岛台湾横渡海峡来到北京城。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小英子最初的住所。
在她家附近有个“疯子”秀贞,她整天呼唤着她失散的孩子小桂子和她被抓走的北大学生丈夫司康。
小英子还认识了一个唱戏的小女孩妞儿。
真是命运弄人,妞儿竟然是秀贞失散的女儿!母女俩相认,想连夜乘火车去寻夫,没想到双双被碾死在火车轮下……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小英子搬新家后。
这时小英子七岁了进了学堂。
某天放学回家后,因帮小伙伴捡球,不小心进入了一座荒宅,她在宅院里遇到了那个“小偷”。
“小偷”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去偷窃别人的东西。
此后,小英子放学回家就会去荒宅院子里找“小偷”聊上几句。
一天小英子在黄宅院里捡到了一尊小佛像,给了一个便衣密探。
这样小偷被抓,小英子又失去了一个朋友……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小英子家的女佣宋妈的。
宋妈的丈夫泼皮无赖,时常将宋妈的工资占为己有。
宋妈也不在乎,她在乎的是他的儿子小栓子跟她的女儿。
但没想到小栓子早就死了,女儿也被狠心的丈夫卖给了拉车夫,宋妈痛不欲生。
最终,小英子与宋妈也不得不分离……这三个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拍摄的,虽然故事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但都围绕了“离别”这个主题。
《城南旧事》电影影评《城南旧事》是一部改编自林海音同名小说的电影,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
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纯真眼眸,讲述了发生在民国十二年的三个故事:秀贞与思康的爱情悲剧、小贼与英子的友情以及宋妈的不幸遭遇,展现了旧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苦难生活,也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影片以一种淡淡的叙述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却让观众感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其中,秀贞和思康的爱情悲剧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秀贞与思康相识相恋,生下了小桂子,然而思康却不知所踪,小桂子也被送走,最终秀贞疯了。
在英子的帮助下,秀贞和小桂子相认后,却不幸死在了火车下。
这个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让人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小贼的故事也令人深思。
小贼因为没钱而去偷窃,有一个学习很好的弟弟,想供弟弟读出书所以到处偷东西。
英子知道他躲在哪儿,常和他聊天,英子或许隐隐约约知道他偷东西,又或许不知道。
影片中有一句话,“我分不清海和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对于英子来说,这个小贼是个好哥哥,可是他又偷东西,没办法定义是好人还是坏人。
最终,小贼被抓走,他的命运也令人惋惜。
宋妈的故事则展现了人性的无奈和命运的悲哀。
宋妈是英子家的帮佣,她侄子会按时来拿钱,告知宋妈家人的情况。
宋妈一直以为自己的孩子都好好活着,然而,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被卖了。
这可怜的女人寄回去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她的遭遇让人感到痛心,也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影片中的英子是一个善良、纯真的小女孩,她的成长历程也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线索。
她从懵懂无知到逐渐理解,小女孩眉间也染上了愁绪,故事里的马车越走越远,而曾经幸福天真的日子也渐渐远去了。
这种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城南旧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旧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苦难生活,也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这句台词,勾起了多少观众对自己充满好奇和疑惑的童年的追忆!而这部令观众如此感慨的电影《城南旧事》,是中国第四代导演旗帜人物吴贻弓先生的遗作。
吴贻弓先生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就影片本身而言,其散文式叙事和诗意纪实风格,不仅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极具研究价值。
