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难中的抗争》教学设计(1)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5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经过。
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及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的基本史实。
培养史图结合学习历史的能力。
讲述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培养阅读历史材料和表述历史事实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等史实的学习,牢记民族耻辱,以史为鉴,发奋图强。
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认识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
二.重点难点:本课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
本课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考指南、教材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经过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并不满足在中国已取得的利益,很快便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指导学生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回答。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让学生朗读并根据材料想象圆明园的形象。
二、俄国趁火打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经历的一场劫难,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华民族还经历了另一场劫难,那就是北方的沙皇俄国趁火打劫,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
其实,中俄的边界很早以前就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引导学生回顾思考: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条约、作出过什么样的规定?(1689年《尼不楚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出示“清前期疆域图”),引导学生比较清前期疆域与今天的中国版图有何不同?三、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四、左宗棠收复新疆总结新课作业布置。
〖课程标准〗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被割让与香港回归。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对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让与1997年香港回归,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准备〗学生情况分析郫县二中八年级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城乡结合部,有的来自农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但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启近代史。
经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铺垫,学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江苏省句容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教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句容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教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句容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教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一、教学要求基本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太平天国痛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
提升要求:从“劫难"、“抗争”两条线索来分析得出什么道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左宗棠收复新疆.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情景导入】【自主学习】1.圆明园在战争中被联军烧毁。
2.近代史上侵占中国土地最多的国家是,割占中国领土平方千米。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领袖:开始标志:1851年起义都城:主要战斗:在战役打死洋枪队头目华尔。
4.浩罕国首领入侵新疆;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
【合作探究】1.为什么圆明园的被毁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2.从何说起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面对“疆独"你的态度是什么?四、课堂小结五、教学要求题【基本要求题】1。
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最多的国家是()A。
俄国 B。
英国 C.德国 D。
法国2.“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这座世界著名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A。
英德联军 B。
德法联军 C。
英法联军 D。
美俄联军( )3。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教学设计劫难中的抗争一.一.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件.多媒体视频等学习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情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愿意主动接受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
三.教材分析三.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较多,从线索上看有两条,一是劫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沙俄趁火打劫。
二是抗争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和左宗棠收复新疆,体现了“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的理念。
四.教学四.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紧扣课文标题,从劫难与抗争两条线展开分析.归纳,得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和历史挂图等学习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以及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基本史实。
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说出圆明园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教案设计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适于的学段/年级: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本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本课的重点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难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俄国趁火打劫”让学生感受到鸦片战争后列强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处于劫难之中;又通过“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和“左宗棠收复新疆”来突出表现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
二、学情分析:部分学生曾观看过影片《火烧圆明园》或到过北京游览了圆明园遗址,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段屈辱历史有一定的认识;经常看故事书的学生也知道不少太平天国的故事和人物。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个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学生把握不清,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更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求: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教学/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东北西北领土以及太平军痛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基本史实。
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说出圆明园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
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在目的上的共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紧扣课文标题,从劫难与抗争两条线展开分析、归纳,得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幻灯、图片和地图向学生展示圆明园被焚前后的变化,中国边疆领土的变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课以引导启发、提纲导读、问题讨论方式、音像资料再现历史等创设情境,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说课劫难中的抗争—戊戌变法
《劫难中的抗争——戊戌变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教材第二单元第6课第一条目,在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的基础上,我把课题命名为《劫难中的抗争——戊戌变法》。
本课主要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
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下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及变法过程、变法结果的分析,使学生看到戊戌变法是国民为了自强而进行的改革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虽败犹荣。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看到近代中西方的巨大差距,产生民族忧患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并由此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教学案第2 劫难中的抗争教学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导入新】方式一:复习旧知识导入,例如:《南京条约》给中国带哪些严重后果?侵略者是否满足?方式二:图片导入,华丽的圆明园复原图和圆明园遗址图,提问华丽的圆明园为什么变成了一片废墟?由此导入。
清朝疆域图(一片海棠叶的形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一只公鸡形状)提问,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由此导入。
…………【参考答案】第2 劫难中的抗争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以及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收复x疆等基本史实。
2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的严重危害。
【自主学习】一、认真阅读本8—9页“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目,回答下列1--3题: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英国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大门)或者,英国不满足已经攫取的权利,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
注意:最好分析一下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在此,先从目的分析,讲完前两个问题后,再从结果或者影响上分析)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何时?爆发的标志是什么?18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
(可以让学生回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标志)3圆明园是哪一年、被哪两个强盗国家抢劫并烧毁的?对此你有何感想?1860年10月;英国和法国;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建设强大的国家等。
可以给学生描述一下圆明园的华丽与壮观;朗读雨果关于两个强盗的论述;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绝等。
(见后面的教学资料)二、请看本11-12页的内容,填写下表:时间条约割占领土范围割占领土面积188年瑷珲条约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千米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要形象地向学生表明:10多万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
第二课劫难中的抗争八年级历史教案第二课劫难中的抗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以及太平军痛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基本史实。
