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发布:新一线城市吸附力超强,反超一线
- 格式:docx
- 大小:277.14 KB
- 文档页数:5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全面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提高就业质量,各高校纷纷编制并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本文将结合几所高校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2020年至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总结。
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
然而,根据多所高校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以华东政法大学、河南城建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等高校为例,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
这说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保持相对稳定。
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领域逐步拓宽。
从各高校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领域涵盖了教育、医疗、金融、制造业等多个行业。
其中,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于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体现了就业结构的优化。
三、就业质量稳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薪资待遇逐年提高。
以上海海关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为例,2020届毕业生平均月薪分别为6000元和7000元。
此外,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注重自身素质提升,积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
各高校积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举办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
同时,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五、就业趋势分析1. 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不均衡。
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在一线城市、发达地区就业,而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就业人数相对较少。
2. 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逐渐优化。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热门领域。
3. 毕业生创业意识增强。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总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20年应届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引言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据教育部数据,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人,较之2019年增加了近40万人,与2018年相比增加54万人。
伴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大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应届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尤其是今年,由于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国内外就业环境都变得非常恶劣,企业生存艰难,应届生求职难度加剧。
综合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固然有诸多的外部因素,如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应届毕业生基数庞大、疫情原因导致面试机会减少等等,但是也不排除应届毕业生自身的内部因素,譬如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对公司和岗位期待值过高、工作经验不足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情况,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就业意向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反馈到企业方,为应届毕业生与吸收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将是一件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事情,对于之后高校大学生求职就业也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报告由学慧职业发展研究院联合鲸媒体、京东教育、香聘网及简历义工共同发起,以2020年应届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情况展开调查分析,系统解读2020年应届毕业生为什么就业难和就业难体现在哪些方面,期待通过真实的数据反映,为企业制定招聘计划提供一定的事实依据,为应届生求职就业提供专业的策略指导。
Part 1数据说明报告主要对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和分析,样本数据几乎覆盖全国各个省份,但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样本数据涉及来自不同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共 1934 人,基本信息如图1 - 4。
图 1数据样本地区分布图 2数据样本性别分布图 3数据样本学历分布图 4数据样本专业分布Part 2目录目 录01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02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分析03 当前背景下应届毕业生就业策略探讨04 应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毕业生人数基数逐年增长,就业形势严峻,2020年应届毕业生正式入职比例不足13%45%的同学认为继续学业深造可以暂时躲避就业高峰,增加就业优势,但是绝大同学认为即使考研可以缓解社会上一部分就业压力,当前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尽管超50%的毕业生仍未找到工作,但是多数同学心态相对轻松,对求职仍抱有积极态度综合分析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及影响因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策略探讨明确职业定位、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寻求最佳的发展通道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多种因素叠加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多数毕业生更倾向留在家长发展,普遍追求稳定且高薪的企事业单位,教育行业成应届毕业生“新宠就业区域单一,多数向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相对发达的二线城市发展。
