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政策改革与探索
- 格式:ppt
- 大小:157.50 KB
- 文档页数:12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教案第一章:西欧经济和社会的起源1.1 古希腊文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城邦制度和经济生活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兴起1.2 古罗马文明兴起和扩张罗马经济和社会结构法律、道路和水利工程1.3 早期基督教和日耳曼民族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和定居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章: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和社会2.1 封建制度的形成土地制度和封建等级庄园经济和农业生产封建主和农民的关系2.2 城市兴起和商业发展城市的兴起和城市市民商业和贸易的恢复和发展货币和金融制度的变化2.3 教会和宗教生活教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宗教生活和宗教改革宗教战争和信仰的多样性第三章:近代欧洲的经济和社会3.1 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科学革命的突破和影响艺术、文化和艺术的赞助3.2 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和工业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贸易和殖民扩张的影响3.3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和主张宗教和政治的冲突和变革第四章:现代欧洲的经济和社会4.1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进程机械化生产的兴起工业化的影响和问题城市化和人口增长4.2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民族国家的建立和领土扩张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的发展4.3 社会福利和劳动权益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劳动权益的争取和工人运动社会保障和福利国家的发展第五章:当代欧洲的经济和社会5.1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的成立和发展欧盟的政策和机构5.2 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影响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数字化的影响和挑战5.3 社会多元化和文化交融移民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种族、宗教和文化冲突包容性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第六章:西欧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合作6.1 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欧经济全球化对西欧经济的影响欧洲企业的国际化全球金融市场与西欧经济的互动6.2 西欧的区域合作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发展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联盟的成立欧元区的形成与欧元的发展6.3 西欧经济合作面临的挑战英国脱欧对西欧经济的影响欧盟内部的经济不平衡问题应对全球化的策略与措施第七章:西欧社会的演变7.1 从封建社会到工业社会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工业革命与工业社会的形成城市化与人口流动7.2 福利国家的建设福利国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保障与公民权益的保障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与改革7.3 知识经济时代的西欧社会知识经济对西欧社会的影响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第八章:西欧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8.1 西欧文化的特点与影响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宗教对西欧文化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8.2 西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殖民扩张与文化交流移民潮对西欧文化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欧文化交流8.3 西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第九章:西欧政治制度的演变9.1 从君主制到民主制君主制的兴衰与改革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权力制衡与政党制度9.2 欧盟政治制度的特点欧盟的组织结构与决策机制欧盟成员国间的政治合作欧盟对外政策与外交关系9.3 西欧政治制度的挑战与改革民粹主义的兴起与政治极化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政治挑战应对危机与提升治理能力第十章:西欧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政策10.1 西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绿色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10.2 西欧环境政策的主要内容空气质量管理与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10.3 西欧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政策的挑战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治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公民参与与环境意识的提升第十一章:西欧的教育与科研11.1 西欧教育体系的特点普及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优化教育制度的国际化与比较教育11.2 西欧科研创新的优势科研机构的布局与实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国际合作与科研交流11.3 西欧教育与科研面临的挑战教育质量的regional差异与改进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策略与措施第十二章:西欧的医疗保健体系12.1 西欧医疗保健体系的基本架构医疗保健体系的组织与管理医疗服务的内容与标准医疗保健体系的投资与成本控制12.2 西欧医疗保健体系的优势与特点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服务资源的均衡分布医疗保健体系的国际化12.3 西欧医疗保健体系面临的挑战人口老龄化与医疗需求的增长医疗保健体系的可持续性医疗技术的创新与伦理问题第十三章:西欧的社会保障与福利13.1 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与演变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13.2 西欧福利国家制度的优势与挑战福利国家制度的社会效果福利国家制度的财政负担福利国家制度的改革与调整13.3 西欧社会保障与福利的未来发展趋势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创新社会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应对社会变化的策略与措施第十四章:西欧的性别平等与就业14.1 西欧性别平等政策的演变性别平等观念的兴起与发展性别平等政策的内容与实施性别平等政策的成效与挑战14.2 西欧女性就业现状与问题女性就业率与职业发展女性在特定行业中的地位与权益女性面临的职场歧视与解决途径14.3 西欧性别平等与就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性别平等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女性在职场中的领导力与发展应对性别平等问题的策略与措施第十五章:西欧的城乡发展差异15.1 西欧城乡发展差异的表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差距城乡人口流动与迁移15.2 西欧城乡发展差异的原因城乡发展差异的历史渊源城乡发展差异的政策制度因素城乡发展差异的社会经济影响15.3 西欧城乡发展差异的应对策略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治理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与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西欧经济和社会的起源、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和社会、近代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现代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当代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等章节重点解析西欧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点、主要事件和影响。