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倍的初步认识》教案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教案标题:倍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2. 学习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
3. 学习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2.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有4个苹果,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倍”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倍”的含义。
(2)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如:小明的苹果数量是小红的苹果数量的一半。
(3)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倍”的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延伸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倍”的概念和意义。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倍”的概念,然后通过探究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让学生逐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确保学生对“倍”的概念有准确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略七、课后作业1. 教材练习题。
2. 家长辅助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倍”的实例,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3. 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的提高。
九、教学资源1. 教材。
2. 练习题。
3. 生活中的实例。
十、教学时间1课时注:本教案为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能与其他版本教材有所不同,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倍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倍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详细规划。
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到第33页至35页的“倍的认识”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以及能够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难点: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图片中的规律,引出“倍”的概念。
例如,展示3张图片,每张图片有3个物品,让学生说出这是1倍的3张,还是3倍的1张。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例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求2的3倍的过程,让学生明白2的3倍就是2个2相加,即2+2+2=6。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求3的2倍、4的3倍等。
4. 小组讨论与探究(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如何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
例如,讨论求5的2倍应该如何计算,引导学生发现5的2倍就是5乘以2,即5×2=10。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倍的认识”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以及乘法计算。
例如:倍的认识:倍: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的结果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例如求2的3倍,就是2×3=6七、作业设计:1. 求下列各数的几倍,并写出计算过程:2的4倍3的5倍4的6倍答案:2的4倍:2×4=83的5倍:3×5=154的6倍:4×6=242. 小组讨论:如何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举例说明。
教案:《倍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倍”,并能用语言描述“倍”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倍”的概念及意义。
2. “倍”的计算方法。
3. “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掌握“倍”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小明和小红摘苹果的故事,小明摘了10个苹果,小红摘的是小明的2倍,那么小红摘了多少个苹果呢?由此引出“倍”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倍”的意义。
(2)讲解“倍”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例掌握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发现“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分配物品等。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分配物品,每组分配的物品数量是另一组的2倍,让学生亲身体验“倍”的概念。
(2)设计一些关于“倍”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1)让学生总结“倍”的概念及意义。
(2)引导学生回顾“倍”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倍”的概念及意义。
2.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概念及意义,掌握了“倍”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对于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我们需要详细补充和说明,因为它包含了学生如何理解和掌握“倍”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西师大版《倍的认识》教案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倍的认识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倍的认识”是西师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也是承前启后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初步学会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做到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策略:教法:点拨引入、组织探究、启发巩固。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理解倍的意义,学会描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红黄蓝各30根)、题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热情好客的村长邀请羊村里的小伙伴们到它家做客,瞧!(出示PPT)篮子里面有许多丰盛的水果,咱们去看看吧!(图片展示其中苹果2个,梨子6个)二、探索新知:(一)比较引入,初步感知“倍”(PPT展示苹果2个,梨子6个)1、师:瞧,比较一下苹果和梨子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生:苹果比梨子少4个,(师引导,适时板书水果数量)也就是2比6小,6比2大,(还有什么发现)6里面有3个2,2+2+2=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里面有3个2.)师: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已经学过可以求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比较两个数量的另一种方法,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
西师大版二年级小学数学上册《倍认识》教学教案Teaching plan of the second grad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volume 1 of "double understanding" published by Western No rmal University西师大版二年级小学数学上册《倍认识》教学教案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内容:倍的认识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利用倍的概念,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问题,感受倍在生活中的存在、含义与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求倍数的计算思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叶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展示多媒体图片:学校里两个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男生队有3名队员,女生队有6名队员,请孩子们猜一猜是哪个队将取得胜利,并说出理由。
引导孩子说出:女生会赢,因为6个女生比3个男生多3个人,或者是男生比女生少3个人,或者男、女生的人数不一样,这场比赛不公平等说法。
教师:要想知道结果,咱们先把他们的人数用小棒摆一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
教师示范摆,先摆第一行的3根,再摆第二行,摆第二行时要3根3根地摆,一共摆6根小棒,学生再摆。
同桌检查,你是老师这样摆的吗?教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我们把第一排的3根小棒看成一份,那么第二排的小棒里有几个这样的3根呢?把你们的小棒移动一下让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第二排里有2个3根吗?请一个孩子上讲台移一移。
