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多级)联用技术及应用任三香(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广州 510275)众所周知,色谱是一种分离复杂混合物的很好手段,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由于它集分离与定性快速一气呵成及价廉的优点在应用范围广泛的分析检测行业中占质谱拥有量的50% 以上。
但是,气-质联用对样品的要求是来样必须在色谱柱能承受的温度下汽化,对于热不稳定的化合物及汽化不了的样品就得依靠其它分析手段来完成。
在攻克液相色谱与质谱联机接口技术后,应运生产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多级)联用仪作为90年代推出的商品仪器已逐步进入质谱界,并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科研和诸多分析行业的有力工具,扩展了质谱仪分析化合物的范围,可谓当今质谱界最为新颖及活跃的领域。
本文将简要介绍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简称HPLC/MS)(包括多级即MS n)联机新技术及应用。
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多级)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多级)联用仪的在线使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真空的匹配。
质谱工作需在高真空下完成,要与常压下工作的高效液相色谱(即大量流动相的涌入)-质谱接口相匹配并维持足够的真空,只能采取增大真空泵的抽速,分段、多级抽真空的方法,形成真空梯度来满足接口和质谱正常工作的要求。
现有的商品仪器多采用该方法。
在此主要介绍以下二种电离方式:1.电喷雾(Electrospray Ionisation简称 ESI):其电离过程是“离子雾化”。
当样品溶液流出毛细管的瞬间,在加热温度、雾化气(N2)和强电场(3-5kV)的作用下溶剂迅速雾化并产生高电荷液滴。
随着液滴的挥发,电场增强,离子向表面移动并从表面挥发,产生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
通常小分子得到[M+H]+或[M-H]-单电荷离子。
而生物大分子产生Z>1的多电荷离子。
由于质谱仪测量的是质量电荷比(m/Z)。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发布时间:2005年9月29日作者:方晓明,张社来源:检验检疫科学浏览次数:433]摘要简介了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新进展,综述了近年来该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引用文献24篇。
关键词:液相色谱质谱,质谱综述1 前言近年来,由于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MS)联用新技术的不断出现,LC-MS/MS已成为现代分析手段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LC/MS的联用始于70年代,90年代以来,由于大气压电离的成功应用以及质谱本身的发展,液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特别是与串联质谱(MS/MS)的联用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LC-MS/MS联用的优点非常显著,因为气相色谱只能分离易挥发且不分解的物质,而液相色谱则把分离范围大大拓宽了,生物大分子也能分离,LC与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MS/MS结合,可对复杂样品进行实时分析,即使在LC难分离的情况下,只要通过MS1及MS2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中性碎片扫描,则可发现并突出混和物中的目标化合物,显著提高信噪比。
液-质联用是通过一个“接口”来实现的。
在接口研制方面,前后发展了有20多种,其中主要有直接导入界面、传送带界面、渗透薄膜界面、热喷雾界面和粒子束界面,但这些技术都有不同方面的限制和缺陷,直到大气压电离技术成熟后,液-质联用才得以迅速发展,成为科研和日常分析的有力工具。
2 接口基本原理有关各种电离技术文献已有评述,目前主要采用大气压电离(API)技术,API包括电喷雾电离(跚)和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
2.1 电喷雾电离(ESI)溶液中样品流出毛细管喷口后,在雾化气(N2)和强电场(3~6kV)作用下,溶液迅速雾化并产生高电荷液滴。
随着液滴的挥发,电场增强,离子向液滴表面移动并从表面挥发,产生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
通常小分子得[M+H]+ 或[M-H]-单电荷离子,生物大分子产生多电荷离子,由于质谱仪测量的是质,荷比(m/z),可测定的生物大分子的质量数高达几十万。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已经成为分析化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具。
它不仅可以用于生化分析和环境检测,还在药物分析中表现出很强的优势。
本文将重点介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原理及优势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将液相色谱(LC)和质谱(MS)两种技术结合起来,使得样品经过某种分离后直接进入质谱分析器,从而达到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分辨率的目的。
液相色谱的选择性和分离能力可以使样品中各种成分被分离出来,而质谱则以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鉴别每一个分离出来的成分,确保每种物质都得到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优势显著,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更高的分离能力和选择性,增强样品分离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能提高分析的探测下限和峰面积,使得样品中的低浓度成分也能准确地被检测到。
3. 可以进行组分结构的确定和鉴定,通过分子离子的质量谱图,可确定组分的分子结构和可能的化学反应路径。
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代谢研究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代谢研究中。
通过监测药物的代谢产物,可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剖析药物的药效,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评价药物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 药物成分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实现药物中各种成分的分离和分析,确保药物的安全和质量。