它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哀而不伤的追忆美学体验。
影片通过成功地刻画人物角色,再现了城南的社会风情和昔日民国的生活气息,并且传达出了对过去的深刻思考。
秀贞,这个不敢直面现实生活的人群的象征,心中一直挂念着思康和未曾谋面的孩子。
她精神恍惚,目光呆滞,遭到身边人的轻视,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压抑感。
而后期秀贞找到小桂子时的心情变化,又与前期的压抑形成巨大反差,让观众更能深刻感受到人物的悲喜。
如果秀贞这一角色没有如此细腻的刻画,“秀贞和小桂子在雨夜出走遇难对英子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的观点恐怕就难以站住脚。
导演通过这一角色,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思想:回忆固然美好,但适可而止即可,逃避真实和现实的行为做法并不可取。
主题曲《送别》自然流畅地呼应了主题,深化了主题,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诗意别离的朦胧散文基调。
《送别》由李叔同先生作词作曲,本身就是一首如诗般哀伤的离歌。
在影片中多次出现,除了形成一种声音上的积累蒙太奇之外,还成功地调动了影片的氛围。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女孩在童年时期不断送别身边人的故事。
《送别》对影片的影响,在小偷被社会大环境所逼而最终被警察抓捕的情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音乐课上同学们歌声嘹亮,而英子悲伤的眼神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悲伤。
可见,主题曲的精准选用,不仅加重了伤感氛围,还深化了追忆往昔、感叹人来人往的主题,丰富了影片的主观情感,提升了整部电影的美学高度。
长镜头的运用,从叙事和表意两方面渲染了朦胧的主题思想,烘托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伤感美学。
编导影评《城南旧事》第一篇:编导影评《城南旧事》编导影评范文《城南旧事》《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几乎是围绕着“秘密”与“谎言”来完成叙述的。
英子童年生活的三个重要段落都是以离别来结束的,第一个段落是一场大雨,英子送走了母女团聚的疯女人秀贞和妞儿(她们结伴去找妞儿的父亲),自己大病了一场,然后她也搬了新家,上了小学;第二个段落,英子无意中在荒草堆里发现了被埋起来的赃物,从而她也结识了一个人——“他”,他说自己有个好弟弟,年年考第一,可他自己没能耐,为了供弟弟上学,才干了这一行,他还问英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英子的回答是:“我不懂。
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们有一课书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看见过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后来,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英子看见考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下来后把奖状交给了一个人,正好就是草丛中的那个“他”。
过了几天,英子听见有人喊贼被抓住了。
“他”被警察带走,英子含着眼泪目送着“他”远去。
影片的第三个段落,父亲去世。
宋妈坐着小毛驴回家(她的儿女一个死了,一个被丈夫送了人),英子趴在马车的后座上,向那个为了带自己和弟弟,连自己的亲生孩子也顾不上的宋妈作别,也向童年作别。
(一)80年代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扛鼎之作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传统若隐若现地延续着,在激烈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大环境中艰难地生存着。
80年代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为电影艺术家们的探索提供了难得的创造空间,“诗化风格”传统也因而获得了新的发展。
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便是这一时期对“诗化风格”作出了最好阐释的一部经典之作。
1、影片内容《城南旧事》表现的是小女孩英子在20年代旧北京的所见所闻,即英子童年时代的一些生活片断。
影片由三个大的段落构成,这就是英子与秀贞及妞儿、英子与小偷、英子与宋妈的相聚与“离别”。
第一段落讲的是英子偶然认识了一位叫秀贞的“疯女人”,秀贞的男人是一位大学生,因从事革命活动遭到当局逮捕,从此再没回来。
城南旧事的影评500字
《城南旧事》是一部根据中国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它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为背景,通过一个英子童稚的视角,展现了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以及人世复杂的情感。
