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6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知觉过程中,最先印象对人的知觉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人们对他以后的一系列心理与行为特征的解释。
首因效应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他人的社会知觉往往表现出这样的倾向,即当人们刚刚获取了有关他人的少量信息,就力图对他人的另外一些特征进行推理、判断,以期形成有关他人的统一、一致的印象。
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分别向两组乘务员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甲组先说这个人性格开朗,然后又介绍他性格内向;对乙组,则先说这个人性格内向,然后又介绍他性格开朗。
结果,甲组乘务员因为“第一印象”是“性格开朗”,普遍认为这个陌生人性格开朗;而乙组乘务员因为“第一印象”是“性格内向”,普遍认为陌生人性格内向。
这种情况也广泛地存在旅客服务之中,在旅客服务过程中,由于乘务员与旅客的交往多数是一次性交往,所以服务中的首因效应更为突出和普遍。
乘务员特别是车站工作人员,要了解和掌握旅客服务知觉中的首因效应,就要努力展示自己工作状态中最佳的言行,给旅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1)如何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①态度。
要想产生好印象,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
把积极乐观的态度传达出去,就会立即得到同样积极的回应。
一个容易令人接受的表情或一句恰当的话都能表达这种态度。
怀着热情走进任何场合都能得到最佳的回应。
旅客向你走来时,如果你可以抬起头并露出真诚的微笑,就会轻易赢得一个好印象。
你首先要喜欢见到旅客,其次要享受你的工作,这两点会把你的信心推向新的高度。
第一印象是否完美,衡量标准是人们对你做出的回应。
进一步说,你要对这些回应做出迅速的判断并消化吸收,这样才能确认是否应该让这个印象在旅客心中保持下去。
②姿势。
态度和姿势之间是有联系的。
在形容正确的姿势时人们经常使用“优美”和“高雅”这样的词汇。
不良的姿势不仅能引起健康问题,还能传达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一)首因效应
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二)近因效应
它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在与熟悉的人交往时,近因效应更为明显。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产生原因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
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
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
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首因效应洛钦斯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他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生活片断。
这两段故事描述的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
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两段故事分别列于下方:詹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
詹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
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
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告别了。
放学后,詹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詹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
詹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詹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地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地椅子上喝着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排列组合: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热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热情外向的詹姆的故事;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冷淡内向的詹姆的故事。
洛钦斯将组合不同的材料,分别让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第二组被试只有1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第三组被试中有95%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第四组只有3%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
研究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
在首因效应中,对情感因素的认知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一般都喜欢那些流露出友好、大方、随和情感的人,因为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他人尊重和注意,这个特点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小孩子都喜欢第一次见了他/她就笑呵呵的人,如果再给予相应的赞扬,那么儿童就会更加的高兴。
个人收集整理-ZQ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地认知也是十分重要地.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地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地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地偏见.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地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地无偏见地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地“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地偏见.、首因效应.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地,往往左右着对对方地评价.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地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通常所说地“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地失误.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地;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地.这种心理效应地产生带有一定地必然性.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地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地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地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地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地非自觉地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地,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地消极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地印象.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地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地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地评价.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地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地一贯表现.这种人际知觉地一左一右,均是近因效应地典型表现.这种偏差地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近因”与“远因”相比,一般地说,客观上对人地刺激要强一些,给人留下地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地有关印象.二是从主观上说,接受刺激地主体在已有地生活体验中,对特有地“近因”看得比较重,接受这种“近因”刺激地灵敏度比较高.近因效应往往掩盖甚至否定对一个人地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他人地全面认识.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地认知偏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地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地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地现象.这种情况犹如大风前地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地光环,故称之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试验: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地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五种品质地人,结果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地人想像为一个友善地人.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地“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想像出一个适合地人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地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地形象.阿希地试验揭示了人际知觉中地一种普遍地心理现象: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优点,就认为其他方面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地光环笼罩,即“以俊遮丑”;相反,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缺点,这个人就被一种消极否定地光环笼罩,认为其他方面都不好,即“以丑遮俊”.晕轮效应地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地信息量大,其他品质地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地.这种心理效应地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1 / 1。
