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33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教学目标要求: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学前教育学研究任务,区别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的概念。
掌握学前教育发展各阶段的进步。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学难点:学前教育的广义与狭义的区别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讲授、讨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导课:学习目的——“人多了,世界就对了”:观念对了,行动自然就对了学科体系: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章儿童观与儿童发展第四章学前教师第五章学前教育目标第六章环境创设第七章全面发展教育第八章课程第九章学前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第十章家庭、社区、小学与学前教育参考资料介绍:第一节学前教育及其意义一、教育与教育学今天,“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自古有之,并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父母具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字的意思:左边上部“爻“代表经典的内容”,下边“子”是孩子,右边上部“卜”代表棍棒,惩罚和约束孩子不良行为,右边下是“手”,即成人手持器械,督促孩子学习经典的内容;“学”字的意思:孩子在一所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
育:象形文字中“育”的左边是女字,右边是一个倒立的孩子。
也表示“妇女生育孩子”,这里也有产出、引出的意思:子形倒立,是孩子未生出时的状态。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有广义和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或改变人的行为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可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和规范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因而在近现代成为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对其他各种教育起着示范和主导作用。
学前教育原理(讲义提纲)第一章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第一节学前教育一、学前教育的界定教育: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学前教育:指从初生至六岁前的儿童教育。
包括:婴儿教育:初生——三岁幼儿教育:三岁——六岁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学前家庭教育:自古代就已存在学前社会教育:工业革命的产儿(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1、领先性——儿童第一个生活环境2、长久性——家教伴随着学前儿童成长的全过程3、单独性——家教的对象是儿童个体4、随意性——其教育受施教者意愿及能力水平的影响5、随即性——家教具有随时随处、潜移默化的的特点(二)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1、群体性——学前设施面向众多儿童2、目标性——具有确定性的培养目标3、计划性——有目的地、有步骤地实现目标4、多样性——施教机构的丰富多样三、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17世纪后半期在英国出现了近代欧洲学前教育设施的胚胎——贫民婴幼儿保护和养育设施。
19世纪初,欧文为工人子女创办的幼儿学校已以教育为主要任务。
1840年,福禄倍尔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园。
第二节学前教育学一、学前教育学的内涵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从初生至六岁儿童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方法,揭示在儿童和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怎样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儿童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几方面主动发展的规律。
二、学前教育学的任务1、总结我国的学前教育实践,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的先进理论和经验,探讨学前教育的规律及发展趋势;2、通过学前教育学研究,指导学前教育实践,提高学前教育科学水平;3、通过学前教育学研究,为国家制定相关教育政策、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三、学前教育学的特点1、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2、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3、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4、学前教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着的学科四、学前教育学的历史演进(一)孕育阶段(十五世纪前)十五世纪前,学前教育学思想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
2024年学前教育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书电子讲义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2024年学前教育学教材第四章“儿童心理发展”及第七章“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编制。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定位、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阶段特征。
2. 了解并分析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提高学生针对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引导能力。
3. 掌握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应用与实践;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方法与实施。
教学重点: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板书用笔、教学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儿童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阶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引导方法。
4. 课程设计:介绍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学习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特定儿童群体设计课程方案。
六、板书设计1.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阶段特征、影响因素。
