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典故
- 格式:docx
- 大小:37.92 KB
- 文档页数:9
历史典故折射出来的管理学1. 木桶理论(The Bucket Theory)这个理论源于古希腊的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想用木桶运送葡萄酒,但是发现桶身上有一块木板比其他的短,导致酒从那个缝隙漏出来。
这启示我们,一个组织的效率取决于最薄弱的那个环节。
因此,要提高整体效率,就必须先解决瓶颈问题。
2. 刘邦的"和亲"之策(The Art of Alliance)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时,采取"和亲"之策,先后与韩王英、陈王吴广等诸侯结盟。
这体现了结构利益相关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重要性。
在现代管理中,与利益相关方建立良好关系,整合资源,是成功的关键。
3. 曹操的"用人之道"(The Art of Talent Management)曹操在《论曹操与陈琳》中说:"孤夫不自专,众贤是从。
"这句话揭示了重视人才、用人之长的管理智慧。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用人所长。
4. 孙武的"制衡"之道(The Principle of Checks and Balances)孙武当权时,实行"内相互牵制,外相互监督"的管理模式。
这种权力制衡的做法,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有利于决策科学化。
现代公司治理也强调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
5. 诸葛亮的"谋定后动"(Plan Ahead)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启发我们,做好充分的前期策划和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管理者应该未雨绸缪,制定清晰的规划和预案。
历史典故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和借鉴。
数学典故及数学故事一、中国的算盘与珠算法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简便的计算工具”。
珠算法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认为是中国数学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算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开始采用算筹来进行计算。
随着时间的推移,算筹逐渐发展成为算盘。
南宋时期,算盘开始普及,元代后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数学中最重要的计算工具之一。
珠算法最初的发展是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如加、减、乘、除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珠算法进行更复杂的数理计算和求解方程。
著名的明朝数学家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统宗》中,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珠算法的规则和技巧,还对珠算法的应用进行了广泛探讨。
二、阿基米德与几何学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
他在几何学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
阿基米德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几何学体系,为后来的数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三、费马与费马大定理费马是17世纪的一位法国数学家。
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数学难题——费马大定理。
这个定理在数论、代数和几何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历经数百年的努力,吸引了无数数学家的研究,成为了数学史上的一个传奇故事。
四、高斯与线性代数高斯是19世纪的一位德国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有着广泛而卓越的贡献。
他在线性代数领域的研究为现代矩阵代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斯提出的线性代数理论和方法,至今仍然是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欧几里得与《几何原本》欧几里得是古希腊的一位著名数学家和科学家,他被公认为是几何学的奠基人之一。
《几何原本》是欧几里得所著的一本经典的数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已知的几何学知识,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几何学体系。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对后来的数学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典故解析中医学源远流长,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中的医学经典。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黄帝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典故,这些典故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和治疗方法,还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选择几个典故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精髓。
典故一:岐伯问道《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刺灸》一篇,以“岐伯问道”开篇。
这个典故是指岐伯向黄帝请教医学知识的情景。
岐伯问道的意义是指医者应当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注重医者修养和学习。
只有医者不断扩展自己的医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因此,医者应当始终怀有一颗虚心学习的心态,并且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完善自己的医术。
典故二:曲直相与在《黄帝内经》的《素问·玉机真脏论》一篇中,有一个典故叫做“曲直相与”。
这个典故是指人体的脏腑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关系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个典故的含义是指人体的各个脏腑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如果脏腑之间出现协调失调或者不平衡,就会出现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的重点就是通过调理脏腑的功能,达到平衡的状态,从而恢复患者的健康。
典故三:肝主筋络在中医理论中,有一个典故叫做“肝主筋络”。
肝主筋络是指肝脏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认为,肝脏是主要的藏血之脏,对于人体的筋脉有重要调节作用。
肝主筋络的典故告诉我们,肝脏不仅仅是一个解毒器官,还参与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
