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灾害
- 格式:docx
- 大小:93.47 KB
- 文档页数:8
第七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认识常见气象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及自然环境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地理实践力:结合当地的气象灾害特点,组织防灾减灾演练,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考点1 旱涝灾害一、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的概念及分布:(1)形成。
(2)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②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2.洪涝灾害的危害:二、干旱灾害1.干旱灾害的形成:2.干旱灾害的分布及危害:分布在世界的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在我国的分布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危害影响种植业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诱发其他灾害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我国东部地区为什么水旱灾害频繁?提示:东部地区主要以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率大、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2021·浙江1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是洪水的主要来源,下垫面状况会影响洪峰的形成,夏季暴雨易引发洪灾。
图1为我国局部地区单位面积50年一遇洪峰流量等值线图,图2为我国3个地区夏季暴雨出现概率随日期变化图。
(1)指出我国东部夏季暴雨高概率出现时间的规律,并从降水角度说明乙地防洪难度大的原因。
(2)从地形角度,分析丙岛东部易发山洪的原因。
【思维路径】信息解读图像解读:①华南地区夏季暴雨出现概率最大的时间段→6月左右。
中国旱涝灾害时空演变规律一、旱涝灾害的时间变化规律1.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
根据历史资料,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旱涝变化周期。
在每个周期中,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都有所不同。
同时,不同地区的旱涝灾害也存在着差异。
2.旱涝灾害的年际变化旱涝灾害的年际变化主要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某些年份,降水较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在另一些年份,降水较少,容易发生干旱灾害。
这种年际变化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
3.旱涝灾害的季节性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季节性变化也非常明显。
春季是旱灾多发的季节,而夏季则是涝灾多发的季节。
这种季节性变化与气候带和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关。
二、旱涝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1.旱涝灾害的区域分布中国的旱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北平原等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容易导致旱涝灾害的发生。
此外,沿海地区也容易受到台风和暴雨的影响,引发洪涝灾害。
2.旱涝灾害的空间相关性中国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同时,不同地区的旱涝灾害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3.地形影响因素地形地貌对于旱涝灾害的影响非常大。
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地势较高的地区则容易发生干旱灾害。
此外,山脉和水系的分布也影响着降水量的分布和流向,进而影响旱涝灾害的发生。
三、旱涝灾害的演变趋势1.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也在发生变化。
气候变暖导致蒸发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加剧了干旱的程度。
同时,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也使得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活动对旱涝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对于旱涝灾害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行为都会影响地表水文和气候条件,进而影响旱涝灾害的发生。
3.未来旱涝灾害的预测基于气候模型和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对未来旱涝灾害的趋势进行预测。
旱涝急转应急方案前言近年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降雨量异常、旱涝灾害频繁,给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应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对于提高我国防灾减灾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至关重要。
紧急处理措施防御旱灾1.科学饮水:早晚时分通常是旱灾发生的常见时段,因此在此时段需加强饮水,维持身体健康状况。
2.科学浇水:浇水的时期,花洒受理、灑水ing、早晨、夜晚等地都会有独特的问题。
这样就需要您在日常用水中用心感受,科学浇水,调整浇水的时间和量。
3.节约用水:从生活小区、公共机构、机关单位等各方面减少用水。
4.科学种植:科学地合理使用种子,有针对性地选择种植的季节和品种,提高应对旱灾的能力。
防御涝灾1.利用山脉:开山山体、做堤防、修陡坑、蓄池等方法,制造蓄水设施,减轻涝灾的损失。
2.清理阻塞:及时清理堵塞下水道,减轻下水不畅的现象,有效减少涝灾发生。
3.调节水位:对大型水库进行科学调节,保持积水不过量,避免涝灾破坏。
4.修建护堤:在水位容易上涨的地方修建防护堤,避免灾害的发生。
防灾预案旱灾防灾预案1.充分储备水量灾前需储备足够的水源备用,以备灾后使用。
2.做好应急供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设立应急供水组织,做好设备的保养和更新,保证供水的稳定性。
3.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旱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民众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
涝灾防灾预案1.加强堤防巡查和管护加强堤防的巡查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斜坡、裂缝等问题,确保堤防的安全。
2.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对常用应急物资如泵站、抽水器、石块等进行储备,以备灾后使用。
3.强化灾前预警加强气象信息收集和预警发布,提前进行疏散工作,减少人员伤亡。