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绪论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转折点,通过分析这些转折点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责任感。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历史性转折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思路。
3. 分析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转折点。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历史性转折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大转折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朝的统一、唐朝的盛世与衰落、宋朝的科技与文化、明朝的海外贸易与闭关锁国等。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1 课程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思想繁荣和学术竞争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基础。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历史特点。
2. 分析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3. 探讨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三章:秦朝的统一3.1 课程背景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3. 探讨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秦朝的法律、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统一措施。
第四章:唐朝的盛世与衰落4.1 课程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与衰落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转折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唐朝的盛世和衰落过程。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政策》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06)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政策》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06)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世界上第一个以政府发布法令的方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此法令为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2.1935年,在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后,美国通过并实施了( )。
A.《国家保险法》B.《社会保险法典》C.《社会保障法案》D.《贝弗里奇报告书》3.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中经常提到的“广覆盖”,是对( )的一个表述。
A.社会政策资源 B.社会政策标准 C.社会政策运行机制 D.社会政策对象 4.一些政策方案可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必须对各个被选方案的风险强弱程度、防范措施的准备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从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政策方案,这是( )。
A.价值标准 B.成本一效益标准 C.可行性标准 D.风险标准 5.储蓄保险型保健计划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
( )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新加坡 6.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 )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 社会需求 B.个人生活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7. 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正式引入了( )的思想。
A.参与式扶贫 B.定点式扶贫 C.开发式扶贫 D.多层次扶贫 8. 1990年代,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 )的教育经费体制。
A.以教育税费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补充 B.以非义务阶段学杂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辅、 C.以教育税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补充 D.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教育税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等为补充 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 )。
关于“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耿小茜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全球化是时下的热点话题,关于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我查阅了有关文献,发现各个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各不相同,现对各学者的观点进行分析综合如下:一、经济全球化给社会政策带来了积极影响的观点及理由就社会政策的劳动就业政策方面来说有学者认为全球化进程能有效促进就业的路径选择。
经济全球化把所有国家都卷入了一场竞争。
各国面临全球性的就业岗位竞争。
因此,研究开放条件下的就业对于人口大国的各国来说意义重大。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有学者认为融入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并不必然存在较低水平的社会福利。
不能把全球化看成是纯粹外生的、强制性力量,因为这种界定忽视了国家精英阶层的积极作用。
借助民族国家的传统、有意识的政治行动、以及较完备的制度安排,全球化的影响可以变得更适度,或得以强化。
为应对逐步扩张的全球化进程,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不可或缺,各国会更积极地制定自己国家的有关政策。
