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84.79 KB
- 文档页数:4
《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背诵提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2.旧石器时代特征:①从事采集和渔猎②学会了用火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出现了骨器3.新石器时代特征: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④从事养畜业⑤修建村落⑥开始定居生活4.新石器时代代表: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7.西周:公元前1046年(1)分封制: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②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9.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①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②经济:铁犁牛耕③思想:百家争鸣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0.商鞅变法:(1)内容:政治①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2)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2)评价: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整体解读一、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
因此,教学的第一步是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建议老师们,通过研读本单元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明确教学目标,以确定教学方向。
本单元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还需要在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课时教学目标。
第9课教学目标: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等史实,认识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特征及利弊。
第10课教学目标:从政治史角度了解辽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情况,认识其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第11课教学目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其特点以及经济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第12课教学目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上的新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理清时序线索,把握时代特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构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相互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进而对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
具体来说,要理清时序线索,把握时代特征。
从朝代更迭特点来看,辽宋夏金元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西夏并立;元朝统一。
从时代特征来看,辽宋夏金为第一阶段,时间较长,两宋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构成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宋朝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孱弱,为金朝所灭。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强干弱枝,禁军只有统兵权)。
②行政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③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④监察: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2)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①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③三司掌财政。
(3)抑制武将实力膨胀:①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③重文轻武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③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①目的: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措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此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③影响: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历史(公元前2200-公元220)一、两周期1. 考古学家将中国的社会历史分为两大周期:中华文明的上古历史(公元前18世纪-公元前220年)和夏商周历史(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221年)。
2. 公元前18世纪-公元前220年是上古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是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起点,人类在这一历史阶段已经有了社会组织,而分封制也出现了。
3. 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221年是夏商周历史时期,这是中国史上最显著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中国最强大的三大部落——夏、商、周。
二、夏朝1. 夏朝的兴起可以追溯到距今有5000多年的前史时期,以芝、子、丁三个姓氏为族长,它们结合形成了一个封建王族——汤姓夏朝。
2. 汤之后的四个夏王朝——夏、商、周、春秋3. 夏朝建立了首个天下国家,发明了灌溉技术,扩大了农耕文化,建立了曰九制度,发明了原始文字“甲骨文”,记录战争,宗族社会复杂化。
三、商朝1. 商朝是继夏朝之后出现的穆封制王朝,在西周之前发展,它以其一鼓头人物王蠊为首,使中国统一也形成了“中国”这样一个概念,还创立了处分科举任用制度,用于统治中原大地,影响深远。
2. 商朝的财富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也得到巨大的进步,社会秩序也得到更好的维护。
3. 商朝还发明了金银青铜器物,发明了中华文明最早的音律,殷墟发现了许多古代文明遗迹。
四、西周1. 西周历史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以西原人太宰治为第一任国君,统治者曰“宗庙”,改称“西”,国号曰“周”。
2.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分封的制度,一分为九个都尉,一分为九个邑,有棋兵仪式、太学教育、皇室礼仪等,私都奉行“治道”的政治体系,并且把西周的宗庙以及宗庙子孙入土于大衍,建设了东周。
3. 西周文化和文学也得到了繁荣,史书就是有名的西周史籍,蔡觑也发现了《周礼》《洪篪礼》《思明文书》等知名经典。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清单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1.含义: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3.特征: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4.人类分布特点:分布广泛,遍布南北东西;主要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二)新石器时代1.含义: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代表文化地区社会生活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玉器,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3.遗存分布特点: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三)原始社会分期1.距今约170万年:原始社会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二.从部落到国家(一)古史传说——三皇五帝时期(二)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及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l统治措施: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都城殷统治措施:(1)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实行内外服制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l统治措施: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的等级结构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二者之间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青铜时代)————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一)农业:主要的生产部门(二)土地:实行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土地经营基本方式是井田制(三)手工业:青铜铸造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表现:(1)“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霸权,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960年,赵匡胤夺取帝位,史称北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2.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除一小部分留做地方开支外,其余地方赋税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①地方: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路一级分设四监司,互不统属,各自监州。
