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复习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141.30 KB
- 文档页数:4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题》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题》教案1主要是对八年级上册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内容包括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几何图形的性质等。
通过复习题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几何图形的性质等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混合运算中,对于运算顺序的理解不够清晰;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中,对于函数的图象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在几何图形的性质中,对于图形的性质的运用还不够灵活。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几何图形的性质等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几何图形的性质的运用。
2.教学难点: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复习题的解答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八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和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八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复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时,教师观察学生的解答过程,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
12.1 全等三角形学习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能够准确辩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学习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及准确辩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学习难点:理解全等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对应关系学法指导: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1、对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来说:如果它们的大小相等,那么放在一起能够;如果它们放在一起能够重合,那么它们的大小 .2、生活中的图片讨论:(1)从上面的片断中你有什么感受?(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例子吗?二、合作探究1、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观察思考:每组中的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形状,大小 .)①②③(2)请再举出类似的例子(至少3个).(3)由此,你发现上述图形的共同特征是:完全相同——放在一起能够 .(4)进而得出概念:叫做全等形.类似的,叫做全等三角形.2. 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用半透明的纸描绘下图中左边的△ABC,然后按要求在三个图中依次操作.体验“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你发现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结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变化了,但、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
(1)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叫做对应顶点,叫做对应边,叫做对应角.(2)△ABC与△DEF全等,记作△ABC △DEF,读作△ABC △DEF.(注意: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把你自制的一对全等三角形纸片重合,你发现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相等;全等三角形的相等(3)如图,△ABC与△ADC全等,请用数学符号表示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并写出相等的边和角.AC4、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1)如图,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B C E F那么,对应顶点是,对应边是,对应角是 .(3)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还有哪些规律?三、巩固练习1、教科书P32练习1.2、教科书P32练习2.四、课堂小结1. 这节课在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2. 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有哪些?五、当堂清1、下列说法: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④周长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正确的说法是()A ②③B ③④C ①②D ①②③2、△ABC≌△DEF,∠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E,则∠C与_______是对应角;AB与_______是对应边,BC与_______是对应边,AC与_______是对应边.3、如图△ ABD ≌△CDB,若AB=4,AD=5,BD=6,求BC、CD的长.参考答案:1.C 2. ∠F,DE,EF,DF 3.5,4六、学习反思12.2.1 利用三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学习目标1、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并利用其解决问题;2、理解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理由. 学习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学习难点: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学习过程: 一、学习准备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已知△ABC ≌△A ′B ′C ′,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C 'B 'A 'C BA二、合作探究探究一:先任意画一个△ABC ,再画一个△A'B'C',使△ABC 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 一定全等吗?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只给定一条边时:只给定一个角时: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下列条件做一做.①三角形一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②三角形两内角分别为30°和50°.③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4cm、6cm.探究二: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吗?归纳:有种可能.即:.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三、例题讲解例l,如下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ADB C尺规作图:已知:∠BAC.求作:∠B'A'C' ,使∠B'A'C'=∠BAC.四、巩固练习教科书P37练习1教科书P37练习2五、课堂小结1. 这节课在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2. 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有哪些?六、当堂清1.如图,ABC △中,AB AC =,EB EC =, 则由“SSS ”可以判定( ) A.ABD ACD △≌△ B.ABE ACE △≌△ C.BDE CDE △≌△ D.以上答案都不对2.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B.全等三角形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C.全等三角形是一种特殊三角形D.如果两个三角形都与另一个三角形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也全等3.小明用四根竹棒扎成如图所示的风筝框架,已知AB CD =,AD CB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第3题) (第4题)A .A C ∠=∠B .ABC CDA ∠=∠ C .ABD CDB ∠=∠ D . ABD C ∠=∠4.如图,ABC △中,AB AC =,AE CF =,BE AF =,则E ∠=∠________,CAF ∠=∠__________. 5.如图,在△ABC 中,∠BAC =60°,将△ABC 绕着点A 顺时针旋转40°后得到△ADE ,则∠BAE 的度数为__________.A CDBA EB D CABCDE6.如图,AB=DE,AC=DF,BF=EC,△ABC和△DEF全等吗?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B 2.C 3.D 4.F ABE 5. 100° 6.全等七、学习反思利用两边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学习目标】1、理解三角形全等“边角边”的内容.2、会运用“SAS”识别三角形全等,为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创造条件.3、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重点】掌握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难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问题一,学前准备1. 回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SS”二,探究活动活动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如图,AC、BD相交于O,AO、BO、CO、DO的长度如图所标,△ABO和△CDO是否能完全重合呢?为什么?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引起我们猜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呢?不妨按上述条件画图并作如下的实验:(1)读句画图:①画∠DAE=45°,②在AD、AE上分别取 B、C,使 AB=3.1cm, AC=2.8cm.③连结BC,得△ABC.④按上述画法再画一个△A'B'C'.(2)把△A'B'C'剪下来放到△ABC上,观察△A'B'C'与△ABC是否能够完全重合?总结得出: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活动2 :(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简单应用)1、如图,已知AD∥BC,AD=CB.求证:△ABC≌△CDA.(提示: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CB(已知),二是___________,还能再找一个条件吗?可以小组交流后再完成)证明:2、如图,已知AB=AC,AD=AE,∠1=∠2.