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政策的转型.我国逐步放弃了在城市国有部门中原已初步形成的国家福利制度,而代之以“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其次,改革后则更加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再有,从其主要经济目标方面看,改革后,通过压缩社会福利开支而降低劳动力成本和政府的负担,以达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目标。
最后,从主要社会目标方面看,改革后的社会福利制度则更关注于通过为穷人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
二、经济全球化给社会政策带来了负面影响的观点及理由更多专家学者都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政策的正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英国著名的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学者罗伯特·平克认为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民族国家主导经济与社会政策的能力。
整个发达工业化国家内公民资格的真实地位受到损害。
90年代初中历史书第一章:90年代的起源1.1 世纪之交的变革1.2 新技术的崛起1.3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二章:社会文化变迁2.1 音乐风潮的转变2.2 电视与电影的兴起2.3 时尚与消费观念的改变第三章:政治与国际关系3.1 冷战结束与国际秩序的重构3.2 90年代的国际合作与冲突3.3 中国的外交政策调整第四章:科技与科学发展4.1 信息技术的革命4.2 互联网的普及与影响4.3 生物科技的突破与争议第五章:教育与青少年成长5.1 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挑战5.2 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变化5.3 90年代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第六章:经济与就业形势6.1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2 企业改革与民营经济的兴起6.3 就业压力与职业选择第七章:社会问题与变革7.1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结构调整7.2 农村改革与农民问题7.3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改革第八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8.1 工业化与环境污染8.2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8.3 环境意识的崛起与行动第九章:文化传承与创新9.1 文化产业的兴起与传统文化的保护9.2 语言文字的变迁与推广9.3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挑战第十章:个人记忆与历史反思10.1 90年代的个人经历与回忆10.2 历史事件的再思考与解读10.3 90年代对未来的影响与启示结语:90年代初中历史的意义与价值以上是关于90年代初中历史的目录提纲,通过这本历史书,读者可以了解到90年代各个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再到科技与教育等领域,全面呈现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本历史书,更好地理解90年代的历史背景,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生活和奋斗,从而对当代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全国教育大会教案第一章:全国教育大会概述1.1 全国教育大会的背景和意义1.2 全国教育大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1.3 全国教育大会的参会人员和组织结构1.4 全国教育大会的主要成果和亮点第二章: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实质2.1 新时代教育现代化20352.2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3 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4 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第三章:全国教育大会的政策解读3.1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3.2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3.3 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3.4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第四章:全国教育大会的实践探索4.1 各地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4.2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创新举措4.3 学校的教学实践和探索4.4 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和支持第五章:全国教育大会的影响和启示5.1 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5.2 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更新5.3 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关注5.4 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要求和启示第六章:全国教育大会的深远影响6.1 对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6.2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6.3 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6.4 对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第七章: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借鉴7.1 国外教育改革的成功案例7.2 国内教育改革的有效经验7.3 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7.4 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第八章: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挑战8.1 与教育的发展8.2 教育个性化与差异化8.3 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8.4 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第九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9.1 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9.2 课程内容与方法的改革9.3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9.4 学生学习方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第十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升教育质量10.1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10.2 完善教育体制机制10.3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10.4 提高教育服务水平第十一章:教育改革的实践案例与启示11.1 基础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11.2 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11.3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创新实践11.4 教育改革案例的启示与借鉴第十二章:全国教育大会与教育现代化12.1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12.2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与目标12.3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应对12.4 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第十三章:教育公平与质量的保障措施13.1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与现状13.2 提升教育质量的策略与方法13.3 教育政策与措施的落实与监管13.4 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公平与质量保障的作用第十四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14.