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192.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纲要》提出,教师应该培养幼儿对知识主动探究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技能。
同时,应该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心理学家XXX曾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
”幼儿是自然
的探究者,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究周围的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
幼儿的科学探究,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经验、体验活动的乐趣,从而满足自己内在成长的需要。
让孩子看看、听听、玩玩、想想、做做的活动中,变成他们活跃思维,学会思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幼儿需要活动,对科学活动尤其感兴趣,乐于在科学活动中研究和探究。
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发
现、学会发展,这是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唤起孩子的兴趣,不能简单地教孩子怎么做,而应多让孩子自己思考怎么做,以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沉与浮”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几盆水放在室内地板上各个地方,让孩子自由地把各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探索、操作,发现哪些是沉,哪些是浮。
然后,发给每个幼儿一块橡皮泥,让他们试试怎样使橡皮泥稳稳当当地浮在水面上。
幼儿在反复的“玩”中,学会了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借助木头、小石碗、塑料袋使它浮起来。
孩子们个个找到了不同的方法,由于提供了丰富的操作原材料,充分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从而获得经验,有了收获。
利用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一、实验设计科学小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设计科学小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的目的应该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实验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生们对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材料和现象有直接的感受,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实验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实验中要发挥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进行观察、记录、探究和总结。
4. 实验的设计要简单清晰、操作安全。
实验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不要太复杂,过于复杂的实验容易让学生望而却步,丧失对学科的兴趣。
二、实施过程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 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确保实验的成功进行。
包括准备好实验器材、材料等,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2. 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简要的实验背景知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3.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并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4.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作一定的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从中得到一些新的知识和经验。
三、效果评价科学小实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观察、记录和总结,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质询、讨论和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科学小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对科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实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
科学小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教师要善于利用科学小实验,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和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实验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验探究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提供丰富的实验资源学校和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实验资源,包括实验器材、材料和技术支持。
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知识,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能够培养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分析结果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是培养实验探究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或者进行一些小型科学探究项目,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解决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当学会提出问题、构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和解释结果、总结和评价等科学思维的基本环节。
这些科学思维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实验现象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四、注重实验安全教育实验安全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应当向学生宣传实验安全知识,告知他们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应对措施。
同时,学校和教师应配备相关安全设备和急救药品,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五、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报告学生进行实验后,可以要求他们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总结和归纳,有助于学生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
通过写实验报告,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数据记录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注重实验探究的真实性和应用性。
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浅谈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摘要】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
如何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关键是要积极地、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中注重这方面引导,要通过探究这个载体,使学生改变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来体现自主、体验、参与和合作,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关键词】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探究意识探究能力探究平台社会生活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同时指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
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特点;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做实验来学习。
一、激发探究兴趣,增强探究意识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
唯有学生爱上化学,对化学学习产生内在动力,才会有积极持久的求知兴趣,创新意识才会萌芽。
精心创设化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探究意识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为此,上好化学第一课对学生而言影响关系重大。
因为学生往往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步入这片森林,期盼早日能揭开这神秘的面纱,期盼着早日喜欢上化学。
教师在进行课题1教学时时应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视频导入”抓住学生的眼球,把化学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历史的变迁、拓展求知的视野;要充分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特点,在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基础上,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浅谈自主探究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教学理论与实践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
