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研究:高考语文改革已看到曙光?——温儒敏访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温儒敏谈语文教学几点注意问题
温儒敏是现代语文教育中的知名学者,他对于中文教学有着很深的
研究和思考。
在语文教学方面,他提出了几点重要的注意问题。
下面
我们将会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一、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温儒敏看来,语文的核心在于“言语思维”,即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
的思维。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他认为,教师
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身
的思考和表达来掌握语言和知识。
二、注重语境教学
温儒敏认为,语言的意义是在语境中产生的,而不是孤立的单词或语句。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语境教学的方法,通过生动
的语境描述以及情景模拟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三、探究交际功能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因此,语文教育应该不仅注重语言形式的传授,还要注重交际功能的探究。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各种交际情境,掌握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学会在不同情景中恰当地运用语言。
四、培养文化意识
中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内容,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这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渊源。
温儒敏对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究,对于现代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语境教学的方法、交际功能的探究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等措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得语文教育真正地实现其培养人的宏伟目标。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2018-10-24 21:55 历史/阅读/高考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还不全面。
”新高考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
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
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
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颠覆?渐变?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话乍一听有些惊异不已(耸人听闻。
)2018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现场,100多名对文学充满理想的名牌大学中文教授和各地著名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挤在北京大学的会议现场。
启动仪式上,3人对话环节在中学教师中最具人气。
温儒敏与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坐在了主席台上,纵论语文教育、青少年写作和高考改革大势。
这3位大咖也许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们最想亲近的人了。
自今年9月,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后,温儒敏就成了中小学语文老师追逐的对象——对新教材怎么把握和吃透?新教材对学生母语素养提出了什么要求?隐含的未来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而温儒敏在会上透露,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童话作家曹文轩也在部编本教材的编写队伍里,前一阵是编小学初中的,现正要编高中语文课本。
将来的作文怎么教,曹文轩会倡导浅显易读的文字,还是要把更多美学哲学思想融入?中学生寸时寸金,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如何分配?怎样培养,才能保护好孩子的文学天赋?老师们有一肚子问题。
有等级考试之后,高中孩子将不是在考场,就是在去考场的路上出人意料的是,温儒敏的言论并没有遭到众多语文特级教师的反对。
因为,年逾古稀的温儒敏这两年还在地方高中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调研。
他发现,号称向985、211高校贡献了很多学生的中学,语文课是高一学点知识,高二忙联考,高三基本不学,全部刷题。
所以作文在高中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不安排写作课。
高中语文老师将精力用在总结应对高考作文的技巧上,只讲怎么对付考试。
部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前不久,在某知名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的现场,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参加论坛环节,对“语文高考趋势”进行了解读,对“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大家注意了,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前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
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
去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
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对女生特别不利!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那种思辨性,那种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女孩子中学大多喜欢读小清新、小文艺、小立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
这些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审美趣味。
可她们马上读大学了,就要开始更多地考虑思辨,面对很复杂的逻辑。
所以教改必须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推动写作的教学。
高考以前爱考实用文,一个文学类,一个应用类,二选一。
有一年考了刘震云一篇小说,结果选他的文学类题目答题的只有8%~15%。
剩下大部分考生选了应用类的。
我们第二年就调整了,现在文学类也要考,应用类也要考。