就业蓝皮书·本科本科生毕业去向分析摘 要: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带来巨大压力的情况下,硕士研究生扩招、政策性岗位数量增加等举措缓解了就业总量压力,扩大了毕业生分流渠道。
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去向分布来看,2020届国内读研人数相比2019届同期多了10余万,而留学群体受疫情影响较大,留学人数减少;另外更加激烈的考研、考公务员竞争使得二次考研群体和考公群体均进一步扩大。
从不同区域来看,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东北地区较低。
从不同类型专业来看,与建筑、电力/能源、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相关的工学、管理学专业就业率相对较高,与文体娱乐、商务服务等领域相关的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 毕业去向 疫情影响 就业率一 毕业去向分布毕业半年后:2020届毕业生毕业第二年(即2021年)的1月左右。
麦可思在此时展开跟踪评价。
此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也能够评估工作对自己知识、能力的要求水平。
毕业五年后:麦可思于2020年对2015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五年后跟踪评价(曾于2016年初对这批大学毕业生进行过半年后跟踪评价),本报告涉及的五年内的变化分析即使用两次对同一批大学生的跟踪评价数据。
毕业去向分布:麦可思将中国本科毕业生的毕业状况分为七类:受雇工作、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入伍、国内外读研、准备考研、待就业。
其中,受雇工作包含受雇全职工作、受雇半职工作,受雇全职工作指平均每周工作32小时或以上,受雇半职工作指平均每周工作20小时到31小时。
国内外读研包含正在国内读研、正在港澳台地区及国外读研。
准备考研包含“无工作,准备国内读研”、“无工作,准备到港澳台地区及国外读研”。
待就业包含“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无工作,其他”。
院校类型:本报告分析中,本科院校类型划分为“双一流”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
其中“双一流”院校包含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地方本科院校包含除“双一流”院校以外的其他本科院校。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情况分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据统计,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874万,再创历史新高。
而在就业市场上,很多毕业生却面临着“求职难、找工作难”的困境。
究竟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情况如何呢?一、市场供给高校毕业生扎堆求职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根据就业人才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公布的数据,每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的70%左右都将进入就业市场。
而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国内各类毕业生人数便达576万人。
实际上,高校毕业生占比的增长主要缘于国家进一步推进普及高等教育政策,大学本科生招生规模扩大,且研究生数量也显著上升,充分提高了高学历毕业生的数量。
二、市场需求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2020年受疫情影响,很多行业的就业需求出现走低。
但是,就业市场上高端就业仍旧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与新经济相关的行业,如金融、互联网、媒体传媒等,依旧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
另外,伴随着国内城乡市场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等领域也呈现出相应的就业需求。
同时,产业结构升级、技术革新、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比如,在信息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在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服务行业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以适应社会需求;在环保、节能等领域,新增环保税法等政策推出,产生了大量绿色岗位等等。
总之,未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依旧广阔。
三、市场竞争高校毕业生与其他人群相比,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有较强优势。
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任何一些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首先,毕业生要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背景,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其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兼职、实习等活动,通过实践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
另外,善于拓展人际关系,通过社交网站、行业论坛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
Preface2020年,一场突然而至的疫情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环境也变得更加严峻。
面临不可抗的外部环境,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观念是否有所转变?就业现状如何?是否会考虑多元化的灵活就业方式?报告基于一手调研数据从宏观面和微观面予以了客观分析,一一回答了上述问题。
报告认为大学生就业观念更趋理性,一般选择先就业再发展,具有长期兼职需求以拓宽收入源。
与此同时,灵活就业亦拟合了新一代大学生追求新潮个性的特征,未来或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新刚需。
CONT ENTS1.大学生群体基本面2.大学生宏观就业环境3.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4.大学生灵活就业趋势分析又现最难毕业季,2020年专本硕毕业大学生将高达879万7948148228792017201820192020E 2017-2020年专本硕毕业大学生规模(万人)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测算,2020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毕业大学生预计将再创新高,达879万人,同比去年净增57万人,从市场供给面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度。