电影的情节细腻且率真,通过英子的五个故事,展示了作者内心创作情感的表露与寄托。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是主角英子的天真可爱,以及她善良和快乐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
她的笑容总能让人感觉到快乐和童真,不怕任何人,是善良和快乐的代名词。
电影的语言结构独特,艺术特色鲜明,表现手法独具一格。
它通过不断的“离去”来组织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这种“离去”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人生的体验。
在电影中,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和主题。
例如,英子的父亲去世,让她体验到了生死离别的痛苦;英子的母亲离开她,让她体验到了孤独和无助。
这些故事虽然充满了悲伤和痛苦,但也有希望和快乐。
英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面对着人生的挑战和困难,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最终走向了成熟。
电影《城南旧事》是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林海音的文学才华,也展现了导演吴贻弓的导演功力。
影片于1983年上映后,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
它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也获得了“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的荣誉。
此外,它还被列入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新课标中学生必读丛书”。
总之,《城南旧事》是一部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电影,它通过英子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复杂情感和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9 月 14 日,第四代知名导演吴贻弓因病去世,享年 80 岁。
他导演的作品中,最受赞誉的当属电影《城南旧事》。
这部影片曾荣获多项国内外大奖,深受观众喜爱,在豆瓣的评分为 8.9 分,被认为是中国散文诗电影的巅峰之作。
《城南旧事》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作品,其中的插曲《送别》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深情,与影片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影片中的主人公英子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她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总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她与惠安馆的“疯”女人秀珍成为朋友,尽管周围的人都对秀珍避之不及,但英子却能够理解她的痛苦和孤独,并帮助她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女儿妞儿。
英子的善良和勇敢令人敬佩。
此外,英子还与小偷成为了朋友。
尽管小偷是一个被社会所不容的人,但英子却能够看到他内心的善良和无奈。
她与小偷的谈心,不仅展现了她的纯真和善良,也让小偷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
然而,英子的善良和天真也给她带来了一些麻烦。
她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小偷的被捕,成为了便衣顺藤摸瓜的线索。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英子无疑是一个无名英雄;但从友情的角度来看,她的行为也间接害了朋友。
英子的父亲是一个严厉而又慈爱的人。
他对英子的教育非常严格,要求她遵守规矩,努力学习。
然而,当他得知英子因为帮助秀珍和妞儿而迟到时,他并没有责备她,而是流露出愧疚的神色。
这种愧疚不仅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时日不多,无法照顾英子,更是因为他意识到英子要被迫长大,接受这个残酷的社会。
他深知自己无法为英子提供一个完美的世界,而英子的童年也将随着他的离去而逐渐消逝。
《城南旧事》以英子的视角展现了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通过她的经历,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和残酷。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他们的遭遇让人感慨万千。
