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长春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2延安,我把你追寻公开课教学设计 (8)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一、教学背景《延安,我把你追寻》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内容主要讲述了延安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背景和人民英雄的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培养学生对英雄事迹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教案针对小学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剖析,设计了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延安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背景和人民英雄的事迹。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能力目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能够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准确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
–能够通过朗读、讨论和表演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表达个人情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对英雄事迹的敬意。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对英雄事迹的敬意。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延安这座英雄城市的感情认同。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0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延安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预习课文(15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标题和段落,预测课文内容,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3. 阅读理解(30分钟)•学生课前预习后,进行整篇课文的阅读。
•学生根据问题逐段阅读课文,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细节,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讨论答案。
4. 延伸阅读(20分钟)•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篇与延安历史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
•鼓励学生通过互动分享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5.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延安这座英雄城市给他们的感触和启示。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延安革命历史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领会。
(3)诗歌中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2)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向往之情,导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四、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延安的认识和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二)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的结构。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读出来。
三、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追寻:跟踪寻找。
昔日:从前,课文中指革命时期。
茁壮:健壮。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楼大厦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一般写作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很多。
文中用来形容各种家用电器的摆设。
奥秘:奥妙神秘。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革命历史的尊重。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2)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1)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
(2)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教学过程(一)精彩导入,激发情感(1)展示延安风采,引入主题①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延安的美丽风光和革命历史遗址的图片,同时配以激昂的音乐,营造出浓厚的革命氛围。
②引导学生观看图片,让他们感受到延安这片红色土地的魅力和历史底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2)巧妙提问,引出课文①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延安吗?你们知道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吗?"通过提问,引出学生对延安的认知和思考。
②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引出本课的主题《延安,我把你追寻》。
(3)共同朗读,感受诗歌韵律①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音乐美。
②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4)互动讨论,探究延安精神①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延安精神是什么?它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②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5)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体验①教师创设一个革命历史背景的情境,让学生扮演革命先烈的角色,体验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对革命理想的坚守。
②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6)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延安精神,例如在学习、劳动、团队合作等方面。
②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教师点评并总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延安精神的敬仰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延安精神。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延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延安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3. 理解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进行互动交流。
4. 欣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歌的美。
(2)学生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进行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创作一首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诗歌。
(3)学生互相交流、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朗读展示,评估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3. 通过生字词运用,评估学生对新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学习的课文和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延安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 开展延安故事分享会,让学生更加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领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中国革命历史悠久,有许多革命老区现在仍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
其中,延安就是一个重要的革命老区。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由追寻延安的情景而写的诗《延安,我把你追寻》。
2.介绍作者:柯岩,女,当代著名诗人。
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已出版著作50余部。
曾多次参加中外文学艺术交流活动,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享誉海内外。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生字、生词的含义。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指导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断的句子。
3.再读课文,了解每小节的内容,教师随即指导。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逐小节品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
第一小节:追寻信念我们仿佛听见了“延安”这座历史名城内在的呼吸声音,这声音里有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者为了民族解放而发出的沉重思考,有红军战士与敌人搏斗时得壮怀激烈,有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高尚情操。
第二小节:追寻温暖我们仿佛看见了黄色的土高原下暗红色的窑洞散发出的柔和的灯光。
这灯光照亮了无数曾经在这个根据地上奋斗过的革命先烈们的心灵,它温暖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的身心。
第三小节:追寻光明我们看到了一个光明的现代化中国正在向我们走来。
这光明里有绿色的稻田,有清亮的天空,有丰富的人民文化生活。
光明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第四小节:追寻火红的太阳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定的中国正在崛起。
这坚定里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有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有先进科技、先进武器的强大支撑。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优秀9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呢?你们为什么喜欢古诗?你觉得诗歌有什么特点?生:师:诗歌语言凝练,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板书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二。
检查预习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生: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三。
自学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看看你有什么体会?又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读诗,回答交流。
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提问题。
师: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生:交流。
四。
朗诵感悟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首诗的朗诵,想想你们为什么那么设计,练习后,上台表演。
生:讨论朗诵设计。
朗诵,评价。
五。
总结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希望我们都继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内在顺序。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5个字。
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程序:课前交流:名人勤奋成功的事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简介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2、师板书“勤奋”,学生齐读“勤奋”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
(努力;十分努力;为了达到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3、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明白文体特征。
1、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小组汇报交流。
预设:
2.读过全诗,我们知道了作者追寻的是延安,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追寻延河、枣庄、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小节。
(板书: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朗读指导:四个“追寻”读的时候应该语气逐步上扬。
(板书:追寻)
学生反馈交流。
明确: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预设补充,相机出示图文:
①“延河叮咚的流水”。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
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沿河边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讲“叮咚的流水”,实际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
②“枣园梨花的清香”。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千米,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在这里写的。
当年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
讲“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③“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杨家岭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
讲“讲话的会场”,实际是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④“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
【板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延、昔、笋”等11个生字,会写“延、昔、茅”等14个字,正确读写“延安、昔日、春笋”等16个词语。
-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 学习诗歌的表达形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延安精神的伟大,体会延安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激发学生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之情。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例如在学习“延”字时,要注意它的笔画顺序和书写规范,引导学生通过数笔画、书空等方式进行记忆。
同时理解“延安”这个特定的地名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 理解诗歌内容,明确作者追寻延安的哪些事物以及为什么要追寻。
如诗中提到追寻“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等,通过分析这些意象来把握诗歌的主题。
2.2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延安精神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如“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感受到当年革命的火热氛围,进而理解延安精神的实质。
-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如“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要让学生理解这种手法对表达情感和主题的作用。
