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课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26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第一讲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流域)《长城》壁毯陈列于联合国。
表现了居庸关长城的雄姿。
以千山万壑象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晨光灿烂象征古国新貌。
晨光将长城映成金色,象征祖国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故宫太和殿(最大宫殿):大、深、高、庄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渔、樵、耕、读文化方式:大足石刻(重庆)文化心理——包容,博爱:儒,释,道儒释道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儒)酒(道)豆腐(佛)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民俗。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河上图》(十字绣)。
2005年七月十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交价2.3亿(2吨黄金)圆明园大水法。
文化类型:中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即纹,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所以经天纬地曰文。
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在甲骨上的纹——刻在陶器上的纹——刻在青铜器上的纹——皿文。
高层次的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明: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就过程而言,文化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影响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广义的文化: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
)狭义的文化:中华。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1.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五常道德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仁指的是关爱他人、善待他人;义指的是正义和公平;礼指的是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智指的是智慧和学识;信指的是诚实守信。
3. 孝道和家族伦理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孝道和家族伦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孝道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道和无为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原则,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陀与佛教教义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谛”和“八正道”的教义。
佛教教义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可以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文化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北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书籍(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4、民族风俗、习惯、节日。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自然精神:天人关系,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始原,“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
《庄子》强调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3、奇偶精神:阴阳、奇偶、五行、八卦、中庸、一分为二观察山的向阳和背阴面和风向,铸造了阴阳的范畴。
奇与偶:贯穿了相生相克、抑损并补、安危、动静、左右、上下、盈缺、贵贱、尊卑、情思、知行等概念。
中庸是一,是奇,它排除“不及”和“过”,是从排除“二”个极端得出的“一”。
4、会通精神: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消化吸收来丰富自己先秦时期各学派相互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
善于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如佛学的发展。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现代价值一方面是表层的,具有普及性,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另一方面是深层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古器物以及书法、绘画等蕴含的历史和美学内容有一定意义的永恒性。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第四节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第五节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社会制度:七辅、六相、三公、四史、百官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一、中国生产性经济的特点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农业地位高于畜牧业3、原始农业发展有阶段性二、北粟南稻1、北粟由野生植物狗尾巴草培育而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2、南稻由野生稻培育而来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三、家畜饲养业新石器时代驯养了猪、狗、鸡,之后是水牛、黄牛、绵羊、山羊 四、定居与农业关系密切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促进了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非遗传的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道德、美学、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部实践成果的总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财富和物质产品,如建筑、食品、工具、器皿、艺术品等。
精神文化:是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文化纲领,意识形态,传统风俗等。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从原始社会到商代原始社会:原始氏族文化。
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龙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长期演变过程中,龙逐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从春秋到战国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思想的兴起。
《周易》的创作和发展。
《论语》的创作和发展。
齐东野语和战国策。
3.从秦汉到唐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道家和儒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国内的传入和融合。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从元明到清代元代:本土文化和外来蒙古文化的融合。
明代:文艺复兴,以唐宋八大家为主。
四书五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清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均有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制度改革。
5.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学改革,思想解放,文化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崛起。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 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3. 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包含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体系。