秀珍和妞儿的悲惨命运,小偷的无奈选择,宋妈的痛苦经历,都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影片《城南旧事》是一部流露着亲情与分离的电影,影片并没有让人心魂驰荡的梦幻色彩,但是以一种趣味横生的猎奇性,一种平实而又能抓住人心的镜头,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城南旧事。
本片的导演是吴贻弓,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吴贻弓用自己的创作在电影中注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他的作品重视个人情感主义历史和现代道德话语呈现,鲜明地凸显了自觉创新意识,成功地将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实现了完美结合,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一个神志不清的女人,一个弄得满城风雨的小偷,一个跟随多年的佣人。
导演巧妙地用三个不同的人物把影片分成了三个部分。
影片《城南旧事》在电影画面“意象”的选择与创造、音乐音响的设计与运用,及“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上,均有独具匠心的探索。
电影曾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和1984年第十四届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等影片简介影片讲述着一段发生在老北京成立的故事,小女孩英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与神志不清的女人建立了深深的友情,牵引出了女人神志不清的原因和她丈夫的死因还有他的孩子妞。
搬家后遇小偷,无意间在别人认为鬼屋的院子里认识了他,再次牵引出了各家被盗的原因,和他偷盗的原因,他并不是好偷而是为了生存,为了弟弟的学费,家中佣人对英子和他弟弟如亲人般的照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佣人儿子的死和女儿送人而生死未卜。
雪上加霜的是英子父亲的死,为观众呈现出了一段亲人离别与亲情流露的故事。
一、影片叙事分析影片的故事情节,不是以一件事贯穿整个影片,而是用串联的手法,把小英子的生活,根据时间顺序,借用她纯真的眼睛看到的世界直白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没有多少功利性,不像现在的很多作品,到处充斥着铜臭味。
从演员到背景,都可以给人一个很淳朴的感觉。
京华古都的城垣颓院、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励志电影《城南旧事》剧情、影评城南旧事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1982年出品导演:吴贻弓主演:沈洁郑振瑶张闵·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南斯拉夫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在北京度过的25年可以说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
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
--著名女作家林海音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
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本片导演吴贻弓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1这部电影讲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英子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到北京城,往在北京城南惠安会馆附近的一个小院里。
英子在胡同玩耍时遇到了"疯女人"秀贞,英子很同情秀贞,并且帮助秀珍找到了她的女儿。
后来英子又遇到了一个小偷,并且和他成为了朋友。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后来英子的父亲患肺病离开了人世,英子也随家人一起离开北京回到台湾。
经历了种.种事情之后,英子长大了,后来家人都离开了。
整部电影展现的都是两个字:“离别”,所有的离别好像都没有办法去阻挡,英子是那么的无助,面对发生的事情她只能去学着长大。
电影中的小偷也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小偷本是善良的,只是无可奈何家庭的情况,才做了小偷。
小偷让英子要好好学习,不要像他一样??学习真的可以改变很多??孩子其实很简单,若能给他们一个简单地童年便是父母给予最好的礼物!物质是次要的,能像朋友一样看待他们更为重要。
电影中的英子是悲惨的.,她的心已经布满深沟了,电影看完了,我还沉浸在里面,也忽然感到自己多么幸福,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珍惜一切!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2惠安馆主要讲了“我”因为好奇,与惠安馆的“疯子”成为了朋友。