肝脏的健康与人体的整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对于保护肝脏和肝血的健康,我们应该注重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
典故四:升降出入在《黄帝内经》的《平人恒息论》一篇中,有一个典故叫做“升降出入”。
历史谋略的故事典故
1. 诸葛亮的螳螂捕蝉:故事中,刘备带领军队攻打东吴,诸葛亮预见到孙权会趁机袭击汉中,于是布下诈降计,引诱吴将陆逊追击,最终打败了东吴军队。
2. 曹操的借东风: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船队被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围困,情势十分危急。
曹操通过设法抓住一个襄阳归降的吴国将领周瑜,利用周瑜的妻子乔国老来劝说,最终获得了借用东风的机会,成功突围。
3. 白起的纵横计:在中国战国时期,白起作为秦国将领,使用了一系列巧妙的战略手段,包括纵横计、暗度陈仓等,使秦军屡次战胜各国的联军,最终确立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4. 孙膑与庞涓的辩论:孙膑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他与庞涓进行辩论,讨论攻城战术。
孙膑以搬山填海的方式来对抗庞涓的阵地防守理论,最终获得了胜利。
5. 鬼谷子的战略布阵: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是兵法家,他提出了许多战略布阵的理论。
其中著名的包括六韬、三略等,对后来的军事战略影响深远。
其典故中,他提出的“闷棍打小人”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
6. 刘备的煮酒论英雄: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在桃园三结义后,与张飞、关羽共同奋斗,但是刘备并没有拥有明显的军事才能。
然而,他通过煮酒论英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才能,吸引了许多英雄加入蜀国阵营,为自己赢得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以上这些故事典故都展示了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的智慧和谋略,他们通过独特的战略布局和思考,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1. 中医药的起源1.1 传说黄帝时代的医药故事•传说黄帝时代,医药起源于神农氏。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第一位农耕和医药文化的始祖。
他亲身尝试着各种植物,发现了许多草药的药用特性。
•神农氏创造了许多医药的典籍,将草药的使用记录下来。
这些典籍被后人称为《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基石。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药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开始形成奠基性的理论体系。
干将、蓝颜等著名医师纷纷涌现,他们对医学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各自的临床理论。
•《黄帝内经》诞生于战国时期,成为后来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文献。
其中包括了疾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2. 中医药的流传2.1 外国文化交流对中医药的影响•古代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播。
其中,中医药的精华传到了欧洲,对西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针灸疗法传入了欧洲并逐渐得到了发展。
•葡萄牙人将中国传统草药带到了巴西,对当地草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巴西草药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2.2 中医药知识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中医药的知识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得更加广泛。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中医药的独特价值,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开设课程等方式,加强中医药的推广与传承。
•目前,中医药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定医学专业。
3. 中医药的典故故事3.1 白居易的《千金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所著的《千金方》是一部集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于一体的书籍。
其中收录了许多神奇的药方和中医药知识。
•《千金方》的流传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李时中的《骨董局中局》•《骨董局中局》是中国作家李时中所著的一部中医药推理小说。
小说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推理,展现了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独特魅力。
•《骨董局中局》的出版引发了人们对中医药的重新关注,对中医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 [提出]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内涵]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影响]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4、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典故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些典故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 20 个古代典故的世界。
1、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
诸侯们见烽火燃起,纷纷率兵赶来救驾,却发现这只是一场玩笑。
后来,犬戎真的攻打过来,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们却不再相信,最终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随意戏弄他人,否则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导致严重的后果。
2、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战败后,被吴国俘虏。
在吴国期间,他受尽屈辱,但始终不忘复国之志。
回到越国后,他睡在柴草上,每天品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耻辱。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强大起来,勾践一举灭掉了吴国。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忍辱负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3、三顾茅庐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茅庐拜访。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最终决定出山,帮助刘备成就帝业。
