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解疑反馈三环节教学模式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9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心得体会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和探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教师会故意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意愿。
这种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和投入度。
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学生会经历三个阶段,即“疑”、“探”和“悟”。
在疑阶段,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并开始主动探究。
在探阶段,学生会通过实践、实验等方式,亲自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在悟阶段,学生会通过总结归纳,从而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通过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分析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教师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输。
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是积极的。
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不仅仅是记住一些表面的知识点。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然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这种模式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指导能力,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深知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者。
在近期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教师教学艺术的提升。
以下是我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激发学生疑问,培养探究精神“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是“疑”,即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通过提问,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疑问往往比教师的预设更有价值。
例如,在讲解数学概念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这个公式要这样推导?”这个问题引导我重新审视了教学过程,使我更加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探究,提升思维能力“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第二步是“探”,即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
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成功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成就感让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总结反思,巩固学习成果“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第三步是“探”,即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反思。
在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回顾探究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巩固学习成果。
通过总结反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反思中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在实践“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教师要善于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我深切感受到了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疑、质疑、反馈三段六环式主体学习模式的研究一、问题提出2012-2014学年,我校全面推行“活动单导学案”,这也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
导学案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可以说全国各地都在运用导学案作为抓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导学案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抓手,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针和路线图。
需要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要能在学生的预习中起到导航的作用,帮助学生对预习的知识进行梳理理解,二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对知识重新“翻译”,设计出学生易于接受易于学习的导学案,但人家的经验不一定是自己的经验,人家的成功不一定是自己的成功,因为教师的个体风格、生源情况,学校管理模式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必须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和适合自己学生情况的导学案。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课堂、学生的研究,我以“设疑、质疑、反馈三段六环式主体学习模式”为课题,专题研究导学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方式。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课题界定设疑自学→探究质疑→检测反馈是一个教学模式,因为它突出的是学生主体的学习、探究活动,因此也可以称为主体学习模式。
设疑自学,分为设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置疑点,提出问题。
自学: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教材(文本),独立思考,分析并初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个环节很重要,因为没有个体学习做基础的合作探究,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交流讨论都不会收到预设的效果。
探究质疑分为,探究:学生通过自学,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疑难。
质疑:从学生个体学习到小组合作探究,所解决的是教材(文本)的浅层问题,而深层次的问题只能通过教师的指导来解决。
通过教师的质疑来提高。
检测反馈分为检测: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
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检测情况当堂评讲。
这个主体学习模式将课堂分为三段(或三个模块)每个模式又有两个环节,所以,简称为:三段式、六环节主体学习模式。
“三步引导”自主学习模式解读“三步引导教学模式”即“自学质疑——探究拓展——检测反思”教学模式。
简称“二四三”模式:“二”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两种角色;“四”即预习课、讨论课、总结课、活动课四种课型;“三”即三个教学环节:自学质疑环节、探究拓展环节、检测三思环节,每个环节有三个步骤:一、自学质疑环节第一步(教师备课质疑):教师熟悉教材、教参,查找工具书,找准重点、难点,认真钻研教学法。
思考题的设计要做到难易适当且循序渐进,思考题类型可分为基础性预习题、拓展性预习题、展示性预习题、总结性预习题。
精心设计导学案。
第二步(课前预习质疑):学生根据导学案,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积累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尝试完成预习题,遇到问题做好记号。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完成。
第三步(课堂预习质疑):(约5分钟):巩固上一堂旧知识为主,也可以是本堂课的准备知识。
比较基础,相对重要的知识点和内容,教师当堂抽测。
二、探究拓展环节第一步(小组合作):(约5分钟)针对预习发现的问题,组内进一步开展交流讨论。
合作方式:组内合作、优劣合作、互助对子合作。
第二步(交流展示):(约20分钟)对于重点和难点,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优等生展示回答。
容易些的问题可让中等生甚至学困生展示。
学生都会的不展示。
展示有质疑的,一题多解、有规律可循的问题。
教师的展示语言应为激励性语言、点拨性语言、指导性语言。
学生的语言要注意叙述解题过程,讲清解题思。
展示的形式多样,要兼顾各类学生。
学生回答问题或板书时,要注意提醒其它学生认真聆听或观察,随时准备补充和纠错。
小组合作探究应该建立在充分自我探究的基础上。
第三步(点评纠错):(约6分钟)有老师点评和学生点评。
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或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或易混易错的问题。
讲学生质疑后其它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的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三、检测和反思环节第一步(当堂检测):(约5分钟)可学生自测、可学生互测,也可以教师利用多媒体出题抽测。
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5月5日—6日,我们一行31人在余关乡中心学校的精心组织下,来到西峡县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学习中,我们倾听“三疑三探”、感受“三疑三探”、走近“三疑三探”,我们在学习中思考着,在思考中兴奋着,因为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教师与学生共成长”的教育的春天,我们每个人都被“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吸引着……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理解:“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同时养成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索、创新,快乐,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