总结旱涝急转应急方案是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最后一道防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气象信息收集,掌握最新的预警信息,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同时,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确保在灾害发生时,我们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应急处理。
初二地理知识点: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灾害初二地理知识点: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灾难我国是旱涝灾难较多的国家,黄淮海平原尤为突出。
以鲁西北地区为例,据史料分析,鲁西北地区自13世纪末以来的700年间,共显现大小旱年350年,大小涝年166年(不包括黄河决口造成的100余次洪灾)。
从1 951年到1991年这40年中,鲁西北地区共有旱年20年,涝年11年。
旱灾是一种累积性的渐变灾难,一样由两个以上季节性洪涝或季节性连旱组成;涝灾要紧由暴雨引起,带有突发性,因而造成的经济缺失往往更为严峻。
降水季节分配不匀和年际变化大,是致灾的要紧缘故,地势条件和水利设施则是成灾大小的决定因素。
鲁西北地区6~8月降水约占全年雨量的70%,而3~5月降水只占全年的13%左右,因而易造成春旱夏涝。
暴雨强度大和次数多是洪涝灾难的要紧缘故,而洪涝年往往全年无暴雨显现。
农作物因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对水分的最低需求,就会显现减产。
据分析,正常降水年,黄淮海平原夏玉米生长期的降水量差不多能满足需要;棉花生长期的降水量能满足需要量的65%~74%;而小麦生长期缺水严峻,是受洪涝威逼最大的作物,也是补充灌溉的重点作物。
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的洪涝问题,我们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并有相应的减轻作物生理洪涝和保蓄土壤水分的技术措施,做到天旱地不旱,将旱情缺失逐步减轻,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盐碱地是在气候、地势、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阻碍下形成的。
土壤中的盐分来源于岩石矿物风化,在随水运动的过程中,使土壤母质及地下水中都含有一定盐分。
当水盐聚拢于土体即产生积盐,水盐从土体中排出则发生脱盐。
盐碱地的形成是土体积盐与脱盐相互作用的结果。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分布面积较广,在冲积平原上,盐碱地多呈斑块状分布,土壤盐分含量稍低,但表聚性强,干湿季节变化明显,盐分组成比较复杂,除氯化物、硫酸盐以外,局部还含有苏打。
在滨海平原上的盐碱地,分布集中而连片,土壤含盐量较高,且表土与底土含盐量相差不大,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为主。
各地旱涝情况汇报近期,我国各地旱涝情况备受关注。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出现了严重的旱情,而南方地区则遭遇了频繁的暴雨和洪涝灾害。
下面就让我们来对各地的旱涝情况进行一一汇报。
首先是北方地区的旱情。
据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北方地区的旱情范围持续扩大,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特别是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旱情严重,农作物受灾面积较大。
由于长时间缺乏有效降水,导致土壤干旱,农作物生长受到了严重影响。
此外,旱情还对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造成了一定压力,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情况。
其次是南方地区的暴雨和洪涝灾害。
近期,南方地区频繁出现了强降雨天气,导致了一系列洪涝灾害。
特别是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暴雨引发了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给当地的农田、房屋和交通带来了严重影响。
据当地政府部门的通报,部分地区出现了因洪涝灾害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给当地的防汛救灾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各地的旱涝情况都比较严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北方地区,要加强抗旱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旱情对农作物生长和水资源供应的影响。
同时,南方地区要加强防汛救灾工作,做好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防范和救援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旱涝灾害,各地政府部门和气象部门要加强监测预警工作,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救灾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同时,也呼吁广大市民朋友们要增强防灾意识,做好自我防护,共同抵御旱涝灾害带来的影响,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就是我国各地旱涝情况的汇报,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并关心这一问题,共同为应对旱涝灾害做出努力。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暴雨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暴雨旱涝灾害是自然灾害中常见的一种,不仅会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影响,还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本文将着重探讨暴雨旱涝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深刻意义。
一、暴雨对农业的影响暴雨是指短时间内降雨量较大的天气现象,一旦发生暴雨,往往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1. 种植作物受损暴雨会对农田造成严重损伤,尤其是秋收作物。
因为秋收作物通常生长在成熟期,浓雾和大雨会使作物在成熟期夭折,导致无法收获。
对于果树来说,暴雨也会导致果实受损,影响品质和产量。
2. 农民失去经济来源农民因种植作物获得经济收益,但暴雨会导致作物减产或者毁损,导致农民失去经济来源。
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家庭都靠种植作物为生,暴雨往往会导致贫困家庭陷入更加困境。
3. 土地流失和水土流失暴雨所带来的大量雨水可能会使土地流失严重,使农田失去肥沃性,影响作物产量。
同时,随着雨水流进河流和湖泊,土地的肥力更会流失,导致大规模水土流失,这对长期农业生产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旱灾对农业的影响旱灾是指由于地区长期缺水或极少降水造成的干旱天气,往往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1. 地下水位降低在旱季,水源会减少,地下水位降低也很常见。
由于缺少水源,许多地方将会面临气象干旱,造成农业旱情难解,影响种植作物的生长和收益。
2. 农民收入减少由于农民生产遭受旱灾的打击,他们将面临着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的困境。