这个典故体现了求贤若渴的精神,以及真诚待人的重要性。
4、完璧归赵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从秦国带回赵国。
他在秦国大殿上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成功保护了赵国的国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强敌要勇敢机智,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危机。
5、负荆请罪廉颇因为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而心怀不满,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他计较。
廉颇得知后,感到十分惭愧,便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从此,两人成为了刎颈之交。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
6、纸上谈兵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
在长平之战中,他按照兵书上的理论指挥作战,结果导致赵军大败。
这个故事警示我们,不能空谈理论,要注重实践,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7、闻鸡起舞祖逖和刘琨为了报效国家,每天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
他们的勤奋和爱国精神令人敬佩。
中医十大典故、
1. "扁鹊见蔡桓公":相传扁鹊是古代有名的医圣,他见到蔡桓
公以手摸石壁,通过感受来判断疾病,成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
2. "扁鹊让梨":扁鹊治病时使用的让梨方法,即用一只梨来诊
断病情,通过观察梨的状态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3. "岐黄之术":相传黄帝以岐伯和黄帝的名字命名中医学派系,代表了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4. "扁担李逵":李时中是明代中医名医,他有一次用扁担赶走
了一只蝎子,因此得名。
5. "虎橀之术":虎橀是一种中草药,以其去风、活血的功效而
出名,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中。
6. "运气方":运气方是指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人体的体质和疾
病表现,给予适当治疗的方剂。
7. "百草之王":指中药学中以人参为代表的滋补草药,被誉为
百草之王。
8. "冲剂":冲剂是指将中药研磨后加水浸泡,煮沸后喷洒于疾
病部位外治的方法。
9. "草木之灵":中医理论认为植物也有灵性,能够提供药用价
值,这一观念在中医药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10. "皇帝问药":历史上有不少皇帝对医学和药物非常关注,他们亲自询问医治方法,探讨药物疗效,体现了对中医学的重视和推广。
中医博大精深典故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中蕴含着许多典故,这些典故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启示。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中医相关的典故,以展示中医博大精深的魅力。
一、扁鹊治病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被誉为中医的鼻祖。
传说他能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患有胃病的病人,他仔细观察病人的面色发现他的面色苍白,眼神无神,脉搏虚弱。
扁鹊判断出病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需要进行调理。
于是他采用了针灸疗法和草药煎汤的方式治疗病人,最终使病人康复。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观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等来判断病情,并针对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法,因此在治疗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扶正祛邪中医理论强调"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即通过调理人体的正气,使其能够抵抗外邪的侵袭。
这个原则来源于一则典故。
相传古代有一位医生,他通过观察病人的病情发现,病人体内的正气虚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于是他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即通过调理病人的正气,使其能够抵抗外邪的侵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中医治疗疾病要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正气是人体抵抗外邪的重要保护因素,只有通过调理正气,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草木皆养生中医理论中强调草木皆养生,也来源于一则典故。
相传古代有一位医生,他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草木,发现它们生长茂盛,抗病能力强,而且一些草木还能够治疗疾病。
于是他总结出"草木皆养生"的原则,即通过食用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可以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中医注重从自然界中汲取养生的智慧。
自然界中的草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可以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强调德育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
孔子以自己的言行和教育实践,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关于德育的典故和教导。
下面将通过几个典故来探讨孔子以德育人的思想。
典故一:孔子与弟子的故事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一起到外地去参观。
在途中,他们路过一片花园。
孔子突然停下脚步,望着花园里的花朵,对弟子们说:“你们都看到了这些美丽的花朵吗?它们是如何变得如此美丽的呢?”弟子们想了一会儿,纷纷回答:“是太阳的光照,是雨水的滋润,是土壤的肥沃。
”孔子微微一笑,接着说:“没有错,但最重要的是这些花朵拥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它们借助外界的条件,才能展示出自己的美丽。
”孔子通过这个典故告诫弟子们,德行和品质比外在的因素更为重要。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内心强大,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才能在外界的影响下保持自己的美丽。
典故二:孔子教学的经典之一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如果有人偷东西,我该如何应对?”孔子回答说:“一个人若连偷东西这种轻罪都会忍不住,那么对于稍重一点的罪恶,他更不会守纪律了。