4. 文化的思想性:中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度和广度。
5. 文化的艺术性:中国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6. 文化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日益现代化。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教育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五】中国古代文学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中国文学源远流长Ø《诗经》(《风》《雅》《颂》)Ø“诗教”(六艺之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Ø魏晋文学“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Ø文学——科举制的内容¡2)中国文学作品各类多---“经、史、子、集”Ø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中华民族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文学ü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ü维吾尔族叙事长诗《福乐智慧》ü傣族《召树屯》ü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ü蒙古族叙事诗《嘎达梅林》¡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互相补充,使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诗歌,中国文学中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
¡楚辞是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的光辉代表,即是伟大的诗人屈原。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
¡创作方法,《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汉魏六朝产生了新诗体——乐府·内容:强烈的现实感——重要特点《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五言、七言诗¡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沈约“永明体”古体诗、近体诗(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词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宋代,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
¡南宋后期,出现以“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语言形成的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选修课笔记文化研究的价值课程基本介绍文化的本意是以人为本,“文”包括了天文、地文、人文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重新解读的核心为:“易”、“道”。
其中该观念的典型表述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了阴阳对立同一观,同时其同一建立于中庸、中和。
文化的三种属性及其价值认知价值。
文化问题实际上是国情问题。
教育功能。
文化问题就是人文素质问题。
文化就是以文教化。
应用功能。
文化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社会资源。
资源是一切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文化经济学》–“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文化营销孔府家酒,红豆服装。
文化精神的概念:文化:人们约定俗称的思想观念的总和。
文化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
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
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和挂念,是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民族精神是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是属于价值判断中的内容。
以人为本核心概念:以人为尊,以民为贵,以仁为本–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有道德而动物没有?如何看出个人局限性下的道德。
儒家学说认为人在天地万物中占主导地位,而道家学说认为人在天地万物中占重要地位–齐万物。
凭什么说以人为尊?并不赞同,更认为是齐万物的思想是可取的。
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博爱人权中国的人文主义以伦理为基础,西方的人文主义以法制为基础。
崇德重义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持中贵和中庸之道是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
中庸是不走极端,两端的融合。
中庸使中华民族缺少了一种竞争、冒险的元素。
直接体现在“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之上。
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异是中国古典文学强调有一个圆满的收尾,而西方文学则多产出悲剧。
这和持中贵和的根本思想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大部分喜欢以喜剧收尾。
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指导人实事求是,但是却忽视了纯粹理性的价值,容易导致实用主义。
其思想境界有着较深的限制。
《中国传统文化概览》知识点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概览知识点梳理1.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2.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仁爱、和谐、忠诚和孝顺。
-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家庭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追求个体与宇宙的融合。
- 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和“无为而治”。
- 道家文化对中国哲学、医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儒释道三家合一- 儒释道三家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表示这三种思想流派在中国文化中相互融合。
-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释道三家互相借鉴、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
5. 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包括语言、文字、宗教、民俗、音乐、戏剧、美术等方面。
-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身份的象征。
6. 传统节日与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 这些传统节日和俗不仅是人们欢庆和交流的桥梁,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7.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重要的文化任务。
-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继续发扬光大。
以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览知识点的梳理,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维护国家文化自信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最新最全)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第一部分《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绪论事关人文以化为天下第一节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叠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氰化钠,载于《极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认知:1.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居多的艺术文化??马克思指出:1.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2.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二、分类与结构(一)(一)物质生产文化(二)(二)制度行为文化(三)(三)精神心理文化三、三、功能(一)(一)记录功能(二)(二)认知功能(三)(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四)教化功能(五)(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荟一二、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学说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人生的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认为,人生理想境界就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就是仁。