3. 教学方法3.1 朗读法- 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例如在朗读“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这几句时,要读出强烈的情感和递进的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3.2 情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延安的图片、视频资料,如延河、枣园、杨家岭等地方的风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延安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氛围。
小学教案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如“延、昔、笋、茅、炕”等。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理解诗歌内容,明确诗歌中多次提到追寻延安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延安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帮助理解诗歌内涵。
-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延安的崇敬和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
例如“延安精神”这一概念在诗歌中的体现。
原教材中提到了延安时期的许多优良品质,如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这些都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
例如诗中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等意象,都象征着延安时期的某种精神特质。
-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诗歌每行的字数相近,韵脚整齐,通过朗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这种韵律。
如“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这里“光”和“阳”的押韵,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尤其是对延安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的理解。
延安精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精神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这是教学的难点。
例如,在现代社会,艰苦奋斗可以体现在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等方面;自力更生可以理解为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 教师范读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明确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例如,在读“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这句时,“延安”要重读,以突出追寻的对象,语调要激昂,表现出作者的崇敬之情。
-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统编版教材《延安,我把你追寻》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延、昔、笋”等12个生字,理解并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延安、昔日、春笋”等。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延安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崇敬与向往之情,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诗中多次提到“追寻”,要让学生理解作者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如“追寻延安精神”。
通过对诗句“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追寻延安精神比作燕子追寻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形象地表达了对延安精神的渴望与向往。
帮助学生正确读写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比如在学习“茅”字时,可通过字形分析,“茅”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艹”,下面是“矛”,让学生牢记字形,再通过组词“茅草”等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延安精神包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例如,诗中提到“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扬,革命万里起高潮”,要引导学生理解杨家岭是延安精神的重要象征地之一,红旗飘扬象征着革命的蓬勃发展,这背后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和不怕困难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如学生们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也应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克服。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如“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通过这样的节奏划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诗歌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感情。
2.难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诗人贺敬之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阅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
3.分析诗歌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4.体会诗歌情感(1)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追寻延安?(2)学生举例说明,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6.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独特魅力。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延安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延安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4.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1.介绍诗人贺敬之及其作品背景。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
这首《延安,我把你追寻》创作于1979年,是诗人对延安这片红色土地的深情赞美。
2.引导学生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二、阅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
三、分析诗歌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意象:红枣、延河、宝塔山、小米、油灯、红枣、南泥湾等。
(2)修辞手法:象征、拟人、排比、对仗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延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multiple-times 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课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达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延安精神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讨论评估:在讨论环节,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延安革命纪念地,加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 开展延安精神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进一步交流学习心得。
九、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更多关于延安的资料,加深对延安的了解。
本节课通过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使学生了解了延安的背景,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力量。
通过课堂讨论、作业练习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掌握一些新的词汇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掌握一些新的词汇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和写作。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文本或多媒体课件。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字典或参考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词汇学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新词汇和短语,学生进行笔记。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新词汇和短语。
4.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5. 朗读和背诵: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调。
学生背诵课文,教师进行检查和鼓励。
6.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教师批改和指导学生的写作,给予反馈和建议。
7.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活动,如查找资料、进行讨论等。
8.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延安,我把你追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革命历史,对延安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革命历史,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2.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还要追寻延安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活动:1. 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革命历史,强调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延安的认识和理解。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还要追寻延安的精神。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情况。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回答,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第二章:追寻延安的精神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延安的精神内涵,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延安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内容:1. 教师介绍延安的精神内涵,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如何将延安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延安的精神内涵,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情况。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回答,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第三章:延安的优良传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延安的优良传统,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艰苦奋斗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延安的优良传统。
教学内容:1. 教师介绍延安的优良传统,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艰苦奋斗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延安的优良传统。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延安的优良传统,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小学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使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延安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以及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之情。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追寻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内容概述本课以追寻延安为主题,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历史变迁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之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延安的精神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延安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3.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3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以追寻为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延安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之情。
4.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4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以追寻为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写作练习。
4.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强调追寻精神的重要性。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追寻主题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5.2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写作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5.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关注学生在追寻主题写作中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教者:木林小学王海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
1、你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2、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带着以上问题学习诗歌。
二、自学诗歌,完成以下要求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查阅工具书。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那几点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个同学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
2、检查对词语的理解。
3、诗歌讲了这几点意思:
第一、二节写人们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三、四节写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五、六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3.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4.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如果失去了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七、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