②中央: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掌财权;枢密院和三衙,分掌调兵权、统兵权。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积极:(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4.北宋初年中央集权强化的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权力、机构众多;抑制武将、重文轻武。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北部:宋辽战争①背景:契丹族建立的辽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概况: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③结果:宋辽和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
(3)西北:宋夏战争①概况: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②结果:双方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
2.财政危机(1)养兵: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
军队不断扩编,军费直线上升;(2)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3)每年送给西夏和辽钱物。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1085年)1.背景(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宋仁宗让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结果失败;(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4)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边疆和政治危机。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北宋概况1.建立者:赵匡胤2.存在时间:960-1127(亡于金)3.都城:东京(又称汴梁、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北宋的政治制度1.中央行政体制(1)“二府”: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负责行政);枢密院(负责军政,只有调兵权,最高长官为枢密使,由文官担任——崇文抑武)(2)三司:盐铁、户部(不是六部中的户部)、度支,负责财政,最高长官为三司使(又称“计相”)(3)禁军管理机构“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割枢密院军权,拥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4)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权力2.地方行政体制(1)三级管理:路—府、州、军、监——县(2)路设“四监司”:安抚司(帅司)、转运司(漕司,统管地方财政)、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3.监察制度(1)中央:台谏(知谏院、御史中丞)(2)地方: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4.治国方针:崇文抑武(1)罢免宿将兵权(削实权——“杯酒释兵权”)(2)文官任枢密院长官(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3)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5.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原因: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的历史教训)(1)削实权: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2)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但造成“强干弱枝”“内实外虚”局面)(3)制钱谷:将铸币权收归中央(4)文官任知州(5)设通判监察地方6.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二府三司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加强皇权(2)设置“参知政事”进一步牵制宰相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的统治危机——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1)边防危机:辽宋皇帝与兄弟相称,给辽“岁币”;西夏向宋称臣,给西夏“岁赐”(2)财政危机:三冗两积累(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2.目的:富国强兵3.措施(1)经济(富国):青苗法: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打击大地主);市易法: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打击大商人)——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但遭到强烈抵制(2)军事(强兵):保甲法:并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但没有达到强兵的目的)。
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知识点
本文档旨在总结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的知识点,以下为概要:西方古代文明
-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 希腊:民主政治、哲学思想、文学与艺术
- 罗马:法律体系、行政制度、公共建设
-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封建制度和天主教的影响
- 封建制度:封建主与农奴、封建领地与领主
- 天主教教廷的权威和宗教战争
- 文艺复兴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 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 科学与艺术的进步
- 宗教改革及其后果
-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 派的形成与欧洲宗教战争
- 绝对王权的确立与启蒙时代的思想解放
- 绝对王权的象征与实施
- 启蒙思想者对专制统治的批判与理性主义的兴起中国古代文明
-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
- 夏:神权政治、文字的产生
- 商:农业经济、青铜文明
- 周:封建制度、儒家思想的兴起
-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重大改革
- 中央集权与郡县制度的建立
- 统一的文字、度量衡与法律体系
- 汉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
- 分封制度与丞相的权力
- 文学艺术的繁荣与科技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与文化碰撞
- 三国分立与六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 的兴起与艺术的发展
- 隋唐时期的统一与繁荣
- 隋朝与唐朝的统一与强盛
- 文学、绘画与科技的繁荣
以上为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概要,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
中外历史纲要第3单元必背提纲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题解: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为了与南朝刘宋区别,我们叫赵宋。
1127年,赵宋被女真人建立的金灭掉,赵构在应天府建立南宋,逃到南方,最终选择临安也就是杭州作为都城。
1276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本课就是讲北宋和南宋的政治变迁,也讲一点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契丹、西夏、金、蒙古的战争。
质疑:军事、民族关系是政治的一部分,标题没有必要在写“军事”,可以改为“宋朝的政治”。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建立。
960年,赵匡胤,东京。
结束分裂。
2.加强控制地方。
派文官任知州,设通判制约知州;诸路转运司管地方财政,设四个监司;编练禁军。
3.加强控制朝政。
枢密院管军政,与三衙分权;三司使管财政;参知政事为副相。
4.推行文治。
崇文抑武,文官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
质疑:教材编写杂乱无章,一个主题分散在几个地方。
宋朝建立,第一要吸取五代政权更替频繁的问题,第二要解决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央军队的管理问题和中央政府的管理问题,即军队权力分散集权到皇帝手中,政权分散集权到皇帝手中;第二个问题收回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分散以集权到中央,坚强对地方的监察。
所以,教材的编写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宋辽战争。
战败,岁币。
2.宋夏战争。
战败,岁赐。
3.冗兵冗官冗费。
质疑:第二个子目可以并入王安石变法,作为背景。
三、王安石变法1.庆历新政。
范仲淹。
2.王安石变法。
1069年,宋神宗,富国强兵。
1】富国。
农业贷款;商业经营。
2】强兵。
兵农合一。
3】增加收入。
还是战败,加重负担,统治阶级分裂。
四、南宋的偏安1.靖康之变。
1127年,金兵俘走宋徽宗、宋钦宗。
2.南宋建立。
赵构,临安。
3.岳飞抗金。
4.绍兴和议。
1141年,划界、称臣、岁贡。
5.南宋灭亡。
1276年,元兵攻占临安。
质疑:教材没有讲完两宋的政治,交代一笔南宋的灭亡。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学习聚焦知识点整理一、中外历史纲要(上)1.石器时代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为工具。