”孔子的意思是,教育要从小事做起,从塑造人的德性和品质开始。
只有在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将德育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这个典故中可以看出,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他认为,只有在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守住底线,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典故三: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孔子曾经与他最聪明的学生之一颜回进行了一次对话。
颜回问孔子:“老师,您认为仁是可以教会的吗?”孔子思考了一下,沉思片刻后回答说:“仁是可以教给人的,但不是通过语言和理论,而是通过实践和身教。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道德品质,不仅要理解,在行动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这个典故揭示了孔子重视品德教育的观念。
他认为德育要通过实践和身教,让学生通过模仿和亲身经历来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典故四: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据记载,有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做错了一件事,他向孔子请罪。
破窗理论破窗效应即破窗理论。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1简介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2理论由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1]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25个经典的历史典故1、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2、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3、暴殄天物(商王)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未病先治的中医典故摘要:一、中医典故中的未病先治概念二、未病先治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三、未病先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四、未病先治在企业经营中的实践五、如何运用未病先治预防问题发生正文:中医典故中的未病先治概念中医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未病先治”,它源于《黄帝内经》。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人体健康方面,预防胜于治疗。
换句话说,在疾病出现之前,我们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这一理念不仅在医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还被广泛应用于人际关系、家庭教育和企业经营等方面。
未病先治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在人际关系中,未病先治指的是在双方出现矛盾之前,就要主动沟通、了解对方需求,及时化解潜在问题。
这样可以避免矛盾升级,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例如,当我们发现朋友情绪不对劲时,要及时关心询问,避免让问题愈演愈烈。
未病先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未病先治意味着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前,就要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叛逆、厌学等苗头,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
这样既能避免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又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性格。
未病先治在企业经营中的实践在企业经营中,未病先治强调的是预防潜在风险,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家要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漏洞,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例如,企业要在市场竞争加剧之前,就应着手提升产品品质、优化服务,以保持竞争优势。
如何运用未病先治预防问题发生要运用未病先治,我们需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以便发现问题所在。
其次,要具备主动沟通的能力,及时了解他人需求,消除误解。
此外,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在各个领域的素养,以应对潜在挑战。
总之,未病先治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生活智慧。
无论是中医养生、人际关系、家庭教育还是企业经营,都离不开这一理念。
美德理论的例子答:1、因小失大的应聘者北京某大公司高薪招聘,引来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竞相角逐,经过一系列的挑选,剩下五人,接受最后面试。
这些人都已过五关斩六将,以为最后的面试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无甚要紧。
于是他们都满怀信心地走进经理办公室,这时,经理说,不好意思,年轻人,我有点事要暂时出去二十分钟,你们能等我吗?五人异口同声地说,当然可以。
经理出去了,在办公室里无聊等待的他们看到办公桌上有很多文件,便都凑过去,一摞摞地翻看,不亦乐乎。
二十分钟后,经理准时回来了,说,面试到此结束。
几个年轻人莫名其妙,不禁问,我们还在等你呢,怎么就结束了?经理说,我出去的二十分钟就是你们的面试时间,我们公司不需要未经人同意便随便翻看别人东西的人,虽然你们都很优秀但是连最基本的礼节都不懂,我们不要。
五人哑口,深为自己的鲁莽而懊悔。
小行不检,大过也!2、福特的故事美国有个“福特公司”,福特是一个人,他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
和他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
但既来之,则安之。
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渍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
然后才直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
”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
”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
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
他是不会成功的。
所以,我才录用你。
”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福特把这个公司改为“福特公司”,也相应改变了整个美国国民经济状况,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这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造人福特。