否则语文课堂不讲诗,不讲散文,不讲小说,最终中国文学教育也崩溃了。
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
对高一,有一个基本的设想,每个学期应安排6~8次的写作。
其次要有文学写作,比如写诗,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为什么要倡导文学创造?并不是要学生写得多么好,以后变成一个诗人。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
——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在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总主编温儒敏在会议上发表讲话,着重谈了以下五个话题:
1.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
2.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3.注重整本书阅读教学
4.单篇与群文是并存的
5.老师读书的三个圈层
就上述五点,做了以下简要梳理。
1. 应对统编教材更新的策略
面对统编教材的大幅度更新,教师们自然感到压力。
新的教材带来了许多新课文和新的教学方式,这确实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变化并非彻底颠覆原有教学体系,而是基于传统基础上的改良和革新。
因此,通过逐渐适应和学习,是可以掌握这些新内容的。
在应用新教材时,建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地教学条件,有计划地实施改革,而不是盲目跟风或一刀切。
2. 理解并应用“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强调以“学习任务群”作为单元教学的组织核心。
教师在备课时,。
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定位不能过高(新浪访谈之一)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定位不能过高(新浪访谈之一)温儒敏2012年1月9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做客新浪网,介绍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情况,并对中学语文教育、高考作文命题与阅卷、语文考级制度等,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视频——温儒敏谈语文教育改革精彩语录这些年由于学科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也可以说有某种程度脱离实际的趋向,学者们、老师们关在象牙塔里能往外透透气也好。
现在有些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太差,有些理科的学生要写报告的话表述都不清楚。
语文说到底不完全是语文本身,是思维的问题,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很多院校希望能开大学语文。
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定位不能过高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主持人松涛。
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大中文系原主任温儒敏温教授,欢迎您温老师!今天我们请来温教授是要探讨一下最近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关于语文教育方面,温老师您是主要研究什么方向的,是和语文相关的吗?温儒敏:当然有关系,在中文系,我的专业是研究文学史。
主持人:您之前是北大中文系主任,北大不是师范类的院校,您的主业又不是语文教育,为何现在这么关注语文教育,还出版了一本《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温儒敏:敲边鼓嘛。
不过中文系总还跟语文有很大关系的。
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不是以培养师范生作为主要(任务)的,它的学科设置也没有师范类。
为什么我们这些年也要比较关心这一点?大概七年前,当时我还是系主任,在北大成立了一个语文教育研究所,主要是关心中学、小学包括大学的语文教育,做这方面工作。
我说敲边鼓,北大这样的学校也要关心中学、小学,关心一线的、社会的一些事,用综合大学的资源来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
北大历来都有关心社会的传统,老师们以前参与中学、小学教学研究的也不少,前辈的学者就是榜样。
这些年由于学科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也可以说有某种程度脱离实际的趋向,学者们、老师们关在象牙塔里能往外透透气也好。
【作文写作指导】温儒敏:语文教学已全线崩溃作文评价该拉开分差语文教学为什么会全线崩溃?温儒敏认为这不能埋怨教育,语文教学的崩溃是我们的文化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必然的结果。
当下语文教育的现状是每个学生都知道考什么、学什么,语文很难在考试中拉开分数,语文成绩想要在短期内要提高10分、20分是很难的,所以就导致现在的语文学生学不学,考不考水平都差不多。
特别是高中作文现在的评分标准是有问题的。
现在作文一共60分,分四个等级,大多数的文章集中在第二等级。
这样的评价方式造成了一个现象:学生学习写作文考40分,不学也可以考40分。
“我觉得语文的评价一定要把分差拉开距离,所以今年我提出要用百分制。
由于语文教学的这一系列问题,造成的现状是这个学科被边缘化,现在学生的观念是基本上不用学语文了。
我们希望创意写作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可以真的‘唤醒语文的耳朵’。
”在第四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新闻发布会上温儒敏介绍。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需要考虑一批精英的学生,还要考虑到农村千万的普通学生。
温儒敏说,让农村学生跟城市学生一样,有创意写作,这是非常难的,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很难达到这样的条件。
所以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照顾一些基层的学校。
除了理想,除了远方和诗,我们也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要考虑到大多数学校,大多数普通学生。
创意写作有利于学生学做能力的提升。
作文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作文,第二是高考作文,还有一个是创意写作,每个类型的写作是不一样的。
登上太空的人也可以登香山,但有时登珠峰的人却登不上香山,所以在教学里要平衡一下。
创意写作有自己的优势,适合一部分孩子,一些理念也可以分布到写作教学里面去。
但对多数学校来说,创意写作和考场作文不太一样,这是现实。
现在高考作文每年也在改,其中有一年就分了两类,一类是叫文学类,一类是应用类,二选一。
结果发现在一个省报文学类的考生只有8%。
为什么呢?因为文学、创意比较难写,文学类的写作有不确定性,需要长期的积累。
让高考“指挥棒”朝正面的方向指挥——就今年高考作文采访温儒敏教授今年的高考昨天已开始,语文和作文再次引人瞩目。
如何评价今年的高考作文题?高考作文阅卷是否“秒杀”和“草菅人命”?在高考的前提下能否摆脱应试教育,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