2.禹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4.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6.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7.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8.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9.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0.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发动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11.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12.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13.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1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
15.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
16.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17.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18.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19.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0.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
21.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十单元默写提纲一、中外历史纲要简介1. 了解《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编写背景和目的2. 探讨《中外历史纲要(上)》对于历史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二、第一单元:世界历史的基本起源1. 探讨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2. 分析人类最早的文明和社会制度3. 讨论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三、第二单元:古代东方社会的兴起1. 了解古代东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2. 探讨古代东方社会的文化和科技成就3. 分析古代东方社会的社会制度和等级结构四、第三单元:古代西方社会的崛起1. 探讨古代西方社会的地理和气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 分析古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3. 了解古代西方社会的思想和宗教发展五、第四单元:中世纪文明的伟大发展1. 探讨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演变2. 分析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和文化变革3. 讨论中世纪欧洲与其他地区的交往和影响六、第五单元:东西方世界的交融和发展1. 了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互相影响2. 探讨东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和思想的交流3. 分析东西方文明的科技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七、第六单元:近现代世界的变革和发展1. 了解近现代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变革2. 探讨近现代世界的科技和产业变革3. 分析近现代世界的文化和价值观变革八、第七单元: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调整1. 探讨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的影响2. 分析世界大战后的政治制度的改变和新兴国家的兴起3. 了解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九、第八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1. 讨论冷战时期世界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对比2. 探讨冷战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3. 分析冷战时期的国际组织和合作十、第九单元: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1. 探讨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原因和过程2. 分析世界多极化格局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的影响3. 了解不同国家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下的地位和作用十一、第十单元: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1. 了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2. 探讨世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问题3. 分析世界发展对于人类未来的影响和意义以上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十单元的默写提纲,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权、监察文官任知州“四监司”、通判钱控制地方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兵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行政:宰相、参知政事削弱相权军政:枢密院(分化事权)财政: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监察:台谏剥夺兵权--罢免宿将兵权调兵权:枢密院(文官)抑制武将分散军权统兵权:三衙(武将)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2、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利:①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弊:①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②“三冗”,积贫(内),积弱(外)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1)背景:①“三冗两积”,内忧外患,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庆历新政”失败。
(2)主要内容: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 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3)影响①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②消极:A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B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C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1、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蒙古族--元2、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3、辽朝南、北面官实行的意义①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②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交融4、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5、元建立后巩固统一的措施①修驿道,设驿站、急递铺;②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度;③吐蕃:宣政院管理;④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⑤台湾:澎湖巡检司6、行省制度设立的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影响深远;②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重难点1.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难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
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960年北宋建立,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金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
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
3.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宋朝强化专制集权,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宋偏安的局面维持较长时间。
4.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变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5.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两宋时期科举制的完善与官僚体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知识梳理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1)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3)崇文抑武(重文轻武)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4.影响(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疆压力(1)宋辽关系①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③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澶渊之盟”,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