增大的生产成本可能会使农民的收入减少,尤其是对于干旱严重的地区。
3. 种植作物减产在旱季,缺少水源会导致作物的生长减缓,可能导致作物减产。
虽然有些作物在干旱条件下依然能够生长,但是其生产数量显然是比较低的。
三、暴雨旱涝灾害的深刻意义暴雨旱涝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不仅会给农民带来损失,还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问题。
在一些贫穷地区,暴雨和干旱可以直接造成粮食短缺,导致农民走上饥饿之路。
同时,由于粮食价格上涨,普通消费者也无法购买到他们需要的食品和必备品。
一、预案背景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频繁出现旱涝急转现象,给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基础设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有效应对旱涝急转可能引发的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地区在旱涝急转期间,针对可能发生的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紧急情况,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旱涝急转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旱涝急转应急处置工作。
2. 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信息收集组:负责收集旱涝急转相关信息,及时上报指挥部。
(2)监测预警组:负责监测旱涝急转发展趋势,发布预警信息。
(3)应急处置组:负责组织救援力量,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4)物资保障组:负责调配应急救援物资,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5)宣传教育组:负责开展旱涝急转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四、应急处置措施1. 信息收集与预警(1)加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旱涝急转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加强与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预警准确性。
2. 应急救援(1)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赶赴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2)根据灾情,采取封路、疏散、转移等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3)对受旱地区,组织抗旱队伍,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3. 物资保障(1)储备充足的应急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2)根据救援需要,及时调配物资,确保灾区物资供应。
4. 宣传教育(1)开展旱涝急转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旱涝急转灾害防范知识。
五、应急响应1. 根据旱涝急转灾害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 应急指挥部根据灾情,发布应急响应命令,各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迅速行动。
3.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要按照应急响应要求,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六、后期处置1. 灾后评估:对旱涝急转灾害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应急处置工作。
中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旱涝,汉语词组,旱灾和涝灾的简称。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
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
涝灾: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
减产的灾害。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原因是,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中的空气相继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难,并产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
那么中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接着往下看。
旱涝灾害,是气象灾害的一种。
气象灾害是由大气圈物质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
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境异常,而导致降雨量过多或过少造成的。
如降雨过猛过大,持续时间长,城市、水库、农田等地方的水不能迅速排除就会形成涝灾。
而长时间不降雨、或降雨量少,各地水补给不足,就会形成旱灾。
夏季风的进退影响到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每年4月开始,雨带大致由南向北推移,9月后由北向南撤退.因而,我国南方的雨季比北方早,比北方长.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如果推进
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的局面。
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光临的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主题讲座,由于时间有限,不得不和大家说再见了,遭遇水灾该如何逃生?且看下回分解。
旱涝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旱涝灾害的定义旱涝灾害是指由于气候因素或人类活动引起的极端干旱或极端暴雨引发的水灾。
1. 极端干旱极端干旱是指长时间(超过一年)降雨量严重不足或者水分蒸发强烈,导致土壤干燥,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影响到生产生活。
2. 极端暴雨极端暴雨是指短时间(数小时至数天)内降雨量异常巨大,导致河流泛滥,水库溃坝,山洪暴发,造成城市和乡村被淹,损失严重。
二、旱涝灾害的危害1. 对生产的危害旱灾会导致农作物枯萎,牲畜饮水困难,影响农业生产;涝灾则会导致农田被淹,农作物泡水,土壤流失,导致大量损失。
2. 对生活的危害旱灾会导致人类饮水困难,粮食短缺,牲畜死亡;涝灾则会导致居民被淹,家园被毁,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3.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旱灾会导致植被枯萎,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受损;涝灾则会导致河流泛滥,山洪暴发,土壤流失,生态平衡被破坏。
三、旱涝灾害的成因1. 气候因素气候变化是旱涝灾害的重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极端事件频发,旱涝灾害加剧。