求证:△ABD≌ACE.(完成后小组交流展示,比比书写过程谁写得好)课堂练习1、已知:如图,AB=AC,F、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ABE≌△ACF.2、已知:点A、F、E、C在同一条直线上, AF=CE,BE∥DF,BE=DF.求证:AB∥CD3、思考: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画一画: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cm和3cm,长度为3cm的边所对的角为30度,画出这个三角形,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利用两角一边判定三角形全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规律;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动手画图、剪贴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判定方法及“角角边使用说明【学习目标】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2.三角形全等条件小结.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4.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教学重点】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II的内容是什么?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___.3、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步骤:①准备条件:证全等时要用的间接条件要先证好;②书写证明三角形全等三步骤:⑴写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⑵摆出三个条件用大括号括起来⑶写出全等结论③写出最终要证得的结论此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同学们应根据做题经验灵活掌握4、已知:如图,AB=AC,F、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ABE≌△ACF.二、活动探究思考探究5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者“________”[例1]如下图,D在AB上,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DCABE利用斜边、直角边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学习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5)HL 学习方法: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小测1、如图,在□ABCD 中,BD 是对角线,AE⊥BD于E,CF⊥BD于F ,求证BE=DF.(二)阅读书本P35-P37,并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如图,已知Rt △ABC ,∠C=90°,求作Rt △C B A ''',使∠C '=90°, AB C B ='',AB B A ='',那么C B A Rt ABC Rt '''△与△全等吗?得出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如图,已知AC ⊥BC,BD ⊥AD,AC=BD.求证BC=AD.二、研学释疑1、如图,BE,CD 是△ABC 的高,要证明△BCD ≌△CBE,还需增加一个条件 ,理由是 ,或增加一个条件 ,理由是 .2、书本P37,练习23、要将图中的∠MON 平分,小明设计了如下方案:在射线OM,ON 上分别取OA=OB,过点A 作DA ⊥OM 交ON 于D,过点B 作EB ⊥ON 交OM 于E,AD,EB 交于C,过点O,C 作射线OC,即为∠MON 的平分线,试说明这样做的理由.CBABACD三、实践探究1、在C B A Rt ABC Rt '''△与△中,∠C=∠C '=90°,下列条件中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有( ) ①C A AC ''=,∠A=∠A '; ②C A AC ''=,B A AB ''=; ③C A AC''=,C B BC ''= ; ④B A AB ''=,∠A=∠A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如图,AD 是△ABC 的高,E 为AC 上一点,BE 交AD 于F ,且有BF=AC,FD=CD. 求证:(1)△BFD ≌△ACD ;(2)BE ⊥AC.四、拓展延伸如图,在△ABC中,已知D 是BC 的中点,DE⊥AC,DF⊥AB ,垂足非别是E ,F ,DE=DF ,求证AB=AC.五、小结:HLFE DCBACOEDBNMA。
期末复习教学案(1)数量、位置的变化、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知识点:1、数量的变化:⑴生活中处处有变化的数量关系,并且这些变化的数量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感受用变化的观点分析数字信息的重要意义.⑵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常常会发生变化,表示这种变化通常有3种各具特色的表达方式——表格、图形、式子,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2、位置的变化:现实生活中,人们既关心事物的数量变化,也关心事物的位置变化,如行驶中的车辆、飞行中的火箭、航行中的船只、移动中的台风等位置的变化.3、平面直角坐标系:⑴有关概念:平面上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2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它们统称坐标轴.公共原点O称为坐标原点.⑵确定点的位置(点坐标)①若平面内有一点P(如图),我们应该如何确定它的位置?过点P分别作x、y这样的有序实数对叫做点的坐标,可表示为P(a,b)②若已知点Q的坐标为(m,n),该如何确定点Q的位置?分别过x、y轴上表示m、n的点作x、y轴的垂线,两线的交点即为点例:分别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点A(3,2)、B(2,3)的位置.4、点坐标的特征:⑴四个象限内点坐标的特征:两条坐标轴将平面分成4按逆时针顺序分别记作第一、二、三、四象限.⑵数轴上点坐标的特征: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可表示为(a,0);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可表示为(0,b).⑶象限角平分线上点坐标的特征: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点的横、纵坐标相等,可表示为(a,a);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点的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可表示为(a⑷对称点坐标的特征:P(a,b)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b);P(a,b)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b);P(a,b)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b).几点注意点:(1)由表格或图象发现信息时,注意回答问题要全面、完整;(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不忘标正方向、x轴和y轴;(3)网格纸中建立直角坐标系,要标单位长度,并且看清题目要求,坐标系的位置有没有限制;(4)图形中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单位长度一定要和所给的各边长度统一.二、举例:例1:研究表明,当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Rs/千米50100/3N 200QP M210/3145(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例2:温度的变化,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请你根据下图,与同伴交流讨论某地某天的温度变化的情况. (1) 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 (2) 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在几时达到的?最低温度是多少? (3) 这一天的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少时间? (4)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例3:如图,AB 两地相距50千米,甲于某日下午1时骑自行车从A 地出发驶往B 地,乙也于同日下午骑摩托车从A 地出发驶往B 地,图中PQR 和线段MN ,分别表示甲和乙所行驶的S 与该日下午时间t 之间的关系,试根据图形回答:⑴甲出发几小时,乙才开始出发⑵乙行驶多少分钟赶上甲,这时两人离B 地还有多少千米? ⑶甲从下午2时到5时的速度是多少?⑷乙行驶的速度是多少?例4:填空题:1、已知P 点坐标为(2a +1,a -3)①点P 在x 轴上,则a = ;②点P 在y 轴上,则a = ;③点P 在第三象限内,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④点P 在第四象限内,则a 的取值范围是 .2、若点P (x ,y )在第四象限,|x |=5,|y |=4,则P 点的坐标为 .3、一正三角形AB C ,A (0,0),B (-4,0),C(-2,23),将三角形AB C 绕原点顺时针旋转1200得到的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 .4、点P(3,a )与点Q(b ,2)关于y 轴对称,则a = ,b = .5、点P (-3,4),它到x 轴的距离为 ,到y 轴的距离为 ,到原点的距离为 .6、已知A 、B 、C 三点的坐标分别是(0,0),(5,0),(5,3),且这3点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顶点,请同学们写出第四点D 的坐标 . 例5:如图,A (—1,0),C (1,4),点B 在x 轴上,且AB =3. (1)求点B 的坐标,并画出△AB C ;(2)求△AB C 的面积.例6:已知两点A (0,2),B (4,1),点P 是x 轴上的一点,求PA +PB例7:如图表示甲、乙两名选手在一次自行车越野赛中,路程y (k m )随时间x (m i n )变化的图象(全程),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求比赛开始多少分钟时,两人第一次相遇; (2)求这次比赛的全程是多少千米;(3)求比赛开始多少分钟时,两人第二次相遇.三、作业:1、商店出售一种瓜子,数量x (g)与售价y (元)之间的关系如下表:表中售价栏中的0.1是塑料袋的价钱.(1)写出售价y (元)与数量x (g)之间的关系式是 ;(2)当数量由1kg 变化到3kg 时,售价的变化范围是 元.2、如图中的图象(折线AB CDE)描述了一汽车在某一直路上的行驶过程中, 汽车离出发地的距离s(千米)和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求:①汽车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②汽车在行驶途中停留了几小时?③汽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④汽车自出发后3小时至4.5小时之间行驶的速度是多少?3、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A (x ,1)、B (一5,y )(1)若点A 、B 关于x 轴对称,则x =____,y =____,线段AB 的长度为 ; (2)若点A 、B 关于y 轴对称,则x =____,y =_____,线段AB 的长度为 ; (3)若点A 、B 关于原点对称,则x =____,y =_____,线段AB 的长度为 . 4、已知点P(2m 一5,m 一1),当m 为何值时:(1)点P在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2)点P在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5、在下图中,把线段AB先向右平移7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A/B/.