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20
- 格式:pdf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20
【教学设计】_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课标解读:(1)通过对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了解,理解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措施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2)结合两宋的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利与弊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历史素养(3)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相关史实,认识两宋时期政治军事方面发生的新变化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4)通过对文天祥、岳飞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忧患意识(5)通过构建本课的时间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材分析】《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在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中起着纽带的作用,是分析辽宋夏金的经济政策、文化革新、民族交融等方面内容的历史思维逻辑支撑点。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宋朝自身内部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不断,军事战斗力相较较弱,这为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提供了可能性,也客观上为并立政权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较温和的方式处理关系提供了机会。
同时,宋代自太祖太宗开始形成的祖宗之法不断调整完善较快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渗入到官僚阶层和知识阶层中,并深刻影响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判断。
宋代文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不仅为士人参政、议政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与之同时“异论相搅”的治国方针也为宋朝士大夫之间因政治见解不同而相互倾轧埋下了伏笔。
课标解读中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为本节课的要点,故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史料实证的形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宋初采取相关措施的内在逻辑,训练历史解释的能力。
【学情分析】刚刚进入高一学习历史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史学基础,对于朝代发展的先后顺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
新教材对于历史的叙述更为详尽,所配的文字和图片和旧教材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力。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 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 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 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 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3. 政治危机:收回兵权、分割军权,分化事权,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致使宋朝积弱;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激化阶级矛盾,致使政治危机。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 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 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 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 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