2. 地质因素地质条件不利于水文循环,例如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容易发生干旱,而低洼地区容易发生涝灾。
3. 人类活动人类过度开发水资源,不合理使用水资源,破坏植被,导致土地退化等行为会加剧旱涝灾害的发生。
四、旱涝灾害的防治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的气象监测体系,对降水具有较强的预警能力,及时发布旱涝灾害预警,提醒人们采取措施应对。
2. 合理规划水资源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建设水库、堤坝等水利设施,增加水资源储备,减少旱涝灾害的影响。
3. 发展抗旱技术加强抗旱作物的培育和推广,引进抗旱作物品种,增加农作物抗旱能力。
4. 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利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
5. 加强生态保护加强植被保护,推行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五、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1. 抗旱设施的建设建设蓄水池、水库、水塘等水利设施,以便储存大量雨水用于干旱期间的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
农业灾害防控技术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灾害防控技术是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农业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旱涝、病虫害、霜冻等,人为灾害主要指农药残留、土壤污染等。
有效的农业灾害防控技术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一、旱涝灾害防控技术旱涝是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之一,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
针对旱涝灾害,科研人员提出了多项防治技术。
比如建设水利设施,加强干旱地区的水资源调控、储存和利用,可以缓解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此外,科研人员还研发了多种旱作物品种,适应干旱气候,提高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
二、病虫害防控技术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农药,但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因此,科研人员提倡生物防治技术,比如利用天敌、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
三、气象灾害防控技术气象灾害包括霜冻、冻害、台风等,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科研人员通过利用气象预报技术提前预警,采取遮阳、温室大棚覆盖等技术措施来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此外,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也可以提高农作物对气象灾害的抵抗力。
四、人为灾害防控技术人为灾害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土壤污染等问题。
为防止这些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科研人员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
比如选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推行有机农业,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土壤污染。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人为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结语农业灾害防控技术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科研人员应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旱涝治理有什么措施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旱涝灾害频发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
旱涝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旱涝治理成为了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有效应对旱涝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旱涝治理。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旱涝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旱季,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储存和调配,确保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可以修建水库、水塘等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而在涝情况下,要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确保雨水及时排出,防止城市内涝和农田积水。
同时,也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
其次,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也是旱涝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系统,能够及时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旱涝灾害,为人们采取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可以通过气象预测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灌溉计划,减少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此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旱涝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导致旱涝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方式来增加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从而减轻旱涝灾害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此外,加强科技创新也是旱涝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研发出更加高效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可以研发出更加精准的气象预测技术,提高对旱涝灾害的预警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改善排水系统,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综上所述,旱涝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有效的治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是旱涝治理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有效减轻旱涝灾害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旱涝灾害保护措施引言:旱涝灾害是世界各地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护人们的安全和财产,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旱涝灾害保护措施展开详细阐述,包括河流治理、旱涝预警系统、水库和堤坝建设、防洪抢险措施、农业管理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一、河流治理河流治理是保护人们免受旱涝灾害影响的首要措施之一。