2. 学前教育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目标、内容、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具体儿童心理发展案例,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措施。
2. 作业题目:设计一份针对3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课程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案例分析方面的表现。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加深对学前教育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教育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学第二讲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全面教育和培养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技巧。
本文将介绍学前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职责以及教学方法。
一、教师的角色与职责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榜样和引导者。
以下是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主要角色和职责:1. 监护者:教师在学前教育中不仅要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还要确保他们的安全。
他们需要监督儿童的行为,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并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2. 教育者:教师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特点,设计合适的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的身体、认知、社交和情感发展。
他们应该通过游戏、歌曲、故事等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 观察者: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儿童的行为和表现,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并及时发现问题。
通过观察,教师能够为每个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全面的发展。
4. 合作者:教师需要与儿童的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他们应该与家长沟通,了解儿童在家庭中的情况,并为家庭提供教育建议和支持。
二、教学方法在学前教育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1. 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天然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引导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教师可以帮助儿童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提升他们的社交和语言能力。
2. 体验式教学法:儿童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和探索活动,让儿童亲自参与并感受学习内容。
例如,带领儿童去植物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他们亲自触摸和观察植物。
3. 故事教学法: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让儿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学习道德和价值观。
4. 合作学习法:鼓励儿童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儿童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支持。
学前教育学(讲义)刘晓晔•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一、学前教育*•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7岁)。
二、学前教育的机构和形式•胎儿学校幼儿班•托儿所儿童福利院•幼儿园SOS国际儿童村•托幼园所一体化家庭教育•*第二节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起源:古代欧洲——哲学著作•西方教育史上最先论述儿童教育: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把学前分为三阶段,出生前胎教、出生-5岁婴幼儿教育、5-7岁的儿童教育•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世界图解》,捷克,夸美纽斯,强调感官教育•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水岭:法国,卢梭《爱弥儿》,教育要适应儿童•瑞士,裴斯泰洛奇《母亲读物》,母亲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福禄培尔•1840年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在德国的勃兰根堡诞生•观点:(1)学前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2)学前教育要全面。
教育内容广泛,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3)学前教育机构要帮助家庭教育子女(4)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
“花草和园丁”(5)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操作“恩物”•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杜威的教育理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热歌发展的四阶段论•陶行知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教育理论*•(一)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蒙台梭利简介•意大利学前教育家,《儿童的发现》《童年的秘密》•创办了“儿童之家”◆蒙台梭利理论的主要观点*•儿童心理的特点:有吸收力;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教育就是要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活动。
使儿童、环境、活动三者结合起来。
包括:生活活动和感官练习活动•重视儿童内在的学习动力,即“自动教育”,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不干涉儿童的活动•(二)陈鹤琴的教育理论◆陈鹤琴简介•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陈鹤琴教育思想*•指出学前教育对个体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教育要考虑儿童的特点,尊重幼儿。
