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腔隙性脑卒中的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93.40 KB
- 文档页数:1
脑卒中的分级诊断标准主要分为五级,从轻度到重度分别为:轻微卒中、轻型卒中、中型卒中、重型卒中和危重型卒中。
具体诊断标准如下:
1. 轻微卒中:临床症状轻微,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仅表现为一过性肢体麻木或无力,持续时间短暂,通常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2. 轻型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但持续存在。
主要表现为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正常。
3. 中型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等,表现为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如穿衣、洗漱等需要他人帮助。
4. 重型卒中: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表现为完全性偏瘫或去脑强直状态,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损,需要他人照顾。
5. 危重型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极度严重,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生命支持设备维持生命,预后极差。
注意:以上分级标准并非绝对,不同患者病情可能有所差异。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更新要点如下:1.新增了对无症状脑梗死的诊疗建议:建议通过MRI来对腔隙性梗死灶与陈旧性脑出血软化灶、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白质病变进行鉴别。
治疗方面对于无危险因素的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不建议采用抗血小板及他汀等二级预防,建议对存在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参照一、二级预防原则积极进行危险因素的控制。
要避免过度诊断、过度治疗。
2.新增了对脑卒中急诊救治体系的建议:建议组建区域脑卒中分级救治系统,建立急救转运系统、脑卒中绿色通道、远程卒中诊治系统。
3.提高了急诊室处理速度的要求:将上一版中的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min内完成脑CT 检查等基本评估并“做出治疗决定”改为了“开始治疗”。
4.诊断流程中新增考虑是否可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
5.卒中急性期血糖控制目标值由7.7~10mmol/L改为7.8~10mmol/L。
(不知有何意义…)6.3h内rt-PA静脉溶栓禁忌证稍有变动:将上版“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改为了“颅内出血(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将“近2周内有大型外科手术”、“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由相对禁忌改为绝对禁忌;新增禁忌“主动脉弓夹层”;将“48h接受过肝素治疗”改为了“24小时内接受过低分子肝素治疗”;将血糖禁忌由“<2.7mmol/L”改为“<2.8或>22.22mmol/L”;将梗死面积的禁忌由“>1/3大脑半球”改为“>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新增相对禁忌证:颅外段颈部动脉夹层,2周内严重外伤(未伤及头部),痴呆,既往较重残疾,动静脉畸形、小动脉瘤(<10mm),少量微出血(1-10个),使用违禁药物,类卒中。
7.3~4.5h内rt-PA溶栓相对禁忌证:删除了“年龄>80岁”,删除了“有糖尿病和缺血性卒中病史”。
8.新增关于小剂量阿替普酶(0.6mg/kg)的建议,可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
9.关于发病时间不明或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患者,可考虑血管内取栓治疗或结合多模影像学评估是否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为短暂性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
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一)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指动脉瘤、脑出血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神经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要穿脑脊液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
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 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进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脑卒中防治指南(大众版)脑卒中,俗称“中风”,临床上称脑血管意外,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突然堵塞或破裂所导致。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85%;出血性脑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这一类。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XX特点;它也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筛查、积极干预效果显著,但实际上我国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为落实国家脑防委脑卒中防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的宏观策略,提高国民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了解,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XX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组织省内脑血管病专家,制定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方案与规划,旨在为医疗机构有效开展脑卒中科普宣教工作提供指导。
一、中国脑卒中疾病概况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9%,位居全球首位。
近30年,我国卒中发病率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地域和城乡差异以及年轻化趋势。
根据中国国家卒中筛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0~74岁人群首次卒中总体发病率由2002年的189/10万上升至2013年的379/10万,平均每年增长8.3%o2018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49/10万(死亡人数约157万),较1990年上升41虬分别为城市居民的第3位死因和农村居民的第2位死因。