首先,应加强河道清淤工作,确保河道不被淤塞。
其次,建立完善的河道监测系统,定期检查河道情况,并及时进行维护。
另外,加强河岸的护坡工程,防止河岸塌方导致水势突变。
二、旱涝预警系统旱涝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提前预知旱涝灾害的发生,帮助人们做好应对准备。
建立旱涝预警系统的关键是加强气象和水文监测,并与相关部门建立及时的信息分享机制。
此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和无人机等,对灾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高预警准确性。
三、水库和堤坝建设水库和堤坝的建设是防止旱涝灾害的重要手段。
水库可以储备水源,供应旱季的用水需求,同时在雨季时调节水流,减轻洪水的威力。
对于堤坝建设,应注重抗洪排涝能力,定期检查和加固堤坝,以确保其安全稳定。
四、防洪抢险措施旱涝灾害发生时,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洪抢险措施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防洪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
其次,加强防洪堤坝的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修补任何存在的漏洞。
此外,组织好抢险队伍和培训,提高应急抢险能力。
五、农业管理农业是受旱涝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
为了减少损失,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
例如,加强水肥一体化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过量灌溉。
另外,引进抗旱和抗洪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此外,农业保险也是农民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方式。
六、水资源管理合理管理水资源对于旱涝灾害的防范和减灾至关重要。
首先,建立水资源调度机制,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其次,加强水资源的保护,禁止乱排乱放,遏制水污染的发生。
旱涝知识点总结旱涝是指由于长时间不下雨或者暴雨引发的水灾。
旱涝是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了解旱涝的知识对于防范旱涝灾害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旱涝的成因、防范和救灾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旱涝的成因旱涝的成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是引发旱涝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会导致气温的升高或者降低,降雨量的增加或减少,进而影响水文循环。
当降雨不足时会引发干旱,当降雨过多时可能会引发洪涝。
地形因素也是引发旱涝的重要因素。
地形起伏不平、河流湍急、土壤结构松散都会影响水文循环,进而导致旱涝。
2. 人为因素人类的开发活动也是引发旱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化活动导致了土地的水文循环发生变化,影响了降雨和径流的分布,从而导致了旱涝的发生。
二、旱涝的影响旱涝对人类的生活、农业和经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1. 对于农业旱涝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农业产量减少。
一方面,旱涝可能造成土壤干旱,导致农作物缺水枯萎;另一方面,暴雨可能造成农田水浸,导致农作物受损。
旱涝还可能导致农田的土壤流失,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对于环境旱涝可能导致水资源的短缺,同时也会引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干旱时长时间无雨,导致水源减少,水库、湖泊和河流的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
洪涝时暴雨导致水源泛滥,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影响鱼类繁衍,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3. 对于经济旱涝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损失农业生产收入,同时还会导致城市供水紧张,影响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旱涝也会引发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也会提高灾后重建的成本,给国家和个人经济带来巨大的负担。
三、旱涝的防范和救灾为了减少旱涝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范和救灾措施。
1. 预防措施预防旱涝灾害的措施主要包括水库整治、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应对旱涝措施方案引言旱涝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干旱和水灾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应对旱涝的措施方案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对旱涝的措施方案,以帮助农民和相关部门有效应对旱涝灾害。
旱涝措施方案旱灾应对方案1. 提前制定抗旱计划在季节性干旱的地区,农民和相关部门应该提前制定抗旱计划,以确保灌溉水源和应急供水。
这包括收集并分析地下水和降水数据,确保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协调农民之间的水资源使用。
2. 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在旱灾之前,可以采取措施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例如深耕、覆盖物料和合理施肥。
这些措施有助于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从而减少农作物的蒸发和水分蒸发。
3.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针对干旱地区,可以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来应对旱灾。
选择适应干旱条件的作物和耐旱品种,如玉米、高粱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4. 合理利用节水技术在旱灾期间,采取节水技术是应对旱灾的重要措施之一。
