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0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人体经络学中的一个关键穴位,其位于人体躯干的八个重要穴位的交汇点上,包括了足少阳胆经的端点与睛明、风池、枕空、阳白、神道、手太阳小肠经的起点共计八个穴位。
这八个穴位彼此相连,通过经络传递能量,相互交融。
其中八脉交会穴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穴位,它被认为是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互联互通的枢纽。
八脉交会穴位于人体后脖项,是一对穴位,左右各一个,分别称为“大椎”和“百会”。
其中,“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椎体的凸起处,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平衡阴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头面部神经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眩晕等症状;而“百会”穴位则位于头皮风池穴的正中央,具有滋养脑神经、提高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等作用,因此广泛应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据经络学理论,人体的经脉系统是一个类似于网络的物质精神结构,它贯穿于我们的身体内部,并将气血、津液、精神等信息传递到身体各处。
其中,“八脉”是经脉系统的支脉之一,它主要负责传递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信息。
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相互关联性,同时也会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程度。
在中医学传统理论中,阴阳平衡被认为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而八脉交会穴正是帮助我们保持身体阴阳平衡的一个重要穴位。
它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体经络的通畅,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从而对许多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八脉交会穴的疗效已得到了广泛认可。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刺激八脉交会穴,可以对很多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例如头痛、偏头痛、颈椎病、失眠、神经衰弱、焦虑等症。
此外,八脉交会穴还可以用于调节内分泌功能,减轻经期痛经、月经失调等问题。
然而,尽管八脉交会穴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和维护它。
对于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或生活压力大的人群来说,可以适当按摩和刺激八脉交会穴来缓解疲劳和压力;而对于中老年人和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穴位的保健和治疗。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神奇的八脉交会穴胡军2018-07-08阅读 868针灸是一门医学科学,也是一门精巧艺术,同时又是一章鉴证人类生息繁衍发展生活的壮丽诗篇。
它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贯穿着理、法、方、穴、术的统一;讲究缘理辩证,据证立法,依法定方,明性配穴,循章施术的五者统一。
然而针灸又是一门实践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特定穴、有效穴、特效穴、验穴等各具特色,在针灸学中深受重视,受到针灸爱好者的关爱。
八脉交会穴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
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这些穴位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大概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在此将用八脉交会穴单穴主治编写的词分享给大家,对于非专业人员可以应急点揉,去病疗疾、保健强身;对于专业同行和我本人只当换个方式温故而已。
西江月公孙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
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
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西江月内关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
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呛。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
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西江月后溪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
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八脉交会穴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
络穴。
通冲脉。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胃经所主)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别通小肠经)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气失肃降,肺经所主)④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
(脾经所主)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
络穴。
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①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
(本经所主)②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
(三焦经所过)③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
(肝经所主)④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
(别通胃经)⑤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3.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
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①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
(本经所主)②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
(大肠经所过)③荨麻疹。
(肺主皮毛)④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⑤溺血。
(膀胱经所主)4.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
通阴跷脉。
【主治】①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神志疾患。
(心经所主)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③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生殖病证。
(本经与膀胱经所主)④下肢痿痹。
谁能详细解释下八脉交会穴歌?八脉...
此篇来源于明代刘纯>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通于四肢,交汇于正经的穴位,共计八个双穴,这八个穴位有四个再上肢的手腕附近,有四个在足踝以下,上下配合,两穴位一组,同时使用.也称八脉交会配穴法.
这几句话其实就是四组配穴及其主治 .比如说 ,内关公孙主治心胸少腹胃肠等病症;足临泣外关主治目外眦,耳后,肩部,面颊肝胆部病症;后溪申脉主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脊中小肠膀胱等疾病;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喉咙胸膈等病症;这是因为阴维脉通于内关,冲脉通于公孙这两脉合于心胸胃所以就治疗心胸胃的疾病;任脉通于列缺阴跷脉通于照海任脉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所以就治疗肺系咽喉胸膈等病;余此类推.,10,谁能详细解释下八脉交会穴歌?