卒中出院人数及人均医药费用均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分别为9607元和18525元,相比2007年分别增长60%和118%o推荐意见: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开展卒中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二、脑卒中防治科普任务要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首先,应使公众知晓卒中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做好预防。
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从事的职业有密切关系。
脑卒中诊疗常规
与急诊相关的脑卒中有两类:脑梗塞和脑出血。
一、脑梗塞
【临床分型(OCSP分型)】
1.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
2.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
3.后循环梗塞(POCI);
4.腔隙性梗塞(LACI)。
【临床诊断】
1.症状:偏瘫、头痛头晕、意识障碍。
2.辅检:CT,核磁共振。
【救治原则】
1.抗脑水肿,降颅高压。
2.溶栓:首选rtPA或尿激酶,3—6小时,静脉注射。
3.降纤:巴曲酶、降纤酶或蚓激酶、蕲蛇酶。
12小时内,越早越好。
4.抗凝:肝素。
不常规立即使用,尤其溶栓者,24小时内不用。
5.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不溶栓者尽早应用,溶栓者24小时后应用,(150—300mg/d,分两次服用)。
6.神经保护剂:胞二磷胆碱,脑复康,钙通道阻滞剂。
7.扩容+支持等治疗。
二、脑出血
【病因】
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治疗性(溶栓或抗凝)、脑卒中。
【部位】
壳核、丘脑、脑干、小脑、脑叶、脑室。
【临床诊断】
1.症状:偏瘫、头痛头晕、意识障碍。
2.辅检:CT,核磁共振。
【救治原则】
1.脱水降颅压。
2.调控血压。
3.立即辅检确诊,经会诊决定是否手术,转入相应病房。
4.同时注重处理急诊情况下的并发症:肺炎、肺水肿及血糖改变。
脑卒中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脑血管的病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由于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和由于血管的阻塞导致的缺血.前者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后者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㈠出血性脑血管病1 .脑出血脑出血又名脑溢血.指的是脑实质内部的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
最常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实质内的小血管管壁受到过度扩张而变薄等病变.与此同时血管的内膜也因高压血流的冲击而损害。
长此以往.当薄弱的血管壁再难抵御高压血流的冲击时就会破裂出血.如果血管壁已有动脉硬化.则此种情形更易发生.甚至在没有高血压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
脑出血常先有预兆.先兆表现也叫做前驱症状.但往往并不明显.以致多被忽视。
这些预兆可包括在病前数小时或数天即有头疼、头晕、肢体发麻、鼻出血、眼底出血、嗜睡等。
此时一切使血压升高的因素都可能促进脑出血的发生.例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性交、饱餐、剧烈运动等。
一旦发病则来势凶猛.患者突感头晕、头疼、恶心.随即猝然倒地、呕吐、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观之可见脸面潮红、呼吸沉重、鼾声明显、唾液外流。
渡过急性期后.上述症状会逐渐缓解.肢体活动能力也开始恢复。
2 .蛛网膜下腔出血人的大脑处于坚硬的颅骨保护之中.在颅骨之下还有柔软的脑膜包绕着大脑。
脑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分别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蛛网膜薄且透明.围绕在软脑膜之外.二者之间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其中有少量的液体称为脑脊液。
当大脑的浅表动脉破裂出血、且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是指血管局部因管壁薄弱等原因膨出.外观象一个瘤.但壁内的腔隙与血管腔相连.含有血液.因此易破裂引起出血。
血管瘤好发于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如出现在年轻人则多为先天畸形。
有些患者在病前有前驱症状.如偏头疼.多为单侧的博动性胀痛或眼眶疼.遗憾的是这种症状并不足以预告脑出血即将发生。
附件1:脑卒中诊断标准一、脑梗死(一)脑血栓形成1.患者多为中老年,多有高血压病及动脉粥样硬化;2.发病前可有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3.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4.症状多在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5.多数病人意识清楚,而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6.CT检查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
颅脑MRI可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对小脑及脑干梗死检出率较高。
(二)脑栓塞1.患者多为青壮年,有心脏病或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栓子来源);2.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数秒至数分钟达高峰;3.突然偏瘫,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有抽搐发作或有其他部位栓塞,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局限体征;4.对临床症状像脑栓塞又无心脏病患者,应注意查找非心源性栓子来源,以明确诊断;5.心电图应作为常规检查,头颅CT扫描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能更早发现梗死灶,对脑干及小脑扫描明显优于CT。
(三)腔隙性梗死1.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常伴高血压;2.起病突然,急性发病,多在白天活动中发病;3.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好;4.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高级神经功能障碍;5.头颅CT/MRI有助于诊断。
(四)分水岭脑梗死1.患者多为中老年,有高血压病史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史,颈部或颅内血管存在一定程度的狭窄;2.发病前有血压下降或血容量不足的表现;3.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4.CT或MRI可见楔形或带状梗死灶。