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说出圆明园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
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在目的上的共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紧扣课文标题,从劫难与抗争两条线屉开分析、归纳,得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幻灯、图片和地图向学生展示圆明园被焚前后的变化,中国边疆领土的变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教学过程1.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2. 授新课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
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占地面积约5200亩,周长近10公里,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柑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
清朝从康熙至咸丰的六代帝王,历时150多年,集中全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把它营肄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风景秀丽集中外园林艺术之大成。
如:长春园最北边有一组西式宫殿建筑——西洋楼,是乾隆时期根据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的设计,由中国匠师精心建造的.西洋楼景区的“大水法•和“远瀛观”系由白石砌成,虽为欧式建筑,但揉合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中西合壁,堪称一绝。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而且是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清朝的皇家宝物主要不在紫禁城里的宫殿中,而是在圆明园.西方誉之为•万园之园’是当之无愧的。
____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
联军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抢劫三天。
这群贪婪凶残的强盗把园内的金锻珠宝洗劫一空.一个英国军官,第一次抢到一个缕金花盆,盆中栽着一株高1英尺的黄金树,树上挂着以红玉为横心的蓝宝石果子.他将枪到的宝物,装了七大筐,归为已有。
《劫难中的抗争》教学设计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东北西北领土以及太平军痛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基本史实。
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说出圆明园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
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在目的上的共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紧扣课文标题,从劫难与抗争两条线展开分析、归纳,得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幻灯、图片和地图向学生展示圆明园被焚前后的变化,中国边疆领土的变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课以引导启发、提纲导读、问题讨论方式、音像资料再现历史等创设情境,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和影像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提问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
复习:《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获得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侵略者并没有满足已有的在华特权,更加肆无忌惮地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中国的劫难仍在延续,在祖国危机之时,爱国志士坚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
我们今天来学习“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提问学生能很自然地回忆起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调整自己的情绪,集中精力进入新的一课)
学习新课
一、劫难——第二次鸦片战争:
首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并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
让学生认识英法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性质。
从而得出以下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者不满足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侵略权益而发动的又一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是一样的。
另外,让学生找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⑴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线索,沿两条时间线索展开:
①1856年,联军炮轰广州,战争正式开始。
——1858年,联军北上天津,清政府与其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英法联军借口换约闯入大沽口,被清军击退。
②1860年联军借换约受阻出兵,攻占大沽、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⑵火烧圆明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课件展示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
实。
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这段惨痛的历史认清: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另外一方面结合小字部分,让学生认清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欺辱的重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所以,通过以下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本目的学习。
问题: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
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
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清朝统治者又如何对待?
⑤通过“火烧圆明园”这个历史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先让学生读书了解史实过程,然后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看法给予正确评价。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
强调:《北京条约》的签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标志。
2、沙俄趁火打劫:
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对此:
首先,借助《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让学生回忆历史上中俄之间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及其简单内容,以此来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提供历史依据。
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尼布楚条约》,它规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广大领土都是中国的。
其次,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清政府既要面对英法侵略,又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而使沙俄在北方有可乘之机,对中国西北和东北的领土进行了大肆的蚕食。
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读书找出:“沙俄通过什么办法蚕食中国的土地”?
最后,让学生对照《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
谈一谈:针对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史实,谈一谈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殖民者的侵略性,也进一步体会国家软弱的危害性。
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二、抗争——太平天国起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师:有侵略就有反抗。
面临着外国列强的铁骑践踏着我们的家园,中国人民反抗清朝统治、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风起云涌。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面对着外来侵略日盛和清政府的日益腐败,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指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农民起义肩负着反封建和反侵略双重任务。
起义军迅速攻占南京并建制,建太平天国,号太平军。
面对日益壮大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勾结洋人组成了“洋枪队”。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⑴背景:要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因战事结束而得到安宁。
相反,侵略者的野心进一步大增,开始纷纷将魔爪深入中国边疆地区。
对此:
首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边疆危机,特别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当时的新疆地区面临哪些危机?。
课件展示表格: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新疆重要的历史地位。
思考:
①新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蕴藏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②为什么侵略者会将侵略的矛头对准新疆地区?
最后,读书了解清政府对此的态度——举棋不定。
左宗棠主张坚决收复新疆。
让学生找出左宗棠此举的理由:新疆乃中国西北大门,若失则塞外无险可守,塞内险象环生。
⑵经过:对“左宗棠收复新疆”通过两个步骤让学生了解史实。
第一步:军事上,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大部分。
对此,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①左宗棠采取什么样的战术打败了阿古柏?
②收复新疆大部分以后,左宗棠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第二步: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收回伊犁,从而完成整个新疆的收复。
对此,通过也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①谈判伊始,俄国的态度怎样?
②为什么后来俄国转变了态度,归还了伊犁?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④后来清政府有采纳了左宗棠的什么建议?有何意义?
⑶意义:指导学生结合课文自己归纳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并对左宗棠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
左宗棠收复新疆保卫了中国的西北边疆,遏止了侵略者的进一步扩张,有效的维护了中国领土不受侵犯。
议一议:如何正确评价左宗棠?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
问:①侵略者又发动的一场战争叫什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②沙俄也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哪些地区的多少领土?(东北、西北;共计1 50多万平方千米)③中国人民面对侵略采取了哪些抗争?(太平军痛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④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左宗棠)
谈一谈: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课堂练习:
一、选一选
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共割占我国多少领土()
A.100多万平方千米B.150多万平方千米
C.60多万平方千米D.40多万平方千米
2、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是在()
A.天京 B.南京C.金田D.上海
3、19世纪70年代,率兵进军新疆,大败阿古柏的清朝官员是()
A.左宗棠 B.李鸿章C.曾纪泽 D.林则徐
4、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相似点是()
A.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权利B教训清政府,使其顺应外国侵略者要求
C.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D.维护鸦片贸易合法化
5、放火焚烧圆明园是在哪一次侵略战争中发生的()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鸦片战争
板书设计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劫难: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抗争: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左宗棠收复新疆
六、评价
本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法对学生在课堂中的种种表现,如情感的投入、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做出评价并记录下来。
七、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