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再别康桥_2
- 格式:docx
- 大小:13.63 KB
- 文档页数:4
《再别康桥》徐志摩全文及解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深受读者喜爱。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用三个“轻轻的”,营造出一种轻盈、柔和的氛围,仿佛他的离去是如此的悄无声息,不愿惊扰这宁静的康桥。
“作别西天的云彩”,则将西天的云彩作为告别的对象,赋予云彩以人的情感,使整个场景充满了诗意。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金柳在夕阳的余晖下,宛如美丽的新娘,其在水中的倒影更是摇曳生姿,让诗人的心湖泛起涟漪。
这里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金柳写得生动而迷人,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美景的深深眷恋。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摇曳,仿佛在向诗人招手。
而诗人甘愿做一条水草,融入这康河的柔波之中,可见他对康桥的热爱已经到了极致,渴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一潭清泉在诗人眼中如天上的彩虹般绚烂,然而却又如此虚幻易碎。
那些曾经的梦想如同彩虹一般,在现实中被揉碎、沉淀。
这里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课文原文再别康桥课文原文《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课文原文,一起来看一下吧!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首先,关于教学终点的选择和教学起点的辨认。
作为现代抒情诗,其教学内容自然是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这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诗人是如何抒情的”。
这也成为本课的主问题。
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诗人的情感。
同时,体察教学的起点非常重要。
《再别康桥》不仅出现在初一年级的教材中,也出现在高一年级的教材中,二者的起点存在明显的区别。
对初一学生而言,现代诗还是陌生事物,他们只能读出整体上的感悟,在深入文本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为学生搭建走进文本的台阶。
所以,本课教学内容不仅是感悟诗歌的情感,而且还要介绍一些阅读现代抒情诗的方法。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这一方法应该是贯穿始终的。
所以,在学生品析诗句的过程中,我一直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
为此,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个自学活动,即小组自主学习第5—6节,在讨论其情感的基础上,以朗读的方式将这种情感呈现出来。
可以说,朗读是诗歌教学的一把钥匙。
但同时,仅仅依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还难以在字里行间体悟情感,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往诗歌的语言里走,所以,我分别采用了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法,对整节内容进行改写的方法,让学生领略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发挥想象,将简短的诗句转换为画面,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诗歌的意境之中。
《再别康桥》逐节讲析《再别康桥》逐节讲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逐节讲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美丽的意象,淡淡的哀愁《再别康桥》课堂实录郭文磊老师的这节课,有许多亮点。
首先,从教学目标可以看出,郭老师能从课标出发,分析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又具有针对性。
其次,从师生对话内容、教师引导点拨可以看出,郭老师语言亲切,精神饱满,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再次,老师的点拨、引导适时、到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拨云见日的效果,尤其是引导学生自主性地创造情境,使得学生思维不停跳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另外,从学科特点来看,郭老师特别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教师的范读更是锦上添花。
记得张敬军老师曾经说过:评课有三问。
第一问,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吗?第二问,教师的主导作用提现了吗?第三问,文章的主要价值实现了没有?很显然,这节课,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涨,体现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提供的帮助合理且适时,依据文体特征,让学生不仅享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也得到学习方法,知识的积累。
由此,表明这节课的确是一节成功的展示课,但任何一节课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本节课或许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分析、引导得可以更加深入。
【教学过程】一体会离别,走近康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在正式讲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这样几幅图片。
(展示课件:三张课件,都是学生在初中的母校照片。
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师:从同学们刚才激动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大家一定非常爱自己母校。
那你还记得初中毕业时的情形吗?生:记得,我都哭了。
/我拍了很多照片/老师把我们送到了学校门口/好多同学都哭了……师:是不是很舍不得啊?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也许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才会变得更加多情和可爱。
今天,我们也跟着徐志摩的脚步,一起再别他的母校——康桥。
二分析意象,品味诵读师:首先,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再别康桥》原文以及赏析《再别康桥》原文以及赏析真正的枭雄同样让英雄敬重!我永远敬重徐志摩,也爱他的《再别康桥》!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再别康桥》原文以及赏析,更多热点杂文阅读欢迎访问(/wenxue)。
【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诗歌欣赏】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赏析(一)徐志摩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情如水清爽。
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
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赏析(二)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再别康桥》原文及其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及其赏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原文及其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作赏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再别康桥》的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简介: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再别康桥》徐志摩原文及赏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三个“轻轻的”,节奏轻柔舒缓,奠定了全诗宁静、和谐的基调。
诗人以轻柔的动作和悄无声息的姿态离开,如同一片云彩般轻盈,不带来一丝惊扰。
这种轻盈的氛围与离别时通常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既对康桥充满眷恋和不舍,又试图以一种优雅、平和的方式告别。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赋予了金柳以生命和美丽。
那在波光中摇曳的金柳的倩影,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中,引起心中无限的柔情蜜意。
这里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金柳的美丽姿态,更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招摇,这种无拘无束的姿态让诗人心生向往。
他甘愿做一条水草,融入康河的柔波之中,与康桥融为一体。
《再别康桥》徐志摩全文及解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以一种轻柔、舒缓的语调,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诗人用“轻轻”这个词,仿佛是怕惊扰了康桥的宁静,也体现出他对康桥的不舍与留恋是那样的小心翼翼。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把西天的云彩当作告别的对象,给人一种优美而又空灵的感觉。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里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地写出了金柳的美丽与婀娜多姿。
那在波光中摇曳的金柳的影子,也深深地印在了诗人的心中,足见诗人对康桥景色的喜爱之情。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招摇,诗人甘愿做一条水草,融入这康河的柔波之中,表达了他对康河的眷恋和渴望与之融为一体的愿望。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在诗人眼中如同天上的虹一般美丽。