二、脑出血1.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略多,伴有高血压史者;2.多有情绪激动、劳累、饮酒、用力排便等诱因;3.突然起病,进展迅速,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有偏瘫、失语等脑局灶体征;4.小量出血与脑梗塞相似,重症脑梗死可出现明显高颅压症状甚至脑疝,又与脑出血难以鉴别,需靠CT以助诊断;5.腰穿脑脊液检查多含血且压力较高。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1.起病多急骤,有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本病;2.脑脊液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基本上可诊断;3.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膜下出血有助诊断;4.多数意识清楚,但可有嗜睡,精神症状重者亦可迅速昏迷,多无神经系局限体征,但可有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偶有肢体轻瘫;5.如诊断可疑,可做CT或腰穿查脑脊液以助确诊。
轻视腔隙性脑梗塞后果严重老王今年62岁,是一名会计。
退休后,他被返聘到一家私营企业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前不久,老王莫名其妙地出了现头晕、健忘、失眠和手脚麻木的症状。
当时正好赶上单位组织体检,老王就将这种情况告诉了医生。
医生听后,建议老王做脑CT检查,结果发现,老王的大脑内有多处小梗塞灶,医生据此诊断老王患有腔隙性脑梗塞,并建议他住院治疗。
但老王觉得这腔隙性脑梗塞对自己没什么大影响,就拒绝了医生的建议,每天正常工作。
半年后,老王突发缺血性脑卒中,虽经医生全力救治,但还是留下了右侧肢体瘫痪的后遗症。
腔隙性脑梗塞(简称腔梗)是指大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而引起的一种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
腔梗的发病部位多为内囊、基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等大脑的深处,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腔梗患者多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及60岁以上的人。
此病患者在发病后,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仅会出现轻微的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失眠、情绪不稳定、手脚麻木、颈项僵硬、短暂性意识丧失等症状,他们多是在进行体检或治疗其他疾病时被发现患有腔梗的。
而且多数患者在被确诊时,都已经发生了多处腔梗,这说明其病变早已存在,只是以前未发现而已。
由于腔梗的症状较轻,很多人对腔梗都不够重视,有些人明知自己患有腔梗却仍拒绝进行治疗。
这种做法是十分危险的。
腔梗发生后,虽然暂时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或使其致残,但很容易反复发生。
而反复发生的腔梗会损害大脑皮层白质的传导纤维,使其发生多处断裂,从而损害脑组织的正常结构,使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最终引起血管性痴呆、假性球麻痹等病症。
此外,腔梗还是发生严重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危险信号。
这是因为发生腔梗说明患者的体内已经有大量的微小血栓形成。
这些微小血栓一旦聚集在一起形成大的血栓,就会堵塞大的脑血管,从而引起严重的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近年来呈上升
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因此,及早诊断
脑卒中并给予及时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是医生
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卒中的重要依据,下面将详细介绍脑卒中的诊
断标准。
首先,脑卒中的诊断需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进行判断。
脑
卒中患者常常出现突发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
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
的临床表现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脑卒中。
其次,医生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辅助检查来确定脑卒中的诊断。
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头部CT或MRI检查、脑血管彩超、脑电图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脑部情况,进而确定是否患有脑
卒中。
除此之外,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脑部症状,如颅内
出血、脑肿瘤等。
这些疾病也会引起类似的临床表现,因此需要通
过相关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是否真正患有脑卒中。
最后,脑卒中的诊断还需要符合国际上公认的诊断标准,如WHO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美国脑卒中协会的诊断标准等。
医生需要根据这些标准来进行诊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综上所述,脑卒中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以及国际诊断标准的综合判断来确定。
只有确保诊断的准确性,才能给予患者及时的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医生在进行脑卒中诊断时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诊断标准和流程,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护理查房详解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n)是指位于脑深部小血管阻塞所致的缺血性脑梗死。
以下是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查房的详细解释:1. 生命体征观察:- 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意识状态评估:-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包括清醒度、意识水平和神志等,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及时记录任何变化,并及时通知医生。
3. 神经系统评估:- 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方面的评估,包括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肢体活动度、肌力和感觉等方面的观察。
记录任何异常表现,并与之前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
4. 血液检查:-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和血脂等指标的监测。
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5. 药物治疗:- 了解患者正在接受的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和降压药物等。
确保患者按时服药,监测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
