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课程
- 格式:docx
- 大小:184.42 KB
- 文档页数:35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选20篇)八年级物理教案 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2、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
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预习习题: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
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八年级物理教案 2物理力学注重从微观到宏观。
以往的技术科学和绝大多数的基础科学,都是或从宏观到宏观,或从宏观到微观,或从微观到微观,而物理力学则建立在近代物理和近代化学成就之上,运用这些成就,建立起物质宏观性质的微观理论,这也是物理力学建立的主导思想和根本目的。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精选7篇)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引导讨论:(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1.质量的概念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2.质量的单位(1) 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你身体的质量、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现象.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教法建议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什么是弹力;(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 3 篇)够智慧你就来'二、活动理念初中物理是一门启蒙教育的学科,让学生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通过实验,可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与勇气。
趣味物理制作是一种我们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点,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学生常见的物品和生活用品为实验器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让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适合初中所有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目的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物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三、活动准备活动前,同学们分好组(建议2-4 人一组),按照附录选择好小组要进行的趣味实验题目。
老师会在学生动手操作前,给学生做好知识指导,指导同学们做好材料的准备和知识准备!并且要求学生在给定时间内完成制作!四、活动人员学生小组成员,若干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负责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五、活动地点篮球场(物理实验室)六、活动时间初二下期中考试后(五月中旬)七、活动内容按照附录中所给制作选择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取材和完成制作!最后进行集体表演!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篇3一、活动背景金秋时节,为了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xx 实验中学首届"悬臂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大赛也将拉开帷幕。
大赛选题背景:在露天的运动场上方要安装照明灯,由于条件限制,不允许在场地中间打桩,也不能用"门吊'的模式,在场地边已经打好了柱桩,设计和制作一个悬臂梁模型,在悬臂梁的伸出端挂灯具。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6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
某种材料制成长,横截面积为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初中物理教案15篇初中物理教案1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
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
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
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
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
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一、难点分析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
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
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
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 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篇一: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实验:电路的连接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2、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连接串并联电路的区别(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联系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难点:会识别和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三、教学过程:教师姓名:任秀玲联系电话:159****3271所在单位:郓城县郭屯镇初级中学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篇二: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电子教案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15篇初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技能目标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难点“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教学过程一、复习1.光的直线传播2.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3.光路可逆二、导入学生观察课本P54照片设问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展示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实验1 内容活动卡P35实验1记录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活动卡P35实验2观察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结论虚像、对称、大小相等练习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阅读课本P54-P55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
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
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
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
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平面镜成像作图法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
(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提问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练习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三)、平面镜的应用阅读课本P55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练习活动卡P37探究1.2. 3.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3. 平面镜的应用作业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板书一、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2【目的和要求】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
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速度。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通过演示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及其在真空中的传播。
重、难点:电磁波的产生。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收音机、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话的传播需要电话线,收音机、电视信号的传播没有导线,它们靠什么传播?……电磁波进行新课:1、电磁波的产生:演示:课本80页试验结果:产生了电磁波(为什么电流要时断时续)结论: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项目:振动源,波的形成水波声波电磁波,木棍的上下振动发声体的往复振动导体中电流不断变化2、电磁波的传播: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用c表示:c=3×108m/s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①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m②频率:1秒钟变化的次数,用f表示,单位Hz1MHz=1000kHz=它们的关系:c=λf3、电磁波的分类:课本81页图示,分类的依据是频率或波长光也是一种电磁波阅读“科学世界”录像……电磁波的海洋3、达标练习:课本后83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总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包中课堂上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我们可以了解工作和工作的必要因素,并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努力工作而不做工作的例子,引起学生的焦虑,激发他们对学习工作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工作的讨论。
初中物理教案简洁版7篇初中物理教案简洁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前准备: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2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块,小碟2个。
教具准备: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幻灯片12二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34。
三展示收集的杠杆,出示幻灯片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分组讨论:什么叫杠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杠杆的定义,学生齐读。
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展示撬石头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什么叫支点?什么叫动力?什么叫阻力?。
出示幻灯片8,教师归纳总结。
讲解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出示幻灯片9—12说明做图过程。
六实验探究:提出问题:你想探究的问题是__。
作出假设:你作出的假设是__X。
提示:杠杆要平衡:1只与力的大小有关;2只与力臂的大小有关;3只与力的方向有关;4只与力和力臂的乘积有关。
制定计划: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
讨论和完善计划:实施计划: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实验装置(出示幻灯片15)和实验步骤(出示幻灯片1718),让学生分小组实验。
得出结论:你得出的数据是__,填入设计的表格中,结论是__。
展示学生的分析结果,并给以评价: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出示幻灯片17。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六趣味小实验:自制蜡烛跷跷板目的:证实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设计:1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象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2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3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
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了加深您对于初中物理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8篇初中物理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2、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 ℃时的声速。
3、解回声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及速度。
教学方法谈话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教学准备音叉2只、小重锤1只、小乒乓球1只,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录音机1只,磁带1盒。
教学过程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优美的画面又是怎样进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学习了"声和光"的内容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引出课题。
教师设疑: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
(板书)学生实验:1 、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 morning","We are the 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教师板书: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
2 、一人绷紧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教师板书: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
归纳上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振动会发出声音。
除固体外,其它物体振动时,是否也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
也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板书)。