教师的全部精力都应放在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上。
为此,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呢?我在教学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建立一种新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师生间心灵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要尊重每位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可以信赖的朋友。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消除胆怯、依赖的心理,才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怕出错,不怕失败。
学生有了这样的安全感、自由感,才能真正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苏东坡曾向人询问他的词和柳永词的区别,那人说:柳永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小女孩拿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东坡的词适合关西大汉拿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情景中,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
建构主义者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强调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具体经验背景对建构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展示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指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设计问题情境,将一维的知识讲解变为多维的问题情境设置,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探索,使学生有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小学科学课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尤为关键。
科学课程不仅仅是一堂传授知识的课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课程。
因此,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成为了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首先,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和教师应提供具有探究性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科学实验室中,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推理和验证结果。
此外,教师应倡导自由、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团队合作来共同完成任务。
只有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其次,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
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提供指导,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实践活动,如科学调查、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此外,科学课程中的实验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小学科学课中,实验通常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方式。
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实施实验操作,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判断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实验课程,提供相关的实验材料和设备,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及时评价和反馈结果。
通过实验训练,学生不仅能够培养探究能力,还能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幼儿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实验、推理等能力,提升解决问题和探索世界的能力。
而在大班幼儿阶段,针对幼儿的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有着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供借鉴。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幼儿园的科学实验室或者选择一个室外的自然环境,提供足够的自然材料和实验设备,如水、泥土、花朵、显微镜等,让幼儿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和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寻找答案。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和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讲故事或游戏的方式,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一些科学现象和原理,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讲述自然界的故事时,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为什么树叶会变红呢?”。
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和寻找答案。
再次,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参与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讨论和分享,幼儿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同时,教师可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幼儿整理思路,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项目式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摸索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颜料和画笔,记录自己的发现和经验。
这样的实践过程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科学知识的传递与分享。
通过幼儿的展示和互动,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邀请幼儿进行科学实验展示,同时鼓励其他幼儿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交流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总之,在大班幼儿阶段,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浅谈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教师应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设计好适当的场景,应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把老师要表达的思想自行表达出来,并且能够在相关的知识应用上有所体现,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更是高效的。
让学生通过较少的时间、精力,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并且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我们向往和追求的。
探究能力是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
本文就实验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培养做一点尝试。
一、互相启迪,共同提高有些演示实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参与操作,可以让学生在操作时对操作过程、数据记录、现象分析等提供一个范例。
学生的这个操作过程未必完整、正确。
但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改进完善,达到目标。
这样做的时候,要有学生乐意为大家提供这个范例。
可以肯定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被大家看到,且被指出,有的错误可能会遭到同学的严厉批评,但是所有的评价不论语言的表达如何,都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手段,不牵涉人身攻击。
所以要规定,无论是谁都不容许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来评价他人的失误或错误。
例如,在盛满水的杯子里放回形针的探究实验中,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再提问,“如何操作都记得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让两位学生来演示一下。
当两位自愿上来的学生到讲台跟前之后就不那么从容了。
我在要求他们按课本上提供的步骤进行实验的同时,也要求大家在座位上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对他俩在实验中正确的步骤和存在问题记录下来,如果是错的,如何改正。
很快他俩就完成了,我先让操作的两位学生说一下实验过程中有哪些疏漏和不足,他们分别说了水倒入杯子的时候动作太快,以至于流在桌面上太多,由于放入回形针的速度太快,数字记不清了。
接下来,我请在座位上的学生指出他们在操作中成功和失误的地方,一位学生说:“他们的基本步骤是对的,杯子放平,加满水,然后轻轻放入回形针,数一数放入最后一根的时候水溢出了,则前一个数就是要记下的数值。