《学前教育学》讲义第一章学前教育的演进与发展一、学前教育的历史演进(一)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二)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三)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1.初创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末);2.确立阶段(19世纪末至二战前)二、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一)现代社会发展中凸显学前教育的价值1.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幼儿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以满足国家、家庭及幼儿的需求2.脑科学、心理学等研究成果支持并激励幼儿教育发展(二)现代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1.学前教育趋于公共化和公益性2.托幼机构功能加强且形式多样化,幼儿入园率迅速提高3.关注学前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公平性4.重视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工作5.关注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6.突出学前教育的文化性7.全纳教育将成为未来之路(三)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1.国家制定相关政策,重新审视学前教育价值,社会地位大幅提高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3.吸收与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学前教育思想,树立全面和谐的幼儿发展观4.创新幼儿教育体制,形成多主体、多形式的办园局面5.学前教育课程逐步走向多元化,“回归生活”理念成为学前教育的主流价值观6.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二节影响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一、经济与学前教育二、政治与学前教育三、人口与学前教育1.人口数量对学前教育的影响;2. 人口质量对学前教育的影响;3. 人口结构对学前教育的影响;4. 人口生育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四、文化与学前教育五、家庭与学前教育六、妇女与学前教育1.妇女与学前教育的历史渊源:父母在孕期及儿童早期所采取的决定和行动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有力而深远的影响。
自古就有“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而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一般是潜移默化的教化,其效果取决于母亲在道德、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素质。
可以说,孩子是母亲的作品,是母亲的创造。
2.妇女与幼儿的独特关系:由于女性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任务,由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女性生育观、教育观和养育方式,对后代的成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学前教育(13、16名词解释)主要是指对0—6岁儿童,也就是从胎儿期到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所有能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心理发展的活动,如看动画片,做家务,同伴交往和旅游等;狭义的学前教育专职托幼机构(早教机构,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
学前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具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组织性、规划性和系统性等,学前教育虽属于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但其教育对象又有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有其特殊需要,他们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正因如此,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全面把握学前教育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2.学前教育学(15年名词解释)不同的学科研究,不同的领域,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并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根据年龄阶段的划分,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几个阶段,各个教育阶段都有具体的内容规律和特点。
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和幼儿(3-6岁)。
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幼儿园教师、托幼机构的环境、学前教育课程、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德育、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3.观察法(14名词解释、15简答)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收集一手资料最直接的手段,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特点有客观性、能动性、目的性。
观察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观察法的常用方法有:实况记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行为检核法。
学前教育学讲义《学前教育学》讲义第一章学前教育的演进与发展一、学前教育的历史演进(一)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二)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三)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1.初创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末);2.确立阶段(19世纪末至二战前)二、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一)现代社会发展中凸显学前教育的价值1.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幼儿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以满足国家、家庭及幼儿的需求2.脑科学、心理学等研究成果支持并激励幼儿教育发展(二)现代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1.学前教育趋于公共化和公益性2.托幼机构功能加强且形式多样化,幼儿入园率迅速提高3.关注学前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公平性4.重视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工作5.关注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6.突出学前教育的文化性7.全纳教育将成为未来之路(三)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1.国家制定相关政策,重新审视学前教育价值,社会地位大幅提高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3.吸收与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学前教育思想,树立全面和谐的幼儿发展观4.创新幼儿教育体制,形成多主体、多形式的办园局面5.学前教育课程逐步走向多元化,“回归生活”理念成为学前教育的主流价值观6.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二节影响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一、经济与学前教育二、政治与学前教育三、人口与学前教育1.人口数量对学前教育的影响;2. 人口质量对学前教育的影响;3. 人口结构对学前教育的影响;4. 人口生育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四、文化与学前教育五、家庭与学前教育六、妇女与学前教育1.妇女与学前教育的历史渊源:父母在孕期及儿童早期所采取的决定和行动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有力而深远的影响。