通过确定药物中的各种成分,可以评价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理,为药物的研发和质量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3. 毒物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也可以用于毒物分析。
通过对毒物样品进行分离和质谱分析,可以鉴定毒物类别和浓度,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公众健康安全。
4. 药物残留检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用于药物残留检测。
通过在食品、动物和植物中定量检测药物残留量,可以评估药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保障食品安全。
液质联用的原理和应用什么是液质联用液质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简称LC-MS)是一种将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LC)和质谱(Mass spectrometry,简称MS)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技术。
液相色谱是一种基于样品的分子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和吸附作用进行分离的技术,而质谱则是利用样品中化合物的质量和荷质比来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定量的分析技术。
液质联用的原理液质联用技术主要由液相色谱和质谱两个步骤组成,液相色谱分离和富集样品中的化合物,质谱则用于化合物的鉴定和定量。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是一种基于分子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和吸附作用进行分离的技术。
在液相色谱中,样品与移动相溶解,并通过考虑分子量、极性和化学亲和性等特性,样品中各组分会以不同的速度在固定相上进行分离。
常见的液相色谱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
液相色谱通过分离物质以提高分析灵敏度、选择性和分辨率。
质谱质谱是一种利用样品中化合物的质量和荷质比来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定量的分析技术。
质谱技术通过将样品中的分子离子化,并在电场中进行加速、分离和检测。
通过分析质谱图,可以确定化合物的质量和结构信息。
常见的质谱技术包括质谱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MALDI-MS)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液质联用液质联用将液相色谱和质谱两个技术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工作原理及重要应用途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是一种结合了液相色谱(LC)和质谱(MS)两种分析技术的仪器。
它可以实现对多而杂样品的高效分别和精准检测,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工作原理基于两个重要步骤:样品的分别和质谱分析。
1.液相色谱分别:样品在液相色谱柱中进行分别,依据各组分在固定相上的亲疏水性、极性差异等性质,通过掌控流动相的构成、流速等参数,使各组分依次在柱上分别出来。
2.质谱分析:溶出的化合物进入质谱部分,通过电离源产生带电离子,然后通过质谱仪的离子光学系统进行质量分析。
常见的离子化方式包含电喷雾离子源(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质谱分析可以供给化合物的分子质量、结构信息和相对丰度等数据。
LC—MS联用仪在科学讨论和工业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药物研发:LC—MS联用仪可以用于药物的新药研发、代谢产物分析、药代动力学讨论等。
通过对多而杂的药物样品进行高效分别和精准检测,可以确定药物的构成、结构和代谢途径,为药物的设计和优化供给紧要信息。
2.环境监测:LC—MS联用仪在环境监测领域起侧紧要作用。
例如,可以用于水质、土壤和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如农药残留、有机物污染等。
通过对环境样品进行分别和质谱分析,可以快速、精准地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为环境保护和整治供给依据。
3.食品安全:LC—MS联用仪在食品安全领域也具有紧要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毒素、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通过分别和质谱分析,可以精准判定食品中的化合物是否合规,并确定其含量。
这对于确保食品安全、追溯食品来源具有紧要意义。
4.分子生物学讨论:LC—MS联用仪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讨论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用于蛋白质组学讨论,通过对多而杂蛋白样品的分别和质谱分析,确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修饰情况等;还可以用于代谢组学讨论,探究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变更。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一、液质发展史(写不写都行)1.质谱发展简史质谱作为检测器,具有灵敏度高、专属性好的特点,与其他色谱技术相连接,已广泛的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
欲学习液质,我们先了解一下质谱发展的过程——19世纪末,E.Goldstein在低压放电实验中观察到正电荷粒子,随后W.Wein发现正电荷粒子束在磁场中发生偏转,这些观察结果为质谱的诞生提供了准备;1912年,英国物理学家Joseph John Thomson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质谱仪(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1917年,电喷雾物理现象被发现(并非为了质谱);1918年,Dempster 180°磁扇面方向聚焦质谱仪;1935年,马陶赫(Marttauch)和赫佐格(R. Herzog)根据他们的双聚焦理论,研制出双聚焦质谱仪;1940年,尼尔(Nier)设计出单聚焦磁质谱仪,又于1960年设计并制成了一台小型的双聚焦质谱仪;1942年,第一台商品质谱仪;1953年,由鲍尔(Paul)和斯坦威德尔(Steinwedel)提出四极滤质器;同年,由威雷(Wiley)和麦克劳伦斯(Mclarens)设计出飞行时间质谱仪原型;1954年,英格拉姆(Inghram)和海登(Hayden)报道的Tandem系统,即串联的质谱系统(MS /MS);1955年,Wiley & Mclarens 飞行时间质谱仪;1960's,开发GC/MS;1974年,回旋共振质谱仪;1979年,传送带式LC/MS接口成为商业产品;1982年,离子束LC/MS接口出现;1984年,第一台电喷雾质谱仪宣告诞生;1988年,电喷雾质谱仪首次应用于蛋白质分析;1989年,Hens G. Dohmelt和W. Paul,因离子阱(Ion trap)的应用获诺贝尔物理奖;2002年,J. B. Penn 和田中耕一因电喷雾电离(electron spray ionization, ESI)质谱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MALDI)质谱获诺贝尔化学奖。