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交会穴总结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
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博粹堂中医介绍。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足太阴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手太阳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足少阳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手少阳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手太阴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足少阴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公孙二穴,是足太阴脾经穴也,通于冲脉,内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厥阴心包络穴也,四穴通于阴维脉。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也。
临泣二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也,通于带脉;外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也,四穴通于阳维脉。
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耳后、颊、颈、肩之间,故主治目锐、耳后、颊、颈、肩之病也。
后溪二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也,通于督脉;申脉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也,四穴通于阳跷脉。
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也。
列缺二穴,是手太阴肺经穴也,通于任脉;照海二穴,此二穴是足少阴肾经穴也,四穴通于阴跷脉。
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也。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九种心疼者∶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注、曰去来痛。
结胸者,胸满硬痛也。
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难停留也。
伤酒,伤食,积滞,肠胃雷鸣,水食,气疾,膈间脐腹疼痛,两胁作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下血,以及妇人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孙穴,则立应也。
冲脉公孙穴图(图缺)阴维内关穴主治歌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疼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注〗中满心胸痞胀,谓腹满心胸痞胀不通快也。
肠鸣泄泻,谓暴泻脱肛也。
食难下膈伤于酒者,谓呕吐食不能下,或因酒伤也。
积块坚硬,横冲于胁,妇女心胁疼痛,里急胀痛,伤寒结胸硬痛,疟疾,里实等病,皆刺内关,无不愈矣。
1.概念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正经脉气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特定经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公孙:足太阴络穴,入腹,会关元,与冲脉通;
内关:手厥阴络穴,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
临泣:足少阳胆经,经季胁,与带脉相通,交会于带脉、五枢、维道三穴;
外关:手少阳络穴,上肩,经天髎、肩井,与阳维脉相通;
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交肩膀上,会于大杼、大椎,与督脉通;
申脉: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由此分出;
列缺:手太阴络穴,出肺系,经别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照海:属足少阴肾经,阴蹻脉由此分出。
八脉交会穴表
2.作用
八穴所属的经脉通过八脉交会穴而通向奇经八脉,因此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
八穴中,列缺、公孙、内关、外关原为络穴,可表里同治;后溪、临泣原为输穴,可主体重节痛;而申脉、照海又分出阴阳跷脉,临床应用广泛,被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推举为"针道之要""流注八穴"和"交经八穴"。
八会穴
eight influential points
中医学中脏、腑、筋、脉、骨、髓、气、血的精气分别会聚处的八个腧穴。
属特定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故脾之募穴为脏会;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故胃之募穴为腑会。
由于八会穴与八种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凡属与这八者有关的病变,均可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
又如咳血、吐血、衄血、血崩之取膈俞,胃脘疼痛、霍乱吐泻之取中脘,都是因为血会膈俞、腑会中脘之故。
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脉交会穴又叫交经八穴,其称谓首见于宋子华《流经八穴》,此书已亡佚,其内容被窦汉卿收集在《针经指南》中,故有人称之为“窦氏八穴”。
书中窦氏论述了八穴的起源、位置、归经、取穴、主治病证举例和上下固定随症配穴法,虽未明确指出某穴通某脉,但已认识到八穴与奇经八脉是有联系的。
此后,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之三》首载“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徐凤在八穴的临床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其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了“八脉交会八穴”的名称,在重新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修改并充实了八穴适应证的范围,在“主穴”基础上增添了“应穴”,发展成“主应配穴法”,并明确说明了“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使用方法。
