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升级机理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其中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是关键。
本文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进行研究。
我国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传统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新兴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够成熟。
为应对这些问题,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成为必然的选择。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来实现。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制造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还涉及到产品的个性化和定制化。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变化,对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制造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还需要加强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服务业发展是一个重要方向。
制造业可以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提供更完善的产品和服务。
在智能制造领域,制造业可以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领域融合,实现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政府可以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创新创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
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规划和引导,提供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是必然的选择。
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强个性化和定制化、加强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制造业可以实现转型升级。
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也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制造业才能实现转型升级,助力我国经济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研究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是关键环节。
制造业服务化指的是在制造业的生产和经营中,通过与服务业部门的深度融合,提供从产前到产后、从产内到产外的全面服务,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生产成本降低、效益增长和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满足等目标的一个过程。
制造业服务化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如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型业态和模式,形成具有高度价值的增值服务,这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也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那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应该如何实现呢?首先,要深入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推出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升级。
其次,要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基础性技术和新兴业态、新业务模式的集成,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水平。
此外,要加强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整合,构建全球化产业生态体系,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合。
最后,要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人才生产、培养和输送。
在实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企业在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增强服务意识和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其次,制造业要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提高用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
此外,还要存量企业与新增长企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互动协作与协调,实现精细管理和协同效应。
这些都需要制造业企业在服务化转型升级中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态度去应对。
总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因及动力机制分析内容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提供服务增加产品的价值,并依靠服务获取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服务化成为制造业企业新的经营方式,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越来越显著。
本文主要从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因入手,分析服务化的动力机制,从而提出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成因动力机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以顾客为中心、提供内容更加丰富、完整的物品-服务包转变。
正如陈艳莹和叶良柱(2009)指出的那样,服务收入在制造企业收入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一些企业甚至已经从出售产品转向出售服务,服务化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
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因(一)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顾客关心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价值,更多关心的是与产品相关的各种服务。
顾客购买产品不只是为了拥有产品,还为了获得产品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享受更方便地获取、使用甚至能使产品效益最大化的服务。
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上,但它们却不能完全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制造业企业通过服务化,提供内容更加丰富的物品-服务包,符合顾客的期望,有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
所以,当服务被看作是提供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物品和服务构成的完整解决方案,更有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时,服务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需要制造业企业能否有效实施差异化战略关乎企业的发展,有形产品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技术上的独特创新也需要较大投资,面临较高风险。
而服务可以区别生产商所提供的有形产品,服务可以和有形产品结合以增加其核心价值,从而在市场上和其他产品形成差别性竞争。
所以,服务化成了制造业企业有效实施差异化战略、树立独特的市场和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
Vandermerwe和Rada(1988)通过调查发现,许多管理者把服务看作是创造新商机的途径,而成熟行业的管理者则把服务作为差异化的工具,延伸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企业免遭淘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造业转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分析制造业转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之一。
但是,中国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这也让制造业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和机遇。
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对制造业的转型进行分析。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供给结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改革。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
这种改革为制造业的转型提供了很多机会。
首先,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清洁能源政策推动了制造业的绿色转型。
以此为契机,制造业企业可以选择向环保友好型产品转型,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并且节能减排,符合政府政策要求。
其次,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制造业也开始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转型。
数字化制造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生产和监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最后,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一直是低端产业的代表。
如今,政府引导制造业企业实现技术自主创新,通过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并创造更高的利润。
因此,制造业企业可以选择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从而提高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压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对制造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行业竞争以及客户需求也在变化。