width: 740px"><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00 size=3><strong>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的原理及应用</strong></div><div align=center> </div><div align=left><br><strong>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原理及应用</strong> <br>简介<br>1977年,LC/MS开始投放市场</font></div><p><font color=#ff0000 size=3>1978年,LC/MS首次用于生物样品分析</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3>1989年,LC/MS/MS取得成功</font></p> <p><font color=#ff0000 size=3>1991年,API LC/MS用于药物开发</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3>1997年,LC/MS/MS用于药物动力学高通量筛选</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3>2002年美国质谱协会统计的药物色谱分析各种不同方法所占的比例。
1990年,HPLC高达85%,而2000年下降到15%,相反,LC/MS所占的份额从3%提高到大约80%。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原理及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是一种结合液相色谱(LC)和质谱(MS)技术的分析方法。
它利用液相色谱将复杂的混合物分离成个别的成分,然后使用质谱进行分析和鉴定。
LC-MS可以同时提供分离和鉴定的信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分辨率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LC-MS联用的原理是将液相色谱前端的洗脱液(溶液)经过柱前分离和富集后,进入质谱仪进行质谱分析。
首先,液相色谱通过柱前分离,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
分离过程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特性差异为基础,例如分子大小、极性、电荷、亲合性和结构等。
然后,分离后的化合物进入质谱仪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
质谱通过提供化合物的质量-荷质比(m/z)来确定其分子质量,并通过质谱图谱进行分析和鉴定。
LC-MS联用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分析、食品检测、生化分析、病理学研究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1.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研究:LC-MS联用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
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理解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2.生物大分子分析:LC-MS联用可用于分析蛋白质、多肽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通过质谱提供的分子质量信息,可以进行蛋白质识别、多肽结构鉴定和核酸序列分析等研究。
3.环境监测:LC-MS联用可应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和监测。
例如,它可以用于检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和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4.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LC-MS联用可用于食品中残留农药、添加剂和毒素的检测。
它可以提供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对食品中微量有害物质的检测非常有用。
5.临床分析:LC-MS联用在临床分析中广泛应用于药物浓度测定、代谢物鉴定和生化标志物测定等方面。
它可以提供快速、准确和灵敏的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
总之,LC-MS联用是一种强大的分析技术,可以在分离和鉴定方面提供详细的信息。
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药物分析领域对于分离、鉴定和定量药物成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传统的药物分析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的精确性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作为一种先进的分析技术,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UPLC-MS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首先将对UPLC-MS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其基本原理、仪器构成以及技术优势等。
随后,我们将详细讨论UPLC-MS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包括药物成分的分离、鉴定、定量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等。
我们还将对UPLC-MS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优势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该技术在药物分析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药物分析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一种新的、高效的分析方法,推动药物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药物研发、质量控制和临床用药提供更为准确、快速的数据支持。
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基本原理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是一种将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与质谱(MS)相结合的分析技术,其基本原理主要基于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两个过程。