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现状14.2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与协同14.3 政府、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合作14.4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的成功案例第十五章: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展望15.1 新时代教育的使命与责任15.2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与预测15.3 教育改革的长期性与复杂性15.4 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与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全国教育大会的概述、精神实质、政策解读、实践探索、影响和启示等多个方面。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日益密切,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演变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是指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组成的治理体系,它涉及到全球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国际贸易、外汇市场、投资、金融监管、环境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早期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国家、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基本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它们的经济利益开始向海外扩张,全球范围的贸易和投资开始发展,这种发展的基础是自由放任主义经济理念。
在此期间,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和金融规则的制定较为不完善,代表性机构是1919年成立的国际劳工组织,其它则没有组成稳定而有效的治理机制。
二、第二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1944年-1971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经济关系重新调整。
在此期间,美国以布雷顿森林为基础,建立了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贸易组织(GATT)、世界银行等在内的经济合作和治理体系,全球经济治理进入了“美元主义”时代。
此时,美国也成为最大的发展援助国和财政赤字国,这种“美国供给”的经济体系为此后几十年的全球经济治理奠定了基础。
三、第三阶段:自由化和全球化的高峰时期(1971年-2008年)在此期间,全球贸易和金融自由化迅猛发展,跨国公司的影响力和市值指数开始显著提高,而东亚四小龙、新兴经济体等国家和地区也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迅速崛起。
在这个阶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形成了一个包括自由贸易、自由投资和货币自由化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并开始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规范和解决国际间的经济联系问题,全球经济治理的全局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txt免费下载|在线阅读|全集|电子书关键字:方法,分析,理论,政策,社会,实践,发展,国家,写作,研究,更新.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页码:304页·出版日期:2009年10月·ISBN:73001068119787300106816·条形码:9787300106816·版本:第1版·装帧:平装·开本:16·正文语种:中文·丛书名:社会学前沿论丛内容简介《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对社会政策的内涵与发展变迁、社会政策的过程与评估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以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医疗政策的改革为例,对社会政策的实践予以深刻的剖析,同时通过对社会政策的跨国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社会转型与未来社会政策模式的发展思路及趋向。
该书是一部既有理论研究深度,又有政策实践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的著作。
作者简介熊跃根,男,1965年12月生,江西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1998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哲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至今留校工作。
2002~2003年曾获“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奖学金”赴牛津大学从事访问与研究工作。
曾担任香港大学荣誉副教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现为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民建中央理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东亚社会政策研究网络(EastAsianSocialPolicyResearchNetwork)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政治协会(IPSA)会员、国际社会学协会(ISA)RCl9会员。
分别担任两份国际学术期刊ChinaJournalofSocialWork (Routledge)与AsianSocialWorkandPolicyReview(BlackweⅡ)的执行和编委会成员。
郑州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必考知识点归纳单选题1、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
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A.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B.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胀C.各国强化了贸易保护政策D.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答案:B解析:各国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所以有民营化的潮流的出现,九十年代“全球化”取代了“民营化”说明西欧经济逐步恢复走出滞胀,从而改变了经济发展标语,B项正确;70年代经济危机后,西方经济进入滞胀阶段,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排除A项;在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化是各国的要求,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但不符经济改革的要求,排除D项。