外台秘要中医典故解读外科治疗与中医理论的结合在医学领域中,外科治疗是指通过手术等外部操作方式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而中医理论则是指传统的中国医学理论,包括经络学、脏腑学、五行学等。
尽管外科治疗与中医理论看似有一定的距离,但通过研究中医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外科治疗与中医理论之间的联系与结合,为现代医学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1. 开宗明义: 传承千年的外台秘要外台秘要是一本古老的中医经典,其中记载有许多关于外科治疗的经验与智慧。
这本经典通过详实的例证与记述,阐明了外科治疗与中医理论的结合,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些典故中蕴藏着深厚的治疗智慧,对于了解外科治疗的本质以及如何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医理论在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治疗方法的个体化,这与外科治疗的目标是治愈患者的疾病根本相契合。
外台秘要中的一则典故讲述了一个外伤患者的治疗过程,包括中医理论中的脉象观察、舌诊等诊断方法。
这些中医理论的应用为外科医生提供了治疗方案的选择与指导,使外科治疗更加精确与科学。
3. 外科治疗与中医理论的融合通过研究外台秘要中的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外科治疗与中医理论之间的融合之处。
例如,术前术后都要注意调整患者的饮食,保证体内的阴阳平衡;创伤手术后应用中药来促进伤口的愈合等等。
这些都展现了外科治疗与中医理论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外科治疗更加全面、综合,增强了疗效。
4. 历史经验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外台秘要中的典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外科治疗与中医理论的结合,同时也给现代医学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例如,中医理论中注重养生与强调预防疾病的观念,可以为外科治疗提供一些思路,使得治疗更为全面。
此外,中医药的使用、针灸疗法的应用等也为现代医学探索新的疗法提供了参考。
5. 中医与西医的共同发展之路中医理论与外科治疗的结合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实际上,中医与西医两者之间在疾病治疗上有许多交叉与融合。
通过探索中医理论与外科治疗的结合,我们可以看到中医与西医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发展的趋势。
阳明格竹典故
阳明格竹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讲述了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在研究竹子的过程中领悟到心学的道理。
据说,王阳明曾经到一座竹林中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况,他发现竹子的生长过程中,根、茎、叶、花、实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一个部分是单独存在的。
这让他联想到人的身心关系,认为心、意、知、行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存在。
于是,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论,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内心的观察和反省,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才能真正做到心无旁骛、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阳明格竹的典故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典故,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文化、哲学等领域,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有个建议不和档次低的人理论的典故
相传从前有位客人求见孔子,在庭院里与孔子的学生子贡寒暄。
客人问子贡:“一年有几个季节?”子贡回答道:“当然是四季。
”客人说:“不对,是三季。
”两人于是争辩起来。
这时候,孔子从房里出来了。
子贡眼见着争辩不赢,急忙向老师求助。
谁知孔子听完前因后果,竟然果断地对那位客人道:“你说的没错,一年只有三个季节。
”客人赢了争辩,又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事后,子贡找到孔子求教:“一年明明有四季,老师您为什么要跟那个人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孔子说:“你没注意到吗,那个客人身穿一身绿色,是个蚂蚱变的。
蚂蚱春天出生秋天去世,它们所能见到的就只有三个季节。
假如跟他讲四季,他们是不可能理解的,只会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
孔子想要告诉子贡的,正是这个道理:不要跟固执己见、遇事拎不清的愚者争论是非。
当然,孔子的话还有一层深意: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愚者,所以我们要善于运用“恕道”: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世上许多言语之争,争的是一时痛快,无论胜负都劳心劳力,并没有半点实际意义,甚至可能给自己平添麻烦。
常言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吐故纳新的典故一、典故的背景起源“吐故纳新”这个典故的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一位智者——鲁班。
鲁班,即公输班,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木匠。
他擅长工艺,制作的家具被尊称为“鲁班板凳”。
不仅如此,鲁班还是一位聪明的人,他提出了“吐故纳新”的理论,成为后世所传颂的典故。
在古代,人们通常认为旧事、旧物都是过时的,应该予以摒弃,而追求新的事物、新的道理。
但鲁班却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吐故纳新才是真正的明智选择。
二、典故的内涵意义吐故纳新的内涵是指:在吐弃旧事、遗失过去的同时,要善于接纳新的事物、新的理论和学问。
这个典故所传递的思想精华是鲁班历经千辛万苦,以突破传统用材方法,创造了各具特色、功用齐备的家具。
其实质是在一个传世木器制作的故事中,隐含着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智慧。
吐故纳新的典故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智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面对各种新的挑战和变革,遵循吐故纳新的原则,既能够拥抱变化,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又能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吐故纳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吐故纳新原则的应用体现在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进行吸收与整合,创新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效果。
