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028-2021年第02期(总第254期)教改JIAOGAI KEGAI引 言信息化背景下,教师都在探索适合历史学科的线上教学模式。
如何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巩固学生习得的知识,成为初中历史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针对初中历史线上教学模式展开探析。
一、初中历史线上课程的特点初中历史线上课程具有大时序、小专题、“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注重纵通与横通,注重历时性与共时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线上教学主要涉及“学、讲、练”三个模块,即按照“学生自学(课前导学)—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课后检测)”的程序来开展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思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讲解时则应突出知识的重难点。
以初三历史复习课为例,线上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先概述单元(专题)内容,再讲述重难点和常考点,最后进行习题训练。
课前导学、录播课与课后检测均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师应引导学生初步培养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单进行课本知识预习,再结合学生的反馈进行重点辅导与讲解,最后通过课后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课前设计与课堂学生生成过程,多样化进行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1]。
二、初中历史线上教学运行模式研究线上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线上教学是教学的组成部分,需要师生互动,缺乏任一主体都无法形成有效的教学。
其次,线上教学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和常规教学相比,线上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提供更多数量和形式的学习支架,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只有丰富教学形式,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最后,线上教学的着力点体现在学生方面,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这里的自主学习,既包括知识点的学习,又包括学习方法的学习。
(一)“课前—课中—课后—答疑辅导”过程式线上教学运行模式针对线上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架构“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创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学科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使学生了解历史的演变和变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整合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创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故事叙述能力。
2. 通过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文献研究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文物和遗址,增强学生的历史形象感受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讨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 问题导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手工制作:组织学生制作历史模型或其他手工制品,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实际感受能力。
四、教学活动:1. 历史故事分享:学生们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历史故事,并在班级中分享给其他同学。
分享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故事内容。
2. 历史文献研究:老师提供一份历史文献,要求学生阅读并分析文献内容。
学生们可以就文献内容提出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3. 参观历史博物馆: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观看展览和遗址,了解历史文物的价值和背后的历史故事。
五、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布置历史研究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完成作业,评价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
3. 项目评价: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历史项目活动,对学生的项目表现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共同研究历史问题,拓展视野,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问题导向和手工制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看,“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攀登科学顶峰。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性学习应具有的特征1.生活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活力”的人的世界。
历史是现实的留影,现实是历史的折射,“知古”与“知今”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师生谈论,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历史的感受和见解,关注社会现实,追溯历史渊源,树立“学史为现实服务”的意识。
这种纵论古今的讨论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辩证能力,帮助了学生逐步独立自主地评论历史、发现历史问题,养成了把历史事件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的习惯,从而摆脱在历史面前的被动地位,成为历史的主人。
同时它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利用有效信息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品质。
2.情趣化。
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化,教师可以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和耐人寻味的结语吸引学生,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可以运用角色转换方式,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表演课本剧,展开辩论赛等。
让学生感觉上课不只是听讲,更主要的是参与,在参与种种活动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教师应该注意不用教材上现有的结论来限制学生的观点,也不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要用正确的导向来引导,并逐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主义观。
二、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最令教师振奋的莫过于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现场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背景下的尝试———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文|郭薇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成为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的重中之重。
一线教学必须紧跟政策和理念。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山西中考命题的理论体系出台,即“一核·六维·四手段”理论体系,具体到历史学科,我们将课程目标明确为“五大核心素养”,并且积极跟进“大单元”“大概念”这一新的课程实施手段,具体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下为大家提供七年级一个课例,以供参考。
