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差别加价”为“以药养医”留下后患
- 格式:pdf
- 大小:311.83 KB
- 文档页数:1
“以药养医”导致利益输送国务院发文定调医药代表职能医药代表的职能日前得到官方定位:不得承担销售任务,只能从事学术推广、技术咨询等活动。
在长久以来以药养医背景之下,医药代表提成、回扣问题饱受百姓诟病。
如今,零差价和两票制已然成为医改关键词,医药代表注定在这场医改浪潮中华丽转身。
国务院发文定调医药代表职能2 月9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医药代表的管理,建立医药代表登记备案制度,备案信息及时公开。
医药代表只能从事学术推广、技术咨询等活动,不得承担药品销售任务,其失信行为记入个人信用记录。
出台《意见》是我国规范、管理医药代表的一系列努力中的最新举措,为规范药品市场,破除以药养医提供了新的政策依据。
医药代表早有职业定位事实上,医院代表在我国早有职业定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医药代表制度进入中国。
2006 年,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起草《医药代表行为准则(讨论稿)》,将医药代表的主要职责定位为倡导科学推广,辅助合理用药。
2015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录入医药代表这一职业,将其定义为代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信息传递、沟通、反馈的专业人员。
从以上定位看来,医药代表不具备销售职能,难有利益输送。
不过,众所周知,医药代表的工作在中国早已变味儿,医药代表直接参与药品销售。
以药养医导致利益输送医药代表与医生之间的利益输送多受诟病,并被曝光。
2016 年12 月,央视播出《高回扣下的高药价》,曝光部分医药代表与大医院医生统方、吃回扣的怪现状。
央视称,部分药品的药价当中10%是医药代表的提成,另外20%到50%是医生开药所得的回扣。
詹积富:让300 万药代消失面对屡禁不止的怪现状,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谢启麟表示,我国早已明确医药代表的职业定义,只是部分企业依然我行我素。
对于医药代表,三明医改总舵手詹积富曾做出强硬表态:假如全国300 万医药代表大军不消失,不转行,老百姓不可能不吃冤枉药,开冤枉刀,花冤枉钱!詹积富的言论引来业内一片喧嚣。
“以药养医”等于毁医“医药分开”或将推广“以药养医”政策为医院实现“营利目标”提供了便利空间,快速加大了医疗费用增长,加大了群众的医疗负担。
日前,北京市发改委委员、医改办主任韩晓芳透露,公立医院改革意见年内将出台。
这也就意味着,备受瞩目的“医药分开”政策今年将在5家试点医院基础上在北京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
全国范围内的“医药分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降临。
“以药养医”等于“以药毁医”近年来,我国不断打击医药领域的商业贿赂,不少医务人员因收受回扣锒铛入狱。
尽管如此,药品回扣之风依然盛行。
这说明,问题的根源在于“以药养医”体制。
可以说,畸形的医疗体制催生了畸形的药品市场。
“以药养医”是我国医疗体制的一个“毒瘤”,被称为“万恶之源”。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为了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允许医院实行药品加成销售。
如今,药品加成已成为医院的重要经济来源,约占医院收入的四五成。
更可怕的是,在药品销售的链条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超级稳定的“生态系统”,利益各方盘根错节。
例如,一种药品要想进入医院销售,必须“过五关斩六将”,层层疏通关系,才能最终进入药房。
但是,这仅仅是药品销售的第一步。
为了让医生多开药,“医药代表”们各显神通,竞相争夺医生手中的“处方权”。
有的赞助学术会议,有的安排出国考察,有的干脆赤裸裸给现金……在利益的诱惑下,不少医生和药商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药品回扣现象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生收入太低。
跟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医生的薪酬待遇偏低,无法体现其高风险、高技术的职业特点。
同时,我国医疗价格体系扭曲,医生的劳务技术价值被严重低估。
“看病的不如算命的”、“挂号费不如停车费”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为此,很多医生心里感到不平衡,把拿回扣视为“合理补偿”。
甚至连一些院长也认为,光靠“阳光收入”,根本养不住这么多优秀的医生。
如果没有其他补偿,医生可能会大量流失。
北京:医药分开年内推广据韩晓芳透露,今年将出台公立医院改革方案,这意味着今年医药分开将在目前5家试点医院基础上,在北京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
浅析以药养医问题及其对策“以药养医”是指医疗机构通过药品价格加成收入弥补其财政投入不足所需的运营和发展费用。
以药养医机制虽然在计划经济时期对于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目前的“以药养医”已远远背离了原来药价加成15%的国家规定。
目前我国医院收入中药品加成收入约占一半左右。
据国家发改委2005年的统计,全国医院药品平均进销差率超过42%,是国家规定药价加成的15%的近三倍。
根据卫生部医院统计数据测算,通过药价加成,每年医疗机构获得的药品进销差价高达500多亿元;另外,医药企业为使自己的产品能够进入医院而支出的名目繁多的“公关费”和医生“回扣”高达数亿元,也就是说每年“以药养医”的金额高达近千亿元。
与此同时,医疗机构长期拖欠占用药品回款资金平均千亿元左右,严重影响了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的正常运转。
“以药养医”不仅对医药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还带来更为严重的社会后果,概括如下: 1 “以药养医”滋生腐败“以药养医”机制使医疗机构成了逐处机构。
医院收入、科室奖金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药品的创收;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在企业的诱惑下或明或暗地向企业要回扣。