1、请您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一下评价,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作文命题的趋势是什么?从网上刚刚看到全国的和一些省市的高考作文题,总的印象是比较放得开,体式多样,能尽量考虑让绝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材料作文还是占多数,让学生有想象、思考的空间,但又有一定的限制。
和往年比较,还有一点变化很突出,那就是注意往理性思维靠拢。
大约有半数以上作文题都是给一些材料(故事、图片或者语录等),要求学生找到材料所提示的核心,展开各自的思考与议论,考察的除了语言运用,很重要的是理性思维能力。
如北京卷给出一个火车巡逻员每天在深山守护铁路的故事,上海卷引用一句有关人们容易舍弃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的话,福建卷关于“人生中的赛跑”不同于“运动中的赛跑”的提示,广东卷引用汤因比和居里夫人关于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的语录,等等,都是让学生在相关的材料中引发自己的思考,展开对人生、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议论。
我觉得这个变化是可喜的。
去年这个时候我在《人民日报》也曾评论高考作文出题的趋向,认为应当往理性靠拢,摆脱“文艺腔”和套式作文的风气,引导学生多读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现在看来,这越来越成为共识了。
高考作文题是很难出的。
既要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多数学生有话说,又要考虑有合适的难度。
往年很多作文题的题旨太单一和常见,学生很容易把平时准备好的素材装进去了事,“套式作文”或者“馅饼作文”比比皆是,阅卷时很难拉开距离。
今年北京卷出得不错,比较有新意,有适当的难度,不容易套题。
所给材料是火车巡逻员每天在深山里守护铁路的故事。
我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温儒敏温儒敏北京大学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现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语文》执行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文学教育的研究与教学。
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等十余种,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课改正在试行,取得一些成果,也碰到许多问题,大家议论纷纷。
我下去听了一些课,接触到一线的实际,对课改有些想法,这里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看法不见得都是对的,只是代表个人意见。
我有一个基本态度,就是支持课改,给课改补台。
我提出两个理念:一是中小学课改要“从长计议”;二是课改不能不正视高考问题,可以和高考“相生相克”,一起改进。
下面我稍微展开一点儿来说。
首先,是“从长计议”。
对于课改,为什么要支持?因为从长远看,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最大的弊端是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容易把所有学生变成同一个模子里的“标准件”,在这样的教育机器的加工下,创造力会衰退。
所以从国家未来着想,必须推进课程改革,不改是没有前途的。
这方面已经有过许多论述,新课标的出台试验就是为此目的,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大家在改革问题上是有共识的。
只要课改大方向正确,我们不要否定,要给课改补台。
我们语文老师,还有很多语文专家,即使从自身工作需要讲,也要支持语文课改。
不管课改现在有多难,碰到多少问题,我们都要支持,在推行过程中寻找出路,解决问题。
中国的事情不好办,往往出台某种改革措施,当批评家的比建设者还要多,议论纷纷,议而不决,许多机会就失去了。
我比较赞赏那种虽然有切实的批评,但更有实践精神的改革者。
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是不全面。
一、命题将更加注重阅读量及阅读速度,题量会增大。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
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
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 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
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二、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三、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以前我们的教学比较注重思想内容、字词句、艺术手法,这里边也包括有检索,但是是不自觉的,更多是停留在技巧层面,不是考学生的脑子灵动,是考他们有没有记住。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
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引进检索阅读。
备考高三,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练。
高考作文, 改起来并不难——专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为公平起见, 通常要求同一份作文需2-3人评阅, 相互给分差异若超出5分, 就需重新评阅。
改作文工作量相当于数学两倍, 又必需在7天之内改完。
阅卷人看一篇800-1000字作文, 时间只有一到两分钟, 甚至只有几十秒。
于是阅卷人就会相互求同“趋中”, 最简单方法就给二等。
这就是高考作文事实……“每个人都在埋怨, 每个人都在参与。
高考包含考生前途, 老师违心教学也能够了解。
有位老师说自己找了三个名人——季羡林、霍金、苏东坡, 让考生背熟这三个人名言, 经过排列组合, 能够应对15个不一样题目。
”——温儒敏类似“高考作文需要改革”呼吁早已屡见不鲜, 其结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到底是否一改就会“天下大乱”?稳步推进改革有什么思绪?有些显著不合理“技术性”弊端可否先改?不妨听听国家基础教育教授工作委员会委员温儒敏和部分高考作文命题、阅卷教授意见。
底,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和《课堂内外》杂志召开了一次相关“高考作文”“民间会议”, 会议召集人温儒敏通知与会者——无须提供论文, 方便直奔专题; 会议现场不请领导, 不请记者, 畅所欲言。
来自北京、天津、宁夏、四川等省份高考作文命题教授、高考作文阅卷老师、高考作文研究教授以及少许退休语文老师二十余人会聚北京。
会议开始, 北大汉字系前任系主任、现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开门见山: “不要发怨言, 要提建设性意见。
关键是要用数听说话。
”与会者踊跃讲话表明, 确实当得起“民主、求实、建设性”等用来描述会议形容词。
会后温儒敏综合与会者意见, 向相关机构提交了《相关“高考作文”相关问题和改善提议》。
“很多同志和老师都认为我们这份提议点到了很多要害, 是建设性, 但相关部门主动性似乎还没有表现出来。
”温儒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趋中率”和“文艺腔”南方周末: 相关高考作文, 与会者认为哪些问题亟需处理?温儒敏: 最显著问题是作文分数“趋中率”太高, 相当程度上已失去选拔功效。