同时,吐故纳新也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主动掌握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
2. 科研领域在科研领域,吐故纳新的原则要求科学家在开展研究时,充分吸收前人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要有勇于挑战传统、创新方法的精神。
只有在保持对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才能为科学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 企业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吐故纳新的原则要求企业家和管理者不断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业务方向和产品结构。
企业需要强调创新和创造力,引入新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手段,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保持持续竞争力。
4. 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吐故纳新的原则要求政府官员具备勇于创新、善于变革的思维能力。
中医名方与典故中国传统医学中有许多经典的名方,这些方剂通过丰富的中草药组合和独特的煎煮方式,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些名方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也与一些古代典故有着紧密的联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名方与典故。
1.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以半夏为主要药物的方剂,具有清热宽中、降逆平肝的作用。
它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故事。
故事中,卫国公子申生暴怒,将要处死一名忠臣。
忠臣之妻为了救夫,向申生献上了一碗酸汤。
申生喝下酸汤后,立即平静下来,释放了忠臣。
而这个酸汤就是半夏泻心汤的前身。
2.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以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为主要药物的方剂,主要用于调补女性气血不足所致的症状。
这个方剂的典故出自《淮南子·精神篇》中的故事。
故事中,有一位名叫梅长苏的人,他有一位妻子因为身体虚弱而无法生育。
梅长苏心疼妻子,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最终发现了四物汤的配方,使妻子成功怀孕。
3. 桂枝汤桂枝汤是一种以桂枝为主要药物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和痰湿证。
它的典故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主父偃得知汉高祖刘邦因发病而不能进食,便亲自到刘邦的寝室给他煮桂枝汤。
刘邦喝下桂枝汤后,恢复了精神,病情也渐渐好转。
4. 逍遥散逍遥散是一种以牛黄、雄黄、麝香、朱砂等药物为主要成分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风、昏迷等症状。
它的典故出自《晋书·王济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王济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名医,在治疗疑难杂症时,经常使用逍遥散。
他的医术高超,治愈了许多病人,被称为“逍遥太医”。
中医名方与典故的联系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医术,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源远流长。
这些名方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成为了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名方的应用,它们为我们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带来了健康和福祉。
在学习和应用中医名方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其安全性和合理性。
理论与典故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
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少,用于购买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或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
恩格尔系数则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来最后决定。
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基尼系数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情况,恩格尔系数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民的贫富状况。
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Pandora,希腊语:Πανδώρα;也译作潘朵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
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
根据神话,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但潘多拉却照众神之父的旨意趁希望没有来得及释放时,又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锁在盒内。
据此英语中常借用Pandora‘s box一语喻指“灾祸之源”,用open Pandora’s box 表示“引起种种祸患”。
达摩克利斯剑达摩克利斯之剑,源自古希腊传说:迪奥尼修斯国王请他的朋友达摩克利斯赴宴,命其坐在用一根马鬃悬挂的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下,由此而产生的这个外国典故,意指令人处于一种危机状态,“临绝地而不衰”。
中文或称“悬顶之剑”,对应的英文是The Sword of Damocles(希腊文:Δαμόκλειοσπάθη),用来表示时刻存在的危险。
或者随时有危机意识,心中敲起警钟等。
缪斯缪斯这个名字可能来自印欧语根*men-,希腊语中的摩涅莫辛涅(Mnemosyne)、拉丁语中的米诺娃(Minerva)和英语中的mind(意见)、mental(智力)和memory记忆都来自这个语根。
缪斯即是艺术的代表,也是艺术本身(英语中Music,音乐,一词来自缪斯)。
在希腊人掌握文字以前,缪斯也是学习的代表和神。
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
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错,就被害死。
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
斯芬克斯后来被比喻作谜一样的人和谜语。
皮格马利翁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
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
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
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