本科和专科毕业生各占半壁江山,男女比例相对均衡从学历分布来看,专科毕业生最多,为411万人,占比达47%;其次是本科毕业生,为407万人;研究生群体则主要以硕士毕业生为主,约有60万人。
从性别分布来看,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女生略多于男生。
7604074111%7%46%47%2020年毕业大学生学历分布(万人/%)博士硕士本科专科50.6%51.7%49.4%48.3%研究生普通本专科2019年在校大学生性别分布(%)女生男生河南、山东、广东、江苏等地输送的毕业生位列前茅从毕业生的地域分布来看,河南、山东、广东、江苏四地毕业生总量均超60万,合计占比几近三分之一,是大学毕业生主要输送地。
0.0%1.0%2.0%3.0%4.0%5.0%6.0%7.0%8.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河南山东广东江苏四川湖北湖南河北安徽陕西浙江江西辽宁广西北京云南重庆山西福建黑龙江上海贵州吉林天津甘肃内蒙古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分地区大学毕业生分布毕业生总量占比(%)疫情影响经济低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难度明显增大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受到重创,一季度GDP增速为-6.8%,企业裁员、现金流吃紧现象频发,总体用工需求挤压,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也同步降低。
一线城市的就业分析报告一线城市的就业分析报告一线城市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力和吸引力。
就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一线城市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和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进而为政府、企业和个体提供有效的政策和决策参考。
本报告将对一线城市的就业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
一线城市的就业总体情况较为稳定,但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整体就业压力相对较小。
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这与这些城市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强大的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但相对而言,一线城市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而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导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在一线城市找到理想的工作。
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最大,就业率较低。
这需要一线城市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一线城市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成为就业的主要动力。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一线城市的就业结构逐渐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变。
其中,金融、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成为吸引年轻一代人才的热门行业。
与此同时,一线城市的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和人才流失。
因此,一线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就业的稳定增长。
一线城市的就业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距。
尽管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不断增强,但一线城市的就业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女性就业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高层次、高薪酬的职位上女性的比例相对较少,这可能与性别歧视和家庭责任的关系较大。
此外,一线城市的就业问题也存在城乡差距。
未来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与职业发展前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线城市成为了很多人就业的首选地。
那么,在未来,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将会如何呢?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线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吸引力,因此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无论是国家政策支持、企业总部的聚集、科技创新的中心、文化教育的中心还是金融智慧城市等方面,都给予一线城市丰富的就业机会。
例如,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推进,一线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教育、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职位需求将大幅增加。
此外,一线城市还有许多高薪行业和职位。
金融、互联网、科技等行业在一线城市更加繁荣发展,这些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大。
金融行业中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岗位,互联网行业中的软件开发、数据分析、产品设计等职位,科技行业中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将成为未来一线城市就业的热门选择。
这些高薪职位不仅给予了人们更好的薪资待遇,还给予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未来一线城市的职业发展前景也值得期待。
一线城市拥有更多的行业和企业,这意味着职业发展的机会更加多元化。
在一线城市,人们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兴趣和专业背景的行业和企业,更容易找到与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相匹配的岗位。
此外,一线城市的职业发展空间也更加广阔,人们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一线城市拥有许多知名企业和行业领导者,与这些顶尖企业和人才接触,有助于个人的职业成长和提升。
然而,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的增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线城市的竞争压力大,人才之间的竞争激烈,这给求职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求职者需要具备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同时,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大,个人需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总结起来,未来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相对较好。