“以药养医“的机制不解决,滋生腐败的土壤就不可能铲除,治理商业贿赂的效果也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
2 “以药养医”机制促使药价“虚高”,是“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以药养医”机制使医院更愿意用高价药,因为药价越高,价格加成的绝对值就越大,由于医院垄断了80%左右的药品消费,导致了医药行业的一个怪现象,药价越高越好卖!所以医药行业的价格竞争和其他行业相反,是逆向定价,必须留有足够的“获利空间”,才有人代理,才有人处方,这就加重了百姓的医药负担,导致了“看病贵”。
3. “以药养医”影响合理用药,进一步加剧药物滥用“以药养医”机制促使医生开大处方,造成药物滥用,不仅加重了医疗负担,同时还增加了药品的毒副作用产生耐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显示,中国国内的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约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误读“以药养医”让医改的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前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2014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新一轮医改以破除“以药养医”为突破口,却得到了一些与改革初衷不符合的结果,“参加调研的委员们都对医改的方向感到迷茫。
”在实施新医改之前,卫生界的不少官员和学者反复强调: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不足”,以至于公立医疗机构不得不靠“以药养医”机制而运转。
这种机制让公立医疗机构丧失了“公益性”,助推了药价虚高,导致了药品滥用,腐蚀了医务人员,败坏了医德医风,绷紧了医患关系……为了破除“以药养医”机制,让公立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四年新医改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加大政府投入。
据财政部副部长、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王保安介绍,四年以来(2009-2013),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累计投入22427亿元,如果是同口径的对比,中国目前的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12.5%左右,这个比例高于希腊、瑞士等部分发达国家,也高于俄罗斯、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
二是取消顺价加价15%这一“以药养医”政策,代之以药品“零差率”政策。
遗憾的是,海量资金的投入带来的结果是事与愿违:2010年5月16日,央视曝光了药价虚高1300%的芦笋片事件,医生收受的回扣为80元,占中标价的43.2%;2011年11月13日,央视曝光了药价虚高2000%的克林霉素磷酸酯事件,医生收受的药品回扣为4元/支,占中标价的40%;2013年7月23日,央视曝光了福建漳州医疗腐败案,全市73家公立医院100%涉案,药价50%是用于公关。
与药价虚高、回扣泛滥相伴的新闻是暴力伤医、杀医事件愈演愈烈。
医改的结果与初衷相背离的原因在于我们误读了“以药养医”实际上,“以药养医”分为两种,合法的“以药养医”(即“明养”)与非法的“以药养医”(“暗养”)“明养”指的是医院公开赚取的药品购销差价。
这个差价收入最终会被用于医院发展和改善医务人员待遇,但是并不会刺激“大处方、滥用药”等侵害患者经济利益和健康权益的行为,因为差价收入是由医院考核后再统一公开分配的,任何一个院长都不敢制定出一个医生收入与药品处方量挂钩的考核制度。
什么是药品加成会产生什么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药品加成就是医院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药品加成,欢迎阅读。
什么是药品加成发改委在2006年《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规定: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在加价率基础上的加成收入为药品加成。
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声明公立医院改革将取消药品加成。
国务院医改办公立医院组和政策组负责人傅卫2015年8月6日指出,3077家县级公立医院、446家城市公立医院取消了全部药品加成,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四川、陕西、宁夏等7个省份已经在全部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1]政策发布卫生部强烈要求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取消药品加成2009年1月12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研究医改方案开始,卫生部就强烈要求在这次公立医院改革中必须取消药品加成,取消以药养医的机制。
”毛群安说,卫生部已经对2009年卫生系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几项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其中包括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卫生部也正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对试点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在整个方案公布之后,卫生部将选择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
毛群安指出,卫生部强烈要求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取消药品加成的政策,原因之一就是要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贵的问题。