(1)试写出点A、A/、B、B/的坐标.(2)如果点C(a,b)是线段AB上的任意一点,那么当AB平移到A/B/后,与点对应的点C/.的坐标是多少?(3)试求出线段AB的长度.6、如图,对于△ABC、△ADC均为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全等三角形》复习(1)【要点梳理】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叫做全等三角形.2.对应点、对应角及书写注意点: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重合的边叫做.重合的角叫做.“全等”符号:,读作“”,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的字母写在的位置上.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2).4.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还有.5.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6.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已知角的角平分线.【基础训练】1.如图1,点A、C、F在同一直线,点B在EC上,EC⊥AF,△ABC≌△EFC,CB、CF是对应边,且CF=4cm,BE=3cm,∠F=58°.则∠A=,BC=,AC=.图1 图2 图3 图42.如图2,AD=AE,BE=CD,∠1=∠2=100°,∠BAE=60°,则∠CAE=. 3.如图3,除公共边AB外,根据下列括号内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横线上添加适当的条件,使△ABC≌△ABD全等.(1),.(SSS)(2),.(ASA).(3)∠1=∠2 ,.(SAS)(4),∠3=∠4.(AAS).4.如图4,AE⊥BD于C,CB=CD,AC=EC,则AB与ED的关系是.【例题讲解】例1 如图,点A、C、D、B在同一直线上,AE=BF,AC=BD,AE∥BF.求证:FD∥EC.例2如图,已知△ABC中,AB=A C.(1)作图:在AC上有一点D,延长BD,并在BD的延长线上取点E,使AE=AB,连AE,作∠EAC的平分线AF,AF交DE于点F(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在(1)的条件下,连接CF,求证:∠AEF=∠ACF.例3如图,AD∥BC,AB⊥BC,AD=AB,E为BC上一点,DF⊥AE于F.在AE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ABP与△DAF全等?若存在,请找出满足条件的点P,并给予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4如图,BF⊥AC于F,CE⊥AB于E,BF与CE交于点D,BF=CE.求证:D在∠BAC的平分线上.例5已知CD是经过∠BCA顶点C的一条直线,CA=CB.E、F分别是直线CD上两点(不重合),且∠BEC=∠CFA=∠α.(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解决下面问题:①若∠BCA=90°,∠a=90°,在图1中补全图形,则BE CF,EF|BE-AF|;(填>、<或=)②如图2,若0°<∠BCA<180°,请添加一个关于∠α与∠BCA关系的条件,使①中的两个结论仍然成立,并证明两个结论成立;(2)如图3,若直线CD经过∠BCA的外部,∠a=∠BCA,请写出EF、BE、AF三条线段数量关系(不要求证明).AB CDE《全等三角形》复习(2)例1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CD的中点,连接AE、BE,BE⊥AE,求证:AB=BC+AD.练:已知:如图△ABC中,AM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21ACABAM+<.变式:在△ABC中,AD是BC边的中线,AC=3,AB=5,则AD的取值范围是.例2如图,∠BAC=90°,CE⊥BE,AB=AC,BD=2EC.求证:BE平分∠ABC例3如图,已知△ABC中,延长AC边上的中线BE到G,使EG=BE,延长AB边上的中线CD到F,使DF=CD,连接AF,AG.(1)补全图形;(2)AF与AG的大小关系如何?证明你的结论;(3)F,A,G三点的位置关系如何?证明你的结论.例4如图1:在四边形ABC中,AB=AD,∠BAD=120°,∠B=∠ADC=9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60°.探究图中线段BE,EF,FD之间的数量关系.小王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结AG,先证明△ABE≌△ADG,再证明△AEF≌△AGF,可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应是;探索延伸:如图2,若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21∠BAD,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实际应用:如图3,在某次军事演习中,舰艇甲在指挥中心(O处)北偏西30°的A处,舰艇乙在指挥中心南偏东70°的B处,并且两舰艇到指挥中心的距离相等,接到行动指令后,舰艇甲向正东方向以60海里/小时的速度前进,舰艇乙沿北偏东50°的方向以80海里/小时的速度前进1.5小时后,指挥中心观测到甲、乙两舰艇分别到达E,F处,且两舰艇之间的夹角为70°,试求此时两舰艇之间的距离.M CBA。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带初二2 3班的数学课,学生反应较慢,基础较差。
同时初二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调皮,具备一定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知识灵活应用上还是很欠缺,因此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结合实例,通俗易懂,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数学应用能力。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班级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
学生单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问题较严重。
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第十一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
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三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次函数全章复习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期末复习学案班级姓名得分一次函数全章复习学案一、本章知识点小结:1、变量与函数(1) 称为变量,称为常量。
xx (2)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与,并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yyx,a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是的函数,x是。
如果当时,那么叫做当自变量y,b的值为时的函数值。
(3) 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在坐标平面内。
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4) 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1) ;(2) ;(3) 。
(5) 函数的表示方法共有种。
分别是法、法和法。
、一次函数 2(1) 一般地,形如 ( ) 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做。
k(2)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我们称它为。
当时,直线经y,kxk,0x过第象限,从左向右,即随着增大 ;当时,直线经过第象限,y,kxyk,0 x从左向右,即随着增大。
y(3) 一般地,形如 ( ) 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时,得,y,b,0所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4)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我们称它为,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kx平移个单位长度而得到。
当时,向上平移;当时向下平移。
x (5) 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发现:当时,直线y,kx,b ;此时随的增大yk,0x而 ;当时,直线 ;此时随的增大而 ; y,kx,byk,0(6) 先,再,从而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7)一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k/b, 0); 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b)。
(8) 一次函数图象有什么特点,怎样画一次函数图象更简单,3、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
(1)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是:当一次函数值大于(或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2) 解关于x的不等式kx+b>mx+n可以转化为:当自变量x取何值时,直线y=(k-m)x+b-n上的点在x轴的上方(或求当x取何值时,直线y=kx+b上的点在直线y=mx+n上相应的点的上方((3) 解关于x、y的方程组,从“数”的角度看,•相当于考虑当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多少,从“形”的角度看,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y=kx+b与y=mx+n的交点坐标(4)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就是由这两条直线相对应的一次函数表达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5) 解关于x的方程kx+b=0可以转化为:已知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象上看,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二、本章基础练习:14.1.1 变量nn1(齿轮每分钟120转,如果表示转数,表示转动时间,那么用表示的关系是, tt其中为变量,为常量(52(摄氏温度C与华氏温度F之间的对应关系为C,(F,32)?,则其中的变量是,常量9是。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1主要针对本册书中的重难点知识和重要概念进行复习巩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八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次函数的性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知识。
但部分学生在混合运算方面还存在困难,对一次函数图像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方法,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次函数的性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2.教学难点:一次函数图像的理解与应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复习题。
2.学生准备:复习相关知识,准备好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某商店进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出售,求打折后的价格。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复习题,包括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次函数的性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