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2)宋夏关系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②双方最终达成和议。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第9课北宋南宋一、加强中央集权:1、收精兵:精编禁军,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
枢密院有调兵权,三衙有统兵权2、分相权:军权归枢密院和三衙,财政归三司,副相为参知政事。
3、制钱谷:设转运司,统领地方财政,清除割据经济基础4、重文轻武:文臣任知州,任枢密院长官。
5、地方:设立平行四个路级机构,称“四监司”,监控各州。
各州设通判。
(影响:A、预防内乱,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B、影响行政效率,助长保守风气。
)二、积贫积弱:、1、宋辽战争:(1)幽云十六州:北宋前,契丹建立的辽朝在北、方占领幽云十六州。
北宋两次欲夺回,均败。
(2)辽宋议和:北宋送“岁币”,方获安定。
2、宋夏战争:与西北党项屡战屡败,达成和议。
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送“岁赐”。
3、积贫积弱:A、军队不精,素质低下B、军费上升,耗费财政C、机构重叠,人仕过滥D、官僚膨胀,负担沉重。
三、变法图存:1、庆历新政:宋仁宗时范仲淹整顿官僚机构。
2、王安石变法:(1)措施:宋神宗时,农业青苗法,提供农业贷款、军事强兵法,实现兵农合一,取代募兵制。
另有科举、教育。
加强国家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2)影响:富国强兵,增加收入,引起争议,失败告终。
四、南宋偏安1、北宋灭亡:1127,被金所灭。
2、抗金英雄:岳飞3、绍兴议和:1147,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南宋称臣。
交纳岁币,世为侄国。
第10课辽夏金元一、辽:(契丹)1、建立:与鲜卑同源,居辽河上游,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都上京,后改国号辽。
2、制度: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二、西夏:(党项)古代羌人分支,1038年元昊称帝,都兴庆府,国号大夏。
汉式官称与本民族官称并存。
三、金朝:(女真)1、建立: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1114年,完颜阿骨打反辽,次年称帝,都会宁府(上京)2、征战:1125年灭辽,1127灭北宋,与南宋对峙。
---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权、监察
文官任知州“四监司”、通判
控制地方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钱
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兵
行政:宰相、参知政事
削弱相权军政:枢密院
(分化事权)财政:三司(户部、盐铁、度支)
监察:台谏
剥夺兵权 -- 罢免宿将兵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抑制武将分散军权统兵权:三衙(武将)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2、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利:①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弊:①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②“三冗”,积贫(内),积弱(外)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1)背景:①“三冗两积”,内忧外患,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庆历新政”失败。
(2)主要内容:①富国方面,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 ,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取代募兵制。
(3)影响
①积极 : 达到了富国目的, 增加了大笔收入
②消极: A 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北宋与西夏开战, 又以失败告终。
B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也引起激烈争议。
C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 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 ,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1、契丹族 -- 辽、党项族 -- 西夏、女真族 -- 金、蒙古族 -- 元
2、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
牧民族事务。
3、辽朝南、北面官实行的意义
①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②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交融
4、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5、元建立后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修驿道,设驿站、急递铺;②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度;③吐蕃:宣政院管理;
④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⑤台湾:澎湖巡检司
6、行省制度设立的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影响深远;②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政策: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发展生产,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③中外交往、民族融合加强;
④交通便利(大运河、丝绸之路);
⑤经济: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⑥人民的辛勤劳动
2、宋元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
①门第观念淡化;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人口因素 : 自晚唐以来 ,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 , 大量中原人口南迁 , 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
经验 , 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②政治因素 : 南方相对安定 ,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③政策因素 : 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 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
展。
④自然因素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更适宜于农业生产。
⑤经济因素 : 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⑥其他因素 : 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4、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
①农业有重大发展。
北宋时,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南北农作物品种更多地得到交流,农产
品的商品化加强;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有进一步发展。
③商品经济活跃。
宋代城市和商业兴盛,出现了纸币。
④对外贸易繁荣。
宋代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元代的外贸港口扬名海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理学的概念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
2、儒学复兴 ----程朱理学的背景
①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独尊地位动摇;
②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重建纲常伦理;
③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④北宋中期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程朱理学的主张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②“存天理,灭人欲”;③方法论:格物致知
4、理学的影响
积极:①提出了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和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
了积极作用;
③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有利于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尊卑等级观念,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禁锢人们思想,阻碍了后期社会的变革。
---
5、宋以前儒学的发展历程
时间发展情况代表人物观点
春秋产生孔子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战国发展孟子、荀子仁政、性善论;隆礼重法、性恶论
秦朝重创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朝正统地位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新发展吸收佛、道精神隋唐三教并行、复兴韩愈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巩固儒学主流思想
宋朝新体系二程、朱熹理是万物根本,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6、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①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
发展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生;
②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③指南针的使用,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