另外,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及吴谦的《医宗金鉴》等都对八脉交会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有所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了这一内容。
中医应用一、主治作用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仅《针经指南》一书就载有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二、治疗病证1、治疗所属正经及与正经有关的脏腑、经脉病证。
2、治疗奇经病。
奇经八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病候,沟通十二经脉之间联系,对十二经气血起着蓄积和渗灌的作用,由于除任、督二脉外,其余六经本身没有所属腧穴,当奇经发生病变时,即可选用八脉交会穴治疗。
3、单穴主治范围(1)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
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调畅气机的作用。
其主治范围应与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络脉、冲脉的循行和病候以及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联系。
八脉交会穴歌诀引言八脉交会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穴位之一,它们位于人体八脉的交汇处,有着重要的调理作用。
本文将介绍八脉交会穴的位置和功效,并附上相应的穴位图。
一、什么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中医学中指代八脉交汇处的穴位。
八脉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当这八脉交会于人体特定部位时,就形成了八脉交会穴。
二、八脉交会穴的位置和功效八脉交会穴的位置和功效如下:1.手阳明大肠经:交会于四渎穴,可以清热泻火、通利肠道、舒缓肠胃疼痛。
2.足阳明胃经:交会于天突穴,可以调理胃气、促进消化、减轻胃部不适。
3.手太阳小肠经:交会于外关穴,可以缓解肩颈疼痛、改善手臂麻木、舒缓头痛。
4.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于大椎穴,可以缓解腰背疼痛、改善排尿困难、舒缓头痛。
5.手少阳三焦经:交会于太渊穴,可以调理心脏功能、改善心悸、缓解焦虑。
6.足少阳胆经:交会于丘墟穴,可以舒缓头痛、减轻耳鸣、缓解眩晕。
7.手厥阴心包经:交会于尺泽穴,可以调理心脏血液循环、舒缓胸闷、改善心悸。
8.足厥阴肝经:交会于行间穴,可以调理肝脏功能、减轻胸胁疼痛、缓解情绪不稳。
三、八脉交会穴的刺激方法八脉交会穴的刺激方法有按摩、针灸、艾灸等多种方式。
下面以按摩为例介绍刺激方法:1.手阳明大肠经:定位于手臂外侧,距手肘处三寸。
用手指轻轻按压或揉动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2.足阳明胃经:定位于胸骨上端,两乳头凹陷之中。
用手指轻轻按压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3.手太阳小肠经:定位于手臂背面,肩胛骨与肘关节之间。
用手指轻轻按压或揉动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4.足太阳膀胱经:定位于颈椎第七椎骨突起处。
用手指轻轻按压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5.手少阳三焦经:定位于手臂背面,肘关节外侧凹陷处。
用手指轻轻按压或揉动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八脉交会穴及医疗妙用八脉交会穴及医疗妙用八脉交会穴宋元时期的针灸家提出:四肢部列缺、后溪、内关、外关、照海、申脉、公孙、足临泣八穴分别通向任、督、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带八脉。
意指这些穴位分别能主治头面躯干部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
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
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阳跷、阳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附:八脉交会穴表内关(手厥阴)→阳维公孙(足太阴)→冲脉心、胸、胃后溪(手太阳)→督脉申脉(足少阳)→阳跷项、肩胛、耳、目内眦外guan(手少阳)→阳维临泣(足少阳)→带脉颈、肩、颊、耳、目外眦列缺(手太阴)→任脉照海(足少阴)→阴跷咽喉、胸膈八脉交会穴的医疗妙用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
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
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
神奇的⼋脉交会⽳照海⽳——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妙⽳申脉⽳——体贴⾝寒多病者的纯阳⼤药内关⽳——打开⼼结,养颜养⼼的美丽⽳外关⽳——瞬间恢复听⼒的“聪⽿神⽳”列缺⽳——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医师后溪⽳——统治⼀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公孙⽳——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温阳⼤⽳临泣⽳——⼀⽣守护⾝体少阳之⽓的“⼩柴胡汤”照海⽳——告别咽痛和失眠 照海⽳释名:照,照耀之意;海,⼤⽔之意。
该⽳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经不调。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经》,《千⾦要⽅》称“漏阴”,属⾜少阴肾经,是⼋脉要⽳之⼀,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
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胸闷、嗓⼦⼲痛、声⾳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
孙思邈在《千⾦要⽅》⾥称此⽳为“漏阴”,就是说这个⽳位出了问题,⼈的肾⽔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上升。
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闷得不舒服、嗓⼦⼲痛、声⾳嘶哑,甚⾄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按这个⽳,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举两得、⽴竿见影的妙法。
申脉⽳——专治⾝寒 申脉别名阳跷,属⾜太阳膀胱经。
⼋脉交会⽳之⼀,通阳跷。
在⾜外侧部,外踝直下⽅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有补阳益⽓、疏导⽔湿之功效。
主要功效为: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