第一章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互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完整氏族公社变成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制度国家构成(自然经济起至同意促进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一、写作思路(一)基本内容: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
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
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
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
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
”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
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
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
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
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
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
“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和总结。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华夏文明,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儒家思想的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传承。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佛教、道教等外来文化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义强调道德准则和正义观念;礼则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智则是指智慧和学问的追求;信则是指诚信和守信的重要性。
这些核心价值观贯通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易经》、《尚书》、《礼记》等典籍。
这些经典著作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中国音乐以古琴、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强调音乐的韵律和情感表达;中国舞蹈以古典舞和民间舞为主要形式,注重舞姿的优美和舞蹈的表达力;中国戏剧以京剧、豫剧等为代表,强调角色的表演和唱腔的演唱。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都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华传统文化笔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宝贵遗产,包含了广泛而深厚的内容。
从古代的礼仪、音乐、绘画、书法到哲学、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思想,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礼仪。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准则。
礼仪规范了个人行为举止,培养了人们的自律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古代的礼仪仪式繁多,如婚礼、葬礼、宴会等,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规范和仪式,以展示个人的品格和社会的秩序。
音乐和舞蹈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认为音乐是与天地相通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调和人心,增强人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中国传统音乐有其独特的音域和节奏,常以传统乐器如古筝、琵琶、笛子等演奏。
舞蹈则是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势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绘画和书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绘画追求意境和抒发情感,常常通过山水、花鸟等元素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观察。
书法则是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笔画的运用展示了作者的个性和情绪。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也非常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学派。
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强调仁爱和孝道;道家思想关注个体的修养和内心的安宁,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自在。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丰富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和儒教。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指导作用,帮助人们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
总的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的独特文化,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古代中国概况第一节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地理环境】农耕生产是其主要的经济方式。
中国的古代文明,其性质是农业文明,这是一种早熟型的人类文明。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延续没有中断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结构是“多元一体”的。
中国文化以我为主。
【先秦文化】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发展由萌芽到初具体系规模的时期。
夏、商、西周史称“三代”,“三代”是统一的、宗法性的王权专制国家形成发展的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文化大发展并形成初步体系和规模的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促成了战国时期经济的大发展。
【先秦文化】秦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无论是疆域的开拓,还是政治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文化发展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层次,尊奉法家思想,并实行博士官制度,试图调和法家思想与黄老、儒学的关系,但终究由于法家思想的偏狭和酷刻,最终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惨祸,归于失败。
汉朝初立,但这毕竟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
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学受青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的价值观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灵魂。
汉代还产生了中国自己的民族宗教——道教。
儒学与道教一雅一俗,一上一下,遥相呼应,对中国的传统社会持续地发挥着文化教化功用,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作用。
秦汉还是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士族文化的兴盛和民族间文化的冲撞和融合。
