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2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
文章来自:
《荷塘月色》
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
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
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这”指“不能朗照”。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不同?
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月色下的荷塘。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通感。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
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个塘上月色的光影之美。(月下荷塘花叶神韵夺魄,塘中
月色光影妙律勾心)
11.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
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12.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朦胧的美,静谧的美。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1927年7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
文章来自:
《荷塘月色》
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
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
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这”指“不能朗照”。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不同?
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月色下的荷塘。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通感。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
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个塘上月色的光影之美。(月下荷塘花叶神韵夺魄,塘中月色光影妙律勾心)
11.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
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12.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朦胧的美,静谧的美。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1927年7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
,
文章来自:
《荷塘月色》
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
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
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这”指“不能朗照”。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不同?
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