因此,制造业企业必须满足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速度和规模,而且技术提高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必须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以确保业务的正常运营。
此外,供给侧改革也推动了行业标准的升级。
为满足消费者或监管机构的需求,制造业企业必须遵守相关的行业标准,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
3.未来趋势和展望未来,制造业将继续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转型。
随着技术发展的不断推进,行业的供应链和生产模式也将发生变革。
制造业企业需要制定长期战略,追求可持续的增长。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制造业公司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市场分析和产品研发,并拓展新的市场。
供给侧改革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一直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与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中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旨在加速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本文将探讨供给侧改革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2015年,中国制造业出现了大幅下滑的情况,出现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积极推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污染排放。
这一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帮助中国制造业适应新的市场要求和国际竞争环境,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供给侧改革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1、提高产品质量供给侧改革将重心转向产品质量,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
政府也将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监管,并对不达标的企业进行处罚。
这一措施对整个制造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品牌打造和提高质量,中国企业可以在全球市场上拥有更好的发展。
2、加速技术创新供给侧改革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发展。
政府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研发资金和技术支持。
同时,政府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并进行创新研发。
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3、降低环境污染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中国制造业开始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政府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整治和关闭。
这一措施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加快了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认知度和需求,推动了绿色消费的发展。
三、供给侧改革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供给侧改革在推动整个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影响着一个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制造业也正在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制造业的现状入手,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一、制造业的现状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全球供应链中最重要的一环。
然而,当前制造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还是相对落后的,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
另一方面,由于成本上升和环保要求的提高等原因,部分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企业经营难度加大,制造业转型升级亟待加快推进。
此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也对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产业、微观、制度等多个角度入手,促进供给侧结构的改善,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以提高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的一种改革模式。
随着制造业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政府越来越看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在制造业供给侧改革方面,主要涉及产品研发、生产线技术升级、环境保护等方面。
结构性改革能够有效地解决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产业要素效率等问题,从而实现制造业供给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1、加强人力资本投入。
加速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本质量,促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投入资金、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措施,推动制造业从“跟随型”向“引领型”转变。
3、发展高端产业。
加大对高技术产品、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的支持,打造高品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体系。
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淘汰低效、落后的产能,优化生产和供应结构,提高制造业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制造业升级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之一。
而中国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其升级发展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
本文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制造业升级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要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优化供给,解决当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
在中国制造业中,这意味着要通过升级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措施,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在于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随着国内外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制造模式已经无法维持。
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创新环境。
另外,优化产业结构也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这种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求。
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还要加强与国际制造业的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市场。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环节。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主要以数量取胜,质量和品牌意识相对较弱。
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提升和对品质的要求不断增加,中国制造业需要从产品制造向品质管理的转型。
这需要加强对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产品质量控制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加强售后服务,改善用户体验,提高客户满意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上述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涉及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成本和推动创新创业等方面。
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改革力度,提供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同时,还需要企业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转变观念,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为实现中国制造业升级发挥积极作用。
浅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制造业企业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
供给侧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
问题。
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撑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供给侧改
革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
这就要求制造业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从低端
劳动密集型到高端技术密集型转变。
制造业企业还要面临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