知道了“疯子”叫秀贞,也知道了她在她丈夫出远门的时间里生下了“小桂子”,可是因为她的母亲不同意,一气之下把“小桂子”仍到了城根底下,从此,秀贞见到谁就问看到“小桂子”了吗?所以人人都称她为“疯子”。
一次偶然的生病,让“我”知道了“我”的好友妞儿就是“小桂子”等到她们母女相认的时候也离“我”远去了。
“我”也被转到了别处去上学。
来到北京的第一个冬天里,我总是和宋妈一起去买菜,经过惠安馆,也总是看见“疯子”。
宋妈问过我不怕那个“疯子”吗?我没有回答,只是想:我为什么要怕?昨天她还对我笑了呢!要不是妈妈拉着我的手,我就会和她说话了。
从这一句话我能够体会到“我”是一个非常好奇的人,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阻挡“我”的好奇心,可是大人就不一样了,一心想着让孩子好,不让看这,不让问那的。
《城南旧事》影评《城南旧事》是一部令人感慨万千的电影,它以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历程。
这部电影让我在一个月前第一次领略到了它的魅力,而结尾处的泪水也证实了它对我内心的触动。
影片中的小英子是一个善良、敏感且比同龄人略显成熟的孩子。
她不畏惧邻居秀珍的神志不清,与她交谈,倾听她与一个学生的爱情故事,并得知秀珍有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儿小桂子。
她喜欢与唱戏的妞儿玩耍,也是因为小英子的缘故,揭开了小桂子就是妞儿的真相。
小英子的声音清脆悦耳,眼睛极大,模样天真无邪。
有一幕她在养鸡房里,喂着小鸡,时而发愁,时而微笑,随后又陷入了沉思,这或许是儿童在没有玩伴时的孤独吧?她与妞儿的对话让她重新露出了笑容,但那笑容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遐想。
童年时,我们常常会因为他人的哭泣而感同身受,妞儿向小英子哭诉自己被领养和虐待的遭遇,秀珍则问小英子:“你说我疯不疯?”小英子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泪光闪烁,她在感受着她们的同时,心中充满了疑惑。
小英子的父亲从不打她,但妞儿却遭受养父母的毒打,这让她感到困惑。
秀珍跪在地上,拉着小英子的手伤心欲绝,作为孩子,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件难以应对的事情。
小英子说她喜欢大海,虽然她无法准确描绘大海的样子,但她坚定地说:“反正我知道。
”这是孩子的天真与自信,也是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认知。
儿时的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明明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内心却坚信自己对某些事物有着深刻的理解。
小英子帮助小偷叔叔保守秘密,与他成为朋友,对他的行为感到迷惑,同时也为宋妈感到难过。
在病床前,她将报告单递给父亲,父亲问她考试成绩如何,她回答:“你自己看嘛。
”仿佛父亲亲眼看到的成绩会比她亲口说出的更加可靠。
父亲问她是否还记得上次被打的事,她回答:“打得好疼啊,想忘也忘不了。
”“你恨爸爸吗?”“不恨。
”大人打小孩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吸取教训,但同时又担心他们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在这里,小英子可能预感到父亲即将离去,眼中闪烁着泪水。
电影《城南旧事》观后感影评(12篇)《城南旧事》观后感1小学的时候,语文书后面有推荐书目,有一本是《城南旧事》——那是老师强烈推荐我们看的。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觉得有一种氤氲的旧日气息扑面而来,在漫天的尘埃里,悠悠然荡入几十年前的北京城。
那时车马很远,书信很慢,是我们已丧失殆尽的优雅岁月。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
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这是林海音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我们拨开时代的浓雾,看见童真的英子,还有她身边纯澈的朋友家人。
在孩童的眼里,怎样的世界都是美好的、干净的。
年,《城南旧事》被改编成了电影,毫不夸张地说,这几乎是改编电影里最成功的之一。
读书时想象的情形被导演情景再现了,用极其温柔的叙事娓娓动听地展开了旧日的故事。
还有那个聪慧伶俐又善解人意的英子也被小演员演得惟妙惟肖。
电影笼罩着散不尽的哀愁,浓烈的相思,采用串联的方式,把途经英子生命的过客都联系在一起。
经历了这些,她也终究成长为一个大孩子。
其他电影里挖空心思去追求的戏剧性在本片中毫无体现,没有一波三折,没有波澜起伏,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有的人会来,有的人会走,那些过客只会陪你一段路,还有很多很多是自个儿要独自走完的。