自古就有“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而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一般是潜移默化的教化,其效果取决于母亲在道德、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素质。
可以说,孩子是母亲的作品,是母亲的创造。
2.妇女与幼儿的独特关系:由于女性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任务,由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女性生育观、教育观和养育方式,对后代的成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学前教育学讲义学前教育是指为儿童在进入正式学校之前提供的教育。
它是一种早期教育形式,旨在帮助幼儿发展基本的认知、社交和情感技能,为他们的日后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在孩子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早期经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学前阶段是孩子从家庭到学校的过渡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社交关系、探索世界,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和兴趣。
因此,优质的学前教育能够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机会,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认知、社交、情感和身体能力。
具体来说,学前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经验,帮助儿童发展解决问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2. 社交技能的发展:学前教育提供了与同龄人和成人互动的机会,促进儿童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 情感发展的支持:学前教育关注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 身体素质的培养:通过运动和户外活动,学前教育帮助儿童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三、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常见的学前教育教学方法:1. 游戏教学法:学前教育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提供互动、探索和体验的机会。
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促进他们的整体发展。
2. 观察教学法:教师通过观察儿童的兴趣和行为,确定他们的学习需求,并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指导。
3. 合作学习法:学前教育鼓励儿童与同龄人和成人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合作意识。
4. 基于儿童兴趣的教学法:教师根据儿童的个体需求和兴趣设置教学活动,使儿童更加主动参与学习。
四、学前教育的评估与监测评估与监测是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评估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情况,教师和家长可以了解儿童的学习进展,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学前教育学讲义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的幼儿进行全面、系统、协调、持续地教育,促使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道德等各个方面得到平衡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学前教育在培养幼儿的基本素养、特长和兴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讲义将介绍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学前教育的实施方法等。
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期是儿童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园阶段的学前教育对于幼儿的个体、社会、情绪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早期的综合教育,幼儿可以在多个方面得到发展,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1. 促进幼儿身体发展: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体态和协调的运动能力,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和耐力,提高幼儿的日常自理能力。
2. 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判断等,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社交能力。
3. 促进幼儿情感发展: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和应对能力。
4. 促进幼儿道德发展: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道德观念、情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高幼儿的自律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前教育的核心内容1. 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游戏、童谣、益智游戏等方式,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 科学探究与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对事物的探究和思考能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社交与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活动,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分享和互助,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4. 艺术与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学前教育的实施方法1. 游戏教育法: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探索,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学前教育学讲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开展的教育工作。