“药品加成的政策曾经对保障医疗机构正常的运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几年来,这项政策诱发了医疗机构,特别是个别的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开大处方、开贵药的情况,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
”毛群安说,我国的药费占到整个医疗费用的一半以上,而其他国家药品费用占的比例一般是在20%上下。
“减轻老百姓看病的经济负担,一定要在药品费用问题上下足功夫。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此前的全国卫生工作会上指出,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解决。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最新时政:治理黑诊所时事政治:医院和诊所原本是救死扶伤的地方,人命关天。
但是,一些没有经营许可证,大夫没有执业资格证,卫生环境差,药品来路不明,把治病当成了赚钱的生意的黑诊所却在全国“遍地开花”。
虽然全国各地屡屡重拳整治却始终无法根除,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四大原因为黑诊所提供了所需的“生存环境”。
这些“黑诊所”所处的位置大都是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城中村,并处在村内人流量较大的路段,内部一张桌子和沙发的布局也基本保持一致。
黑诊所的整治行动,历来都是国家卫生部门整治的重点。
然而,黑诊所就如同打不死的“小强”般,在整治结束后又会死灰复燃。
虽然官方从未公布具体数字,但从各地汇报的成果来看,围剿“黑诊所”并不轻松。
据了解,2013年以来,浙江仅杭州市萧山区取缔各类无证诊所462户次;2012年,北京市一个季度取缔了“黑诊所”250家;2013年,河南称全年共取缔“黑诊所”3224家;2013年9月,国务院领导六部委再次开展全国性打击“游医黑诊所”专项整治行动。
2014年2月,六部门联合打击非法行医数据公布,3个月内全国各地清理“黑诊所”5088个……原因一“以药养医”或为“黑诊所”成长添了一把柴6毛钱出厂的药物,医院卖到了13元“以药养医”这虽然是一个陈旧的“老问题”,但恰恰是这个从1950年代开始的中国医疗体制,或为“黑诊所”的成长添了一把柴。
“以药养医”是由于政府财力不足,放权给医院将药品加价后卖给消费者,改革开放后,医院要负担自身的发展资金和医生的工资,在医疗服务价格受物价局制约的情况下,不得不通过药品销售维持医院运行。
有个案例是,虽然明知“黑诊所”不能保健康,但进城务工者仍愿意铤而走险。
为什么不呢?在北京打工的张小姐曾经算过一笔账,2013年她到正规医院看一次普通感冒就花去了800元人民币,相当于她每月四分之一的工资。
而这一年,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2609元,新农合每人每年补助标准280元。
北京:“以药养医”模式成历史作者:金金来源:《家庭文化》2017年第05期长期以来,医药不分、以药养医使得中国医院形成了一种错位的“补偿”机制。
医院的收入和医生的价值回报最终都传导到了药价上,“用贵药、开大处方”成了难以遏制的乱象。
4月8日,北京医改聚焦“医药分开”,试图根治以药养医的顽疾,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2017年4月8日,《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北京彻底终结了以药养医模式。
北京市此次医改的三大内容为: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彻底打破以药养医格局长久以来,我国的医疗环境都呈现出模糊的状态。
“伤医”“医闹”“黄牛”等层出不穷,外边的人看不懂里边的制度,里边的人也遮遮掩掩,仿佛中间隔了一层“遮羞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却变化不大。
公立医院为了正常运营,以药补医机制成为重要的补偿渠道和收入来源。
近年来,以药补医机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比如刺激医师多用药、用贵药,导致医药费用较快上涨,增加医保基金和患者支出负担。
以药养医的长期存在,既增加了百姓用药成本,扭曲医生价值实现,同时产生复杂的利益链条,也是引发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此番取消药品加成,可以有效斩断这条利益链条,降低药品价格。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阳光采购后,药品平均采购价将下降8%,加上取消15%的药品加成,总体药价将下降20%。
降低药品价格,市民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减少药品方面的开支;医生不再吃药品回扣,医患紧张关系,自然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除了取消藥品加成,北京市医改同时设立医事服务费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按医院和医生级别来分,医事服务费从20元到100元不等。
就医疗服务价格来说,改革选择了435个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医、护理、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技术风险大的项目价格有所提高,CT等检查费用有所降低。
养医,低价药消失原因微探
以药养医,仍是目前二级以上医院生存发展的基本之道,药品购进价15%的加价,是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基本之策。
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所拔经费仅够编制内人员一个月的工资,这在许多医疗机构是不挣的事实,有的甚至还达不到。
那么医院生存发展的资金从哪儿来,药品差价。
医院要发展,医生要加薪。
同样一个病种的用药,购进价越高,乘以15%后所得的减价越高。
你要是院长,你会做怎么样的选择。
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作为弥补给你以药养医的政策,只要脑袋不进水,谁都会把这个政策用到极致。
于是选择价格高的药品就成了一种自觉行为,演变为一种特有的带有规律性的经济现象,低价药在这种挤压下,还能生存吗?