多元化的行业和企业、高薪职位的增加以及职业发展空间的拓展,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
20年本科毕业就业情况20年本科毕业就业情况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在持续优化。
然而,受到全球疫情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2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也不乏挑战和变化。
在本文中,我将就20年本科毕业就业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总体情况来看,2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稳定,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就业质量也在持续提升。
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仅如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为本科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就业形势的良好发展。
然而,2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全球疫情的爆发给就业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
在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行业的就业需求减少,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其次,技能需求和岗位供需之间的匹配问题依然突出。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部分毕业生面临就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这意味着一些人才往往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人力资源的闲置。
面对上述问题,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和政策支持。
首先,高校加强了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不少高校还积极推进实践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和实习实训,增加了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
此外,政府通过优化就业环境,扶持创业和提供贷款等措施,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同时,加强产教融合,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推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的匹配。
总结来看,在2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中,虽然面临了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就业形势整体较好。
政府和高校的积极举措为本科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使得就业率能够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技能与岗位的匹配问题仍然存在,并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新一线城市人才政策的发展与落实情况新一线城市是指中等规模的城市中具有较高经济发展潜力和吸引力的城市,是国家新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推动这些城市的发展,吸引人才资源,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
本文将对新一线城市人才政策的发展与落实情况进行分析。
一、人才政策发展历程政府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
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新一线城市就业创业,各地政府提供了丰厚的人才引进津贴和补贴政策。
杭州市出台了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和创办企业的政策,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财政支持。
政府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
新一线城市作为创新创业的热土,急需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各地政府加大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建设力度,增加投入,提升办学水平。
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培训机会和晋升机会。
政府出台了人才评价机制。
为了吸引人才来到新一线城市,政府不仅提供了优厚的待遇,还注重对人才的评价机制和工作环境。
北京市规定高层次人才在项目个数、经费和专利数量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获得一定福利待遇。
二、人才政策落实情况虽然新一线城市人才政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政策诸多但执行力度不足。
虽然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但由于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导致政策效果不明显。
一方面,政府部门在财政支持上存在延宕和无法及时发放的问题,给人才的引进和创业造成了不便。
政府在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上存在着不够具体和明确的问题,导致人才无法准确掌握政策的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
人才政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新一线城市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现有的人才政策主要集中在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创新领域,对于其他领域的人才吸引力相对较低。
政府在制定人才政策时,应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为各个行业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引进和培养机会。
人才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不足。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需要长期的支持和保障。
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政策存在着时不时变动的问题,导致人才的信心不足。
关键发现:寻找机遇之城:城市人才争夺战中部输给西部,长三角珠三角多中心化杭州进入人才流动第一阵营,人才供需两旺,吸引力已超过广州。
中部三城(武汉、长沙、郑州)的人才吸引力逊于东部沿海城市,也弱于西部城市成都及西安。