首因效应的名词解释及举例首因效应,又称先入为主效应,是指在接触一系列信息时,人们往往对先接触到的信息给予更多的注意和重视,从而对后续信息形成的印象和判断受到影响的心理现象。
首因效应可以影响人们对他人、事物和观点的评价和印象形成。
下面将通过几个举例来解释首因效应的概念及其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在求职面试中常见的例子。
假设有两位应聘者,他们具备相同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但他们的外貌却截然不同。
第一位应聘者外貌普通,比较朴实;而第二位应聘者外貌出众,五官长相都很吸引人。
当招聘经理第一次见到他们时,第一印象很可能成为关键因素。
根据首因效应的影响,招聘经理可能更容易倾向于选择第二位应聘者,因为刚开始接触他们时,已经对第二位应聘者形成了积极的印象。
尽管后续的面试过程中,第一位应聘者可能会展现出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才能,但招聘经理因为首次接触的印象,可能会对第二位应聘者更加倾向,从而对第一位应聘者产生一定的偏见。
其次,首因效应还可以在营销和广告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
假设一家新的洗发水品牌想要打入市场,他们需要面对许多竞争对手。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在消费者选择洗发水时,他们更可能选择先接触到的品牌。
因此,这个品牌在推广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如在电视和网络媒体上频繁出现广告,与博主合作推广等。
一旦消费者对该品牌产生了积极的印象,他们在面对其他品牌时,就会有一个选择的依据,从而增加了该品牌的市场份额。
此外,首因效应也可以在教育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学生在开学第一天给教师留下了一个好印象,比如展示出较好的学习态度和表现出较高的学习能力,那么教师会对这个学生产生一种预期,并且更多地关注和支持他们的学习。
而同样是在开学第一天展示了较差学习态度的学生,则可能被教师认为是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并且被教师给予较少的关注与支持。
这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长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首因效应首因,也就是首次认知客体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持续的时间长,比以后获得的认知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头脑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影响对个人整体形象地推断。
首因效应通常也被称为首次效应或是第一印象效应。
首因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消失的次序对印象形成产生的影响。
在社会认知中,个体获得对方第一印象的认知线索往往成为以后认知与评价的重要依据。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假如我们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推断,“以貌取人”,往往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首因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很留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态、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一般状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态、谈吐、衣着装扮等在肯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共性特征。
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行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由于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的。
首因效应告知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第一印象是何等重要。
一个即将毕业的新闻系高材生急于找工作。
一天,他来到一家知名报社想碰碰运气。
他来到总编的办公室,对总编说:“请问你们报社需要编辑吗?”“对不起,我们临时不需要!”总编冷冷地回答。
“那你们需要记者吗?”小伙子还在坚持。
“非常愧疚,我们也不需要!”总编有些不耐烦了。
“那么你们需要校对员吗?”小伙子照旧执着着。
“我们目前没有空缺。
”“好的,或许你们现在需要这个东西。
”小伙子说着从包里取出一块红色的小木牌,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本社额满,暂无聘请方案”。
总编看了看小伙子细心预备的牌子,会心一笑:“假如先生情愿,欢迎您到我们的广告部工作。
”正是这个小伙子的坚持、细心与机灵打动了总编,给他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最终赢得了一份满足的工作。
10大心理学爱情定律首因效应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恋爱的过程中,两人初次相会,无论是相亲也好,邂逅也罢,这个“第一次”关乎着全局,第一次的印象决定着两个人是否还会有下一次,是否还会有将来。
首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首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注重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初会之前,请对对方的喜好进行“备课”活动;于防守方——理性思维,切莫过于注重外表,淡化瞬间感受。
近因效应2、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在与人的交往中,一个人最近的表现在脑中形成的印象最为深刻。
在爱情过程中,最近交往产生的感觉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爱情的判断。
近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近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穷追不舍之后,嘎然而止,给对方一段时间,让她回顾一下你的优点,让她充分注意到你存在的意义;于防守方——纵观全局,冷静思维,切莫为对方的“某一次”而感动。
马赫带现象3、马赫带现象马赫带现象是一种视觉现象,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同样,当人们量化爱情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对爱情信息进行了主观上的加工。
在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无限放大,缺点也能被无限放大;而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忽视,缺点也可能会被忽视。
对爱情、对一个人的考察因此而偏差很大。
马赫带现象对爱情的指导意义马赫带现象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找一个“对比点”,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同时避免关于自己缺点的任何对比;于防守方——客观地评价一个人、一件事,不要盲目地进行对比。
《什么是首因效应》问题:什么是首因效应?答案: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透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相关阅读】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
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透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
它们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构成所产生的影响。
首因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印象的构成影响很大。
定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
它们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构成所产生的影响。
首因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印象的构成影响很大。
基本介绍在社会认知中,个体获得对方第一印象的认知线索往往成为以后认知与评价的重要根据。
首因效应的影响作用能够在必须程度上得到控制。
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
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透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也不是难以改变的。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构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一般状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必须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样刻意修饰自我,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心理学原理系列之(九十二)——首因效应【含义】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产生机制】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了大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
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
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