课案(教师用)《八年级上册全册复习》(复习课)【理论支持】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
教学时,把那些最能反映现代生产、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作为数学教育的内容.数学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内部的内在联系,还应该研究数学与现实世界各种不同领域的外部关系和联系。
这样才能使学生一方面获得既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现实的数学”内容,掌握比较完整的数学体系.另一方面,学生也有可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中去。
数学教育应该为所有的人服务,应该满足全社会各种领域的不同层次的人对数学的不同水平的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应当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发现问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探究与发现带来的乐趣,同时给学生一个展示个性、享受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数学概念、原理、法则等,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保持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与研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全等三角形”这一章是全册学习的开篇课,也是本册学习的主线和进一步学习其他图形的基础之一。
在知识结构上,以后学习的几何图形都要通过它来解决。
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在全等三角形的学习中得以启迪和发展。
因此本小节的学习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至关重要。
第一章三角形全等复习教学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4.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证明简单的全等三角形问题。
5.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以及综合运用。
6.会在给定的方格图中画出符和条件的格点三角形。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条件以及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难点:加强应用型与探究型题型训练三、学习与交流复习课本内容,思考一下几个问题1、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从哪几方面考虑?为什么?3、全等三角形有哪些判定?(1)文字语言(2)符号表示4、角的平分线性质和判定是什么?两者区别和联系5、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四、典型例题例:已知:如图,AC=AB,AE=AD,∠1=∠2.求证:∠3=∠4五、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 两个三角形只有以下元素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A. 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B. 两边及夹角C. 三个角D. 三条边2. 能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 一锐角对应相等B. 两锐角对应相等C.一条边对应相等D.两直角边对应相等3. 在△ABC和△A′B′C′中,已知∠A=∠A′,AB= A′B′,在下面判定中错误的是( )A. 若添加条件AC=A′C′,则△ABC ≌△A′B′C′B. 若添加条件BC=B′C′,则△ABC ≌△A′B′C′C. 若添加条件∠B=∠B′,则△ABC ≌△A′B′C′D. 若添加条件∠C=∠C′,则△ABC ≌△A′B′C′4. 在△ABC和△A′B′C′中,①AB= A′B′,②BC= B′C′,③AC= A′C′,④∠A=∠A′,⑤∠B=∠B′,⑥∠C=∠C′,则下列条件组不能保证△ABC≌△A′B′C′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④⑤D.①③⑤二、解答题1、如图,AC=AD,BC=BD 求证:∠C=∠D2、如图, BD=CD,BF⊥AC,CE⊥AB.求证:点D在∠BAC的平分线上.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为DC边上的点,连接BE,将△BCE绕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DCF,连接EF,若∠BEC=60°,求∠EFD的度数.。
21DCBAD CB ADCBA八年级上期末复习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 三角形的分类:(1)按角分类: (2)按边分类:3、 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定义:(1)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表示法:① AD 是△ABC 的BC 上的中线.② BD=DC=12BC. ③ BC =2BD =2DC 注意:①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②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④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表示法:① AD 是△ABC 的∠BAC 的平分线.② ∠1=∠2=12∠BAC. ③ ∠BAC=2∠1=2∠2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②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3)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① AD 是△ABC 的BC 上的高线.② AD⊥BC 于D. ③∠ADB=∠ADC=90°.注意: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②锐角三角形三条高全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是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形外;③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1)三边关系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是短;(2)围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 三角形的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三角形直角三象形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长确定,则三角形的形状就唯一确定,这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注意:(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7、全等三角形(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题》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知识点。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的复习题涵盖了各个知识点,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基本知识,但部分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困难。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巩固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巩固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基本知识。
2.难点: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实际案例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题目。
2.学生准备:完成预习任务,了解所学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解一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优惠券的使用效果。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复习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如: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基本概念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复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上黑板演示解题过程,并讲解思路。
出发前,永远只是梦想。
上路了,才是挑战.。
.。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学案-—-—-—----—图1-1[本章小专题]勾股定理的应用1、如图1-1,在钝角ABC 中,CB =9,AB =17,AC =10,AD BC ⊥于D ,求AD 的长。
D C B A2。
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
1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3.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
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第三题图 A B CD431213第五题图 4、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 米处,过了 20 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5、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 与∠BDC 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零件各边尺寸:AD = 4,AB = 3, DC = 12 , BC=13,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6、∆ABC 中BC=41, AC=40, AB=9, 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 ______是最大角.7.要登上8m 高的建筑物,为了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6m,至少需要多长的梯子?8. 满足222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 .9. 已知0)10(862=-+-+-z y x ,则以z y x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11。
一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5,12,13,斜边延长x ,较长的直角边延长x +2,所得的仍是直角三角形,则x = 。
10.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木版,三边的平方和为1800cm 2,则斜边长为( )(A) 80cm (B ) 30cm (C) 90cm (D) 120cm11.在某一平地上,有一棵树高8米的大树,一棵树高3米的小树,两树之间相距12米.今一只小鸟在其中一棵树的树梢上,要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上,问它飞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画出草图然后解答)专题针对训练1。
