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649.50 KB
- 文档页数:10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核心知识点清单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单元线索: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二战后至今)第一阶段(1945-20世纪60年代末)特征: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80年代特征: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特征: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第1课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整体结构: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⑴、经济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使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必要性)⑵二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契机①德意日战败,百废待举②英法实力大为削弱③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⑶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力2、确立(1)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集会并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两大支柱)正式成立。
3、宗旨IMF: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WB: 提供(长期)贷款,以推动该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4、资金来源:由成员国认缴资金5、特征:双挂钩制;固定的汇率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各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 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6、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积极:一定程度上稳定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消极: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它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确立美国在相当长时间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1、原因:(1)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深了世界经济大危机(2)美国积极倡导,以有利于其商品输出2、确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署(1947年)3、宗旨: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4、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三、“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1、构成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2、评价(1)积极:①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②反映了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③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变化的原因: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产生影响衣辛亥革命以后,受民主思想的影响中山装流行20C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裙子见于大城市食:面包房、咖啡店、西餐流行各大城市变化的表现住:西式洋楼出现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思想风俗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社交礼仪中,西方的握手、鞠躬逐渐取代跪称呼上,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增设元旦等新节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变化原因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衣:多彩多样食:1987年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变化表现住:人民的住房状况改善,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风俗:休闲娱乐多样化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第一条铁路,标志中国铁路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形成铁路新中国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沟通“九五”期末,中国铁路总路程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2003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开通民国时期表现:公路交通发展较慢公路原因: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新中国:发展较快洋务运动前,航运又西方垄断(轮船的引进使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航运19C70s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20C90s以后,铁路、公路和民航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第一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民航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放宽限制民航业发展迅速有线电报:19C70s,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到上海,建起第一架电报机房无线电报:20C初,上海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有线用于军事,无线电报供官商用)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电话20C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中期外国人在华办报1833年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第一份中文报刊兴起1872年上海《申报》历时最长影响最大报纸19C70s国人办报辛亥革命——《民报》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中国电影事业起步影视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1935年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风云儿女》的插曲被定为国歌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C60S,1994年,中国正式介入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青少年如何正确优势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使用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近代社会生活辛亥革命后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讯事业大众传媒物质生活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生产的相对过剩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贫富差距过大——购买力低下,市场萎缩直接原因 信贷消费过度——打乱正常经济秩序 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股票投机过度——虚假繁荣 爆发标志: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崩溃表现: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物价暴跌 来势迅猛 范围广 特点 破坏性大持续的时间长(1929—1933)影响深远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 经济危机 帝国主义加紧国际市场的争夺(关税大战、货币贬值),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帝国主义加紧对殖民地的掠夺,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尖锐措施:“自由放任”(管的少的政府就是好政府) 结果:危机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失败原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救济、复兴和改革(三“R ”运动)整顿金融具体措施复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将生产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遵守者发蓝鹰标志(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调整农业:减产减耕(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社会福利: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解决就业、扩大市场、刺激消费,缓和矛盾) 社会立法:《全国老公关系法》成立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避免走法西斯道路影响 对政治: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政体:联邦政府权力膨胀——总统共和制福利: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对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深远影响)实质:资产阶级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特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 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社会危机,政治动荡(阶级矛盾激化、法西斯兴风作浪)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胡佛反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内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六单元同步复习与训练第五单元:1、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①鸦片战争打破闭关锁国状态②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③先进中国人的倡导④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等。
2.中国近代生活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受西方影响大。
3.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因为开放最早)。
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重要原因: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4、在改良社会习俗上,维新派走在时代的前面。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5.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1.新中国出现新生活新风尚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当家做主。
改革开放后,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也能买到合适的住房。
2.19世纪70年代初期,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江海运输局面。
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的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到辛亥革命前夕,已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
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也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3.第一个电报机房是由丹麦人在上海建立。
19世纪70年代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003年末,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1、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第五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布雷顿森林体系1、含义: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2、背景:西欧国家实力削弱;国经济实力膨胀(重要原因)3、建立:①1944年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②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国际汇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宗旨:前期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后期全球性发展)成立。