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机遇。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政
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支持制造业企业的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传统制
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等。
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和国际贸
易形势的变化,一些外资企业选择转移生产基地到中国,这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提供了更多
的市场机会和竞争优势。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要抓住机遇,应该积极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加强科技创新
和产品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
还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还
要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制造业企业发展既面临挑战,又有机遇。
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造业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当前,中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优化生产力和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因此,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一、背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在于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因此,中国当局发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信号,加强中国供给侧结构的改革。
但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质量下降等问题,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面临了巨大挑战。
这也让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变得尤为迫切,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意义1.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实现经济产业结构升级。
制造业是生产力最重要的基石,通过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引导经济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向高附加值服务业、高科技产业调整。
2. 增强国际竞争力制造业转型升级还可以增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通过提高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品牌形象等方面的整体升级,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3. 推动经济发展制造业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制造业的质量、效率和规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造业的效率和优势将得到更好地发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包括自主研发、引进进口、国际合作等多种形式。
要加快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提高技术含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2. 精细化管理制造精细化管理制造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包括生产流程的标准化、自动化现代化等。
通过管理制造的优化重新构建供应链,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产业升级包括向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制造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和转变。
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机制与途径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之一。
而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也在逐渐向服务业转型。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机制与途径。
一、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原因1.经济结构调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互相关联、互为依存的。
制造业作为基础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制造业所占比例逐渐下降。
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服务业成为了消费升级的重点。
2.科技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制造业逐渐向智能化和高端化转型,而高端化的制造业将更多地涉及到技术服务和配套服务。
这就需要制造业企业尽快向服务业转型,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3.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们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制造业必须将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和产品。
二、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机制1. 推动技术进步技术是推动行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通过技术进步,制造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能,同时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差异化。
这是制造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型,提升服务质量和附加值的必要条件。
2. 加强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手段。
加强管理创新可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同时缩短服务周期和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和附加值,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 合理布局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要合理布局,寻找合适的市场空间。
通过垂直拓展和海外布局等方式,将制造业服务延伸到目标市场,同时把握机遇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三、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途径1. 强化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关键。
在市场竞争中,品牌在消费者的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制造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软实力。
2. 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随着经济发展日益成熟和国际竞争加剧,制造型企业面临着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商业环境。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制造型企业必须通过转型升级来增强其生产力、竞争力和长期生存能力。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首先,制造型企业应该注重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的基础。
制造型企业应当通过市场调研和消费者需求预测,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
同时,技术创新也是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企业应当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满足客户不断提高的品质要求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需要。
其次,制造型企业可以采用精益生产和数字化制造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精益生产是一种有效的生产管理方法,可以使企业通过改善生产过程和流程,消除浪费,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数字化制造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传统的生产工艺数字化,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在线监控。
除此之外,制造型企业还应当注重品牌建设和服务升级。
品牌建设是企业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和品质形象。
同时,服务升级也是企业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关键。
企业应当通过不断的服务创新,提供更加符合客户需求和期望的高品质服务,并且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体验。
总之,制造型企业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商业环境的变化,积极开展转型升级。
这需要企业注重创新、提高效率、加强服务升级和品牌建设。
只有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更高的市场份额。
制造业服务化演化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也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机遇。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制造业服务化的演化机理,分析其内在动力和外部驱动因素,同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探讨制造业服务化的演化过程,分析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
接着,从实践层面出发,结合国内外制造业服务化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揭示制造业服务化的演化机理。