教师:把每3根小棒放在一起,我们这样摆就能很清楚的看出第二排的小棒有2个3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倍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倍,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倍的认识2.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倍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认识倍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倍的概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倍的意义。
(2)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倍的知识。
2.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倍的现象,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认识倍的概念”和“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教学过程。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认识倍的概念在认识倍的概念时,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倍数关系。
例如,可以拿出一些实物,如苹果,展示2个苹果和4个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4个苹果是2个苹果的几倍。
通过这样的直观演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倍数的概念,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表示这个数可以被另一个数整除。
倍的认识-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倍”的基本概念。
2.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值的感知能力。
3.能够运用“倍”的概念进行数值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重新认知“倍”的概念,了解“倍”的运算规则。
2.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运用“倍”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阶段•先通过教学图片,让学生认识何为“倍数”,并寻找生活中的例子。
•进行口头解释,“倍”的概念是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例如,5是2的两倍。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列举1~10的倍数,培养他们的数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大声读出来,加强记忆。
2. 认识“倍”的符号•通过教材中的相关练习,让学生认识“倍”的符号“×”。
•利用数轴图,生动形象地讲解套磁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3. 运用“倍”的概念进行计算•通过教材中的例题,质疑探究和组内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
•引导学生反复运用“倍”的概念,使他们在课堂实践中逐渐掌握数值的加减法和算式计算。
4. 拓展•设计一些成语或谚语,包含倍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丰富的数学语境。
四、课后作业由老师或学生自由选择。
•老师可在教材中布置相关习题,丰富学生的数学练习。
•同学们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自行搜索课外学习资源,并完成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此次课程,学生倍数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运用“倍”的概念进行加减运算时,学生们逐渐不再依赖手指计算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让学生通过实践练习巩固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也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多个实例,并引导他们探讨和讨论。
教案:倍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倍,以及如何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形,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倍数关系。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倍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形,理解倍的概念,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 倍的计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 倍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倍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学会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形,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
2. 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倍数关系。
3. 讲解法:讲解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倍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倍,以及如何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倍数关系,加深对倍的理解。
4. 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倍的概念,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实物或图形,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并记录下来。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讲解、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倍数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请关注我谢谢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材解析:
“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选取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大海边采集贝壳标本的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意义,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在比较两个数量时沟通“同样多”和“1倍”的联系以及“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乐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1。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倍的认识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倍的认识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倍的概念和认识。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画图和实物认识倍的概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倍的概念和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能够应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道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引入“倍”的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倍”。
2. 提问:看看这张纸片,我们折叠一次会变成两张纸,这是第几倍呢?Step 2 观察和实物认识(10分钟)1.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纸片。
2. 要求学生将纸片按照折痕的形式折叠几次,观察折叠前后的变化。
3. 引导学生讨论折叠前后纸片的变化,并引出“倍”的概念。
Step 3 示范和操练(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道具展示一些例子,让学生能够应用倍的概念进行认识,如:一支铅笔变成两支铅笔是1倍,一块蛋糕变成两块蛋糕是1倍,等等。
2. 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些实物进行拼凑,观察实物的变化,找出倍的关系,并报告给整个班级。
Step 4 拓展(10分钟)1. 进一步讨论实际生活中倍的应用,如:当我们乘坐公交车时,车票上的价格是原来的几倍?2. 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关倍的问题,如:如果一台机器每分钟能够生产20支铅笔,那么30分钟能够生产多少支铅笔?Step 5 总结和小结(5分钟)1.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2.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和学生一起完成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倍的认识思考问题:- 折叠一张纸变成两张纸是几倍?- 乘坐公交车,车票的价格是原来的几倍?实践应用:- 一台机器每分钟生产20支铅笔,30分钟能够生产多少支铅笔?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观察和实物认识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倍的概念。
倍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倍”的概念。
2.掌握“倍”的数学表示法。
3.能够使用“倍”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倍”的概念和数学表示法。
2.能够使用“倍”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倍”的概念。
2.掌握“倍”的数学表示法。
四、教学准备
1.课件或黑板、粉笔、橡皮、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识
1.引入“倍”的概念,看谁最先能说出来。
2.然后展示相关的图例和视频,让孩子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了解“倍”的含义。
3.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什么是两倍?什么是三倍?