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发挥着关键作用。
UPLC技术采用了小颗粒填料(通常小于2微米)和窄孔径设计,大大增加了柱子的比表面积和柱效,从而提高了分离效率和分辨率。
这种高效分离使得复杂样品中的各组分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分离,降低了样品的处理时间,提高了分析效率。
质谱检测则是通过电离样品分子,使其转化为离子,然后利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使离子按照质荷比(m/z)分离,并检测其到达检测器的时间和强度,从而得到质谱图。
质谱图能够提供丰富的结构信息,如分子量、分子结构、官能团等,是鉴定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食品安全检测以及临床疾病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是以质谱仪为检测手段,集HPLC高分离能力与MS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于一体的强有力分离分析方法[1]。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喷雾、大气压化学电离等软电离技术的成熟,使得其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更加可靠,同时,由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高沸点、难挥发和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它已成为中药制剂分析、药代动力学、食品安全检测和临床医药学研究等不可缺少的手段。
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1977年,LC-MS开始投放市场;1978年,LC-MS首次用于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分析;1989年,LC-MS-MS取得成功;1991年,API LC-Ms用于药物开发;1997年,LC-MS用于药物动力学筛选;1999年,API Q-TOFLC-MS-MS投放市场,大气压离子化接口的应用,彻底改变了面貌,使其迅速成为制药工业中应用最广的分析仪器[2]。
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2.1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食品的营养性、保健性和安全性的关注均趋于理性化、科学化。
国家对食品的监管也愈加重视起来,因此食品监督部门在食品检测中应用了一种准确的分析手段—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集液相色谱对复杂基体化合物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独特的选择性、灵敏度、相对分子质量及结构信息于一体而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方面,为食品工业中原材料筛选、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成品质量检测等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检测手段[3]。
目前,LC-MS主要检测食品中农兽药的残留、食品中违禁物质和有害添加剂的检测、保健品中功效成分的检测等。
该技术在食品分析检验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是一种结合了液相色谱和质谱两种技术的分析方法。
它通过液相色谱的分离能力和质谱的物质鉴定能力,可以同时获得化合物的分离和结构信息,适用于复杂样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液相色谱(LC)是一种基于不同化合物在液相中的分离速度差异来分离化合物的方法。
它具有高分离能力、高选择性和易于操作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环境和食品等领域。
液相色谱的核心是通过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而质谱(MS)则是一种基于化合物的质量与电荷比(m/z)来确定化合物结构和组成的方法。
质谱利用化合物在质谱仪内的质荷比来生成化合物的质谱图谱,从而实现化合物的鉴定和定量分析。
LC-MS联用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液相色谱与质谱相连接,通过在液相色谱柱出口处将待分析的化合物分子引入质谱仪中进行分析。
这样一来,通过液相色谱对样品进行分离,可以避免复杂样品矩阵的干扰,并使待分析化合物逐一进入质谱仪进行离子化和探测。
质谱仪将产生的质谱信号转化为质谱图谱,进而进行化合物的鉴定和定量分析。
整个过程中,液相色谱和质谱的运行参数需要相互匹配和优化,以保证良好的分离效果和质谱信号。
LC-MS联用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能够提供化合物的分离和结构信息,有效地应对样品复杂性的挑战。
其次,它能够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化合物的鉴定和生物活性评估提供支持。
此外,LC-MS联用技术还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检测并鉴定一些浓度较低的化合物,如药物代谢产物和生物标志物。
此外,LC-MS联用技术还适用于多种化合物类别的分析,如有机物、无机物、生物大分子和药物等。
在实际应用中,LC-MS联用技术被广泛用于药物研究和开发、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生物科学等领域。
例如,在药物研究中,LC-MS联用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代谢研究、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残留分析等。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 的原理及应用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 的概述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 是一种结合了液相色谱 (LC) 和质谱 (MS) 技术的分析方法。
液相色谱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纯化复杂混合物的技术,而质谱则是一种通过分析分子的质量和结构来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LC/MS 结合了这两种技术的优势,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因此在生物、化学、环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 的原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 的原理如下:2.1 液相色谱 (LC) 部分液相色谱 (LC) 是一种基于样品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行分离的技术。