第一章 有理数复习复习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正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科学计数法、近似数基本概念,2、熟练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法则及有理数运算顺序。
复习导学过程(一)【正负数】 有理数的分类:[基础练习]1、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额大括号内:1,-0.1,-789,25,0,-20,-3.14,-590,6/7正整数集{ …};正有理数集{ …}; 负有理数集{ …};负整数集{ …}; 自然数集{ …};正分数集{ …} 负分数集{ …};非负数集{ …}2、某种食用油的价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涨落,规定上涨记为正,则-5.8元的意义是 ;如果这种油的原价是76元,那么现在的卖价是 。
(二)【数轴】 规定了 、 、 的直线叫数轴[基础练习]1、如图所示的图形为四位同学画的数轴,其中正确的是( )2、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用“>”号连接起来。
4,-|-2|, -4.5, 1, 0有理数有理数3、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分数C.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有理数 D.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4、①比-3大的负整数是 ;②已知m是整数且-4<m<3,则m为 。
③有理数中,最大的负整数是 ,最小的正整数是 。
最大的非正数是 。
④与原点的距离为三个单位的点有 个,他们分别表示的有理数是 和 。
5、在数轴上点A 表示-4,如果把原点O 向负方向移动1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 表示 的数是( ) A.-5, B.-4 C.-3 D.-2 (三)【相反数】像2和-2、-5和5、2.5和-2.5这样,只有 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是 。
一般地:若a 为任一有理数,则a 的相反数为相反数的相关性质:1、相反数的几何意义: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除0外)分别在原点O 的两边,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八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1)复习内容: <全等三角形 >和 <轴对称》一、全等三角形知识点 :1.全等三角形的判断和性质一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边边边( SSS)边角边( SAS)、具备一般三角形的判断方法判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HL)角边角( ASA)角角边( AAS)、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性质对应中线相等,对应高相等,对应角均分线相等。
注:①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有一组边对应相等;② 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必定全等③有两边和此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必定全等。
2.角均分线的性质与判断性质 :角的均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断: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均分线上。
[ 练习一 ]1.. 如图,△ ABD≌ △ EBC,AB=3cm,BC=5cm,求 DE的长。
DEAC B2.△ ABC≌ △ CDB,且AB,CD是对应边,下边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 ABD和△ CDB的面积相等。
B.△ ABD和△ CDB的周长相等。
C.∠ A+ ∠ ABD= ∠ C+ ∠ CBDD..AD ∥ BC,且 AD=BC.3.如图, AB=AD,CB=CD求.证:△ABC≌△ ADC4. 如图,已知 E 在 AB上,∠ 1= ∠ 2,∠ 3=∠ 4,那么AC=AD吗为何.5 . △ ABC中, AD是它的角均分线,BD=CD,DE⊥ AB,DF⊥AC,垂足分别为E,F, 且求证: EB=FC二. 《轴对称》知识点(1)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观点: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__________ 折叠,假如直线两旁的部分可以___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__________ 。
这条直线就是它的______ 。
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对于这条直线成________。
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假如它能与__________ 完整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对于这条直线对称。
八年级数学·上新课标[人]1.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能正确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题.2.巩固三角形内角、外角的概念,领会三角形内角和、外角和之间的内在联系.3.深刻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建立三角形和多边形之间的联系.1.通过准确理解概念,领会相关知识的推导过程.2.通过必要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初步领略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重点】1.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2.三角形和多边形中的有关计算.【难点】三角形和多边形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专题一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专题分析】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不等式与几何知识的重要结合点,经常利用这种关系结合不等式进行考查.利用此定理可以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确定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也可以作为不等式计算的重要依据.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4和10,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A.5B.6C.11D.16〔解析〕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4和10,∴第三边x的取值范围是6<x<14,在这个范围内,只有11符合.故选C.[解题策略]解此类题,设三角形第三条边的长为x,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列出不等式,求出x的取值范围,找出符合条件的x值即可.【针对训练1】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x,13,若x为正整数,则这样的三角形的个数为()A.2B.3C.5D.13〔解析〕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11<x<15,∵x为正整数,∴x为12,13,14,则三角形的个数为3个.故选B.[方法归纳]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明确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即其他两边之差<第三边<其他两边之和,再根据条件确定具体的值.已知在ΔABC中,三边长a,b,c都是整数,且满足a>b>c,a=8,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共有多少个?〔解析〕此题是典型的讨论类题目,为了不重复、不漏解,可以采用列表法.解: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b+c>a,而由b>c,a=8可知b>4,且b<8,又b是整数,所以b=5,6,7,如此分类可得c,列表讨论如下:a8 8 8b 5 6 7c 4 5,4,3 6,5,4,3,2因此,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共有1+3+5=9(个).[解题策略]此类题要防止重复或漏解,办法是列表,先把大边固定,然后根据三边关系限制较小的两边.【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点P是ΔABC内一点,试说明AB+AC>PB+PC.〔解析〕本题可适当添加辅助线解答.解:如图所示,延长CP交AB于点D.在ΔADC中,AD+AC>PC+PD,在ΔBPD中,BD+PD>BP,∴BD+PD+AD+AC>PC+PD+BP,即AB+AC+PD>PD+PC+PB,∴AB+AC>PB+PC.[解题策略]本题充分运用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利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相当于寻找另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专题二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和中线【专题分析】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是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它们具有十分重要的性质,三角形的高构造了垂直的条件,三角形的中线隐含线段相等,三角形的中线可以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提供了角相等的条件,掌握这些性质,对解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十分重要.如图所示,在ΔABC中,BD=DC,∠1=∠2,则ΔABC的一条中线是,一条角平分线是.〔解析〕在ΔABC中,BD=DC,∠1=∠2,则ΔABC的一条中线是线段AD,一条角平分线是线段BE.〔答案〕线段AD 线段BE【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在ΔABC中,D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AH⊥BC于H,图中以AH为高的三角形有 ()A.3个B.4个C.5个D.6个〔解析〕AH是图中所有三角形的高.故选D.[方法归纳]对于本题,以AH为高的三角形的个数实际就是图中三角形的总个数,即3+2+1=6.在ΔABC中,AB=AC,BD为ΔABC的中线,且BD将ΔABC的周长分为12 cm与15 cm两部分,求三角形各边长.〔解析〕根据中线的定义得到AD=CD,设AD=CD=x cm,则AB=2x cm,分类讨论:①x+2x=12,BC+x=15;②x+2x=15,BC+x=12.分别求出x和BC,即可得到三角形三边的长.解:如图所示,∵BD为ΔABC的中线,∴AD=CD.设AD=CD=x cm,则AB=2x cm.当x+2x=12,BC+x=15时,解得x=4,BC=11 cm,此时ΔABC的三边长为:AB=AC=8 cm,BC=11 cm;当x+2x=15,BC+x=12时,解得x=5,BC=7 cm,此时ΔABC的三边长为:AB=AC=10 cm,BC=7 cm.【针对训练4】如图所示,在ΔABC中(AB>BC),AC=2BC,BC边上的中线AD把ΔABC的周长分成60和40两部分,求AC和AB的长.〔解析〕先根据AD是BC边上的中线得出BD=CD,设BD=CD=x,AB=y,则AC=4x,再分AC+CD=60或AB+BD=60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解:∵AD是BC边上的中线,∴BD=CD.