6. 定位影像学检查:- 根据医生的要求,安排患者进行定位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 或MRI等,以评估梗死范围和病变情况。
7. 饮食与营养:- 了解患者的饮食偏好和禁忌,提供合理的饮食建议,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监测体重变化和营养状况。
8.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和其家属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解答他们的疑虑和问题。
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9. 防止并发症:- 注意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和皮肤压疮等。
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包括早期康复训练和卧床位的转换等。
10. 定期复查:- 根据医生的要求,安排患者进行定期复查,包括神经系统评估、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以上是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护理查房的详细解释。
在进行护理查房时,需要全面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状态和药物治疗效果等,及时记录和报告任何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同时,还需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预防并发症,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脑卒中诊断标准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急性非创伤性脑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突发性神经系统局灶性缺血症状、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因此,准确地诊断脑卒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诊断脑卒中病例。
一、临床表现。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性面瘫、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感觉障碍、视力障碍等。
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常常是局灶性的,而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则多为全脑性的。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以便作出准确的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头颅MRI、脑血管造影等。
头颅CT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脑出血,显示出血灶的位置和范围;头颅MRI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更为敏感,能够显示脑组织的缺血变化。
脑血管造影则可帮助评估脑血管的狭窄和闭塞情况,对于了解脑血管病变的病因和病变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脑卒中的诊断同样至关重要。
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心肌标志物等。
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评估患者的代谢状态和凝血功能,为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外,脑卒中的诊断还需结合其他辅助检查。
例如脑电图、脑脊液检查、超声多普勒等,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和血管病变情况,对于脑卒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脑卒中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便作出准确的诊断。
ais脑卒中诊断金标准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危险性疾病,通常会导致脑部功能障碍。
在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中,有一种被称为金标准的方法,即该方法被认为是最准确和可靠的诊断手段。
在脑卒中的识别和确诊中,目前被广泛应用的金标准是一组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的结果。
首先,脑卒中的常见症状有突发性头痛、意识丧失、偏瘫(一边肢体无力或麻木)、失语、剧烈晕厥或头晕、视力或听力减退等。
对于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医生需要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家族病史、过去有无类似症状、药物使用情况等,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做出诊断。
其次,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脑部出血、缺血区域以及有无脑梗死等情况。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脑部情况,进一步判断脑卒中的类型(脑出血型或缺血型)。
除了神经影像学检查外,实验室检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风险因素。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特殊检查如凝血功能检查、血脂检查、心电图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潜在的危险因素。
除了以上的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外,还有一些辅助性诊断方法可以用于进一步确认脑卒中的诊断。
例如,脑血管造影、脑电图、颅内压监测等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脑部血管的情况、脑电活动和颅内压变化。
这些方法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总的来说,脑卒中的诊断金标准是通过综合判断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的。
这种综合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然而,正如任何医学诊断方法一样,脑卒中的诊断金标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医生在进行诊断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此外,随着医学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诊断脑卒中的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脑卒中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中老年人的脑动脉内膜可能会发生胆固醇沉积、脂肪变性,形成粥样斑块,动脉管壁变厚变脆,管腔狭窄阻塞,造成脑局部供血不足。