“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后的受凉之象。
因为阳跷通膀胱经,⽽申脉本⾝就是膀胱经的⼀个重要⽳位。
所以申脉⽳是阳中⾄阳,⽤这个⽳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能使阳⽓通达巅顶,对⼈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还可以使⼈步履轻健矫捷。
有的⼈会说,我⼜不会扎针,虽然知道这个⽳位的妙⽤,也是纸上谈兵啊。
其实,道家医学所讲的⼋脉交会⽳,既能针⼜能灸,“膀胱经交会的重要⽳位,它的取⽳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
⼈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叫做“拘急收引”,⽽申脉⽳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体阳⽓,阳⽓⾜则寒邪⾃散。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明细表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十六郄穴“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九)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表1-17)。
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上下。
八穴的记载首见于窦汉卿的《针经指南》,因窦氏善用此法,故又称“窦氏八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八穴相互交汇的关系是:公孙属足太阴络穴,其络别走足阳明胃脉,通过胃脉“入气街中”与冲脉相通。
内关属手厥阴络穴,经脉从胸走手,在胸中与阴维相通。
冲脉和阴维脉系通过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及足少阴肾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胃、心、胸部。
足临泣属足少阳经之输穴,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
外关属手少阳络穴,经脉循臑外上肩与阳维脉相通。
带脉和阳维脉系通过手、足少阳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目锐眦、耳后、肩、颈、缺盆、胸膈部。
申脉属足太阳经,为阳蹻脉所起之处,故与阳蹻脉相通。
后溪属手太阳之输穴,通过经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于大椎穴处与督脉相通。
阳蹻脉与督脉系通过手、足太阳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目内眦、项、耳、肩膊。
照海属足少阴经,为阴蹻脉所起之处,故与阴蹻脉相通。
列缺属手太阴经,通过经脉从肺系与任脉相通。
阴蹻脉与任脉系通过手太阴、足少阴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由于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脉气在八穴相通,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
如后溪通督脉,既能治手太阳经病,又能治督脉病;申脉通阳蹻脉,既能治足太阳经病,又能治阳蹻脉病。
八脉交会穴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伍应用。
为了增强疗效,临床上常将八穴分为四组,一个上肢穴配一个下肢穴,为上下配穴法的典型代表。
阴经两对按五行相生关系配伍,偏治五脏在里之疾;阳经两对按同名经同气相应关系配伍,偏治头面肢体在表之病。
如内关配公孙,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后溪配申脉,治疗目内眦、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症;外关配足临泣,治疗目锐眦、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症;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症。
八脉交会穴宋元时期的针灸家提出:四肢部列缺、后溪、内关、外关、照海、申脉、公孙、足临泣八穴分别通向任、督、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带八脉。
意指这些穴位分别能主治头面躯干部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
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
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疾。
”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许小桦“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附:八脉交会穴表内关(手厥阴)→阴维公孙(足太阴)→冲脉心、胸、胃后溪(手太阳)→督脉申脉(足少阳)→阳跷项、肩胛、耳、目内眦外关(手少阳)→阳维临泣(足少阳)→带脉颈、肩、颊、耳、目外眦列缺(手太阴)→任脉照海(足少阴)→阴跷咽喉、胸膈八脉八穴治症歌公孙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番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痛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内关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后溪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申脉腰背屈强腿肿,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
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临泣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
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外关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
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
八脉交会穴的名词解释什么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中医经络学的术语,指的是八条主要经脉在人体特定穴位交汇的地方。
经脉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传统中医认为,经脉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八脉交会穴的具体位置八脉交会穴的具体位置有丝毫曲别,以下是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及其对应的位置: 1. 任脉交会穴:位于胸骨下缘与脐中央连线的中点。