“三疑三探”有四个主要环节,即:1、设疑自探:针对教学目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自学自探并提出疑问,老师归纳、梳理、补充问题,形成自探提纲;2、解疑合探:对教学任务和提出的问题限定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当堂解决本节课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3、质疑再探: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已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探究更全面、更深刻的问题答案。
4、运用拓展:师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训练运用。
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同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一脉相通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2、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3、增加了教师教学的乐趣: 4、解决了课程改革的难题。
因此说“三疑三探”为广大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改找到了一个抓手和载体,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课程实施“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阶段的三个主要环节,即1.设疑自探: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学自探,并提出疑问,教师归纳、梳理、补充问题并形成自探提纲。
2.解疑合探:对教学任务和提出的问题限定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当堂解决本节课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
3.质疑再探: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所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探究更全面更深刻的问题答案。
最后,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拓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它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传道、授业、解惑”本身,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弟子规》中说到:”学有疑,随礼记,就入问,求确义”,”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正是紧扣了”疑”和”探”字。
”疑”与”探”的妙处是: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所以课堂教学就是从疑问开始,到释疑结束。
提问需要能力,学生在不停地疑问与探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不断的思考和释疑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进一步的运用与拓展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在一次次实践和创新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因此,”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这么多年减负还是无济于事,究其原因是课堂效率低下或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教师只好采取加强课前预习,加大课后作业的方法来弥补不足,过重的课后作业和严格的课前预习,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质量。
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不倡导学生课前预习,不提倡课后布置作业。
认为课外预习实际上是占据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属于变相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的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并通过探究迅速解决问题。
而过于繁多的作业则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倦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取消课前预习,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更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了学生课内高效快乐的学习,此外,由于学生当堂完成了学习目标,基本不用再布置课外作业,所以学生不存在课业负担的问题,因此,”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拥护。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解读(培训人:李波)(如何正确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河南省西峡县杨文普团队探索了多年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主要通过疑问与探究结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此模式有4个教学环节: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
“三疑三探”的好处就在于紧扣了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
“疑问疑问,有疑便问”,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探索,所以课堂的开始首先要提出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当然问题也不是一次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波刚落,一波又起,环环相扣,持续推进课堂教学的进展。
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
这一环节主要涉及三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
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
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
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是学生自探。
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
自探前,教师一般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
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
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变,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设置自探问题层次不清,不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问题太碎、太杂,或太大、太空。
要么一看就会,课本上有直观的答案,要么思维跨度太大,缺乏递进性,学生难以接受。
二是自探走过场,时间安排不足。
三是在学生自探过程中教师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唠唠叨叨,使学生不能专心思考,要么漠然视之,认为学生自探与己无关。
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
武胜县城南初级中学校举“疑”反“三”---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而奠基。
二、设计理念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
三、核心内涵举“疑”:整个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展开探究。
反“三”:课堂教学以“自主生疑→互动释疑→内化迁疑”“三”大模块为教学主线;以:“三自”、“三有”、“三动”、“三禁”、“三导”、“三得”为目标。
四、教学原则:除遵守传统的教学原则外,如循序渐进、启发性原则等,还必须遵守民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合作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实施举“疑”反“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自主性原则是实施举“疑”反“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合作性原则是实施举“疑”反“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
五、教学目标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展示学习的积极性。
2、抓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展示学习、体验学习等课堂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3、重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三自”(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有”(有争论、有发现、有创新);“三得”(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体验);“三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
实现教师的“三禁”(禁教学满堂贯、禁上课无课件、禁小组无合作);“三导”(“导疑”——因疑而导、引发思维、“导学”——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达到若隐若现而不现,呼之欲出而不出的境界;“导练”深化巩固,获得技能。