设BD=CD=x,AB=y,则AC=4x.分为两种情况:①AC+CD=60,AB+BD=40,则4x+x=60,x+y=40,解得x=12,y=28,∴AC=4x=48,AB=28;②AC+CD=40,AB+BD=60,则4x+x=40,x+y=60,解得x=8,y=52,∴AC=4x=32,AB=52,BC=2x=16,此时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综合上述,AC=48,AB=28.专题三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专题分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以推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在推导的过程中体现了转化思想,在解有关多边形的问题,如求多边形的内角、外角、边数及对角线等问题时,这两个定理都很重要.如图所示,AB∥CD,∠CED=90°,∠AEC=35°,则∠D的大小为 ()A.65°B.55°C.45°D.35°〔解析〕∵AB∥CD,∴∠C=∠AEC=35°,∵∠D=180°-∠C-∠CED,∠CED=90°,∴∠D=180°-35°-90°=55°.故选B.[方法总结]求一个角的大小,可以先转化为求一个和它相等的角的大小,然后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去解决.求角的度数常用的方法有两种:(1)直接根据条件去求,(2)运用转化思想把所求的角转化为另一个角去求.【针对训练5】已知ΔABC中,∠B是∠A的2倍,∠C比∠A大20°,则∠A等于()A.40°B.60°C.80°D.90°〔解析〕用代数方法根据几何图形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是求解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由题意得∠B=2∠A,∠C=∠A+20°,所以∠A+∠B+∠C=∠A+2∠A+∠A+20°=180°,解得∠A=40°.故选A.七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为()A.540°B.720°C.900°D.1080°〔解析〕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可以直接计算出答案为(7-2)×180°=900°.故选C.[解题策略]此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关键是熟练掌握计算公式(n-2)×180°(n≥3,且n为整数).【针对训练6】若n边形的内角和为1440°,则从一个顶点出发引的对角线的条数最多是条.〔解析〕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引的对角线的条数为(n-3),由(n-2)×180°=1440°得n=10.故填7.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外角都等于和它相邻的内角的23,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及内角和.〔解析〕此题要结合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来寻求等量关系,构建方程求解.解:设该多边形的一个内角为x°,则一个外角为23x°,依题意得x+23x=180,53x=180,x=108,360°÷(23×108°)=5, (5-2)×180°=540°.答: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5,内角和是540°.【针对训练7】一个多边形除一个内角∠A外,其余所有内角之和为2190°,你能求出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及∠A的度数吗?〔解析〕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可知用2190除以180,商就是(n-2),余数就是与∠A相邻的外角的度数,进而可以算出这个多边形的边数.解:2190÷180=12……30,则边数n=15,这个内角∠A的度数是180°-30°=150°,故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15,∠A的度数是150°.[解题策略]解答多边形的有关问题,关键要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相邻内外角之间的互补关系、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与边数的关系.专题四三角形的外角【专题分析】三角形每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它们是对顶角,所以一个三角形共有六个外角.通常每个顶点处取一个外角,因此,我们常说三角形有三个外角.因为三角形的每个外角和与它相邻的内角是邻补角,所以由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可推出三角形的三个外角和是36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求角度及论证与角有关的结论时经常使用的理论依据,另外,在证角的不等关系时也常用到外角的性质.如图所示,在RtΔABC中,∠BAC=90°,∠B=30°,∠C=60°,AT平分∠BAC,AH⊥BC,垂足为H,则∠TAH=.〔解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进行求解.因为AH⊥BC,所以∠TAH=90°-∠ATH.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可知∠ATH=∠B+∠BAT.因为∠BAT=12∠BAC=12(180°-∠B-∠C)=90°-12(∠B+∠C),所以∠ATH=∠B+90°-12(∠B+∠C),所以∠TAH=90°-∠B-90°+12(∠B+∠C)=12(∠C-∠B)=15°.故填15°.[规律总结]三角形中,同一个顶点处的角平分线和高线的夹角等于其余两内角差(较大的角-较小的角)的一半,如本题中∠TAH=12(∠C-∠B).【针对训练8】如图所示,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ΔABC纸片,点D,E分别在边AB,AC上,将ΔABC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重合,若∠DAE=75°,则∠1+∠2等于()A.150°B.210°C.105°D.75°〔解析〕方法1:由折叠知∠DA'E=∠DAE=75°,∵∠DAE+∠AED +∠ADE =∠DA'E+∠A'ED+∠A'DE=180°,∴∠DAE+∠AED +∠ADE +∠DA'E+∠A'ED+∠A'DE=360°,∵∠1+∠AED +∠A'ED=∠2+∠ADE +∠A'DE=180°,∴∠1+∠AED +∠A'ED +∠2+∠ADE +∠A'DE=360°,∴∠1+∠2=∠DAE+∠DA'E=2∠DAE=150°.方法2:如图所示,连接AA',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知∠1=∠EA A'+∠E A'A ,∠2=∠DA A'+∠D A'A ,∴∠1+∠2=∠EA A'+∠E A'A +∠DA A'+∠D A'A =∠DAE+∠D A'E,由折叠知∠D A'E=∠DAE=75°,∴∠1+∠2=150°.故选A.[方法归纳]同一个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在解答之前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解答.1.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能熟练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相关的证明.3.进一步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在证明过程中掌握推理的思路和方法.1.体验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几何证明的严谨性与表述的规范性.【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难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专题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专题分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要根据具体题目的具体情况确定采用SAS,ASA,AAS,SSS,HL中的哪个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要结合其性质综合运用.如图所示,AC,BD相交于点O,且OA=OC,OB=OD.求证AD∥BC.〔解析〕根据SAS证ΔAOD≌ΔCOB,推出∠A=∠C,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证明:在ΔAOD和ΔCOB中,∵{AO=OC,∠AOD=∠COB, OD=OB,∴ΔAOD≌ΔCOB(SAS),∴∠A=∠C,∴AD∥BC.【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点E,F分别是AD上的两点,AB∥CD,AB=CD,AF=DE.则线段CE,BF有什么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解析〕CE和BF的关系是CE=BF(数量关系),CE∥BF(位置关系),理由是根据平行线性质求出∠A=∠D,根据SAS证ΔABF≌ΔDCE,推出CE=BF,∠AFB=∠DEC即可.解:CE和BF的数量关系是CE=BF,位置关系是CE∥BF.证明如下:∵AB∥CD,∴∠A=∠D.在ΔABF和ΔDCE中,∵{AB=CD,∠A=∠D, AF=DE,∴ΔABF ≌ΔDCE ,∴CE =BF ,∠AFB =∠DEC ,∴CE ∥BF ,即CE 和BF 的数量关系是CE =BF ,位置关系是CE ∥BF.[规律方法]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线段的位置关系、角相等的重要手段.证明线段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可通过先证三角形全等,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实现.专题二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实际应用【专题分析】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常见的一种类型题,解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问题来解决,一般难度不大.如图所示,要测量河岸相对的两点A ,B 之间的距离,先从B 处出发,沿与AB 成90°角的方向,向前走40米到C 处,在C 处立一根标杆,然后方向不变继续朝前走40米到D 处,在D 处转90°沿DE 方向再走28米,到达E 处,此时A ,C 与E 在同一直线上,求点A 、点B 之间的距离.〔解析〕 根据已知条件可证ΔABC ≌ΔEDC ,利用其对应边相等的性质即可求得AB 的长.解:∵先从B 处出发,沿与AB 成90°角的方向向前走,∴∠ABC =90°,易知BC =40米,CD =40米,∠EDC =90°,在ΔABC 和ΔEDC 中,{∠ABC =∠EDC =90°,BC =DC ,∠ACB =∠ECD ,∴ΔABC ≌ΔEDC ,∴AB =ED ,∵沿DE 方向再走28米,到达E 处,∴DE=28米,∴AB=28米.∴点A,点B之间的距离为28米.【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广场上有两根旗杆,都垂直于地面放置.已知太阳光线AB与DE是平行的,经过测量,这两根旗杆在太阳光下的影子一样长,那么这两根旗杆的高度相等吗?说说你的理由.〔解析〕根据太阳光线AB与DE平行,可得∠B=∠E,再根据两根旗杆都垂直于地面可得∠C=∠F=90°,然后利用“角边角”证明ΔABC和ΔDE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可得解.解:两根旗杆的高度相等.理由如下:∵太阳光线AB与DE是平行的,∴∠B=∠E.∵两根旗杆都垂直于地面放置,∴∠C=∠F=90°.∵两根旗杆在太阳光下的影子一样长,∴BC=EF.在ΔABC和ΔDEF中,{∠B=∠E, BC=EF,∠C=∠F,∴ΔABC≌ΔDEF(ASA),∴AC=DF,即两根旗杆的高度相等.[方法归纳]本类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根据题意找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然后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最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线段相等.