2. 风池交会穴:位于颈椎第一椎间隙的中央,头后正中线上。
3. 胆脉交会穴:位于肩峰上,身体两个头骨外侧隆起处。
4. 脾脉交会穴:位于胸骨体、剑突之间,第四肋间隙内侧。
5. 肺脉交会穴:位于肱二头肌腱上缘的中间点。
6. 肾脉交会穴:在桡骨头下1寸。
7. 肝脉交会穴:位于隆背最突出处,肘尖直下,尺骨侧缘。
8. 胃脉交会穴:太白穴与曲池穴连线之间,胸骨下方4寸。
八脉交会穴的作用八脉交会穴的位置与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列举了八脉交会穴的作用: 1. 任脉交会穴:有助于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促进血液循环。
2. 风池交会穴:可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还有舒缓肩颈疼痛的作用。
3. 胆脉交会穴:可舒缓背部和颈部的疼痛,并有助于调节胆囊功能。
4. 脾脉交会穴:可以调理脾胃气血,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5. 肺脉交会穴:对于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6. 肾脉交会穴:可以调节肾脏的功能,有助于改善肾脏疾病。
7. 肝脉交会穴:可舒缓肝脏疼痛,缓解肝脏病变引起的不适症状。
8. 胃脉交会穴: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备注以上是关于八脉交会穴的基本介绍。
在中医理论中,八脉交会穴是经络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判断和施治,不能过度依赖八脉交会穴的功能。
在进行任何治疗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轻松学会八脉交会穴•内关【类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位置】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大致在腕上2寸,靠近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
【取穴方法】患者先握拳,定好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后放松,从腕关节处沿着两条肌腱之间循摸,到桡骨头的近端有一个“下坡”,从此处继续往上循摸,沿着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缘有一个较明显的凹陷,大致在腕上1~2寸的地方。
也可以参考内关部位横行的静脉来定位。
部分人的内关位于此静脉和桡侧腕屈肌尺侧交叉处的近端(上缘)。
但是有一部分人这条静脉不明显,或是静脉和肌腱并行,因此必须循摸才能找准位置。
【刺灸法】直刺,0.2~0.5寸。
可灸。
【针感】手法要柔细,出现徐徐的传导,针感传到手指。
心脏供血不好、心肌梗死的患者,针刺后针感可传到胸部,病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重刺激能留下后遗针感,只有治疗上肢麻木或是关节下垂,可针刺稍微重一些。
【功效】通络理气(止痛),和胃降逆,通络安神。
【主治】心痛,心悸,怔仲,胸胁痛。
失眠,健忘,癫痫,郁症,偏头痛,眩晕,中风,偏瘫。
脾胃不和,胃胀、胃痛,恶心、呕吐,泻泄,便血。
月经不调,妊娠恶阻。
胸闷、气短时间咳嗽。
热病无汗,黄疸。
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肌炎、心内膜炎,心脏神经官能症。
【考证】《百症赋》曰: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标幽赋》曰:胸胁腹痛刺内关。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脉,阴维脉起于足之胫内侧(筑宾),上行入腹,上夹咽喉的,上至顶,维系一身之阴。
阴者,血也,手厥阴心包亦主血,主脉,所以心包经的络穴通于阴维。
对阴经和它所联系脏的气血供应和平衡、调整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公孙【类属】足太阴脾经络脉,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位置】位于第一跖骨底和内侧楔骨关节下的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首先在第一跖骨头的近端循摸到太白,从太白向足太阴的缝隙循摸至第一跖骨底和内侧楔骨关节,公孙就位于此关节之下,筋上的缝隙中。
循摸时,手下常见几种感觉:〈1〉关节缝有一个倒转的“V”字;〈2〉关节缝有一个“L”(跖骨底较粗大,内楔骨较小);〈3〉关节缝有一个“L”(跖骨底较小,内侧楔骨较大);(4)关节缝较平,不明显。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她还从杨甲三教授应用八脉交会穴之病案入手,从单独用、相生配穴、同气配穴、灵活配穴及与其他腧穴配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杨甲三教授运用八脉交会穴辨证、立法、处方用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对杨甲三教授对八脉交会穴有独特见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如八脉交会穴固定配穴法中,阴经为何要用相生配,阳经为何要用同气配,八穴中为何用了四个络穴、两个输穴、两个蹻脉穴,为什么无手足阳明、足厥阴、手少阴四经之经穴,而单用此八穴就能治疗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的病症等。
二、八脉交会穴的交通途径在八脉交会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八脉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相交通而会于其穴,是经交而穴通。
(一)公孙通冲脉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与冲脉在腹部关元、大趾和胸中等处相交通。
《灵枢·经脉》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入腹。
”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曰:“…历公孙…入腹经冲门、府舍,会中极、关元……上膈,注于膻中。
”《灵枢·逆顺肥瘦》曰:“冲脉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下循跗入大趾间。
”《素问·举痛论》曰:“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难经·二十八难》载:“冲脉者……至胸中而散也。
”(二)内关通阴维脉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在胸膈部互相交通。
《灵枢·经脉》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下膈……下臂,行两筋之间。
”《十四经发挥》载:“循郄门、间使、内关……”《奇经八脉考》曰:“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上胸膈……”(三)足临泣通带脉足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与带脉在季胁及带脉、五枢、维道穴处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循胁里……循胸过季胁。
