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qbiAAA八年级生物上册 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新版)新人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4
教学过程导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知道了它们的主要特征。
生物圈中除了这些类群的动物以外还有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等。
目前生物圈中已命名的动物大约150万种,其中节肢动物占120万种以上,软体动物占10万多种,分别成为动物界的第一、第二大类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两类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知,水到渠成。
明确目标,引起重视授新展示各种各样的软体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
提问: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都是软体动物,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特征?你还知道哪些软体动物?进一步提问:坚硬的贝壳会影响它们运动吗?乌贼、章鱼等体外不具有坚硬的贝壳,为什么它们还属于软体动物呢?指导阅读P12“观察与思考”,出示河蚌的挂图,讨论: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果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呢?3、河蚌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进一步提问:河蚌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有怎样关系?引导学生填写下表:观察、归纳:软体动物的身体表面具有坚硬的贝壳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列举曾接触过的软体动物贝壳会使它们运动变缓慢,它们身体都教柔软。
阅读,观察,讨论,回答:1、保护柔软的身体。
2、河蚌靠斧足缓慢运动。
用鳃呼吸。
3、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略联系学生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学习亢奋点,满足学习需求。
促使学生质疑,产生求知欲。
改为学生更熟悉河蚌进行学习,更贴近学生实际、更生活化。
通过观察思考,使学生自主构建生物学概念,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认同生学过程么作用?2、蝗虫的触角、足、翅分别着生在什么位置,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3、结合下图实验结果,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及其呼吸方式?一段时间后,甲蝗虫活着,乙死亡。
4、体表坚硬的外骨骼对蝗虫有什么功能?这与其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进一步提问:蝗虫的外骨骼不能随其身体的长大而生长,那它会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指导阅读P14“观察与思考”,讨论:1、比较所观察的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下列表格:阅读,观察,讨论,回答:1.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上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吗,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两大类群,且都是动物界中比较大的两个类群,并且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外骨骼都具有保护身体的作用。
【教学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4.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5.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软体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教学重点】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常见的双壳类动物(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一课时)一、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二、常见的软体动物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与人类的关系有益:养殖业――食用、药用、工艺品有害:疾病传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一则谜语,导入新课,使学生初步了解软体动物,并结合实物观察和图片、录像结合,利于学生了解软体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探究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资料、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如果组织好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但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首先在教师的头脑中以新课标的思想,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我学习、小组学习的能力。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材分析软体动物起源于扁形动物,跟环节动物有密切的关系,软体动物门种类很多。
它们的身体柔软而不分节,具有皮肤延伸而成的外套膜,体表有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石灰质贝壳,具有保护作用。
这是软体动物长期适应不太活动的生活方式的结果。
节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或类似于环节动物的祖先。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
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身体都有许多体节构成,但节肢动物的分节是异律分节并且有外骨骼,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
是无脊椎动物中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常见的无脊柱动物。
(2)概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3)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过程中,继续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归纳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河蚌和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课前准备课件、蝗虫模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观察引入:课前,教师准备一些蚯蚓、水蛭、沙蚕、河蚌、田螺(或蜗牛)以及乌贼的图片。
课上先将环节动物的三张图片依次展现给学生,同时提问:“它们是什么动物?”“有什么特征?”然后,出示河蚌等软体动物的图片,同时提问:“这些是什么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由于学生对学过的环节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所以,对蚯蚓等能够很快地答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但对于河蚌等未曾学过的动物,学生的回答就会多种多样。
此时,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发言,不要急于解释,学生的回答越不一样,其兴趣性就越强。
在掌握时间的前提下,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并借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授课(一)软体动物1.初步认识软体动物刚才说到的这些动物,贝壳内的身体非常柔软,因而称之为软体动物。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3.概述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三、教学设计思路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两大类群。
这两大类群中的许多动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同时采取问题引导、表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由具体动物的特征逐步归纳总结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节肢动物的结构更为复杂。
此外,运用讨论、资料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软体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常见的双壳类动物(如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的标本,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实例资料等。
2.学生准备
搜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软体动物的实例(如有条件,还可调查市场中软体动物的种类,并准备1至2种熟悉的种类用于交流。
)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科目:生物班级:
附: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的结构特点
一.自主学习:
软体动物
一、观察与思考
通过观察12页缢蛏的内部结构。
思考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外套膜有什么作用?
3、它的运动器官和呼吸器官分别是什么?
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大多具有,运动器官是。
节肢动物
一、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
思考1、蝗虫的身体分为几部?各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胸部有几对足,几对翅?
3、蝗虫是如何呼吸?
4、蝗虫的身体是柔软的还是坚硬的,有什么作用?
