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换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3
89例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分析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治疗的新进展。
了解术后随访对改善起搏器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减少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的作用。
方法从1992年7月至2011年2月我院经静脉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89例,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症状明显改善,体力劳动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结论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是治疗过缓性心律失常及快速心律失常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关键词】人工心脏起搏器;永久性;并发症;临床分析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它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过缓性心律失常,尤其是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方法,近来也用于快速心律失常治疗。
本文对我院1992年7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89例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诊治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般资料 89例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中,男52例,女37例,年龄18岁-85岁,平均年龄65.3岁,60岁以上占69.74%。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9例,ⅱ度ⅱ型并间歇ⅲ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高血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高血压、糖尿病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冠心病伴房颤、长r-r>2.5s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1例,糖尿病、高血压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1例,心肌病伴过缓性心律失常1例,恶性心律失常(brugada综合症)1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房间隔缺损、原发性高血压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1.2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头昏、头晕、眼花、乏力、胸闷、黑朦等症状,其中伴有气促54例,心悸65例,眼前发黑35例,反复晕厥15例,其中晕厥抽搐4例。
临床医学C l i ni cal M edi ci ne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徐文吕立友高中度(上海同仁医院心内科)【摘要】目的为提高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43例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者,对手术后产生的并发症及处理进行总结.结果243例中有8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l例(0.41,1)电极微脱位,2例(0.92%)囊袋出血与感染,I n(0.41%)闽值增高,2例(0.82%)诱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0.41%)急性心包填塞和1例(0.41%)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可出现并发症,应加强术前准备,细心操作和术后严密观察.【关键词】起搏器;并发症[A bst ra ct]O bj e ct i ve To enhance t her apeut i c ef f i ci ency of t he i m pl ant ed pe r m a n e nc y c a rdi a c pa ce m a ker.M et bo da The r ec ords of243pa t i ent S r e ce i v i ng a per m ane ncy pac e m a k e r w er e r evi ew ed,a nd c om pl i ca t i on s a ft e r operat i on of pat i ent s a nd t he i r t r e at m ent S w e r e SU I]岫l ar i zed.R es ul t s Th e r e w e r e8c as es f or c o m pl i ca t i ons a ft e r t he per m ane n t c ar di a c pac e m a k e r i m pl ant at i on,1cas e(0.41%)of l e a d m i l dl Y di S10cat i on。
高龄老年人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临床探析作者:赵晓云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老年人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之后表现出来的临床特点以及并发症治疗方法。
方法选自我院2012年——2013年高龄老年患者共6例,其中心律失常类型归纳如下:快-慢综合征患者3例,Ⅱ度Ⅱ型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有2例,窦性停搏患者有1例。
起搏器的安置类型如下:R类型为1例,类型为2例,VVIR类型为2例以及VVI类型1例。
结果高龄老年患者在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之后内膜阻抗会有所增高。
所有高龄老年患者的心内膜组块在870-1460Ω之间;其中有1例高龄老年患者在手术之后的1周,因为上肢活动而导致起搏器囊袋里面出现血皮下血肿,发现之后对症治疗,自行吸收痊愈;2例患者在术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结论高龄老年患者因为机体出现了生理性衰老变化,所以在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的过程中以及之后十分容易出现手术并发症,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要相当重视。