例如,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合理利用水资源,将水分直接送到植物根系,减少水分的浪费和蒸发。
水灾应对方案1. 提前制定防洪计划在水灾频发的地区,相关部门应提前制定防洪计划,并确保堤坝和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同时,应加强对易受水灾影响地区的监测和预警,确保及时疏散人员和财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在水灾地区,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是防止洪水泛滥的关键。
这包括清理河道、河湖整治和修建排水管道等措施,以确保洪水能够迅速排除,降低洪灾的发生和影响。
3. 防范山洪灾害在山区地区,山洪灾害是常见的水灾形式。
相关部门应加强山洪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受灾人员,并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植被恢复和林业防护网的建设,以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4. 加强农田排水管理在水灾期间,农田的排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及时清理排水沟、整修排水管道,并确保水流畅通,以减少农作物的淹水和根部窒息,保障农田的正常农作物生长。
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旱涝灾害是气象灾害的一种,气象灾害是由大气圈物质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它的种类最多,危害范围最广,影响深度最大。
而干旱和洪涝灾害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发生的频率是最大的,严重的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
那么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通过给大家介绍一下。
1、建立监测防灾网络建立监测防灾网络,我国已经建设了3.5万个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和地下测井点,形成了遍布主要水域的监测防灾网络。
有了全面的监测防灾网络,对于暴雨的预测就能有效避免暴雨带来的灾害,对于干旱的预测也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小一定程度的灾害。
利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灌溉排水技术有效减小灾害破坏程度。
2、兴修水利工程防洪防旱首先应该治理大江大河,对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等主要江河的流域进行疏通、疏浚,沿岸堤坝进行了整修和新建,不断提高湖泊水库江河等调蓄洪水能力。
分洪蓄洪为了减少特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使大中城市和重要工、矿基地遭到洪水破坏,在大江大河沿岸,选择低洼地带建立分洪、蓄洪区水库。
3、开展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在深山区,要首先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严禁陡坡毁林开荒。
同时积极植树造林,大搞闸沟淤地,努力建设多种涵养水源的生物蓄水工程。
在浅山丘陵区,要吸取过去以粮为纲的教训,坚持农、林、牧并举,做到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大力开展封沟造林,荒坡植树种草,修建水平梯田,变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减轻当地和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作用十分明显。
4、改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居住地条件,以避免洪水破坏。
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对大片低洼易遭受洪水袭击地区修建围村堤以阻止洪水;对平原易淹地区修筑高台建房避水;对小片低洼地区实行易地搬迁,搬迁至高地不易受洪水侵袭地区;对易遭台风暴雨袭击的地区将土、草房改为砖瓦房。
防旱涝措施概述防旱涝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手段,预防和减轻干旱和洪涝灾害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旱涝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旱涝措施是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活的关键措施。
防旱措施水资源调度水资源调度是指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水资源的利用,以满足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需求,并提供足够的水源应对干旱情况。
水资源调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库调度:通过合理的调度水库蓄水和排泄,使其达到最佳蓄水和调节作用。
在干旱季节,适时蓄水,以保障供水需求;在丰水季节,适时排泄,以提高水库调节能力。
2.水资源分配:根据不同的用水需求,科学分配水资源。
将水资源合理分配给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浪费和损失。
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是指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预防干旱和洪涝灾害。
以下是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1.林草覆盖:通过植被的种植和保护,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可以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良好的植被覆盖层。
2.梯田建设:在山地或丘陵地区,采用梯田种植的方式,可以减少土壤流失,并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梯田能够将多余的雨水聚集起来,形成小水库,为作物提供水源。
3.土地平整化:通过土地平整化,减少土壤的坡度,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水资源节约水资源节约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资源节约措施:1.喷灌技术:采用喷灌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损失。
相比于传统的水沟灌溉和喷头灌溉,喷灌技术更加节水高效。
2.水表管理:对居民和工业用户进行水表管理,激励他们节约用水。
通过测量和记录用水量,对用水进行计费,可以提高用水者的节约意识。
3.提高农业灌溉效率: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水分流失。
农民抗旱防涝方案背景农业是中国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灾害经常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其中旱涝灾害是最常见的灾害之一。
为了应对旱涝灾害的影响,制定一套有效的抗旱防涝方案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抗旱防涝方案抗旱方案1.实施高效灌溉系统: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包括滴灌、喷灌和微喷灌等,以便在缺水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使用水资源。