(二)讲解知识点
1.讲解“倍”的数学表示法:使用数字和符号“×”表示,例如“3×2”表示“3的两倍”。
2.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例如“2×5”、“3×4”等。
(三)巩固练习
1.讲解完后,教师将相关的习题板书出来,让学生做练习。
2.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辅助计算,但需要回答出该数字的“倍”数。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在黑板上概括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纠正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解倍的概念和数学表示法,学生的基础认识没有问题,但对于计算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巩固练习环节,部分学生需要使用计算器才能完成相关的计算。
下一步需要继续加强学生对于“倍”的理解和计算能力的训练。
倍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清晰地表述“倍”的概念。
2.能够辨认和使用“倍数”的概念。
3.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倍增”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1.“倍”的概念。
2.“倍数”的概念及其运用。
3.“倍增”的概念及其实际操作。
三、教学重点1.理解“倍”的概念,正确描述“倍数”。
2.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倍增”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地表述“倍”的概念及四则运算中的应用。
2.能够通过实际物品对比,理解“倍增”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1.用于演示的教学工具:真实物品、图片或幻灯片。
2.学生使用的教具:工具书、教材、练习册以及其他辅助材料。
六、教学方法讲课法、讨论法、实验法、课堂演示法。
七、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新知识首先,教师需要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倍’吗?”,并向学生解释“倍”的概念及四则运算中的应用。
第二步:引入“倍数”的概念接着,教师会从具体物品出发,引导学生对“倍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让学生猜测其他物品的“倍数”。
第三步:引入“倍增”的概念最后,教师会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倍增”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倍增”的概念。
第四步:巩固知识在巩固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完成“倍增”图表、做题和讨论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八、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的质量和口头检验等方式进行评价。
九、教学反思针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需要着重展示实物,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和四则运算中的应用。
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入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倍数”和“倍增”的概念,在巩固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习认识倍数的概念。
2.掌握倍数的简单应用。
3.认识乘法表中的横列和竖列。
教学重点:
1.倍数的概念。
2.乘法表的横列和竖列。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倍数与数的关系。
2.认识乘法表中的横列和竖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乘法表。
2.学生需要铅笔、橡皮等文具。
教学过程:
Step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倍数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
1.已知3,6,9,12这四个数,哪些数是2的倍数?
2.已知4,8,12,16这四个数,哪些数是2的倍数?
3.已知5,10,15,20这四个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倍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同时可以注意到倍数的基本特征: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当且仅当这个数是那个数的整数倍。
Step 2 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到乘法表上
教师可以通过乘法表的一些基础知识来帮助学生学习倍数:
1.乘法表是以1、2、3、……为行号和列号的方阵表,其中行号和列号就是被乘数和乘数。
2.每个正方形单元格都是两个数的积,左侧和上方显示被乘数和乘数,右侧和下方显示积。
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习乘法表的横列和竖列。
Step 3 学生练习
学生现在可以参照第一步和第二步中的一些例子进行练习,从而熟悉倍数的概念和乘法表的使用方法。
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倍数的概念和乘法表的使用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倍数相关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倍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倍”的概念,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倍”的概念,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难点:抽象出“倍”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倍”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有4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是小明的几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抽象出“倍”的概念,并理解“倍”的意义。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点评。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倍”的概念及意义。
5. 作业布置(1)课后自主完成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实例,用“倍”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中理解“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设计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倍”的概念,加深对“倍”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清晰,教学方法得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倍的认识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倍的认识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倍的认识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倍数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会用不同的数进行相乘,求出相应的倍数。
3. 学会使用倍数的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实物。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倍数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课堂上学过的整数和正数的概念。
二、呈现(10分钟)1. 通过白板上的数线图,向学生介绍倍数的含义。
如:在数线上找到一个点表示2,从这个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再向右移动2个单位,……这样移动的点都被称为2的倍数。
2. 向学生出示一些实物,如铅笔、橡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物的数量,然后问学生有没有更多的相同物品,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倍数的含义。
三、讲解(10分钟)1. 通过课本上关于倍的认识的例题,向学生解释倍数的概念和性质。
2. 解释倍数的概念后,通过练习册上的例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数进行相乘,求出相应的倍数。
四、练习(15分钟)1. 根据课本和练习册上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2. 鼓励学生通过图形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通过复习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倍数的概念和特点。
2. 检查学生的练习册并讲解正确答案。
六、拓展(5分钟)1.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2.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和探索,以更好地理解倍数的概念。