教师设疑:声源发出的声音又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中的呢?(板书)二、声音的传播演示课本P48图3-3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1、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听到的铃声又有什么变化?2、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吗?说明:不能传声。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15篇)初中物理教案1教学要求:1知道浮力的概念.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2〕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教学时间:1课时.实物及实验器材:〔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2〕演示弹簧秤一把.〔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生:局部答复有,局部答复没有.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答复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二、讲授新课1.什么叫浮力?〔板书〕〔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实验引动学生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那么的铁块,不规那么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第二、通过演示规那么铁块和不规那么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根底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外表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外表和下外表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外表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外表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外表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初中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现象.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教法建议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防止,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根底.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初中物理教案3一、教学目标1、知道电压表使用步骤及考前须知,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知道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初中物理的教案(精选7篇)初中物理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
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初中物理设计教案(通用8篇)初中物理设计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
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
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板书课题)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
(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3)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
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机械运动》 教学⽬标 知识⽬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标: 1、观察实验能⼒:能从⽣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解释、判断⾃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到⾃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活和⾃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种⽅法,即从简单的问题⼊⼿,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应当多联系实际,提⾼学⽣⾃主学习能⼒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些物理学习⽅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新课,引导学⽣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列举实例,学⽣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般⽅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思考⽣活和⾃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机械运动 讨论引⼊新课,学⽣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吗. 对学⽣列举的⽰例可以进⾏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参照物 说明⽇常⽣活中对⼀些现象的解释,并进⼀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例学⽣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的创造性,由学⽣组成⼩组,⾃⾏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些参考⽰例:“每天的⽇起⽇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排江中游,巍巍青⼭两岸⾛”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件、图⽚让学⽣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然科学中的图⽚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篇⼆《实验⽤刻度测长度》 教学⽬标 知识⽬标: 1,会⽤刻度尺测量长度. 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能⼒⽬标: 1,观察和实验能⼒: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应⽤能⼒: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标: 1,教育学⽣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良好的实验习惯. 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要先观察所使⽤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刻度.应当让学⽣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位,并注明单位. 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刻度尺和三⾓板测量. 主要使学⽣在动⼿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教法建议 本节为学⽣第⼀次动⼿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定的分析能⼒. 教学设计⽰例 第⼆节实验:⽤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特殊⽅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节的内容,让学⽣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的⽅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估计⼀位数值. 学⽣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思考:如何测量⼀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法还会⽤到,在实际的⽣产和⽣活中,这种⽅法经常⽤到. 学⽣⽤刻度尺和三⾓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法.之后,⽤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进⼀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动画来展⽰,也可以⽤图⽚帮助学⽣想象,使学⽣能够举⼀反三. 教学设计⽰例 第⼆节实验:⽤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特殊⽅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节的内容,让学⽣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的⽅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估计⼀位数值. 学⽣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思考:如何测量⼀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法还会⽤到,在实际的⽣产和⽣活中,这种⽅法经常⽤到. 学⽣⽤刻度尺和三⾓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法.之后,⽤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进⼀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动画来展⽰,也可以⽤图⽚帮助学⽣想象,使学⽣能够举⼀反三.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篇三《长度的测量误差》 教学⽬标 知识⽬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其他单位有千⽶、分⽶、厘⽶、好⽶、微⽶、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标 1.培养观察能⼒: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刻度、零刻线. 2.培养思维能⼒: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般⽅法. 德育⽬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法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先是通过让学⽣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的感觉并⾮可靠的,从⽽引出了⽤测量⼯具进⾏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熟悉的测量⼯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的测量⼯具,教材利⽤图⽚帮助学⽣分析如何正确使⽤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常⽣活中的情景,使学⽣联系⽣活形成⼀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通俗易懂的语⾔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的⽅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缺乏定量研究⾃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所以应当引导学⽣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其他的例⼦使学⽣认识到利⽤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学⽣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步联系实际,说明在⽣产和⽣活实践中应⽤⼤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图⽚、图像和⼀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法应当注意让学⽣动起来,⾃⼰实践. 关于正确使⽤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形成学⽣“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观察法⾃⼰得到正确的⽤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组,其后,引导学⽣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法的不同,⽽能深⼊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步巩固,提⽰学⽣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在此基础上,⽤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误差的⽅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要求的应⽤. 教学设计⽰例 第⼀节长度测量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是⼀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刻度尺并对使⽤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引⼊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观察动画或图⽚,条件⼀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实际测量",从⽽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些⽅⾯测量的决定作⽤,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颗⼈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建⽴长度单位⼤⼩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动画(⾃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想象⼀些长度的数值.在学⽣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充分动起来,在⾃⼰的⾝体上找出⼤约是1⽶、1分⽶、1厘⽶、1毫⽶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3,新授课:⽤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般⼯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刻度.再观察⼀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刻度. 学⽣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讨论,并总结出使⽤刻度尺的正确⽅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垂直.同时,学⽣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法使⽤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位,教师利⽤板图,读出⽊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刻度是mm,再读出⽊块的长度,对⽐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些问题,巩固学⽣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的这些学习习惯. 4,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误差的⽅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错误是测量上的⽅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者的区别.减⼩误差的⽅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的丰富程度。
初二物理课程教案七篇初二物理课程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三)教学准备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
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二、进行新课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讨论回答。
(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
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5篇)初中物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
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
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1、测量原理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九年级物理教案篇1【设计理念】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
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什么是力?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
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导入新课(一)演示实验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
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学生实验: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演示实验: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学生实验: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