再次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仿佛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个下午,在驴子的铃铛声中,在佣人的告别声中,在冬日北京的暖阳中,我们的英子怀着无限的眷念,一步一步离开了她铭记终生的故乡。
而静止的祥和的北平也被留在了她的回忆里。
评《城南旧事》城南旧事影评城南旧事评分看过许多类似题材的电影,却不及这一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力大。
整个看完颇有一种荡气回肠、一气呵成的感觉,其中,女主角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强烈。
她纯真善良,聪明又不世故。
第一个故事秀珍母女的重逢开头与其原文相应和,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原文悲伤的调子。
构思极是精巧,三个故事,便把全文贯通了起来。
第一个故事便是秀珍母女的重逢。
秀珍住在惠安馆里头,她常常整天整天地做在门口,一直对人傻笑着,人们都认为她是疯子,那时的“我”很小,也不懂她们说的是啥意思,只知道秀珍总是对着我笑,让我觉得她不像是一个坏人,有一次,我偷偷摸摸走进了秀珍的眼前,我才知道原来秀珍不是疯,她只是太想念自己的女儿了,两人越处越熟,因为秀珍有着少女的纯真与母亲般的关怀,小英子有着纯真无邪的灵魂,两颗纯真的灵魂碰撞出了火花,英子了解到原来秀珍曾经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与北大的学生思康相恋,可是思康走了,从此了无音讯,还未婚配的秀珍一时为众多亲戚朋友所诟骂,父母不想让这些侮辱继续下去,便把秀珍送到海淀区去,把孩子丢在了西直门下,秀珍从此就只会天天做在惠安馆门口呆呆地笑着,整天只做这一件事,但是我一来秀珍就不一样了,会教我烧水,帮我涂指甲花,做好衣服量身板,又好像回复到了正常人的状态,秀珍跟我讲过小桂子后脖子那里有一块胎记,每次她都会说,要是我看到了小桂子,就把她带到这里来,妈妈从来没有抛弃她。
我和我的好朋友妞儿的初次见面是在店铺里,伙计当时叫妞儿给他唱个歌,妞儿不肯,伙计就不肯买东西给她,我当时就来气了,一把夺下酱油瓶,直接递给了妞儿,妞儿只对我腼腆地笑了两下,渐渐地,我们发现我们住的也近,可是妞儿很忙,她天天忙着给爸爸挣钱,还是要时不时地挨爸爸的打,妈妈也拿她出气,每次我们见面基本都是妞儿偷偷溜出来的时间,时间也很短暂,有一次,我们两人正在西厢房里看小鸡仔,妞儿突然就哭了,我几番询问之后,她才告诉我,原来她发现她不是她爸妈亲生的,是她爸妈捡来的,她决心离家出走,不打算回那个充斥着冷漠、打骂的家了。
诗化电影的扛鼎之作-----评《城南旧事》一、电影中的诗意作为一种电影类型,诗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臵。
它是来源于电影抒情本质的艺术形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
他们提出‚影片应该成为诗‛[1]的口号,努力探求新的电影形式,在电影中学习文学的传统,追求诗意的境界,排斥情节和叙事,主张‚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2]把诗意的电影当作他们的创作主旨。
苏联蒙太奇学派在电影诗意上也作了有益的探索。
他们通过隐喻、象征、节奏等诗歌的形式以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把隐喻蒙太奇发挥到极致,普多夫金则在《母亲》中以冰块解冻的镜头有效地实践了诗意蒙太奇,二者都成为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
他们的作品也被称为‚蒙太奇诗电影‛。
皮〃保〃帕索里尼在1965年发表《诗的电影》一文。
帕索里尼在文章中分析了诗的电影的概念,他指出,诗的电影是以创造风格为根本出发点的。
因此,电影的诗意可以说是一种风格样式。
中国也有着自觉的寓诗寓情的传统,从1948年费穆的《小城之春》到谢铁骊的《早春二月》,中国电影中的诗情风格越来越鲜明,逐渐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风格特色。
真正能称得上诗电影的电影作品,除了具有诗一般的风格外,多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作为影片的中心,故事简单,结构单一,在结构、节奏、意境上都蕴涵着浓浓的抒情性。
1、诗的结构帕索里尼在《诗的电影》一文中指出,电影的本性具有强烈的梦幻性,因而电影是诗的。
帕索里尼反对传统的决定论和中心主义叙事,他认为电影中的叙事应该是主观化、暧昧而梦幻的。
在这里,语言被放臵到比事件更重要的位臵,其强悍性与丰富性构成了影片最具有震撼性的力量。
这就是他所说的诗的意义。
[3]传统的戏剧电影,通常具有复杂的线索和结构,事件与事件之间是按因果关系以激烈的内部冲突推动着向前发展的,在起承转合间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而诗电影摒弃了戏剧式的叙事方式,摆脱了事件的外部冲突和激烈矛盾,全片以人的情绪或者感受为主要描述对象,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形成了自然本真的非线性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电影更加接近电影梦幻诗意的本性。