专题三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的应用【专题分析】此部分内容单独考查时难度不大,但要注意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区别和联系.“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这是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而“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这是角的平分线的判定,性质和判定互为逆命题.如图所示,在ΔABC中,∠BAC=90°,BE平分∠ABC,ED⊥BC于D,DE=DC.求证BC=AB+AE.〔解析〕需先证ΔBDE≌ΔBAE,则BD=BA,AE=DE=DC,从而可得BC=BD+DC=AB+AE.证明:∵∠BAC=90°,BE平分∠ABC,ED⊥BC于D,∴AE=DE.∵BE是公共边,∴RtΔBDE≌RtΔBAE(HL),∴BD=BA,AE=DE=DC,∴BC=BD+DC=AB+AE.【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已知在RtΔABC中,∠C=90°,D是AC上一点,DE⊥AB于E,且DE=DC.(1)求证BD平分∠ABC;(2)若∠A=36°,求∠DBC的度数.〔解析〕(1)根据已知条件结合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即可证明;(2)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求解.证明:(1)∵DC⊥BC,DE⊥AB,DE=DC,∴点D在∠ABC的平分线上,∴BD平分∠ABC.解:(2)∵∠C=90°,∠A=36°,∴∠ABC=54°,∵BD平分∠ABC,∴∠DBC=∠ABD=27°.[注意事项]在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时,要注意格式的规范,一定要体现“到角两边的距离”的书写格式,即要交待清楚哪些线段互相垂直.专题四利用尺规作图,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或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专题分析】尺规作图是数学的重要知识之一,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和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是尺规作图中的基本作图,很多复杂的图形都是通过这些简单的基本图形得出来的.如图所示,已知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交点分别为A,B,C,现要建一个塔台,若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都相等,那么:(1)可选择的地点有几处?(2)你能画出塔台的位置吗?〔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易得出符合条件的点有4处.(2)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该点可在ΔABC的内部,也可以在ΔABC的外部,分别作出即可.解:(1)可选择的地点有4处.(2)能,如图所示,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该点可以在ΔABC的内部,也可以在ΔABC的外部,若在ΔABC 的内部,则为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若在ΔABC的外部,则为两内角的邻补角的平分线的交点,如图所示的P1,P2,P3,P4即为所求的塔台的位置.【针对训练4】如图所示,已知ΔABC.(1)请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三角形,使所作三角形与ΔABC全等.(2)请简要说明你所作的三角形与ΔABC全等的依据.〔解析〕(1)首先作一条射线,在射线上截取DF=BC,再以D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以F为圆心,AC 长为半径画弧,交点设为E点,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三角形.(2)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得出即可.解:(1)如图所示.首先作一条射线,在射线上截取DF=BC,再以D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以F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交点设为E点,连接DE,EF,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三角形,ΔEDF即为所求.(2)在ΔEDF和ΔABC中,{DE=AB, DF=BC, EF=AC,∴ΔEDF≌ΔABC(SSS).[规律方法]在作图时要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作图要规范,要利用直尺和圆规正确地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专题五分类讨论思想【专题分析】对于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的问题,由于已知条件的不确定性或开放性,常用到分类讨论思想.如图所示,点F,C在线段BE上,且∠1=∠2,AC=DF,若使ΔABC≌ΔDEF,则需补充的一个条件是或或.〔解析〕要使ΔABC≌ΔDEF,已知∠1=∠2,AC=DF,因此只需添加一组对应角相等或BC=EF即可得出两三角形全等的结论.〔答案〕BC=EF ∠A=∠D ∠B=∠E(答案不唯一)【针对训练5】如图所示,已知AB=AC,用“SAS”证明ΔABD≌ΔACE,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若用“ASA”证明,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若用“AAS”证明,还需添加一个条件:.图中除了ΔABD≌ΔACE之外,还有Δ≌Δ.〔解析〕本题要判定ΔABD≌ΔACE,已知AB=AC,∠A是公共角,具备了一组边、一组角相等,故添加AD=AE,∠C=∠B,∠ADB=∠AEC后可分别根据SAS,ASA,AAS判定ΔABD≌ΔACE.证明ΔABD≌ΔACE后可进一步证明ΔDFC≌ΔEFB.〔答案〕AD=AE ∠C=∠B ∠ADB=∠AEC DFC EFB[规律方法]本类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SSS,SAS,ASA,AAS,HL(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同时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及判定方法正确添加条件是解答本类题的关键.专题六转化思想【专题分析】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往往转化为证明线段(或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当线段(或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明显不全等时,还要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如图所示,D,E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的边BC,CA延长线上的点,且CD=AE,连接AD,BE,求证AD=BE.〔解析〕根据ΔABC为等边三角形可以得到∠BAC=∠ACB=60°,AC=AB,则∠EAB=∠ACD,根据SAS即可证得ΔABE≌ΔCAD,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证得AD=BE.证明:∵ΔABC是等边三角形,∴∠BAC=∠ACB=60°,AC=AB,∴∠EAB=∠ACD=120°.在ΔABE 和ΔCAD 中,∵{AE =CD ,∠EAB =∠DCA ,BA =AC ,∴ΔABE ≌ΔCAD (SAS),∴AD =BE.【针对训练6】 在ΔABC 中,∠ACB =2∠B ,如图(1)所示,当∠C =90°,AD 为∠BAC 的平分线时,在AB 上截取AE =AC ,连接DE ,易证AB =AC +CD.(1)如图(2)所示,当∠C ≠90°,AD 为∠BAC 的平分线时,线段AB ,AC ,CD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证明.(2)如图(3)所示,当AD 为ΔABC 的外角∠CAF 的平分线时,线段AB ,AC ,CD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你的猜想给予证明.〔解析〕 (1)首先在AB 上截取AE =AC ,连接DE ,易证ΔADE ≌ΔADC (SAS),则可得∠AED =∠ACD ,ED =CD ,又由∠ACB =2∠B ,得∠AED =2∠B ,即∠B =∠BDE ,易得DE =CD =BE ,则可得AB =AC +CD.(2)首先在BA 的延长线上截取AE =AC ,连接ED ,易证ΔEAD ≌ΔCAD ,可得ED =CD ,∠AED =∠ACD ,又由∠ACB =2∠B ,易证DE =EB ,则可得AC +AB =CD.解:(1)猜想:AB =AC +CD.证明如下:如图(1)所示,在AB 上截取AE =AC ,连接DE ,∵AD 为∠BAC 的平分线,∴∠BAD=∠CAD.∵AD=AD,∴ΔADE≌ΔADC(SAS),∴∠AED=∠ACD,ED=CD.∵∠ACB=2∠B,∴∠AED=2∠B.∵∠AED=∠B+∠EDB,∴∠B=∠EDB,∴EB=ED,∴EB=CD,∴AB=AE+BE=AC+CD.(2)猜想:AB+AC=CD.证明如下:如图(2)所示,在BA的延长线上截取AE=AC,连接ED.∵AD平分∠EAC,∴∠EAD=∠CAD.在ΔEAD与ΔCAD中,AE=AC,∠EAD=∠CAD,AD=AD,∴ΔEAD≌ΔCAD(SAS).∴ED=CD,∠AED=∠ACD.∴∠FED=∠ACB,又∵∠ACB=2∠B,∴∠FED=2∠B,∵∠FED=∠B+∠EDB,∴∠EDB=∠B,∴EB=ED.∴EA+AB=EB=ED=CD.∴AC+AB=CD.[规律方法]在几何证明的过程中,当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适当地添加辅助线来构造全等三角形,添加辅助线时要先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然后合理地作辅助线,辅助线添加得正确与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专题七数学建模思想【专题分析】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比如,测量零件内槽宽的工具——卡钳,它可以测量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间的距离.对于这些实际问题,往往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原理解决问题.如图所示,有一座小山,现要在小山A,B的两端开一条隧道,施工队要知道A,B两端的距离,但A,B间的距离不能直接测得,请你用已学过的知识按以下要求设计测量方案.(1)画出测量图;(2)写出测量方案;(3)写出推理过程.〔解析〕(1)根据题意及所给图形,结合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画出测量图;(2)根据画好的测量图,写出测量方案;(3)可通过证ΔACB≌ΔDCE来验证方案的合理性.解:(1)如图所示.(2)①找个能同时看见A点和B点的C点,然后连接AC并延长到D,使DC=AC;②连接BC并延长至E,使EC=BC;③测量DE的长度,即为A,B间的距离.(3)在ΔACB和ΔDCE中,{AC=DC,∠ACB=∠DCE, CB=CE,∴ΔACB≌ΔDCE(SAS),∴AB=DE.【针对训练7】某班同学到野外活动,为测量一池塘两端A,B间的距离,设计了几种方案,下面介绍两种:①如图(1)所示,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B的点C,并分别延长AC到D,BC到E,使DC=AC,EC=BC,最后测出DE的长,即为A,B间的距离.②如图(2)所示,先过B点作AB的垂线BF,再在BF上取C,D两点,使BC=CD,接着过点D作BD的垂线DE,交AC的延长线于E,测出DE的长,即为A,B间的距离.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1)方案①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2)方案②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解析〕(1)由题意可证明ΔACB≌ΔDCE,得出AB=DE,故方案①可行;(2)由题意可证明ΔABC≌ΔEDC,故AB=ED,故方案②可行.解:(1)方案①可行.