)六、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建议按“生疑:释疑:迁疑=2:5:3”分配)(一)、自主生疑1、创设情境,感知教材,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别出心裁地引入新课,使教学信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以及对教材进行初步感知,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流程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流程。
首先,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是“提出疑问”。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对知识的疑惑,也可以是对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开始进入到探究的状态。
接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第二步是“探究解答”。
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他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实验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最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第三步是“总结分享”。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流程就完成了。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之,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流程清晰,逻辑严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希望教师们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多多尝试,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养成喜欢提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会自学,学会表达,学会总结,学会质疑,学会反思,学会评价,形成一系列良好思维品质。
从培养创新型人才出发,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
好奇质疑探秘是人的天性,儿童尤甚,应当注意培养保护,使其愈浓而不衰退,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并在学习中感受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指课堂教学环节分“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几个部分,与“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同源。
设疑自探包括三步,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氛围,为学生设疑创造条件;二是设疑,即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为主教师补充,梳理删并,得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要点;三是自探,在设疑基础上,由教师提醒自探方法、时间限制、注意事项等,学生开始自主探讨研究,此时教师尽量不要干扰学生。
解疑合探环节中,所解之疑包括前面“设疑自探”中所有疑惑,由学生展示汇报,提问本着“学困生优先回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等生评判”为原则。
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小组讨论,再难由老师讲解。
老师讲解遵照“三讲三不讲”原则,即学生自学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要讲;知识易混易错的,要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同学仍解决不了的,要讲。
学生没经自习不讲;学生会了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总之,学生在前,教师在后,时时体现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各自不同地位。
质疑再探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勇于向教师、教材和权威质疑。
当学生向教师质疑成为普遍趋势时,教师站在讲坛上将随时面临学生的挑战,不再总是居高临下信心十足。
大力倡导学生质疑,会促进教师不断努力钻研业务,克服职业倦怠,加速其专业化成长。
运用拓展是学向用转换的环节,是对学的检验,也是对学的延伸。
采取学生编题形式,由浅入深,注意梯度,教师巡视,挑选展示,学生所编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时,教师要将不足之处用事先预编习题进行补充。
教学篇•教学创新“自学、解惑、诊断”三环节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师为学生解惑的过程、教师为学生学习情况诊断的过程。
其中,自学环节主要是学生充分利用教学工具学习知识点,从而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不但需要熟悉了解各个数学知识点,而且还需要通过采取查找知识、质疑知识点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学科水平;解惑环节主要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老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点,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识迁移;诊断环节也就是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拓展知识,合理地将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有效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一、自学环节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实际中有效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让学生有层次有步骤地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法”的内容时,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导学教案。
首先,老师可指导学生先画出一条线段,并在线段中选取一个位置用蜗牛进行标注,记点为A。
如果蜗牛标记的点A在左边,则表示为负数,而如果蜗牛标记的点在右边则表示为正数。
现在当蜗牛以一分钟爬行3cm 的速度向左边移动,试问4分钟之后蜗牛爬行到了什么位置呢?这样通过在线段上进行标注,并明确将负数答案写出来。
老师通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导学教案,不但涉及了有理数中的负数和正数知识,而且通过创设小动物爬行情境,让导学教案变得生动具体,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解惑环节基于上一个环节的自主训练,学生已然对知识有了相当程度的掌握,之后为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便可安排适量的题目来加以练习。
当然,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练习题的设置,教师除了需在当前知识点上予以适度的拓宽外,尚需注重与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融合,并对学生存在疑问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解惑,这样能够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疑三探”数学教学模式探究近段时间通过听评数学课,认为“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非常有效。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课堂流程是: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
第一个环节是“设疑自探”。
即课堂导入。
设疑,就是使疑问生成。
自探,就是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忙于给学生破题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自探中,教师的作用是:把握进程,关注而不干扰。
第二个环节是“解疑合探”。
这个环节的“疑”一方面是指“自探”过程的未解之“疑”,另一方面是指“自探”中派生出的新的疑问。
这一环节常常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性学习。
坚持的原则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等生评判。
“学困生”回答正确的问题就不需要浪费时间,立即转入下一个问题,难道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和讲解——这就是“合探”(即合作探究)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学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和辅导,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
合作的形式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两个人的合作。
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
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合作来解决。
小组内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有全班合作(跨组合作)来解决。
教师不要急于解答问题,要退到最后一步,直到全班学生都不能解答时老师才讲,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能和挖掘潜能的机会。
第三个环节是“质疑再探”。
是在基本完成本节主要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老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针对本节知识在提出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解答,从而达到查缺补漏、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