然而这美丽却如同浮藻间揉碎的梦,虚幻而又易碎,暗示着诗人美好梦想的短暂和易逝。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想要追寻曾经的梦想,撑着长篙向更深处探索。
在这美好的夜晚,满载着一船的星辉,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声高歌。
这一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再别康桥》课文详细解读《再别康桥》课文详细解读再别康桥徐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1节,点明全诗的主旨,这一次“再别康桥”,不是告别母校,不是告别友人,旨在“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吟咏自己只身悄悄地来到康桥,想要悄悄地和“西天的云彩”话别。
“云彩”是美丽的,也是虚无飘渺的,诗人临别康桥有什么悄悄的话儿不事张扬,只能独自向“西天的云彩”倾吐衷肠?诗开头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虚无飘渺、迷茫朦胧的境界。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第2节,写柳树的倒影。
在那四、五月间的艳丽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把康河岸边的垂柳镀上了一层金色,那婀娜多姿的柳条儿随着柔风轻轻地摇晃,宛若一位娇艳柔美的新娘。
美丽的倩影倒映在粼粼的波光中,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在文字里,在诗句中,浸透着诗人甜蜜的眷恋和无限的喜欢。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诗人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
但从“金柳”、“新娘”、“艳影”这几个词来看,那一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也许或多或少和女性有关联吧。
软泥上的青(1)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注](1)青:绿色的水草,,xìnɡ。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
在康河细腻光滑的软泥上,散布着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水草,它们随着清粼粼的水波在水底招摇,“招摇”即“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绿油油的水草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自在地摇晃着身子,乐吱吱、笑呵呵,好像天真活泼的小精灵快乐逍遥!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心为物役,物我两忘,情愿做一条康河清波里的水草。
作者通过“招摇”一词,把水草人性化了,生动地写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由,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留恋。
那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第4节,写阴下的清潭,即拜伦潭。
《再别康桥》内容分析一、第1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
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
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二、第2节至第6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1、第2~4节中,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
这几段中两个暗喻用得很好: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
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
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令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的轻涌、清澈。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别康桥》课文内容《再别康桥》课文内容《再别康桥》清新隽永的诗如音乐,节奏轻柔委婉,伴着情感起伏跳跃。
徐志摩用他含羞草般的触觉去感知爱情。
这浪漫随不能成为现实,但却能如康桥般静静流淌。
全诗共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写康桥之美。
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清荇、榆荫下的一谭,构成了一幅宁静、秀美的大自然的画面。
在世人的眼中,康桥美得如同“西天的云彩”。
事实上,康桥的自然景观固然美,但并非天下第一、举世无双。
这种景色在英国、在欧洲、在中国其他地方也能找到。
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独钟、深深眷恋呢?恐怕有两个原因。
第一,康桥之美是与诗人在此生活过的美好青春回忆交融在一起的,并因诗人必须离去天各一方而更加在其心目中增添价值。
第二,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自然景观因人文氛围而更显其美。
因此,诗人描画的自然美的背后有知识之美、智慧之美的支撑。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康桥在诗人心目中是西方文化的象征,也是诗人信念与理想的象征。
总之,康桥之美不能单从自然景物的客观方面去理解,他应该是客观景物与诗人个人经历、主观情感甚至政治文化理念的一种契合。
其次是写出了诗人的心绪之乱。
在平和舒缓的抒情基调中,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不平静的,甚至是多种感情因素混合与交织的,难以弥平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冲突。
当然,这种纷乱的思绪在诗中的表现是通过意象的象征和暗示的语言含蓄的表达的。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的形象是变幻不定的,心头的感觉是波动荡漾的,暗示出心境的不平静。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萍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彩虹是诗人“理想”即“梦”的象征,但它竟被“揉碎”在“沉淀”,这是诗人心绪之乱的主要投射的象征性写照。
结合诗人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反感与消沉的思想情绪,可以体察到他那种热情衰退、理想幻灭、愁思欲罢不能、情怀欲舒难展的心绪。
再次是写离别之怅,康桥曾寄托着诗人多少美好的回忆,多少甜蜜的梦想,多少青春的岁月。
正如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问中所说的:“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种甜蜜的洗礼,……我敢说的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界是康桥帮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第一册再别康桥
【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3、了解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1、意象的含义、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解与背诵相结合,辅以电教手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新课
1、再回广州;
2、叶的事业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
”(清•王国维)
②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①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
忧愁。
②“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2、(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
(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
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
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3、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
留恋。
(拟人)
4、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
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
(为什么)
5、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
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陶醉)
6、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
伤感。
7、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①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轻轻的(忧愁)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②徐志摩的艺术风格(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评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
)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
)
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
八、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以至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