理由如下:∵DC=AC,EC=BC且有对顶角∠ACB=∠DCE,∴ΔACB≌ΔDCE(SAS),∴AB=DE,∴测出DE的长,即为A,B间的距离.故方案①可行.(2)方案②可行.理由如下:∵AB⊥BC,DE⊥CD,∴∠ABC=∠EDC=90°.又∵BC=CD,∠ACB=∠ECD,∴ΔABC≌ΔEDC,∴AB=ED,∴测出DE的长,即为A,B间的距离.故方案②可行.[规律方法]本类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此类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学生要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对新问题进行探索,同时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这种题型较常见,要熟练掌握.专题八类比思想【专题分析】对于几何图形的运动问题(如平移、旋转等)以及一些规律探究题,常常会出现一个基本图形,无论从图形上还是从解题方法上都比较简单,而其他的较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通过变化得到的,它与基本图形有很多类似的条件和结论,类比基本图形,可以解决复杂图形的问题,主要考查观察、推理、猜想的能力.如图所示,ΔABC中,AB=AC,∠BAC=90°,D,E是BC上的两点,且∠DAE=45°.将ΔAEC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ΔAFB,连接DF.(1)请猜想DF与DE之间有何数量关系;(2)证明你的猜想.〔解析〕(1)猜想:DF=DE.(2)ΔAE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ΔAFB,根据旋转的知识得AE=AF,∠FAB=∠EAC,而∠DAE=45°,易得∠DAF=45°,根据SAS证出ΔADF≌ΔADE,则DF=DE.解:(1)猜想:DF=DE.证明:(2)∵∠BAC=90°,∠DAE=45°,∴∠BAD+∠EAC=45°.∵将ΔAEC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ΔAFB,∴AF=AE,∠FAB=∠EAC,∴∠FAD=∠FAB+∠BAD=45°=∠DAE.在ΔADF和ΔADE中,{AF=AE,∠FAD=∠EAD, AD=AD,∴ΔADF≌ΔADE(SAS),∴DF=DE.【针对训练8】直线CD经过∠BCA的顶点C,CA=CB.E,F是直线CD上两点,且∠BEC=∠CFA=∠α.(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请解决下面两个问题:①如图(1)所示,若∠BCA=90°,∠α=90°,判断EF与|BE-AF|的数量关系;②如图(2)所示,若0°<∠BCA<180°,若使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则∠α与∠BCA应满足什么数量关系?理由是什么?(2)如图(3)所示,若直线CD经过∠BCA的外部,∠α=∠BCA,请探究EF,BE,AF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解析〕(1)①由∠BCA=90°,∠α=90°可得∠CBE+∠BCE=90°,∠BCE+∠ACD=90°,可推得∠CBE=∠ACD,且已知CA=CB,∠BEC=∠CFA,可证ΔBEC≌ΔCFA,得BE=CF,EC=AF,又知EF=CF-CE,所以可得EF与|BE-AF|的关系.②只有满足ΔBEC≌ΔCFA,才有①中的结论,即∠BCE=∠CAF,∠CBE=∠ACF.由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可知∠α+∠BCE+∠CBE=180°,即∠α+∠BCE+∠FCA=180°,即可得到∠α+∠BCA=180°.(2)通过条件证明ΔBEC≌ΔCFA(可通过AAS证得),可得BE=CF,EC=AF,即可得到EF=EC+CF=BE+AF.解:(1)①∵∠BCA=90°,∠α=90°,∴∠CBE+∠BCE=90°,∠BCE+∠ACD=90°,∴∠CBE=∠ACD,在ΔBEC与ΔCFA中,∵{∠BEC=∠CFA,∠CBE=∠ACF, BC=CA,∴ΔBEC≌ΔCFA(AAS),∴BE=CF,EC=FA.∵EF=CF-CE,∴EF=|BE-AF|.②∠α与∠BCA应满足的数量关系是∠α+∠BCA=180°,理由如下:∵∠α+∠BCA=180°,∴∠α+∠BCE+∠FCA=180°,∵∠α+∠BCE+∠CBE=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BE=∠ACD,又∵∠BEC=∠CFA,CA=CB,∴ΔBEC≌ΔCFA(AAS),∴BE=CF,EC=FA,∵EF=CF-CE,∴EF=|BE-AF|.(2)EF=BE+AF.证明如下:如图所示,∵∠1+∠2+∠BCA=180°,∠2+∠3+∠CFA=180°,∠BCA=∠α=∠CFA,∴∠1=∠3.又∵∠BEC=∠CFA=∠α,CB=CA,∴ΔBEC≌ΔCFA(AAS),∴BE=CF,EC=FA,∴EF=EC+CF=BE+AF.[规律方法]本类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涉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线段比较长短等知识点.题目的阅读量大,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理解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寻找解题思路,并要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1.进一步掌握轴对称的性质、会画轴对称图形.2.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3.掌握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树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专题一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专题分析】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本章的重点,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学习轴对称变换,不但要会画一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图形,还要学会通过轴对称设计确定最短路线等.【针对训练1】从对称轴角度看,和其他三个不一样的图形是()〔解析〕A,C,D都只有两条对称轴,只有B有无数条对称轴.故选B.[规律方法]判断某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或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关键是能否找到一条直线,将这个图形(或两个图形)沿着这条直线对折,使对折后的两部分(或两个图形)完全重合.如果能,就是轴对称图形(或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专题二利用轴对称作变换后的图形及设计图案【专题分析】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精美图案,当对称轴改变方向时,原图形的对称图形也改变方向,一个图形经过若干次轴对称变换,再结合平移、旋转等,就可以得到非常美丽的图案.经过轴对称变换将甲图案变成乙图案的是()〔解析〕A,B,D中的甲图案通过旋转或平移,和乙图案中各点对应,均错误;C.经过轴对称变换将甲图案变成乙图案,故此选项正确.故选C.[解题策略]本题考查了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属于基础题,关键是掌握几何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大小.【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的是三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现再给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接”在原图形上,使其变成一个轴对称图形,请你分别在图a,b,c,d中画出不同的拼接方案,并画出对称轴.。
八年级数学(上)复习学案(一)
复习考点:1、三角形,2、三角形的三条主要线段,3、三角形三边关系;
考点训练:
1、如图,直角ABC 的周长为2014,在其内部有五个小直角三角形,则这五个小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
2、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这三种三角形中,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部 的是 三角形;
3、如图,在△ABC 中,∠ACB=60°,∠BAC=75°,AD ⊥BC 于D ,BE ⊥AC 于E ,AD 与BE 交于H ,则∠CHD= ;
3、如图,AD 、AM 、AH 分别△ABC 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1)因为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所以∠ =∠ =
21∠ ; (2)因为AM 是△ABC 的中线,所以 = =2
1 ; (3)因为AH 是△ABC 的高,所以∠ =∠ = 90
4、如图所示,在△ABC 中,BC 边上的高是 ;AB 边上的高是 ;在△BCE 中,BE 边上的高是 ;EC 边上的高是 ;在△ACD 中,AC 边上的高是 ;CD 边上的高是 ;
(4题) (5题)
5、如图所示,CD 是△ABC 的中线,AC=9cm ,BC=3cm ,那么△ACD 和△BCD 的周长差是 ;
6、如图,AD ⊥BC 于D ,那么图中以AD 为高的三角形有 ;
7、如图,D 、E 分别是△ABC 边AB 、BC 上的点,AD=2BD ,BE=CE ,设△ADF 的面积为
S 1,△CEF 的面积为S 2,若S ABC ∆=12,则S 1-S 2的值为 ;
(6题) (7题)
8、如图所示,BA ⊥AC ,AD ⊥BC ,垂足分别为A ,D ,AE 是BC 边上的中线,已知AB=3,AC=4,AE=2.5,AD=2.4,则点A 到线段BC 的距离是 ,△ACE 的面积等于 ; (8题) (12题)
9、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cm 、5cm ,则它的周长为 ;
10、三角形有两边的长为2cm 和6cm ,第三边的长为xcm ,则x 的范围是 ;若第三边为奇数,则周长为 ;
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cm ,其中一边长为4cm ,则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 ;
12、如图,在等腰△ABC 中,AB=AC ,AC 腰上的中线BD 将三角形周长分为15和21两部分,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
13、已知:063=-+-y x ,以x ,y 为两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
14、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过点D 作直线DF ∥BA ,交△ABC 的外角平分线AF 于点F ,DF 与AC 交于点E ,
求证:DE=EF
15、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三角形的周长分为9cm 和15cm 两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和腰长.
16、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cm .
(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如果一腰上的中线将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2两部分,那么各边的长为多少?
17、若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请化简c b a c b a --+-+;
18、如图,在△ABC 中,已知点D ,E ,F 分别为边BC ,AD ,CE 的中点,且ABC S ∆=4cm 2
,则S 阴影的面积。
19、如图,在△ABC 中,∠ACB=90°,CD ⊥AB ,AF 是角平分线,交CD 于点E .求证:∠1=∠2.
20、已知,如图,∠XOY=90°,点A、B分别在射线OX、OY上移动,BE是∠ABY的平分线,BE的反向延长线与∠OA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C,试问∠ACB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保持不变,请给出证明;如果随点A、B移动发生变化,请求出变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