长三角与珠三角已形成多中心吸纳人才格局。
职场年龄焦虑成普遍现象,35岁以后去哪里?成都比杭州更受中年职场人的青睐。
寻找机遇之业:互联网人转向生活服务业,房地产与通信电子冷热两重天2019年,生活服务业取代金融行业,成为IT互联网人才离职后的首要去处,且多选择自由职业或创业。
金融业和房产建筑业分别位列二三位。
保险类金融公司成为互联网人转型金融领域的首选。
2019年,房地产成为就业压力最大行业。
通信电子行业一直处于低就业竞争度情况。
疫情下备受关注的医疗医药行业,2019年转行的前三大去处为生活服务业、IT互联网与金融业。
预计未来国家将出台更多政策,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加入医疗医药行业。
寻找机遇之所:互联网人才形成新BAT格局,拼多多崛起成新黑马设计与运营人才求职压力位居前列,算法人才供不应求。
字节跳动强势崛起,取代百度成为互联网人才流动的新“BAT” 。
2019年,拼多多成为吸纳人才的黑马。
这个曾经被称为面向五环外人群的APP,却吸引了大量五环内人才加盟。
“职场免疫力”受关注:成为“待机青年”,伺机而动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时代,职场人正多方打造自身职场竞争力。
疫情的发生,进一步强化了职场人的“职场免疫力”意识。
职场人开始意识到,建立良好人脉,持续而有效的互动,塑造个人职业品牌,让好机遇主动上门,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长效法则。
02 03 04目录寻找机遇之城:城市人才争夺战新版图1、人才净流入:深圳第一,杭州领先北京广州2、东莞就业竞争度超过北上广,杭州人才供需两旺3、35岁以上离职者,成都比杭州更吸引人4、2019,中部三城人才竞争激烈,武汉仍是机遇之城5、城市群人才流动:长三角珠三角已形成多中心格局6、IT互联网产业继续向二线城市扩展, 热招研发替代基础技术岗7、上海职场人平均年龄一线城市中最高寻找机遇之业:冷热两重天下的行业生存1、重点行业招聘趋势:互联网行业需求逆势抬头2、跨界跳槽如何走:真的都去做保险了?3、房地产就业压力最大行业,通信电子与交通物流存机会寻找机遇之所:职场人的离与去1、设计与运营人才求职压力位居前列,算法人才供不应求2、互联网人才格局已定,金融人才继续破圈3、字节跳动取代百度,组成互联网人才流入的新BAT阵营成为待机青年,提升职场免疫力1、求职者调低就业预期 跳槽不涨薪接受度达64%2、招聘市场出现分化:如何吸引观望型人才成重点3、“职场免疫力”意识提升,开启“待机”模式引 言人才流动,是经济活力的源泉,也是个人成就职业梦想的路径。
2020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发布:新一线城市吸附力超强,反超一线2020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发布:南京“很燃”,杀出重围成黑马!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堪称史上“最难年”,就业环境也是有史来最艰难的一次,874万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急剧暴增,也将迎来最难就业季。
在“双难”的环境下,无疑给毕业生扔了个“王炸”。
毕业生的就业动向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话题。
为了了解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近日,大学生一站式网申平台梧桐果基于网站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带您一起从五大方面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动向。
华东地区毕业生流入近四成,成为“人才聚集地”如图所示,华东地区毕业生流入最多,占比39.72%,排名第一;华北地区排名第二,占比15.51%;华南地区排名第三,占比11.86%;华中地区(10.99%)、西南地区(9.99%)、西北地区(6.76%);东北地区毕业生流入最少,占比5.71%。
长期以来,华东地区凭借沿海、沿江的有利地理位置和国际、国内信息辐射速度快、经济基础较好、教育比较发达、加上新兴企业发展迅速等优势,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
众所周知,毕业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往往更青睐百强双一流企业。
像阿里巴巴、上汽集团、苏宁控股、浦发银行等知名500强企业都聚集在华东地区且应届生招聘需求旺盛,因此,备受毕业生青睐。
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吸附力相对相对较弱,由于西北地区城市总数少,产业发展不均衡,目前正属于开发阶段,所以需求量相对较少;重工业一直是东北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互联网、新兴行业发展滞后,加之气候寒冷等因素,导致毕业生流入较少。
一线城市不再独领风骚,新一线城市吸附力超强,南京成功晋级“前三甲”北上广深作为一线城市代表,一直成为毕业生求职的重要选择地,也是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城市。
但从2020届中国毕业生就业流向排名来看,北上广深不再独领风骚,吸引力在逐渐减弱,排在前三甲的分别为北京(5.31%)、上海(4.18%)、南京(3.71%),广州和深圳则排到第六、第十名。
2020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怎么样
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企业收益下降,受制于供应链终端及产业复工等影响,整个市场环境面临很大的压力,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大。
1.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目前岗位数量少与就业需求多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是企业复工复产程度不高,由于订单量减少,经济活动开展受限,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人员招聘需求减少。
二是部分企业无法复工复产,如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旅游等服务类行业,按疫情防控要求尚未全面复工复产,导致服务业大量从业人员无法返岗就业。
三是沿海地区受海外疫情影响,沿海外贸型企业海外订单量锐减,用工需求不同程度减少。
综上,经济活动受限,工厂开工率不高,招聘需求减少,流动性的无业人员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工作社会经验的迎接毕业生,寻求满意工作岗位的几率较往年相比会非常低。
2.国家政策支持和应对举措。
面对疫情造成的就业现状,国家层面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着力解决广大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比如扩大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招聘计划,鼓励县乡机关积极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
扩大硕士研究生招
生和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大学生应征入伍规模,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录等。