它是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的定义、特点、目标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前教育的定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工作。
它是由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或幼儿园进行组织和实施的。
学前教育的主要受教育对象是3至6岁的幼儿。
二、学前教育的特点1.全面性:学前教育注重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活动,使幼儿能够在各方面有所进步。
2.针对性: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的。
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
3.趣味性:学前教育注重通过游戏、趣味活动等形式来进行教育,使幼儿对学习充满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
4.示范性:学前教育通过为幼儿搭建合理的环境和提供积极正面的榜样,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三、学前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发展幼儿的身体、智力和社交能力,为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具体目标包括:1.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培养基本的协调性和运动技能。
2.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培养幼儿的语言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4.塑造幼儿的良好品德,培养他们的公德心、友爱精神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5.促进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学前教育的内容学前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活动:通过讲故事、唱歌、诗歌朗诵等形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游戏活动: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3.艺术活动: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前教育学--第⼀、⼆章讲义+笔记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学前教育(13、16名词解释)主要是指对0—6岁⼉童,也就是从胎⼉期到进⼊⼩学前的⼉童所进⾏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学前教育有⼴义和狭义之分,⼴义的学前教育是所有能影响幼⼉⾝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理发展的活动,如看动画⽚,做家务,同伴交往和旅游等;狭义的学前教育专职托幼机构(早教机构,幼⼉园)对幼⼉实施的有⽬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
学前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具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组织性、规划性和系统性等,学前教育虽属于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但其教育对象⼜有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学前教育阶段的⼉童有其特殊需要,他们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正因如此,从⼴义和狭义两⽅⾯全⾯把握学前教育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2.学前教育学(15年名词解释)不同的学科研究,不同的领域,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并揭⽰教育规律的学科,根据年龄阶段的划分,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教育⼏个阶段,各个教育阶段都有具体的内容规律和特点。
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个分⽀,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学前教育规律的⼀门学科,其教育对象包括胎⼉、婴⼉(0-3岁)和幼⼉(3-6岁)。
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阶段⼉童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幼⼉园教师、托幼机构的环境、学前教育课程、学前⼉童游戏、学前⼉童德育、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幼⼩衔接、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3.观察法(14名词解释、15简答)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法,是收集⼀⼿资料最直接的⼿段,是其他研究⽅法的基础。
观察法指在⾃然条件下,教师有计划有⽬的的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为进⾏观察记录和评价的⼀种⽅法。
观察法的特点有客观性、能动性、⽬的性。
观察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观察法的常⽤⽅法有:实况记录法、⽇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为检核法。
学前教育学讲义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它是儿童教育的第一阶段,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讲义将介绍学前教育的概念、目标、原则、方法及影响因素等内容,为学前教育学的学习提供指导。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幼儿进行的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它包括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身体协调等各方面的培养。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包括智力、动手能力、情感、社交等方面。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3. 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4.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5. 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能力。
三、学前教育的原则学前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1. 幼儿为主体,关注幼儿的个体发展特点;2. 综合发展,注重智育、体育、德育的统一;3. 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方式,促进幼儿主动参与;4. 教育与教学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5. 尊重幼儿的个人差异,因材施教。