如果病灶周围的血管侧支不能代偿,就会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硬化了的脑动脉,受到高压血流的长期冲击,常常在小动脉的分叉部位形成小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这些微小动脉瘤很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
脑卒中的发生还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
血压升高,脑血流增加,若血压过高,则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血压降低,脑血流减少,若血压过低,则产生脑缺血。
血液成分的改变也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血液黏稠、血小板聚集性升高、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升高,都能造成血流不畅、脑血管堵塞。
脑卒中虽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但大多数患者有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
(1)有导致脑卒中的基本疾病: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年龄都在50岁以上,常常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等。
脑卒中的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控制好高血压就能减少一半的脑卒中。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头晕、失眠、焦虑、四肢麻木、一过性失语时,就可能已经出现腔隙性缺血性脑卒中,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
脑卒中的第二危险因素是糖尿病。
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脑卒中。
研究表明,血清胰岛素升高的年龄比高血压出现的年龄更早,因此,从儿童时期就应该合理搭配膳食,预防糖尿病。
脑卒中的第三危险因素是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患者血液黏稠,血管狭窄甚至阻塞,容易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突发病变。
另外,高血脂、血小板聚集度升高等都是脑血管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第四危险因素是无症状,这类人貌似健康,但体内却有隐患,如肥胖、吸烟、有家族病史、高盐饮食(高盐饮食可诱发脑出血已得到证实)等,都潜在着危险因素。
据统计,因上述疾病致使脑卒中者约占脑卒中总人数的78%。
(2)前驱症状:脑卒中虽为急性发病,但在发作前多数均有先兆症状,如一侧肢体突然麻木、无力、眩晕、舌头不灵活等,数小时自行缓解。
这些先兆症状常常不会引起重视。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脑梗死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根据发病机制,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脑血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一、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主要有:1、多数在安静时急性起病,活动时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
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脑栓塞起病尤为急骤,一般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
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头颅CT和标准头颅磁共振(MRI)在发病24小时之内常不能显示病灶,但可以排除脑出血,发病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
二、脑出血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其临床特点为:①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时急性起病;②突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头颅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准确清楚的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
脑出血CT扫描示血肿灶为高密度影,边界清楚,CT值为75至80 hu;在血肿被吸收后显示为低密度影。
脑出血后不同时期血肿为MRI表现各异,对急性期脑出血的诊断CT优于MR ,但MRI检查某些脑出血患者的病因探讨会有所帮助。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组织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是其最常见原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症状为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有恶心、呕吐;可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及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癫痫发作;其突出体征是脑膜刺激征明显。
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若显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可以诊断。
本病诊断明确后应尽量行全脑DSA检查,以确定出血原因。
腔隙性脑梗塞症状、预防及治疗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
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
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直径不超过 1.5厘米的小梗死灶。
这种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及脑干等部位。
这些部位的深穿支动脉阻塞,发生小范围的局灶性脑组织缺血、坏死便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万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
我国是一个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这一类型的脑梗死很常见。
CT扫描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何谓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是以病理诊断而命名的,系指直径在15~20毫米以下的新鲜或陈旧性脑深部小梗塞的总称。
这些小动脉闭塞后,可引起多个大小不同的脑软化灶,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腔隙。
因梗塞的血管不同,常表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动作失调、发音困难——笨手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
怎样诊断腔隙性脑梗塞?(1)多在50岁以上发病,常有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史。
(2)起病较缓慢,症状在数小时或数天达高峰。
(3)临床症状较轻,多无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