医院不使用,就没了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生产的价值。
也许会问,不是还有药店的零售市场,是的,但药品的零售市场从来都是以医院的用药为导向的。
另一方面,药店更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药价越高,毛利越高,做生意的更知道这个道理。
特别是在药品零售业发展过度的今天。
再就是一级医院及社区服务机构,虽然全部实行了使用基本药物、零差价使用药品和财政保底的政策,按理应该能够挽救低价药的命运,但由于一些低价品种配送不及时、不到位,一些疾病无药可医,往往采取转诊的方法,以医就药。
低价药在这个环节仍然难逃恶运。
珠海公立医院改革出重拳破解“以药养医”
3 月10 日,珠海公立医院改革出重拳破解以药养医!经市政府同意,《珠海市公立医院实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零差率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印发,将于今年3 月29 日零时正式实施。
方案规定全市17 家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由此减少的医院收入将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80%、医院自身消化10%、财政补贴10%等措施解决。
理论上取消药品加成,药价会便宜15%,但每种药的情况不一样,这些医院的药价不会整体下调15%。
珠海市医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珠海将按照医院级别和医生聘任职称调整医生诊金,其中三级医院主任医师的挂号费将由原来的8 元调整为30 元。
与此同时,珠海将提高6 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包括门急诊留观、住院诊查费以及不同等级的护理费用。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努力减轻群众负担。
上述负责人表示,珠海实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零差率政策,一方面将降低群众看病费用,另一方面将切断医生与药品、医用耗材之间的利益链,使医生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职,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
主任医师门诊费由8 元提至30 元
据介绍,药品从生产厂商到病人手中,会经过中间环节层层加价,进入销售终端医院之后,国家允许医疗机构可以再加价15%销售给患者。
取消医院药品以及医用耗材加价,实现零差率,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探索医药分家、化解看病贵的重要举措。
以药补医易滋生“以药腐医”。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说,目前医院的药品加成率达42 %,药品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
为了增加药品销售,药厂往往以回扣来敲开医院之门,鼓励医生多开药。
武汉人福医药集团董事长王学海介绍,这种现象在外资药企更为普遍。
不久前辉瑞公司被查出向多家中方医院进行商业贿赂,回扣率在30%左右。
有患者表示:假如医生一边开方、一边计算着自己的提成,那么如何维系其职业道德?但也有医务人员吐诉:我们从事的是高风险职业,然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技术回报,医疗服务价格偏低,收入则更多依赖于药品提成。
面对药品暗加价现象,一些医院也似乎视而不见,更多的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公开回应这一问题。
卫生部负责人曾指出,我国公立医院的建设、发展及医务人员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依靠药品加成解决,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有的。
而这种以药补医很容易滋生以药腐医问题。
破解暗扣顽疾医改如何动刀
据了解,发达国家的医疗事业大多是医生只负责看病,药店负责卖药。
而我国由于历史形成的以药养医格局,导致了医院与药企之间牵扯不断的利益关系。
医药分开成了医改无法回避的问题。
很多人知道有暗加价的现象,但没有一家医院承认。
朱幼棣说,医院方面也有自己的难处,不加价难以维持,职工奖金也难以兑现,加价又增加患者负担。
这既是现状又是改革难点。
本轮取消药品加成改革之初,我们就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多方面联动的改革,尤其需要政府拨款补贴差额。
按计划取消明加成的上海东方医院副院。
王学进:告别“以药养医”对患者有多大利好自4月1日起,浙江427家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即开始告别“以药养医”的生存模式,同时上调部分医疗服务价格。
如挂号费、药事服务费等费用合并成普通门诊诊查费后,费用为每次10元,病理检查等治疗费和手术费则按照平均30%的幅度调整。
(4月2日新华网)告别“以药养医”对那些长期靠药物维持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是一大利好,故报道引用了两位老年患者的话肯定了这一改革;但对那些突发急病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未必是一大利好,原本手术费1万元,改革后猛涨到1万3千元,远不是吃药省下的钱能够弥补的。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执行的是药品加价不超过15%的政策,按1千元的药价算,实施进价销售,大不了省150元,而诊疗费、手术费却上涨了30%,这一减一增,到底能给患者省多少钱还真不好说。