另外,针对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也出台有奖励政策,目的就是鼓励企业招聘毕业生,所以综上所述,面对当前的困境和难题,国家在谋划,政府在努力,广大高校毕业生也不能一味消极等待,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确定方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报告编制说明........................................................................................................................1学校概况................................................................................................................................2第一篇:毕业生供需状况. (1)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1)(一)总体规模及学历结构................................................................................1(二)学院结构....................................................................................................1(三)性别结构....................................................................................................3(四)民族结构....................................................................................................3(五)生源地结构................................................................................................5(六)师范生结构................................................................................................6二、毕业生需求情况. (7)(一)供需情况....................................................................................................7(二)供岗单位分布.. (8)第二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1)一、初次就业率及就业类型 (11)(一)总体就业率及就业类型..........................................................................11(二)分学历层次就业率及就业类型..............................................................12(三)各学院(专业)就业率..........................................................................12(四)不同特征群体就业率..............................................................................15(五)未落实群体分析......................................................................................17二、就业流向.. (19)(一)就业地区分布..........................................................................................19(二)就业行业分布............................................................................................2(三)就业职业分布............................................................................................3华中师范大学(四)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五)师范生、非师范生就业流向 (2)(六)毕业生响应留鄂留汉计划情况 (4)三、国家战略导向就业分析 (4)四、继续深造 (5)(一)国内升学 (5)(二)出国(境)留学 (7)(三)疫情对深造的影响 (9)第三篇: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10)一、求职过程分析 (10)(一)择业渠道 (10)(二)就业形势 (11)(三)择业阻碍 (12)(四)求职意向 (13)二、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14)(一)薪酬水平 (14)(二)专业相关度 (16)(三)工作适应度 (17)(四)工作满意度 (18)(五)职业能力满足度 (19)三、师范生、非师范生就业质量分析 (21)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21)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2)一、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发展趋势 (2)二、毕业生单位流向发展趋势 (2)三、毕业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3)四、毕业生行业流向发展趋势 (2)五、毕业生就业质量发展趋势 (2)第五篇: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3)一、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 (3)(一)毕业生综合评价 (3)(二)教育教学评价 (5)(三)学生工作及生活服务评价 (8)(四)就业创业工作评价 (10)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及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12)(一)用人单位人才需求 (12)(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14)三、对招生及人才培养过程相关环节的反馈 (16)(一)对招生和专业设置的反馈 (16)(二)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19)(三)对就业创业工作的反馈 (21)第六篇: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小结 (24)一、干部教师高站位,率先垂范抓就业 (24)二、特殊时刻群策群力,千方百计促就业 (25)三、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多措并举增就业 (27)四、依托专业专家团队,强化生涯教育指导帮扶就业 (29)五、狠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营造双创氛围带动优质就业 (81)附录I:各专业就业率 (83)附录II:数据统计说明 (93)为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积极发挥就业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作用,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预警,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
20年大学生就业数据报告引言就业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本报告将对20年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就业率根据数据统计,20年大学生就业率为90%以上,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这意味着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
就业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企业需求的增长和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