课题秦末农民大起义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10主备人郭薇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掌握秦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以及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2)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事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理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充分利用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分析,以及刘邦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获胜,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重点与难点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联系讲述法、图片分析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秦朝因为暴政引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继续反秦,最终推翻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之后,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又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这时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导入: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话吧。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
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每个时代都需要有志向的人。
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实验与教学研究为了提高初中历史教育的质量,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实验与教学研究活动。
通过实验和研究,教师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或教学手段,进行试验性的探索和实践。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实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1. 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进行教学实验之前,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过程等。
在实验设计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实验方法和教学手段,确保实验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 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在实施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实验效果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实验效果,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3. 总结实验经验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实验经验,明确实验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结果,评估教学效果,深化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和思考的活动。
通过教学研究,教师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推动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
1. 研究教学理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研讨会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2. 执行教学实践研究教学实践研究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观察、调查和分析教与学的过程,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教学录像等方式,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发表研究成果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教学论文、教育教学案例等形式,发表到学术期刊或教育教学平台上。
通过发表研究成果,教师可以与其他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促进教学研究的发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基本应⽤程序1、导⼊、板书、⽰标。
(3分钟以内)【⽬的】让学⽣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标要求。
【步骤】(1)导⼊新课并板书课题;(2)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标。
【注意事项】(1)指定⽬标要准确,例如,这节课要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认识什么,会运⽤什么知识解决那些问题等。
(2)交代⽬标时,语速要慢,让学⽣理解并能记住学习要求。
2、学⽣⾃学前的指导。
(1分钟左右)【⽬的】让学⽣知道在多长时间内,⾃学什么,怎么⾃学,必须达到什么要求,届时怎样检测⾃学效果等。
【步骤】(1)布置⾃学任务;(2)指导⾃学的⽅法;(3)明确⾃学的要求【注意事项】(1)明确⾃学内容。
让学⽣知道学什么。
有的教材内容单⼀,安排⼀次⾃学。
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次中学。
每⼀次⾃学前都要交代清楚从哪⾥学到哪⾥。
(2)教给学⽣⾃学的⽅法。
例如看书,是独⽴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边解决疑难。
(3)明确的提出⾃学要求。
即⽤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先学。
(10分钟左右)【⽬的】(1)让学⽣按照教师的指导,⾃⼰却阅读、思考,⾃⼰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通过让学⽣亲⾃动⼿、动眼、动⼝、动脑,品尝获得知道的愉悦,使学⽣成为学⽣的主题,锻炼学⽣的⾃学能⼒,通过质疑问难,培养学⽣发现问题的能⼒。
(2)通过⼝答、笔答、板演等形式,检查叙述⾃学的效果,充分暴露学⽣⾃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归类整理,确定教的内容、⽅式。
【步骤】(1)学⽣⾃学(2)完成检测性练习【注意事项】(1)学⽣⾃学时,教师督察⼀定要认真,千万不能⾛过场。
有的学⽣可能没有⾃学习惯,或不善于⾃学,或⾃觉性不⾼,但教师不能放任。
对⾃学认真的学⽣要给予表扬。
这样,被表扬的会更认真,其他同学也会变的认真起来,⾃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能不断提⾼。
生本教育模式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策探讨
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生本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创设情境,提高学习的真实性。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历史事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置身于历史环境中,亲身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3. 结合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生本教育模式倡导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教师可以利用影视、音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信息检索。
4. 注重历史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历史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方法,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历史研究方法。
通过历史思维训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证据、进行推理和归纳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
5. 让学生参与到历史研究中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或课外历史项目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历史研究中去,锻炼其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生本教育模式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策包括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历史思维和方法的培养以及让学生参与到历史研究中去。
这些对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历史大单元整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历史大单元整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概念、原理和实施过程,并评估了其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初中历史大单元整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深度思考和增强历史意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因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建议,以促进初中历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大单元;整体化教学模式;引言初中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批判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知识的灌输为主,缺乏足够的互动和综合性训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初中历史课堂需要采用更加开放、探究性和综合性的大单元整体化教学模式。