在液相色谱部分,样品溶解在流动相中,并通过固定相柱或柱组进行分离。
不同组分会以不同的速率通过柱,从而实现分离。
2.2 质谱 (MS) 部分质谱 (MS) 是一种基于分子的质量和结构进行分析的技术。
在质谱部分,离子源将分离后的化合物转化为离子,并通过质谱仪器进行质量分析和鉴定。
常用的离子源包括电喷雾离子源 (ESI) 和化学电离源 (APCI)。
2.3 LC/MS 联用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 中,液相色谱和质谱紧密结合。
液相色谱部分负责分离复杂混合物,质谱部分负责分析和鉴定分离后的化合物。
分离后的化合物通过离子源被转化为离子,并在质谱仪器中进行质量分析。
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 的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 在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3.1 生物医药领域•药物代谢研究:LC/MS 可以用于分析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蛋白质分析:LC/MS 可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和定量分析,是生物医药领域中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3.2 环境领域•污染物检测:LC/MS 可以用于分析水体、土壤、大气中的污染物,帮助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程度和来源。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食品安全检测以及临床疾病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是以质谱仪为检测手段,集HPLC高分离能力与MS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于一体的强有力分离分析方法[1]。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喷雾、大气压化学电离等软电离技术的成熟,使得其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更加可靠,同时,由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高沸点、难挥发和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它已成为中药制剂分析、药代动力学、食品安全检测和临床医药学研究等不可缺少的手段。
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1977年,LC-MS开始投放市场;1978年,LC-MS首次用于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分析;1989年,LC-MS-MS取得成功;1991年,API LC-Ms用于药物开发;1997年,LC-MS用于药物动力学筛选;1999年,API Q-TOFLC-MS-MS投放市场,大气压离子化接口的应用,彻底改变了面貌,使其迅速成为制药工业中应用最广的分析仪器[2]。
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2.1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食品的营养性、保健性和安全性的关注均趋于理性化、科学化。
国家对食品的监管也愈加重视起来,因此食品监督部门在食品检测中应用了一种准确的分析手段—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集液相色谱对复杂基体化合物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独特的选择性、灵敏度、相对分子质量及结构信息于一体而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方面,为食品工业中原材料筛选、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成品质量检测等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检测手段[3]。
目前,LC-MS主要检测食品中农兽药的残留、食品中违禁物质和有害添加剂的检测、保健品中功效成分的检测等。
该技术在食品分析检验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2.1.1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的检测食品及农产品的残留分析对灵敏度、重现性与选择性的要求非常高,常常需要在复杂的基质中检测ppb级甚至更低浓度水平的痕量残留物质。
要达到以上要求,除了良好的样品前处理之外,还需要选择高性能、高灵敏度的LC-MS系统进行检测分析。
李波、邓晓军等[4]建立了用LC-MS测定植物、动物肉类、水产品等产品中草甘膦(PMG)及其代谢物氨甲基磷酸(AMPA)残留量的方法。
采用SupelcoDiscovery C柱(150mm×2.1mm,5μm)流动相A:0.1%甲醇-乙腈;B:5mmolL-1 18醋酸铵-0.1%甲酸采用多反应监测技术所确定的定性离子对其进行定性,同位素内标法定量。
此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符合残留检测要求。
2.1.2食品中违禁物质和有害添加剂的检测食品中添加剂的含量过高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够快速鉴定并且准确定量食品中有害添加剂和违禁药物的方法。
对它们的测定有分光光度法、毛细管电泳法以及气相色谱法等,但LC-MS由于具有只需对样品进行简单预处理,适用于含量少、不宜分离得到或在分离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化或损失的成分的特点,在对食品中违禁物质和有害添加剂的分析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
黄芳,黄晓兰等[6]建立了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柱,采用正离子模式的电喷雾质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用KromasilC18检测,线性范围为0.01-0.5mg/L,检出限为0.01mg/L,回收率为80%-99%。
2.1.3保健品中功效成分的检测我国保健食品功效成分的测定方法主要有HPLC、TLC、GC、比色法等,但利用这些方法测定的结果都不能确切代表功效成分,远远不能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7],但LC-MS联用技术在对保健食品功效成分进行分析时,可以同时得到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在线紫外光谱、分子量及特征结构碎片等丰富的信息,具有高效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适合保健食品中功效成分的分析。
2.2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LC-MS由于具有其他分析方法无法比拟的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中,本文主要介绍其在已知化合物定性分析及结构鉴定、未知成分定性分析以及药物代谢中的应用。