行业分布20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如下:1. 信息技术行业:占比20%以上,是最受大学生青睐的行业之一。
这一行业的就业机会很多,且薪资较高。
另外,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信息技术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2. 金融行业:占比15%左右,仍然是大学生聚集的领域之一。
金融行业相对稳定,薪资丰厚,并且具有较好的晋升空间。
3. 教育行业:占比10%左右,是吸引了一部分毕业生从商科、理科等其他领域转入的行业。
教育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但竞争也相对激烈。
4. 制造业:占比10%左右,是大学生就业的传统领域。
虽然制造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但薪资待遇稳定,工作岗位相对稳定。
5. 其他行业:包括文化创意、服务业、媒体传媒等,共计占比35%左右。
这些领域相对新兴,发展潜力较大,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
地区分布20年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如下:1. 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占比20%左右。
这些城市发展前景好,薪资水平高,也是大学生求职的热门目标。
2. 二线城市:包括成都、重庆、杭州等城市。
占比30%左右。
这些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工作岗位丰富,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3. 三线城市及县镇:占比50%以上。
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一定的创业机会。
薪资水平20年大学生薪资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月平均薪资在4000元至8000元之间,其中一线城市的薪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202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大学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020年,作为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就业形势总体概况、就业困境、就业机遇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就业形势总体概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逐渐趋向多元化。
从整体来看,202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较为乐观。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二、就业困境尽管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乐观,但仍面临一些困境。
首先,大学生数量剧增导致竞争压力增大。
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都在大量增加,而相对职位数量有限,导致竞争激烈。
其次,传统行业需求相对疲软。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某些传统行业需求不断下降,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再者,技能不足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难题。
虽然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就业中技能与需求之间存在鸿沟,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难以找到适应的岗位。
三、就业机遇虽然面临一些困境,但2020年大学生仍然面临就业机遇。
首先,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比如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行业,这些新兴产业对创新型、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能力要求较高,符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其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补贴、贷款支持等,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另外,就业市场的多元化也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进行岗位选择。
四、应对策略面对2020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需要制定一系列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
大学生应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其次,提前规划职业发展。
制定职业规划并提前准备,了解自身的兴趣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再者,多渠道增加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通过互联网、招聘会、人脉关系等方式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提高自己的就业机会。
《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出炉!疫情的影响或长达10年!高中生必看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就读专业受到了社会严峻的考验,“活下来”的企业、“抢着要”的专业,以及“意外发育”的行业,向我们传递了高考起跑线的信号:2020之后,高考选哪个专业和大学,未来更稳定。
心急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第二部分,查看大学与专业建议。
01这两年,哪些专业最吃香?2020年,包括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在内的超过50所大学向社会各界发出求助信,以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究竟是哪些行业与岗位,在重重困难下消化了庞大的求职群体呢?2020优势/劣势行业19个行业中,就业率超过5%的是:金融业15.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10.8%;制造业10.3%;教育9.1%;建筑业6.7%。
数据来源-《新冠疫情冲击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实证研究》疫情期间损失惨重的行业,呈现出相同的特点:人员密集+活动半径大。
如,电影、餐饮、交通运输、零售、旅游、出口、房地产……与此同时,部分行业被激发出新的活力与机遇,如,智能诊疗、在线教育、数据分析、机器智能、短视频等。