2.水源建设:除了上游的水库建设外,农村地区可以在自然水源旁建立人工蓄水池、水窖等,以便在干旱的季节里有足够的水源。
3.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加强耕层土壤管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4.种植抗旱农作物:选择适合干旱环境的农作物,如玉米、麦类和草类。
这些作物可以在较少的水资源下生长,从而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
防涝方案1.修建排水系统:在农田周围和低洼地区建设排水道和排水沟,将降雨水收集起来,避免农田内出现积水。
2.坡改梯田:选择适合的坡度,通过改造农田坡度,形成梯田,以便降雨水可以充分渗透到土壤中。
3.打浚水井:在积水较严重的地方打浚水井,提高水位,使水能够渗透到土壤中,不至于淹没农田。
4.土地治理:加强农田土壤的管理,减少农业活动对土壤的损害,提高土壤的抗冲击能力,加速积水的渗透和排放。
总结抗旱防涝方案对于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以上所述的方案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农民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措施,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同时,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共同打造抗旱防涝的绿色农业。
旱涝文献1.气象局,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2000)本图集内容包括我国自1470年至1979年历年旱涝分布图共510幅;自1951年至1979年实测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共119幅;以及全国120个站点510年的旱涝等级序列表。
1)旱涝等级分布图旱涝等级分布图分为五个等级:1级—涝、2级—偏涝、3级—正常、4级—偏旱、5级—旱,全图共有120个站点,每个站点代表现在行政区划的1—2个地区范围。
各地旱涝等级值主要依据史料记载评定,但在有降水量记录时,则主要据实测降水量确定(R i、R、 )。
2)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年降水量图根据480余站记录绘制而成,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图选用198个站资料,平均值采用1951—1976年共26年的平均值。
2.朱亚芬,530年来中国东部旱涝分布及北方旱涝演变,2003,地理学报使用我国东部地区530年来100个站的旱涝等级序列作REOF分解,根据前7个旋转空间模上高荷载区分布,将中国东部地区分成7个旱涝气候区,即东北区、华北北区、华北南区、西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及西南区,着重研究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地带旱涝演变特征。
3.张健,1644—2009年黄河中游旱涝序列重建与特征诊断,2013,地理研究选取黄河中游18个代表站点,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基础上,采用旱涝等级法与面积加权法重建了1644—2009年各站点旱涝等级序列。
利用小波分析、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检测了全区过去366年旱涝发生的周期、阶段性和突变点。
4.吴友均,1961—2008年新疆地区旱涝分布时空分布特征,2011,高原气象根据新疆地区53个气象站1961--2008年降水和温度资料,采用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标确定各站旱涝等级,分析了新疆地区旱涝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同时通过各站48年间的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标线性变化趋势值、干旱频率、洪涝频率及旱涝频率和相应的空间分布,分析了新疆地区旱涝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5.张爱民,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2007,应用气象学报通过对建国以来安徽省多种农业气象资料分析,采用Z指数方法建立安徽省旱涝灾害气候判别指标,分析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
通过水稻、小麦典型旱涝年灾损率与发育期间气象条件、旱涝程度的对比统计分析,建立了分区水稻、小麦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指标。
旱涝指标:降水距平百分率、土壤湿度指数、Z指数、Palmer干旱指数(PDS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Bhalme-Mooley干旱指标BMDI6.吴滨,福建省降水量的趋势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研究,2009,热带气象学报应用福建省近45年(1961—2005年)来的降水资料,研究年降水量、干旱灾害、暴雨洪涝灾害的趋势变化特点。
7.陈莹,福建省近50年旱涝时空特征演变——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2011,自然灾害学报利用福建省60个气象站1960--2006年逐月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Mann-Kendall检验、正交经验分解函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福建省旱涝时空变化的特征。
8.车少静,基于SPI的近41年(1965--2005)河北省旱涝时空特征分析,2010,中国农业气象基于1965--2005年河北省84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数据, 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正交经验分解函数和旋转正交经验分解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41a河北省旱涝时空变化分布特征。
9.王媛媛,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近40a陇东地区旱涝时空特征,2012,自然资源学报基于陇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的月降水资料,采用不同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反映不同时间尺度的旱涝状况,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理论,对其旱涝特征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规律。
10.齐冬梅,近50年四川地区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研究,2011,高原气象根据1961--2007年四川地区12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旱涝等级划分标准,采用EOF、REOF分析、趋势分析、滑动t检验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四川地区旱涝灾害发生、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