第四个环节是“运用拓展”。
是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新知”,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练习题和拓展性习题,展示出来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老师可以作必要的补充,然后在检查运用情况的基础上予以订正、反思并归纳。
自学、讨论、总结、检查的教学模式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知识远远达不到将来工作的要求。
因此,每个人参加改正后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可见,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必备的能力,也是当前所提倡的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构建了“自学、讨论、答疑、总结、检查”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自学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应学的知识。
特别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动脑思考,不能提一些过于死板的问题。
比如:什么是电容、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库仑定律的公式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这些问题只能让学生抄书、念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在《库仑定律》的教学中,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2、库仑定律是理论推导出来的吗?3、公式F=KQ1Q2/R2中,各项的意义是什么?4、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看作点电荷?5、演示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可说明下列哪个规律?A、库仑力和电荷量成正比B、库仑力随电荷间距的增大而减小C、库仑力和电荷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D、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中学生通过自学及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理解还不够深入,掌握的也不够熟练,这时就进入了课堂的下一步。
二、讨论、提问、答疑首先要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解决自学时提出的几个问题,接着进行提问和答疑。
提问可以是老师向学生提问,也可以是学生向老师、或学生向学生提问。
在学习《电场强度》时我要求学生比较场强的两个公式E=F/Q和E=KQ/r2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学生对这两个公式的比较,对场强的概念及公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学习《玻意尔定律》时,我让学生讨论其应用条件即:“气体质量一定,温度不变”这时有位同学提出:吹气球时,气球压强、体积都增大,和玻意尔定律不是矛盾了吗?我及时地让同学们讨论,很快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自学、交流、拓展”高效互动课堂教学“三环”模式解读(任课老师使用)“自学、交流、拓展”高效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四原则,包含三环节。
四原则指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师生共进为主旨。
三环节即是:自学质疑,交流互动,拓展提升。
一、操作流程(一)自学质疑【基本任务】目标揭示,问题导学,自学质疑。
【时间控制】12分钟左右。
【主要目的】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怎么学,应达到什么要求。
充分挖掘学生个人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认真自学、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读、写、算和动脑、动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要点】1.揭示目标:按照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教辅资料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提出三维目标,目标要详细具体,表述简洁明晰,体现层次或梯度。
2.问题导学:出示导学提纲,明确学习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
学习任务要合理、适量,要依标据本设置一定数量的能挈领教材重点、难点,能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钻研。
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在学习前,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建议,让学生积累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自学质疑:学生依据导学提纲的要求去读课文、看注释、看例题、做试验等,做到基本理解教材内容。
学生对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要认真思考和分析,通过查阅工具书、辅导资料或寻求教师点拨等方式力求自己解决多数问题,实在不能解决的要做好标记,作为下一步合作探究的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练习过程中还可能生成新的问题。
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并指导学生学习:一是适时个别辅导,帮助和勉励自学有困难的学生;二是搜集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带共性的疑难问题;三是调控学习纪律,避免个别学生的消极行为影响课堂秩序。
(二)交流互动【基本任务】小组探究,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时间控制】15分钟左右。
【主要目的】通过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工整板书、大方表演、动手试验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形成自信自强、健康竞争、主动合作、善于交流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
“自学——解疑——反馈”三环节教学模式的探讨呼伟二〇一〇年七月三十日“自学——解疑——反馈”三环节教学模式的探讨【摘要】“自学——解疑——反馈”三环节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促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学能力、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等方面有较大提高,以实现其自主性发展。
【关键词】自学解疑反馈【正文】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己获取新知识与能力,教师的责任主要是给予正确指导,提供有效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从这一点上理解,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为重要,我们为此提出了“自学——解疑——反馈”三环节教学模式。
一、“自学——解疑——反馈”三环节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意义三环节教学模式一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合作性相结合。
我们认为,主动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参与到主动思考并对所提供话题发表评论的活动中。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们不是单纯地听讲,而必须学会理解和使用学科当中的概念。
他们必须学会分析和综合,并在讨论中通过提问或书面的方式与其他学生一起对某一信息做出评价。
主动学习具备着一种“我要学”的学习态度,而这种态度是自觉的、自发的,不是外力强加的。
主动学习的行为表现通常有:①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②能自觉预习,并能自我检测;③听课有针对性,积极性高;④善于思考,能够提出问题或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⑤能主动与他人进行研讨和辩论、交流与合作;⑥能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测评。
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独立性,同时还要具备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独立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1]”。
学习过程的独立性是动态的和发展的。
其次,合作学习也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过程。
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通过小组合作,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综上所述,“自学——解疑——反馈”三环节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合作性。
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展现知识的发现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
二、国内外课程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法在近些年来对国内的教育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种教学方法的中心思想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现代的发现教学法,是将方法与内容视为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将发现的过程予以教育上的在编制,使其成为一般学生也能学习的途径。
[2]现代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内容,而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动态场。