故选B项。
2、当前,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持续快速发展。
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至2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接近40%。
这表明()A.新兴市场国家主导国际经贸发展B.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C.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已形成D.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体现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说明国际力量对比正发生着深刻变化,B项正确;“主导”表述夸大,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还未形成,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D项。
故选B项。
3、接受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意味着承认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没有一个经济强国能够完全控制全球贸易和商业。
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一些国家集团因此建立经济联盟,目的是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为自己的伙伴赢得优势地位和更大的力量,最能体现材料主旨的国际组织是A.B.C.D.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目的是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为自己的伙伴赢得优势地位和更大的力量,”可分析出其合作程度比较高,B项正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读书笔记书名:全球化世界的治理姓名:黄毅学号:21105008全球性是指由多大陆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网络构成的一种世界状态。
这些相互依存的网络可能是通过资本和货物、信息和思想、人员和暴力,以及在患精神和生物上相关的物质连接起来的。
全球化和费全球化是指是全球性的上升或减少。
p1全球性并不等同于普遍性,20世纪初资本市场的整合程度高于现在的整合程度,但是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全球化并不一定带来同质化。
普通人谈论全球化,他们一般指的是全球性在最近时期的发展。
考虑到这样的语境,累死全球化是全新的观点言之成理,但是严格的讲却不够准确。
全球性的广度指的是全世界范围内存在潜在的联系,有时候这些联系可能导致不可预料的结构。
即使我们队两国之间相互依存的每一个方面加以详细分析,但是我们仍有可能对两国社会之间的联系造成的“共感”效应视而不见。
P9我们队治理的定义是:正式和非正式的知道并限制一个团体集体行动的程序和机制。
政府是治理的一个分支,其行动具有权威性,并产生正式的越是关系。
全球治理与世界政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国内治理与之类比是不够的。
21世纪的世界体系不仅仅是单一国家通过外交、国际公法和国际组织等互动的体系。
因此简化的模型虽然不能作为我们综合考察的基础,但是它仍然是我们着手研究全球治理的有用模型。
P20全球性正强烈的冲击着国内治理机制,但是并不像某些预言家宣称的,民族国家已经过时。
所谓有用的无效率的存在以及各国政治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均表明,国家仍将是21世纪治理的主要机构。
第一篇全球化的趋势第一章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塑造战后世界持续的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他有两大推动力:一是私营领域中运输、通讯成本的降低,而是公共领域内限制贸易、投资的政策障碍的减少。
P46尽管二战后跨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总是上看十分显著,但如果从下面两个标准衡量的话,一体化就不像人们广泛认为的那么显著了。
第一个视角是用100年前的标准来评价,第二个是用所谓真正完美的全球一体化标准来衡量。
社会政策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关系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市场经济成为了主导经济模式,引领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
然而,市场经济的运行不是无序的,它需要一定的规则和制度来保证公平与公正。
这就是社会政策的重要性所在。
社会政策与市场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首先,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确保市场经济运行顺利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需要一种良好的社会基础,即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社会秩序稳定有序。
社会政策的目标就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社会福利,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市场经济才能够稳定运行。
例如,一个没有普及教育和医疗保障的社会,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力,无法提供健康的劳动力,并且无法给予弱势群体应有的关怀,这势必会对市场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社会政策的积极调节和指导。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效率和利润最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皆可为。
市场行为容易陷入过度自由和利益追逐的局限,而忽视了社会公平和公正。
社会政策在这一方面的作用就是通过行业监管、减少市场失灵等方式,防止市场出现不正当竞争、垄断行为等,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此外,各种形式的福利制度也有助于调节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差距,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多机会,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可以说,社会政策既是市场经济的调节者,也是其道义约束。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政策都能良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的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政策需要保持弹性和灵活性。
一方面,如果社会政策过于僵化,固守传统福利模式,就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和社会的需求,甚至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另一方面,如果社会政策过分迎合市场经济,将一切问题都交给市场解决,就容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不公。
因此,社会政策的制定必须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只有在社会政策和市场经济的相互补充和协调下,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和可持续的发展。
社会政策的协调与治理杨团什么是社会政策?大家从前几讲中已经有很多的了解,为了开始我们这一讲,还需要从社会政策的概念谈起。
社会政策,顾名思义是满足社会的需求与发展的政策。
它不是一个静态的不变化的政策,而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不同周期不同目标而演变的。
以社会为本体的发展和演变,不是短时期可以看得出来的,社会政策因此就具有了时代和阶段的特征。
也就是说,社会政策在同一个时代和阶段中,其特征是稳定的,而在不同的时代和阶段,会发生重大变化。