【关键词】高龄老年人;永久心脏起搏器;临床探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28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94-01随着现在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还有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且起搏器技术的发展使得当前临床工作当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患者选择心脏永久起搏器的安置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1]。
但是一般情况下高龄老年患者会出现生理性衰老变化,而且在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时候也会表现出本身的特点,所以当前有关的临床报道并不多。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高龄老年患者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做一个临床的探析。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例高龄老年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2013年住院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1例,年龄最小的为80岁,年龄最大的为95岁,平均年龄为(87±8岁。
其中心律失常类型归纳如下:快-慢综合征患者3例,Ⅱ度Ⅱ型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有2例,窦性停搏患者有1例。
永久起搏器安装术后的临床护理与出院指导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简称起搏器), 用特定频率的脉冲电流, 经过导线和电极刺激心脏,代替心脏的起搏点引起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 也可用于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
自1952年临床首次应用以来, 在起搏工程技术方面有了显著进展, 人工心脏起搏已成为心脏病学的一个重要领域[1] o 2005年6月一2010年4月我科为138例患者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现将术前、术后临床护理与出院指导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般资料本组患者138例,男86例,女52例,年龄23—91 岁, 平均62.5 岁, 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2 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2例,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8例,双束支传阻滞4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起搏方式:VVI84例,DDD52例,ICD2例。
1.2 手术方法永久起搏器安装术均在介入导管室X 线透视无菌操作下完成。
在局麻下进行, 将电极导线从手臂或锁骨下方的静脉插入, 插至预定的心脏起搏位置, 固定并检测, 然后在胸部埋入与电极导线相连接的起搏器[2], 缝合皮肤, 无菌纱布覆盖切口缝合处, 手术完成。
1.3 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 康复出院。
2 临床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应耐心讲解手术的经过及注意事项, 要反复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安装永久起搏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说明患者的配合对手术成功的重要性,给患者以安慰、鼓励, 并告知患者医生经验丰富, 操作熟练, 技术成熟, 以及成功病例, 消除患者疑虑心理, 提高依从性, 提高疗效。
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2.1.2 术前准备进行相关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术前 1 天双侧颈胸部、腋下备皮,做好术前晚间护理,如减少探视,用热水泡脚, 服用适当的镇静剂, 保证良好的睡眠, 术前禁食4-6 小时, 术前30分钟给安定针肌肉注射, 排完小便入导管室。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临床分析目的分析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并分析预防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手术后出现囊袋血肿、电极导线脱位、起搏综合征、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电极导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率为 5.00%、1.66%、0.55%、0.55%、0.55%。
结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临床需要重视并发症的预防,找到导致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标签:缓慢性心律失常;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原因;预防对策缓慢性心律失常通过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进行治疗具有有效性高、快速等基本特征,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
但是患者在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后容易出现并发症,临床应引起重视,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手术综合效果有着促进的作用[2]。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0例,女80例,年龄11~70岁,中位年龄为(41.55±8.15)岁;与1991年ACC/AHA制定的起搏器植入适应症Ⅱa类与Ⅰ类标准互相符合;其中1例三腔起搏器,90例生理性起搏器,89例非生理性起搏器。
1.2 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华医学会起搏分会指南与心电生理指南的相关要求开展手术,其中经左锁骨下静脉路径植入起搏器有10例,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将电极导线插入的有170例。
手术过程中对起搏器参数测试均处于理想的状态,手术后加压包扎切口,并通过盐袋进行2 h的常规压迫,要求患者进行为期24 h 的平卧,并制动手术侧上肢,给予常规心电监测,在手术后第1天、第4天对切口作换药处理,手术后7 d给予拆线。