本文还将关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包括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因素对其演化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制造业服务化演化的动力机制和驱动路径。
本文将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探讨在新的发展阶段,制造业服务化将如何进一步演化和发展,以及企业应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制造业服务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制造业服务化演化机理分析制造业服务化,指的是制造企业从传统的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转变的过程。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机理分析。
制造业服务化的演化是基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单纯的产品制造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如产品的使用体验、售后服务等。
因此,制造企业必须转变思路,从提供单一的产品向提供包括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在内的综合服务转变。
制造业服务化的演化也是技术进步的推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产品的智能化、个性化生产,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
供给侧改革下的企业转型与升级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企业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供给侧改革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通过转型与升级,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过去,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常常导致产品质量不佳,性价比低等问题,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5年以来,中国开始推行供给侧改革,旨在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质量控制等,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导权。
二、企业转型与升级的必要性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企业转型升级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兴科技革命不断崭露头角,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在这些新的发展变化下,企业只有适应时代的节奏,不断创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企业转型升级还有其他一些必要性,如加强产品的研发,不断增强产品的性能,提高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企业转型升级的方法和途径1、加强研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企业如果想要在市场上取得胜利,就必须要求产品更加高端,更加有用,性能更加稳定。
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就需要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尤其是新兴产业和新技术的推广,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企业可以借助新生产技术推动企业创新,研发更加科技化高端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2、流程再造,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加强研发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这就需要推行流程再造工程,将原本复杂的生产流程简化,将额外的资源流失降到最低,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3、加强市场营销,提高销售额和品牌影响力企业除了需要加强研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外,还需要加强市场营销策略,提高销售额和品牌影响力。
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意识到需要进行转型升级,转型为服务业企业。
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选择。
首先,制造业企业转型为服务业企业,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和市场竞争力。
在制造业企业中,产品会存在生命周期的问题,即初期的盈利期可能比较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饱和度增高,利润率逐渐降低。
而服务业由于其更强的个性化、定制化特点,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也更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
因此,转型为服务业企业,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服务业企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
通过对比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可以发现制造业企业普遍要求员工掌握一定的机械、电机等技术知识,而服务业企业则需要员工具备更多的人文关怀、交际技巧和情商。
因此,对于员工以及企业自身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可以提高员工的学术素养、情感能力,也培养了企业更具人性化、更具关怀和服务的形象。
最后,制造业企业转型为服务业企业还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服务业更注重人文关怀、客户服务等方面,因此不同于制造业企业那种‘硬件设施’强调占压倒优势的做法,服务业更注重人情味、情绪的解决能力。
在服务业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相较于制造业企业,它们往往不需要大量的实物货物,将所需资源管理起来就能更高效、更节约。
然而,制造业企业到服务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也不是毫无挑战。
转型升级需要企业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打破体制约束,完善服务体系,依托现有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转型为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产业形态。
可见,在制造业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中,我们需要注重思维的转换,根据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挖掘企业的更深一层价值,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浅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制造业企业发展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供给侧改革是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需要积极应对,推动企业发展。
供给侧改革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以
市场为导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国家也加大了对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和扶持措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驱动和发展资源。
供给侧改革要求制造业企业加快创新升级。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优化供给结构,提高
供给质量,这就要求企业要有更高水平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
通过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制造业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个性化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
供给侧改革要求制造业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制造业企业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发展,
还要积极参与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展。
制造业企业应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打破
内外部壁垒,拓宽市场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制造业企业可以共
享资源和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供给质量,实现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研究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话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论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供给结构,通过促进供给侧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方式的变革、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推动,实现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而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首先,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技术落后、资源短缺、成本上升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因此,制造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将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研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拓展新的业务模式和利润空间。