玄学是士族的学术化。
玄学清高孤傲,清通简要,精妙雅致,超凡脱尘,是士族形象的学术化。
摆脱了汉代经学庸俗实证的特点,进入了重抽象思辨的玄妙境界。
【隋唐文化】在学术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家思想竞相斗艳。
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建立了此后宋明理学的体系。
隋唐文化以其宏大的气象向世界展现了它的自信。
【宋辽夏金元文化】与北宋卑弱的对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文化的兴盛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一、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精神追求的一种综合体。
它包括了中国的语言、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建筑、服饰、风俗习惯、饮食等各个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1.历史悠久: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传统和智慧。
2.多元融合:中国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综合体,吸纳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
3.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国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4.尊重传统价值观念:中国文化注重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强调孝道、礼仪等传统价值观念。
5.注重中和思维:中国文化强调平衡和谐的思维方式,追求中庸之道,崇尚“道法自然”的理念。
三、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2.礼仪: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3.诚信:强调诚实守信的品德。
4.忠诚:对国家、家庭、友谊等具有忠诚精神。
5.中庸: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2.文化活动:文化节庆活动、文化艺术表演等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方式之一。
3.传统技艺保护:对传统手工艺、戏曲、音乐等进行保护和传承,以确保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4.文化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借鉴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
5.现代化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总结: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具有多元融合、历史悠久、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注重中和思维等特点。
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需要通过教育、文化活动、传统技艺保护、文化交流和现代化发展等途径。
中国文化概论李山笔记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探讨中国文化的课程,以下是李山对此课程
所做的笔记整理:
1.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
期的文化遗产包括陶器、石器、琉璃、编织品等等。
2. 在古代的时期,中国文化主要是农耕文化,农民是中国文化
的主要代表人物。
同时,中国古代的文化也与宗教密切相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3.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非常重要,它强调社会道德的重要性,提倡孝道、忠诚、谦恭、正直等等。
4. 在中国文化的艺术方面,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剧场等
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5. 中国文化中的节日也非常多,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
明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6. 中国文化中的食物也非常丰富,以米饭、面食、蔬菜、豆制品、鱼肉等为主要食材,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也非常重要。
7. 现代的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产业正
在蓬勃发展,包括电影、音乐、时装等等。
8. 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中国文化需要付出
长时间的学习和努力,也需要尊重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课笔记前言一、文化的涵义:1、中国古代的文化:“文”:指的是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中首次提出。
后来引申为文字、文章、修养、法律、条文、美德和德行。
“化”指的是(1)、教化(2)、生成(3)、造化“文化”一词开始于西汉,是“以文教化”的意思。
直到五四运动才与现代的文化的意识相同。
2、西方的文化他是人文的、宗教化的文化。
(1)、牛津字典的文化主要是栽培技术和生产技术。
(2)、1971年英国的学者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解释了文化一词为文化、知识、信仰、道德、法律、艺术和习俗以及个人的作为与社会成员的复杂整体:强调作为精神文化的涵义,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3)、1952年美国学者发表的《文化概念》一书中提出文化即是人类的行为产物又是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3、文化涵义:《中国文化史断想》中提出夫人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和统一自然不紧指的是自然界也包括人类自己,文化的实质性涵义就是“人化”或是“人类化”,是人类改自然逐步实现自己所产生的观念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的文化学术界称为是大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化即是人类运用各种物质材料加工而成的器物、技术和非人格话的客观物精神文化是虚体文化,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够或者是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文字符号表现的出来的精神、人格的主观东西大文化的四层说:(按照形态文化学依次分类)(1)、物态文化层:指的是物体形态文化,属于实体文化。
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成果的总和,它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为目的,反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2)、制度文化层: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各种社会规范,规定了人民必需遵守的一些基本的制度,反应了一系列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指的是行为模式,大多是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常常以民俗、风俗的形态表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区特征它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二)、形式典型化,模式化(三)、时间上一代传一代,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4)、心态文化:所谓心态文化指的是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大致相当于社会意识,它分为社会心理(具有暂时性和流动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经社会学家系统加工的,以物化形态固定下来,传播天下的社会意识)总的来说:四个层次也不一定是分开的,它们也有交叉的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二】礼仪、百家思想一、礼仪概说1、什么是礼第一,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第二,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第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第四,礼是统治秩序。
第五,礼是国家典制。
第六,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第七,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礼的定义”2、为何作礼《说文解字》:“俗,习也。
”指生活习惯。
环境的多样性造成了民俗的多样性。