浅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摘 要]本文在论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重要性的基础上,着重阐述通过创设情境、暴露解题过程、运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探究,能力,创新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新课标力求使学生认识数学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究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因而,教师应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众所周知,21世纪数学教学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其主要特点是要求突出数学思维的创造性,正在试行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数学探究专题,它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加强“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探究能力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
也引起了新教材的重视,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的同时也给中学课堂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的基本理念相吻合,深入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使用新教材。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需要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尝谓教学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则能自行探索,自行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浅处深问,无中生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敢于批判善于质疑,实现思维的创新。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鼓励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攻克数学,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干。
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其次,还要暴露解题过程,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伴奏者,而学生只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挖掘教材精髓,精心创造问题情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
1.通过“做一做”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中的“二倍角”公式时,先让学生做下列习题:(1))sin(αα+; (2))cos(αα+; (3))tan(αα+然后让学生观察运算结果,从而发现倍角公式的实质就是两角和与差展开式的特殊情况。
这类问题情境主要是从数学内部知识问题入手,以旧引新。
2.以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古今中外的数学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算法的伪代码”时,以中国古代约5—6世纪《张邱建算经》中的“百钱买百鸡”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游戏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先让学生任意写出几组等差数列,让学生比赛谁先算出这组数列的数值和,由老师当评委,看那位学生的方法又快又准,然后老师告诉同学们学了求和公式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以学生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函数奇偶性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叠纸来发现函数奇偶性的性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热情。
(二)暴露解题过程,培养探究意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不断解决问题,暴露解题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使学生在解题中领悟出蕴含在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暴露解题过程不只是暴露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暴露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函数教学中设计一题目:“函数)(x f =)32(log 2++mx x a (0>a 且a ≠1)的值域为R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此问题看似简单,但很多同学做错,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暴露学生的解题过程。
有好多学生是这样做的:要使)(x f 有意义,只要322++mx x >0,故Δ<0即可。
这时就要教师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是直接纠正错误,可以给出下面的问题:“函数)(x f =)32(log 2++mx x a 的定义域为R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 学生发现这两个问题的解法相同,答案也相同。
“原因在哪里”,学生陷入思考之中,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
提出“取遍一切实数与322++mx x >0恒成立的意义相同吗?”引导学生分析.通过暴露解题过程,让学生理会解题的要点,提高探究能力。
(三)运用一题多解,提高探究能力教师可找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引导学生探究,通过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简捷性,发散性与灵活性。
例 已知正数a ,b 满足a +b =1,求证(a +a 1)(b +b1)≥425. 分析:这是一道不等式的证明题,我们首先观察要证的不等式的特点,显然是要从左向右证,那么我们如何证呢?从何处着手呢?是从条件入手还是从问题入手呢?学生经过思考,解法如下:由ab +ab 1+a b +b a ≥ab +ab 1+2(当a =b =21时取等号) ∵a +b =1≥2ab , ∴0<ab ≤41, y =t +t 1在(0, 41]上递减, ∴max y =417当且仅当t =41时取等号, ∴ab +ab 1+2≥417+2=425, ∴左边≥425 通常学生是从问题出发,利用基本不等式来解题,这种方法较直接,一般都能想到,如果这时教者启发学生“有没有其它方法呢?可以试着从已知条件出发进行思考。
”这一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纷纷展开讨论,可得出新的证法。
其中由a +b =1=2⨯21想到a ,21,b 为等差数列,从而设差换元,设a =t +21,b =21-t ,代入不等式的左边很容易就可证得左边≥425。
正当学生为解决了问题而高兴时,可进一步发问:刚才是由a +b =1想到了等差数列,如果我们联想到三角函数的知识,又能想到什么呢?学生一般都能想到1cos sin 22=+αα,从而引导学生利用三角换元来解决问题。
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推向高潮,纷纷动手解题,很容易就证明了不等式。
可见,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探求,既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有许多构思新颖,贴近实际的问题,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因此,教师应重视摆脱纯粹演绎教学的模式,尽可能再现数学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找自己身边的数学。
如银行利率,股票,足球与数学等等涉及千家万户利益及学生爱好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把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解释作用,拓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真正体会数学。
2.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能力数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在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数学,老师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自己身边的数学。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在讲授新课,创设情境时可多选择大家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见解,思路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打破常规,克服保守,勇于进取的精神。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观察,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注意体现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地位在探究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以独立探究的机会。
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师只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适当引导学生。
整个探究过程应交给学生自主进行,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表达,实践,合作能力却能得到充分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悟出探究性学习的真谛,从而自然而然地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极为有利。
总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1]周德蕃,葛锁网.中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2]季素月.数学教学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刘华祥.中学数学教学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何伟云.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通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