四、学前教育的方法学前教育主要采用游戏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具体方法包括:1. 游戏角色扮演:通过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培养其表达和想象能力。
2. 图画故事:以图画为媒介讲述故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身体游戏:通过运动和体能训练,促进幼儿的身体协调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4. 探索实验:通过让幼儿亲自实践和观察,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五、影响学前教育的因素学前教育的效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教师素质、教育资源等。
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1. 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的教育观念、家庭氛围、家庭教育资源等对于幼儿的学前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教师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育情感等都对幼儿的学前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3. 教育资源: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等也会对幼儿的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中外学前教育目标的比较中外学前教育目标异同点解释首先,各国都很重视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审美等方面和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追求发展的全面性、完整性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其次,我国幼儿教育较为关注丰富儿童的知识,培养儿童的能力;国外则更关注培养儿童的各种兴趣降积极态度。
再次,我国较为注重形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于;而国外却更注重发展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
最后,我国较为重视塑造儿童优良的性格;国外却更注重培养儿童读写算的初步技能。
第一节科学学前教育观的树立学前教育观概念:是如何看待、对待学前教育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手段、方法等观点的总和,正确教育观是深化学前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
现代科学教育观的内涵或树立科学学前教育观教师要做到:理解并明确一、热爱儿童:爱是儿童发展的精神食粮。
首先,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儿童,一视同仁。
其次,教师要关心、爱护儿童。
再次,教师对儿童的爱要讲理智,而不应溺爱。
二、尊重儿童:第一,要信任儿童。
第二,要尊重儿童的隐私。
第三,要鼓励儿童,帮儿童建立自信心。
第四,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第五,要杜绝体罚儿童。
三、全面教育儿童:可单出简答或与因材施教一起出需理解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是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应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方。
体育是儿童生长发展之本,重视学前儿童的体育,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学前儿童的体育和德育有密切关系,体育锻炼有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开成。
学前儿童的智育也和体育有着紧密关系,发展语言同时,也有利于良好卫生习惯形成。
学前儿童的美育和智育也有着密切联系,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有助于儿童智力的提高。
学前儿童的美育还和体育、德育有密切关系。
比如舞蹈做为综合艺术功能也是多方面的。
对举止行为,形象思维、创意能力及毅力等都有明显促进作用。
五、寓教于活动之中: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是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完成的。
苏罗金娜《学前教育学》和黄人颂《学前教育学》内容比较苏罗金娜著,高天浪译,朱智贤校订:《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8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15000册,1955年第2次印刷5000册,是新中国《学前教育学》的教材。
该书根据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出版社1951年莫斯科俄文版翻译而出。
该书共24章,目录如下:第一章苏维埃教育学研究的是什么第一节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第二节苏联青年一代的教育第三节教育学上的几个基本概念:教育、教养和教学第四节教育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五节苏维埃学前教育学第二章苏联学前社会教育的发展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论儿童社会教育第二节列宁论妇女地位和儿童社会教育第三节斯大林各个五年计划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第四节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指:幼儿园、疗养幼儿园、夏季露天幼儿园、幼儿之家)第五节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第六节马卡连柯(1888-1939)第三章先学前期儿童的教育第一节教育在儿童最初几年生活里的意义第二节三岁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组织第三节托儿所大班儿童的教育(1岁8个月至三岁)第四章苏联学前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和内容第一节论共产主义教育目的的学说第二节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第三节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第四节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内容(指:《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中的内容,含体育、游戏、本族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泥工及其他使用材料的作业、音乐、计算)第五章幼儿园的教养员第一节幼儿园教养员的工作第二节幼儿园教养员的个人品质第三节教养员的权利和义务第六章体育第一节体育的意义第二节幼儿园的儿童生活组织第三节动作的发展和培养第四节儿童身体的发展和培养第五节对家长宣传儿童体育的方法第七章儿童的作息制度和文化、卫生习惯的培养第一节作息制度的意义第二节文化、卫生习惯的养成第三节实施作息制度的方法第八章游戏第一节游戏的理论基础第二节作为共产主义儿童教育手段的游戏第三节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论游戏第四节创造性的游戏及其指导第五节表演游戏及其指导第六节建筑游戏及其指导第七节玩具第八节幼儿园各班儿童玩具的选择第九节有规则的运