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
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
首先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
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
二者可以统称为“礼”。
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周公制礼作乐,是建立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开端,其后经过孔子的提倡和荀子的发挥,“礼”形成为一个博大的体系,不仅包括政治制度,而且包括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礼不再是仅仅对统治者的要求,也是对有知识的“君子”的要求,成为全社会成员取齐的标准。
儒家“因俗制礼”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就地貌而言,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
二是“施十有二教焉”:辨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施以阳礼、阴礼等十二教。
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移风易俗,走近文明。
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
中华文明,在古代即已声播海外,这种传播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文明本身的力量。
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
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课笔记前言一、文化的涵义:1、中国古代的文化:“文”:指的是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中首次提出。
后来引申为文字、文章、修养、法律、条文、美德和德行。
“化”指的是(1)、教化(2)、生成(3)、造化“文化”一词开始于西汉,是“以文教化”的意思。
直到五四运动才与现代的文化的意识相同。
2、西方的文化他是人文的、宗教化的文化。
(1)、牛津字典的文化主要是栽培技术和生产技术。
(2)、1971年英国的学者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解释了文化一词为文化、知识、信仰、道德、法律、艺术和习俗以及个人的作为与社会成员的复杂整体:强调作为精神文化的涵义,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3)、1952年美国学者发表的《文化概念》一书中提出文化即是人类的行为产物又是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3、文化涵义:《中国文化史断想》中提出夫人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和统一自然不紧指的是自然界也包括人类自己,文化的实质性涵义就是“人化”或是“人类化”,是人类改自然逐步实现自己所产生的观念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的文化学术界称为是大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化即是人类运用各种物质材料加工而成的器物、技术和非人格话的客观物精神文化是虚体文化,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够或者是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文字符号表现的出来的精神、人格的主观东西大文化的四层说:(按照形态文化学依次分类)(1)、物态文化层:指的是物体形态文化,属于实体文化。
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成果的总和,它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为目的,反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2)、制度文化层: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各种社会规范,规定了人民必需遵守的一些基本的制度,反应了一系列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指的是行为模式,大多是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常常以民俗、风俗的形态表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区特征它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二)、形式典型化,模式化(三)、时间上一代传一代,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4)、心态文化:所谓心态文化指的是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大致相当于社会意识,它分为社会心理(具有暂时性和流动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经社会学家系统加工的,以物化形态固定下来,传播天下的社会意识)总的来说:四个层次也不一定是分开的,它们也有交叉的情况。
2、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观念和意思形态成果,它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组成的重要部分,又称为小文化。
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民获得的能力三。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改造自然以及人民本身的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成果。
(1)、“中国”在中国古代制的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区概念,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国”在秦汉时期指的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中国现有的版图为基础。
(2)、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始主体(3)、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A.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字,书法艺术B.中国丰富的典籍C.中国有惠及世界的古代科技D.中国精彩缤纷的文学艺术E.中国具有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凡是从西方传进中国的东西必须接受中国的检验,即中国化,才能够被中国人民所接受,那些不能够被中国化的西方文化则被挡在了中国门外。
F.中国文化具有完备的伦理道德比如三纲五常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它有6000年的历史四、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目的:(1)、中国传统文化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认识我们民族自身(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创造美好的未来(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人文素质人文教育以人类文明一切成果来教育青年一代,使其心灵得以净化,使其心灵得以完美,文化教育是知识的传授2、意义:(1)、削弱或是取消人文教育,必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下降,忽视人文教育会是大学生的心里失去平衡,会导致综合素质下降(2)、削弱或是取消人文教育,会导致人与自然冲突加剧,会不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利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削弱或是取消人文教育,也不利于真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人文内涵的科学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的,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4)、中国传统文化触及中国的经济的发展:A.传统文化应该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和主要资产B.历史传统文化也是塑造地区文化氛围的重要基地,发挥历史传统文化可以扩大知名度,有利于吸引外资C.发挥利用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给经济注入巨大的文化资产,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还可以提供文化资产意识3、学习的方法:(1)、历史的梳理与逻辑的分析相结合(2)、文献学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把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复习思考题目:1、文化的实质性涵义是什么?2、什么是广义的饿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那些内容?3、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那些内容?4、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个时期的文化?5、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才能够学习好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自然地理环境:1、气候。