2.2.1已知化合物定性分析及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张萍等[8]采用HPLC法测定18份细辛属药材、7分马兜铃属药材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流动相为甲醇-水-醋酸(60:36:4),流速1.0mL/min,柱温20。
C,检测波长316nm;同时采用LC-MS法对细辛中马兜铃酸A进行结构确认。
结果马兜铃酸A的平均回收率为97.5%,RSD为1.8;色谱图中保留时间为9.036min的色谱峰,以及从质谱图得到m/z为339的[M-H]-峰,确认为马兜铃酸A。
2.2.2未知成分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中柴胡皂苷类成分含量最高,具有解热、镇静、镇咳等作用,其中,柴胡皂苷A和D药理活性最强。
刘密新[9]等在KromasilC18柱上用乙腈和水梯度洗脱,采用正离子扫描方式、电喷雾法等质谱条件检测到由黄连、柴胡等11味药材精制而成的中药复方中柴胡皂苷A和D的3个同分异构体。
2.2.3药物代谢中的应用邹建军等研究了氨氯地平片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生物等效性[10]。
采用随机双交叉试验设计,18名健康受试者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5mg,用HPLC-MS法测定血浆中氨氯地平浓度。
此外,很多大分子量、热不稳定或不挥发性的化合物,由于很难转化成气态离子,分析鉴定就很难进行。
而“电喷雾”现象能把许多电荷附着于大分子上形成多电荷离子,从而有利于分析。
2.3在临床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2.3.1在体外药物代谢物筛查中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已是现代药物发现中药物代谢产物筛查和鉴定最强大的分析手段,可以从品种繁多的样品中得到丰富的信息。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对各类药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和鉴定能力,也成为分析药物代谢最合适、最有效的工具。
现在,多数类药化合物使用电喷雾离子化(ESI)质谱分析,极性小的化合物则采用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PCI)质谱或大气压光离子化(APPI)质谱进行检测[11]。
近年来,随着液相色谱和质谱的发展,药物代谢产物检测的分析方法已远远超出本世纪初对检测速度、检测灵敏度及其他性质的要求。
2.3.2检测药物反应性代谢物中的应用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 LC-MS/MS技术在反应性代谢物的检测、识别和定量中起主导作用。
在早期的药物发现中, LC-MS/MS经常用于快速筛选和结构确证反应性代谢物以进行先导物优化和候选物遴选开发。
通常,试验物质先在捕获剂如GSH存在下用肝微粒体孵育,随后用LC-MS/MS分析方法检测和结构确证GSH 捕获的反应性代谢物。
这些体外筛选试验的结果提供了给定化学类型或引起关注的化合物的潜在代谢活化的重要信息。
在药物发现后期和临床开发过程中,要利用毒理学相关种属和人体进行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研究,LC-MS 技术在分析其中生成的反应性代谢物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12]。
3 展望由于LC-MS联用技术所具有的诸多优点,它愈来愈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其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LC-MS技术虽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但对痕量物质的归属和精确定量,仍还存在不少困难;其次, LC-MS技术对现有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处理结果存在明显“假阳性”现象,而且仅能很好地反映含量较高物质的浓度变化,对低含量代谢物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却显著下降;第三,应用LC-MS技术确证化合物结构时,不及NMR技术直接有效;此外,目前LC-MS 技术可供搜索用于确定化合物结构的数据库尚有限,不能满足复杂多样代谢物研究的需要。
总之,LC-MS技术还有待完善,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1]蔡宝昌.中药制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9-254.[2]卿大放.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3,5(5):44-47.[3]安蓉·液相色谱技术及液质联用技术在食品及农产品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2003,(1):20-23.[4]安蓉·液相色谱技术及液质联用技术在食品及农产品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2003,(1):20-23.[5]项贤,李立军,再帕尔·阿不力孜.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在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中的作用[J].药学学报,2002,37(5):389-395.[6]黄芳,黄晓兰,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对饲料及食品添加剂中三聚氰胺的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08,27(3):313-315.[7]王竹天,杨大进.保健食品功效成分测定方法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0,12(6):13-15.[8]张萍,冉海琳,肖新月,等.细辛类植物中马兜铃酸A的定性及定量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006,26(6):811-814.[9]刘密新,吴筑平,杨成对,等.中药复方中柴胡皂甙A和D的LC-MS-MS研究[J].质谱学报,2000,21(4):77-78.[10]邹建军,朱余兵,于翠霞,等.HPLC-MS法测定人血浆中氨氯地平浓度及其生物等效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7,16(4):214-217.[11]李鹰飞,李迎,张振清.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体外药物代谢物筛查中的应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36(6):461-464.[12]张信中,李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药物反应性代谢物的研究进展[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36(5):39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