社会政策的协调和治理的意涵,指的是社会政策在稳定阶段的功效,而不是当社会发生重大的结构、环境变化的时代的功效。
目前全球社会处于大变迁的时代,无论从人与生态的关系、人与信息和生物技术的关系、人与国家、民族和社区的关系都在发生着重大的演化,甚至已有的包括社会政策在内社会科学概念、社会科学的语言都不足以透视和表述今天人类所遇到的社会现实,不足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在日益复杂和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维护已经摇摇欲坠的社会。
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谈社会政策的协调与治理的。
在讲述这个针对维护现实社会、现实秩序的主题时,我们不能忘记、丢掉我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
一、社会政策的协调与治理概念首先,协调与治理作为政策功能完全符合社会政策的价值观。
社会政策自诞生的时代起,就体现了以社会改良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公平发展的基本思想。
之所以不选择革命而选择改良,就是来自对于社会的认识。
社会是由多个阶级、阶层在非常复杂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共处所构成的。
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属于短时段的人为社会事件,而改良的思想最先来自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把社会当作一个可以逐渐进化、自我发展进步的实体。
因此,改良绝非短时段,起码属于中时段的社会思想、观念和行动行为,甚至还可以将其放在长时段来看。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政策属于现代社会应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类社会问题的一种社会机制,它的实质,是针对社会问题的权威性的社会干预行动。
全球化对教育的挑战与机遇1. 引言1.1 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为教育带来了诸多改变,对教育体系、教师能力以及学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对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并探索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政策的调整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全球化对教育的挑战”一节中,我们将介绍全球化给教育带来的三个主要挑战:学科内容与多元文化融合、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以及跨文化沟通与教育标准的冲突。
紧接着,在“全球化对教育的机遇”一节中,我们将探讨全球化给教育带来的三个主要机遇:跨国交流与合作机会增加、多样化学习模式和资源获取途径拓展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增加。
接下来,在“全球化对教育政策的影响和调整”一节中,我们将讨论全球化对教育政策带来的变革以及教育体制改革、教师专业能力和跨文化教育培训需求的增加、学校管理和课程设置的变革与创新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一节中,我们将回顾全文所述,并提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全球化对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相应的调整和影响。
通过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一步认识到全球化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以适应全球化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 全球化对教育的挑战2.1 学科内容与多元文化融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相互碰撞与融合。
这给教育带来了挑战,因为传统的学科内容可能无法满足多元文化背景学生的需求。
例如,某个国家的历史课程只注重本国历史而忽视其他国家的历史,这将限制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其他文化。
因此,在全球化时代,教育需要更加注重跨文化教育,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融入到学科内容中,培养学生具备包容性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2.2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优质的师资队伍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却因经济原因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社会政策的“功利最大化”社会当前的安定有序及未来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政策的规范和治理,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政策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但是社会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主要依循怎样的标准?任何规范或措施都无法完全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看来,“功利最大化”原则或许成为社会政策制定的首选?本文基于《社会问题经济学》一书的主要观点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功利最大化”进行探讨,以更好的理解社会政策的内涵。
标签:社会政策;功利主义;公平效率社会政策的制定对于社会治理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如何促进社会的创新发展,需要在制定社会政策的过程中加以考量。
在《社会问题经济学》这本书中,作者运用独特的视角对众多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使读者对社会问题有新的发现与探索,作者在本书中多次强调公平与效率以及政府管制的作用,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因此,本文将以此书的主要观点为基础,对社会政策的“功利最大化”进行探讨。
一、社会政策的“功利最大化”英国的道德哲学家和法律改革者边沁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
在边沁看来,正当的行为就是任何使功利最大化的行为,他所说的“功利”,意指任何能够产生快乐或幸福、并阻止痛苦或苦难的东西。
趋近快乐而厌恶痛苦是我们的日常倾向甚至是习惯。
功利主义认为其是道德和政治生活的基础。
功利最大化不仅仅是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标准和原则,对于整个社会,尤其是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而言,功利最大化也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和原则。
一个政府在决定要制定什么样的法律和政策时,他应当要做任何能够使社会共同体的幸福都最大化的事情。
那么,什么是共同体呢?边沁认为,它是一个“想象的集体”,由组成它的个体总数所构成。
因此,公民和立法者都应当自省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将这项政策的所有收益相加,再减去所有的代价,它会比其他政策产生更多的幸福吗?很显然,对于上面的问题,功利主义的观点是肯定的,可以理解为多数人的幸福就是正确的,多数人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此,功利最大化就是使多数人的利益得到满足,那么对于社会政策的制定而言,功利最大化是不是正确的呢?首先我们先进行一个初步、简单的讨论,社会政策的制定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是为了使人民达到满意的生活状态,使人民得到幸福,那么一个社会政策的制定或者说政策的实施是否能够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满足所有人的利益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社会政策的制定的基础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