动性游戏第十节教学游戏第九章幼儿园里的作业第一节学前教育体系中作业的意义第二节作业的内容及对作业的主要要求第三节必修作业的准备和实施第四节幼儿园各班儿童必修作业的若干特点第五节选修作业的实施第六节单班幼儿园的作业第十章德育的基础第一节共产主义道德的概念第二节学前期中的道德教育第三节以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教育儿童的原则第四节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第十一章热爱苏维埃祖国的教育第十二章集体主义和友爱的教育第十三章儿童的纪律性和文明行为的教育第十四章意志和性格的教育第一节学前期儿童性格的形成第二节性格上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第三节儿童的发脾气、固执及其克服第十五章劳动教育第一节儿童劳动的教育学基础第二节儿童劳动的内容第三节劳动教育方法的一般问题第十六章智育第一节智育的概念第二节幼儿园儿童的智育第三节儿童对环境生活的认识第四节智育的方法和手段第十七章本族语言第一节本族语言对于儿童教育的意义第二节教导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基本方法第十八章儿童初步的数学观念的发展第一节小班儿童数学观念的发展第二节中班儿童数学观念的发展第三节大班儿童数学观念的发展第十九章美育第一节美育的概念第二节美育的主要方法第三节美育的条件第二十章纪念节日和娱乐第一节纪念节日的教育意义第二节儿童娱乐第二十一章幼儿园和家庭第一节家庭在教育儿童中的作用第二节幼儿园和家庭对教育儿童的要求的一致性第三节父母的威信第四节幼儿园对家庭引进新的工作第五节在居民中的教育宣传第二十二章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计划和检查第一节对教养员作计划的要求第二节逐日计划的编制第三节一日教育工作的检查第二十三章幼儿园的组织及其领导第一节幼儿园章程第二节幼儿园的组织第三节幼儿园的领导第四节幼儿园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第五节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学前教育的领导第二十四章幼儿园和学校在教育工作上的衔接第一节幼儿园和学校在教育工作上的一致性第二节儿童入学的准备教育比较:苏罗金娜著《学前教育学》和黄人颂《学前教育学》(1989年)的内容。
一、中外学前教育目标得比较中外学前教育目标异同点解释首先,各国都很重视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审美等方面与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得儿童;追求发展得全面性、完整性就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得一种趋势。
其次,我国幼儿教育较为关注丰富儿童得知识,培养儿童得能力;国外则更关注培养儿童得各种兴趣降积极态度。
再次,我国较为注重形成儿童得良好行为习惯于;而国外却更注重发展儿童得主动性、独立性。
最后,我国较为重视塑造儿童优良得性格;国外却更注重培养儿童读写算得初步技能。
第一节科学学前教育观得树立学前教育观概念:就是如何瞧待、对待学前教育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手段、方法等观点得总与,正确教育观就是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得必要前提。
现代科学教育观得内涵或树立科学学前教育观教师要做到:理解并明确一、热爱儿童:爱就是儿童发展得精神食粮。
首先,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儿童,一视同仁。
其次,教师要关心、爱护儿童。
再次,教师对儿童得爱要讲理智,而不应溺爱。
二、尊重儿童:第一,要信任儿童。
第二,要尊重儿童得隐私。
第三,要鼓励儿童,帮儿童建立自信心。
第四,要保护儿童得自尊心。
第五,要杜绝体罚儿童。
三、全面教育儿童:可单出简答或与因材施教一起出需理解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就是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得,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应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得教育,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方。
体育就是儿童生长发展之本,重视学前儿童得体育,有助于儿童身心得健康成长。
学前儿童得体育与德育有密切关系,体育锻炼有助于儿童良好性格得开成。
学前儿童得智育也与体育有着紧密关系,发展语言同时,也有利于良好卫生习惯形成。
学前儿童得美育与智育也有着密切联系,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得同时,也有助于儿童智力得提高。
学前儿童得美育还与体育、德育有密切关系。
比如舞蹈做为综合艺术功能也就是多方面得。
对举止行为,形象思维、创意能力及毅力等都有明显促进作用。
五、寓教于活动之中:学前儿童全面发展得教育任务就是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得各项活动中完成得。
第一,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操作活动得机会。
第二、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游戏活动得机会。
第三,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教学活动得机会。
第四,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劳动活动得机会。
第五,教师要为儿童提供观察、散步、娱乐等方面活动得机会,使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六、教育要儿童化:学前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得规律,做到儿童化,不能小学化,成人化。
学前教育得儿童化首先体现在内容得选择上。
其次还体现在方法得运用上。
七、多种教育形式结合:学前教育活动得成功有赖于全班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得相互结合,互相补充。
八、因儿童而施教:学前儿童得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每个儿童在儿童学习积极性、接受能力、动手能力、兴趣爱好不同,具有各自特点。
教师得教育策略应不同,要依儿童具体情况,施与教育,扬长避短,发展儿童得兴趣爱好,促进儿童得个性更好地成长。
九、争取家庭配合:首先,教师要向家长宣传学前教育法规得精神,使家长正确地理解学前教育。
其次,教师要利用儿童入所入园得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
再次,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使家长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得卫生习惯。
最后,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教育知识,使家长能掌握教育孩子得主动权。
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家长解决面临得疑难杂症。
此外,老师要组织家长一起开展活动,使家长增强教育孩子得责任感与义务感。
第四章学前教育得课程第一节学前教育课程得界定了解概念需掌握一、学前教育课程得涵义或概念就是教育原则与与教育计划相互作用得结晶,包括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儿童得学习活动。
二、学前教育课程得种类公开得学前教育课程概念:显在得、正式得学前教育课程。
它包括学前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精心设计得一切教育活动。
特点:1、涉及全体儿童,并利于其全面发展。
2、考虑到每个儿童得个体差异3、反映出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区及社会得各种特征与要求。
4、承认人类得知识库来源于各种文化资源,并从中发展起来。