”《十四经发挥》曰:“过季胁,循带脉、五枢、维道。
”《难经·二十八难》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奇经八脉考》载:“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
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
”(四)外关通阳维脉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与阳维脉在肩臂部臑会、天髎处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循臑外上肩。
”滑伯仁注曰:“上肩循臑会……天髎……肩井。
”《针灸甲乙经》:“天髎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奇经八脉考》:“阳维(起于诸阳之会)……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
”(五)后溪通督脉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曰:“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交肩上。
”《十四经发挥》载:“循手外侧之前谷、后溪……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
”《奇经八脉考》载:“督乃阳脉之海。
其脉起于肾下胞中……并脊里上行。
历腰俞……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
”(六)申脉通阳蹻脉足太阳膀胱经之申脉与阳蹻脉直接相交。
《针灸甲乙经》:“申脉为阳蹻脉所生也。
”《十四经发挥》:“阳蹻脉者……本太阳之别……生于申脉。
”(七)列缺通任脉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与任脉在腹部中焦胃脘相互交通,又通过手太阴经别与仔脉在喉咙部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穴)直出……”《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上出缺盆,循喉咙。
“《奇经八脉考》:“任为阴脉之海。
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喉咙……”(八)照海通阴蹻脉足少阴肾经之照海穴与阴蹻脉直接相交,且照海又通过足少阴肾经与阴蹻脉在喉咙部位相互交通。
《针灸甲乙经》:“照海,为阴蹻脉所生。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循喉咙。
”《难经·二十八难》:“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
”《奇经八脉考》:“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至喉咙。
”三、八脉交会穴的会合途径(一)公孙与内关脾经公孙(通冲脉)和心包经内关(通阴维),主要通过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冲脉和阴维脉会合于胃、心、胸。
其具体途径分别是:①会于脾胃。
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
”故滑伯仁注:“历络于三焦之上脘、中脘。
”而《十四经发挥》也说:“冲脉者……其在腹也,行于幽门、通谷。
”又说:“阴维……与足太阴会于腹哀。
”滑伯仁注曰:“历腹哀过日月、期门之分,循本经之里,下至中脘、下脘之际,以属脾络胃也。
”②会于心。
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注心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
”③会于胸。
如《素问·骨空论》:“冲脉者一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奇经八脉考》又说:“阴维……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上行入小腹……循胁肋……上胸膈。
”(二)足临泣与外关胆经足临泣(通带脉)和三焦经外关(通阳维),主要通过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肩及目外眦。
其具体途径是:①会于肩。
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三焦手少阳之脉……上贯肘.循臑外上肩。
”②会于目外眦。
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三焦手少阳之脉……至目锐眦。
”(三)后溪与申脉小肠经后溪(通督脉)和膀胱经申脉(通阳蹻脉),主要通过足太阳经、手太阳经、阳蹻及督脉会合于肩胛、目内眦。
其具体途径是:1会于肩胛。
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
”2会于目内眦。
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小肠手太阳之脉……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
”《素问·骨空论》载:“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
”《奇经八脉考》载:“阳蹻者……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睛明穴。
”(四)列缺与照海肺经列缺(通任脉)和肾经照海(通阴蹻),主要通过足少阴、手太阴、任脉及阴蹻会合于肺、胸膈、喉咙。
其具体途径是:①会于肺。
如《灵枢·经脉》:“肺手太明之脉……属肺……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
”《灵枢·营气》认为任脉“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2会于胸膈。
《灵枢·脉度》载:“蹻(阴)脉者,少阴之别……上循胸里入缺盆。
”《灵枢·经脉》:“肺手太明之脉……上膈……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
”③会于喉咙。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
”《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上出缺盆,循喉咙。
”《素问·骨空论》:“任脉者……循腹里……至咽喉。
”《灵枢·脉度》:“蹻(阴)脉者,少阴之别……上出人迎之前。
”四、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一)阴经八脉交会穴《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它不但运用在未病前的预防上(如《内经》中的摄生法),也可用来预测疾病的传变及发展趋向,及早地加以处理,达到防止疾病传变、缩短病程的目的。
③公孙治妇科病《奇经八脉考》:“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
”因此,冲脉功能为主胞宫孕子育胎.滋养肾之精气,以荣发充鬓和精成,故通冲脉之公孙能治妇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