(4)神经系统体征较局限单纯,如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瘫,呐吃手笨拙综合征等。
(5)脑电图、脑脊液、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无异常。
(6)CT可确诊。
常有3~10毫米的低密度区,小于2毫米的病灶CT不能显5、脑梗塞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治疗既然知道了腔隙性脑梗塞是什么病,那么该用什么药物来治疗它呢,其实能及早的发现腔隙性脑梗塞是患者不幸中的万幸,因为及时发现,用药物干预还完全来得及,只要坚持用药完全可以防止腔隙性脑梗塞发展成重度脑梗塞,那么该用什么药来治疗腔隙性脑梗塞,首先要知道坚持用药在医学上叫科学的二级预防,目前西药有阿斯匹林比较常用,但缺点是有效率为53%,有47%的抵抗,而且长期还容易引起胃出血,带来肝肾损伤,用中药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但缺点是服用剂量大,而且质量不稳定,最好是选用一种服用剂量小的现代中药,考虑到临床的需要,国家拨款在优质优价目录产品中遴选出疗效最确切的中药产品,进行二次研发,开发了我国首个着眼二级别预防(主要是疗效确切、安全、适合长期服用)的现代中药,可以说是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最针对性的合适药品,这个药是在吉林华康药业的优质优价产品(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血栓心脉宁胶囊基础上用了八年时间(天士力丹参滴丸二次研发用了4年)二次研发出来的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该药应用的逆流提取、大孔树脂分离等现代生产工艺,同时还应用了体外培育牛黄和麝香两个国家一类新药,通过精提使服用量减少了60%,更加适合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长期服用,可以说天欣泰是最为适合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服用的药品,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安全。
・专论・
作者单位:200040上海,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重视腔隙性脑卒中的诊断
吕传真
腔隙性脑卒中(lacunar str oke )系指大脑半球深
部和脑干等中线部位,由血管直径100~400μm 的穿支动脉梗死所引起的,梗死病灶为015~1510mm 3
的脑梗死。
大多由大脑前、大脑中、大脑后、前
脉络膜动脉和基底动脉的穿支动脉梗死所引起。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其主要原因,特别是高血压尤为重要。
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SCP )分类统计,腔隙性脑卒中约占整个脑卒中的四分之一以上。
腔隙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随病变发生的部位而异,根据1965年Fisher 的描述,可以出现20多种不同类型的临床综合征,如偏身纯运动性麻痹,纯感觉性偏侧麻痹,偏侧运动感觉麻痹,偏身手足笨拙等等。
但是,很多腔隙性脑卒中无临床综合征的表现,仅在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时偶然发现,或因认知障碍而行神经影像学检查时才予以诊断。
据报道,一组2859例患者中发现腔隙性脑卒中169例,其中81%没有症状[1]。
近年来,在我们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关于腔隙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存在两种倾向。
第一种是腔隙性脑卒中诊断太宽,下结论太早。
特别是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机器和软件的不断提升,脑内很小的异常信号均可记录得到。
放射科医师在见到脑内有点状T W 2高信号时,往往报告脑内某区域见到缺血病灶。
临床医师和患者往往以此为依据,诊断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或腔隙性脑卒中,并给予各种药物治疗。
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
头颅MR I 检查在T W 2像上显示高信号,它可以是小动脉阻塞后的病灶(新的或陈旧的),而大量的是由脑内扩大的细胞间腔(V irchow 2Robin 腔)所致。
华山医院放射科曾应用神经病理与MR I T W 2病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脑白质内的点状T W 2高信号是由扩大的细胞间腔所引起,而不是脑梗死。
在过多应用头颅MR I 诊断的同时,又有不少的临床医师应用头颅CT 诊断腔隙性脑卒中,这也会造成更多的
误诊。
解剖学知识告知我们,所有穿支动脉的直径均在500μm 以下,供应大脑壳核、苍白球、尾核和内囊部,来源于大脑前和大脑中动脉的穿支血管直径有100~200μm 和200~400μm 两种;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穿支动脉直径在100~400μm ,而
200~400μm 的动脉梗死仅产生2~3mm 3
大小的病灶,这种病灶仅能在115tesla 的磁共振中看得到,
而不可能在头颅CT 中看得到[2]。
因此,头颅CT 不能作为腔隙性脑卒中的诊断依据,若在头颅CT 中见到明显的梗死灶,则应考虑其他诊断的可能,而不是腔隙性脑卒中。
临床实践中的另一种倾向是对腔隙性脑卒中与
脑内动脉狭窄的关系认识不足。
Tejada 等[3]
在报道腔隙性脑卒中与动脉狭窄的关系时指出:①尽管腔隙性脑卒中患者中,颈内动脉狭窄>50%的病例不多,但当有腔隙性脑卒中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病变的几率是增加的;②在73%没有对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颈内动脉狭窄可作为同侧腔隙梗死的标记;③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纯腔隙性脑卒中与颈内动脉狭窄50%以上有关。
结论是轻度颈内动脉系统狭窄与一定比例的腔隙性脑卒中有关,严重的颈内动脉系统狭窄与多发性腔隙性脑卒中有关。
因此,临床医师在诊断腔隙性脑卒中时应当检查颈内动脉系统有否狭窄病变,特别是多发性腔隙性脑卒中时,更应注意有否颈内动脉系统大血管病的存在。
参
考
文
献
1Jacks on C,Sundl ow C .A re lacunar str oke really different .A sy mp t omatic revie w of differences in risk fact ors p r ofiles bet w een lacunar and nonlacunar infarcts .Str oke,2005,36:8912904.2Marti 2V ilata JL,A rboixA,Mohor JP,et al .Lacunes .I n:Mohr JP,Choi DW ,Gr otta JC,eds .Str oke .Ne w York :Churchill L ivingst one,2004.2722299.
3Tejada T,D iez 2Tejedor,Hernandez 2Echebarria L,et al .Does a relati onshi p exist bet w een car oitid stenosis and lacunar infarcti on?Str oke,2003,34:140421409.
(收稿日期:2005205208)
(本文编辑:包雅琳)
・
904・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年7月第38卷第7期 Chin J Neur ol,July 2005,Vol 38,No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