《城南旧事》最为典型,影片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通过主人翁小英子的经历把三个互无关联的故事串在一起,以浓郁的离别之情贯穿始终,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深深的相思‛,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效果。
观众跟随着电影的故事回到了20年代的北京,经历了一场回忆和成长、友情和离别的真挚体验。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秀贞和妞儿的,第二个故事有关小偷,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小英子家的佣人宋妈。
三个故事独立成段。
除了宋妈的故事同其他故事略有交错外。
其余全部采用了封闭式的结构,而结构内部,有着故事应有的起始、发展、高潮。
而帕索里尼所说的‚自由的、间接的话语‛,是一种‚基本上是非理性的方式看世界的‘第一人称’语言‛。
[4]《城南旧事》正具备了帕索里尼所说的‚自由的、间接的主观化‛。
故事从作为未成年人的小英子的回忆开始叙述,以她的视点及反应作为叙事的线索。
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凡是小英子看不见的、听不到的,影片都不予以表现。
而作为影片的真正叙述者却是摄影机镜头,小英子本身也成为摄影机镜头的叙述对象。
小英子独特视角作为内视点,和摄影机的外视点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
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2、诗的节奏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在‚纯电影‛中对电影节奏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
莱翁〃慕西纳克在《论电影节奏》中说,节奏是‚作者在时间中固定给予画面的地位‛,‚节奏并不单纯存在于画面本身,它也存在于画面的连续中。
电影表现的大部分威力正是依靠这种外部节奏才产生的‛。
[5]‚节奏是一种心灵上的需要,它通过一种下意识活动补充了人的空间感和时间感。
‛ [6]因此,为了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时空概念,诗电影显然非常重视节奏,以便通过影片的节奏运动来打动观众的情感。
节奏是影片风格的重要元素。
诗电影追求自然流畅的节奏,因此画面显得从容不迫。
导演在《城南旧事》的节奏中表现出一种节制,在‚淡‛的境界中追求从容与舒缓。
所有的矛盾冲突都被淡化,反映出的都是日常生活的点滴,自然而真实。
小英子和秀贞的几次接触,和小偷在聊天中生发的友谊,以及宋妈对英子一家人的悉心照料,都是在一种自然祥和的气氛中娓娓展开。
影片在强烈的情绪爆发点仍然有所节制,例如每段故事的离别和英子父亲的去世等等。
观众都只能在小英子忧郁的眼中找寻到淡淡的忧伤。
小栓子的死,电影也只是一语带过。
导演没有采用惯用的手法,用短镜头闪回宋妈的回忆,甚至没有过多的言语,连冲动的哭泣声都极力压制。
而就在这平静的镜头下,我们感受到其中隐含的巨大悲哀和情感涌动的强烈节奏。
这里,外部节奏的舒缓与内部节奏的紧张,在影片中形成了鲜明的内部张力,构成了影片由始至终统一的抒情基调。
再者,影片使用大停顿和长镜头来创造节奏。
而且每次采用大停顿和长镜头时,镜头摇移的速度,持续的时间都大致相同,形成了全片既充满变化,又整体统一的节奏。
[7]正像慕西纳克所认为的那样,电影主要依靠节奏来引起观众的联想。
导演在人物对视的时候多采取停顿的方式,例如小英子和爸爸的对视,小英子和秀贞的对视。
尤其是在妞儿告诉小英子她并非父母所生的时候,影片采取了相对较长的停顿。
两个小孩默默无语的对望,既表现出主人翁纷乱的内心世界,又给影片造成了自然的节奏,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
而长镜头的运用上导演也颇具特色。
宋妈最后骑着毛驴远去的背影,导演用固定镜头拍摄,直到宋妈消失在暮霭中,通过小英子的视角充分表现出她的不舍和难过。
诗歌具有重复比兴的抒情特征。
诗电影通过重复手法的运用,创造出诗意的节奏,造就了一唱三叹、余音不绝的艺术效果。
吴贻弓在《城南旧事》中,对艺术的重复进行了有意味的探求。
影片通过对‚景的重复‛、‚音乐和音响的重复‛、‚节奏上的重复‛、‚叙述上的重复‛完成了电影的诗化。
[8]井窝子、井台打水,电影以不同季节的画面出现了四次,在井水的缓缓流动中,充分表现出在时间岁月的流逝中,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而学校钟声响起,学生从学堂跑出的镜头也反复出现了四次,唤起观众对于童年的回忆。
主题音乐《送别》从头到尾八次出现,由不同的乐器演奏,在一个情节过渡到下一个情节之间,‚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主题旋律都会适时响起,奠定了影片离别和哀愁的基调。
而小英子那双动人的大眼睛,电影以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间段多次重复,形成了影片强有力的画面语言。
重复镜头多半不是普通的叙述因素,不是情节发展过程的普通环节,是经过强调的‚形象‛、现象或事件,隐喻的或‚概括‛的形象。
[9]导演正是利用这种重复的‚形象‛创造出脱俗的审美意境,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诗化效果。