这里还有个问题,即医院进来的药是否平价。
假如进来的药经过药品企业、医药代表、药品中间销售商和医院层层加价,到患者手中,价格暴涨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样,医院即便取消了15%的药品利润,患者依然得为高价药买单。
这些年媒体没少曝光,一支出厂价不足0.6元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在医院竟卖到11元;出厂价10多元的“头孢他定”到患者手中暴涨到100元至160元;一种核心成分为青霉素药的感冒针剂,成本仅6角钱,加入一点无关紧要的成分后,价格狂升到50元至60元一支,诸如此类的消息层出不穷。
此中奥妙,我不说大家也知道。
因为一种药品从医药企业进到医院再到患者手中,大致要经过四个环节,药企、医药销售商、医药代表、医院。
这中间会产生四种“公关费”,包括“进院费”、“处方费”、“统方费”和“劳务费”,所有这些费用最终都进入了药价里,统统得由患者买单。
此乃“公开的秘密”,众所周知。
如果不改革药品的进货机制,仍然沿袭老一套进药模式,医院即便按进价卖给患者,患者至多也就少了15%的差价。
当然能省15%也是好的,但对照改革目标,即解决“看病贵”,进一步向公益性方向努力,还是有距离。
城市医改来了,“以药补医”将成过去时?作者:谢嘉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7年第1期谢嘉回扣占药价4 成,“以药补医”成顽疾一条央视新闻的“曝光”,让医生“吃回扣”问题再度被推到舆论中心。
央视记者历时8 个月,调查了上海、湖南两地的6 家大型医院,发现医药代表天天跑医院,向医生推销药品。
只要患者购买了药品,医药代表就能提成10% 左右,而他们返给医生的药品回扣,比例高达40% 左右。
随后,国家卫计委要求两地卫计委行政部门,对回扣事件展开调查,对涉事医生作出了停职处理。
这起事件得到了及时处理,但“医”与“药”之间的“暧昧”关系依然牵动着百姓的神经。
《香港商报》报道,专家认为,药品回扣这一顽疾,问题表现在流通领域的“药”,其根源却在“医”。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2015 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医疗总费用中,门诊药费占48.3%,住院药费占36.9%,而英美等发达国家药费占比仅为10% 左右,中国药品降价还有较大空间。
事实上,药品回扣的利益链条,比媒体展示的“切片”要长得多。
人们不满吃回扣现象,主要是因为它助推高药价,让患者成了埋单的冤大头。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医院约有80% 的收入来自药品销售。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以药补医”在中国医疗体系中存在已久。
简单来说,由于政府投入有限,公立医院的大部分运营费用得靠医院自己的盈利填补,因此许多医生通过提高医药费和收取红包来填补薪酬,从而产生了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药品回扣的“钥匙”不只在医生手中?造成“吃回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医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医生“吃回扣”不是新鲜事,但沪湘两地医生“吃回扣”的新闻,仍在舆论场和医生群体中引发讨论。
《京华时报》报道称,从舆论反馈看,义愤填膺地抨击医生者有之,委屈不已地捍卫医生者亦有之,甚至割裂为泾渭分明的对立阵营。
有专家认为,药品从药厂进入流通,再进入到医疗服务的机构去,所有的环节里边都可能形成药价虚高,所以强调是某一个方面的责任,不太妥当。
取消药品加成切断“以药养医■记者冷泽学昨天,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就遵义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调整一事征求相关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
遵义晚报记者从会上得知,我市公立医院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调整将于近期试行,届时,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将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中药饮片除外),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以此切断“以药养医”。
今后,市民看病,住院诊查费、床位费、护理费、手术费、中医服务费会相应增加,但15%的药品加成会取消,大型设备检查费会降低5%。
取消药品加成,大型设备检查费降5%根据《遵义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我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补偿80%,政府财政投入补偿15%,医院加强管理控潜增效消化5%予以补偿。
