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方案设计及优化总结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冈县中医医院

2011年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分析总结及优化方案

慢性肾衰及肾风为我科优势病种,慢性肾衰根据常见的原发病临床表现和预后情况,一般认为中医古代文献中关于本病的描述,散见于水肿、呕吐、癃闭、虚劳关格等病症之中,本病多食水肿、淋证、消渴、血尿等病迁延日久的结果。诸症消退后,长期呈虚劳的表现,其后期呕吐常与癃闭并见,再结合本病的严重预后,故应属于中医“关格”范畴。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科以慢性肾衰竭作为我科的优势病种之一。针对慢性肾衰及肾风的患者,发挥中医中药特色,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及社会效应。

一、慢性肾衰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2011年我科出院病人共计 366人,其中有慢性肾衰竭患者195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95例,年龄49~79(59.39士4.35)岁,病程—天(11.12士1.72)天,其中脾肾气虚证型患者52 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26.6%,脾肾阳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气阴两虚证型患者26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3.3%,肝肾阴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阴阳两虚证型患者33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6.9%,湿浊证患者5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5%,湿热证型患者 8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4%,水气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血瘀及虫毒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中医特色疗法有穴位敷贴,按摩刮痧等特色疗法,其中中医特色疗法参与病例185人次,

占慢性肾衰竭总数的95 %,中药汤剂病例160人次,占195人次中的82.1%。

治疗方法:2011年我科制定的诊疗方案。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稳定: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20%。

(3)血肌酐降低≥2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l项,即可判定。

有效:

(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10%。

(3)血肌酐降低≥1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稳定:

(1)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无降低,或增加<10%。

(3)血肌酐无增加,或降低<1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无效:

(1)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3)血肌酐增加。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二)评价方法

1.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表。

2011年度慢性肾衰疗效结果

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住院天数

(天)195 90 191 4 98.2% 11.2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总结:2011年我科出院病人共计 366人,其中有慢性肾衰竭患者195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95例,年龄49~79(59.39士4.35)岁,病程—天(11.12士1.72)天,其中脾肾气虚证型患者52 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26.6%,脾肾阳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气阴两虚证型患者26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3.3%,肝肾阴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阴阳两虚证型患者33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6.9%,湿浊证患者5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5%,湿热证型患者 8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4%,水气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血瘀及虫毒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中医特色疗法有穴位敷贴,按摩刮痧等特色疗法,其中中医特色疗法参与病例185人次,占慢性肾衰竭总数的95 %,中药汤剂病例160人次,占195人次中的82.1%。

难点分析:慢性肾衰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具有多系统临床表现的疾病,单一药物无法取得较好疗效,必须按照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进行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努力做到中西药有

机结合而不是中西药混用。

二、肾风疗效评价

2011年我科出院病人共计人,其中有肾风患者例,。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年龄48~78(59.39士4.35)岁,病程—天(11.12士1.72)天,其中气阴两虚证型患者例,占肾风竭患者的%,脉络瘀阻证型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风湿内扰证型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风热扰络证型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湿浊犯脾证型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下焦湿热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中医特色疗法有穴位敷贴,按摩刮痧等特色疗法,其中中医特色疗法参与病例人次,占肾风总数的72.4%,中药穴位敷贴病例人次,占人次中的82.1%。

治疗方法:2011年我科制定的诊疗方案。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临床缓解: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5%。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疾病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缓解:肉眼血尿、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转阴,尿红细胞消失,24小时尿蛋白定量<0.20g,肾功能恢复/保持正常,持续3月以上。

显效:肉眼血尿、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减少≥50 %,尿红细胞减少≥50 %,肾功能恢复/保持正常,持续3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