一、概念和原理(一)概念初中历史大单元整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主题单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将历史知识划分为大的主题单元,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种学科知识,以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问题的深入理解。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科交叉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原理(1)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原理是将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和融汇。
传统的历史教学常常是按照时间或事件的顺序进行划分和教授,大单元整体化教学模式则强调将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大单元。
例如,在教授某个历史时期时,不仅要介绍该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还要将其放入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并与其他历史时期进行联系和对比。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相互关联性,增强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大单元整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跨学科融合。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交叉点。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地理、政治、经济等,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综合探究。
例如,在教授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将地理要素加入其中,讨论地理环境对事件的影响。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初中历史教材、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材;教学模式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初中历史教材关于历史教科书的运用,课改前实行的是“一纲一本”的方针,而现在是“一标多本”,国家课程重在目标,而忽视教材的具体内容。
有专家认为,教科书作为教学的资源,可以创编,至于怎么用,则是教师的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选择地使用。
但在创造性使用中有以下几点必须注意:(一)重视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例如,在教授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学生觉得比较抽象,和头脑中的意识无法建立联系。
对此,教师可以针对鸦片战争做一个周详的讲解,以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这一知识。
(二)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例如,在讲有关“科举制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扩充一些知识:明清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发展,科举制日臻完善和周密,科举制在甄拔人才方面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
但是,从那以后,它的弊端也越来越严重,也就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过于死板,专门取“四书五经”命题,让参加考试的人对经义做出阐述,还只能以朱熹的观点为标准答案,不仅扼杀了思想,而且写作格式单一,写作步骤单调。
这样,学生就对科举制度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新课改提出教学要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要跟上时代步伐,体现课改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
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方式答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互动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
通过互动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知识呈现的形象具体,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互动教学方式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另外,互动教学方式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互动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
基于中学历史学科的目前的种窘境,探求全新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首先需要分析学生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的接受心理:相对于教条的传统的传播方式,他们更乐于接受生动的、有着较强情节性、故事性的知识,善于思考的学生也不会排斥历史观点,但是他们更乐于在故事中接受观点。
他们只有在南京大屠杀的实录刺激中才能深谙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他们更善于在自己的“表现欲”动力下去精心准备一次历史小演讲,制作一份历史课件。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
虽然教学本身的定义就是师生间的互动,但是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仍然没有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格局。
事实上,针对今天的中学生,他们缺的已经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认识。
我们的教学需要以学生交流知识为中心,由老师充当从知识到认识的桥梁。
历史教学应由学生参与式向学生主导式转变。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实践的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新闻报道”课堂教学模式。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以此类推,我们的历史教学也可以让昨天的新闻变为今天的历史。
从当下的生活细节中,乃至学生所感兴趣的星闻趣事中寻找由头,然后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
采取此种形式的灵感来自于2003年3月20日的《南方周末》,这一期的《南方周末》就是以新一届政府上任后的施政革新,以癸未年为由头,将这一年与上世纪两个癸未年(即1883年、1943年)的政绩相比较,历史课堂教学何不采用这种新闻策划的反方向的形式呢?
笔者就眼前的教学内容——第一次国民大革命,根据“接近性”原则,将历史课的主题定为“历史零距离”(源于南京收视率最高的一档新闻类节目《南京零距离》,并且“扬言”自己就是该节目的主持人孟飞,由学生扮演前方记者)。
课前分派给学生“采访任务”,并给肩负北伐战争“采访任务”的学生冠以“战地记者”的名号,给“采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学生授以“零距离驻上海首席记者”的称号,给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记者”带上“独家全程报道”的帽子。
同时给学生提出要求:要有强烈的现场感,把历史课演义成今天的一档直播节目,采取《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形式,并且限定时间。
而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评价认识意义,教师在“节目”过程中穿插“新闻分析”,以“接入场外观众的参与热线”为名,由学生归纳分析。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如果将它变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的习惯,就难免会厌烦,尤其是历史这种陈腐枯燥的老学科。
但是我相信,如果把教学当成一种艺术创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更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日新月异,使历史教学富有挑战性。
在创造性思维的牵引之下,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例如,辩论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提炼一个可以统领全部教学内容的辩题,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让学生用充分的历史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再如,围绕一个主题,
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演讲……形式不一而足,只等有心的新锐历史教师去发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