为做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近一年来,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经多次研究,并组织遵医附院、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贵州航天医院、市直医院和红花岗区、汇川区等地公立医院院长进行座谈,听取意见,确定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大型设备检查费用降低5%(共56个具体项目),减少的收入通过调整床位费、护理费、住院诊查费、手术费和中医服务费等五大项(其中手术费和中医服务费选择各类别中服务人次最多的三个项目)共107个具体项目进行补偿。
5大类107个项目费用有调整经过反复多次测算和分析验证,本次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调整,确定对以下五大类的费用进行调整。
住院诊查费:由于原市级和县级收费标准一致,所以统一调整为增加3元。
床位费:市级在现行收费标准上增加15元,县级在现行收费标准上增加10元。
护理费:市级在现行收费标准上增加5元,县级在现行收费标准上增加4元。
手术费:市级局部浸润麻醉在现行收费标准上增加13元,阻生牙拔除术、脓肿切开引流术在现行收费标准上增加13元,各部位多头带包扎术在现行收费标准上增加8元,其它45个手术项目在现行收费标准上增加40元。
济南“以药养医”现状探查近年来,医院高昂的药费让患者直喊伤不起病不起,一些女性朋友身患难言之隐,只能采取能拖则拖的方法,长期以往,病情越拖越重。
日前召开的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长陈竺指出,“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需要进一步突破以药补医等关键问题,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全系统稳妥有序地革除以药补医的弊端。
记者在济南调查发现,超过80%的医院在此次会议后并无变化,只有部分医院作了微调。
在各医院推出的春季优惠活动中,更多的是从检查费用入手,推出价格较低的检查套餐或降低标准检查的费用,而高踞的药费并没有多少变化。
市民曲女士因感冒发烧到医院就医,医院竟收了300多元的医药费,而细看药房发现,除了常用的感冒药,医生还开了润喉散、千金片等与此没有多少关联的药。
济南紫荆花医院是此次调整药品价格的医院。
记者见到,前来紫荆花医院就诊的患者挤满了过道,一位排队等候的患者告诉记者,来这儿是因为医院推出了“西药0收费”的活动,自己刚开始还不相信有这样的优惠,在得到朋友的肯定下才来到医院,一看果然是真的,前面就诊完了出去的人,拿的西药都不要钱。
济南市槐荫区曲女士多年患有阴道炎,由于症状有时候可以自行缓解,就忽视了治疗,每次症状发作时都想拖一拖就能解决问题,导致病情加重。
2012年2月,曲女士拖了十多天也没缓解,苦不堪言。
曲女士无奈之下选择就医,在住所附近的小诊所里,医生给曲女士开了几百元的药,曲女士用药后的一个星期里,不仅病情没有改善,还觉得更加难受。
于是曲女士来到紫荆花医院,做了检查后,拿了一堆免费的西药,服用几天后病情有了很大好转,今天到医院做免费的复查。
据紫荆花医院负责人介绍,医院此次推出的活动一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二是紫荆花医院即将迎接12年院庆,医院在济南的12载赢得了济南市民的称誉,推出“西药0收费”是让利于市民,让更多人看得起病。
浙江公立医院告别“以药补医”药品以进价卖患者引关注浙江所有公立医院自4月1日起,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同时上调部分医疗服务价格。
一升一降,意味着浙江公立医院从此将彻底切断存在多年的“以药补医”的生存模式,进一步向公益性方向努力。
引基层强烈关注。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杨某认为,我国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长期以来由卖药获得的差价收入、医疗服务价格的收入以及财政补贴三部分组成。
对浙江的省级公立医院而言,药品收入一般占到医院总收入的40%左右。
实施药品零差率意味着从此以后,医院通过浙江省药品招标平台采购的每一颗药,进价是多少,配给患者还是多少,医院不再从中赚取一分钱的差价。
浙江大学黄教授指出,改革启动当天,就能让群众对药费的下调感受明显。
药费下降了,能使群众的负担减轻不少。
而且调整也能更好地体现医护人员医疗服务的技术含量和劳务付出。
确保改革的平稳过渡,此次调整的部分均由医保承担。
浙医二院医保办副主任林某说道,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各项医疗服务价格也有了相应的调整。
百姓感受最明显的是,过去只要3元钱的挂号和诊疗费,如今调整到了10元钱。
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床位费也相应上调。
本次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涉及到5000多项收费项目中的4141项。
经过两轮测算,预计上调的医疗服务价格的总量占到下调药品利润的90%。
”。
剩下的差额,需要通过医院本身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以及政府加大财政补贴来体现。
浙医二院院长王某认为,本次改革的目的不是降价,而是着眼长远,调整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建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的新机制。
改革迫使医院不再依靠卖药生存,同时也倒逼医院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为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推动公立医院更好地回归其公益性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