七、作业布置(2分钟)1. 布置练习册上关于倍的认识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通过教案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倍数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练习和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倍数的概念;2. 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倍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道具、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温故知新老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学生关于倍数的基本概念,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引入新知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实物道具,如果酱罐子、教具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果酱罐子上写着250克,而不是其他数字?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计算出这个重量?Step 3:探究活动1. 让学生围成一个圈,每个学生都得到一张带有计算题的卡片。
每个学生按顺序说出自己的号码,并回答自己的计算题。
例如:“我是1号,我的计算题是2的倍数。
”下一个学生继续说出自己的号码和计算题,例如:“我是2号,我的计算题是3的倍数。
”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学生都回答完自己的计算题。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如何判断一个数字是否是某个数的倍数。
2.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通过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理解何为倍数,并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例如:“班级里有20位同学,老师给每个同学分发了10个苹果,请问,班级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计算出答案。
Step 4:巩固练习通过集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完成一些与倍数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Step 5:课堂总结老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向学生再次强调倍数的概念和运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解决问题。
Step 6:课后延伸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鼓励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更多的倍数规律。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
反思
成功之处:
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时,教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例题呈现,理解倍的意义。
2、在此基础上,类题呈现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3、归纳领悟,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表达让学生对倍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
因此,我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
通过小兔子喜欢吃萝卜引导出胡萝卜和红萝卜两个数量之间有比多少的关系,在学生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后,直入主题,抛出红萝卜有几个2根?让学生说出圈一圈的方法,并让学生上台,动手实践,通过圈一圈让学生一眼就看出了3个2根,那么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明确一份是多少,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几倍,用圈一圈,说一说的方法巩固倍的认识,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
在类题呈。
教案:第六单元倍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倍”的含义。
2. 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实物或图形,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用乘法或除法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够理解倍数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倍的认识:理解“倍”的概念,能够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 倍的表示:用乘法或除法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 倍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倍数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能够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 教学难点:用乘法或除法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实物或图形卡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倍”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两个苹果,再展示四个橙子,问学生苹果和橙子的数量关系。
学生可能会说,苹果的数量是橙子数量的一半。
这时,教师可以引出“倍”的概念,告诉学生苹果的数量是橙子数量的0.5倍。
2. 新课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或图形卡片,让学生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例如,展示3个红色三角形和9个蓝色三角形,让学生找出红色三角形数量是蓝色三角形数量的几倍。
(2)教师引导学生用乘法或除法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例如,让学生计算6是3的几倍,答案是2,因为6÷3=2。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套实物或图形卡片,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用乘法或除法表示。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1)找出下列各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并用乘法或除法表示。
① 8和24② 15和45③ 10和5(2)解决实际问题:小明有12个糖果,小红的糖果数量是小明的3倍,小红有多少个糖果?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倍”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西师大版《倍的认识》教案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倍的认识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倍的认识”是西师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也是承前启后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初步学会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做到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策略:
教法:点拨引入、组织探究、启发巩固。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理解倍的意义,学会描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红黄蓝各30根)、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热情好客的村长邀请羊村里的小伙伴们到它家做客,瞧!(出示PPT)篮子里面有许多丰盛的水果,咱们去看看吧!(图片展示其中苹果2个,梨子6个)
二、探索新知:
(一)比较引入,初步感知“倍”
(PPT展示苹果2个,梨子6个)
1、师:瞧,比较一下苹果和梨子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苹果比梨子少4个,(师引导,适时板书水果数量)也就是2比6小,6比2大,(还有什么发现)6里面有3个2,2+2+2=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里面有3个2.)
师: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已经学过可以求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比较两个数量的另一种方法,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
(板书课题:倍)
师:关于“倍”,你想知道什么呢?(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认识它。
(补充板书:倍的初步认识)
2、认识“3倍”,建立概念
教师指出:6里面有3个2,也就是说6是2的3倍。
(板书:6是2的3倍)
1、师:苹果有2个,如果2个苹果为一份把它圈起来,那么梨子有这样的几份,梨里面有几个2?请你在题单上面圈一圈。
(学生活动,师巡视正确圈发,并抽生上台汇报)
生:有3个2,因为可以把梨子圈出3圈,为3份。
师:真能干!用圈一圈的方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6个梨子里有这样的3份。
像这样(演示PPT)把第一排的苹果的数量看作一份,在6个梨子里能全出3个2,也就是这样的3份,我们可以说“6里面有3个2,也可以说6是2的3倍。
”这就是6和2的倍数关系。
师:大家跟着我一起完整地说出它们的关系。
(隐藏三句话)
师:如果没有这三句话了,你还能说吗?(抽生说,师板书,生再其读)
生:2个苹果作为一份,梨有这样的3份,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
(6里面有3个2,也可以说6是2的3倍)
(二)课堂活动摆一摆、说一说(近一步感知“倍”)
1、大屏幕出示第一排摆2根蓝色的小棒,让生操作第二排摆2份这样的红色小棒。
师:红色是几根?(4根)
师: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几倍,谁是谁的几倍?