11.李茜,近159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2011,地理学报利用1850--2008年我国东部地区90个测站的旱涝等级和北半球夏季海平面气压格点等资料,使用BP 典型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近159年旱涝等级与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的耦合相关关系。
利用关键区域的海平面气压资料,定义出与我国东部旱涝分布有密切联系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对我国东部旱涝分布的影响。
12.马晓群,农业旱涝指标及在江淮地区监测预警中的应用,2009,应用气象学报提出了一个可业务应用的农业旱涝监测预警气象指标--累积湿润指数,该指标以相对湿润度指数为基础,用作物需水量取代参考作物蒸散量,并考虑前期旱涝程度对当前旱涝状况的累积影响。
13.硕士—方兰,云贵地区旱涝变化时空结构及趋势判断,2013,陕西师范大学以1960--2011年云贵地区48个气象站点历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资料为基础,首先利用趋势拟合、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空间插值、Z指数等方法分析云贵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和旱涝演变时空结构;然后运用可公度方法提取未来旱涝发生年份,结合蝴蝶结构图与可公度系结构图对未来旱涝发生年份的可能性作出时间趋势判断。
14.硕士—吴玮,基于GECROS模型的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旱涝灾害评估研究,201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研究针对黄淮海地区历年夏玉米生育期间的旱涝频发,在旱涝水分控制试验和灾情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Wageningen开发的GECROS模型对玉米旱涝灾害进行定量评估。
在完成GECROS模型单点本地化和区域多点模拟应用的基础上,开展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玉米不同生育期阶段旱涝指标、敏感性的研究,确定夏玉米生长量对旱涝的敏感程度和时段;同时利用气象数据驱动作物生长模型,开展旱涝损失评估,为旱涝灾害损失评估业务提供依据。
15.姜德娟,1961--2008年山东省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分析,2011,地理科学利用山东省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法定义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然后统计出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次、降水量、强度和年最大日降水量,并对其空间分布和时间趋势进行分析。
16.张爱民,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2007,应用气象学报采用Z指数方法建立安徽省旱涝灾害气候判别指标,分析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
同时重点研究了春季灾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改进的涝渍强度指标Qw,并进一步综合分析作物的敏感性和区域脆弱性对灾损率的影响。
17.许莹,安徽省一季稻涝灾损失定量评估研究,2009,安徽农业科学对安徽省一季稻涝灾的主要致灾因子及其与一季稻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降水量、雨日和作物实际蒸散等的作用,确定安徽省一季稻涝灾指标,构建反映一季稻涝灾程度的涝灾损失评估模型。
18.刘曾美,变化环境下治涝效益估算方法研究,2011,水利学报基于Copula函数和GIS构建的变化环境下治涝效益分析计算模型,用Copula函数构建涝区暴雨和承泄区水位的联合分布,借助GIS技术构建涝区数字高程模型。
19.张杰,定量遥感反演作物水势的原理及其应用,2008,生态学杂志在利用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蒸腾速率的基础上,结合大气水势和叶、气阻抗的估算,建立叶水势的遥感估算模型。
应用CI-301光合作用仪观测的作物生理参数和气象参数,验证了叶水势的遥感反演精度,分析了叶水势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旱和作物生理干旱的响应敏感程度。
气候干旱的指标:湿润指数(马柱国等,2003)、水热积指数、单因子降水量指标等(倪建和张新时,1997;刘永忠等,2005)作物干旱影响因素:气象条件、水文条件、作物布局、作物特点、生长状况、耕作制度等(康绍忠等,1991;陈万金等,1997)作物干旱的指标种类:气象指标、作物指标以及综合指标(张仁华等,2001)土壤含水量和作物水分胁迫指数20.康西言,冬小麦干旱指标及干旱预测模型研究,2011,中国生态农业学报选取河北省南宫县1991--2007年冬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基于Jensen 模型得到冬小麦4个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系数;在减产百分率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以相对蒸散表示的4个等级干旱指标值;并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4个生育阶段的干旱预测模型。
21.王劲松,干旱指标研究的进展与展望,2007,干旱区地理对气象干旱指标、农业干旱指标、水文干旱指标和社会经济干旱指标4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干旱指标研究中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与展望。
气象干早主要从降水量、降水百分数、降水距平百分率、气温、蒸发、无降水连续日数等要素来建立干早指标。
降水量干旱指标:标准降水指数(SPI) ;多要素干早指标:干燥度、Z指数、I指数、荒漠化指数(CMI、SMI)、Palmer干旱指数。
水文干旱指标主要采用月径流量占平均径流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径流量干早指数、地表供水指数(SWSI)。
土壤(农业)干旱指标:土壤湿度指标:土壤相对含水率、土壤含水量指标;农作物干旱指标:作物需水量、降水量、供水量、农作物亏盈水量和水分指数划分干早的程度,农作物水分指数(CMI)。
社会经济干旱指标是指水分总需求量大于总供给量的情况。
22.李柏贞,干旱指标研究进展,2014,生态学报综述了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各类干旱指标包括气象指标、土壤墒情指标、作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其它综合监测指标等,评述了各类干旱指标的优缺点以及在农业上的适用性,探讨了未来以作物干旱为核心的干旱指标研究拟重视的方面。
常用的干旱指标:土壤含水量、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水分亏缺指数(WDI)和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气象指标:降水量、降水距平百分率、湿度、Z指数、干旱指数、水热系数指标土壤墒情指标:土壤相对湿度、相对湿润度指数、土壤有效水分存贮量作物生理生态指标:生理指标包括利用叶片相对含水量、气孔导度、叶水势、光合速率、冠层温度、蒸腾速率、细胞汁液浓度等建立的指标;形态指标是指利用作物长势、长相来判断作物的缺水程度。
综合指标:作物供需水指标、减产百分率模型指标、农作物水分综合指标、帕尔默干旱指标(PDSI)。
23.郭虎,旱灾灾情监测中的遥感应用综述,2008,遥感技术与应用对遥感技术在干旱旱情监测中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汇总,主要有热惯量法、蒸散法、植被指数法,其中植被指数法又分为距平植被指数、条件植被指数、植被指数差异、植被供水指数、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