5、昆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身体和附肢都。
二、交流:节肢动物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
初中生物资料。
软体动物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一大类群,本节知识点包括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两部分内容。
教材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双壳类动物——缢蛏作为代表动物,安排一个观察活动,来让学生了解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并且在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后,让学生思考: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如何捕食的?由此又紧扣了贯穿本章各类群动物的重要线索——运动和捕食。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后,教材详细介绍了双壳类如何运动、如何捕食,之后,再提供一组其他软体动物——石憋(海洋环境)、蜗牛(陆地环境)、乌贼(海洋环境)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供学生观察、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符合课标的理念——提供大量的生物学事实,为形成重要概念做支撑,有利于重要概念的形成。
最后教材从有益(珍珠养殖、软体动物类海产品)和有害(钉螺与血吸虫的传播有关)两个方面来介绍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助于让学生辩证地看待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的编排体现整套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人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生态学观点。
因此,本节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2、学生情况(1)能力方面:经过初中一年半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解剖工具,有对比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知识方面:通过对前面腔肠、扁形、线形和环节动物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如何取食、各种动物形态结构与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等知识。
还有在七年级(下)《生物圈中的人》学习过的人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呼吸等内容,这些都为他们学习软体动物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顺利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3)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软体动物类海产品如缢蛏、花蛤、乌贼、鱿鱼等同学们常常食用(有些同学还吃过鲍鱼、扇贝等),很多同学假期经常到海边去玩,带回很多的贝壳,还有买回很多的珍珠项链等,而蜗牛在同学们唱的歌、画的画里都经常出现,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材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两大类,且都是动物界中比较大的两个类群,他们具有用于保护身体的贝壳或外骨骼,适宜合并介绍。
这一节内容对于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观点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认识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凭借学生对已有的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识的了解,为本节课的探究性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
●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探究性教学法,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动脑思考,教师恰当点播适时引导,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典型代表2、知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3、说出它们与人类的生活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识图能力,阅读、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师生相互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软体动物的运动和捕食2、外骨骼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激情导入:首先请大家观看几幅图片,大家认识这些动物吗?(生:齐说;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这些属于软体动物,如果大家到海边旅游的话,到处可以见到这些动物的贝壳。
接着再看一类动物:……你们上树捉过知了吗?这一类是节肢动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板书课题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2.本节的学习目标是:(出示)2.学生设疑:下面请大家依据图片并围绕课题和目标大胆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教材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
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1)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3)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2、其他软体动物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石鳖、蜗牛、乌贼等三种动物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3.概述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教学难点举例说明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三、教学设计思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两大类群。
这两大类群中的许多动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同时采取问题引导、表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由具体动物的特征逐步归纳总结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节肢动物的结构更为复杂。
此外,运用讨论、资料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常见的双壳类动物(如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的标本,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实例资料等。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学习,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用贝壳组成的装饰品。
设疑:这些贝壳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属于什么动物?(二)新课讲授1.软体动物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想一想,议一议”中的动物,教师讲述:由于贝壳内的身体非常柔软,因而称为软体动物。
像河蚌、扇贝、文蛤这些软体动物,它们的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设疑:(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你所观察到的动物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3)试着想一想,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之后,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2.节肢动物引导学生说出教材14页的动物名称,教师讲述:它们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讨论15页的讨论题。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15页图,并尝试回答如下问题:(1)说出蝗虫的形态结构和动能。
(2)昆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节肢动物主要特征是什么?(4)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关系呢?(三)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开放性作业:上网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认识更多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主要是学习各类无脊椎动物的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动物,大部分生活在陆地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无脊椎动物基本都是节肢动物,如蜜蜂、蚂蚁、蜻蜓、蝴蝶、蚊子等,但学生不知道它们很多都是节肢动物,更难区分哪些是昆虫。
教材提供了节肢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列表进行比较,但这种仅靠图片观察的形式学生仍然觉得抽象,容易忘记。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观察真实的节肢动物和昆虫,分析他们的特征,再通过教学模型学习,自主构建“节肢动物”和“昆虫”两个概念。
【教学策略与手段】1、通过自己捕捉到小动物制作动物标本,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小组活动,观察动物标本,总结归纳,初步建构“节肢动物”和“昆虫”两个概念。
3、通过展示昆虫的结构模型等,加深理解昆虫的特征,“昆虫”这个概念。
4、通过展示常平镇常见昆虫种类,让学生了解本土资源。
【教学目标】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通过观察各类节肢动物了解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训练观察归纳能力。
4、通过讨论交流,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表现自己的能力。
5、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加强与同学合作与交流的感受。
感受生物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学生自主构建“节肢动物”和“昆虫”两个概念。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虾、蜈蚣、蜘蛛等)的标本和蝗虫模型。
【教学过程】蝗虫金龟子蝗虫荔枝蝽教师呈现实验观察目的、展示观察材料,介绍放大镜、镊子的用途,引导学生如何荔枝蝽请班上制作过昆虫标本的同学介绍自己捕捉昆虫、制作昆虫的方法。
【板书设计】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一、观察节肢动物:完成表格二、昆虫的主要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膀。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模式介绍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软体动物比前面学过的环节动物有了更复杂的结构特征,节肢动物作为无脊椎动物的最高等级,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解剖图、昆虫标本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学生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观察、归纳、描述及生物分类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辨证认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动物呼吸等结构特征。
◆教学过程【教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各有什么特征?【学生】指定四位学生每人讲一类动物特征,别的学生修正或补充。
【设计意图】这部分目的是让复习已学知识,为新要学习的知识做好准确,体验在修正中学习的过程。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类比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更为复杂的动物,让我们先来猜个谜:“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
【学生】参与猜谜。
【教师】好聪明,谜底:蜗牛。
那像蜗牛这样,贝壳内身体非常柔软,称之为软体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