语文新改革,让人冒冷汗!全国教育改革有了最新动向和历史性变革!家有正在上学孩子的父母们,赶紧看看吧,这个很重要,将关系到孩子的高考和未来前途!划重点,对于读书少,不读书、不思考少思考、写字慢,语文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01孩子现在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不久前,“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一次北大举行的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甩下了一句“耸人听闻”的话,着实让在场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吓了一跳!“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自去年9月,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后,主编温儒敏就成了家长和老师追逐的对象——接下来语文到底怎么学怎么考主编温儒敏透露:“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
”1. 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
2. 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温儒敏继续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也就是说,只看《读者》和四大名著,只看所谓的课内教材,别说高考语文,就连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
划重点只看《读者》和四大名著只看所谓的课内教材别说高考语文就连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紧跟小学、初中教材的是接下来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变脸!正在着手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曹文轩说:“新的语文教材要对教师学生有制约作用,比如文章后提供书目。
这个书目不是可看可不看,你必须看,因为要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评估直接挂钩,所以你想不看都不可以。
”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现在你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对于阅读少、不读书、不思考、写字慢、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只顾眼前的苟且,看的远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我们的家长真应该从孩子奥数题中、作业堆里,赶紧抬起头看看远处,别走错了方向,选错了赛道,耽误了孩子。
语文教学研究:高考语文改革已看到曙光?——温儒敏访谈
高考语文改革已看到曙光?
温儒敏
【核心提示:温儒敏: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
高考语文开始考查读书和思辨能力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语文高考试题历来是公众的焦点。
今年的...】
温儒敏: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
高考语文开始考查读书和思辨能力
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语文高考试题历来是公众的焦点。
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是否有亮点?您感觉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温儒敏(以下简称温):今年高考语文的确在改进,有亮点:一是考卷命题的材料范围拓展了。
历来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依赖的材料都比较偏狭,主要就是文学方面的,而且偏于琐碎的分析,这其实并不利于选拔培养现代人才。
今年命题的覆盖面普遍要比以前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涉及社会、经济、时政、哲学、历史、科技,等等。
二是有的试卷开始注重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考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语文课的要义就是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过去高考语文命题对这方面是不够重视的,现在有改进,将促进语文教学,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三是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这当然和语文教学的偏颇相关,但高考语文也责无旁贷。
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普遍为看重思维能力,是一个最值得肯定的变化。
记:您一直强调语文教育中的思维能力训练。
这方面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温:今年3月18日,我曾在《光明日报》发文《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与建议》,其中就谈到高考作文应当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其实这也不只是我个人的建议。
拿今年高考作文题和阅读题来看,大多数试卷都在体现这一改革趋向,这是可喜的。
我看到今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90%都在回归理性,看重思辨。
很多作文题在这方面探索,设计得不错。
例如新课标卷要求围绕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规则来展开讨论;上海卷提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要求考生就此论述;北京卷题目是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等,网上有过热议,要求考生就此议论为文。
类似这样一些作文题,考的是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背后的思维能力,而不只是文笔。
题目也比较活,那些爱读书爱思考的学生自然就会发挥得好,而靠预先准备的模板和材料去套,就未必管用。
另外,很多试卷中设计的阅读题,一改过去那种陈陈相因的内容分析模式,也在往思维能力考查这方面靠。
如非连续文本阅读的形式,很多省市的卷子都采用了。
就是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
这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的申论,看重的是分析和思辨,是问题意识,是思维的活跃度。
总的来说,今年很多省市语文考卷的设计科学性提高了,选拔考试所需要的信度和效度也都得到重视。
更大的改革措施还在酝酿
记:在我国,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它还承担着维护教育公平的职能,因此,高考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您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高考的改革应该分几步?其中最重要、最紧迫的有哪些?现在正在进行和即将进行的改革是否符合这样的节奏?