31.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临床医学工程Clinical Medical Engineering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其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随着起搏器植入数量的不断增加,患者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患者寿命得以延长,永久起搏器的更换也逐渐增多。
本研究针对59例次起搏器更换术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更换原因及评价旧电极的参数功能,为心脏起搏器更好地在临床上应用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9年9月~2008年3月在本院行起搏器更换术的59例患者,男36例,女23例,年龄(70±8)岁(29~87岁)。
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 )2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32例。
单腔起搏器36例,双腔起搏器23例,起搏器平均使用时间(86±11)个月(48~142个月),共更换电极导线10例次,更换过程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预置临时起搏器加以保护。
1.2方法根据心电图检查和起搏器程控仪测试符合更换条件的,予以起搏器更换术。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更换术中均预置临时起搏器加以保护。
使用BIOTRONlC ERA 300型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心房心室电极参数,起搏阈值≤1.5 V ,电极阻抗300~1000Ω者继续使用原电极连接新的起搏器;若测试起搏阈值>1.5 V ,电极阻抗过高或过低则包埋旧电极,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新电极;针对囊袋感染的1例患者,切开感染的囊袋将电极与起搏器分离并取出起搏器,同时进行局部清创;将起搏器消毒处理后换用新的电极在对侧成功植入。
由VVI 型更换为DDD 型起搏器者,新植入心房电极和原心室电极一起与新起搏器连接。
由DDD 型更换为VVI 型起搏器者,将原心房电极包埋,原心室电极与新起搏器连接。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以x ±s 表示,采用配对资料的t 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更换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分析娄君 沈阳市德济医院内科 (辽宁 沈阳 110042)文章编号:1006-6586(2016)09-0031-03 中图分类号:R318.11 文献标识码:A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更换原因及评价旧电极的参数功能。
方法:起搏器更换病例共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70±8)岁(29~87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2例。
单腔起搏器36例,双腔起搏器23例,起搏器平均使用时间(86±11)个月(48~142个月),共更换电极10例次,更换过程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预置临时起搏器加以保护。
结果:起搏器更换术原因为起搏器电池自然耗竭46例次,电池提前耗竭13例。
电极导线更换原因:起搏器由单腔换为双腔时更换电极6例,起搏阈值过高、电极阻抗过低、膈肌收缩及囊袋感染各1例。
更换起搏器时心室、心房起搏阈值((1.1±0.4) V 、(1.2±0.5) V )与首次植入时的阈值((0.5±0.2)V 、(0.6±0.3)V )相比较明显高(P <0.01)。
更换时心室、心房电极阻抗((640.7±171.5)Ω、(637.2±143.6)Ω),R 波、P 波振幅((11.0±3.4)mV 、(3.8±1.8)mV )与首次植入时((596.3±169.5)Ω、(623.7±135.1)Ω),((10.3±3.8)mV 、(3.7±1.7)m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
结论:起搏器更换主要原因为电池自然耗竭,电池提前耗竭与不能按时随访有关;起搏器更换时大部分电极可以继续使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更换时需置入临时起搏器加以保护。
关 键 词: 心脏起搏器 永久 临时 电极导线 更换临床医学工程Clinical Medical Engineering2.结果起搏器更换共63例次,平均使用时间(86±11)个月(48~142个月)。
其中起搏器电池自然耗竭46例次(78%),电池提前耗竭13例(22%);更换电极10例次,其中起搏器由单腔换为双腔时更换电极6例,起搏阈值过高、电极阻抗过低、膈肌收缩及囊袋感染各1例(表1)。
更换起搏器时测试心室及心房起搏阈值均比首次植入时明显增高(P<0.01);更换时的心室及心房电极阻抗、R波及P波振幅与首次植入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起搏器植入后数年均要面临一个重要问题——起搏器更换。
对于起搏器使用寿命生产厂家都有很明确规定,包括现有起搏器使用指南也有明确地界定,单腔起搏器使用寿命为8~10年左右,双腔一般为6~8年[1]。
起搏器更换原因主要就是电池耗竭,当起搏器电池电压≤2.4V,电池阻抗升至8000~10000Ω时,起搏频率下降3~5次/min,脉宽延长0.1~0.2ms时为更换起搏器指征[2]。
本院59例起搏器更换者平均起搏器使用寿命为(86±11)个月,电池耗竭是起搏器更换的主要原因,其中达到规定使用期限(电池自然耗竭)的共46例占总数的78%,电池提前耗竭13例占总数的22%,这与国内的报道结果相似,电池自然耗竭是起搏器更换的主要原因[3]。
电池提前耗竭的比例略显较高,这主要因为部分患者没有按时随访,不能程控起搏器相关参数,使起搏器不能发挥最大功效,而耗电增加,导致电池提前耗竭。
故对起搏器术后的患者随访尤为重要,本研究认为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6个月各1次,第7个月后每年1次,到达质保期的前1年开始至少每3月1次,到质保期的前半年每月1次;通过随访程控起搏器各项参数,一方面根据需要调整相关参数,使起搏器能发挥最大功效,另一方面确保及时发现电池耗竭和起搏系统异常。
本院更换的59例患者中,有27例是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为防止起搏器依赖,对这一类患者在更换时预置临时起搏器加以术中保护,更换时无一例发生心脏意外事件;更换时如果为完全起搏依赖,无自主心律,测试参数时很难得到准确数据,特别是起搏阈值和R波振幅,本组中有2例为此种情况,鉴于更换前起搏器程控各项参数基本稳定,电池符合更换指证,更换后随访近4年未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起搏器各项参数指标良好。
如前述,由于起搏器电池耗竭原因,对起搏器使用年限有较明确规定;但对电极导线的使用年限尚无统一的规定。
一般认为,针对心室电极导线,若阻抗在稳定的脉宽(0.5ms)和恒定的输出(5.0V)条件下在300~1000Ω范围、起搏阈值2.5V以下、自主心律R波振幅大于2.5mV,原电极可继续使用;而对心房电极参数没有特别界定,有人认为参照心室电极,符合上述条件可考虑继续使用原心房电极导线[4~6]。