生:2倍,因为2根蓝色为一份,红色小棒有这样的2份,所以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2倍。
4是2的2倍。
2、摆2根红色和2根蓝色小棒,问:这时候的关系是几倍,谁是谁的几倍?(强调1倍关系)
生:1倍,因为2根蓝色为一份,红色小棒有这样的1份,所以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1倍。
2是2的1倍。
3、师:第一排摆3根蓝色小棒,请摆出红色小棒,要求是蓝色小棒的9倍。
(为了快速又准确地摆好,有什么方法?)
生:3根3根为一份。
9个3就是27根小棒。
(生摆好,选一人起来说理由。
)
(三)改变比较量,理解倍。
1、师:村长见发现还有梨子没拿出来,于是就多摆出来了2个,现在请大家观察这时候梨子和苹果有怎么的数量关系?(引导几个为一份,有几份,谁是谁的几倍)
生:2个苹果是一份,梨有这样的4份,梨子的数量是苹果的4倍,8里面有4个2,8是2的4倍。
(适当表扬)
2、游戏抢答:2个苹果是1份,假如梨有这样的3份?7份?8份?分别是怎样的关系?
生:回答(师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表扬)
(四)改变标准量,理解倍。
1、出示PPT,3个苹果和6个梨子,生说谁和谁比?谁的数量作为一份?谁有这样的几份?谁是谁的几倍?
2、师:梨的数量都是和苹果比较,为什么一会儿是3倍一会儿是4倍呢?(PPT上出示2组图片进行对比)
3、生讨论并小组上台汇报。
(师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表扬)
4、师小结:在寻找倍数关系时,最关键的是看比较的标准,标准变化了,倍数也就跟着变化。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P83“课堂活动”
1、2题看卡片,说一说。
2、3题圈一圈、数一数、画一画。
(先独立完成,在展台汇报更正,说一说做得又快又好的秘诀)
3、P84练习十九第1题,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更正。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请注意你们拍的下数是老师的3倍。
(生齐拍)你们拍了几个三下?你们真聪明!
师:掌声里都有“倍”的知识,可见“倍”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五、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
“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教参中明确要求,教学时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为一份,第二行有这样的几个几,有这样的几分,就是几倍”。
原本认为倍的认识比较难学,看了教材才知道自己平时就对几个几乘法的意义训练的比较多,如看图写算式;看乘法算式、口诀画图等练习,学生在大脑里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我的目标定位是:
1、初步感知倍,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自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时,我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在头脑里初步建立“倍”的影像。
再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巩固头脑里的影像。
然后通过“圈一圈”、“画一画”让学生利用掌握的关于“倍”的知识来解决。
最后通过“说一说”的练习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有用到“倍”的地方,从而把数学课本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1、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倍”的理解。
一般我们习惯说“3个2也就是2的3倍”,比较突出“个”,而这节课我偏重于淡化个数强化份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
请学生第一排摆蓝色小棒3根,第二排摆红色小棒6根,3根小棒为一份,6里面有2个3,6就是3的2倍,这样通过直观的小棒图来理解“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通过反复操作、表述,学生加深了对倍的理解。
2、设计小坎,找出标准。
在学习过程中,看似学生都学会了,其实里面不排除一些“浑水摸鱼”的学生,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倍,为学生设计了几个小坎。
如先出示3根小棒,下面接着出示一把小棒(无法用眼睛看出来),让学生迅速说出这把小棒的根数是3根小棒的几倍?学生一脸茫然,无从下手。
而真正理解倍的含义的学生会很快找到方法,3根3根的摆出来,一共有这样的6份,就是3的6倍。
紧接着提问“为什么3根一份?”学生精彩的回答让其他学生恍然大悟。
像这样的小坎既不让学生觉得难以跨越,又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一举两得。
3、重视图象与文字间的相互转化作用
数学语言有文字、符号、图形三种形式,学生想要顺利阅读,必须重视这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和互译的训练。
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小棒图来理解“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但是将直观的五角星图、小棒图抽象到图形图,如:第一行画3个圆,第二行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的5倍,请学生画出来,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倍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图象与文字间的相互转化作用,通过互相的转化、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节课里,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