该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实验】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
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
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
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
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心。
乙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深遂,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这个实验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
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部分。
【启示】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初次交往时,人们往往非常注意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这就是首因效应的运用。
但是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不稳定性、误导性,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往往会失之偏颇,易被某些表面现象所蒙蔽。
所以,孔子云“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吾今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对人的了解也需要不断地去加以全面评判,而不是简单的根据第一印象而轻易得出结论。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都是心理学中的概念。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接触到某个信息之后,第一次的印象对于后续的判断和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是因为人们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近因效应则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更加倾向于考虑最近接触到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做出决策。
这种倾向是因为人们更容易记得最近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通常比较新鲜,引人关注。
两种效应都可以对人们的认知、决策和行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决策过程,避免过于依赖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出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首因效应和锚定效应1. 什么是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形成判断或印象时,会更倾向于考虑最早接收到的信息,而忽视后续的信息。
也就是说,我们很容易被第一个信息所影响,并将其作为整个判断的基准点。
这种现象可以出现在各种人际互动中,比如在面试、交友、恋爱等场合。
2. 首因效应的原因首因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
我们的大脑总是想尽快得出结论,因为这样可以更快的应对外界环境。
同时,在需要快速反应时,我们会寻找最熟悉的信息,而这些最熟悉的信息通常是首次接收到的信息。
此外,人类的注意力也会倾向于第一个信息,因为这个时候人们的大脑处于一种警觉状态,以便掌握当前的情况,响应得更快。
3. 首因效应的影响首因效应可以对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比如,在面试时,面试官可能会在最开始给你一个印象,而这个印象很有可能影响后面的面试过程。
同样,在交友、恋爱过程中,第一印象也非常重要。
除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外,首因效应甚至会影响我们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看法。
在购物中,店家往往会在门口陈列某些商品,让顾客在第一时间看到,就是为了产生这种效应。
4. 首因效应如何避免尽管首因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人类认知中的现象,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避免其对判断和决策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 提醒自己注意后续信息,不要仅仅受第一个印象的影响。
2. 寻找更多的信息作为参考,不要轻易对某个情况做出决定。
3. 在判断某个产品或服务时,不仅仅看第一个条目,而是要看所有的条目,做出全面的客观评价。
5. 什么是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某个固定比较基准的影响,这个固定比较基准被称为“锚点”。
人们会偏离这个锚点去做决策,从而导致决策的结果受到锚点的影响。
比如,在购物中,商家通常会将某些产品的价格标在门前,这个价格就是锚点。
这个时候,如果你看到这个价格,那么你就会对其他的价格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期待。
如果另一个产品的价格比这个标价低,那么你很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产品,而如果另一个产品的价格比这个标价高,那么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产品不值得购买。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的认知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的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偏见。
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的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的无偏见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
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的“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的偏见。
1、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
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的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
通常所说的“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
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的失误。
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的;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的。
这种心理效应的产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的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的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的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的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非自觉的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
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的,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
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的消极作用。
2、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的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的评价。
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的一贯表现。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的认知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的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偏见。
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的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的无偏见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
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的“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的偏见。
1、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
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的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
通常所说的“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
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的失误。
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的;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的。
这种心理效应的产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的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的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的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的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非自觉的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
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的,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