课程作为一种发展性活动,必须人人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
参与是课程实施的起源性机制,个体如果不参与课程,课程就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
课程运行中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显学生个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地位、作用才能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
三、“自学——解疑——反馈”三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提出三环节教学模式出自于这样一个动机,就是如何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源自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的知识时应当具有主动地位。
知识的建构可以看成是学习者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并接受新的经验,这种建构过程必然伴有对概念的修正和知识结构的重组。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
知识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环境中,需要被重新构建。
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虽然讲授型教学也可以促进知识的建构,但这并不是教学的直接结果。
因为知识建构依赖于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当学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时,他们会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新的现实问题。
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去听,去看,去问,去讨论,直至去“做”。
四、“自学——解疑——反馈”三环节教学模式解读三环节教学模式注重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其基本流程如下:(一)、自学——包括三个过程:⑴确定学习目标;⑵指导学生自学;⑶小组讨论学习。
1、确定学习目标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而且也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它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具有指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标准功能.展示学习目标,意在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明白学习任务,并能努力向目标靠拢.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本节课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是每一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初中学生可能还没有能力自主设计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要由教师来确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析学习目标制定的方法,以便于学生掌握:(1)为什么这样制定?(2)怎样制定?实际上学习目标的制定,形式多种多样,有问题式、有提纲式。
例如,美国的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的目标教学法,将每个知识体系内容,全部肢解为一个系统性的各个小问题,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各个小问题,就可以达到总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时在课前,有时在刚上课时,也有可能是在导入新课以后。
由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既要根据教材、课程标准要求,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要适中。
既要避免过于简单,达不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又要避免过于复杂,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放弃目标。
2、指导学生自学学生在指定的目标体系下,自学教材相关内容,解决目标中的问题,努力试着去达标,而且在达标过程中认知难度较低时,有时能顺利达标,但多数情况是达标问题没有解决时,可能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教师要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防止有的学生打退堂鼓。
完成这个环节的任务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和教材内容的特点。
合理安排自主学习时间:对初一年级刚实施自主学习的学生,宜采取教师引导研读的办法,自学的时间也宜长一点。
对认知难度较小。
对有自主学习基础的学生,时间可以控制短一些,采取自己阅读。
(2)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内容的多少,学生能力的大小,自主学习时间安排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在课堂上监督学生自主完成,也可以到课后,真正意义的自主完成。
(3)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不仅要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督促学生完成自学任务,还要具体指导怎样自学。
在学生提出疑问时,提示他们做上标记和眉批。
对学生进行辅导时,要他们学会突破难点的方法。
为了保证自学顺利完成,教师要关注自学进度,督促自主能力差的学生,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基础较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可能通过自学就能达到目标,我们把这种没有经过反馈的目标称为初级目标,有可能学生只对知识表面作较浅的理解,还有很多易混淆的地方没有发现,因此,只有经过自我检测反馈后,没有什么疑问,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基本达标,我们称之为达到了高级目标。
3、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对遇到的困难,当堂采取的措施一方面是向老师请教,另一方面是集体讨论,向同学请教,合作学习,教师要参与到讨论中,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接近目标,有时,一部分学生通过集体讨论能解决问题,就达到了初级目标,学生对讨论时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做上注记,听取老师的意见,还可以继续讨论。
(二)解疑——包括两个过程:⑴自学效果展示;⑵疑难问题解答。
1、自学效果展示自学效果展示包括对学习内容的表述(条目式、结构式等,用以训练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和效果自测两种形式。
学生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或知识体系的阐述,进行学习效果的有效自我反馈,尤其是做紧扣教材的练习,更为有效,了解哪些目标已完成,哪些目标没完成?没有达到目标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同时根据反馈的信息,学生还可以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
2、疑难问题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般的情况下,不会轻而易举地达到目标,大多数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自主学习内容解决不了目标问题,而且产生一些相关联的新问题,也就是质疑的过程,我们知道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提出价值较高的问题,而自学能力弱的学生,不知道从何提问,只知道机械地回答老师的目标问题。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不管质量高低,学生都要敢于质疑。
遇到同学们多次提出的重复问题,说明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教师要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达到目标,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先易后难层层深入的策略。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仍然是自主的,教师的讲解避免包罗万象,对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目标,要敢于放弃,不必浪费时间,使讲解充实而不乏味。
(三)反馈——包括两个过程:⑴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评价;⑵知识过关。
1、反馈的过程就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评价。
反馈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反馈内容应紧紧围绕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反馈的形式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反馈的结果应关注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反馈应及时,对于不达标的学生应及时给予帮助。
对于某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应在不同阶段不断重复检测,从而使遗忘曲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记忆量上。
知识要学习,技能要训练,掌握了知识,不一定就能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及课后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学生对所学知识可能是机械地模仿例题,或生硬地记一些材料,并没有理解知识的真谛,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另一方面,还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际一些变式练习,增加灵活度,起到概括和知识迁移的作用。
根据巩固练习,检验达到的目标,使整个教学又回到制定的目标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