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
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4、特征: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5、作用:积极: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恢复和发展了经济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二、国际贸易体系1、特征: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2、建立:1947年,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正式机构。
3、宗旨:降低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4、作用:创造了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美国向外扩展经济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构成:①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②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2、作用:标志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3、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第24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欧盟:(1)发展进程:1951年,法、德、荷、比、卢、联邦德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2年,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成立(欧盟建立的意义: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必修二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复习提纲单元知识结构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二战后初期)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1、欧共体——欧盟二、经济区域化 2、东盟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20世纪中后期) 3、北美自由贸易区4、亚太经合组织三、经济全球化——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20世纪90年代)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霸主—20世纪中后期经济多极化趋势增强—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第23课战后资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背景?建立过程?2、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时间?宗旨?标志?3、机制?双挂钩原则?意义?瓦解?4、中国:1980年恢复在IMF和WB的席位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1、背景?建立?目的?性质?意义?标志?2、发展:1995年1月1日建立世贸。
中国: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体系的影响?1、二战后,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囊括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公平解决贸易争端机制建立的标志是A.倡导国际合作的联合国的诞生B.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D.欧共体的正式成立2、2014年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
双方支持对世界银行投票权结构进行定期审议,美方承诺尽快完成对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执行董事会改革方案的国内审批。
这表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是布雷倾森林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C.长期被欧美垄断的局面将有所改观D.有助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3、汶川大地震造成巨大灾难,为了灾后重建,我国政府可以向下列哪一组织求援()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4、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张,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经常听到高中生生抱怨历史学科难学,认为历史知识太散乱记不住。
为了能够方便同学们更好地记忆历史重要知识点,现小编整理了人教版必修2的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1课)开辟新航路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
(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时间航海家支持的王室开辟的航路意义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王室欧洲到非洲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哥伦布西班牙王室欧洲到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1/ 4(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基本情况亚洲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北美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2)“日不落帝国”——英国战争结果备注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2/ 4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word1 / 1必修2第五单元综合科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1、区别: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5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这样评论主要是因为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根本动力是欧洲人狂热地追求黄金、某某,希望到东方实现发财梦;直接原因是奥斯曼土耳其对东西方商路的控制造成商业危机;主观动机(精神动力)是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最能体现当时欧洲生产力水平的是新式多桅多帆的海船出现。
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新航路是区别传统的东西方商路(即从欧洲经过地中海到达东方的贸易通道),指的是从欧洲沿海港口出发,经过大西洋向西或向南航行到达东方的航线,欧洲人之所以不走通常的东行路,而走向西的海路,是因为奥斯曼帝国控制地中海地区后,东西方商路受阻;而欧洲人当时相信地圆学说,认为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
了解四位伟大的航海家及其开辟的新航路(按首次远航的先后顺序):1487年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为开辟到达东方的新航线奠定基础);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来被命名为美洲大陆(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评价中,最贴切的是哥伦布的行为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
);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最先开辟到达东方的新航线);1519年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从而证明地圆说的正确性。
(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依次经过的大洲是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欧洲)。
其中,受西班牙王室支持的是哥伦布和麦哲伦;受葡萄牙王室支持的是迪亚士和达·伽马。
他们体现出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知难而进的探索精神。
(注意:中国明朝伟大的航海家X 和首次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活动至少早了82年。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X 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新航路开辟以经济目的为主。
)3、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是“扩X 的时代”,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时代开始。
第 14 课物质生活与风俗的变迁【课标要求】认识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变化的史实,商讨影响其变化的要素。
【学习目标】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由及表现2、新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由及表现【自主学习】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风俗的变迁1、物质生活(1)衣着: ______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 ___________遇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时 20 世纪二三十年月中国服饰更是五花八门。
(2)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出现 ______、面包房,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髦。
(3)住宅:西方建筑款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惹人注视,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_______的豪宅。
2、民俗习惯(1)维新派倡议断发易服、 _______、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期间, _________拥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3)民国期间,政府颁 _________ 和_________ 等法律。
大城市中婚丧仪式变得___________。
二、新中国的社会生活1、重新中国建立到 1978 年改革开放前(1)物质生活:衣着 ______、食品 _____、城市住宅拥堵。
(2)民俗: 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社会民俗的主流。
2、改革开放此后(1)物质生活衣着:服饰颜色从灰蓝色彩变成 ______,款式多样化。
饮食:到 _____年已基本解决了饱暖问题,政府还倡议“ _______”。
住宅:城市中高楼鳞次栉比,农民纷繁兴建新房, 2019 年国家启动“ ___________”,解决中低收入员工住宅问题。
休闲:改革开放以来, _______成为平时生活的一部分。
(2)民俗:着重环保、 _______、_______成为人们平时生活的一部分。
【合作研究】阅读以下资料:资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 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三维目标三层完全解读1.知识·能力聚焦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l)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受维新派、革命派主张的影响。
(2)衣、食、住的变化(3)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①表现:a.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b.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c.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d.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②特点:大城市变化大,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地在农村沿袭下来。
2.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20世纪50~70年代: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拥挤,物资匮乏。
③生活水平较低,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①衣: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②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③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④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学思之窗]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2.方法·技巧平台3.列表记忆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3.创新·思维拓展4.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特点、发展趋势及影响(1)原因: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咯的客观影响。
②历届政府的影响:a.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地区,开办民用企业,发展近代工业。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法令,如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