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墓词
- 格式:docx
- 大小:25.47 KB
- 文档页数:5
巴尔扎克葬词巴尔扎克葬词作者/[法]维克多·雨果编者按: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⑴850),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一生创作甚丰,写出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对法国各层面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维克多·雨果(1802⑴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人们陷入悲痛之中。
在8月22日的葬礼上,雨果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宣读了这篇葬词。
文章是一篇地道的演讲词,感情激越,饱含哲理,字里行间流露出沉痛的悲悼之情,更是对巴尔扎克的文学、思想和人格都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一篇简短的葬词,让我们领略两位法国大文豪的风采,这恰是阅读读之美。
[法]维克多·雨果各位先生: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悲悼他。
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
今天,人民悲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悲悼一位天才之死。
诸位先生,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转于后世的光芒业绩之中。
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
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开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首屈一指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他才华卓越,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
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
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惧。
一部了不起的书,他习题作“喜剧”,其实就是习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俗。
《巴尔扎克葬词》《巴尔扎克葬词》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难点1.情和理的融合。
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介绍法;2.讨论法3.比较法。
媒体设计投影仪: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2.比较阅读表格;3.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借助投影打出巴尔扎克塑像图片,采用配乐导入语和教师导入结合的方式)配乐导入语内容: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塑像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
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
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教师导入: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歇斯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
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演讲词《巴尔扎克葬词》。
(解说:激发学生对巴尔扎克的钦佩之情,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雨果对巴尔扎克的高度赞赏和评价。
)二、解题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
雨果《巴尔扎克葬词》鉴赏要点雨果《巴尔扎克葬词》鉴赏要点巴尔扎克葬词鉴赏要点一、出色的辩证思想一般的葬词,其内容不外乎是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思,就连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也是如此。
当然,雨果这篇演说稿也做到了这些,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为人类精神领域作出的伟大贡献──这种贡献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进入了思想、历史和政治的领域了。
在对巴尔扎克的高度评价中,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葬词蕴蓄着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读着这篇散文,我们仿佛站在当年的拉雪兹公墓前,聆听着雨果深沉而激昂的演说,连飘飘细雨也浑然不觉。
不过,我们在看到这葬词的一般特点之后,我们还分明感受到了除悲伤、怅然之外的另一种力量的存在,那就是崇高和激动。
这另一种力量是在我们读了这篇葬词后,从作者雨果身上感受到的。
这位伟大的致词者的华丽而丰赡的文采,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崇高而光辉的人格,在这篇演说词中同时展现给了别人。
雨果的演说目的,我们猜想,那不过是要颂巴尔扎克的作品、思想和人格,并表示自己由衷的敬佩和景仰。
可是,他的演说,留给听众的,同时又是作者本人的高贵人格。
这样,本来是表达对他人的崇敬,结果却无意中赢得了更多的人对自己的崇敬。
课文前九段主要评价死者,表达哀悼之情,从这些哀婉深沉的语句中我们隐约感觉到作者的文笔、思想和人格。
第十段之后,与一般的葬词就大不一样了,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经有了作者强烈而非常独立的思想意识,与其说作者是在评价巴尔扎克,不如说他是在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等,这样的表达,已经由个体的巴尔扎克之死上升为作者一种哲理性思考了。
主要是这后三段,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崇高人格;主要是这三段,作者的真诚、真挚和真情,给了读者巨大的感染力。
二、诗化的、哲理性的语言这篇葬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学目标:⒈把握关键语句,领会文章的深刻内含和炽热情感。
⒉理解雨果的生死观,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塑像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
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
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歇斯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
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演讲词��《巴尔扎克葬词》。
二、解题介绍巴尔扎克,雨果和写作背景1.雨果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克伦威尔序言》是文学史上的划时代作品,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
剧本《艾尔那尼》是法国文学史上的划时代的作品,标志着积极浪漫主义缍在文坛上取代了古典主义而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雨果一生创作甚丰,戏剧诗歌和小说均有涉及。
他的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以五光十色、气势雄伟的画面见长,为浪漫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及《悲惨世界》、《九三年》是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作。
2.关于巴尔扎克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一生创作了91部小说,受但丁《神曲》的启发,他把这些作品总题为《人间喜剧》,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封建贵族的没落史,资产阶级的发家史,金钱的罪恶史等。
主要作品有《幻灭》《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很复杂,一方面,他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有封建迷信和神秘主义。
他在“七月革命”后加入反对党正统保皇党,却与这个反动保守党貌合神离;他政治上主张强有力的王权和宗教统治,以扼制情欲横流的风气,束缚人们的欲望;经济上主张发展中产阶级式商业,限制大资产阶级的巧取豪夺和不劳而获;感情上同情贵族,但现实主义的如实观察使他又写出了他心爱的贵族们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他厌恶资产阶级的铜臭,但又秒得不写出这个阶级的胜利;共和党是他政治上死敌,但他在小说中,却歌颂了这个党。