3、诗的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中国自古以来在诗歌艺术中就追求传神的境界。
诗电影作为一种诗化的风格,深刻地吸收了中国意境美学的传统,在电影中通过对画面、声音、色彩、语言等电影元素的利用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情景交融,即在叙事中,把抒情和景物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理时空与自然时空的统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10]景物已经成为诗电影中至关重要的镜头语言,对意境的营造,甚至于人物的塑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景色的诗意正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深层涵义。
《城南旧事》中,那蜿蜒的长城、负重的骆驼队、古老的孔桥、屋檐的铃铛,无不带着回忆的暗黄色,带着故都北京的沉重感。
而秀贞家雅致的月亮门,和小偷藏东西的荒园,也都为人物的活动设臵了适宜的环境。
同时,环境景物也起到了烘托人物性格的效果。
小英子和妞儿嬉闹时,晃荡的秋千、欢蹦乱跳的鸡雏,无不衬托出孩子天真活泼的个性。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诗歌中的审美意境。
《城南旧事》正是通过对艺术‚留白‛的运用,欲语还休地营造出了诗画合一的优美境界。
庭院里,秀贞拉着小英子讲述着她和思康相遇相爱的故事。
而电影并没有按照戏剧电影的常规模式,再现思康的形象,闪回二人相遇的过去,而是在现实时空中,伴着秀贞抒情的画外音,把镜头在四合院的门窗、庭前的花草间缓缓移动,留给观众无穷的韵味,通过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造成了艺术和心理上的留白。
而秀贞和妞儿的死,电影也没有直接表现出来,只是通过火车的轰鸣和小英子的呼喊来烘托悲剧的气氛,最后通过报童喊叫的画外音向观众揭示出秀贞母女的最终命运。
电影中留白的运用,给观众留有思索的余地,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观众的审美能动性,促使观众进行再创造。
帕索里尼认为电影语言先天就具有主观抒情的诗性。
诗的语言是电影中意境营造的重要手法。
《城南旧事》以诗一般的电影语言讲述了小女孩林英子的成长故事。
影片的对白含蓄而富有诗意。
影片的开头,伴着老年英子略带沧桑的画外音缓缓而出,一开始就给影片奠定了优美抒情的基调,创造出有效的时空间离效果。
再如,小英子反复吟诵的‚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海面上,张着白色的帆‛,小偷问小英子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小英子回答他,‚我分不清海和天,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这些清新隽永的文学性语言对影片诗歌意味的创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此之外,谢里说过:‚诗的语言的基础是隐喻性‛,它是‚诗的风格的显著特征‛。
[11]因此,隐喻是诗的重要修辞手法,也是诗电影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马赛尔〃马尔丹对此下了明确的定义:‚所谓隐喻,那就是通过蒙太奇手法,将两幅画面并列,而这种并列又必然会在观众思想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其的是为了便于看懂并接受导演有意通过影片表达的思想。
这些画面中的第一幅一般都是一个戏剧元素,第二幅(它一出现便产生隐喻)则可以取自剧情本身,并预告以后的故事;但是,它也可以同整个剧情无关,只是同前一幅面建立联系后才具有价值。
‛[12]诗电影往往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段达到它梦幻般的效果,借以传达作者的主体意识。
《城南旧事》中,当妞儿伤心地说要去找亲生父母的时候,导演运用蒙太奇加入了具有象征意味的空镜头。
镜头转向窗外,拍摄屋外倾盆的暴雨。
狂风暴雨既象征了秀贞对丈夫对女儿澎湃的思念,又象征了小英子对离别的悲哀,更是暗含把母女二人的死推向高潮的意味,形成了一幅悲怆凄凉的画面。
影片末尾,在《送别》歌声的伴奏中,小英子的眼睛化成香山的大片红叶。
导演通过反复叠化的红叶,寄托了小英子的哀思。
这个结尾的隐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长达五分钟的时空意境中,影片达到了情绪的高潮。
二、电影中的女性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思潮在电影领域的反映。
形象批评是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
她们通过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出女性在父权/男权文化下的被压迫和被损害。
从中国电影诞生起,女性形象就被塑造为温柔贤惠、吃苦耐劳的传统女性,这是男性话语下按照男性审美标准所建构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