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的消极作用。
2、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的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的评价。
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的一贯表现。
这种人际知觉的一左一右,均是近因效应的典型表现。
这种偏差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近因”与“远因”相比,一般地说,客观上对人的刺激要强一些,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首因效应洛钦斯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他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生活片断。
这两段故事描述的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
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两段故事分别列于下方:詹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
詹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
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
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告别了。
放学后,詹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詹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
詹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詹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地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地椅子上喝着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排列组合: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热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热情外向的詹姆的故事;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冷淡内向的詹姆的故事。
洛钦斯将组合不同的材料,分别让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第二组被试只有1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第三组被试中有95%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第四组只有3%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
研究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
在首因效应中,对情感因素的认知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一般都喜欢那些流露出友好、大方、随和情感的人,因为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他人尊重和注意,这个特点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小孩子都喜欢第一次见了他/她就笑呵呵的人,如果再给予相应的赞扬,那么儿童就会更加的高兴。
[1]其他实验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
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
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
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
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心。
乙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深遂,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结果:这个实验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
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部分。
3理论解释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烽火猎聘资深顾问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
”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亦称“首位效应”、“第一印象”。
(1)系列位置效应的一种形式,指识记一系列项目时,系列开始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如将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由1秒改为2秒,则可增强首因效应而不影响近因效应。
原因在于呈现较长时间使开始部分的项目有更多的复述时间,有利于长时记忆的贮存。
(2)社会知觉效应的一种形式,指在人际知觉过程中最初形成的印象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亦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希在有关印象形成的实验研究中首先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至50年代后期,A.S.卢钦斯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仅证明了它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证明了它的作用的强烈性和持久性。
一般有两种归因性解释:(1)原型论,属格式塔心理学传统,认为第一印象构成一个格式塔原型,随后的交往信息以这个原型为基础来理解,并整合到这个原型之中;(2)互动论,认为在互动过程中,知觉主体是以对知觉对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为基础来交往的,这种交往方式当然易于在知觉对象身上诱发出与第一印象相吻合的反应特征,从而反过来加强知觉主体对知觉对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
[2]实验心理学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
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
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4故事与案例故事一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
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
”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
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同样,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故事二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
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古代案例《三国演义》中大才子庞统准备效力东吴,面见孙权。
孙权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不快,又见他目中无人,将其拒于门外。
5理论应用把握控制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并不是难以改变的。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的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
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职场现象首因效应职场上到处可见:“新官上任三把火”、“早来晚走”、“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下马威”...... 等,都是想利用首因效应占得先机。
首因效应完全可以解释这样一种职场怪现象:有的人吃了相貌的亏,有的人却占了相貌的便宜。
这也是大学生求职前纷纷跑到美容院整容的原因之一。
相貌不佳者,其实根本不需要整容。
一是去谋求不计较相貌的职业;二是学点心理学,任何事情都抢个先,占尽首因效应带来的职场先机。
实际应用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
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
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
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既然在人际交往中有这样一个首因效应在起作用,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它来帮助我们完成漂亮的自我推销:首先是面带微笑,这样可能获得热情、善良、友好、诚挚的印象;其次应使自己显得整洁,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并不准确,可对我们的推销总是有益处;第三使自己显得可爱可敬,这一必须由我们的言谈、举止、礼仪等来完成;最后尽量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在对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会左右对方未来很长时间对您的判断。
实践启示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实验证明,第—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而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
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6案例分析案例一① . 我在新学年接教新班级时。
在上第一堂室外课前,按不同内容和教学要求,科学合理地布置好场地、器材,并注意运用了色彩(器材或标志物的颜色)的搭配和图形(场地布置图)的美观。
课的一开始,我以响亮、规范的口令,大方美观的队列动作在全体学生面前展现,同时加强课堂常规教育。
让学生明确:课上应遵守哪些常规,要求在整个教学练习中,学习态度端正,组织纪律观念强、学练气氛活跃,并深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安排病体学生见习活动,使学生身心受益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