温:高考改革不只是教育领域的难题,也是重大的经济和社会的难题,因为事关各个利益体不同诉求,往往动辄引发激烈的争议,且议而不决。
除了考虑公平,还得考虑稳定,政府和主管考试的部门往往首先并且主要就是考虑这两点。
这可以理解。
但高考总得改革,这事关国家长远的发展,也是大局。
最近中央提出深化改革,对高考与招生制度的改革也有要求,这回是真的要改了。
年初各个省市陆续出台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预设方案,有了时间表,其实也就是先易后难,分步推进。
拿北京市征求意见的方案来说,今年先改填报志愿等规定,当然,命题内容形式也有微调。
到2016年,就有大动作,即: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
到2017年,就可能不分文理,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各科全改为学业水平考试或社会化等级考试,不再列入高考。
其他省市的方案也大同小异。
虽然一些细节仍然未有定夺,但路线图大体出来了,改革的总体思路已非常明确。
其实,还有一些动作更大的改革措施仍然在酝酿。
比如分类高考,根据办学层次和目标定位,将全国所有大学分为研究型、应用型等类别,最终入学考试也分开进行。
这个举措是必要的,但目前实行起来很难。
前些年有些省也曾试行将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分开来考试,但基本失败了,因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放弃本科参加专科的高考。
可见一个好的、必要的改革措施,也还需要等待社会接受的成熟。
再拿高校自主招生来说,本义肯定是好的,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也有利于发挥高校办学的主动性,实行多年,也有一些经验,但是最近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国民并不支持自主招生,认为这实际上扩大了教育的不公平。
可见,高考改革还需要兼顾科学性和可行性,不能以认知代替筹划。
比较现实的,就是先易后难,逐步推开改革,也就是注意改革的节奏问题。
我觉得比较容易改的,就是高考的考试内容和形式。
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就在改,内容和题型都有变化。
高考作文是最难改革的,但我们也已经看到曙光。
高考改革已经拉开序幕,关键是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有心,不能只管维稳,还得管试卷命题的质量与科学性,管阅卷评分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端,管那些不公平的现象。
比如高考语文命题既要保密,又要想方设法加强与学术界的联动,打破自我封闭,提升命题人员的学术水准,提高命题的科学性。
这其中就有很多工作可做。
又如,高考语文阅卷工作量极大,但作文评分随意性大,拉不开分距,无论好坏大致都是40多分,反过来促使作文教学被边缘化,几乎全线崩溃。
如果相关部门能采取切实措施,改变作文评分的趋中率畸高现象,我看就会对教学产生良性影响。
日常教学不能一头栽入应试教育
记:人们一直将应试教育的根源归咎于高考,因此,这些年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这些改革似乎并没有对中小学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课堂教学仍然指向分数和结果,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温:应试教育的存在,竞争的激烈甚至畸形,肯定与高考有关,但不能说都是高考指挥棒惹的祸。
应当反过来考虑问题:高考不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也没有比它更好的可以操作的公平的选拔方式,高考毕竟最适合目前中国的国情,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高考会仍然存在。
既然是考试,必然有竞争,也就是有应试教育,这是无奈的现实。
与其抱怨高考的弊害,还不如多考虑在高考存在的前提下,如何做些必要的平衡。
我说过这样的话,有水平的老师,既让他的学生考得好,又不至于把脑子搞死,兴趣搞没。
这就是平衡。
应当说,这些年高考一直有所改进,但这改进对于教学的指挥作用有限。
原因是什么?是社会竞争本身在加剧,压力移到教育方面来了,而教师的水平又普遍较低,平衡不了,就大都一头栽入应试教育。
当然,从高考改革角度看,的确也要多考虑如何发挥正面指挥的问题。
要解决课改和高考两张皮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