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动机与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253.00 KB
- 文档页数:47
需要、动机与行为需要是人类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个体心理及生理反应的稳态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有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之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的层次说。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心理动力,是直接推动行为的力量。
行为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一、需要、动机与行为需要和动机是有区别的。
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
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
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欲求或需要引起的。
但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
就是说,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
如果需要不迫切,则不足以促使人去行动以满足这个需要。
第二,需要转化为动机还要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它既包括物质的刺激也包括社会性的刺激。
有了客观的诱因才能促使人去追求它、得到它,以满足某种需要;相反,就无法转化为动机。
例如,人处荒岛,很想与人交往,但荒岛缺乏交往的对象(诱因),这种需要就无法转化为动机。
可见,人的行为动力是由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共同制约决定的。
按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欲求或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即动机,它驱使人选择目标,并进行实现目标的活动,以满足需要。
需要满足后,人的心理紧张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产生,再引起新的行为,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二、动机的功能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如下三种功能。
(一)激活的功能动机能激发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
例如,一个学生想要掌握电脑的操作技术,他就会在这个动机驱动下,产生相应的行为。
(二)指向的功能动机不仅能唤起行为,而且能使行为具有稳固和完整的内容,使人趋向一定的志向。
动机是引导行为的指示器,使个体行为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动机和行为的辩证关系
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原因和动力,可以分为初始动机和最终动机。
行为是动机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行为受动机驱动:人们的行为受到内部或外部的动机驱动,这些动机可以是个人的、社会的、心理的或生理的。
了解和识别动机有助于理解人们的行为,预测其可能的行为反应。
2. 行为实现动机:人们通过行为实现自己的动机,达到预期的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
例如,一个人想要获得健康的行为可以出于对健康的追求,通过锻炼和健康饮食来实现。
3. 行为反映动机:人们的行为可以反映其动机、价值观和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可以推断出其背后的动机。
4. 动机激发行为:动机是行为的触发器和驱动力,它可以激发人们采取行动,克服困难并朝着目标前进。
5. 行为改变动机:行为不仅实现动机,还可以改变动机。
例如,通过坚持锻炼来改善健康的行为可以增强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健康目标的追求。
6. 动机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动机驱动行为;另一方面,行为的结果和经验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动机。
总之,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辩证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预测行为反应,
并指导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第三章行为动力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概述(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特点需要的广泛性;需要的社会性;需要的对象性;需要的动力性;需要的周期性。
(三)需要与人的心理1、需要与心理过程的关系:需要是认知过程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本条件,具有中介作用。
需要可以推动意志的发展。
2、需要与个性倾向性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的方式体现出来。
(四)需要的种类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来源)(1)自然性需要也称为生理性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需要。
很多自然性需要是本能的,如饮食、睡眠、运动等,而且生理需要具有周期性。
自然性需要虽然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但有本质区别。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都与动物不同。
(2)社会性需要社会需要是指后天习得的,为了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在生理需要性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象)(1)物质需要: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2)精神需要:指对认知和美的享受的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人类具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组成了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二)需要层次理论的内涵1、需要的发展具有一定次序性,只有低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级别的需要。
2、不同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推动强度不同,层次越低,对人的影响越大。
但对于个人而言,那种需要的强度最大,取决于个人的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3、各个层次的需要是彼此重叠,相互交织。
(三)对该理论的评价1、贡献:推进了心理学对于需要的认识和研究,提出了需要的层次与结构关系。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识框架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是由需要支配的。
行为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也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
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对象,是行为的诱因。
目标并不是采取一次性行动就能够实现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
行为科学家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划分为两种: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1)目标导向行为是寻找目标的过程;且过程不能太长,目标定的不能太低;(2)目标行为时直接满足目标实现需要的行为;个体行为规律的循环过程只有了解人的需要,才能预测人的动机与行为。
二、需要与动机1.需要需要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潜在性(5)可变性(6)社会制约性2.动机(1)动机的定义动机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需要和动机既相似,又有严格的区分。
①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②当一个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这种需要才会转化为动机。
③动机是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
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①需要对象的确定;②需要达到一定程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
三、动机与行为1.动机的三种机能动机具有原始性、内隐性及实践活动性的特征,因此具有三种机能:(1)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2)选择机能: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使得行为朝着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3)强化机能: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1)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第二,同一行为可以源于不同的动机;第三,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第四,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第五,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研究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激励理论的基础判断题一、判断题1.广义的组织是指由一群人构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全。
(XXXXX)2.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主要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等。
(?)3.自变量是受因变量影响而产生反应的变量,是需要我们解释和预测的关键因素,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生产率、缺勤、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满意度等都是常见的自变量。
(XXXXX)4.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工业心理学尤其是人员测评研究的发展。
(XXXXX)5.20世纪初,工业心理学的萌芽与发展为组织行为学乃至整个行为科学学派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6.秦勒认为科学管理是一场彻底的心理革命。
(?)7.人际关系理论的精髓在于相信在组织中获得更高生产率的办法是提高雇员的满意度。
(XXXXX)8.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经验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派管理理论。
(?)9.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是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方法。
(?)10.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11.知觉是一种积极、能动的认识过程。
(?)12.自我知觉指的是对物质自我的知觉、对社会自我的知觉、对人际自我的知觉。
(XXXXX)13.甲、乙两位管理者都认为公平是管理员工的基本准则,这表明二人在价值观的强度属性方面基本一致。
(XXXXX)14.情感成分为认知成分奠定了基础,行为倾向又会决定情感。
(XXXXX)15.自我知觉理论主要阐释行为是否影响态度。
(?)16.高自我监控者对环境线索十分敏感,在根据外部环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17.情绪劳动对劳动者来说利大于弊。
(XXXXX)18.组织内部有许多因素能给我们带来压力,主要表现在任务要求、工作要求和人际要求。
(XXXXX)19.研究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激励理论的基础。
(?)20.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来自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