本院59例患者更换起搏器时电极导线测试显示:无论是心房还是心室电极,其阻抗和振幅均与首次植入时差别不大,虽然阻抗比首次植入时略高,但绝大多数在300~1000Ω范围内;而起搏阈值比首次植入时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性,但大多数起搏阈值在2.5V以下;故对多数患者,起搏器更换时原电极导线可继续使用,通过1~5年随访,起搏器参数稳定,未见心脏不良情况发生。
本组59例更换起搏器患者中,有10例更换电极导线,其中有6例是由单腔换为双腔起搏器时,植入新的电极导线;有1例测试电极导线阈值过高(4.0V),而更换心室电极,更换后的阈值为0.5V;有1例测试电极阻抗为205Ω,由于阻抗过低,可靠性能差,也更换了心室电极,更换后阻.32中国医疗器械信息|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33.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临床医学工程Clinical Medical Engineering抗为686Ω;还有1例当3.0V 起搏时,患者就出现膈肌收缩明显,虽然各项参数测试良好,为避免因此带来的副作用,也为之更换了心室电极;所以在起搏器更换时,除了测试各项参数符合条件外,还应考虑患者的方便和舒适,尽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1例患者因合并有慢性肾脏疾病需行血液净化治疗,因须肝素化处理,且起搏器更换手术时间偏长,导致起搏器更换后出现囊袋感染,发现后立即取出起搏器,将囊袋彻底清创控制感染愈合良好,并将原起搏器严格消毒后换用新电极导线在对侧重新植入[7]。
上述更换新电极后,原废用电极导线均未从心腔拔除,而采用将废用电极导线远心端多余部分剪断后绝缘处理包埋在囊袋内,随访多年后未见起搏器不良事件发生。
临床工作者应严格掌握起搏器及电极更换指征,做好起搏器的随访工作,使起搏器发挥最大功效,尽量提高起搏器使用者的生活质量,希望对此能有所帮助。
[7] 田博宇, 于莹莹, 侯凯, 等. 后腹腔镜手术在肾上腺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 医学信息, 2015,28(3):56-57.[8] 孙国祖, 秦德宝. 肾上腺损伤的CT 诊断[J]. 中外健康文摘, 2013,28((32):49-50.[9]刘怡, 张铎. 肾上腺损伤的CT 及MRI 诊断[J]. 中国CT 和MRI 杂志, 2012,10(5):61-63,85.[10] 王瑞芝, 宋黎涛, 宋旭, 等. 急性肾上腺损伤多层螺旋CT 表现的分析[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2,33(4):319.[11] 韩雪盈, 俞羚, 周建平, 等. 螺旋CT 在肾上腺钝性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2(6):38-38.[12] 徐志刚. CT 平扫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应用价值[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25(10):2174-2175.[13] 宋争放, 谭政. 用循证理念认识肾上腺血肿的诊治问题[J]. 当代医学, 2012,18(2):117-118.[14] 李贵生, 洪常存, 徐秀娟, 等. 腹部脏器钝伤的CT 表现与诊断价值[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3,15(3):36-37.[15] 季鹏, 龚邦国, 周晓秋, 等.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CT 诊断46例分析[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6(5):54-55.[16] 陈永芊, 敬文斌, 马培能, 等. 肾上腺急性损伤及其短期复查中的CT 表现[J].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03(22):111.[17] 赵文灿. 肾上腺损伤的CT 诊断[J]. 浙江临床医学, 2007,9(10):1424.[18] 朱桂杰, 刘帝亮. 肾上腺损伤2例CT 表现[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26(4):65-66.[19] 王淑梅, 南俊祥, 马聪敏, 等. 肾上腺损伤二例[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22(8):720.[20] 解永彬. 肾上腺损伤的CT 诊断[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29(5):585-586.[21] 张若愚, 王在国, 俞武生, 等. 肝脏肿瘤切除术中右侧肾上腺损伤的处理[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17(14):1129-1130.[22] 左自军, 刘秀民, 王海波, 等. 肾上腺钝性损伤的CT 表现[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8(6):139-140.[23] 吉学生, 强金伟. 肾上腺钝性损伤的CT 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 2005,12(4):689-691.[24] 王会轩, 万明军. 胰腺及肾上腺闭合性损伤的CT 诊断[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21(10):1512-1514.[25] 王会轩, 万明军. 胰腺及肾上腺闭合性损伤的CT 诊断[J]. 中外健康文摘, 2011,8(26):166-167.[26] 刘军, 赵建农. 多层螺旋CT 平扫对急性少见腹部创伤的诊断价值[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33(10):1162-1165.[27] 梁彤, 任杰, 梁峭嵘, 等.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肾上腺外伤的应用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27(11):1045-1047.[28] 李月河, 李钢, 贾春岩, 等. 闭合性肾上腺外伤的CT 增强表现[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34(7):1111-1113.[29] 吴茂铸, 季文斌, 应琦, 等. 肾上腺创伤的CT 表现[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42(3):302-305.[30] 徐尚刚, 黄洋辉. 多排螺旋CT 在胸腹部联合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 四川医学, 2016,37(5):568-571.[31] 刘涛, 粱凯, 孔垂泽, 等. 外伤后肾上腺迟发性出血六例报告[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9,30(8):564.[32] 赵冬, 张明杰. 外伤性肾上腺出血的CT 诊断(附2例报告)[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18(7):601-601.(上接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