2020优势/劣势专业疫情下,行业重新洗牌,需求增长的行业,其相关专业也更加吃香:《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将就业率高、薪资高和满意度高的专业归为“绿牌专业”,计算机类领跑本科榜单: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相应地,“红牌专业”则指那些就业率、薪酬和满意度都比较低的专业: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薪资水平今年,半数毕业生税后月薪酬集中于 3001—5000 元,薪资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的top10专业见下图: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毕业3年后,月收入仍然强势升高的,才真正是好专业,前两名又被计算机类包揽:毕业3年后月收入超万元的职业是,互联网开发及应用、计算机与数据处理。
2020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发布:新一线城市吸附力超强,反超一线
2020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发布:南京“很燃”,杀出重围成黑马!
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堪称史上“最难年”,就业环境也是有史来最艰难的一次,874万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急剧暴增,也将迎来最难就业季。
在“双难”的环境下,无疑给毕业生扔了个“王炸”。
毕业生的就业动向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话题。
为了了解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近日,大学生一站式网申平台梧桐果基于网站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带您一起从五大方面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动向。
华东地区毕业生流入近四成,成为“人才聚集地”
如图所示,华东地区毕业生流入最多,占比39.72%,排名第一;华北地区排名第二,占比15.51%;华南地区排名第三,占比11.86%;华中地区(10.99%)、西南地区(9.99%)、西北地区(6.76%);东北地区毕业生流入最少,占比5.71%。
长期以来,华东地区凭借沿海、沿江的有利地理位置和国际、国内信息辐射速度快、经济基础较好、教育比较发达、加上新兴企业发展迅速等优势,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
众所周知,毕业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往往更青睐百强双一流企业。
像阿里巴巴、上汽集团、
苏宁控股、浦发银行等知名500强企业都聚集在华东地区且应届生招聘需求旺盛,因此,备受毕业生青睐。
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吸附力相对相对较弱,由于西北地区城市总数少,产业发展不均衡,目前正属于开发阶段,所以需求量相对较少;重工业一直是东北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互联网、新兴行业发展滞后,加之气候寒冷等因素,导致毕业生流入较少。
一线城市不再独领风骚,新一线城市吸附力超强,南京成功晋级“前三甲”
北上广深作为一线城市代表,一直成为毕业生求职的重要选择地,也是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城市。
但从2020届中国毕业生就业流向排名来看,北上广深不再独领风骚,吸引力在逐渐减弱,排在前三甲的分别为北京(5.31%)、上海(4.18%)、南京(3.71%),广州和深圳则排到第六、第十名。
除济南为省会二线城市,其余上榜的均为新一线城市,由此可见新一线城市吸附力超强,南京则成为年度黑马,成功晋级“前三甲”。
虽然一线城市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机遇广阔、交通便利、教育医疗设施较为完善、薪资高等优势,吸引毕业生前来发展。
但高薪却意味着高房价、高消费,近年来,一线城市房价的水涨船高、落户难等因素,使得部分毕业生望而却步,不再是曾经说的那样,宁可在一线
城市过“蜗居”生活,也不会到二、三线城市过相对逍遥的日子。
随着新一线城市逐渐出台的落户、住房补贴、创业基金等“人才新政”,加上新一线城市近年来迅速发展、环境舒适、气候宜人、生活节奏适中、新兴行业逐步兴起,岗位需求也逐渐增多,也为毕业生迎来了新的选择。
以本次黑马南京为例,据最新报道,外地高校毕业生来南京参加企业面试,可领取1000元的一次性面试补贴。
符合申领条件的博士、硕士、学士可按每人每月2000元、800元、600元标准,享受最长3年的住房租赁补贴。
相关企业、新研机构等符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将纳入人才购房补贴对象。
通过这一系列政策,南京今年将为大学生推出至少20万个岗位。
近年来留学回国人员总量超4万人,每年净增近4000人。
这一系列的举措,迎来了大部分毕业生前来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南京可以杀入前三甲的重要原因。
建筑、机械、互联网行业备受毕业生喜爱,建筑行业持续“高热”
从上图数据显示来看,建筑/建材/工程行业毕业生流入最多占比为10.63%,位列第一;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机械/设备/工程(6.10%)和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4.23%)。
建筑/建材/工程堪称行业中的“领头羊”。
在我国,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国家投资项目逐渐增多、城镇改造、房屋工程建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等增加,使建筑行业逐渐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企业招聘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吸引了更多毕业生前来投递。
机械行业为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装备,近几年来机械行业更是朝着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成为高热门产业。
互联网行业更是毋庸置疑,作为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人,,对互联网有超强的依赖和熟悉感,近两年来,网络直播、声优等新兴职业更是备受毕业生青睐。
自带主角光环,管培生职位备受追捧
如上图所示,从毕业生就业流向职位分析来看,管理培训生职位最受毕业生青睐,占比为6.56%,会计(4.25%)和研发工程师(2.63%)紧随其后,位列二三名。
通过梧桐果3年以来数据分析来看,企业发展空间大、晋升机制完善、薪水高成为了毕业生求职首选,管培生更是诠释了该特点,一跃成为校招中备受毕业生追捧的职位,且职
位自带管理光环,大多数管培生无专业限制,也给毕业生带了福音。
毕业生还可以通过企业的定向培养,更好融入公司的领导层,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因此,管培生成为毕业生优选职位。
毕业生最爱这些雇主品牌,“中字头”企业实力吸粉
从毕业生青睐的雇主品牌来看,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电建、中国石化、中国铁建最爱毕青睐。
“中字头”企业从产品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工程承包、设备制造、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完整的建筑产品产业链条,旗下分公司较多,遍布中国大江南北。
企业类型主要包括央企、国企以及上市公司,规模人数均在10000人以上,岗位需求旺盛,资金雄厚,环境良好,晋升空间大等优势,吸引大批毕业生来此发展,“中字头”真可谓是实力吸粉。
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如何选择就业是我们成功最关键的一步,相信经过16年的风雨洗礼,会做出更加明确的抉择,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定会成为站上顶峰的那个“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