隐蔽得学前教育课程概念:潜在得、非正式得学前教育课程。
一般体现在托幼机构与班级得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与人际环境。
特点:潜在性,非预期性。
两种课程之间得关系:具有很大差异,对儿童得发展起着不同得作用。
因教育目标一致,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育目标都就是为了促进儿童得成长与发展,调动儿童学习得积极性,激发儿童得兴趣了,不仅关注儿童现在得爱好,而且还注意培养儿童新得爱好,并把儿童得爱好当作课程延伸与发展得起点,进而使儿童获得更多得价值得知识,发展多方面得能力。
第二节学前教育课程得理论一、学前教育课程得理论观点熟悉理解(一)成熟社会化得理论:卢梭——哲学基础,埃里克森、格赛尔——心理学基石。
特点:重视儿童社会情感得发展,认为学前教育应让儿童得内在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与发展。
教育者设计积极、充满社会情感得环境。
创设开展游戏活动得条件,尤其就是要巧妙地布置角色游戏得情境,以促进儿童得情感与社会性得发展。
儿童通过在许多活动中得自由探索,就能较好地了解社会规则,正确地表现自己得思想、情感与行为。
要求学前教育课程要以儿童为中心,注意开放性。
(二)教育训练得理论:即行为主义得理论,洛克——哲学基础,斯金纳与班杜纳——心理学基础。
特点:认为学前教育就是为儿童以后得教育与未来得生活作准备得,必须以最简单、最有效得方式方法,把准备学习得知识、技能、道德观念与社会规则教给儿童。
教育者要为受教育者安排适宜得教育环境,提供有意义、有趣味得活动材料与正确行为得范例。
要求学前教育课程重视发挥教师得主导作用。
(三)认知发展得理论:相互作用理论。
主创人皮亚杰与布鲁纳。
特点:强调儿童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得教育应该贯于儿童与环境得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相互作用往往就是自发产生得,成人不仅要加以承认,而且要给予鼓励。
儿童得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顺序不变得阶段,每一阶段,儿童认识环境得方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得方式有着本质得区别,儿童发展得动力来自于内部,但从阶段间得转化不就是自发进行,依赖于儿童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得性质。
教育者得职责就是根据儿童得发展水平,提供适当得环境,以保证环境与儿童进行有意义得相互作用。
二、学前教育课程得拟定课程目标结构理解1、确立课程目标得依据:首先就是学科知识,即关于学科得一些基本常识、基本原理。
其次就是教师得态度、行为及个性特征,再次就是儿童得行为、动作。
2、目标得特性水平:3、目标得层次序列近期初级目标、中期中级目标、远期高级目标,相互联系,影响。
第三节学前教育课程得方案了解见书二、发展儿童认知得课程方案(一)教育目标(二)教育内容(三)教师得作用二、提高儿童能力得课程方案(一)教育目标(二)教育内容(三)教师得作用三、陶冶儿童情感得课程方案(一)教育目标(二)教育内容(三)教师得作用四、训练儿童行为得课程方案(一)教育目标(二)教育内容(三)教师得作用五、协调家园关系得课程方案(一)教育目标(二)教育内容(三)教师得作用第四节学前教育课程得设计一、设计学前教育课程得原则理解掌握(一)承认儿童得权利:儿童有自己得思想情感、愿望需要,能主动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与教师及同伴进行相互作用;她们就是发展中得人,具有与成人不同得身心特点与发展潜力。
正确地瞧待儿童,承认并维护她们作为特殊得人得一切权利,这就是科学设计学前教育课程得前提条件。
(二)反映民族特色:首先,中国有几千年灿烂文明史,有许多优良得教育传统,应当体现在学前教育课程中,并有所创新与发展。
其次,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应反映出农村生活特点。
再次,中国就是发展中国家,课程设计还应注意因陋就科,因地制宜。
此外,学前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得基础,课程设计要为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打好基础。
(三)面向世界:有目得、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儿童认识到外国儿童得独特性,学会尊重她们权利,与其友好相处,共同发展,有利于成为国际型人才。
这也就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得趋势。
(四)尊重儿童得年龄特点与个别差异:(五)挖掘儿童得发展潜力:首先,要重视儿童得学习过程。
其次,要让儿童愉快地学习。
再次,充分调动儿童得积极性。
此外,发展儿童得创造性思维。
二、设计学前教育课程得内容要求明确(一)全面性:首先,这就是实现托细教育任务得需要。
其次,这就是儿童整体发展得需要。
再次,这也就是世界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发哪儿也不必然趋势。
最后,在安排各方面得内容时,也要注意均衡。
此外,在设置具体课程时,也必须注意学科内容得全面性。
(二)启蒙性:首先,这就是学前教育得性质决定得。
其次,这就是由儿童身心发展得水平决定得。
再次,这也就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得需要。
(三)社会性: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得人、事、物都可经过教师得选择、加工而成为学前教育课程得重要内容。
首先,自然界得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山川河流、风云景物等都能成为增长儿童知识才干得良好,并对丰富儿童得直接经验、陶冶儿童得性情气质、唤起儿童对生活得热情起独特得作用。
其次,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得建筑也就是学前教育课程得独特内容。
再次,社会生活就是以人得活动为中心组成得,社会生活中不同职业得人都就是学前教育课程生动得内容,教师合理加以选择、组织、就能加深儿童对生活得理解与热爱。
(四)发展性:一方面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跟上时代发展得步伐。
另一方面,学前教育课程内容还要不断扩展、拓宽,以适应儿童发展得需要。
同一年龄班不同时期得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同一年龄班同一时期得不同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也不完全相同。
此外,儿童得发展也有着共同得方向与规律,发展得序列就是不可逆得。
(五)灵活性:三、设计学前教育课程得策略 :理解儿童得学习表现形式主要有:1、操作、2、游戏、3、模仿、4、交往。
寻求适合儿童创设不同得学习环境得最佳课程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为不同得儿童创设不同得学习环境。
其次,要为儿童不断提供新得学习机会,鼓励儿童得自发活动、自由游戏,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发展自我。
再次,要为儿童提供多种多样得活动与材料。
最后,要鼓励儿童参加大组活动中心同进也尊重每上儿童。
此外,还要兼顾特殊儿童得需要得,施与不同得课程策略。
第五节学前教育课程评价得两种形式及要求理解一、评价儿童得发展:首先,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来评价儿童。
其次,教师应对儿童多进行纵向评价。
再次,教师应对儿童少进行横向评价。
二、评价课程得所有环节:首先,教师要评价课程目标得否因教育对象得不同而变化,并随着儿童年龄得增长而不断提高要求;就是滞以本园、本班儿童得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反映出整个教育计划得基本思想与最终目标,既符合儿童得年龄特征,又适应她们得个体一差异。
其次,教师要评价课程内容得确定就是否考虑到儿童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育什么,课程得内容就是否适合于儿童现有得发展水平,并能促进剂她们未来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