传统制造业很难通过单纯的技术和技术管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服务化转型则有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最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也是适应经济转型的新趋势。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服务业越来越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则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转型的趋势,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尽管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其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1.企业服务化意识不足。
传统制造业企业在服务化转型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服务心态和服务意识,难以真正与客户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无法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2.技术和人才短缺。
传统制造业企业在服务化转型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支持,但是在现实中这些资源一般缺乏,难以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到服务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方向,其中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背景下,制造业如何进行转型升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技术升级不足、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增大等。
因此,制造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发展新型产业;同时,制造业还需要应对产能过剩的问题,通过淘汰落后的企业,同时鼓励和支持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其次,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积极推进工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引入和应用。
同时,加强企业间的协同和融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最后,制造业转型升级还需要加强环保意识,推进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总之,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来推动制造业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制造业需要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创新,同时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价值,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在当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经济转型背景下,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核心和支柱产业。
然而,在全球化竞争和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制造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实现转型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和适应时代要求。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管理、人才、品质、市场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的升级。
其中,技术升级是制造业转型的核心和关键。
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掌握领先技术,转变传统产业和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技术升级的关键路径。
除此之外,企业管理和组织架构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以效率的提高、核心价值的重塑和灵活性的增强为目标,制造企业必须实现管理的升级和优化,培育适应性强、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人才。
同时,企业应该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加强组织架构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涉及到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市场的开拓,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撑和推动转型升级。
因此,制造业转型升级也需要政府在人才培养、制造业人才引进和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以大力支持和鼓励。
品质和市场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品质是制造业的生命线,必须从产品的生产方式和质量管控体系、服务体验等多个方面不断提高品质,提升品牌竞争力。
而市场的拓展和产品的推广则需要从产品研发到营销在内的整个过程进行精心规划和推动。
总的来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提升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
只有在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人才培养、管理升级、品质提升及市场扩展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推进,才能够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等多个方向升级,使制造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成就。
当代经济·月刊2019年第9期供给侧改革下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升级机理研究吴婷(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850)一、制造业服务化的含义1、制造业服务化的定义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
相对“传统经济”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属于“功能经济”,实现了经济体系本质的转变,体现了“以服务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传统经济”强调的是购买商品时“买方愿意付出的价格”,而“功能经济”强调的是为顾客所能提供的价值,且该价值与产品所能传达的功能单位数量密切相关。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制造业服务化是产业链的转化和延伸,是企业经营沿着“微笑曲线”的左右端进行上下移动,实现附加值的提升和企业的升级。
“微笑曲线”共包括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体现的是产业链和附加值的关系。
其中,曲线两端朝上的开口部分覆盖了更多的附加值,包括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开发、售后服务等;处于曲线低端、中间的部分利润最低,附加值也最低。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制造业企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加大服务在产业经营中的比重,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进程。
2、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学习不难发现,制造业服务化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投入服务化,二是产出服务化。
投入服务化,也即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投入要素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并已超过了传统的决定因素。
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在产品制造之前要先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产品的市场调研、创意形成、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
产出服务化侧重于在产品基础上提供各种衍生出来的服务,通过“产品+附加服务”甚至是“物品—服务包”的形式为客户提供形式多样的增值服务,如产品运输服务、配送安装服务、产品维修服务、售后保养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系统解决方案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
通过产出服务化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满足客户对与产品消费相关的一系列需求,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客户粘性、提升市场占有率。
结合“微笑曲线”可知,制造业服务化不应仅局限于投入和产出服务化,而是要实现曲线两端所有环节、项目的服务化。
此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曲线两端的服务形式日益多样、内涵日益丰富,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也跟着不断演变和拓展。
二、文献回顾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服务要素在制造业中的影响作用日益明显。
不少学者便开始围绕服务要素对制造业绩效的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国外对于制造业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Green field在1966年首次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1988年,由Vandermerwe和Rada最早提出制造业服务化(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的概念,他们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型企业由产品提供者向“产品—服务包”提供者转变的过程。
其中的服务包便涉及服务、支持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服务包可以产生价值增值。
Marshall(1989)、Martinelli(1991)等学者认为制造业是物流供应链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Coffey(1991)根据竞争策略理论,认为越摘要:为构建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本文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从生产要素组合、产业链、创新链三个方面分析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升级的作用机理。