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称“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也成为了表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
犹大的亲吻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
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
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
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
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诺亚方舟诺亚方舟(英语:Noah's Ark),又译挪亚方舟,是《希伯来圣经·创世纪》中的故事,一艘根据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大船,其依原说记载为方形船只,但也有许多的形象绘画描绘为近似船形船只,其建造的目的是为了让诺亚与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种陆上生物能够躲避一场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灾难,记载中诺亚方舟花了120年才建成,这段故事分别被纪录在《希伯来圣经·创世纪》(《旧约圣经·创世纪》)以及伊斯兰教的《古兰经》。
诺亚方舟在圣经的原文中有希望的意思。
伊甸园根据《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帝耶和华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类的祖先男人亚当,再用亚当的一个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并安置第一对男女住在伊甸园中。
圣经记载伊甸园在东方,有四条河从伊甸流出滋润园子。
这四条河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基训河、和比逊河。
伊甸园在圣经的原文中含有乐园的意思。
多米诺骨牌多米诺骨牌(domino)是一种用木制、骨制或塑料制成的长方体骨牌。
玩时将骨牌按一定间距排列成行,轻轻碰倒第一枚骨牌,其余的骨牌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依次倒下。
多米诺是一种游戏,多米诺是一种运动,多米诺还是一种文化。
它的尺寸、重量标准依据多米诺运动规则制成,适用于专业比赛,与蝴蝶效应相似。
象牙塔在圣经中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
这个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
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指"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
大学,研究院正是这种地方。
所以现在象牙塔现在多指高等学府。
滑铁卢说起滑铁卢(Waterloo),人们除了联想到失败之外,稍懂历史的人一定还会想到一个地方和一个人。
这个地方就是比利时的滑铁卢镇,而这个人就是欧洲的历史巨人拿破仑·波拿巴。
1815年,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
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
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的失败。
鳄鱼的眼泪鳄鱼的眼泪,是一句有名的西方谚语,传说中鳄鱼在吃人之前会流下虚伪的眼泪。
其实鳄鱼根本就不是伤心,而是在润滑自己的眼睛。
当鳄鱼潜入水中时,鳄鱼的眼中的瞬膜就闭上,既可以看清水下的情况,又可以保护眼睛;当鳄鱼在陆地上时,瞬膜就被用来滋润眼睛,而这就需要用到眼泪来润滑。
现在多用来形容人的虚伪。
阿喀琉斯之踵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原指阿喀琉斯的脚跟,因是其唯一一个没有浸泡到神水的地方,是他唯一的弱点。
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被人射中致命,现在一般是指致命的弱点,要害。
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美貌仙女忒提斯的宝贝儿子。
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遗憾的是,乖儿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惟一一处“死穴”。
后来,阿喀琉斯被太阳神阿波罗一箭射中了脚踝而死去。
后人常以“阿喀琉斯之踵”譬喻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他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
乌托邦原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后来,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
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
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
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
奥吉亚斯的牛圈源自古希腊神话中关于赫拉克勒斯的英雄传说。
奥吉亚斯是古希腊西部厄利斯的国王。
他有一个极大的牛圈,里面养了2000头年(一说3000匹马),30年来未清扫过,粪秽堆积如山,十分肮脏。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是宙斯同底比斯国王之女阿尔克墨涅所生的儿子,自幼在名师的传授下,学会了各种武艺和技能,神勇无敌,成为遐迩闻名的大力士。
他因受到心胸狭窄的天后赫拉的迫害,不得不替迈锡尼国王欧律斯透斯服役十几年。
赫拉克勒斯拒绝了“恶德”女神要他走享乐道路的诱惑,而听从了“美德”女神的忠告,决心在逆境中不畏艰险,为民除害造福。
他在十二年中完成了12项英勇业绩,其中之一就是在一天之内将奥吉亚斯的牛圈打扫干净。
赫拉克勒斯先在牛圈的一端挖了深沟,引来附近的阿尔裴斯河和珀涅俄斯河的河水灌入牛圈,而在另一端开一出口,使河水流经牛圈,借用水利冲洗积粪。
这样,他在一夜之间将30年没有打扫过的肮脏不堪的牛圈,打扫的干干净净。
奥吉亚斯曾许诺事成之后把牛群的十分之一给赫拉克勒斯,作为劳动报酬,后来当他获悉赫拉克勒斯是奉欧律斯透斯之命来完成这项任务的,竟自食其果,于是被赫拉克勒斯杀死。
这个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苦干加巧干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和智慧。
除了泛指地点外,还可代表某些不良的制度,下流的习俗和恶劣的作风等等。
人们用the Augean stable这个成语来比喻非常的地方或长期形成的积弊。
布里丹毛驴效应布里丹是大学教授,他的出名主要在于据说他证明了两个相反而又完全平衡的推力下,要随意行动是不可能的。
他举的实例就是一头驴在两捆完全等量的草堆之间是完全平衡的。
既然驴无理由选择吃其中哪一捆草,那么它永远无法作出决定,只得最后锇死。
故事是这样的: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
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
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那头毛驴最终之所以饿死,导致它们最后悲剧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左右都不想放弃,不懂得如何决策。
人们把这种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