(1)、三个基本特征:多样性;季风气候非常明显;大陆气候性强(2)、中国气候自古至今无本质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温度和湿度:温度的变化: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温度由温暖转凉爽,17世纪到20实际末温度上升。
湿度的变化:新石器时代到2500年前,是较湿润,洪灾频繁;近500年水灾有事发生,总体来说旱灾更为猖獗,黄河流域最为明显。
北方民族的不断南侵,民族的大融合,以及经济中心的南移和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乱世都与气候有关。
(3)、中国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导致了中国中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二)、导致了中国特有的节气文化的发展(三)、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诗词文化的产生(四)、导致了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的产生(五)、导致了中国特有的服饰文化的产生(六)、导致了中国特有的建筑文化的产生2、地形与地貌:(1)、中国山的特点:雄伟、险峻、幽深(青城山)、奇特(黄山四奇)、秀丽(娥眉山)(2)、中的地势:西高东低,差距很大,分为三大阶梯中国的地形与地貌都对中国的文化有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就是一个例子。
二、人文地理环境(1)、疆域的发展演变历史上超过今天中国疆域的朝代有:西汉、唐、元、清。
现今中国通过外交活动确定了的领土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万平方公里。
人文地理环境:疆域发展演变:政区——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
国家与氏族社会的起步:1、全国划分区域进行管理2、国家机构的设立3、我国奴隶社会的政区夏:开始按地区划分区来进行统治“茫茫禹迹,化为九州”商:在王畿以外的地区划分诸侯进行统治西周:实行分邦建国,分封疆土的分封制战国:郡县制在春秋时候产生,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列国争兵,晋、楚、秦在边境设立特殊的军事特区,起初郡县之间无隶属关系,战国时候各国在全国图形郡县制,并且县开始隶属于郡,而且设立了基层机构2、秦汉政区秦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在长安实行郡县制制,在长安以外分封的诸侯武帝时期对王国的打击:(1)一些诸侯国(2)减少了其领土,实行推恩令(3)取消其治民的权力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域,每州由皇帝任命一敕使代表皇上对地方进行监督3、期政区逐渐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并行的制度。
4、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三级并行的制度5、隋唐时期基本上恢复了州县两级的制度,名称稍有变化6、宋时期废除了方镇制度,设置监察区,成为路,实行三级制度7、元时期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8、明时期废中书省,设立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采用省、府、县三级并行的制度9、清时期基本上为省、府、县三级制度与省同级的还有两个办事大臣辖区、五个将军辖区,在内蒙古、外蒙古设立盟,为了进行有效管理,还设立总督跨省管理。
二、民族、人口:1、中华民族:主要指的使现在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民族的总称,中国现有的民族除了俄罗斯族、朝鲜族和其他几个少数民族是从境外迁入的以外,其他都是在中国境内产生的。
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汉族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境内的各民族互相融合,共同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基础。
2、人口:汉朝、唐宋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现在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国人口分布不均衡,东西和中原地区的人口较为稠密,西北地区一直都是较少历史上中国人口的迁移极其的频繁。
迁移的原因有:a、战争b、宗教、民族冲突c、发展经济的需要。
人口迁移的总体趋势是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流域迁移的影响:直接带东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各地文化的交流。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地理环境是人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意识和精神文化产生的基础,所以地理环境对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表现:a、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产生、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提供了物质基础b、它决定了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都不可以避免地由以个产生发展以及消亡地过程。
c、在这个环境中地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生地能量既不能够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地转化与传递d、人类必须须应这个以个环境的内在客观规律,在须应客观规律的前提夏利用地理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加速、延缓或是制止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或传递2、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决定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自由空间原因:a、地理环境并没有决定人类社会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及其时间b、地理环境并没有觉得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与传递的过程及其时间c、人类在不违背自然地理环境的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需要理由或改造自然环境3、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的既个阶段:a、原始社会,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强b、石器、铜器、铁器时代,人类可以能动的利用地理环境c、近现代,热病了能动的利用、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4、全球十大环境问题:a、全球的气候边暖b、森林面积的日益减少c、水资源的日益缺乏d、大气污染日益严重e、土地面积,尤其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f、世界性的垃圾、废物严重破坏环境g、人类利用资源的有效程度越高,能量的储备越来越少h、农药等化学药品日益危害人类的健康i、人类社会人口的不断膨胀二、理环境第传统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1、中国地理环境特别适宜农业的发展,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这种优越的环境养育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2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件得以形成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农业区域,也随着农业区域得发展而不断扩大3、本质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农耕文化,中国特殊得地理环境造就了灿烂得中国传统文化三、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得多样性得影响:1、我国得地理环境有着强烈得地域性,因此不同地方得人形成了不同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得产生2、中国地理环境中得地理障碍对中国传统文化得传播也有很大得影响,它使我国不同地区受外来文化影响得程度不同四、地理环境对我国开放与封闭得影响“1、中国得地势较为封闭2、中国相对封闭得地理环境对中国得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特有的自然经济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