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推动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方向移动,能够促进企业向产业链核心环节转移、促进企业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促进企业创新链的形成。
供给侧改革下,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制造业服务化;升级机理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8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供给侧改革下广东省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升级机理、跃迁路径与绩效分析研究,编号:GD18XYJ23。
28CONTEMPORARY ECONOMICS No.9,2019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通过成功建立物流外包联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1999年,White指出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
Kaplinsky (2001)认为制造业加强供应链管理流程改进和学习,可有效增加产品附加值。
2003年,Szalavatz将产品运输、安装、维护、修理等服务环节融入“物品—服务包”,强调了企业内部服务效率与企业竞争力的正向变化关系。
其他学者也紧跟着从升级服务产品、服务系统优化、企业升级等方面加以深化。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我国学者也迅速关注到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意义。
国内文献在企业转型、企业升级、企业转型升级三种术语上都有使用。
具体来看,中山大学的毛蕴诗围绕企业转型升级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借助2000—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并指出使基于创新的跨产业升级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亮点。
王健(2010)、罗永华(2012)、胡查平(2018)、岳媛媛(2018)等分别围绕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赵东安、杨春(2009)分析表明,韩国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制造业链条上生产性服务活动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的结果,二者的互促对产业升级具有传导效应。
何哲、孙林岩等(2012)分析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适应制造业服务化新趋势的先进制造模式,那就是服务型制造。
刘斌、魏倩(2016)运用投入产出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企业数据等合并数据,系统考察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
朱高峰、唐守廉(2017)认为制造业服务化的核心仍然是制造,制造业通过服务化拓展发展空间和增强自身竞争力。
显然,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了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发展对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并尝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视角探索制造业服务化升级发展的路径、策略、机制、模式等,这些成果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思路通过对文献的学习可知,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转型强调的是企业为改变现状需要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如经营策略的改变、组织结构的调整、商业模式的创新等。
升级体现的是转型行为实施后实现的目标、带来的结果,如产品的创新、绩效的提升等,并最终带来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毛蕴诗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企业升级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和提高产品、服务附加值的过程,是产业升级的微观层次[1]。
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本文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企业在以OEM或OEA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原始状态基础上,通过开展以ODM为主要手段的自主创新、技术创新等方式实现升级,升级实现的目标是企业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升企业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
2018年7月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广东省要积极促进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制造业创新体系、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
学者Ernst认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可通过产业间升级、要素间升级、需求升级、功能升级、商品属性升级共5种方式实现。
学者吴敬链指出企业转型升级要向着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方向转变。
Humphrey&Schmitz提出了四种企业升级分类,即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跨产业升级。
在此,本文研究的目标定位是通过优化服务要素的投入提升产品附件值、提升产业链层次、提升产品服务属性、提升产品的创新性和智能性等,并由此开展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升级机理研究。
在构建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时,本文将主要从生产要素组合、产业链、创新链三个方面分析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升级的作用机理。
四、供给侧改革下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升级机理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本文认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应该综合考虑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因素,应从投入和产出服务化转型两方面进行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市场消费需要;制造业服务化对提高企业产品供给质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驱动作用。
1、制造业服务化促进企业向产业链核心环节转移产业链是指一定数量的企业群体依据不同生产环节产生的产品价值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形态[2]。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体现的是不同企业或产业间的上下游关系、分工特点、空间位置关系。
产业链的形成是社会化大分工的结果,其所涵盖的不同工序有研发设计、采购运输、生产制造、加工配送、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这些工序分布在微笑曲线的不同环节,并赋予了不同的附加值。
显然,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这主要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市场销售环节;在产业链中间部分的附加值较低,这主要29当代经济·月刊2019年第9期是生产制造、产品组装环节。
企业从产业链边缘环节向核心环节转移,即从产业链附加值的中端向附加值产出较高的两侧移动,由制造转向研发或者营销售后[3]。
制造业服务化是将企业的业务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其实是将企业业务从产业链的中间低端部分向两边高端部分移动的过程,是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将有效推动产业链的两端活动。
一方面,服务化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水平,将促进企业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工艺的创新,从而促进企业向产业链核心环节提升;另一方面,服务化提升企业的营销能力,将促进企业在产品品牌设计、包装设计、广告宣传、营销理念、营销技能、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企业对市场要素的重新组合及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特征,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下游移动。
产业链下游也是产品附加值较高的核心环节,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因此,制造业服务化将推动企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移动,并从产业链上、下游的研发、营销环节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2、制造业服务化促进企业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从供给侧来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这些投入要素大体包括两类:一类是有形要素,如土地、设备、工具、库房、原材料、资源等;另一类是无形要素,如管理、技术、知识、设计、创新等。
企业在生产要素组合配置层面的转型升级,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提高无形生产要素在总要素投入中的份额,同时降低有形要素投入比重[4]。
根据各要素的属性可知,制造业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主要以投入各类有形要素为主,并以此决定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体态;在研发和销售环节则主要投入各类无形要素,这主要决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问题。
根据定义可知,制造业服务化是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是典型的以无形要素投入为主,且位于微笑曲线的两端,决定了企业将重点提供的企业服务的新模式、新思路、新理念,体现了企业的发展定位、战略方向。
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企业提供的各类服务的投入成本相对较低,但对产业链发展影响力度较大;同时各无形要素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对纯粹劳动的需求较小、对产品附加值提升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