现实使他改变了原来的偏见与同情,取得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写出了一部划时代的大作品。
只有了解巴尔扎克复杂而矛盾的世界观,才能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某些文句。
3.题解这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散文体演说稿,也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面对巴尔扎克的死亡,演说都也哀伤的言辞,去述说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讲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
这篇演说稿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它不仅是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评论巴尔扎克的同时,也带上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
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整篇演说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思想感情:悲壮、激越和无限景仰之情。
深邃哲理: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三、内容结构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总结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
第二部分(3—9段)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
第三部分(10—结尾)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意义。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四、课文鉴赏㈠讨论交流--“最使你情感产生共鸣的或难以理解的句子”。
示例:(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明确:重点把握“虚构”这个词。
这里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
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2)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这句话表面是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规律,即每一大变动时代先出现武力统治者,然后才出现精神统治者。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是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
这印证了本段开头一句话的意思,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他不仅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千秋万代。
(3)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明确:雨果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看作一部书,并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
雨果在这里高度评价《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它看作一部浓缩的历史,使人们从中看出“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看出作者给人们揭示的“现实”。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可见雨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4)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这是诗化的语言。
先要注意作者拿“短促”与“饱满”对比,意为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再要注意“饱满”一词,它意接前句,意为巴尔扎克一生是饱满的,不是空虚的,这样的评价就更为形象,表明巴尔扎克的生命和生活是充实的,他做的大量工作对人类是有益的;最后注意“作品比岁月还多”这句话,“作品”与“岁月”相比,出人意料,作品可以计算,岁月如何计算?以“天”计?以“年”计?这样行文是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5)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在雨果生活的时代里,有数不清的黑暗与罪恶,也因此有数不清的对现实不满的人们;而伟人的逝世,将进一步警醒和启迪进步的人们,使他们对现存世界的一切产生怀疑和动摇。
这句话包含对巴尔扎克的赞誉,意为巴尔扎克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唤醒了一批人。
(6)上天在让人们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明确:面对巴尔扎克这样的伟人的辞世,雨果在这里感慨万千,不由思考生与死这样重大而沉重的主题。
他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也是自由的,巴尔扎克的逝世,触动了许多人去思索生死问题,把巴尔扎克当坐标,思考活着的真义。
(7)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明确: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
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
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
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五、课文总结雨果用诗一般精湛的语言描绘了巴尔扎克的创作,赞誉了巴尔扎克高贵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再现了一位非凡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以及革命者的形象,使这个形象永驻人们心中。
雨果的语言凝重中透着隽永,深沉中显出壮丽,冷静中掩着奔放。
在缅怀巴尔扎克的同时,我们充分领略到这位语言大师的非凡魅力。
他们是法兰西的骄傲,更是全世界人们的骄傲。
补充: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小说家。
自幼上寄宿学校。
1814年随家至巴黎,在几所私立寄宿学校读书。
1816~1819年学习法律,并在律师事务所见习。
随后决定从事写作,住进贫民区的阁楼。
第一部作品悲剧《克伦威尔》未获成功,后改写小说也未引起注意,遂做出版商,经营印刷厂和铸字厂,均以赔本告终,负债累累。
1828年决定重事写作。
第二年发表小说《朱安党人》和《婚姻生理学》,赢得一些声誉。
《驴皮记》(1831)的出版使他名声大震,于是他决定创作宏伟的《人间喜剧》。
1848年拟定的“人间喜剧总目”包括“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从1829至1848年,他勤奋写作,每日伏案十多小时,努力完成这一庞大计划,最终写出91部小说。
“私人生活场景”计划中的32部有4部只拟了提纲,完成的28部中包括《高老头》(1834)《高布塞克》(1830)《夏倍上校》(1830)《玩滚球布店》(1830)等。
“外省生活场景”计划中的17部有6部未完成,发表的11部包括《欧也妮•葛朗台》(1833)《幽谷百合》(1835)《幻灭》(1837~1843)等。
“巴黎生活场景”计划20部,完成的14部中有《塞沙•皮罗多兴衰记》(1837)《纽沁根银行》(1838)《娼妓盛衰记》(1838)等。
“政治生活场景”计划8部,完成《阿尔西的议员》(1847)等4部。
“军队生活场景”计划的32部中只有《朱安党人》等两部发表。
“乡村生活场景”5部中完成《农民》(1844)等3部。
“哲理研究”计划27部,发表《驴皮记》(1831)等22部。
“分析研究”计划5部,只完成《婚姻生理学》1部。
另外,《贝姨》(1846)《邦斯舅舅》(1847)等6部未在“总目”的137部之内。
《高老头》是《人间喜剧》中最杰出的一部。
高立欧老头出身寒微,在大革命中因做粮食承包商而发财。
他十分疼爱两个女儿,让她们过着奢华的生活,并以巨额陪嫁使她们一个成为雷斯多伯爵夫人,一个成为银行家纽沁根夫人。
但高老头却被女儿赶到伏盖公寓,过着寒酸的生活。
两个女儿挥金如土,仍不断竞相向父亲要钱。
当高老头被吸干最后一滴血而病死公寓阁楼时,两个女儿正为在鲍赛昂夫人的舞会上大出风头而得意。
鲍赛昂夫人是蒲高涅王室最后一个女儿,是巴黎最体面的贵妇,但最后败给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小姐而被情人抛弃,只好离开巴黎隐退。
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拥护王室,属保皇党,但创作中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描写了贵族阶级的注定灭亡,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和一切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